期刊文献+
共找到103篇文章
< 1 2 6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抑制高校图书馆员职业倦怠的法宝——皮格马利翁效应 被引量:12
1
作者 郭文君 《大学图书情报学刊》 2008年第4期90-91,96,共3页
职业倦怠是许多高校图书馆员面临的现实问题,职业倦怠严重阻碍了高校图书馆员及高校图书馆事业的蓬勃发展。文章分析了高校图书馆员职业倦怠的成因及其表现,探讨了利用皮格马利翁效应抑制高校图书馆员职业倦怠的有效措施。
关键词 皮格马利翁 职业倦怠 高校图书馆 人力资源
下载PDF
流转的生命:《石头女人》对皮格玛利翁故事的双重活现
2
作者 杨琳 《当代外国文学》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59-66,共8页
A.S.拜厄特的《石头女人》以奥维德《变形记》中的皮格玛利翁故事为蓝本,从媒介和形象两个层面对其进行了双重活现,表现出对衰老、死亡和生命本质的深度思考。作家首先置换了皮格玛利翁借助刻刀雕琢“象牙姑娘”的过程,在运用极具质感... A.S.拜厄特的《石头女人》以奥维德《变形记》中的皮格玛利翁故事为蓝本,从媒介和形象两个层面对其进行了双重活现,表现出对衰老、死亡和生命本质的深度思考。作家首先置换了皮格玛利翁借助刻刀雕琢“象牙姑娘”的过程,在运用极具质感的“石头”语词重构年老女性病体形象的同时呈示了一种良性的伦理关系和积极看待衰老与死亡的视角;其次,通过将人体的生理性病变活现为人性化的石头图景,小说在由衰至死的病体石化过程和地质学意义上蓬勃生长的地球生命之间实现了转喻对接,揭示出作为自然构素的生命衰死之后复归大自然而流转不息的面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A.S.拜厄特 《石头女人》 活现 皮格玛利翁故事 生命流转
原文传递
从悲剧的他者到独立的勇士——论《卖花女》中伊莉莎的蜕变
3
作者 李希梦 《唐山学院学报》 2024年第2期79-84,93,共7页
乔治·伯纳德·萧是继莎士比亚之后最负盛名的英国剧作家,他继承和发扬了亨利克·易卜生开创的真实反映社会现实、揭露社会痼疾的优良传统,创作了大量批判现实的社会问题剧,《卖花女》便是其中的优秀作品之一。在法国哲学... 乔治·伯纳德·萧是继莎士比亚之后最负盛名的英国剧作家,他继承和发扬了亨利克·易卜生开创的真实反映社会现实、揭露社会痼疾的优良传统,创作了大量批判现实的社会问题剧,《卖花女》便是其中的优秀作品之一。在法国哲学家米歇尔·福柯的权力理论视角下,资本主义社会中的底层女性被边缘化、他者化、异化。《卖花女》中的女主人公伊莉莎经历了权力压迫下的身体和话语的双重规训,被消解了行动和话语的自主支配权。然而,反抗与规训是共生的,伊莉莎最终顿悟觉醒,勇敢地反抗资产阶级的权力控制和压迫,实现了身体和精神的双重解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卖花女 伊莉莎 规训与惩罚 权力理论
下载PDF
评萧伯纳《卖花女》中的人物形象 被引量:3
4
作者 张瑄 《安阳大学学报(综合版)》 2004年第4期129-130,共2页
萧伯纳的剧作《卖花女》以奥维德的匹格马利翁的神话故事为原型,同时又为它增添了新的内涵。从作品本身和人物分析来看,息金斯是匹格马利翁式的窒息生命活力的精灵的象征,而伊莉莎却正好是这种精神的反面。剧本展现了卖花女自我认识和... 萧伯纳的剧作《卖花女》以奥维德的匹格马利翁的神话故事为原型,同时又为它增添了新的内涵。从作品本身和人物分析来看,息金斯是匹格马利翁式的窒息生命活力的精灵的象征,而伊莉莎却正好是这种精神的反面。剧本展现了卖花女自我认识和心灵发展的心路历程,为古典传统赋予了深刻的现实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萧伯纳 人物形象 心路历程 剧作 剧本 象征 原型 生命活力 自我认识 人物分析
下载PDF
“皮格马利翁效应”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运用 被引量:3
5
作者 谭军 《绵阳师范学院学报》 2017年第9期58-60,67,共4页
"皮格马利翁效应"(Pygmalion Effect)是美国著名心理学家罗森塔尔提出的,堪称教育史上最神奇的心理现象之一。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恰当运用"皮格马利翁效应",可以创新教育者的工作方法,并能够引导、调动学生... "皮格马利翁效应"(Pygmalion Effect)是美国著名心理学家罗森塔尔提出的,堪称教育史上最神奇的心理现象之一。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恰当运用"皮格马利翁效应",可以创新教育者的工作方法,并能够引导、调动学生积极性,有效挖掘学生自身的发展潜力,促进学生健康发展和全面成才,从而提高教育工作的有效性和实效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皮格马利翁 思想政治教育 运用 有效性
