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31篇文章
< 1 2 17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新媒体时代政府公信力的决定因素——透明性、回应性抑或公关技巧? 被引量:118
1
作者 马得勇 孙梦欣 《公共管理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期104-113,142,共10页
本研究分析了新媒体时代影响地方政府公信力的因素。研究假设为,地方政府的透明性和回应性是影响地方政府公信力的两个最重要的因素,而政府公关技巧则不是。运用人民网舆情监测室的"地方政府网络舆情应对能力排行榜"的数据,... 本研究分析了新媒体时代影响地方政府公信力的因素。研究假设为,地方政府的透明性和回应性是影响地方政府公信力的两个最重要的因素,而政府公关技巧则不是。运用人民网舆情监测室的"地方政府网络舆情应对能力排行榜"的数据,对影响地方政府公信力的因素进行了实证检验。根据统计分析结果,政府透明性和回应性的提升对地方政府公信力的增强有着显著的积极影响,而政府的公关技巧水平与政府公信力之间则不存在相关关系,因而认为其对政府公信力的作用尚难确定。根据分析结果,提出了地方政府提升公信力的若干政策性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方政府 政治信任 公信力 透明性 回应性 公关技巧 新媒体
原文传递
自然资源国家所有权三层结构说 被引量:106
2
作者 王涌 《法学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3年第4期48-61,共14页
宪法上规定的自然资源国家所有权不是专属于公法的所有权概念。它包含三层结构:第一层结构是私法权能。在这一层面上,它与物权法上的所有权无异。第二层结构是公法权能。其主要包括国家对于自然资源的立法权、管理权和收益分配权。第三... 宪法上规定的自然资源国家所有权不是专属于公法的所有权概念。它包含三层结构:第一层结构是私法权能。在这一层面上,它与物权法上的所有权无异。第二层结构是公法权能。其主要包括国家对于自然资源的立法权、管理权和收益分配权。第三层结构是宪法义务。国家应当为全体人民的利益行使其私法权能和公法权能。公共信托理论是描述国家作为自然资源所有人的宪法义务的法律理论,应当引入中国,或者对中国宪法第9条作公共信托理论式的解释,确立国家与人民在自然资源国家所有权结构中的地位。在中国的现实中,自然资源国家所有权最为薄弱的层面是其宪法义务。"自然资源人民基金"的模式和尝试对中国有借鉴意义。宪法规定的自然资源所有权具有"不完全规范"的特质,直接转化为物权法上的物权存在困难。在目前宪法控制制度尚不健全的情况下,民法解释学可以发挥控制自然资源国家所有权肆意扩张和扭曲的准宪法功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自然资源 国家所有权 宪法 私法 公共信托
原文传递
“央强地弱”政治信任结构的解析——关于央地关系一个新的阐释框架 被引量:75
3
作者 叶敏 彭妍 《甘肃行政学院学报》 2010年第3期49-57,共9页
当下中国,民众偏信中央政府的政治信任结构相当明显,这种政治信任结构虽然说明政权合法性依然牢固,但是地方政府缺乏民众信任却影响了国家整体治理能力的提高、社会政治稳定和地方政府公共政策的有效执行。这种偏信中央政府的政治信任... 当下中国,民众偏信中央政府的政治信任结构相当明显,这种政治信任结构虽然说明政权合法性依然牢固,但是地方政府缺乏民众信任却影响了国家整体治理能力的提高、社会政治稳定和地方政府公共政策的有效执行。这种偏信中央政府的政治信任结构的形成原因是相当复杂的,文章从历史文化主义、理性选择主义和制度主义三个角度对民众偏信中央政府进行了解释,从政治图像、政治接触与经济增长机制三个方面对形成这种"央强地弱"的政治信任结构的生成机制和生成结构进行了解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政治信任 结构性失衡 中央与地方关系
下载PDF
