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19篇文章
< 1 2 6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基于城市集体记忆建构的城市公共艺术规划——一种公共艺术介入环境空间规划设计的路径 被引量:39
1
作者 邱冰 张帆 《规划师》 北大核心 2016年第8期12-17,共6页
文章将公共艺术介入环境空间规划设计的内在原理置于城市集体记忆建构的框架下进行解读,并分析了城市公共艺术对城市集体记忆建构的影响机制,认为其有助于增强人们对城市空间的认同感。在此基础上,结合城市集体记忆建构的社会过程梳理... 文章将公共艺术介入环境空间规划设计的内在原理置于城市集体记忆建构的框架下进行解读,并分析了城市公共艺术对城市集体记忆建构的影响机制,认为其有助于增强人们对城市空间的认同感。在此基础上,结合城市集体记忆建构的社会过程梳理城市公共艺术实践的规律性内容,并将城市公共艺术与城市规划融合,从价值基点与技术策略方面提出城市公共艺术规划的要点,以此作为公共艺术介入环境空间规划设计的操作路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公共艺术 集体记忆 影响机制 环境空间 规划设计
下载PDF
情绪传播的社会影响研究 被引量:23
2
作者 刘珍 赵云泽 《编辑之友》 CSSCI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0期49-55,共7页
情绪传播行为不是短时的应激反应,其影响并不会随着伴随性事件的解决而消散。生理驱动性和社会建构性是情绪传播的一体两面,也是情绪传播得以贯穿心理与行动、个体与社会的根本性特征。其传播的路径及社会影响也都由此生发而来。情绪传... 情绪传播行为不是短时的应激反应,其影响并不会随着伴随性事件的解决而消散。生理驱动性和社会建构性是情绪传播的一体两面,也是情绪传播得以贯穿心理与行动、个体与社会的根本性特征。其传播的路径及社会影响也都由此生发而来。情绪传播的短期社会影响形成需经历外界刺激、情绪唤起、情绪分享、情绪共鸣四个阶段。而情绪传播向社会进行深层的长期影响则是以形成社会情绪记忆场域、构建社会关系网络和身份认同、塑造社会情绪文化的逻辑来实现。这三个环节相互传导并形成循环,不断作用于社会的精神结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情绪传播 舆论 情绪记忆 身份认同
下载PDF
文化自觉与公示语翻译 被引量:18
3
作者 罗选民 米亚宁 《外语电化教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19年第4期4-11,共8页
建立在文化自觉基础之上的公示语翻译可以立足全球化来看待语言问题,紧密配合国家的文化战略,结合英汉文化比较,做到译有所思、译有所为。充分了解源语公示语所传达的文化内涵,充分了解两种文化间的差异,力争做到求同存异、沟通无阻,这... 建立在文化自觉基础之上的公示语翻译可以立足全球化来看待语言问题,紧密配合国家的文化战略,结合英汉文化比较,做到译有所思、译有所为。充分了解源语公示语所传达的文化内涵,充分了解两种文化间的差异,力争做到求同存异、沟通无阻,这是公示语翻译追求的目标。本文由此探讨了文化自觉与全球化、文化自觉的公示语翻译、建立中英公示语翻译图片库三个问题。文章指出,文化自觉下的公示语翻译,应该有全球化意识,在公示语翻译中树立法规意识,从而推动城市文明建设。文章呼吁建立中外公示语翻译图片库,让公示语翻译成为一种文化记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全球化 公示语翻译 文化自觉 文化记忆 图片语料库
原文传递
深度媒介化与媒介事件的公共记忆 被引量:14
4
作者 李红涛 《西北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期57-67,共11页
