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55篇文章
< 1 2 8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脉诊检测分析仪的研究进展与新思路 被引量:18
1
作者 蒋颖 刘聪颖 +1 位作者 张亚丹 汤伟昌 《中华中医药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期218-221,共4页
文章从中医脉象物理变量监测分析为出发点,以采集脉象变量的脉象换能器为主线,对市面上各型中医脉诊仪进行了概述且对常见的便携式、穿戴式设备采集脉搏波的原理进行了总结。将目前中医脉诊仪的发展以及便携式无线脉搏监测系统的应用与... 文章从中医脉象物理变量监测分析为出发点,以采集脉象变量的脉象换能器为主线,对市面上各型中医脉诊仪进行了概述且对常见的便携式、穿戴式设备采集脉搏波的原理进行了总结。将目前中医脉诊仪的发展以及便携式无线脉搏监测系统的应用与中医脉诊理论做比较,并对传统中医脉诊仪和便携式无线脉搏监测设备各自存在的问题进行深入梳理分析。提出未来中医脉诊仪实现小型化、移动智能化的新思路,便于中医脉诊走进社区、融入家庭、贴近个人,以满足人们对自身健康监测的需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脉诊 脉诊检测分析仪 便携式 无线监测 研究进展
原文传递
脉图的递归定量分析及对冠心病颈动脉血管硬化程度的评价 被引量:16
2
作者 郭睿 王忆勤 +2 位作者 燕海霞 尚倩倩 许文杰 《中华中医药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5期1695-1699,共5页
目的:阐述脉图可用于评估冠心病患者发生心血管意外的潜在风险。方法:首先采用相空间重构算法将冠心病患者一维脉图信号扩展到高维相空间中,然后采用递归图(RP)及递归定量分析(RQA)提取其颈动脉不同硬化程度下脉图的非线性动力学RQA特征... 目的:阐述脉图可用于评估冠心病患者发生心血管意外的潜在风险。方法:首先采用相空间重构算法将冠心病患者一维脉图信号扩展到高维相空间中,然后采用递归图(RP)及递归定量分析(RQA)提取其颈动脉不同硬化程度下脉图的非线性动力学RQA特征;最后绘制脉图RQA特征的接受者工作特征(ROC)曲线,来评估RQA特征鉴别冠心病患者颈动脉斑块的诊断价值。结果:冠心病患者颈动脉斑块形成组的脉象RQA特征——递归率(RR)和诱捕时间(TT)显著大于颈动脉内膜增厚组(P<0.01);RR和TT的ROC曲线下面积分别为0.936和0.879,RR鉴别冠心病颈动脉斑块的灵敏度为89.4%,特异度为87.0%;TT鉴别颈动脉斑块形成的灵敏度为69.4%,特异度为93.5%。结论:脉图非线性动力学特征RR和TT鉴别颈动脉斑块的诊断价值较好,脉图可为评估冠心病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的发展程度提供参考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冠心病 脉诊 递归定量分析 颈动脉粥样硬化 心血管事件风险评估
原文传递
高血压病患者动态动脉硬化指数的研究现状及对中医脉诊研究的启示 被引量:15
3
作者 王蕾 尚倩倩 +3 位作者 钱鹏 郭睿 王忆勤 燕海霞 《中华中医药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1期4793-4797,共5页
