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8,889篇文章
< 1 2 250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刑事立法应力戒情绪——以《刑法修正案(九)》为视角 被引量:247
1
作者 刘宪权 《法学评论》 CSSCI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期86-97,共12页
情绪性刑事立法主要来源于易导致非理性结果的舆论,刑事法律的严厉性决定了刑事立法活动必须严谨且理性,刑法的谦抑性要求刑事立法必须杜绝情绪化干扰,刑事立法应力戒情绪性立法具有充分的法理依据。新近颁行的《刑法修正案(九)》中情... 情绪性刑事立法主要来源于易导致非理性结果的舆论,刑事法律的严厉性决定了刑事立法活动必须严谨且理性,刑法的谦抑性要求刑事立法必须杜绝情绪化干扰,刑事立法应力戒情绪性立法具有充分的法理依据。新近颁行的《刑法修正案(九)》中情绪性立法现象表现较为突出和严重。废除嫖宿幼女罪,增设编造、故意传播虚假信息罪,增设拒不履行网络安全管理义务罪,加重对袭警行为的处罚,对收买被拐卖的妇女、儿童行为一律追究刑事责任,以及对重大贪污贿赂犯罪不得减刑、假释等规定均是《刑法修正案(九)》中情绪性立法的典型立法例。科学的刑事立法必须力戒情绪,既要遵循刑法发展的内在规律,又要对舆论或民意的反应有所为且有所不为,如此才能将我国刑事立法水平推向一个新的高度,充分实现良法善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刑法修正案(九)》 情绪性立法 民意 舆论 科学立法
原文传递
微博网络舆情中的意见领袖识别及分析 被引量:211
2
作者 刘志明 刘鲁 《系统工程》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6期8-16,共9页
从用户影响力和用户活跃度两个角度考虑,构建了微博意见领袖指标体系,提出了使用层次分析法和粗糙集决策分析理论对意见领袖的特征进行识别及分析的理论框架。对3起突发事件微博数据进行了实证分析,通过观察法分析了Top 10意见领袖具有... 从用户影响力和用户活跃度两个角度考虑,构建了微博意见领袖指标体系,提出了使用层次分析法和粗糙集决策分析理论对意见领袖的特征进行识别及分析的理论框架。对3起突发事件微博数据进行了实证分析,通过观察法分析了Top 10意见领袖具有的特征,使用粗糙集理论对意见领袖识别问题进行了建模,并提取了识别意见领袖的决策规则。另外,通过定义意见领袖一致性和排名稳定性两个指标分析了意见领袖的跨主题性,实验结果表明意见领袖是主题依赖的,只有很少用户可以在不同主题同时成为意见领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突发事件 意见领袖 网络舆情 微博 用户影响力 用户活跃度
原文传递
判决与民意——兼比较考察中美法官如何对待民意 被引量:158
3
作者 孙笑侠 熊静波 《政法论坛》 CSSCI 北大核心 2005年第5期47-56,共10页
职业主义要求法官像法律家那样思维,但是按照民主主义的要求,法官应该像民众那样思维,判决应当符合民意。在中国,传统法官采用平民化、大众式的思维方式,力求判决能够体现民众的意愿。这种传统一直延续到现代中国。而在法律职业发达的美... 职业主义要求法官像法律家那样思维,但是按照民主主义的要求,法官应该像民众那样思维,判决应当符合民意。在中国,传统法官采用平民化、大众式的思维方式,力求判决能够体现民众的意愿。这种传统一直延续到现代中国。而在法律职业发达的美国,法官在对民意的问题上既强调限制又强调开放,具有两面性。中美在判决与民意问题上的共性与差异具有一定的启示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判决 民意 法官思维
原文传递
情绪传播:概念、原理及在新闻传播学研究中的地位思考 被引量:105
4
作者 赵云泽 刘珍 《编辑之友》 CSSCI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期51-57,共7页