邻避现象原因新析:风险认知与公众信任的视角 被引量:71
4
作者 李小敏 胡象明 《中国行政管理》 CSSCI 北大核心 2015年第3期131-135,共5页
本文从风险认知切入,对导致公众风险认知偏差的个人特征和风险特征进行了分析,揭示了公众风险认知与专家风险认知的差异;并指出公众和政府或专家的风险认知差异与二者之间的信任关系是相互影响的。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分析了风险和信任的... 本文从风险认知切入,对导致公众风险认知偏差的个人特征和风险特征进行了分析,揭示了公众风险认知与专家风险认知的差异;并指出公众和政府或专家的风险认知差异与二者之间的信任关系是相互影响的。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分析了风险和信任的关系,提出信任和风险关系的风险认知中介作用模型,指出信任是弥合利益相关者风险认知差异的关键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邻避现象 风险认知 认知差异 公众信任
原文传递
论公共数据国家所有 被引量:55
5
作者 衣俊霖 《法学论坛》 CSSCI 北大核心 2022年第4期107-118,共12页
公共数据是否归国家所有,目前仍是个悬而未决的问题。针对公共数据所有权的现有研究主要基于私法财产权概念,忽视了国家所有的公权力面向。另外,目前对公共数据国家所有的论证,主要从法教义学和产权经济学入手,存在解释牵强、理论误用... 公共数据是否归国家所有,目前仍是个悬而未决的问题。针对公共数据所有权的现有研究主要基于私法财产权概念,忽视了国家所有的公权力面向。另外,目前对公共数据国家所有的论证,主要从法教义学和产权经济学入手,存在解释牵强、理论误用和论证不充分等缺陷。有鉴于此,有必要从政治哲学领域寻找国家所有权的证成工具。借助契约主义论证框架,公共数据国家所有可置换为一个虚拟的公共信托协议——国家受全民之托管理公共数据,但最终收益全民共享。由于无知之幕下的立约人会选择该协议来对公共数据资源进行分配,故公共数据国家所有的正当性得以证立。从虚拟缔约走向现实中的制度展开时,应关注国家所有权的确立程序、公共数据目录管理、收费机制以及数据资源的普惠供给,以切实保障公民应享有的数据权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公共数据 数据权属 国家所有权 契约主义 无知之幕 公共信托
原文传递
生态环境损害赔偿诉讼的公共信托理论阐释——自然资源国家所有和公共信托环境权益的二维构造 被引量:46
6
作者 王小钢 《法学论坛》 CSSCI 北大核心 2018年第6期32-38,共7页
公共信托理论的历史源头是古代罗马法上的公众共用物概念。公共信托理论涉及公共信托自然资源、公众的公共信托权益和政府的公共信托义务三个核心要素。在公共信托理论视角下,我国生态环境损害赔偿诉讼具有自然资源国家所有和公共信托... 公共信托理论的历史源头是古代罗马法上的公众共用物概念。公共信托理论涉及公共信托自然资源、公众的公共信托权益和政府的公共信托义务三个核心要素。在公共信托理论视角下,我国生态环境损害赔偿诉讼具有自然资源国家所有和公共信托环境权益的二维构造:自然资源国家所有原则是生态环境损害赔偿诉讼的程序性权利来源;公共信托环境权益是生态环境损害赔偿诉讼的实体性权利诉求。地方政府仅能在涉及国家所有自然资源的生态环境损害事项上提起生态环境损害赔偿诉讼。地方政府提起生态环境损害赔偿诉讼并不必然优先于社会组织提起环境民事公益诉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自然资源国家所有 生态环境损害 公共信托 环境权益
原文传递
论自然资源国家所有权的法律创设 被引量:46
7
作者 王克稳 《苏州大学学报(法学版)》 CAS 2014年第3期87-100,共14页