我国高血压病防治形势非常严峻,及时准确的了解血压状况,进行早期干预,才能有效控制高血压病的发展,延缓心脑血管等并发症的进程。从2006年动态动脉硬化指数被提出至今,其与高血压病相关性的研究日益深入。笔者从动态动脉硬化指数与高... 我国高血压病防治形势非常严峻,及时准确的了解血压状况,进行早期干预,才能有效控制高血压病的发展,延缓心脑血管等并发症的进程。从2006年动态动脉硬化指数被提出至今,其与高血压病相关性的研究日益深入。笔者从动态动脉硬化指数与高血压病患者靶器官损害、降压治疗、中医证型等方面近5年的研究进展入手,探讨动态动脉硬化指数与高血压病及中医脉诊的相关性,并对进一步开展高血压病脉诊研究的方向提出自己的看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血压病 动态动脉硬化指数 中医 脉诊
原文传递
营卫权衡论 被引量:13
4
作者 周东浩 夏菲菲 +1 位作者 刘震超 周明爱 《中华中医药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7期2763-2766,共4页
营卫权衡是指营卫之间动态的相互作用。从现代意义上说,营卫权衡是指代谢与免疫系统在内外环境各种扰动因素作用下相互作用,相互影响,自主涨落和调节、重新回归和维持有序稳态的过程和机制。权衡相失、权衡相夺是营卫权衡失常的病理机转... 营卫权衡是指营卫之间动态的相互作用。从现代意义上说,营卫权衡是指代谢与免疫系统在内外环境各种扰动因素作用下相互作用,相互影响,自主涨落和调节、重新回归和维持有序稳态的过程和机制。权衡相失、权衡相夺是营卫权衡失常的病理机转,脉诊是判断营卫权衡状态变化的重要方法,"平治于权衡"是中医营卫治疗的根本目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营卫 稳态 脉诊 免疫 代谢 中医 基础理论
原文传递
脉宽的可视化考察 被引量:9
5
作者 张治国 牛欣 +3 位作者 杨学智 司银楚 朱庆文 郭宙 《中国中医药信息杂志》 CAS CSCD 2008年第5期14-16,共3页
目的探讨周期运动过程中桡动脉横切面面积、共轴心椭圆的长轴长度以及心动周期内横切面轴心在平行于皮肤表面方向上的最大位移与脉宽之间的关系。方法应用新型中医取脉装置,同步采集40例具有不同脉宽的患者和20例平人关部脉的压力脉图... 目的探讨周期运动过程中桡动脉横切面面积、共轴心椭圆的长轴长度以及心动周期内横切面轴心在平行于皮肤表面方向上的最大位移与脉宽之间的关系。方法应用新型中医取脉装置,同步采集40例具有不同脉宽的患者和20例平人关部脉的压力脉图、心电信号和桡动脉横截面动态超声图像。在MATLAB7.0.1软件对超声图像进行分析处理的基础上,观察周期运动中不同宽度脉象的桡动脉横切面图形特征和轴心运动轨迹的变化情况。结果不同宽度脉象的桡动脉横切面面积、共轴心椭圆的长轴长度和轴心最大位移存在着一定的差异。结论长轴长度周期平均值、最大值、最小值,面积周期平均值、最大值、最小值,以及轴心在平行于皮肤表面的最大位移等参数可以作为初步判别脉宽的参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脉诊 脉宽 桡动脉 轴心运动轨迹
下载PDF
《素问》中“浮”脉与“沉”脉含义简析 被引量:9
6
作者 于晓飞 王天芳 +4 位作者 薛晓琳 吴秀艳 赵燕 葛舰 章道宁 《中医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9期732-735,共4页
高等中医药院校统编教材《中医诊断学》中浮脉与沉脉是一对反映脉位深浅的相反脉;《素问》中"浮"与"沉"则用来描述正常和疾病状态下脉位的动态变化。通过对《素问》中"浮"脉与"沉"脉相关记载... 高等中医药院校统编教材《中医诊断学》中浮脉与沉脉是一对反映脉位深浅的相反脉;《素问》中"浮"与"沉"则用来描述正常和疾病状态下脉位的动态变化。通过对《素问》中"浮"脉与"沉"脉相关记载的分析,探讨其与现今国家高等中医药院校统编教材认识的异同,以期为目前的脉诊教学提供参考,为丰富和发展脉学提供一定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帝内经 浮脉 沉脉 脉诊
原文传递
张锡纯的脉诊经验 被引量:9
7