情绪传播是一种客观存在的现象,并且与新闻传播相伴而行。文章认为情绪传播是个体或群体的情绪及与其伴随信息的表达、感染和分享的行为。在媒介技术日益发达,表现手段愈发丰富、精确的情境下,情绪传播日益在大众传播中凸显,对社会的影... 情绪传播是一种客观存在的现象,并且与新闻传播相伴而行。文章认为情绪传播是个体或群体的情绪及与其伴随信息的表达、感染和分享的行为。在媒介技术日益发达,表现手段愈发丰富、精确的情境下,情绪传播日益在大众传播中凸显,对社会的影响也越来越大。文章试图梳理情绪传播的相关概念,厘清情绪性语言表达、情绪社会分享和情绪感染三大情绪传播理论。笔者还回顾了情绪传播在新闻传播研究中从被有意遮蔽再到获得释放的认知历程,在此基础上认为情绪传播理论应当成为新闻传播学研究中新的发力点。情绪传播的研究对于新闻学基本原则问题的研究、舆论学的研究、传播效果的研究等诸多领域都可以起到重要的支撑作用。情绪本身的客观性存在为新闻客观性的研究提出了新的挑战;情绪本身也是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且伴随着新媒体技术的发展,情绪脱离原始事实信息传播的情况也屡见不鲜,这使得舆论学在新媒体领域中的研究更加纷繁充盈的同时,也面临很多新的待解课题;情绪传播对于传播效果的影响也非常显著,研究显示情绪唤起对传播效果起着重要的作用,甚至情绪唤起成为人际传播的重要动力,而且不同的情绪对人们接受信息时的处理机制也有显著的影响。情绪传播不仅仅是一种伴生的社会现象,它本身也是人的一种社会性需求。在新闻传播的研究中,只有正视情绪传播的科学规律,将其纳入学科研究体系,才能更进一步拓宽视野,推动新闻传播学研究向纵深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情绪传播 情绪 舆论 传播
下载PDF
公共舆论中的“情感”政治:一个分析框架 被引量:90
5
作者 袁光锋 《南京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18年第2期105-111,共7页
公共舆论中的"情感"表达已经成为当代中国的重要现象,现有的研究对此已经进行了诸多的探讨,总体来看,现有研究倾向于对某些类型情感的具体分析。本文试图在现有文献的基础上提出一个系统的分析框架,它主要包含媒介、认知、基... 公共舆论中的"情感"表达已经成为当代中国的重要现象,现有的研究对此已经进行了诸多的探讨,总体来看,现有研究倾向于对某些类型情感的具体分析。本文试图在现有文献的基础上提出一个系统的分析框架,它主要包含媒介、认知、基调情感和状态情感四种要素。但这一框架偏向于对情感的静态描述,为了超越静态的视角,我们将柯林斯的"互动仪式链"理论引进来,形成了关注情感形成和转化的动态视角。以提出的分析框架为基础,本文概括性地分析了当代中国公共舆论中的情感政治,并指出这四种要素之间并不是割裂的,而是相互促进的,具有一种"叠加效应"。这一框架有助于推进我们对情感、公共舆论、公众形成等问题的理解。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情感 公共舆论 基调情感 状态情感 认知
原文传递
公共舆论中的情绪、偏见及“聚合的奇迹”——从“后真相”概念说起 被引量:80
6
作者 郭小安 《国际新闻界》 CSSCI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期115-132,共18页
理解"后真相"的关键点不能仅仅局限于情感与事实孰轻孰重,而应将情感与理性的关系置于历史长河中,并对不同的政治生态下情感的功能进行比较分析,对其合理定位,才能把握其实质。事实上,在西方民主选举过程中,选民的情绪、偏见... 理解"后真相"的关键点不能仅仅局限于情感与事实孰轻孰重,而应将情感与理性的关系置于历史长河中,并对不同的政治生态下情感的功能进行比较分析,对其合理定位,才能把握其实质。事实上,在西方民主选举过程中,选民的情绪、偏见和无知乃是常态,虽然看似荒谬,却在相互博弈中实现了"情感补偿",形成了"隐形"的权力分散机制,产生了"聚合的奇迹"效果。中国公共舆论中的情绪化表达虽然具备"后真相"的某些外在特征,却与西方国家的逻辑有所不同,它源于理性化不足的"倒逼"效应,情感被视为一种可动员的社会资源。因此,情感并不是事实的对立面,它是认知心理和理性系统的构成要件,是社会动员和社会整合的一种资源。我们需要辩证看待情感之"隐藏"功能,以此来洞察人性,把握社会政治生态的"变"与"不变"之规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后真相” 公共舆论 情绪 偏见 “聚合的奇迹”
