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86篇文章
< 1 2 20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人工湿地植物根区微生物与净化效果的季节变化 被引量:74
1
作者 梁威 吴振斌 +1 位作者 詹发萃 邓家齐 《湖泊科学》 EI CAS CSCD 2004年第4期312-317,共6页
人工湿地污水处理系统具有净化效果显著、建设和运行费用低廉、管理简便等优点.近年来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人工湿地生态系统受环境影响较大,研究人工湿地在不同季节的净化功能对于充分发挥其作用具有重要意义.对不同季节的芦苇(Phragm... 人工湿地污水处理系统具有净化效果显著、建设和运行费用低廉、管理简便等优点.近年来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人工湿地生态系统受环境影响较大,研究人工湿地在不同季节的净化功能对于充分发挥其作用具有重要意义.对不同季节的芦苇(Phragmite saus-tralis)、茭白(Zizania caduciflora)和香蒲(Typha latifolia)等湿地系统植物根区、无植物对照基质微生物分布状况以及净化效果进行了研究,结果显示:(1)种植不同植物的湿地系统根区微生物数量不同,其湿地净化效果也不同;(2)季节变化显示湿地系统秋季的细菌总数量比夏季高;但对照系统夏季的真菌和放线菌数量明显高于秋季;(3)湿地系统总磷(TP)的去除率夏季高于秋季;(4)相关性分析发现湿地植物根区的细菌总数与BOD5的去除率之间存在显著相关性;而根区微生物数量与TP、CODCr和凯氏氮(KN)的去除率之间不存在显著相关性,具体机理还需进一步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工湿地 湿地系统 净化效果 去除率 凯氏氮 COD 污水处理系统 秋季 夏季 微生物数量
下载PDF
沉水植物对富营养化水体的净化作用及修复技术研究进展 被引量:69
2
作者 郭雅倩 薛建辉 +2 位作者 吴永波 周之栋 华建峰 《植物资源与环境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3期58-68,共11页
基于对国内外众多相关文献的分析,就沉水植物对富营养化水体的净化作用、净化机制及修复技术进行了归纳和总结,并对沉水植物的今后研究方向进行了展望。经分析,沉水植物能够明显降低水体中的氮磷营养盐及有机物,改善水体溶解氧和透明度... 基于对国内外众多相关文献的分析,就沉水植物对富营养化水体的净化作用、净化机制及修复技术进行了归纳和总结,并对沉水植物的今后研究方向进行了展望。经分析,沉水植物能够明显降低水体中的氮磷营养盐及有机物,改善水体溶解氧和透明度,抑制藻类生长;其对富营养化水体的净化机制主要有吸收同化氮磷营养盐、改善水体-植物-沉积物的理化环境、与微生物协同作用及抑制藻类生长。目前,应用较广泛的利用沉水植物修复富营养化水体的技术主要有原水位种植、生态沉床、联合固定化微生物和人工湿地。基于沉水植物修复富营养化水体的研究现状,建议在藻型-草型湖泊生态系统稳态转换机制、沉水植物退化机制、沉水植物与微生物协同作用过程及机制等方面加强研究力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沉水植物 富营养化水体 净化作用 净化机制 修复技术
下载PDF
低影响开发(LID)生物滞留技术研究进展 被引量:62
3
作者 李家科 刘增超 +3 位作者 黄宁俊 张佳扬 李怀恩 沈冰 《干旱区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3期431-439,共9页
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的加快,由城市下垫面改变和降水径流引发的环境问题日益严重,作为低影响开发措施之一,生物滞留技术对于消纳、净化降水径流具有重要作用。通过对国内外生物滞留技术研究动态的全面分析,重点阐述了生物滞留系统的构成... 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的加快,由城市下垫面改变和降水径流引发的环境问题日益严重,作为低影响开发措施之一,生物滞留技术对于消纳、净化降水径流具有重要作用。通过对国内外生物滞留技术研究动态的全面分析,重点阐述了生物滞留系统的构成要素、生物滞留技术对径流水质净化效果和水量的调控效果及其水质水量模拟模型研究状况;从生物滞留技术的净化机理、效能、影响因素、模拟模型、设计等方面,探讨了该技术目前研究存在的不足;并对该技术未来研究方向,如生物滞留系统对N、P去除的提效技术、生物滞留技术本土化应用机理、生物滞留技术的设计方法、生物滞留系统的堵塞机理及防堵关键技术等方面进行了展望,为该技术的完善、我国生态城市建设和城市水环境改善提供借鉴和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低影响开发(LID) 生物滞留 净化效果 水量调控 模型