媒介事件堪称电子纪念碑,仿佛注定进入集体记忆。但深度媒介化对媒介事件的展演和记忆带来了巨大的挑战,也让媒介事件的公共记忆成为重要的研究议题。事件链和"生命史"的观念,有助于打破事件和记忆的分割,建立媒介事件公共记... 媒介事件堪称电子纪念碑,仿佛注定进入集体记忆。但深度媒介化对媒介事件的展演和记忆带来了巨大的挑战,也让媒介事件的公共记忆成为重要的研究议题。事件链和"生命史"的观念,有助于打破事件和记忆的分割,建立媒介事件公共记忆的整体性分析框架。这一框架触及媒介事件的"生前身后",意在捕捉它们在公共生活中的浮沉轨迹。该框架牵涉到事件与记忆碰撞的四个界面,分别是:纪念性的媒介事件、媒介事件展演中的历史叙事和记忆工作、媒介事件的跨时空旅程、媒介事件符号化及其社会框架效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深度媒介化 媒介事件 历史叙事 公共记忆 事件链 生命史
下载PDF
空间、仪式与集体记忆——宋代公共园林教化空间的类型与活动研究 被引量:12
5
作者 毛华松 屈婧雅 《中国园林》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2期104-108,共5页
教化空间是中国传统城市社会功能的重要载体。在唐宋变革的背景下,教化空间渐趋由国家礼制建设层面,转向与百姓日常规范相关的生活空间,并影响到了城市公共园林的营建目标、空间类型与活动组织。梳理了秦汉至唐宋的平民化、世俗化社会... 教化空间是中国传统城市社会功能的重要载体。在唐宋变革的背景下,教化空间渐趋由国家礼制建设层面,转向与百姓日常规范相关的生活空间,并影响到了城市公共园林的营建目标、空间类型与活动组织。梳理了秦汉至唐宋的平民化、世俗化社会教化转型过程,结合宋代方志图文资料,围绕"空间-仪式-集体记忆"的社会教化途径,归纳了宋代城市公共园林社会教化空间的建设类型、组织形式及集体记忆的培育。从而为丰富城市历史园林的内涵,促进地方精神的挖掘、培育,提供相应的理论与实践借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风景园林 宋代城市 公共园林 社会教化 集体记忆
下载PDF
数字“瘟疫年纪事”:连接性见证与灾难马拉松的公共记忆 被引量:5
6
作者 韩婕 李红涛 刘于思 《国际新闻界》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期106-131,共26页
作为一场旷日持久的“灾难马拉松”,新冠肺炎疫情几乎触及到社会的每一个角落,众多个体的亲身经验在社交媒体上汇聚成多声部的疫情叙事,蕴含着巨大的公共记忆潜能。从数字记忆和见证书写的研究视角出发,本文借助“连接性见证”的概念,... 作为一场旷日持久的“灾难马拉松”,新冠肺炎疫情几乎触及到社会的每一个角落,众多个体的亲身经验在社交媒体上汇聚成多声部的疫情叙事,蕴含着巨大的公共记忆潜能。从数字记忆和见证书写的研究视角出发,本文借助“连接性见证”的概念,通过对豆瓣话题“#和新冠肺炎疫情有关的记忆”的分析,揭示个体如何见证、书写疫情,个体经验如何相互勾连,生成公共记忆。研究发现,身处疫情中心和世界各地的个体在豆瓣平台上展开多模态的记忆实践,接力完成了一场马拉松式的瘟疫书写。经由个体和社区层面的连接机制,这些书写转化为平台化的公共记忆。数字“瘟疫年纪事”构造出一份兼具韧性和脆弱性的新冠档案,也激发出以个体为单位、以连接为机制的弥漫性的数字记忆伦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冠肺炎疫情 灾难马拉松 连接性见证 公共记忆 记忆伦理
原文传递
口述史是当代公众史记录的基本路径 被引量:9
7
作者 钱茂伟 桂尚书 《史学月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21年第9期122-131,共10页
公众史学的进一步发展要从公众史记录入手,公众史的核心是个人史,当代公众史记录核心要处理的是个人记忆文本化。当代人人能参与,是因为人人有一个大脑记忆数据库,当事人的主体认知有独一无二的价值。要重视老人历史记忆资源的采集,记... 公众史学的进一步发展要从公众史记录入手,公众史的核心是个人史,当代公众史记录核心要处理的是个人记忆文本化。当代人人能参与,是因为人人有一个大脑记忆数据库,当事人的主体认知有独一无二的价值。要重视老人历史记忆资源的采集,记下过往可以实现人生的痕迹化管理,文本传承的无限性可以弥补人类自然生命的有限性。口述史的可信度是有层次划分的。口述史是公众建立文本系统的最有效途径与手段,人人口述可以获得第一手的心迹与事迹信息。口述史可以将生活中的聊天与研究巧妙地结合起来,推开了一扇更大的"记忆之门",可让会说不会写的人留史。口述史的出现增加了一种普通人的历史认知表达形态,开创了直接的历史研究,公众参与与史家参与是不同层次的参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公众史 口述史 历史记录 个人记忆 文本记忆