原文传递
大数据分析下的中国社会舆情:总体态势与结构性特征——基于百度热搜词(2009—2012)的舆情模型构建 被引量:75
7
作者 喻国明 《中国人民大学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2013年第5期1-9,共9页
以2009—2012年百度搜索词数据库为研究对象,采用大数据的价值挖掘与分析技术,探讨将碎片化的舆情信息如何整合处理并进行舆情模型构建的方法,在此基础上分析当下中国社会舆情的结构性特征,对"社会暖度"、"社会幸福感&qu... 以2009—2012年百度搜索词数据库为研究对象,采用大数据的价值挖掘与分析技术,探讨将碎片化的舆情信息如何整合处理并进行舆情模型构建的方法,在此基础上分析当下中国社会舆情的结构性特征,对"社会暖度"、"社会幸福感"及"社会压力"等中国社会舆情指数进行具体测定和分析,对于社会管理和社会协调有重要启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数据分析 热搜词 社会舆情 模型
原文传递
裁判可接受性概念之反省 被引量:71
8
作者 陈景辉 《法学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09年第4期3-17,共15页
以"公众意见能够取代法律标准"为核心的裁判可接受性概念,实际上是以下两个方面的统合:一方面,公众意见能够被转化成正当化理由,因此才能取代法律标准成为裁判依据;另一方面,司法民主化要求司法裁判必须反映公众意见。但是这... 以"公众意见能够取代法律标准"为核心的裁判可接受性概念,实际上是以下两个方面的统合:一方面,公众意见能够被转化成正当化理由,因此才能取代法律标准成为裁判依据;另一方面,司法民主化要求司法裁判必须反映公众意见。但是这两个要素都存在明显的缺陷:第一,公众意见难以转化为规范性的正当化理由;第二,司法民主化可以分为直接民主化与间接民主化,并且间接民主化能够更好地与现行民主制度、裁判者的司法义务等要素保持一致,但是裁判可接受性概念中的民主化只是直接民主化的体现。由于以上两个方面的问题,裁判可接受性概念缺乏存在的恰当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裁判可接受性 公众意见 正当化理由 司法民主化
原文传递
论网络语言对个体情绪社会化传播的作用 被引量:67
9
作者 隋岩 李燕 《国际新闻界》 CSSCI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期79-98,共20页
从社会建构论的角度来看,人的情绪虽然以生物性反应为基础,但主要是社会建构的结果。文化和语言是建构情绪的重要手段。个体情绪借助语言在社会网络间传播,实质是一场以情绪理解为内核的群体情感互动仪式。互联网群体传播帮助人们通过... 从社会建构论的角度来看,人的情绪虽然以生物性反应为基础,但主要是社会建构的结果。文化和语言是建构情绪的重要手段。个体情绪借助语言在社会网络间传播,实质是一场以情绪理解为内核的群体情感互动仪式。互联网群体传播帮助人们通过建立弱关系扩大社会网络,促进个体情绪在传播范围上的量变和情绪性质上的质变,形成社会情绪型舆论。网络语言具有表层和深层双重情绪基因,通过模因复制进行群体传播。在此过程中,网络语言具有三重效应:一是凝合效应,促进深层情绪整合,形成社会舆论;二是转移效应,其表层的娱乐性、游戏性特征能推动情绪转化,疏导社会舆论;三是沉淀效应,累积社会情绪氛围,沉淀社会参与基因,建构网络语言所诞生和维护的社会文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网络语言 情绪传播 社会建构 社会舆论 社会文化
原文传递
公案及其背景——透视转型期司法中的民意 被引量:59
10
作者 孙笑侠 《浙江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10年第3期21-28,共8页
公案是民众根据个案的主题元素,经过议论、诉说和加工而形塑出来的公共事件。本文把公案归纳为六类,通过个案剖析了公案中事实的变异过程以及公案所反映的民众生活状态的社会背景,并分析了公案中的潜在的裁判者。
关键词 公案 主题元素 民意 媒体 结构性格局
下载PDF
