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紫色土丘陵区农用地土壤水分动态变化规律研究 被引量:17
1
作者 崔灵周 丁文峰 李占斌 《土壤与环境》 CSCD 2000年第3期207-209,共3页
依据定位观测数据,对紫色土丘陵区农用地土壤水分的动态变化规律进行了初步研究。结果表明,该区农用地土壤水分的季节变化主要受降水、蒸发和土地利用状况的影响,呈现出明显的三峰三谷型;垂直梯度变化由于受降雨入渗分布与土壤水分... 依据定位观测数据,对紫色土丘陵区农用地土壤水分的动态变化规律进行了初步研究。结果表明,该区农用地土壤水分的季节变化主要受降水、蒸发和土地利用状况的影响,呈现出明显的三峰三谷型;垂直梯度变化由于受降雨入渗分布与土壤水分向上蒸发的综合作用,基本表现为增长型。并利用标准差和变异系数对土壤水分的垂直梯度变化进行了具体描述和层次划分。最后,通过分析该地区典型农作物及其不同栽培方式对农用地土壤水分的影响,认为优化农作物栽培方式是提高紫色土丘陵区农用地土壤水分利用效率和减少水土流失的有效途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紫色土丘陵区 土壤水分 农用地 水分动态
下载PDF
紫色丘陵坡地不同用地类型土壤理化特征分析 被引量:12
2
作者 谢均强 史东梅 +1 位作者 张兵 史晓梅 《西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9期108-112,共5页
对紫色土丘陵区不同用地类型土壤理化特征进行分析,结果表明:传统农耕地由于受耕作活动的影响,表层土壤松散,容重(1.46g/cm3)最小,总孔隙度(46.3%)最大,土壤紧实程度较低,不利于抵抗径流的冲刷;竹林地土壤机械组成分形维数D(2.58)<... 对紫色土丘陵区不同用地类型土壤理化特征进行分析,结果表明:传统农耕地由于受耕作活动的影响,表层土壤松散,容重(1.46g/cm3)最小,总孔隙度(46.3%)最大,土壤紧实程度较低,不利于抵抗径流的冲刷;竹林地土壤机械组成分形维数D(2.58)<农林混作型耕地(2.62)<传统农耕地(2.64)<园地(2.67),团聚体破坏率(PAD)竹林地(32.6%)<园地(38.5%)<传统农耕地(43.1%)<农林混作型耕地(51.9%),说明竹林地土壤结构性和团聚体水稳性相对较好,土壤抵抗侵蚀的能力更强;园地有机质、全氮、全磷、全钾含量整体优于其他3种土地利用类型;农林混作型耕地具有部分园地土壤的特点.比较上述特点,园地和农林混作型耕地两种土地利用是改善土壤结构、提高土壤肥力、减轻土壤侵蚀的有效途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紫色土丘陵区 用地类型 土壤理化性质
下载PDF
紫色土丘陵区生态恢复模式与土壤性质相关性分析 被引量:3
3
作者 熊伟 魏胜龙 +1 位作者 陈志彪 陈志强 《亚热带资源与环境学报》 2014年第4期44-50,共7页
探讨不同治理措施(林地采用等高草带、乔灌草、封禁等措施,园地采用隔坡梯田、水平梯田、梯田+竹节沟等措施)对植被恢复和土壤性质的影响,并对植物多样性和土壤性质进行了相关分析,结果表明:不同治理措施对植物多样性(丰富度指数、多样... 探讨不同治理措施(林地采用等高草带、乔灌草、封禁等措施,园地采用隔坡梯田、水平梯田、梯田+竹节沟等措施)对植被恢复和土壤性质的影响,并对植物多样性和土壤性质进行了相关分析,结果表明:不同治理措施对植物多样性(丰富度指数、多样性指数、均匀度指数)和土壤性质都有较大影响。林地以林草+封禁措施效果最佳,其次是乔灌草措施;园地以隔坡梯田的综合效益最好,再次是水平梯田。在紫色土丘陵地区侵蚀地植被和土壤恢复时,以工程措施和林草措施并用为宜,如隔坡梯田+乔灌草模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紫色丘陵区 治理措施 植物多样性 土壤性质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