自然资源因其巨大的利用价值而被纳入法律的调整范围,法律调整自然资源的主要制度就是为自然资源创设所有权,而自然资源的国家所有渐成自然资源所有权制度的核心。之所以如此,是因为这些自然资源构成人类生存与生活的基础和保障,本质上... 自然资源因其巨大的利用价值而被纳入法律的调整范围,法律调整自然资源的主要制度就是为自然资源创设所有权,而自然资源的国家所有渐成自然资源所有权制度的核心。之所以如此,是因为这些自然资源构成人类生存与生活的基础和保障,本质上应归属全民所有,法律上创设为国家所有是为了赋予国家对全民所有资源的管理与保护职责,这种"法律上国家所有,实质上全民所有"的双重所有是公共信托理论在自然资源管理领域的应用。我国宪法第9条第1款关于自然资源"双重所有"的规定应从公共信托的角度去解读,我国资源立法上应当以公共信托理论作为创设自然资源国家所有权的依据并应以此为基础展开自然资源国家所有权的制度设计,同时,应当将国家所有的自然资源合理划分为中央与地方的两级所有与分别代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自然资源 国家所有权 公共信托
下载PDF
环境公益诉讼制度扩张解释论 被引量:32
8
作者 黄忠顺 《中国人民大学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2016年第2期32-42,共11页
环境公共利益在本质上可以还原为不特定多数人独立享受生态服务功能的私人利益。为避免产权主体虚设导致的"公地悲剧",作为生态服务功能载体的自然资源由象征意义上的全民所有走向实质意义上的国家所有。自然资源开发利用中... 环境公共利益在本质上可以还原为不特定多数人独立享受生态服务功能的私人利益。为避免产权主体虚设导致的"公地悲剧",作为生态服务功能载体的自然资源由象征意义上的全民所有走向实质意义上的国家所有。自然资源开发利用中的市场失灵以及生态环境保护中的政府失灵使得公共执法难以独立承担起保护环境公共利益的重任。在公共信托理论的解释框架下,自然资源的国家所有权被烙上社会公共财产的印迹,任何公民在理论上都可以通过环境公益诉讼对公共执法进行补充或监督。然而,为防止形式当事人滥诉、降低公益诉讼激励成本,环境公益诉讼适格原告应当仅向私益受害人扩张。为确保预防或修复环境损害的规模效应和克服环境民事公益诉讼缺乏惩罚性赔偿制度的弊端,环境公益诉讼适格被告应当涵盖环保机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环境公益诉讼 公共利益 利益转化 私人执法 公共信托
原文传递
公众感知行政服务质量对政府声誉的影响机制研究 被引量:26
9
作者 吕维霞 王永贵 《中国人民大学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2010年第4期117-126,共10页
公众对政府行政服务质量、政府公信力和政府声誉的感知以及公众满意度不仅是公众评价政府绩效的重要方面,而且它们之间也存在着密切的联系。公众感知行政服务质量包括六个维度,即便利性、响应性、透明性、守法性、实效性和保证性。实证... 公众对政府行政服务质量、政府公信力和政府声誉的感知以及公众满意度不仅是公众评价政府绩效的重要方面,而且它们之间也存在着密切的联系。公众感知行政服务质量包括六个维度,即便利性、响应性、透明性、守法性、实效性和保证性。实证研究发现,便利性、响应性、实效性、保证性对于公众满意度有积极的、显著的影响,而守法性、透明性、实效性对政府公信力有积极的、显著的影响。公众的满意度对于政府的公信力和声誉均有积极影响,而政府的公信力则对政府声誉有积极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公众感知行政服务质量 公众满意度 政府公信力 政府声誉
原文传递
区块链:大数据时代破解政府治理数字难题之有效工具 被引量:24
10
作者 徐琳 袁光 《上海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0年第2期67-78,共12页