基于发生周期的突发事件网络舆情风险评价指标体系 被引量:57
11
作者 张玉亮 《情报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12年第7期1034-1037,1043,共5页
遵循评价指标设计的注重整体与突出重点相结合的原则,并基于对突发事件网络舆情风险发生周期的分析,本文构建了包括总指标、分类评价指标、单向评价指标共三个层次计21个指标的突发事件网络舆情风险评价指标体系,继而应用层次分析法,确... 遵循评价指标设计的注重整体与突出重点相结合的原则,并基于对突发事件网络舆情风险发生周期的分析,本文构建了包括总指标、分类评价指标、单向评价指标共三个层次计21个指标的突发事件网络舆情风险评价指标体系,继而应用层次分析法,确定了该评价指标体系的权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突发事件 网络舆情 风险 评价指标
原文传递
政治传播中的框架效应——国外研究现状及其对中国的启示 被引量:57
12
作者 马得勇 《政治学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6年第4期58-70,126-127,共13页
本文对国外政治传播领域中广受关注的框架效应的研究现状进行了回顾性分析。文章首先对国外有关框架和框架效应的界定、框架类型的相关文献做了梳理,对西方学者关于框架与议程设置、启动、说服等相关概念的异同进行了述评,然后对框架效... 本文对国外政治传播领域中广受关注的框架效应的研究现状进行了回顾性分析。文章首先对国外有关框架和框架效应的界定、框架类型的相关文献做了梳理,对西方学者关于框架与议程设置、启动、说服等相关概念的异同进行了述评,然后对框架效应产生的心理机制、影响框架效应的因素、框架效应对民主的影响等方面的文献进行了评析。文章指出,框架理论与议程设置理论存在较大的相似性和重叠,但议程设置理论较少关注公众自身的特性以及在何种情境下媒体信息(或精英话语、政党倾向)会对舆论倾向产生作用,而这些方面恰好是框架研究的重点。文章还指出,框架的心理机制奠基于心理学的前景理论和社会学的信息简化理论。影响框架效应的因素可分为框架自身的特性、受众的特性和框架发生的具体情境三类。文章还介绍了西方学者关于框架效应对民主体制的挑战以及学者们对该问题的回应。在此基础上,文章就国内研究现状进行了评估,认为中国学界需要借鉴和学习国外已有的研究成果,展开更多的以实证为基础的政治传播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框架 框架效应 政治传播 公共舆论 议程设置
原文传递
法律世界观紊乱时代的司法、民意和政治——以李昌奎案为中心 被引量:56
13
作者 王启梁 《法学家》 CSSCI 北大核心 2012年第3期1-17,175,共17页
李昌奎案代表了一类"简单的""难办案件",无论法官如何决策,处理结果都不能取得良好的法律效果和社会效果。该案反映出这是一个法律世界观缺乏整体性和融贯性的时代。民意、司法与政治之间复杂的互动,以及社会对刑... 李昌奎案代表了一类"简单的""难办案件",无论法官如何决策,处理结果都不能取得良好的法律效果和社会效果。该案反映出这是一个法律世界观缺乏整体性和融贯性的时代。民意、司法与政治之间复杂的互动,以及社会对刑事司法系统的不信任,虽非中国特有的问题,但暴露出部分中国司法人员和学者对司法公信力、合法性、稳定性的理解是单维、偏颇的,缺乏健全的司法理念。经由对该案的讨论,本文强调,司法应该弥合而不是加大法律与社会的差距,如果司法要参与社会变革,它必须满足民众对公正的基本心理需求。另一方面,新媒体的兴起,使人们得以在事件流中辨识法律的社会意义,多元的法律世界观有可能获得融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法律世界观 融贯 难办案件 民意 死刑
原文传递
元胞自动机舆论传播模型中人员个性的影响 被引量:52
14
作者 吴青峰 孔令江 刘慕仁 《广西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2004年第4期5-9,共5页
考虑到现实中人员态度改变的个性不同,以及人员处于不断的运动中,建立了相应的元胞自动机舆论传播模型.计算机的模拟结果显示:态度固执者和坚定者会降低转化率,在人员移动的情况下,态度坚定者使系统不能达到稳定的终态.
