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3篇文章
< 1 2 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精神症状评定量表中文版的信度、效度分析 被引量:38
1
作者 徐子燕 李占江 +2 位作者 郭志华 陈琦 张怡 《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4期445-447,共3页
目的:建立精神症状评定量表(PSYRAT)中文版,并分析其信度和效度。方法:选取221例符合精神障碍诊断和统计手册第四版(DSM-IV)精神分裂症、精神分裂症样障碍、分裂情感性精神障碍、妄想性精神障碍、短暂精神病性障碍诊断标准的患者进行PSY... 目的:建立精神症状评定量表(PSYRAT)中文版,并分析其信度和效度。方法:选取221例符合精神障碍诊断和统计手册第四版(DSM-IV)精神分裂症、精神分裂症样障碍、分裂情感性精神障碍、妄想性精神障碍、短暂精神病性障碍诊断标准的患者进行PSYRAT、阳性与阴性症状量表(PANSS)评定。结果:总量表的标准化Cronbach’sα系数为0.943,重测信度为0.853,评估者间一致性为0.998。各条目对因子的负荷系数为0.840-0.929。PSYRAT幻听、妄想分量表及总分与PANSS量表的幻觉、妄想及阳性症状量表分的相关系数分别为0.909、0.833及0.737。结论:精神症状评定量表(PSYRAT)中文版具有良好的信度和效度,可作为评定幻听及妄想严重程度的有效测量工具。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精神症状 信度 效度 心理测量学
原文传递
伴精神病性特征抑郁症患者自杀未遂的危险因素 被引量:20
2
作者 段艳平 陈林 +12 位作者 刘艳红 王刚 方贻儒 陆铮 杨海晨 胡建 陈志宇 黄毅 孙静 王小平 李惠春 张晋碚 司天梅 《中国心理卫生杂志》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5期357-361,共5页
目的:分析伴精神病性特征抑郁症患者自杀未遂的危险因素。方法:对2010年9月1日-2011年2月28日"中国双相障碍患者诊断评估服务"研究项目的数据进行二次分析,1068例抑郁症患者中伴精神病性特征抑郁症患者112人(10.5%)。采用简... 目的:分析伴精神病性特征抑郁症患者自杀未遂的危险因素。方法:对2010年9月1日-2011年2月28日"中国双相障碍患者诊断评估服务"研究项目的数据进行二次分析,1068例抑郁症患者中伴精神病性特征抑郁症患者112人(10.5%)。采用简明国际神经精神访谈(M.I.N.I)中抑郁发作模块、自杀模块和精神病性疾患模块,分析伴精神病性特征抑郁症患者自杀未遂的危险因素。结果:伴精神病性特征抑郁症患者较不伴精神病性特征抑郁症患者的自杀未遂风险高(OR=2.22),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被控制体验(OR=3.54)、幻听(OR=3.84)和无价值感/罪恶感(OR=4.78)的患者更易有自杀未遂风险。结论:本研究提示伴精神病性特征抑郁症患者的自杀未遂风险高,存在被控制体验、幻听和无价值感/罪恶感症状的患者发生自杀行为的危险性可能更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自杀未遂 抑郁症 精神病性症状 危险因素 二次分析
下载PDF
精神分裂症患者元认知与共情及精神症状的相关性 被引量:20
3
作者 吴伟明 董毅 +8 位作者 Lysaker P.H 汪凯 朱道民 王龙 刘勇 陈学全 李慧 赵菁 马玉婷 《中华行为医学与脑科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2期128-131,共4页
目的 探讨精神分裂症患者元认知能力与共情能力及精神症状的关系.方法 采用修订版元认知评估量表(MAS-A)和中文版人际反应指针量表(IRI-C)对77例处于疾病治疗稳定期的精神分裂症患者和34例神经症性障碍患者进行元认知和共情能力评估... 目的 探讨精神分裂症患者元认知能力与共情能力及精神症状的关系.方法 采用修订版元认知评估量表(MAS-A)和中文版人际反应指针量表(IRI-C)对77例处于疾病治疗稳定期的精神分裂症患者和34例神经症性障碍患者进行元认知和共情能力评估,86例正常者作IRI-C评估,精神分裂症患者作阳性和阴性症状量表(PANSS)评估.