将大数据以及大数据思维嵌入政府治理流程是大数据时代实现政府治理能力和治理体系现代化的重要意旨。但在实际的操作流程中,因数据真实性及低效力问题、数据孤岛阻隔现象以及数据安全性威胁,使得政府面临有效利用大数据进行治理之掣肘... 将大数据以及大数据思维嵌入政府治理流程是大数据时代实现政府治理能力和治理体系现代化的重要意旨。但在实际的操作流程中,因数据真实性及低效力问题、数据孤岛阻隔现象以及数据安全性威胁,使得政府面临有效利用大数据进行治理之掣肘。针对多重掣肘,近几年兴起的区块链技术,是P2P组网技术、共识机制、非对称加密技术和智能合约等多种技术的综合创新,在政府治理中具有数据价值化、技术流程去中心化、数据安全化以及新型信用等不同于其他信息技术之属性。通过以上多种技术的组合创新,区块链能够提高数据真实性以创建政府治理的信息基础;能够促进政府各层级各部门之间、政府与社会之间的信任,实现数据共享以提高政府治理的效率;更能够保障数据安全以提高政府治理的合法性和公信力。简言之,如能适当运用,区块链可以成为破解大数据时代政府治理数字难题的有效工具。当然,区块链尚处于起步阶段,其技术的完善和应用效果还需观察,而在政府治理中的作用也不宜盲目夸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区块链 大数据 政府治理 公信力
下载PDF
公信力:文明政府的重要指标——兼谈政府如何赢得公信 被引量:23
11
作者 燕继荣 《北京行政学院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2011年第3期1-3,共3页
近年来,许多案例表明政府公信力在下降。本文依据学术界有关信任的一般理论,讨论了政府公信力的内涵、意义和来源,简要分析了政府公信力流失的原因,指出重构政府公信力需要一场持久的诚实施政运动和政府再造工程。
关键词 信任 政府 公信力 政府再造
下载PDF
社交媒体时代科普信息传播的困境与突破 被引量:22
12
作者 罗希 郭健全 魏景赋 《科普研究》 2012年第6期5-10,共6页
科学技术普及实现了科技知识的传递和扩散。在信息时代,人们通过传统媒体和新媒体渠道可以很方便地接触到各种科学知识。社交媒体的广泛发展给科普信息传播工作带来了新的机遇与挑战。本文从社交媒体在科普信息传播中的创新应用介绍入手... 科学技术普及实现了科技知识的传递和扩散。在信息时代,人们通过传统媒体和新媒体渠道可以很方便地接触到各种科学知识。社交媒体的广泛发展给科普信息传播工作带来了新的机遇与挑战。本文从社交媒体在科普信息传播中的创新应用介绍入手,总结了社交媒体的优势,分析了当前科普信息传播的困扰因素,提出了社交媒体时代科普信息传播应从提升公信力、实现跨平台体验及加强网络监管方面着眼突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科普信息传播 新媒体 社交媒体 公信力
原文传递
雅安地震后红十字会的公众信任研究——基于微博数据的网民情感分析 被引量:21
13
作者 沙勇忠 阎劲松 王峥嵘 《公共管理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2015年第3期93-104,158-159,共12页
公众信任对于非政府组织的存续和发展至关重要,而开放的网络环境不仅是形成公众信任的重要实践场所,也可为相关实证研究和理论反思提供一手研究素材。本文基于雅安地震后中国红十字会信任危机的现实案例,对相关微博数据采用情感分析方... 公众信任对于非政府组织的存续和发展至关重要,而开放的网络环境不仅是形成公众信任的重要实践场所,也可为相关实证研究和理论反思提供一手研究素材。本文基于雅安地震后中国红十字会信任危机的现实案例,对相关微博数据采用情感分析方法展开实证研究,结果发现:(1)在网络环境中,突发事件的发生对于网民情感和公众信任会产生迅速的影响;(2)引发网民情感变化的核心主题领域是影响非政府组织公众信任的关键因素;(3)非政府组织的行为策略显著影响网民情感和公众信任。本研究通过测度情感的时序变化,识别和描绘公众关注的事件主题领域,分析主体行为与网民情感间的关联关系,以揭示影响网民情感和公众信任的核心主题领域和多元主体的行为策略,并对非政府组织积极有效地改善其行为方式和运营管理提供理论依据和帮助,以回应社会实践和理论研究对非政府组织发展及其公信力重建的关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非政府组织 公众信任 情感分析
原文传递
城市滨水空间公共权益的规划保护 被引量:21
14
