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9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系统辨证脉学体系的构建特色与应用
1
作者 丁晓 齐向华 《中华中医药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7期3257-3262,共6页
系统辨证脉学首次提出并运用系统科学的方法,研究脉象信息系统,提出利用手指感知觉和认知心理学知识将脉诊的客体和脉象信息提取过程揭示清楚,对脉象特征充分分析、归纳,建立了一种全面的、科学的临床分析和脉象研究科研思路,建立起了... 系统辨证脉学首次提出并运用系统科学的方法,研究脉象信息系统,提出利用手指感知觉和认知心理学知识将脉诊的客体和脉象信息提取过程揭示清楚,对脉象特征充分分析、归纳,建立了一种全面的、科学的临床分析和脉象研究科研思路,建立起了规范的、易于掌握的脉象学习和临床脉象辨识模式,将脉象特征与不同治法相结合进行研究,建立了新的“平脉辨证”的“脉-证-治”相应治疗体系,克服了过去“心中易了,指下难明”的脉诊传承的尴尬,为中医辨证走向客观化打下了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系统辨证脉学 系统论 脉象特征 辨证论治 辨治体系 脉象信息 脉诊
原文传递
系统辨证脉学指导下“脉方相应”新模式的构建
2
作者 丁晓 齐向华 滕晶 《山东中医药大学学报》 2024年第3期273-278,共6页
方剂是中医学防治疾病的基本措施之一,其整体功效与疾病的病机相对应,以调节机体整体平衡。脉诊的目的是通过诊察脉象之所得,总结梳理病因、病机,服务于疾病的判断分析和治疗过程。通过脉象特征分析,可以推导疾病的病因、病机、预后转归... 方剂是中医学防治疾病的基本措施之一,其整体功效与疾病的病机相对应,以调节机体整体平衡。脉诊的目的是通过诊察脉象之所得,总结梳理病因、病机,服务于疾病的判断分析和治疗过程。通过脉象特征分析,可以推导疾病的病因、病机、预后转归,从而确定治则治法与方剂药物。脉象和方剂在病机方面存在明确的内在契合关系,通过分析此关系,临床可以达到“证从脉出,方随证立”的目的。系统辨证脉学以其客观实在性,在揭示潜在病因病机、状态性病因病机等方面有其自身的优势,分析推理结果可以直接作为选择方药、调整药味、剂量和配伍关系的依据,从而建立全新的脉方相应新模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系统辨证脉学 方剂 脉象要素 平脉辨治 病因病机 脉方相应
下载PDF
《伤寒杂病论》舌诊浅析 被引量:7
3
作者 陈溶瑾 杜雅琦 《河南中医》 2019年第1期9-13,共5页
《黄帝内经》中提到的"舌上黄""舌焦"等舌象,毫无疑义是指舌苔的变化,但就舌苔的概念而言,始终没有明确地提出舌苔这样一个概念,张仲景则最早使用了"舌胎"(即现在称"舌苔"一词),明确舌诊内容,... 《黄帝内经》中提到的"舌上黄""舌焦"等舌象,毫无疑义是指舌苔的变化,但就舌苔的概念而言,始终没有明确地提出舌苔这样一个概念,张仲景则最早使用了"舌胎"(即现在称"舌苔"一词),明确舌诊内容,补充舌态、舌觉、舌质、舌苔的观察,初步构建"舌诊"诊断体系。仲景开舌诊在热病血分证、瘀血辨证中运用的先河,《伤寒论·阴明病脉证》言:"口燥,但欲漱水不欲咽者,必衄",本条提出证候的矛盾之处,口燥欲漱但不欲咽,与热邪伤阴证看似不相符,是因为邪入营血,血被上蒸,营阴上潮,此处虽并未提出热入营血的概念,但实开热入营血、入血动血理论的先河。此外,《金匮要略》提到:"唇痿舌青,口燥,但欲漱水,不欲咽",提出舌质青与瘀血之间的联系,心主血,舌为心之苗,瘀血阻滞,令舌色青色紫或见青紫斑点,同时,还补充了瘀血阻滞,血行不畅,津不上承影响舌觉,自觉口中干燥,欲漱不欲咽的矛盾证候与血瘀证的关联。仲景灵活运用舌诊,善于同中求异、异中求同,其在著述中所涉及的具体舌诊运用不多,但时刻体现着辨证论治的精髓,如文中最常见的口干、舌燥一症涉及的病机有缺水乏津、邪陷少阴、热病被火劫、水热互结不布津液、三焦蓄水、阳明热胜伤津、实热内结等,究其内涵,不外乎在六经辨证的指导下舌与气血津液精盛衰、输布的协调平衡的关系,体现了同中求异、异中求同的辨证思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伤寒杂病论》 张仲景 舌诊 脉诊 辨证论治