作者 贾建义 汪向红 +1 位作者 傅大治 秦鼎 《中华中医药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3期886-890,共5页
张锡纯先生的诊脉经验丰富,既有前人经验的传承,又有自己的心得体会;继承了寸口脉左右脏腑的配属,又提出自己的"脉分部位,实大致不分部位"的观点;看似矛盾,实则是对脉诊的创新,其创新之根基源于中医传统的"天人合一"... 张锡纯先生的诊脉经验丰富,既有前人经验的传承,又有自己的心得体会;继承了寸口脉左右脏腑的配属,又提出自己的"脉分部位,实大致不分部位"的观点;看似矛盾,实则是对脉诊的创新,其创新之根基源于中医传统的"天人合一"理论;其诊脉"由理想而得之脉实际"之经验非常合理;其具体诊脉时:左右对举、注重至数、脉症合参与具体脉象的理解与把握,有独特见解的脉象有"紧脉""数脉""革脉""冲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张锡纯 脉诊 经验
原文传递
从《内经》看诊脉对针灸临证的指导作用 被引量:7
8
作者 诸毅晖 成词松 《中国针灸》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1期62-63,共2页
《内经》的许多针灸篇章中都蕴藏着一个诊脉原则。通过正确察脉 ,可以准确判断经络脏腑之气的虚与实 ,从而指导针灸治疗。诊脉对针灸临证的指导作用包括决定针灸方法、决定针灸取穴。
关键词 《内经》 脉诊 针灸疗法
下载PDF
左右寸口脉阴阳属性的辨析 被引量:7
9
作者 张久亮 《中华中医药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2期370-372,共3页
关于对左、右寸口脉阴阳属性的认识,从古至今,未能统一。笔者根据经典所述、历代医家观点综合分析发现,就阴阳属性而论,右手寸口脉属阳,左手寸口脉属阴。首先,"左手足不如右强"提示右手寸口脉属阳,左手属阴。其次,气机的"... 关于对左、右寸口脉阴阳属性的认识,从古至今,未能统一。笔者根据经典所述、历代医家观点综合分析发现,就阴阳属性而论,右手寸口脉属阳,左手寸口脉属阴。首先,"左手足不如右强"提示右手寸口脉属阳,左手属阴。其次,气机的"地升、天降"提示:以地而论,地之"体"属阴,其"用"为阳;天之"体"属阳,其用为"阴"。临床查脉均是辨别其"体"的特点。所以从"脉之体"角度分析,右手寸口脉属阳,左手属阴;最后,脏腑在寸口脉的排列部位提示,左寸口脉属阴,右寸口脉属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左右寸口脉 阴阳属性 脉诊
原文传递
试论寸口脉诊中基本要素的采集 被引量:6
10
作者 李永春 吕英 +1 位作者 宫凤英 黄荣铝 《中华中医药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0期4887-4891,共5页
脉诊是中医独特的诊查手段之一。然而在古代的脉学文献中并未对各种脉作出明确的标准,古代脉学记载的各种脉象有单一脉质,也有复合脉质,由于这样的分类较为混杂,给脉学的传承造成了一定的困难。文章基于指下获得脉动的感觉出发,总结了... 脉诊是中医独特的诊查手段之一。然而在古代的脉学文献中并未对各种脉作出明确的标准,古代脉学记载的各种脉象有单一脉质,也有复合脉质,由于这样的分类较为混杂,给脉学的传承造成了一定的困难。文章基于指下获得脉动的感觉出发,总结了脉诊的基本要素,并尝试以此基本要素对《濒湖脉学》描述的二十七(八)脉进行解读,以期为脉学的进一步研究提供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寸口脉 基本要素 濒湖脉学 脉诊 二十七脉
原文传递
集成便携式辅助诊疗系统是脉诊、舌诊研究走向临床的切入点 被引量:5
11
作者 司银楚 张治国 +3 位作者 朱庆文 徐静 杨学智 牛欣 《世界科学技术-中医药现代化》 2007年第5期139-142,共4页