下载PDF
Comparison of the Transformation between Eliza and Alfred in George Bernard Shaw’s Pygmalion
6
作者 张珍珍 《海外英语》 2019年第9期166-167,共2页
It is generally acknowledged that George Bernard Shaw is the most outstanding playwright after Shakespeare in the British literary history and his works have always been considered as the main voice of the 20th centur... It is generally acknowledged that George Bernard Shaw is the most outstanding playwright after Shakespeare in the British literary history and his works have always been considered as the main voice of the 20th century English theater. This thesis attempts to deeply analyze the difference of transformation between Eliza and her father Alfred from three perspectives of motivation, progress and result. Trough the comparison of their transformation the author aims to enrich the interpretations and understandings of Shaw’s female characters, as well as to draw people’s attention to female issues which still exist in modern society. 展开更多
关键词 TRANSFORMATION DIFFERENCE Eliza ALFRED pygmalion
下载PDF
萧伯纳戏剧《皮格马利翁》中的神话框架分析
7
作者 张珊 《理论界》 2019年第10期102-108,共7页
萧伯纳的戏剧《皮格马利翁》中纳入了古希腊皮格马利翁雕刻象牙女郎的神话,剧作中的皮格马利翁息金斯是一位全心全意投身于研究和教学的语音学教授,他对于卖花女伊莉莎的改造体现了萧伯纳对英语使用规范化的期望,并通过伊莉莎的成功变... 萧伯纳的戏剧《皮格马利翁》中纳入了古希腊皮格马利翁雕刻象牙女郎的神话,剧作中的皮格马利翁息金斯是一位全心全意投身于研究和教学的语音学教授,他对于卖花女伊莉莎的改造体现了萧伯纳对英语使用规范化的期望,并通过伊莉莎的成功变形向我们示范了语言更新所能给个体带来的难以估量的变化。息金斯对伊莉莎的塑造和培养,折射出男性亲手塑造理想异性的隐秘愿望和女性的第二性处境。变形成功的象牙女郎伊莉莎最终与她的皮格马利翁息金斯分道扬镳,伊莉莎的这一决定既受到息金斯的造物主心态和她自身独立平等意识的影响,同时也出于她与弗莱迪共处于阶层夹缝的相似身份困境的考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皮格马利翁》 皮格马利翁神话 萧伯纳 原型批评
原文传递
从文体学视角解读《卖花女》 被引量:3
8
作者 陈灿 《湖北第二师范学院学报》 2011年第3期21-23,共3页
萧伯纳是英国杰出的戏剧家,其戏剧最突出的特点是紧密结合现实政治斗争,敢于触及资本主义社会最本质的问题,把剥削阶级的丑恶嘴脸暴露在公众面前。在艺术手法上,他善于通过人物对话和思想感情交锋来表现性格冲突和主题思想。在其著名喜... 萧伯纳是英国杰出的戏剧家,其戏剧最突出的特点是紧密结合现实政治斗争,敢于触及资本主义社会最本质的问题,把剥削阶级的丑恶嘴脸暴露在公众面前。在艺术手法上,他善于通过人物对话和思想感情交锋来表现性格冲突和主题思想。在其著名喜剧《卖花女》中,这些特点亦得到充分体现。本文从文体学角度分析《卖花女》,从语音、词汇、句法和修辞等方面对剧中人物对白进行解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体学 修辞 卖花女