下载PDF
“病脉证并治”溯源及与辨证论治的关系
4
作者 范天田 王凤兰 《中医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6期1633-1638,共6页
“病脉证并治”是张仲景《伤寒杂病论》原创的中医诊疗模式,是理论指导实践的典范。通过回溯“病脉证并治”的起源、形成、诊疗模式的确立,以及辨证论治的提出与广泛运用发展史,认为“病脉证并治”起源于先秦“病-药”模式,秦后期出现... “病脉证并治”是张仲景《伤寒杂病论》原创的中医诊疗模式,是理论指导实践的典范。通过回溯“病脉证并治”的起源、形成、诊疗模式的确立,以及辨证论治的提出与广泛运用发展史,认为“病脉证并治”起源于先秦“病-药”模式,秦后期出现了经方家“病-方-药”模式及医经家“病-脉-治”模式。东汉为“病脉证并治”模式的构建时期,形成了“以病为纲、脉证为目、治病求本”的病证结合诊疗模式,确立了一套辨识与治疗疾病本质的临床思维程序。后世医家在张仲景“病脉证并治”模式基础上进行拓展与发挥,直至明清时期辨证论治的提出,现代辨证论治模式的确立,当代演变为辨证论治基础上的病证结合模式,故认为辨证论治模式是当代对“病脉证并治”模式进一步的演变与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病脉证并治 辨证论治 中医诊疗模式 《伤寒杂病论》
原文传递
系统辨证脉学指导下缺血性脑卒中恢复期的辨证论治 被引量:3
5
作者 彭祥瑜 滕晶 《中国中医急症》 2020年第4期666-668,共3页
系统辨证脉学是对传统脉学传承、创新后形成的独特的脉学体系,与传统脉学相比更具有系统性和整体性。缺血性脑卒中作为神经内科常见病、多发病,其恢复期及后遗症期的治疗过程较为漫长。在系统辨证脉学视角下,将缺血性脑卒中恢复期按传... 系统辨证脉学是对传统脉学传承、创新后形成的独特的脉学体系,与传统脉学相比更具有系统性和整体性。缺血性脑卒中作为神经内科常见病、多发病,其恢复期及后遗症期的治疗过程较为漫长。在系统辨证脉学视角下,将缺血性脑卒中恢复期按传统辨证分型分为痰瘀滞络证、气虚血瘀证、肝肾亏虚证3个证型,以及从气机角度出发分为气亢于上证、气郁于中证、气陷于下证3个证型,并运用系统辨证脉学指导辨证论治,对缺血性脑卒中恢复期的临床准确辨证、高效论治具有积极的作用和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缺血性脑卒中 系统辨证脉学 辨证脉象 脉诊 辨证论治
下载PDF
人迎气口脉法理论探析及临床应用 被引量:2
6
作者 周雪 滕晶 +1 位作者 康晨 李秋辰 《山东中医药大学学报》 2021年第5期611-615,共5页
人迎气口脉法是《黄帝内经》中提及频率最高的脉法,是古代医家在遍诊法的实践基础上,总结出来的对比诊脉法。文章通过探究人迎气口脉法的定位,分析历代医家对人迎气口脉的运用,以“气口候阴,人迎候阳”为纲,总结其在分阴阳、辨六经、指... 人迎气口脉法是《黄帝内经》中提及频率最高的脉法,是古代医家在遍诊法的实践基础上,总结出来的对比诊脉法。文章通过探究人迎气口脉法的定位,分析历代医家对人迎气口脉的运用,以“气口候阴,人迎候阳”为纲,总结其在分阴阳、辨六经、指导针刺治疗、判断外感内伤及疾病预后等方面的应用,高效判断疾病的病位及病性,精准指导临床治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迎 气口 脉法 阴阳 六经辨证 经络 辨证论治 针刺
下载PDF