结果 精神分裂症患者MAS-A总分[(8.8±3.3)分]及其自我反省[(3.4±1.1)分]、理解他人[(2.5±1.0)分]、去中心化[(0.4±0.6)分]和控制分量表分[(2.4±1.1)分]均低于神经症性障碍患者[分别为:(12.7±3.4)分、(4.9±1.2)分、(3.3±0.9)分、(1.1±0.7)分、(3.3±1.2)分],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均P<0.01).相关分析显示,精神分裂症患者元认知评分与共情评分之间呈正相关(r=0.229-0.305,P<0.05),与PANSS评分间呈负相关(r=-0.248--0.491,P<0.05),控制症状评分后,元认知评分与共情评分间的相关性仍然存在.结论 精神分裂症患者元认知能力受损,元认知损害与共情缺陷间存在关联,提示两者间可能存在共同的病理生理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精神分裂症 元认知 共情 精神症状
原文传递
引导式教育训练对长期住院精神分裂症患者的影响 被引量:17
4
作者 单建华 孙菡 罗新 《西部中医药》 2018年第8期120-123,共4页
目的:探讨引导式教育训练运用于长期住院精神分裂症患者对精神病性症状、社会功能和生活质量的影响。方法:将72例患者按入院先后顺序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36例。对照组采用精神科常规护理干预,观察组采用引导式教育训练护理干预,观察... 目的:探讨引导式教育训练运用于长期住院精神分裂症患者对精神病性症状、社会功能和生活质量的影响。方法:将72例患者按入院先后顺序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36例。对照组采用精神科常规护理干预,观察组采用引导式教育训练护理干预,观察2组护理前后精神病性症状、社会功能和生活质量评分变化。结果:观察组护理后焦虑抑郁、思维障碍、激活性、缺乏活力、敌对猜疑和BPRS总分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护理后日常生活能力、社会技能、动性和交往评分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护理后躯体功能、心理功能、社会功能、物质生活和生活质量总分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引导式教育训练运用于长期住院精神分裂症患者能够减轻精神病性症状,增强社会功能,提高生活质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精神分裂症 引导式教育训练 精神病性症状 社会功能 生活质量
下载PDF
健康教育结合个性化心理护理在抑郁症伴精神病性症状患者中的作用 被引量:17
5
作者 张会 李雪 《中西医结合护理(中英文)》 2022年第2期33-36,共4页
目的 考察健康教育结合个性化心理护理对抑郁症伴精神病性症状患者康复情况的改善作用。方法 选取2019年1月至2020年10月于聊城市第四人民医院诊治的90例抑郁症伴精神病性症状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45例)和观察... 目的 考察健康教育结合个性化心理护理对抑郁症伴精神病性症状患者康复情况的改善作用。方法 选取2019年1月至2020年10月于聊城市第四人民医院诊治的90例抑郁症伴精神病性症状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45例)和观察组(45例)。对照组给予常规护理,观察组给予健康教育结合个性化心理护理。比较2组在干预前和干预后的焦虑和抑郁状况、生活质量及临床护理满意情况。结果 与干预前相比,2组在干预2个月后的心理状况量表评分均明显降低(P均<0.05),且观察组的评分均比对照组低(P均<0.05)。干预2个月后,2组的生活质量量表各维度评分均比干预前升高(P均<0.05),且观察组的物质生活等各维度评分相较于对照组均明显更高(P均<0.05)。观察组的临床护理满意率为86.67%,明显高于对照组的66.67%(P<0.05)。结论 健康教育结合个性化心理护理可改善抑郁症伴精神病性症状患者的心理状况,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且患者的临床满意率较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抑郁症 精神病性症状 健康教育 个性化心理护理 康复状况
