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2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温里药之辛味作用内涵探析 被引量:24
1
作者 冯秀芝 吴继雷 任艳玲 《中国医药导报》 CAS 2021年第26期133-136,共4页
中药五味之辛味与温里药的主要功效具有最为密切的关系,辛味具有行、散的作用特点,与温里药温热之性相合,共同发挥着温里散寒、温助阳气、温经止痛等作用。根据中药药性理论,结合历代本草学专著对相关内容的记载,以及现代中药药理学研... 中药五味之辛味与温里药的主要功效具有最为密切的关系,辛味具有行、散的作用特点,与温里药温热之性相合,共同发挥着温里散寒、温助阳气、温经止痛等作用。根据中药药性理论,结合历代本草学专著对相关内容的记载,以及现代中药药理学研究结果和中医临床实践,探析辛味之于温里药的作用内涵主要表现在温里散寒、活血化瘀、温中行气、温经止痛、温助阳气及行助药势等方面。温里药之辛味具有特定的物质基础,与之相关的药理作用则主要表现为抗溃疡、调节胃肠运动、抗腹泻、抗炎、镇痛、增强机体产热、扩张血管、强心、增加心输出量、促进糖脂代谢、抑制血小板聚集、延长凝血酶原时间、抗血栓形成、改善心肌缺血等方面。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温里药 辛味 作用内涵 中药药性
下载PDF
基于药性特征的中药挥发油透皮促渗作用规律性认识的思路与方法 被引量:23
2
作者 陈军 刘培 +4 位作者 蒋秋冬 姚映芷 张会 姚俊宏 段金廒 《中草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24期4305-4312,共8页
应用透皮促渗剂(penetration enhancers,PE)是解决外用制剂吸收难题的最常用方法之一。中药挥发油是一大类性质优良的PE,品种总数达到300余种,而目前有作为PE报道的中药挥发油仅为34种,近90%的中药挥发油从未作为PE应用,研究开发潜力巨... 应用透皮促渗剂(penetration enhancers,PE)是解决外用制剂吸收难题的最常用方法之一。中药挥发油是一大类性质优良的PE,品种总数达到300余种,而目前有作为PE报道的中药挥发油仅为34种,近90%的中药挥发油从未作为PE应用,研究开发潜力巨大。但是目前其研究主要是遵循化学促渗剂的研究思路,通过透皮促渗效果和药效学评价来进行筛选,效率不高。中药挥发油是中药辛味的主要物质基础,药性理论有"辛能开腠理"的认识,文献研究发现中药挥发油透皮促渗效果与药性特征显著关联,在此基础上,提出了"中药挥发油透皮促渗作用存在药性特征规律"的观点,并提出了基于系统研究和数据挖掘阐明药性特征规律,从不同类型中药挥发油中选择和发现高效低毒的透皮促渗剂的研究思路;提出了应用脂质体人工皮肤膜技术结合评价指标优选,实现高通量评价中药挥发油PE促渗效果的研究方法与技术,为中药挥发油PE的研究、传统中药药性理论与现代PE研究的结合提供了新的策略与方法。此外,还提出了微乳型制剂研究可能是中药挥发油PE研究的未来发展方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挥发油 中药药性 透皮促渗剂 辛味 微乳 脂质体人工皮肤膜
原文传递
从“能散、能行”角度论辛味药的抗肿瘤作用
3
作者 邬芸煜 孙爽 +1 位作者 郭玉岩 吕邵娃 《中医肿瘤学杂志》 2024年第6期66-71,共6页