《内经》时间诊断学探析 被引量:2
7
作者 李静洁 《河南中医》 2009年第12期1162-1164,共3页
运用时间医学理论,可以诊断病人脉象变化,诊断疾病阴阳属性,诊断疾病病位所在,还可以判断疾病预后。但时间因素只是疾病发展的一个因素,而不是唯一因素。疾病尚有传变,又有兼夹、并病、合病之分,故在临床上切不可盲目夸大时间因素的作用... 运用时间医学理论,可以诊断病人脉象变化,诊断疾病阴阳属性,诊断疾病病位所在,还可以判断疾病预后。但时间因素只是疾病发展的一个因素,而不是唯一因素。疾病尚有传变,又有兼夹、并病、合病之分,故在临床上切不可盲目夸大时间因素的作用,应辨证论治,治病求本。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时间医学 时间诊断学 《黄帝内经》 脉象 病性 病位 预后 辨证论治 治病求本
下载PDF
浅谈熊鸣峰教授辨治不孕不育症经验
8
作者 吴春红 熊鸣峰 +3 位作者 王腾宇 吴慧婷 俞宏辉 王利勤 《中医临床研究》 2022年第27期135-138,共4页
中医十层脉是熊鸣峰教授根据传统的脉学理论提出的一种脉诊思维方法,该脉诊思维方法不仅是诊断方法,还囊括中西医诊断学、中西医治疗学等方面的内容。中医十层脉主要将脉诊细分为十层进行分析,具体包括肺脉、大肠脉、心脉、小肠脉、脾... 中医十层脉是熊鸣峰教授根据传统的脉学理论提出的一种脉诊思维方法,该脉诊思维方法不仅是诊断方法,还囊括中西医诊断学、中西医治疗学等方面的内容。中医十层脉主要将脉诊细分为十层进行分析,具体包括肺脉、大肠脉、心脉、小肠脉、脾脉、胃脉、肝脉、胆脉、肾脉、膀胱脉。熊教授经过30余年临床观察及经验的总结,得出中医十层脉的相关理论体系。通过中医十层脉理论体系的指导,熊教授提出了辨脉论治的诊治思路,同时通过三焦阴阳舌诊法来辨别患者的舌象,以舌象特点确定患者的寒热病性,根据脉诊、舌诊相关信息进一步确立最适宜的治疗方案。临证中,熊教授发现通过辨脉论治的思路来诊治不孕不育症具有良好的临床疗效。笔者经过整理熊教授多年的临床病案,总结发现辨脉论治不孕不育症的经验,主要内容如下:治疗女性不孕症可通过调整与其相关的经脉,主要是月经脉、子宫脉、输卵管脉;治疗男性不育症,则主要通过调整其肝脉、精子脉、前列腺脉,以达助孕目的。调整好相关经脉后,促进患者成功受孕,在发现怀孕后,则提醒患者通过保胎方来健脾补肾安胎,达到保胎目的。可见,熊教授通过中医十层脉诊治不孕不育症,根据脉诊、舌诊信息调整肝、脾、肾,临床疗效显著,值得推广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辨脉论治 中医十层脉 不孕不育症 中医诊断 脉诊
下载PDF
《醉花窗医案》之妇科医案诊疗特点
9
作者 薛萍 马楠 《中医临床研究》 2019年第15期11-12,共2页
对清代王堉《醉花窗医案》所收录的妇科医案诊疗特点分析总结,认为其特点有三:一是诊脉精确,常根据脉象论病处方,尤其重视右关脉,二是辨证论治,四诊合参,不盲从他医。三是善用成方。综合以上特点,才能在妇科临床中取效。
关键词 《醉花窗医案》 妇科诊疗特点 脉诊 辨证论治
下载PDF
王孟英辨脉治肺经验浅析
10
作者 贾桂娈 项祖闯 《浙江中医药大学学报》 CAS 2020年第9期885-887,共3页
[目的]总结《王氏医案》中辨脉论治肺病的临床经验。[方法]分析《王氏医案》中的六则医案,整理王氏以脉理释病机、辨治肺病及选方用药的思路。[结果]王氏所选六则肺病医案,均为他医误治,或久治、延治不愈的重症顽疾,或虚实难辨,或寒热错... [目的]总结《王氏医案》中辨脉论治肺病的临床经验。[方法]分析《王氏医案》中的六则医案,整理王氏以脉理释病机、辨治肺病及选方用药的思路。[结果]王氏所选六则肺病医案,均为他医误治,或久治、延治不愈的重症顽疾,或虚实难辨,或寒热错杂,或脏腑同病。王氏诊察三部九候之脏腑定位,细推气血阴阳之变化,明辨寒热虚实之真伪,以脉解证,以脉定证;阐述重症顽疾中滑数脉、弦滑脉、滑而缓脉的临床意义,寸滑如珠、尺中小细的脏腑定位,真脏脉如雀啄脉、解索脉的病因病机,指导精准用药,为后世医家拓展了辨证论治思路。[结论]脉诊对于临证,尤其是肺病重症顽疾的辨治,具有重要指导意义。王氏临证重视脉诊,辨脉治肺经验丰富,值得进一步探索和学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肺病 脉象 辨治 王孟英 医案 名医经验 王氏医案