下载PDF
The Influence of “Pygmalion Effect” on the Junior School Students Who Have Difficulty Learning English
9
作者 张灿灿 《海外英语》 2015年第10期18-19,共2页
Pygmalion Effect refers to the expectation from teachers have stimulative effects on students' learning. English educa-tion of junior middle school has its unique nature, and the phenomenon of having trouble in le... Pygmalion Effect refers to the expectation from teachers have stimulative effects on students' learning. English educa-tion of junior middle school has its unique nature, and the phenomenon of having trouble in learning English in middle school stu-dents exists generally. So, the key point of this research is how the students use Pygmalion Effect to improve their English Learn-ing. 展开更多
关键词 pygmalion Effect junior middle school ENGLISH education STUDENTS with LEARNING DIFFICULTIES
下载PDF
翻译伦理关照下的杨宪益译Pygmalion研究
10
作者 马孝幸 《信阳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3年第3期88-93,共6页
Pygmalion是英国现代戏剧之父萧伯纳的著名剧作。杨宪益先后出版了Pygmalion的四个中文译本。文章以切斯特曼的翻译伦理五个模式为视角研究杨宪益的四个译本,揭示出杨宪益坚持的翻译原则:(1)忠实再现原文和原文作者意图;(2)翻译要服务... Pygmalion是英国现代戏剧之父萧伯纳的著名剧作。杨宪益先后出版了Pygmalion的四个中文译本。文章以切斯特曼的翻译伦理五个模式为视角研究杨宪益的四个译本,揭示出杨宪益坚持的翻译原则:(1)忠实再现原文和原文作者意图;(2)翻译要服务翻译目的;(3)强调不同文化比较和文化交流视野;(4)关怀读者接受的规范;(5)严谨细致精益求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萧伯纳 pygmalion 杨宪益 切斯特曼 翻译伦理
下载PDF
Eliza' s Journey of Disillusionment——An Interpretation of Pygmalion in the Perspective of Myth Archetype
11
作者 王雅娴 《海外英语》 2011年第10X期296-297,共2页
G. B. Shaw names his play Pygmalion by a protagonist in Metamorphoses Book Ten, so that he connects the enlivened ivory statue with the dramatically changed flower girl. Great culture significance was attached to this... G. B. Shaw names his play Pygmalion by a protagonist in Metamorphoses Book Ten, so that he connects the enlivened ivory statue with the dramatically changed flower girl. Great culture significance was attached to this play. At the same time, the originality which is different from the original myth displays the author's effort to explore female self- creation. 展开更多