肿瘤是一种虚实夹杂的全身性疾病的局部体现,癥瘕积聚是其形成的主要原因之一。辛味药能够通过祛邪散寒、调节气机、活血化瘀等发挥消癥散结的作用,其活性成分可通过抑制肿瘤细胞的增殖和转移、诱导肿瘤细胞凋亡、调控多种信号通路、抑... 肿瘤是一种虚实夹杂的全身性疾病的局部体现,癥瘕积聚是其形成的主要原因之一。辛味药能够通过祛邪散寒、调节气机、活血化瘀等发挥消癥散结的作用,其活性成分可通过抑制肿瘤细胞的增殖和转移、诱导肿瘤细胞凋亡、调控多种信号通路、抑制肿瘤血管生成等多种机制起效。同时,辛味药配伍组方还可通过辛开苦降、辛甘化阳、辛散酸收、辛咸软坚等治法起到协同增效、缓解化疗副作用、调节机体免疫功能、降低不良反应发生率等作用。本文从“能散、能行”的角度,阐明辛味药可消除气滞、血瘀、痰凝、湿聚等肿瘤诱因,明晰了辛味药的抗肿瘤组方原理和配伍原则,为抗肿瘤中药的药性理论研究及临床上合理应用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抗肿瘤作用 辛味 中药 药性 五味 配伍
下载PDF
基于拉曼光谱的中药辛味辨识方法研究
4
作者 李文妍 梁浩 +3 位作者 程虹 赵紫薇 王慧 王耘 《世界中医药》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3期1939-1945,共7页
目的:基于中药拉曼光谱的检测分析,测得拉曼光谱数据进行特征选择并建立辛味辨识模型。方法:132种辛味中药及156种非辛味中药经样品前处理后,利用SEED 3000拉曼光谱仪分析,得到每味中药的拉曼谱图,并以1 cm^(-1)为单位量化;对量化后的... 目的:基于中药拉曼光谱的检测分析,测得拉曼光谱数据进行特征选择并建立辛味辨识模型。方法:132种辛味中药及156种非辛味中药经样品前处理后,利用SEED 3000拉曼光谱仪分析,得到每味中药的拉曼谱图,并以1 cm^(-1)为单位量化;对量化后的拉曼数据进行基于随机森林(RF)和极端梯度提升(XGBoost)算法的特征选择,筛选出与辛味密切相关的特征拉曼位移及其峰强,然后基于RF、K近邻(KNN)、梯度提升算法(GBM)、朴素贝叶斯(GNB)、自适应提升算法(AdaBoost)5种分类算法建立辨识模型并对模型进行评价。结果:相较于非辛味中药,辛味中药在2 500~3 000 cm^(-1)范围内呈现出高强度的拉曼散射;基于RF算法和XGBoost算法筛选重要性排序在前100的拉曼位移数据为特征,在所有模型中GBM算法所建立的分类模型表现出最佳效能,曲线下面积(AUC)为0.978,准确率为0.943,精确度为0.970。结论:中药拉曼谱图与辛味药性具有显著的相关性,可作为辛味药性整体量化表征,结合GBM算法可以进行高效、准确地对药性进行辨识分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药药性 拉曼光谱 辛味 特征筛选 随机森林 辨识模型
下载PDF
论“辣”在中国的文化积淀
5
作者 马健鹰 《扬州大学烹饪学报》 2006年第1期1-4,17,共5页
中国人有着悠久的食辣历程,古代文人和厨师们对辣味从各自角度进行过分析,而对辣的认识则来自于哲学的思考,这种思考对包括医学在内的许多领域都产生了重要影响。
关键词 辛辣 味觉 哲学 医学 五行 饮食文化
下载PDF
治疗便秘方剂中辛味药物的应用规律 被引量:21
6
作者 罗纳川 綦向军 +7 位作者 陈国铭 陈腾宇 吴淼 田燕华 方彩珊 梁妙珍 卢以茜 王奇 《中医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2期163-168,共6页