原文传递
基于记忆诠释的公共空间营造——以于城粮站街区改造设计为例 被引量:9
8
作者 陈晓 陆邵明 《现代城市研究》 CSSCI 2019年第11期48-55,共8页
公共空间是小城镇集体记忆、社会交往的重要场所。如何在其城市化的塑造中规避同质化、失忆、缺乏地方特色等问题是一个挑战。本文以于城粮站街区改造的城市设计实践为例,聚焦记忆在街区公共空间中的传承这一问题。从诠释的角度出发,挖... 公共空间是小城镇集体记忆、社会交往的重要场所。如何在其城市化的塑造中规避同质化、失忆、缺乏地方特色等问题是一个挑战。本文以于城粮站街区改造的城市设计实践为例,聚焦记忆在街区公共空间中的传承这一问题。从诠释的角度出发,挖掘呈现地方文化特色;借用叙事的手法,从“物”、“场”、“事”的角度,通过“保留、改造、再现”的方式,结合小镇日常生活,构建有乡愁文化记忆的街区公共空间,为其他类似设计实践提供借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公共空间 记忆 诠释 地方文化 叙事 物-场-事
下载PDF
台儿庄古城的重建:记忆重构、公共记忆与国家话语 被引量:8
9
作者 王明远 《民俗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期136-142,160,共7页
"记忆"是近20年来在人文社会科学领域备受瞩目的概念。根据记忆理论,记忆可以"圣化、选择、复旧、抹消",它的本质是可塑性。记忆是有层次的,如集体记忆和公共记忆,并可以互相转化。台儿庄古城的重建,就是对台儿庄... "记忆"是近20年来在人文社会科学领域备受瞩目的概念。根据记忆理论,记忆可以"圣化、选择、复旧、抹消",它的本质是可塑性。记忆是有层次的,如集体记忆和公共记忆,并可以互相转化。台儿庄古城的重建,就是对台儿庄原有的历史和文化传统进行记忆重构形成集体记忆的过程,这一过程让台儿庄形成了新的历史和文化传统。台儿庄古城既是新的集体记忆形成的标识,也对其建构起到了重要作用。这段集体记忆借助国家话语经过了向国家公共记忆的转化和升华,台儿庄古城也由此获得了崭新的历史地位和意义。关于这种现象,应该超越对其本真性的探讨,洞察其在当下社会环境中的生成逻辑和建构过程,以揭示文化传统的传承实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记忆理论 台儿庄古城重建 文化建构 公共记忆
原文传递
建构、遗忘与激活:社会危急事件的媒介记忆 被引量:7
10
作者 杨超 朱小阳 揭其涛 《浙江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20年第6期66-72,157,共8页
媒介信息系统的收集、制作、编辑过程类似于个人记忆的关注、了解与记忆。如果说媒介是人的延伸,那么媒介记忆就是个体记忆的延伸和拓展。当社会危急事件对社会基本生活节奏和价值体系造成破坏时,其带来的结果和影响会促使社会大众唤醒... 媒介信息系统的收集、制作、编辑过程类似于个人记忆的关注、了解与记忆。如果说媒介是人的延伸,那么媒介记忆就是个体记忆的延伸和拓展。当社会危急事件对社会基本生活节奏和价值体系造成破坏时,其带来的结果和影响会促使社会大众唤醒那些恐慌记忆并引发群体行为。本文从媒介记忆的视角出发,在社会突发事件的背景下,既关注个体记忆与媒介记忆的关系,又探讨了集体记忆对媒介记忆的建构,并分析社会危急事件中媒介记忆的内容,最后明确媒介记忆在突发社会事件中的责任与使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社会危急事件 媒介记忆 集体记忆 责任
下载PDF
美国公共图书馆数字记忆实验室建设实践及启示
11
作者 尤雅茹 许春漫 《数字图书馆论坛》 2024年第6期54-63,共10页