原文传递
邻苯二甲酸脂对城镇供水的污染及现行水处理工艺净化效果的评价 被引量:33
4
作者 韩关根 吴平谷 +3 位作者 王惠华 赵莹 方跃强 马冰洁 《环境与健康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3期155-156,共2页
目的 了解邻苯二甲酸酯类化合物对城镇供水的污染情况以及现行水处理工艺对该类物质的净化效果。方法 采用处理前、后对照的方法 ,对源水和出厂水进行检测。色谱分析测试邻苯二甲酸酯类化合物五只异构体。结果 出厂水中邻苯二甲酸二... 目的 了解邻苯二甲酸酯类化合物对城镇供水的污染情况以及现行水处理工艺对该类物质的净化效果。方法 采用处理前、后对照的方法 ,对源水和出厂水进行检测。色谱分析测试邻苯二甲酸酯类化合物五只异构体。结果 出厂水中邻苯二甲酸二丁酯检出率 10 0 % ,最高含量达 76 μg/ L。邻苯二甲酸二 (2 -乙基己基 )酯检出率 5 0 % ,最高含量 17μg/ L;邻苯二甲酸二甲酯、邻苯二甲酸二乙酯和邻苯二甲酸丁基苄酯三只异构体均未测出。源水中邻苯二甲酸酯类化合物的平均含量 (G)为 19.74μ/ L,出厂水 18.35 μ/ L,两者差别无显著意义 (P>0 .0 5 )。结论 城镇供水中的邻苯二甲酸酯类化合物污染以邻苯二甲酸二丁酯和邻苯二甲酸二 (2 -乙基己基 )酯为多见。城镇水厂现行水处理工艺对邻苯二甲酸酯类化合物净化效果不佳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饮用水 邻苯二甲酸酯 水处理工艺 净化效果 城镇供水 污染
下载PDF
人工湿地中微生物数量与污染物去除的关系 被引量:56
5
作者 杜刚 黄磊 +3 位作者 高旭 鲁言言 刘明 郭劲松 《湿地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期13-20,共8页
为了探讨处理微污染河水的人工湿地中微生物数量及其对污染物净化效果的影响,在野外构建芦竹(Arundo donax)、菖蒲(Acorus calamus)水平潜流人工湿地,并设置空白湿地为参照。研究结果表明,栽种植物对人工湿地中氨氮(NH4+—N)和总氮(TN)... 为了探讨处理微污染河水的人工湿地中微生物数量及其对污染物净化效果的影响,在野外构建芦竹(Arundo donax)、菖蒲(Acorus calamus)水平潜流人工湿地,并设置空白湿地为参照。研究结果表明,栽种植物对人工湿地中氨氮(NH4+—N)和总氮(TN)的去除具有一定作用,但对总磷(TP)和高锰酸盐指数(CODMn)去除影响较小。实验人工湿地中,下层基质中的微生物数量低于上层基质。芦竹湿地中,上层基质和下层基质微生物数量的典型变量具有线性关系(R2>0.9)。人工湿地中微生物数量与水温具有显著正相关关系,栽种植物能够增加人工湿地的微生物数量。人工湿地微生物数量与NH4+—N、TP和CODMn的去除率不相关,但与TN去除率显著正相关。栽种植物能够改善人工湿地微生物数量与TN去除率之间的关系,但植物种类对微生物脱氮作用影响不明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工湿地 微生物 微污染水 净化效果
原文传递
高效净化氮磷污水的湿地水生植物筛选与组合 被引量:49
6
作者 韩潇源 宋志文 李培英 《湖泊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6期741-747,共7页