基于成熟的脉诊、舌诊信息提取与识别的关键技术,集成便携式辅助诊疗系统突出脉诊、舌诊在中医诊疗中的重要作用,并融合其他四诊信息,实现自动辨证处方的临床辅助诊疗功能。便携式辅助诊疗系统体现了"四诊合参"的中医辨证诊... 基于成熟的脉诊、舌诊信息提取与识别的关键技术,集成便携式辅助诊疗系统突出脉诊、舌诊在中医诊疗中的重要作用,并融合其他四诊信息,实现自动辨证处方的临床辅助诊疗功能。便携式辅助诊疗系统体现了"四诊合参"的中医辨证诊断理念,其便携化、智能化、人性化的特点贴合临床实际,为脉诊、舌诊研究成果的推广应用奠定了完备的条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便携式集成辅助诊疗系统 脉诊 舌诊 四诊合参 信息 临床应用
下载PDF
中医脉象教学考试仪的研究 被引量:4
12
作者 王学民 王槿 +2 位作者 陈枫 石强 李园 《医疗卫生装备》 CAS 2007年第6期1-2,7,共3页
综合运用了中医学、仿生学、机械学、传感技术以及计算机技术,研制出一种可模拟人体26种脉象的中医脉象教学考试仪。该仪器通过机械系统、无线发射接收电路、控制电路、传感器反馈电路、液晶显示单元、仿生手单元和外观等方面的设计,能... 综合运用了中医学、仿生学、机械学、传感技术以及计算机技术,研制出一种可模拟人体26种脉象的中医脉象教学考试仪。该仪器通过机械系统、无线发射接收电路、控制电路、传感器反馈电路、液晶显示单元、仿生手单元和外观等方面的设计,能体现人体各种脉象的指下主要特征,适用于中医脉象诊断的教学与测试以及科学研究等,具有广阔的应用空间和研究改进空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医 脉象 脉诊 教学 考试
下载PDF
浅析哲学视域下的中医脉诊原理 被引量:5
13
作者 张宜帆 蒋鹏飞 +6 位作者 刘培 周曼丽 罗晓欣 周霞辉 赵彦禛 简维雄 彭清华 《中华中医药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9期5080-5083,共4页
中医脉诊博大精深,源远流长,是中医学最具特色的诊法之一。《难经》言“切而知之谓之巧”,通过切触患者的寸口脉博以获取人体生理、病理信息,为临床诊断提供依据。脉象之所以能够反映人体内气血的盛衰以及脏腑的功能变化,是因为其背后... 中医脉诊博大精深,源远流长,是中医学最具特色的诊法之一。《难经》言“切而知之谓之巧”,通过切触患者的寸口脉博以获取人体生理、病理信息,为临床诊断提供依据。脉象之所以能够反映人体内气血的盛衰以及脏腑的功能变化,是因为其背后的原理根植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哲学思维密不可分。文章从哲学角度出发,围绕脉诊的产生与发展、诊断原理及脉诊中的认识论与方法论等加以浅析,以期对脉诊研究有所裨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脉诊 脉象 哲学 原理 诊断 特色
原文传递
脉长的数字化、可视化探索 被引量:3
14
作者 张治国 牛欣 +5 位作者 杨学智 司银楚 高蔚 陈冬志 董晓英 赵翠敏 《中医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9期830-832,共3页