数字记忆是目前记忆保存的新趋势,数字记忆实验室是图书馆参与个人数字记忆保存的探索实践,旨在丰富数字记忆研究,围绕个人数字存档的复杂问题储备公共知识和技能。运用网络调查法调查美国公共图书馆数字记忆实验室的名称、专业设备和... 数字记忆是目前记忆保存的新趋势,数字记忆实验室是图书馆参与个人数字记忆保存的探索实践,旨在丰富数字记忆研究,围绕个人数字存档的复杂问题储备公共知识和技能。运用网络调查法调查美国公共图书馆数字记忆实验室的名称、专业设备和服务内容等,发现美国公共图书馆数字记忆实验室具有引导公众重视个人数字资源保存、多方合作共建、以先进范例引领发展等先进经验。将其与我国实际情况结合,提出我国公共图书馆可以从试点推广、丰富资源、法律保障、合作共赢等方面促进数字记忆实验室的建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公共图书馆 记忆实验室 数字记忆 个人记忆 美国
下载PDF
公众记忆与城市记忆工程:档案与公众史学 被引量:5
12
作者 李娜 《青海民族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6年第2期1-6,共6页
作为公众史学的一部分,公众记忆产生的条件与公众史学一致,即能认知和思辨的公众和能自由对话交流的空间。公众空间在这里是一种社会建构,具有时间和社会维度,它决定了产生于其中的公众记忆具有文化性、社会性和集体性。本文主要探讨公... 作为公众史学的一部分,公众记忆产生的条件与公众史学一致,即能认知和思辨的公众和能自由对话交流的空间。公众空间在这里是一种社会建构,具有时间和社会维度,它决定了产生于其中的公众记忆具有文化性、社会性和集体性。本文主要探讨公众记忆的定义与特征,从公众史学的角度分析中国城市近十年来陆续实施的"城市记忆工程",进而剖析档案与公众史学的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公众记忆 城市记忆工程 档案 公众史学 档案记忆
下载PDF
城市公众史学 被引量:6
13
作者 李娜 《复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5年第6期46-54,共9页
在很多国家,历史在公众领域的各种实践可以追溯至一百多年前,历史学者在学院之外从业也由来已久。而作为历史学的一个分支,公众史学起源于1970年代末的美国。与其他主要英语国家相比,公众史学在美国具有相对成熟的学科构架和教育体系。... 在很多国家,历史在公众领域的各种实践可以追溯至一百多年前,历史学者在学院之外从业也由来已久。而作为历史学的一个分支,公众史学起源于1970年代末的美国。与其他主要英语国家相比,公众史学在美国具有相对成熟的学科构架和教育体系。近年来,国内史学界相继出现了不同的术语,试图从不同角度诠释"公众史学",似乎都具有合理的成分,又似乎都没有准确把握其实质。本文尝试从所有权的角度思索公众史学,对"公众"和"空间"作哲学反思,提出公众史学需要的两个必要条件。但仅仅从理论上"辩论"公众史学其实过于保守,仅仅从学科上"捍卫"公众史学其实是将其局限在一个狭隘、封闭的学术空间,与其激进、开放、自由、民主的诉求相悖。公众史学大多发生在城市空间,而城市历史具有公众性,本文进而将公众史学置于城市空间,通过深入分析现代城市空间的激进、反叛与制度化的历史呈现等特性,提出城市公众史学的基本概念与研究课题,并建议三个研究方向:集体记忆与城市空间的演绎;跨学科的研究方法之探索;与城市历史资源的对话和合作。如果说公众史学的终极关怀是实现社会公正,那么城市公众史学的实质是将城市权利重新赋予城市历史的缔造者和城市发展的亲历者与见证者。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城市公众史学 公众 空间 集体记忆 城市权利
原文传递
基于公众记忆操纵理论的应急信息发布策略 被引量:6
14
作者 刘智 张岩 《科研管理》 CSSCI 北大核心 2011年第9期100-107,共8页
公众记忆操纵理论认为,通过改变信息发布参数,影响与选择目标人群的记忆,能够使信息准确、有效地传递至目标群体。将此理论首次引入到公共危机管理中,通过调整公众记忆的线索依赖、重复和新奇等参数,构建突发公共事件应急信息发布对公... 公众记忆操纵理论认为,通过改变信息发布参数,影响与选择目标人群的记忆,能够使信息准确、有效地传递至目标群体。将此理论首次引入到公共危机管理中,通过调整公众记忆的线索依赖、重复和新奇等参数,构建突发公共事件应急信息发布对公众风险感知影响的动态调整模型。研究发现,合理地选择公共应急信息发布的时间、频次和信息类型等,影响与选择公众的记忆,能够很好调控公众的风险感知和公众心理恐慌。通过此研究以期为突发公共事件管理部门科学、有效地发布应急信息提供优化策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突发公共事件 记忆操纵 风险感知 应急信息发布 线索依赖