关键词 GEORGE Bernard Shaw pygmalion MYTH ARCHETYPE DISILLUSIONMENT
下载PDF
肖伯纳《卖花女》反差幽默的直观性与隐喻性呈现 被引量:1
12
作者 尹明祥 《西南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4年第4期182-184,共3页
肖伯纳的《卖花女》是一部反差幽默讽刺艺术的典范之作。作品情节结构的真假较量与台词语言的虚实结合,形成了反差幽默的直观性呈现;作品简单的故事、复杂的理论、激烈的观点的系统结合,形成了反差幽默的隐喻性呈现。
关键词 肖伯纳 《卖花女》 英国 戏剧文学 反差幽默 直观性呈现 隐喻性呈现 情节结构
下载PDF
马克思主义女性主义视角下的《皮格马利翁》 被引量:2
13
作者 魏蔚 《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 2018年第5期180-182,共3页
在《皮格马利翁》中,萧伯纳揭露了女性受到阶级压迫和经济压迫的本质——资本主义及其父权体系。萧伯纳认为只有消灭资本主义私有制,女性才可以得到真正的解放,而这一观点也与半个多世纪后的马克思主义女性主义的观点不谋而合。
关键词 《皮格马利翁》 马克思主义女性主义 资本主义
下载PDF
跨文化戏剧表演中的视觉操演性——以香港歌舞剧《窈窕淑女》为例 被引量:1
14
作者 万金 《北京舞蹈学院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2022年第3期72-77,共6页
1997年,中国香港春天剧团推出了歌舞剧《窈窕淑女》,这部改编自萧伯纳《卖花女》的跨文化戏剧表演在商业市场大获成功。文章基于新跨文化主义潮流中跨文化操演的理论特征,引申出跨文化戏剧表演中视觉操演性的概念。视觉操演性是指视觉... 1997年,中国香港春天剧团推出了歌舞剧《窈窕淑女》,这部改编自萧伯纳《卖花女》的跨文化戏剧表演在商业市场大获成功。文章基于新跨文化主义潮流中跨文化操演的理论特征,引申出跨文化戏剧表演中视觉操演性的概念。视觉操演性是指视觉元素从一种文化实践(戏剧文本)到另一种文化实践(舞台表演)时,文化语境的张力改变视觉符号的意指,并产生或反映正在进行的身份形成过程。文章试图探讨和回答以下问题:《窈窕淑女》舞台表演从源文本中选择了哪些视觉符号?这些视觉符号和意指在跨文化交流中遭遇了什么变化?其传播和型变与当时香港所处的全球/本土语境有什么关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视觉 操演性 跨文化戏剧 《窈窕淑女》 《卖花女》 萧伯纳
原文传递
《卖花女》的文学伦理学解读 被引量:2
15
作者 刘茂生 王英 《江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2014年第5期78-81,共4页
萧伯纳的戏剧《卖花女》讲述了卖花女伊莉莎意图通过语音矫正和文法学习成为上层社会优雅小姐的故事,生动地展现了伊莉莎在人生重大变化过程中所经历的人际困境和自我身份的迷失。以文学伦理学批评理论为基础,通过主人公伊莉莎做出身份... 萧伯纳的戏剧《卖花女》讲述了卖花女伊莉莎意图通过语音矫正和文法学习成为上层社会优雅小姐的故事,生动地展现了伊莉莎在人生重大变化过程中所经历的人际困境和自我身份的迷失。以文学伦理学批评理论为基础,通过主人公伊莉莎做出身份选择的伦理环境,探讨伊莉莎改变自我的动机以及此后所面临的伦理身份困惑,揭示导致其伦理困境的根本原因。萧伯纳通过讲述伊莉莎的故事,集中展现了当时英国社会个体阶级身份与伦理诉求之间难以调和的矛盾,并对该社会中个体寻求自我实现的可能性寄予关注,从而传递出深刻的伦理意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萧伯纳 《卖花女》 文学伦理学批评 伦理身份
下载PDF
接受美学视角下《卖花女》汉译本戏剧效果对比研究 被引量:1
16
作者 罗娟 冯智强 《白城师范学院学报》 2013年第4期78-81,共4页
本文以杨宪益和林语堂的《卖花女》中译本为研究对象,借助接受美学中的相关理论,比较了不同译者对同一戏剧文本所做的不同的翻译处理以及取得的不同效果。研究发现,由于对译文读者的关照程度不同,两位译者在对剧本人物语体风格、隐含信... 本文以杨宪益和林语堂的《卖花女》中译本为研究对象,借助接受美学中的相关理论,比较了不同译者对同一戏剧文本所做的不同的翻译处理以及取得的不同效果。研究发现,由于对译文读者的关照程度不同,两位译者在对剧本人物语体风格、隐含信息以及特殊词类的翻译上采取了不同的策略,由此产生了不同的戏剧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卖花女》 接受美学 读者意识 戏剧效果
下载PDF