目的探讨脉长推导参数(DPPL)、桡动脉及周围组织纵切面面积的周期变化率(CVRA)与脉长之间的关系。方法应用可视化脉动信息采集分析装置,同步采集40例具有不同脉长的患者和20例平人关部脉的压力信号、心电信号和桡动脉纵切面动态B超图像... 目的探讨脉长推导参数(DPPL)、桡动脉及周围组织纵切面面积的周期变化率(CVRA)与脉长之间的关系。方法应用可视化脉动信息采集分析装置,同步采集40例具有不同脉长的患者和20例平人关部脉的压力信号、心电信号和桡动脉纵切面动态B超图像。在MATLAB7.0.1软件对数字信号和超声图像进行分析处理的基础上,观察不同脉长对DPPL和CVRA的影响。结果与平脉组比较,脉长变组和脉短变组的DPPL和CVRA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P<0.01);与脉长变组比较,脉短变组DPPL和CVRA明显减小(P<0.01)。结论DPPL及CVRA可以作为初步判别脉长的参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脉诊 脉长 桡动脉 脉长推导参数 纵切面面积 周期变化率
原文传递
旴江脉学的成就与特色 被引量:5
15
作者 黄利兴 刘英锋 石强 《江西中医药大学学报》 2015年第3期4-6,共3页
旴江医学非常重视脉诊,在脉学方面有鲜明的成就与特色。在脉诊的规范操作、脉象的特征体系、脉诊疑难问题的解决、脉诊应用的推广等方面均有卓越的贡献。
关键词 旴江医学 脉诊 贡献
下载PDF
基于可视化技术的脉象流利度探讨 被引量:4
16
作者 张治国 牛欣 +5 位作者 杨学智 司银楚 高蔚 董晓英 赵翠敏 陈冬志 《世界科学技术-中医药现代化》 2007年第5期149-152,共4页
目的:探讨周期运动过程中桡动脉横切面固靠性、轴心运动轨迹所形成角度与脉象流利度之间的关系。方法:应用新型中医取脉装置,同步采集25例具有不同流利度脉象的病人和20例平人关部脉的压力脉图、心电信号和桡动脉横截面动态超声图像,在M... 目的:探讨周期运动过程中桡动脉横切面固靠性、轴心运动轨迹所形成角度与脉象流利度之间的关系。方法:应用新型中医取脉装置,同步采集25例具有不同流利度脉象的病人和20例平人关部脉的压力脉图、心电信号和桡动脉横截面动态超声图像,在MATLAB7.0.1软件对超声图像进行分析处理的基础上,观察周期运动中不同流利度脉象的桡动脉横切面图形固靠性和轴心运动轨迹角度的变化情况。结果:不同流利度脉象的桡动脉横切面轴心运动轨迹的帧间角度平均值、帧间固靠性变化率存在着一定的差异。结论:桡动脉横切面帧间固靠性变化率和轴心运动轨迹的帧间角度平均值可以作为初步判别流利度的一个参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脉诊 桡动脉 B超 流利度 固靠性 轴心运动轨迹
下载PDF
奇经病脉诊考述 被引量:4
17
作者 相光鑫 赵翔凤 +2 位作者 林艳华 赵秀 宋咏梅 《中华中医药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0期4880-4883,共4页
奇经八脉理论作为中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而奇经八脉脉诊在古籍中则是散乱无端,尚未有系统整理。文章在梳理历代奇经病脉诊相关文献的基础上,论述了奇经病脉诊的历史源流,并指明奇经八脉脉象显于病变之时。此外,对奇经八脉疾病的表现、... 奇经八脉理论作为中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而奇经八脉脉诊在古籍中则是散乱无端,尚未有系统整理。文章在梳理历代奇经病脉诊相关文献的基础上,论述了奇经病脉诊的历史源流,并指明奇经八脉脉象显于病变之时。此外,对奇经八脉疾病的表现、脉诊的部位、所显示的脉象、历代的解释进行了考证与评述,并结合奇经八脉的生理与特点对奇经八脉之脉象进行了解释,使湮没于古代的奇经病脉法得以全面呈现。以期对奇经病的临床诊治作出脉诊理论支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奇经病 脉诊 考释 奇经八脉理论 脉象
原文传递
寸口脉的脏腑配位研究中脉搏波理论的局限性 被引量:2
18
作者 史宇兵 《中医学》 2020年第6期457-462,共6页