下载PDF
青少年首发双相情感障碍精神病性症状特点及对诊断的影响 被引量:13
6
作者 武文珺 张瑞国 +2 位作者 王莹 白渊翰 王化宁 《神经疾病与精神卫生》 2016年第5期562-564,共3页
目的:探讨青少年双相情感障碍患者首次发作时症状特点、精神病性症状的特征及诊断情况,为青少年双相情感障碍的及时诊断提供依据.方法本研究为回顾性研究,对2010年1月1日~2015年10月31日于第四军医大学西京医院心身科住院,年龄13~1... 目的:探讨青少年双相情感障碍患者首次发作时症状特点、精神病性症状的特征及诊断情况,为青少年双相情感障碍的及时诊断提供依据.方法本研究为回顾性研究,对2010年1月1日~2015年10月31日于第四军医大学西京医院心身科住院,年龄13~17岁,诊断为首次发作双相情感障碍的119例患者的临床特征及精神病性症状的特点进行总结分析.结果首次就诊误诊86例,占72.26%;其中,躁狂发作误诊14例,出现精神病性症状的为12例,误诊8例(66.67%);抑郁发作误诊71例,伴精神病性症状的为26例,误诊24例(92.31%).混合发作误诊1例,且伴精神病性症状.在首次发作的双相障碍的患者中,精神病性症状出现最频繁的为关系妄想(27例),其次为幻觉(10例).结论精神病性症状对于首次为抑郁发作的青少年患者来说对确诊双相情感障碍的意义更大.青少年双相请障碍患者出现精神病性症状的形式、内容广泛.重视精神病性症状在青少年双相障碍中的诊断作用,对提高双相障碍的识别率、诊断率有重大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双相情感障碍 青少年 诊断 精神病性症状
原文传递
舍曲林合并喹硫平治疗伴有精神病性症状强迫症的对照研究 被引量:10
7
作者 郭艳红 黄飞 《黑龙江医药科学》 2012年第2期36-38,共3页
目的:探讨舍曲林合并喹硫平治疗伴有精神病性症状强迫症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将60例伴有精神病性症状的强迫症患者根据随机数字表分为两组,观察组给予舍曲林合并喹硫平治疗,对照组给予舍曲林治疗,应用耶鲁-布朗强迫量表(Yale-Brown obs... 目的:探讨舍曲林合并喹硫平治疗伴有精神病性症状强迫症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将60例伴有精神病性症状的强迫症患者根据随机数字表分为两组,观察组给予舍曲林合并喹硫平治疗,对照组给予舍曲林治疗,应用耶鲁-布朗强迫量表(Yale-Brown obsessive-compulsive scale,YBOCS)、汉密尔顿焦虑量表(Hamilton anxiety scale,HAMA)、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ilton depression scale,HAMD)、简明精神病评定量表(brief psychiatric rating scale,BPRS)评定疗效,用副反应量表(treatment emergent symptom scale,TESS)评定治疗过程中的不良反应。疗程8周。结果:治疗后两组的Y-BOCS、HAMA、HAMD、BPRS评分均低于治疗前(P<0.05),且两组在8周末的Y-BOCS、HAMA,HAMD、BPRS评分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不良反应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结论:舍曲林合并喹硫平治疗伴有精神病性症状的强迫症效果优于单用舍曲林治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强迫症 舍曲林 喹硫平 精神病性症状
下载PDF
奎硫平对精神病性抑郁症治疗的增效作用 被引量:9
8
作者 孙全新 曾德志 胡正达 《临床精神医学杂志》 2007年第3期173-174,共2页