原文传递
突发自然灾害下的两阶段多目标应急物资中心选址问题研究
15
作者 王付宇 王欣蕊 《安全与环境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654-665,共12页
针对突发灾害情况下需求不确定的选址问题,构建最小化经济成本和最大化满意度的应急物资中心选址模型。首先,将选址问题划分为初期和后期的两阶段问题;其次,对物资需求量进行模糊需求预测,并使用可信性模糊机会约束规划将其转化为确定... 针对突发灾害情况下需求不确定的选址问题,构建最小化经济成本和最大化满意度的应急物资中心选址模型。首先,将选址问题划分为初期和后期的两阶段问题;其次,对物资需求量进行模糊需求预测,并使用可信性模糊机会约束规划将其转化为确定型约束;最后,设计改进灰狼优化(Improved Grey Wolf Optimization,IGWO)算法求解问题。IGWO算法采用佳点集初始化种群,对收敛因子进行余弦规律的非线性变化,并在粒子群优化(Particle Swarm Optimization,PSO)算法个体记忆的启发下,设计个体位置更新公式。在用10个标准函数验证IGWO有效性的基础上,通过湖北省新型冠状病毒应急物资中心选址案例分析,表明IGWO算法能有效求解多目标选址问题,在提高满意度的基础上降低经济成本,且多阶段模型在平衡满意度和经济成本方面结果更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公共安全 应急救援选址 改进灰狼优化算法 多目标优化 模糊需求 个体记忆
下载PDF
创伤与记忆:“慰安妇”的私密创伤与公共记忆重构 被引量:6
16
作者 刘喜涛 曹大臣 《南京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1期151-156,共6页
"二战"结束以来,中日两国围绕"慰安妇"历史问题形成截然不同的认知,不同认知的背后是双方对历史记忆重构的导向不同,形成对同一历史创伤记忆不同的取向性。在"慰安妇"私密创伤进入公共空间过程中,存在历... "二战"结束以来,中日两国围绕"慰安妇"历史问题形成截然不同的认知,不同认知的背后是双方对历史记忆重构的导向不同,形成对同一历史创伤记忆不同的取向性。在"慰安妇"私密创伤进入公共空间过程中,存在历史叙事侧重面不同的趋向,特别是日本在加害与受害双重心理下的创伤记忆形塑过程,成为中日解决历史遗留问题分歧严重的重要方面。在"慰安妇"问题政治共识难以达成的背景下,能否另辟蹊径,从民间交流、媒介传播、雕塑和纪念场馆等公共领域促成创伤记忆的固化,重构公共记忆。通过自下而上的记忆传递,促成日本在国家层面形成共识,进而形成东亚国家及地区关于"慰安妇"的公共记忆,这不失为推动东亚和解、和平的路径选择方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慰安妇 私密创伤 公共记忆
原文传递
城市记忆触媒视角下老旧社区公共空间更新探讨——以南京老城南荷花塘片区为例
17
作者 刘嘉伟 朱隆斌 《城市建筑》 2024年第4期75-78,共4页
如今全国各城市已相继开展老旧社区改造,并形成一定的规模,但对老旧社区的城市记忆挖掘、文化传承相对不足。通过触媒积极塑造老旧社区中的公共空间,是以点带面激活老旧社区并传承城市记忆的重要途径。文章针对南京老城南地区与外界沟... 如今全国各城市已相继开展老旧社区改造,并形成一定的规模,但对老旧社区的城市记忆挖掘、文化传承相对不足。通过触媒积极塑造老旧社区中的公共空间,是以点带面激活老旧社区并传承城市记忆的重要途径。文章针对南京老城南地区与外界沟通较少、场所记忆丢失、邻里交往空间衰败等问题,基于城市记忆与触媒理论,探讨其荷花塘片区公共空间的塑造模式。最后,给出老旧社区公共空间的更新策略,希望为激活老旧社区活力、延续城市记忆提供借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公共空间 老旧社区 城市触媒 城市记忆
下载PDF
挤压与缝合:新型乡村公共记忆空间的阶梯调适研究
18