现代脉诊学运用脉搏波理论对桡动脉寸口处的脉象响应进行客观化研究,极大地丰富和促进了中医脉诊理论和实践的发展,但是还不能解释中医理论所描述的所有重要脉象特征,例如寸口脉的脏腑配位关系。本研究从脉搏波的波长与桡动脉寸口处长... 现代脉诊学运用脉搏波理论对桡动脉寸口处的脉象响应进行客观化研究,极大地丰富和促进了中医脉诊理论和实践的发展,但是还不能解释中医理论所描述的所有重要脉象特征,例如寸口脉的脏腑配位关系。本研究从脉搏波的波长与桡动脉寸口处长度的对比、脉搏波的行波而非驻波特性、以及脉搏波的频谱分析几个方面,探讨了脉搏波理论和传统脉诊实践两者对于寸口处脏腑配位关系的认识差异,讨论了脉搏波理论在该应用情况下所存在的局限性,并指出综合考虑气与血的运行才能实现更全面更符合传统中医理论原意的脉诊和脉象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脉搏波 脉诊 脉象 寸口 脏腑配位
下载PDF
《伊利汗中国科技珍宝书》引用中医脉诊情况探析
19
作者 陈涵芮 吴伟力 +5 位作者 宋欣阳 张雪丹 王丽慧 徐丽莉 时光 丁杰 《国际中医中药杂志》 2024年第7期826-831,共6页
梳理并分析《伊利汗中国科技珍宝书》脉诊内容, 发现该书在脉学理论方面, 载有《黄帝内经》三部九候脉法及营气运行规律, 《难经》独取寸口脉法及寸关尺理论, 《脉经》人迎气口脉法及三部分候五脏理论, 《脉诀》及其注释点评著作的七表... 梳理并分析《伊利汗中国科技珍宝书》脉诊内容, 发现该书在脉学理论方面, 载有《黄帝内经》三部九候脉法及营气运行规律, 《难经》独取寸口脉法及寸关尺理论, 《脉经》人迎气口脉法及三部分候五脏理论, 《脉诀》及其注释点评著作的七表、八里、九道脉等不同时期不同医家的学术观点;在脉理解释方面, 援引多位名医注解, 运用中医基础理论及天文术数知识, 并结合古代伊朗医学背景和本土医疗经验进行讲解;在诊脉手法方面, 记录《难经》《脉诀》《类证活人书》等书中的"三指定三关""布指调疏密""浮中沉取脉""足背脉断生死"等脉诊技巧;在影响脉搏因素方面, 记录了男女脉、体质脉、四时脉。《伊利汗中国科技珍宝书》是作者拉施特在钻研中国文化和医学知识的基础上, 结合中东地区特有的风土人情、语言文化、思维方式, 将我国汉代以前至唐宋时期各式脉学理论重新编撰而成的波斯语中医学科普性著作。该书的问世表明中医脉诊在14世纪已推广至中东地区, 并为当地医疗发展提供了宝贵经验。该书作者对不同文化的认同感与钻研精神, 为当下实现中医学与不同地域医学的跨文化沟通提供历史范例。书中保留的唐宋时期文献, 可为深入了解中医古代脉学提供线索, 但其中未讲解透彻或与现今临床实际不符的内容, 在研究与运用时应注意甄别。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医学 脉诊法 《伊利汗中国科技珍宝书》 中东传统医学
原文传递
《伤寒论》脉诊初探 被引量:4
20
作者 张静莎 耿连岐 《光明中医》 2016年第14期2006-2009,共4页
从《伤寒论》中脉诊的重要性入手,阐述仲景祖师脉证合参用于指导临床的学习体会。本人初入临床工作,面对复杂多变的临床患者,深感惶恐,如履薄冰,如临深渊。工作之余,面对浩如烟海的医学巨著,顿感无处下手,幸有名师指导,师从天津市滨海... 从《伤寒论》中脉诊的重要性入手,阐述仲景祖师脉证合参用于指导临床的学习体会。本人初入临床工作,面对复杂多变的临床患者,深感惶恐,如履薄冰,如临深渊。工作之余,面对浩如烟海的医学巨著,顿感无处下手,幸有名师指导,师从天津市滨海新区塘沽中医医院针灸科耿连岐主任,老师教导:《伤寒论》是学习中医诊病的桥梁,而从脉学切入学习《伤寒论》是开启中医之门的钥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伤寒论》 脉诊 阳气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8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