下载PDF
从病机入手察舌诊脉辨治运动神经元病
11
作者 王宝亮 王鑫鑫 +2 位作者 郭亚萌 陈媛朋 关运祥 《中国民族民间医药》 2021年第21期110-112,122,共4页
文章主要介绍在中医病机指导下通过察舌诊脉辨治运动神经元病。根据多年临床经验,总结出运动神经元病7种常见证型:肺热津伤型、脾胃亏虚型、脾肾阳虚型、肝肾阴虚型、络脉瘀滞型、湿热蕴结型、肾阴阳两虚型,临床重视运用中医特色诊法—... 文章主要介绍在中医病机指导下通过察舌诊脉辨治运动神经元病。根据多年临床经验,总结出运动神经元病7种常见证型:肺热津伤型、脾胃亏虚型、脾肾阳虚型、肝肾阴虚型、络脉瘀滞型、湿热蕴结型、肾阴阳两虚型,临床重视运用中医特色诊法——“舌诊”“脉诊”辨证论治运动神经元病,为临床上中医治疗此病提供思路及借鉴,减轻患者痛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运动神经元病 病机 舌脉 辨证论治
下载PDF
现代“辨证论治”与张仲景“辨病脉证并治”的思辨模式 被引量:12
12
作者 闪增郁 陈燕萍 《世界中医药》 CAS 2012年第6期532-534,共3页
本文论述了"辨病脉证并治"是仲景对疾病"逐级分类"的治病模式;指出"病"的等级高于"证","辨病脉证并治"的高明之处在于重视疾病分类中的等级概念,是仲景智慧的体现;论述了"辨证... 本文论述了"辨病脉证并治"是仲景对疾病"逐级分类"的治病模式;指出"病"的等级高于"证","辨病脉证并治"的高明之处在于重视疾病分类中的等级概念,是仲景智慧的体现;论述了"辨证施治""辨证论治"提法的由来和本意;强调现代的"辨证论治"已远离仲景"辨病脉证并治"的诊疗模式;分析了中医脉学的现代发展受到严重影响与过度强调"辨证论治"有关,并介绍了作者在脉学研究方面的工作;最后论述重提"辨病脉证并治"是中医学健康发展的拐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辨病脉证并治 辨证论治 思辨模式 脉学
下载PDF
基于心阳功能探讨仲景“阳微阴弦”理论对冠心病治疗的启示 被引量:12
13
作者 徐立思 何新慧 《上海中医药杂志》 2021年第11期46-49,共4页
近代医家论治冠心病多从活血化瘀、化痰通络等法,而心阳在心系病证甚或胸痹心痛病的论治中已有重要地位。认为冠心病的发病机制与心阳虚证有密切相关性,张仲景在论治胸痹心痛时提出的“阳微阴弦”理论,治以温通心阳为其根本,进而应用治... 近代医家论治冠心病多从活血化瘀、化痰通络等法,而心阳在心系病证甚或胸痹心痛病的论治中已有重要地位。认为冠心病的发病机制与心阳虚证有密切相关性,张仲景在论治胸痹心痛时提出的“阳微阴弦”理论,治以温通心阳为其根本,进而应用治心肺、治心脾、治心肾三层的动态辨治思想,对当今冠心病的诊疗具有一定的启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冠心病 心阳 张仲景 阳微阴弦 辨证论治
下载PDF
基于“肝-血-心-脉”整体观探析慢性心力衰竭的辨治规律 被引量:1
14
作者 张薇 张艳 +1 位作者 张楠 翟智慧 《实用中医内科杂志》 2024年第5期1-4,共4页