采用人工配制污水为实验用水进行室内水培实验,研究10种人工湿地中常见水生植物对氨氮和总磷的同化吸收能力,筛选出净化效果好的植物,构建植物组合,以单一植物为对照,研究植物组合对于提高氨氮、总磷净化效果的作用.结果表明:不同植物... 采用人工配制污水为实验用水进行室内水培实验,研究10种人工湿地中常见水生植物对氨氮和总磷的同化吸收能力,筛选出净化效果好的植物,构建植物组合,以单一植物为对照,研究植物组合对于提高氨氮、总磷净化效果的作用.结果表明:不同植物对氨氮、总磷的去除能力差别较大.千屈菜(Lythrumsalicaria)、菖蒲(Acoruscalamus)、美人蕉(Cannindica)、达香蒲(Typhadavidiana)对氨氮净化效果较好,初始浓度29.69mg/L、15d后,去除率96.6%、98.6%、87.7%、95.1%.美人蕉、凤眼莲(Eichhorniacrssipes)、千屈菜、石菖蒲(Acorustartarinowii)对TP净化效果较好,初始浓度4.44mg/L、15d后,去除率99.0%、54.6%、69.9%、36.7%.千屈菜与石菖蒲的组合能同时提高氨氮与总磷的净化效果;美人蕉与千屈菜的组合、菖蒲与美人蕉的组合、菖蒲与千屈菜的组合、美人蕉与石菖蒲的组合能提高总磷的净化效果.组合实验结果表明,适当的水生植物组合能提高氨氮与总磷的净化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工湿地 水生植物 筛选 组合 净化效果
下载PDF
生态浮床技术的应用及研究新进展 被引量:47
7
作者 胥丁文 陈玲娜 马前 《中国给水排水》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4期11-15,共5页
近年来为解决我国水域富营养化问题,一种以水生植物为主体,运用无土栽培技术原理的生态浮床技术应运而生。该技术以其治理富营养化水体的独特优点,既美化保护生态环境,又带来了一定的社会效益,且成本低,是一种极具发展潜力的技术。但是... 近年来为解决我国水域富营养化问题,一种以水生植物为主体,运用无土栽培技术原理的生态浮床技术应运而生。该技术以其治理富营养化水体的独特优点,既美化保护生态环境,又带来了一定的社会效益,且成本低,是一种极具发展潜力的技术。但是影响该技术的因素也较多,主要包括浮床水生植物选型、水体污染程度的差异、植物的种植方式和周边环境条件等。虽然目前该技术的成功应用实例不断增多,但是仍然存在一些亟需解决的问题,如植物根系和根际微生物群落相互作用的机理不明确、气候条件的不利影响、制作生态浮床材料的二次污染以及如何与其他污水处理技术相组合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态浮床 富营养化水体 植物 微生物 净化作用
原文传递
红树林湿地系统污染生态及其净化效果的研究概况 被引量:36
8
作者 李晓菊 靖元孝 +1 位作者 陈桂珠 任延丽 《湿地科学》 CSCD 2005年第4期315-320,共6页
红树林湿地系统处于淡水和海水的交互地带,具有净化水体的功能。随着大量污水、废物源源不断地排放入海,红树林湿地的水体净化功能正日益受到重视。综合国内外学者的相关研究成果,对红树林湿地系统的污染生态及其净化效果方面的研究概... 红树林湿地系统处于淡水和海水的交互地带,具有净化水体的功能。随着大量污水、废物源源不断地排放入海,红树林湿地的水体净化功能正日益受到重视。综合国内外学者的相关研究成果,对红树林湿地系统的污染生态及其净化效果方面的研究概况进行了综述。目前,红树林湿地系统污染生态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不同污染物的排放对红树林及生态环境的影响上,包括对红树植物的生长和生理生态的影响,污染物在红树植物中的累积以及污染物对红树林区沉积物、藻类、底栖动物的影响等方面上。研究结果表明,红树林对重金属、石油及污水等污染物有较强的耐性,且红树林植物和林下的土壤都有吸收多种污染物的能力,对污染物有较强的净化效果。红树林湿地系统的研究还有待于进一步深入,红树林湿地资源处于濒危状态,需加强管理和保护,所有的实验项目应在非保护区中进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红树林 污染生态 净化效果 湿地 生态环境
下载PDF
伊乐藻在冬季低温条件下对污染水体的净化效果 被引量:33
9
作者 朱伟 陈清锦 张兰芳 《生态环境》 CSCD 2004年第4期497-499,共3页