作者 宋伟轩 朱喜钢 吴启焰 《城市规划》 CSSCI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0期43-47,共5页
城市滨水空间是城市经营的重要空间资源,同时也是城市居民的共有财产。从城市经营角度思考,借鉴西方空间生产理论思维,提出中国城市滨水空间生产的目标与原则,即实现滨水空间的可持续发展与综合效益的最大化,并追求经济效益、社会公平... 城市滨水空间是城市经营的重要空间资源,同时也是城市居民的共有财产。从城市经营角度思考,借鉴西方空间生产理论思维,提出中国城市滨水空间生产的目标与原则,即实现滨水空间的可持续发展与综合效益的最大化,并追求经济效益、社会公平与空间正义的平衡。针对当前我国城市滨水空间被大量私人封闭式社区占据等公共权益保护不力的问题,借鉴欧美城市滨水区复兴经验和西方公共信托原则,并根据我国《宪法》与《物权法》中相关法律条文的规定,认为城市滨水空间的公共权益必须要有相关法制措施和规划管理体制的界定与保护。在此基础上,初步提出城市规划"白线"管理办法及其制度保障措施,以促进城市滨水空间生产惠及所有市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滨水空间 空间生产 公共信托原则 白线
下载PDF
公众信任、政务服务质量与持续使用意向——基于PLS-SEM的实证研究 被引量:19
15
作者 徐晓林 张梓妍 明承瀚 《行政论坛》 CSSCI 北大核心 2019年第3期5-11,共7页
政务服务中心在政务服务改革中发挥重要作用,相关议题得到较为广泛的关注。探究公众信任、感知质量、公众满意及持续使用意向间的逻辑关系与作用机理,不仅能促进政务服务中心提高服务质量,还有利于政务服务改革的顺利推进。在构建研究... 政务服务中心在政务服务改革中发挥重要作用,相关议题得到较为广泛的关注。探究公众信任、感知质量、公众满意及持续使用意向间的逻辑关系与作用机理,不仅能促进政务服务中心提高服务质量,还有利于政务服务改革的顺利推进。在构建研究模型的基础上,开展实地调研,利用结构方程模型对研究假设进行检验。结果表明,公众信任显著正向影响政务服务中心信息质量、系统质量与服务质量;相较于累积满意度,各维度质量对特定满意度的影响更为显著;特定满意度和累积满意度均显著正向影响持续使用意向;同时,服务经历、年龄、服务次数在不同显著性水平上影响持续使用意向。研究结果为政务服务中心服务质量的持续改进提供理论依据与数据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政务服务中心 公众信任 公众满意度 持续使用意向
原文传递
环境公益诉讼制度构建的法理分析 被引量:17
16
作者 张翠梅 《河北法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11年第4期150-154,共5页
公共信托理论的发展为环境公益诉讼的确立和构建奠定了学理基础。西方法理中的代际平衡理论和自然权利理论更是推进了环境公益诉讼制度的建立。此外,从法律文化的角度分析,环境法律观念经历了从权利本位到社会本位再到生态本位的变化,... 公共信托理论的发展为环境公益诉讼的确立和构建奠定了学理基础。西方法理中的代际平衡理论和自然权利理论更是推进了环境公益诉讼制度的建立。此外,从法律文化的角度分析,环境法律观念经历了从权利本位到社会本位再到生态本位的变化,环境公益诉讼制度正是顺应这种文化的变迁而得以发展。不但如此,从经济学的成本收益以及经济法的外部性视野研究表明,我们可以通过合理适度的制度设计,使环境公益诉讼得以产生经济正效应,从而获得与其他制度相比的优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环境公益诉讼 公共信托 代际平衡 生态本位
原文传递
解构与重建:后现代背景下对档案职业公信力的思考 被引量:17
17
作者 曲春梅 《档案学通讯》 CSSCI 北大核心 2016年第3期8-12,共5页