慢性心力衰竭(chronic heart failure, CHF)是由于各种病因导致心脏功能和(或)结构异常,致使心脏收缩或舒张功能受损的心脏疾病的终末期表现。慢性心力衰竭5年生存率与恶性肿瘤相当,患者一旦患有慢性心衰,不但严重影响生存质量,且与其... 慢性心力衰竭(chronic heart failure, CHF)是由于各种病因导致心脏功能和(或)结构异常,致使心脏收缩或舒张功能受损的心脏疾病的终末期表现。慢性心力衰竭5年生存率与恶性肿瘤相当,患者一旦患有慢性心衰,不但严重影响生存质量,且与其家庭经济关联巨大。慢性心力衰竭的临床主要表现为呼吸困难、水液潴留、活动受限等。慢性衰竭在中医学中属于“喘证”“心悸”“水肿”等疾病范畴。中医治疗多以“心病治心”的思想为主,常忽略与之关系密切的肝及血脉的预防诊疗。文章基于肝、血、心、脉的生理联系,即“肝心相连,和合为用”“心主血脉,营润周身”“肝血心脉,相互为用”与病理联系,即“肝气阻络,发为心衰”“血虚脉滞,心气不行”“肝心不合,心衰日甚”“神魄失养,加重心衰”及其相互之间的作用关系,阐述“肝-血-心-脉”一体观理论与慢性心力衰竭的相关性,从“肝-血-心-脉”整体观浅谈慢性心力衰竭的辨治规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慢性心力衰竭 肝-血-心-脉 病理生理 辨治规律
下载PDF
从大气下陷论治多系统萎缩 被引量:5
15
作者 杨妮 齐向华 《中华中医药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2期817-820,共4页
多系统萎缩是一组具有特征性临床表现的神经系统变性病,在临床诊疗中通过脉诊气机辨识发现大气下陷是该病大多数患者的共同特点。文章从大气下陷角度出发,探讨其与多系统萎缩的病机关联,分析多系统萎缩大气下陷证患者的临床表现、诊断依... 多系统萎缩是一组具有特征性临床表现的神经系统变性病,在临床诊疗中通过脉诊气机辨识发现大气下陷是该病大多数患者的共同特点。文章从大气下陷角度出发,探讨其与多系统萎缩的病机关联,分析多系统萎缩大气下陷证患者的临床表现、诊断依据,并参考脉象信息揭示其所代表的机体状态的内涵,总结证治经验,以期为临床辨证论治提供新的思路和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多系统萎缩 大气下陷 系统辨证脉学 辨证论治 益气升阳举陷
原文传递
经方与时方结合,专病专药临床辨治方略 被引量:4
16
作者 孙月蒙 徐书 徐樱 《中华中医药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2期6895-6898,共4页
随着现代中医的不断发展与进步,中医辨证论治也趋于多元化及多维化,在临证处方时,经方与时方产生碰撞与融合。传统中医辨证思维提倡辨证论治、辨证与辨病相结合,进而审证求因,对症用药,对病用药,提高治病的靶向性。结合临床实践,笔者提... 随着现代中医的不断发展与进步,中医辨证论治也趋于多元化及多维化,在临证处方时,经方与时方产生碰撞与融合。传统中医辨证思维提倡辨证论治、辨证与辨病相结合,进而审证求因,对症用药,对病用药,提高治病的靶向性。结合临床实践,笔者提出“以脉诊为中心,经方为龙头、时方为龙尾,专病专药靶向治疗”的辨治方略,即以脉诊为参,以经方为主,时方为辅,在辨证论治、辨证与辨病相结合的基础上,采用靶方与靶药治疗,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处方时全方位的关照疾病的用药方略,为提高中医治疗的疗效提供了一定的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脉诊 经方 时方 专病专药 靶向治疗 辨治方略
原文传递
从风论治冠状动脉痉挛 被引量:4
17
作者 贺群慧 李治兵 +2 位作者 王宁宁 张萌 黄斌 《中国医药科学》 2022年第3期87-90,共4页