研究了耐寒沉水植物伊乐藻(Elodeanuttallii)在冬季低温条件下的生长状况,以及不同生物量的伊乐藻对污染水体的净化效果。在冬季水温3~7℃的低温条件下,大多数水生植物处于生长停滞期,然而实验结果表明,伊乐藻在此条件下却具有明显的... 研究了耐寒沉水植物伊乐藻(Elodeanuttallii)在冬季低温条件下的生长状况,以及不同生物量的伊乐藻对污染水体的净化效果。在冬季水温3~7℃的低温条件下,大多数水生植物处于生长停滞期,然而实验结果表明,伊乐藻在此条件下却具有明显的生长能力,并且单位生物量的增长量最大可达0.34g;实验结果同样显示了伊乐藻在低温条件下对TN、TP和CODCr具有一定的净化效果,对TP的去除效果要比对TN和CODCr的去除效果好;从实验结果还可看出,伊乐藻在水温高于4℃时对藻类具有抑制作用,从这一点就可说明伊乐藻具有一定的克藻效应,且其抑制能力与水温有很大的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伊乐藻 冬季 生长量 净化效果 克藻
下载PDF
漂浮植物对富营养化景观水体的净化效果研究 被引量:37
10
作者 吴湘 杨肖娥 +1 位作者 李廷强 方云英 《水土保持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5期128-132,共5页
利用软隔离小区试验研究了凤眼莲(Eichhornia crassipes)、黄花水龙(Jussiaen repens L.)、空心莲子草(Alternanthera philoxeroides(Mart.)Griseb.)、水鳖(Hydrocharis dubia(Bl.)Backer.)和四角菱(Trapaquadrispinosa Roxb.)5种不同... 利用软隔离小区试验研究了凤眼莲(Eichhornia crassipes)、黄花水龙(Jussiaen repens L.)、空心莲子草(Alternanthera philoxeroides(Mart.)Griseb.)、水鳖(Hydrocharis dubia(Bl.)Backer.)和四角菱(Trapaquadrispinosa Roxb.)5种不同漂浮植物对富营养化景观水体的净化效果,研究结果表明,经过100天植物处理,5种飘浮植物对水体中总氮的去除率为黄花水龙(63)%>凤眼莲(57%)>水鳖(46%)>四角菱(42%)>空心莲子草(34%),对总磷的去除率为凤眼莲(52%)>黄花水龙(50%)>水鳖(45%)>四角菱(31%)>空心莲子草(22%),其中凤眼莲、黄花水龙处理围区的水质净化效果最好,水体中总氮和总磷的去除率也最高,这与植物自身吸收同化污染水体中氮素、磷素的能力大小及植物根系微生物的作用都有关。凤眼莲、黄花水龙在提高水体透明度方面表现最佳,试验围区在处理40天后水质透明度即可达到1 m以上,而空心莲子草、水鳖和四角菱的试验围区则需要处理60天以后透明度才能达到1 m以上。5种漂浮植物对富营养化景观水体都有较好的净化效果,且易于成活,容易管理,可在今后的水质净化中推广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体富营养化 漂浮植物 总氮 总磷 净化效果
下载PDF
人工快速渗滤系统处理深圳市茅洲河水的试验研究 被引量:34
11
作者 牟新民 黄培鸿 +4 位作者 张金炳 杨小毛 霍润华 付丽 钟佐燊 《应用基础与工程科学学报》 EI CSCD 2003年第4期370-377,共8页
针对传统污水快速渗滤土地处理系统水力负荷低,占地面积大的弱点,提出了采用渗透性能良好的天然砂作为主要渗滤介质建立人工快速渗滤系统的试验方案,并以受污染河水为研究对象进行了为期一年的现场试验研究.结果表明,在1.5m/d的水力负... 针对传统污水快速渗滤土地处理系统水力负荷低,占地面积大的弱点,提出了采用渗透性能良好的天然砂作为主要渗滤介质建立人工快速渗滤系统的试验方案,并以受污染河水为研究对象进行了为期一年的现场试验研究.结果表明,在1.5m/d的水力负荷条件下,人工快速渗滤系统对污染河水具有较好的污染物去除效果,其对SS、CODcr、BOD5、NH3 N、T P和LAS的平均去除率分别为89.51%、77.82%、85.33%、98.28%、60.19%和94.25%;处理出水中SS、CODcr、BOD5、NH3 N和LAS的平均浓度分别为2.5mg/L、15.7mg/L、2.89mg/L、0.32mg/L、0.86mg/L和0.05mg/L.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工快速渗滤系统 深圳市 茅洲河水 污染河水 天然砂 净化效果
下载PDF
不同空间配置的湿地植物群落对生活污水的净化作用研究 被引量:40
12
作者 李莎莎 田昆 +2 位作者 刘云根 周耀华 杨红梅 《生态环境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8期1951-1955,共5页