《玩偶之家》中诺拉和《皮格玛利翁》中伊丽莎白的角色比较研究 被引量:1
17
作者 满迪 《语文学刊》 2016年第5期24-25,27,共3页
文章主要比较了诺拉和伊丽莎白——两个来自戏剧《玩偶之家》和《皮格玛利翁》的女性角色,分别分析了两者之间的相似性和不同性。通过比较,发现不同的社会背景决定了女权主义的结局是否更好。并且因为两个作者不同的思想,他们赋予两... 文章主要比较了诺拉和伊丽莎白——两个来自戏剧《玩偶之家》和《皮格玛利翁》的女性角色,分别分析了两者之间的相似性和不同性。通过比较,发现不同的社会背景决定了女权主义的结局是否更好。并且因为两个作者不同的思想,他们赋予两个女主人公不同的命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女权主义 社会背景 玩偶之家 皮格玛利翁
下载PDF
浅析《卖花女》中的人物性格 被引量:1
18
作者 胡慧 《科教文汇》 2011年第23期62-63,共2页
本文主要对《卖花女》中的人物进行了全面的分析,通过人物的语言、行为及精神的描述,一个个栩栩如生的形象展现在我们的面前。文章的第一部分主要介绍背景知识,其中包括作者的生平、题目的由来以及作品的介绍;第二部分着重对人物的性格... 本文主要对《卖花女》中的人物进行了全面的分析,通过人物的语言、行为及精神的描述,一个个栩栩如生的形象展现在我们的面前。文章的第一部分主要介绍背景知识,其中包括作者的生平、题目的由来以及作品的介绍;第二部分着重对人物的性格进行深刻的剖析。希金斯的形象在某种程度上依据的是真实生活的原形:他脾气急躁、举止古怪,但对工作全心全意,他最引人注目的特点是某种天真,这与他的职业技能和智力成熟形成对照。伊莉莎更在作品中创造了独立的人物性格:她从怨恨到独立,最终发展成为了一个自由的女性,伊莉莎最终明白了卖花女与公爵夫人的区别不在于她们的举止,而在于人们怎样对待她们。辟克林在里面扮演着一个与希金斯性格相反的人物,两个人主要在语言学上兴趣相投:辟克林彬彬有礼,而希金斯则仪态不佳;他有耐心而希金斯很轻率;他心平气和,希金斯则性情火爆,一点就着;辟克林冲动之时也待人和蔼,而希金斯则有时搞恶作剧,而且经常不为他人着想。对于萧的这部作品大家都有不同的评论,但大多数都同意它是一部结构良好、令人愉快有趣的戏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乔治·萧伯纳 《卖花女》 人物性格 分析
下载PDF
戏剧《卖花女》中话语标记语well的功能分析
19
作者 秦红梅 章礼霞 《安庆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6年第6期64-66,共3页
戏剧《卖花女》中“well”的功能主要表现为三种形式:态度标记手段、话语组织手段及回应标记手段。所谓态度标记手段,指well能够暗示说话者的态度;话语组织手段指well在语篇结构上所体现的功能;而well作为回应标记的手段则是指受话者可... 戏剧《卖花女》中“well”的功能主要表现为三种形式:态度标记手段、话语组织手段及回应标记手段。所谓态度标记手段,指well能够暗示说话者的态度;话语组织手段指well在语篇结构上所体现的功能;而well作为回应标记的手段则是指受话者可以用well作为对发话者的即时回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话语标记语 话语标记语 WELL 《卖花女》
下载PDF
从《卖花女》中的戏剧突转看萧伯纳的费边主义 被引量:1
20
作者 王玲丽 《重庆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 CAS 2011年第9期111-115,共5页
萧伯纳是现实主义戏剧家,其作品大多批判了资本主义社会的黑暗,但是在喜剧《卖花女》中,萧伯纳却表现出对资本主义社会的妥协。这种妥协主要体现在剧中情节的突转上。萧伯纳认识到社会的黑暗,但是他没有办法实现其主人公通过自己的努力... 萧伯纳是现实主义戏剧家,其作品大多批判了资本主义社会的黑暗,但是在喜剧《卖花女》中,萧伯纳却表现出对资本主义社会的妥协。这种妥协主要体现在剧中情节的突转上。萧伯纳认识到社会的黑暗,但是他没有办法实现其主人公通过自己的努力改变命运的愿望,只能借助一些不现实并略带荒谬的戏剧突转实现其命运突变。这种借助不现实的外力改变主人公命运的方式从侧面反映了作者对资本主义社会现实的妥协,而这种妥协正是萧伯纳费边主义政治主张在文学上的体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卖花女》 戏剧突转 费边主义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6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