关键词 舆论 元胞自动机 计算机模拟
下载PDF
新媒体时代话语权社会分配的调整 被引量:53
15
作者 陈伟球 《国际新闻界》 CSSCI 北大核心 2014年第5期79-91,共13页
本文探讨了新媒体时代话语权社会分配的趋势、成因,指出当前话语权重新配置的社会意义,同时也指出话语权转移后的现实问题是:网民在拥有话语权后容易走向话语霸权、为抢占话语高地而丧失诚信、制造虚假舆情、话语权使用极端化以及话语... 本文探讨了新媒体时代话语权社会分配的趋势、成因,指出当前话语权重新配置的社会意义,同时也指出话语权转移后的现实问题是:网民在拥有话语权后容易走向话语霸权、为抢占话语高地而丧失诚信、制造虚假舆情、话语权使用极端化以及话语失范等。文章认为政府管理者有必要建立一个良性的话语权分配机制,杜绝上述问题的发生:建立对话机制,防范话语向专制化集聚;促进传统媒体话语与新媒体话语之间的融合、互动;谋求话语表述脚本的社会共写,让话语权在事件中发挥其正面效应;为每一个社会个体提供一定的表述机会,促成社会话语权向下转移。建立这种机制,一方面有利于保障言论权利,另一方面也有利于防范话语权滥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媒体时代 话语权 公众意见
原文传递
新媒介环境中议程设置的变化及其实质 被引量:48
16
作者 曹茹 《河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8年第4期119-122,共4页
新媒介环境即由网络与大众传媒共同构建的媒介环境。由于媒介环境的改变,"议程设置"的主体、议程设置的机制、议程设置的方式和议程设置的效果强度都发生了重要的改变。议程设置更贴近民意正是这些改变的实质。
关键词 新媒介环境 议程设置 民意
下载PDF
公众意见在裁判结构中的地位 被引量:51
17
作者 陈林林 《法学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期96-107,共12页
从裁判依据的类型分析,公众意见只能作为一种事实依据,参与个案裁判。在常规案件中,公众意见作为一种准用的辅助性依据,可以通过弱的裁量成为合理化判决结论的说明性事实。在遇有法律漏洞的疑难案件中,与社会性主张相一致的公众意见,如... 从裁判依据的类型分析,公众意见只能作为一种事实依据,参与个案裁判。在常规案件中,公众意见作为一种准用的辅助性依据,可以通过弱的裁量成为合理化判决结论的说明性事实。在遇有法律漏洞的疑难案件中,与社会性主张相一致的公众意见,如果耦合法律体系中的法律原则或基本权利规范,可以籍由强的裁量充当个案推理的运作性依据,成为非常情形中正当化个案规则创制的立法性事实。在日趋多元化和复杂化的转型中国,法律系统必须在稳定性和灵活性、普遍正义和个案正义之间寻求一种平衡;判断公众意见的个案裁判地位,同样需在辅助性依据或运作性依据、说明性事实或立法性事实之间寻求一种平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公众意见 司法裁判 辅助性依据/说明性事实 运作性依据/立法性事实
原文传递
基于微博数据挖掘的突发事件情感态势演化分析——以天津8·12事故为例 被引量:49
18
作者 任中杰 张鹏 +3 位作者 李思成 兰月新 夏一雪 崔彦琛 《情报杂志》 CSSCI 北大核心 2019年第2期140-148,共9页