冠状动脉痉挛发病急骤,发无定处,休作有时,与风邪之性相合。基于“象思维”概念,可将冠状动脉痉挛病机归于动风。现代药理研究证实,大多祛风药具有解痉扩冠之效,为从风论治冠状动脉痉挛提供了科学支持。冠状动脉痉挛属祖国医学“胸痹心... 冠状动脉痉挛发病急骤,发无定处,休作有时,与风邪之性相合。基于“象思维”概念,可将冠状动脉痉挛病机归于动风。现代药理研究证实,大多祛风药具有解痉扩冠之效,为从风论治冠状动脉痉挛提供了科学支持。冠状动脉痉挛属祖国医学“胸痹心痛”畛域,根据心风来源不同,冠状动脉痉挛病机可分为热毒动风、虚风内动、外风引动内风,在治疗中可相应地运用熄风宁脉法。然风属阳邪,日久化燥,故治疗时还需兼顾气、血、津液。风邪久伏者当以虫类药祛风通络。本文结合中医古籍、当前药理研究进展及临床经验,论述从风论治冠状动脉痉挛的治疗思路,为风药治疗本病提供一定的理论参考,在辨证论治基础上加用风药,可凸显中医药治疗在减少冠状动脉痉挛发病次数和预后上的优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冠状动脉痉挛 风药 熄风宁脉法 辨证论治
下载PDF
基于“脉生痰核”理论分证论治颈动脉狭窄
18
作者 徐畅畅 杜雅薇 吴圣贤 《实用心脑肺血管病杂志》 2023年第11期91-94,共4页
根据传统“痰核”理论,动脉粥样硬化可视为“脉生痰核”,而“脉生痰核”又可进一步分为痰核始生、痰核已成、痰核坚化、痰核腐化、痰核破溃、痰核外伤六期。颈动脉狭窄是卒中的重要致病因素,属于“痰核已成”期,本文基于“脉生痰核”理... 根据传统“痰核”理论,动脉粥样硬化可视为“脉生痰核”,而“脉生痰核”又可进一步分为痰核始生、痰核已成、痰核坚化、痰核腐化、痰核破溃、痰核外伤六期。颈动脉狭窄是卒中的重要致病因素,属于“痰核已成”期,本文基于“脉生痰核”理论,认为颈动脉狭窄核心病机为宿痰失道,核心治法为化痰散结,并将颈动脉狭窄分为痰瘀互结证、气滞痰凝证、痰火郁毒证、气虚痰浊证、阳虚痰凝证5种证型来分证论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颈动脉狭窄 “脉生痰核” 辨证论治
下载PDF
“寸口三部脉诊法”肺系疾病临床应用现状分析 被引量:1
19
作者 刘阳 林一帆 +2 位作者 高文艳 巩阳 雷春红 《河南中医》 2017年第9期1599-1601,共3页
目的:分析"寸口三部脉诊法"在肺系疾病临床应用文献中的使用频度,了解"寸口三部脉诊法"的使用情况,掌握中医脉诊方法的进展和现状。方法:应用"万方期刊学位""同方期刊学位""维普期刊"... 目的:分析"寸口三部脉诊法"在肺系疾病临床应用文献中的使用频度,了解"寸口三部脉诊法"的使用情况,掌握中医脉诊方法的进展和现状。方法:应用"万方期刊学位""同方期刊学位""维普期刊""中国知网数据库",以新版《中医内科学》中"肺系系统疾病"诊断名称为标题,以"中医""辨证"为主题词与关键词,交叉检索1984年1月—2015年1月符合标准的全部可检索文献,分别以"寸脉""关脉"或"尺脉"为查找词,查找文献内应用"寸口三部脉诊法"诊断病症与辨证施治情况。结果:共检出符合标准的相关文献2984篇,其中使用"三部脉法"进行辨证施治的文献4篇,占所检文献的0.13%;与未应用文献99.87%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其中1984年—1999年共有2篇,占此年限间所检文章的0.18%,2000年—2015年共有2篇,占0.11%;以2000年为分界点,前15年与后15年文献比较,其使用频度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近30年中医诊治肺系疾病的文献中,大多数医者将"寸、关、尺"三部视为一部,以不分部的"整体脉法"进行辨证施治,而将寸口分为"寸、关、尺"三部的"寸口分候脉法"则仍是寸口诊法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其诊断价值可能是针对"寸口整体脉法"无法准确辨证的某些特殊病例进行辨证施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肺系疾病 “寸口三部脉诊法” “三部诊法” “寸口诊法” 中医辨证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