目的探究以辛润法思想为指导的治疗便秘方剂中辛味药物的应用规律。方法收集《中医方剂大辞典》中所有治疗便秘的方剂,分别统计含辛味药及不含辛味药方剂中药物使用频次,以Apriori算法的关联规则挖掘是否含辛味药物相关方剂中的药物组... 目的探究以辛润法思想为指导的治疗便秘方剂中辛味药物的应用规律。方法收集《中医方剂大辞典》中所有治疗便秘的方剂,分别统计含辛味药及不含辛味药方剂中药物使用频次,以Apriori算法的关联规则挖掘是否含辛味药物相关方剂中的药物组合以及核心药组的关联情况。结果最终纳入含辛味药的便秘治疗方剂405首,展示出44个核心组合,20条关联规则,其提升度均> 1,为正相关的有效规则,其中18条规则的提升度≥3,表示规则之间具有很强的正相关联系。高频的辛味药有当归、枳壳、木香、槟榔等,最常与其配伍的药物有大黄、火麻仁、郁李仁、桃仁等。纳入不含辛味药的便秘治疗方剂70首,最终得到9个核心组合,5条关联规则,其提升度均> 1,为正相关的有效规则,其中1条规则的提升度≥3,表示规则之间具有很强的正相关联系。不含辛味药的方剂中常用药物为大黄、甘草、牵牛子、栀子、黄芩等,常与泻下药、清热药、补虚药配伍。结论治疗便秘组方常由辛味药与滋阴药进行配伍,佐以宽肠行气药,取行气布津、润燥通便之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便秘 辛润法 辛味药 组方规律 数据挖掘
原文传递
“肾苦燥,急食辛以润之”释义 被引量:22
7
作者 金光亮 《上海中医药杂志》 2018年第2期39-41,共3页
诠释"肾苦燥,急食辛以润之"的意义,提出"肾苦燥"是《黄帝内经》所论肾的病理特点之一,即:肾气不足、不能化气,使津液不能正常输布而致燥;"辛以润之"即通过辛温之药助肾气化,以输布津液的治法。东汉张仲... 诠释"肾苦燥,急食辛以润之"的意义,提出"肾苦燥"是《黄帝内经》所论肾的病理特点之一,即:肾气不足、不能化气,使津液不能正常输布而致燥;"辛以润之"即通过辛温之药助肾气化,以输布津液的治法。东汉张仲景对五苓散、肾气丸及栝蒌瞿麦丸诸方的应用,宋金时期的许叔微、成无己等对"肾苦燥"病机及"辛以润之"机理的讨论,清代尤怡将"燥"的病机分为"阴枯"与"阴凝"两类的认识等,分别从临床和理论方面支持上述分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肾苦燥 辛以润之 《黄帝内经》
下载PDF
关于中医辛润法的理论思考 被引量:19
8
作者 王殿华 迟华基 《山东中医药大学学报》 1999年第3期169-172,共4页
探讨辛润源流,剖析辛味药物,指出辛味药在整体上不具备润养功效,不应与能散、能行相提并论。若把辛润理解为个别药物的润养作用,有失辛润之旨,更无法选药组方应用于临床。因此,当把辛润立之为法,即辛润法。燥证的发病机制,是外... 探讨辛润源流,剖析辛味药物,指出辛味药在整体上不具备润养功效,不应与能散、能行相提并论。若把辛润理解为个别药物的润养作用,有失辛润之旨,更无法选药组方应用于临床。因此,当把辛润立之为法,即辛润法。燥证的发病机制,是外燥邪气、痰饮瘀血、气郁邪阻而致津血运行输布障碍,形体失却濡养。辛润机制,赖其辛味行散之功,宣肺祛邪,散饮化瘀,行气除滞,疏通腠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辛润法 辛味药 治法
下载PDF
浅析“辛以润之”临床运用 被引量:13
9
作者 夏律 李铁浪 《中医学报》 CAS 2022年第1期54-58,共5页