植物是湿地生态系统的重要组分,湿地湖滨植物群落物种组成和空间格局对湿地水体净化功能具有重要作用。选择茭草(Zizania caduciflora)、野菱(Trapa incisa)、金鱼藻(Ceratophyllum demersum)和蓖齿眼子菜(Potamogeton pectinatus)等4... 植物是湿地生态系统的重要组分,湿地湖滨植物群落物种组成和空间格局对湿地水体净化功能具有重要作用。选择茭草(Zizania caduciflora)、野菱(Trapa incisa)、金鱼藻(Ceratophyllum demersum)和蓖齿眼子菜(Potamogeton pectinatus)等4种云南高原湿地常见湖滨带植物物种,以不同配置方式分别构建4种不同植物群落:茭草-金鱼藻-金鱼藻(Z-C-C)、茭草-野菱-金鱼藻(Z-T-C)、茭草-蓖齿眼子菜-蓖齿眼子菜(Z-P-P)、和茭草-蓖齿眼子菜-金鱼藻(Z-P-C),对不同植物群落净化污水的效果进行对比研究。结果表明:4种不同植物群落人工湿地对生活污水净化效果不同,经过Z-C-C群落处理后水体的COD降低率为(50.56±1.98)%,显著低于Z-T-C群落(69.66±4.15)%、Z-P-P群落(64.29±1.05)%,Z-P-C群落(66.67±1.13)%,(P<0.05);经过Z-T-C群落处理后水体TN降低率为(24.69±4.64)%,显著低于Z-C-C群落(53.29±0.71)%、Z-P-P群落(53.36±2.04)%、Z-P-C群落(54.44±0.29)%,(P<0.05);各群落对NH4+-N去除率有显著差异(P<0.05),分别为(71.77±0.37)%,(67.22±0.53)%,(69.22±0.13)%,(80.85±0.31)%。研究表明:3种植物配置模式对生活污水的净化效果比2种植物配置模式的好;适当增加沉水植物的配置比例,可提高人工湿地对氮的去除效果;根系发达的植物具有更强的净化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植物群落 空间配置 生活污水 净化作用
下载PDF
水生植物组合后根际微生物及水净化研究 被引量:36
13
作者 李淑英 周元清 +2 位作者 胡承 章新 和桂凤 《环境科学与技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3期148-153,共6页
富营养化水体的净化多集中于用单一生态型的水生植物或通过水生植物配置进行,而把多种不同生态型的水生植物镶嵌组合使用还少见报道,水生植物与微生物的关系也有类似情况。实验选择了三种不同生态型的水生植物镶嵌组合(慈姑(Sagittaria ... 富营养化水体的净化多集中于用单一生态型的水生植物或通过水生植物配置进行,而把多种不同生态型的水生植物镶嵌组合使用还少见报道,水生植物与微生物的关系也有类似情况。实验选择了三种不同生态型的水生植物镶嵌组合(慈姑(Sagittaria sagittifolia),挺水植物;大薸(Pistia stratiote),漂浮植物;穗状狐尾藻(Myriophyllum spicatum),沉水植物)后对富营养化水体进行净化研究,结果表明:(1)水生植物镶嵌组合后对富营养化水体中的TN和TP去除效果明显,并且能够长期维持此净化效果;(2)植物根际细菌与TN的变化有良好的正相关关系,而真菌、放细菌与TN的去除关系不大;(3)TP的去除与微生物的相关性不高,TP的去除主要是水生植物的作用;(4)被净化水体中的细菌数量一直维持一个低水平状态,说明水质有很大改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富营养化 水生植物 微生物 净化效果
下载PDF
植物光合特性及其对湿地DO分布、净化效果的影响 被引量:37
14
作者 黄娟 王世和 +2 位作者 雒维国 鄢璐 钟秋爽 《环境科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11期1828-1832,共5页
为了研究人工湿地中植物的光合特性及其对湿地系统中溶解氧(DO)分布和污染物净化效果的影响,通过中试试验考察了芦苇、美人蕉、空心菜、富贵竹等几种典型湿地植物的光合作用特性及其与湿地DO分布、污染物去除效果之间的关系,藉此优选湿... 为了研究人工湿地中植物的光合特性及其对湿地系统中溶解氧(DO)分布和污染物净化效果的影响,通过中试试验考察了芦苇、美人蕉、空心菜、富贵竹等几种典型湿地植物的光合作用特性及其与湿地DO分布、污染物去除效果之间的关系,藉此优选湿地植物,改善DO分布,强化脱氮效果.结果表明,植物净光合速率(Pn)对DO分布影响显著,湿地中段DO浓度高于两端,证明了植物对湿地系统存在供氧作用,其中芦苇产氧输氧能力最强,为湿地首选植物;此外,Pn还与湿地TN、NH4+-N去除效果显著相关.因此,可通过优选光合产氧输氧能力强的植物或采用适当增加种植密度等方式加强供氧以强化脱氮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工湿地 光合作用 溶解氧 净化效果 植物