作者 刘彤瑶 陈波 《湖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128-139,共12页
自我国新型城镇化快速发展以来,逆乡土化和社会结构松动引发的传统乡村公共记忆空间嬗变现象日益凸显,逐渐导致了文化记忆脱嵌、空间挤压和空间感知异化。本研究探讨了新型乡村公共记忆空间的转型现状和特征,并通过理论推演建构了阶梯... 自我国新型城镇化快速发展以来,逆乡土化和社会结构松动引发的传统乡村公共记忆空间嬗变现象日益凸显,逐渐导致了文化记忆脱嵌、空间挤压和空间感知异化。本研究探讨了新型乡村公共记忆空间的转型现状和特征,并通过理论推演建构了阶梯调适模型,为乡村公共记忆空间营造和治理以及乡村振兴战略导向下的文化振兴提供了一定的理论和实践参考。研究表明,新型乡村公共记忆空间的阶梯调适模型由以下要素构成:基于物理记忆空间的低阶调适、基于符号记忆空间的中阶调适、基于社会记忆空间的高阶调适。高阶调适模型以阶梯式的样态发挥着“缝合”功能:实现对个体自身记忆和认知的连续性续接,强化个体与自身所处的文化形态和群体的联系,塑造文化认同和归属感,重建情感纽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公共空间 文化记忆 阶梯调适
下载PDF
海外华人的公共记忆与族群认同——以印尼马鲁古群岛华人为例 被引量:6
19
作者 童莹 《东南亚研究》 CSSCI 2018年第2期137-151,158,共15页
公共记忆不单是回忆、文化遗产抑或主体对历史的构建,而是与群体日常生活实践同步的,是集体观念和知识不断被创造、叠加和更新的社会过程。海外华人的公共记忆不只是"乡愁",更展示了华人群体从故乡到他乡、住在国在地化以及... 公共记忆不单是回忆、文化遗产抑或主体对历史的构建,而是与群体日常生活实践同步的,是集体观念和知识不断被创造、叠加和更新的社会过程。海外华人的公共记忆不只是"乡愁",更展示了华人群体从故乡到他乡、住在国在地化以及当代跨国实践这一完整的族群发展脉络。本文即以印尼马鲁古群岛北部华人为例来探讨作为社会过程的公共记忆在当地华人社群发展过程中的促进作用。作为社会过程的公共记忆不仅能增强海外华人的族群认同,同时也通过习惯记忆和文化记忆的方式保证了文化的代际延续,特别是对那些在异质文化和复杂政治环境中生存的华人来说,公共记忆是使华人保持族群独立性的精神支柱。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印度尼西亚 海外华人 马鲁古群岛 香料贸易 公共记忆 社会过程 族群认同 在地化
下载PDF
陌生人的社会共悼:中国特色的数字哀悼与持续性联结
20
作者 高嘉潞 《吉首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150-160,共11页
当今社会,数字哀悼行为已成为一种独特的媒介记忆实践。当一些个体生命消逝时,社交媒体上会涌现数以万计陌生人的哀悼,这形成了一种特殊的联结。本研究以“名流”逝者和“平民名人”逝者为案例,以持续性联结理论为视角,探究陌生人数字... 当今社会,数字哀悼行为已成为一种独特的媒介记忆实践。当一些个体生命消逝时,社交媒体上会涌现数以万计陌生人的哀悼,这形成了一种特殊的联结。本研究以“名流”逝者和“平民名人”逝者为案例,以持续性联结理论为视角,探究陌生人数字哀悼已逝公众人物的生成机制、意义和时代价值,并重点讨论中国语境下持续性联结的特色呈现。研究发现,哀悼者基于信息补偿、灵性想象、情感树洞、固定仪式及记忆书写等五种动机建立联结,通过联结重新协商逝者身份以延伸逝者人格,并获得生活指引;联结的公共性和社会性增强了群体经验,让哀悼者享受共同体带来的亲密感和信任感,以仪式对抗遗忘,进而促进公共议题的讨论。持续性联结在中国语境下有特别的时间节律特征,其哀思表达有实用主义倾向。中国特色的联结源于“事死如事生”的死后世界信仰模式,也源于数字技术提供的“永生”想象。这种联结有利于个体应对死亡现象的失去感和迷茫感,是数字时代情感共振的一种方式,也提供了社会信任重建的一种可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数字哀悼 公众人物 持续性联结 数字死亡 集体记忆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2 6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