临床运用辛味药治疗肺燥证、肺外寒内饮证、脾胃阴虚夹湿证、肺气郁闭证、肝经寒凝证、肾阴凝结证达到润燥的目的。此处的燥主要是指体内津液代谢失常而出现的燥证。辛味药物能开腠理、致津液、通气,且能行、能散,具有动的特性。辛以润... 临床运用辛味药治疗肺燥证、肺外寒内饮证、脾胃阴虚夹湿证、肺气郁闭证、肝经寒凝证、肾阴凝结证达到润燥的目的。此处的燥主要是指体内津液代谢失常而出现的燥证。辛味药物能开腠理、致津液、通气,且能行、能散,具有动的特性。辛以润肺的机制与玄府理论密切相关。脾胃为水液代谢的枢纽,辛味药开发肠胃郁结,可打开通路,并有利于消除痰饮水湿等病理产物,从而解决因水津不布所致的燥象。辛润法治疗肾苦燥是取其味辛之性,除下焦阴寒,使津液得通,则燥自除。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辛以润之” 燥证 肾苦燥 《黄帝内经》
下载PDF
冲菜辛辣风味物质的顶空固相微萃取-气质联用法测定 被引量:8
10
作者 牛丽影 肖华志 +2 位作者 胡小松 赵广华 廖小军 《中国食品学报》 EI CAS CSCD 2005年第3期122-125,共4页
冲菜作为一种叶芥类蔬菜产品,以其冲鼻的辛辣味而独具特色。为确定辛辣风味的物质成分,采用顶空固相微萃取-气质联用法对其挥发性风味成分进行了分析,结果显示:冲菜的主要风味物质为异硫氰酸烯丙酯、异硫氰酸环丙酯、异硫氰酸丙酯、异... 冲菜作为一种叶芥类蔬菜产品,以其冲鼻的辛辣味而独具特色。为确定辛辣风味的物质成分,采用顶空固相微萃取-气质联用法对其挥发性风味成分进行了分析,结果显示:冲菜的主要风味物质为异硫氰酸烯丙酯、异硫氰酸环丙酯、异硫氰酸丙酯、异硫氰酸丁烯酯和异硫氰酸苯乙酯,其中异硫氰酸环丙酯为首次检测出的异硫氰酸酯类风味物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冲莱 辛辣风味 异硫氰酸烯丙酯 异硫氰酸环丙酯 顶空固相微萃取 气质联用法 风味物质 冲菜 挥发性风味成分 测定
原文传递
《温病条辨》苦辛法治疗湿热类温病浅析 被引量:6
11
作者 邵文雪 郭选贤 卢晨光 《中医学报》 CAS 2019年第2期238-241,共4页
吴鞠通《温病条辨》苦辛配伍法为治疗湿热类温病确立了一大法则。邪在上焦,以轻苦微辛法清泻热邪、轻开肺气,以三仁汤、银翘马勃散、宣痹汤治之。邪在中焦,多用苦辛寒法泻热燥湿、调畅气机,以黄芩滑石汤治之;苦辛温法燥湿温中、宣开中焦... 吴鞠通《温病条辨》苦辛配伍法为治疗湿热类温病确立了一大法则。邪在上焦,以轻苦微辛法清泻热邪、轻开肺气,以三仁汤、银翘马勃散、宣痹汤治之。邪在中焦,多用苦辛寒法泻热燥湿、调畅气机,以黄芩滑石汤治之;苦辛温法燥湿温中、宣开中焦,加减正气散、加减小柴胡汤治之;苦辛通法通络开窍、清热利湿,以宣痹汤、新制橘皮竹茹汤治之;苦辛淡法清热宣气、淡渗利湿。邪在下焦,多用苦辛淡法宣湿清热、淡渗利湿,以宣清导浊汤、茵陈白芷汤治之;苦辛温法温阳散寒、下气除满,以术附汤、温脾汤治之;苦辛寒法辛开苦降、调气行血,以加减泻心汤治之。湿热在上、中焦多用轻苦微辛法,湿热在中、下焦或弥漫三焦均可用苦辛淡法分消上下,以杏仁石膏汤治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温病条辨》 吴鞠通 湿热类温病 苦辛法 三焦
下载PDF
浅析“肾苦燥,急食辛以润之” 被引量:5
12
作者 吕艳 刘微英 李晓君 《现代中医临床》 2015年第4期49-50,55,共3页
"肾苦燥,急食辛以润之"出自《素问·脏气法时论篇》。"肾燥",是肾阳虚蒸腾气化失常,津液不得布散、运行不畅所致的病理状态。辛味(药物等)可以通达气机,宣发腠理,布津敷液,以治气机运行不畅、津液输布障碍之&qu... "肾苦燥,急食辛以润之"出自《素问·脏气法时论篇》。"肾燥",是肾阳虚蒸腾气化失常,津液不得布散、运行不畅所致的病理状态。辛味(药物等)可以通达气机,宣发腠理,布津敷液,以治气机运行不畅、津液输布障碍之"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肾燥 肾阳虚 津液 辛润