下载PDF
底栖软体动物净化富营养化河水实验研究 被引量:36
15
作者 卢晓明 金承翔 +1 位作者 黄民生 徐亚同 《环境科学与技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7期7-9,共3页
文章研究了底栖软体动物(河蚌、螺蛳)富营养化河水中COD、NH3-N、TP、叶绿素a的净化效果。结果表明:⑴底栖软体动物对于富营养化河水中的COD、氮、磷等有一定的去除效果,且河蚌的净化效果要稍优于螺蛳;⑵曝气各组底栖软体动物对污染物... 文章研究了底栖软体动物(河蚌、螺蛳)富营养化河水中COD、NH3-N、TP、叶绿素a的净化效果。结果表明:⑴底栖软体动物对于富营养化河水中的COD、氮、磷等有一定的去除效果,且河蚌的净化效果要稍优于螺蛳;⑵曝气各组底栖软体动物对污染物的去除效果要明显优于非曝气各组;⑶非曝气实验组各项理化指标的去除效果同底栖软体动物的放养密度和处理时间相关;⑷停留时间为3d、曝气充氧、螺蛳和河蚌的放养密度分别为35个/m2~70个/m2和3个/m2~7个/m2时,净水效果最好;⑸河水中COD和叶绿素a含量呈现同步降低的规律,表明低等藻类是螺蛳及河蚌的主要摄食对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背角无齿蚌 铜锈环棱螺 富营养化河水 净化效果
下载PDF
生态浮床对河口水质的净化效果研究 被引量:34
16
作者 李英杰 年跃刚 +2 位作者 胡社荣 叶春 李俊杰 《中国给水排水》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11期60-63,67,共5页
通过分析浮床建成前后、浮床撤除前后以及浮床边和开阔水道之间水质的差异,考察了浮床对河口水质的净化效果,并对净化机理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生态浮床具有很强的净化能力,经过浮床段后TN、TP和NH4+-N浓度均得到明显降低;浮床边的水... 通过分析浮床建成前后、浮床撤除前后以及浮床边和开阔水道之间水质的差异,考察了浮床对河口水质的净化效果,并对净化机理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生态浮床具有很强的净化能力,经过浮床段后TN、TP和NH4+-N浓度均得到明显降低;浮床边的水质较好,浮床对TP、TN、NH4+-N的净去除率分别为10.4%、8.1%、18.1%;由于氮循环过程的复杂性,经过浮床段后NO3--N和NO2--N浓度反而显著升高;工程段水质的改善是湖水稀释、河流自净和浮床净化等综合作用的结果;撤除浮床后,对水体的净化效果大大降低,对TP、TN、NH4+-N的去除率仅分别为18.2%、9.2%、27.8%。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态浮床 河口 净化效果
下载PDF
潜流型人工湿地冬季污水净化效果 被引量:31
17
作者 雒维国 王世和 +1 位作者 黄娟 鄢璐 《中国环境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B07期32-35,共4页
冬季通过对人工湿地系统采取保温措施,可有效维持和提高湿地内的温度,改善湿地净化效果;比较了种植不同植物湿地在不同运行方式下的污染物去除率.结果表明,通过控制湿地运行方式,可增高湿地系统温度和提高溶氧(DO)水平,从而提高COD、TN... 冬季通过对人工湿地系统采取保温措施,可有效维持和提高湿地内的温度,改善湿地净化效果;比较了种植不同植物湿地在不同运行方式下的污染物去除率.结果表明,通过控制湿地运行方式,可增高湿地系统温度和提高溶氧(DO)水平,从而提高COD、TN和TP的去除率;当水力停留时间(HRT)为5d时,湿地出水的TN和TP去除率分别达到72.5%和58.2%.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工湿地 温度 水力停留时间 净化效果
下载PDF
蚌、鱼混养在池塘养殖循环经济模式中的净化效能 被引量:27
18