[目的/意义]分析突发事件的微博情感演变态势,可以发现舆情演变规律和潜在风险,为舆情引导提供决策支持。[方法/过程]提出基于情感分析的突发事件微博舆情演变分析模型。用Python编写爬虫获取微博评论,经过数据预处理和分词,采用朴素贝... [目的/意义]分析突发事件的微博情感演变态势,可以发现舆情演变规律和潜在风险,为舆情引导提供决策支持。[方法/过程]提出基于情感分析的突发事件微博舆情演变分析模型。用Python编写爬虫获取微博评论,经过数据预处理和分词,采用朴素贝叶斯分类器进行情感分析。定义情感热度,并据此将舆情演变过程划分为高热期,持续期、反复期、消亡期。运用统计和数据可视化方法研究各阶段评论词云、情感倾向演化、地域热度和各年龄段演化特点,分析舆情时空规律。[结果/结论]以天津8·12危化品爆炸事故为例,建立微博舆情演化分析模型分析舆情演变。实证分析表明,微博舆情演化分析模型可以合理划分演变阶段,发现各阶段演化规律和热点内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微博 舆情 数据挖掘 情感 舆情演化
下载PDF
网络传播中的“反沉默螺旋”现象研究 被引量:48
19
作者 王国华 戴雨露 《北京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2010年第6期116-120,共5页
在网络时代,"沉默螺旋"理论明显地表现出局限性,网络传播出现一种新的态势,即"反沉默螺旋"现象。通过观察"反沉默螺旋"现象在现实中的诸多案例,得出了其出现一种模式和两种路径:即理性和非理性途径,这主... 在网络时代,"沉默螺旋"理论明显地表现出局限性,网络传播出现一种新的态势,即"反沉默螺旋"现象。通过观察"反沉默螺旋"现象在现实中的诸多案例,得出了其出现一种模式和两种路径:即理性和非理性途径,这主要是由于网络的匿名性、网络的交互性、中坚分子等原因造成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网络传播 反沉默螺旋 网络舆情
下载PDF
社会化媒体时代的舆论研究:概念、议题与创新 被引量:45
20
作者 周葆华 《南京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期115-122,共8页
本文立足社会化媒体环境与中国本土情境,探讨社会化媒体时代舆论研究的基本概念、核心议题与创新路径。研究指出:社会化媒体带来的表达便利与"海量意见"并不等同于舆论发达。舆论概念基本内涵强调公众针对争议性议题的公共讨... 本文立足社会化媒体环境与中国本土情境,探讨社会化媒体时代舆论研究的基本概念、核心议题与创新路径。研究指出:社会化媒体带来的表达便利与"海量意见"并不等同于舆论发达。舆论概念基本内涵强调公众针对争议性议题的公共讨论过程,以及基于独立自主人格和自由信息环境的意见表达。社会化媒体时代舆论研究的重要议题包括:对网络"大众意见"的数据挖掘、对线上与线下"大众意见"的对比分析,以及对新媒介环境下舆论"可视化"动态过程及其动力机制的系统考察。基于中国情境的"双重话语空间"思想、以及与西方经典舆论学理论保持开放对话,是中国舆论研究理论创新的可能路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社会化媒体 舆论 大数据 网络舆论 意见表达 双重话语空间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250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