原文传递
重庆美食文化与翻译策略 被引量:1
13
作者 闵西鸿 张建英 《南宁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4年第1期13-15,共3页
重庆在努力打造国际"美食之都"的过程中,重庆美食文化的发展传播至关重要。借助交际翻译理论探究重庆美食文化的译介,提出重庆美食从交际角度出发,注重呼唤功能,兼顾信息功能的翻译策略。
关键词 重庆 美食文化 火锅文化 翻译策略 麻辣
下载PDF
三味辛凉归肺经中药对肺阴虚模型小鼠的影响 被引量:1
14
作者 方慧 吕圭源 +3 位作者 陈素红 苏洁 牟秀华 黄敏聪 《亚太传统医药》 2011年第5期11-14,共4页
目的:观察薄荷、菊花、前胡三味辛凉归肺经中药水提取物对肺阴虚模型小鼠的影响。方法:灌服甲状腺片7d,烟熏20min/d,连续8d,造肺阴虚小鼠模型。灌胃给予薄荷、菊花、前胡水提物,连续给药15d。试验期间,观察小鼠的一般行为学、体重、测... 目的:观察薄荷、菊花、前胡三味辛凉归肺经中药水提取物对肺阴虚模型小鼠的影响。方法:灌服甲状腺片7d,烟熏20min/d,连续8d,造肺阴虚小鼠模型。灌胃给予薄荷、菊花、前胡水提物,连续给药15d。试验期间,观察小鼠的一般行为学、体重、测量肛温、面温、抓力、自主活动。结果:薄荷、菊花、前胡水提物均可提高肺阴虚小鼠的抓力、活动次数,降低肛温;薄荷、前胡水提物降低肺阴虚小鼠面温;薄荷水提物能提高肺阴虚小鼠的体重。结论:薄荷、菊花、前胡同为辛、凉归肺经中药,可显著改善肺阴虚证之形体消瘦、面红、体倦乏力等,这为探讨"辛凉归肺经"中药的共同作用规律提供了一定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辛凉 肺阴虚 薄荷 菊花 前胡
下载PDF
浅议肾玄府理论及辛味风药在肾病中的运用 被引量:42
15
作者 朱勤 陈洪宇 《中医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4期281-284,共4页
玄府理论是中医藏象理论在微观领域的发挥和探索。以肾小球滤过屏障类比肾之玄府,进一步提出肾玄府的病变形式包括玄府郁闭、开泄过度及玄府萎闭,并列举辛味风药在临证治疗肾玄府病变中的作用。当风湿扰肾,肾玄府开泄过度时,可巧用辛味... 玄府理论是中医藏象理论在微观领域的发挥和探索。以肾小球滤过屏障类比肾之玄府,进一步提出肾玄府的病变形式包括玄府郁闭、开泄过度及玄府萎闭,并列举辛味风药在临证治疗肾玄府病变中的作用。当风湿扰肾,肾玄府开泄过度时,可巧用辛味风药以通为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肾玄府 肾小球滤过屏障 辛味药 风药 以通为补
原文传递
郭姣运用辛味药治疗糖尿病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经验 被引量:9
16
作者 金英花 郭姣 《中华中医药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8期3562-3564,共3页