档案职业公信力是档案职业本身所具有的一种被社会公众所信任的内在力量,然而后现代理论影响下的历史研究者和档案学者们对档案的真实性、档案工作者的客观性提出了质疑,并进而影响到对档案职业公信力的传统认知。为应对挑战,档案工作... 档案职业公信力是档案职业本身所具有的一种被社会公众所信任的内在力量,然而后现代理论影响下的历史研究者和档案学者们对档案的真实性、档案工作者的客观性提出了质疑,并进而影响到对档案职业公信力的传统认知。为应对挑战,档案工作者可以从保障档案文件的可信性、实现档案来源的多样性以及增加档案工作的透明性等方面入手,有效提升档案职业的公信力,重建社会公众对档案职业的信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后现代 档案职业 公信力
原文传递
基于公信力的教育质量第三方评估制度构建 被引量:17
18
作者 王光艳 杨颉 《教育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8年第8期61-66,共6页
通过对各种"第三方"的类型化比较,可以发现评估型的第三方与裁决型的第三方(司法制度)具有高度的同质性,即强调专业性、中立性和权威性。故此,理想的第三方评估制度的构建,可将司法制度作为借鉴,通过"场景化第三方"... 通过对各种"第三方"的类型化比较,可以发现评估型的第三方与裁决型的第三方(司法制度)具有高度的同质性,即强调专业性、中立性和权威性。故此,理想的第三方评估制度的构建,可将司法制度作为借鉴,通过"场景化第三方"标准的实施、正当程序原则的贯彻、政府规制与自我规制机制的相互结合以及国家对评估权威性的背书式保障等路径予以实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第三方评估 公信力 场景化第三方 正当程序
原文传递
论私人的政府数据使用权 被引量:17
19
作者 吕富生 《财经法学》 2019年第6期24-35,共12页
政府数据具有公产属性,全体国民系政府数据的真正所有人,国家基于公共信托法律关系成为政府数据的形式所有人并享有数据支配权。该支配权属于公法规范下概括性的管理权,并由作为国家代表的行政主体具体行使管理、维持数据资源效用的职... 政府数据具有公产属性,全体国民系政府数据的真正所有人,国家基于公共信托法律关系成为政府数据的形式所有人并享有数据支配权。该支配权属于公法规范下概括性的管理权,并由作为国家代表的行政主体具体行使管理、维持数据资源效用的职责。但全体国民作为抽象的集合性主体,无法直接行使作为所有人所享有的数据权利,使用政府数据的权利需要回归个人、法人和其他组织。原则上私人可不经行政主体的特别批准,在不违反强制性规范的前提下即可对作为公共信托财产的政府数据进行自由、平等、免费的使用。私人对政府数据的使用方式包括直接使用和增值使用、公益性使用和商业性使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政府数据 数据开放 公共信托 数据使用权
下载PDF
网络舆论生态治理研究 被引量:16
20
作者 徐世甫 《南京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1期84-90,共7页
在由官方、媒体和公众三方舆论场建构的网络舆论生态系统中,存在着结构性问题:政府视公众为客体,在舆论引导中遭到总体性困境;媒体的舆论受到过度的政治经济干预,公信力递减甚至缺失;公众生产的网络谣言满天飞,冲击社会正常秩序。为超... 在由官方、媒体和公众三方舆论场建构的网络舆论生态系统中,存在着结构性问题:政府视公众为客体,在舆论引导中遭到总体性困境;媒体的舆论受到过度的政治经济干预,公信力递减甚至缺失;公众生产的网络谣言满天飞,冲击社会正常秩序。为超越这些危机,政府应实施主体间性理念,推动舆论生产、消费与分解的理性合一;媒体要实现结构化转型,以增强公信力来提升舆论影响力;公众须提升信息素养,以言论自律形成人人把关的和谐舆论生态,最终实现网络舆论生态文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网络舆论生态 公信力 主体间性 生态文明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2 17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