作者 陈家长 何尧平 +3 位作者 孟顺龙 胡庚东 瞿建宏 范立民 《生态与农村环境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2期41-46,共6页
以TP、TN、PO4^3--P、NO3^--N、NO2^--N、NH4^+-N、CODMn、Chla等为主要水质指标研究了在池塘养殖循环经济模式中蚌、鱼混养对主养区养殖废水的净化效能。结果表明:在7月30日到12月2日的5次测定中,除Chla外,其他指标的去除率表现为... 以TP、TN、PO4^3--P、NO3^--N、NO2^--N、NH4^+-N、CODMn、Chla等为主要水质指标研究了在池塘养殖循环经济模式中蚌、鱼混养对主养区养殖废水的净化效能。结果表明:在7月30日到12月2日的5次测定中,除Chla外,其他指标的去除率表现为先升高后降低的趋势。其中NH4^+N在各测定时间的去除率在25.58%-50.82%之间变化,平均去除率为38.05%,8月28日去除率最大,12月2日去除率最小;NO2^--N、NO3^--N、PO4^3--P、TN、TP和CODMn去除率分别在16.95%-45.45%、25.23%~48.48%、18.37%-52.43%、19.47%-49.39%、12.24%-50.00%和31.88%~49.63%之间,平均去除率分别为26.93%、34.75%、36.50%、29.66%、32.49%和41.21%。且均在9月29日去除率达到最大,12月2日降低为最小。蚌、鱼混养对Chla的去除效果明显,平均去除率达83.49%。各测定时间的出水水质综合营养状态指数均明显低于进水。认为蚌、鱼混养对主养区养殖废水具有很好的净化效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三角帆蚌 循环经济模式 混养区 净化效能
下载PDF
新型混合填料人工快渗系统处理污染河水的试验研究 被引量:24
19
作者 李丽 陆兆华 +3 位作者 王昊 刘操 廖日红 郑凡东 《中国给水排水》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11期86-89,共4页
为了提高人工快速渗滤系统的处理效果和水力负荷,设计了天然河砂分别与火山岩和沸石组合的新型混合填料地下式人工快渗系统,并以受污染河水为处理对象,进行了为期3个月的现场试验。结果表明,新型混合填料渗滤系统对受污染河水的净化效... 为了提高人工快速渗滤系统的处理效果和水力负荷,设计了天然河砂分别与火山岩和沸石组合的新型混合填料地下式人工快渗系统,并以受污染河水为处理对象,进行了为期3个月的现场试验。结果表明,新型混合填料渗滤系统对受污染河水的净化效果较好,系统的水力负荷也较单独以河砂为填料的渗滤池有大幅提高。其中以火山岩与河砂混合填料滤池的综合处理效果最佳,其出水的NH3-N和COD平均浓度可达到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的Ⅲ类标准,平均水力负荷为4.1 m/d,是传统土地处理系统水力负荷的10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工快速渗滤系统 沸石 火山岩 水力负荷 除污效果
下载PDF
大米草净化生活污水的研究 被引量:18
20
作者 许德芝 《贵州大学学报(农业与生物科学版)》 2002年第2期121-125,共5页
采用大米草净化生活污水 ,吸附生活污水中的CODcr、BOD5、TN、TP ,从而达到净化生活污水的目的。通过对比法实验 ,结果表明 ,大米草虽然是一种海滩盐沼植物 ,但也能适应贵州高原性气候 ,在此条件下生长仍具有原有的生物特性 ,在用于处... 采用大米草净化生活污水 ,吸附生活污水中的CODcr、BOD5、TN、TP ,从而达到净化生活污水的目的。通过对比法实验 ,结果表明 ,大米草虽然是一种海滩盐沼植物 ,但也能适应贵州高原性气候 ,在此条件下生长仍具有原有的生物特性 ,在用于处理生活污水的过程中对污染物CODcr、BOD5、TN、TP的去除率分别为 86 .34%、93.11%、80 .11%、82 .15 % ,如果污水在大米草的系统中停留 5d ,其污染物的去除率更高 ,均在 90 %以上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米草 生活污水 净化能力 生物处理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20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