郭姣教授认为,糖尿病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虽病位在心,但以肝为发病核心和枢纽,肝的功能失常,影响脾枢气机升降出入,机体气化功能失常,产生"湿、痰、瘀、热"诸浊,进而引起心脉痹阻或挛急发为胸痹心痛。辛味药能行、能散... 郭姣教授认为,糖尿病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虽病位在心,但以肝为发病核心和枢纽,肝的功能失常,影响脾枢气机升降出入,机体气化功能失常,产生"湿、痰、瘀、热"诸浊,进而引起心脉痹阻或挛急发为胸痹心痛。辛味药能行、能散、能通、能化、能温、能润,运用辛味药调肝以启动脾枢气机之升降,灵活配伍辛味药祛除湿痰瘀热诸浊而通心脉,对治疗糖尿病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有显著的临床疗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糖尿病 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 辛味药 名医经验 郭姣
原文传递
温病初起治疗用药之探讨 被引量:4
17
作者 李晓丽 宋振华 《山东中医杂志》 北大核心 2003年第2期75-76,共2页
对温病初起的治疗用药从传统用药、应用苦寒药及清热解毒药配伍辛凉解表药、辛温解表药等几方面进行了初步探讨。认为温病初起除可应用辛凉解表药以外 ,还可应用辛温解表等温性药物 。
关键词 温病 治疗用药 辛温解表 辛凉解表 清热解毒
下载PDF
辛温浸沐外治法在寒哮急性发作期的应用
18
作者 廖荣鑫 吴仕九 《甘肃中医》 2003年第8期1-2,共2页
寒哮为风寒束表,痰阻肺窍,肺失宣降所致之急性发作性疾病,应用辛温浸沐之外治法治之,可使药物通过皮肤、孔窍、腧穴直接吸收输布全身,并且通过药物的温热刺激改善全身血液和淋巴循环,以急则治其标,而使肺气通,血脉畅,喘促平息,咳痰爽利。
关键词 寒哮 发作期/中医疗法 外治法 辛温浸沐
下载PDF
论小儿太阳病伤寒表实证之脉证并治
19
作者 张军 王华楠 向红 《河南中医》 2005年第12期10-11,共2页
执小儿为“纯阳之体,所患热病最多”而滥用辛凉解表和清热解毒于儿科临床,是目前中医儿科界存在的普遍现象。本文从六经辨证的角度,分析了小儿太阳伤寒表证脉、证并治特点,提出小儿太阳伤寒表实证(外感风寒表证)当及时使用辛温解表法之... 执小儿为“纯阳之体,所患热病最多”而滥用辛凉解表和清热解毒于儿科临床,是目前中医儿科界存在的普遍现象。本文从六经辨证的角度,分析了小儿太阳伤寒表证脉、证并治特点,提出小儿太阳伤寒表实证(外感风寒表证)当及时使用辛温解表法之麻黄汤、葛根汤类,以获“体若燔炭,汗出而散”之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纯阳之体” 辛温解表 辛凉解表 太阳伤寒表实证 小儿
下载PDF
《伤寒论》桂枝二越婢一汤证析疑
20
作者 宋子云 林巍巍 《河南中医》 2004年第6期1-2,共2页
《伤寒论》桂枝二越婢一汤证条文 ,属古文倒句笔法 ,“脉微弱”非本方证之脉。实则本条所论 ,为太阳温病或阳明病而兼太阳表证未罢者之症状 ,仲景虑麻、桂之温燥不宜于此证之热多 ,故变小其制以散邪 ,佐以石膏清内热 ,兼能监制麻、桂之... 《伤寒论》桂枝二越婢一汤证条文 ,属古文倒句笔法 ,“脉微弱”非本方证之脉。实则本条所论 ,为太阳温病或阳明病而兼太阳表证未罢者之症状 ,仲景虑麻、桂之温燥不宜于此证之热多 ,故变小其制以散邪 ,佐以石膏清内热 ,兼能监制麻、桂之温 ,以成辛凉解表之剂。既能驱怫郁之热 ,又能救内伤之津 ,开后世辛凉解表法之先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伤寒论》 桂枝二越婢一汤证 无阳 脉微弱 温热病 辛凉解表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