目的:探讨帕罗西汀合用奎硫平对有精神病性症状的抑郁症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对46例有精神病性症状的抑郁症患者,随机分为合用组(帕罗西汀合用奎硫平)和单用组(单用帕罗西汀)。疗程6周。采用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D)、韦氏记忆量表修订... 目的:探讨帕罗西汀合用奎硫平对有精神病性症状的抑郁症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对46例有精神病性症状的抑郁症患者,随机分为合用组(帕罗西汀合用奎硫平)和单用组(单用帕罗西汀)。疗程6周。采用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D)、韦氏记忆量表修订版(WMS-RC)和治疗中出现的症状量表(TESS)进行评定。结果:两组治疗后各时段HAMD评分均较治疗前明显下降(P<0.05~0.01);两组间比较,治疗第4、6周末,合用组评分显著低于单用组(P均<0.05)。治疗后两组WMS-RC中各项目均明显改善(P均<0.01),而合用组短时记忆的改善比单用组更明显(P<0.05)。两组不良反应比较无明显差异。结论:帕罗西汀合用奎硫平治疗有精神病性症状的抑郁症可增加疗效,安全性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抑郁症 精神病性症状 帕罗西汀 奎硫平
下载PDF
精神分裂症患者元认知能力及其与心理推测能力的相关分析 被引量:9
9
作者 吴伟明 董毅 +7 位作者 Paul H.Lysaker 汪凯 朱道民 王龙 刘勇 马玉婷 陈学全 李慧 《中华精神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2期98-103,共6页
目的 探讨精神分裂症患者元认知能力损害与心理推测能力缺陷之间的关系.方法 采用修订版元认知评估量表(Abbreviated Metacognition Assessment Scale,MAS-A)评估70例稳定期精神分裂症患者(分裂症组)和50例焦虑障碍患者(焦虑障碍... 目的 探讨精神分裂症患者元认知能力损害与心理推测能力缺陷之间的关系.方法 采用修订版元认知评估量表(Abbreviated Metacognition Assessment Scale,MAS-A)评估70例稳定期精神分裂症患者(分裂症组)和50例焦虑障碍患者(焦虑障碍组)的元认知能力,同时采用心理理论故事图片任务(Theory of Mind-Picture Sequencing Task,ToM-PST)对两组患者和55名健康人(对照组)作评估,比较精神分裂症患者与焦虑性障碍患者元认知能力,分析精神分裂症患者元认知能力与心理推测能力的相关性.结果 分裂症组MAS-A总分[(8.91±3.45)分]及其自我反省[(3.46±1.11)分]、理解他人[(2.50±1.09)分]、去中心化[(0.46±0.57)分]和控制[(2.49±1.19)分]分量表分均低于焦虑障碍组[分别为:(12.72±3.27)、(4.79±1.16)、(3.28±0.95)、(1.09±0.70)、(3.56±1.08)分],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Z=-3.858 ~-5.309,均P<0.01).分裂症组[(47.30±9.19)分]与焦虑障碍组[(55.58±5.02)分]ToM-PST总分显著低于对照组[(58.29 ±1.06)分],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Z=-8.344,-2.084,均P<0.05).Spearman相关分析显示,分裂症组MAS-A总分与ToM-PST总分呈正相关(r=0.460,P<0.01),与PANSS总分(r=-0.547,P<0.01)、阴性症状分(r=-0.518,P<0.01)和阳性症状分(r=-0.348,P<0.01)均呈负相关.控制PANSS总分和病程后,分裂症组MAS-A总分与ToM-PST总分间仍具有相关性(r=0.418,P<0.01).结论 精神分裂症患者元认知能力和心理推测能力均受损,两者间存在关联,提示元认知与心理推测能力可能具有共同的神经生理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精神分裂症 元认知 心理推测能力 精神症状
原文传递
精神分裂症患者内部动机与心理理论的相关性 被引量:8
10
作者 李倩倩 汪凯 +5 位作者 Jimmy Choi 董毅 朱春燕 杨丽达 刘勇 赵子丛 《中华行为医学与脑科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6期529-532,共4页
目的 探讨精神分裂症患者内部动机损害及其与心理理论缺陷之间的关系.方法 采用精神分裂症内部动机量表(IMI-SR)和心理理论故事图片任务(ToM-PST)对70例精神分裂症患者进行测试,与60例健康对照者作比较.结果 患者组IMI-SR总分[(88.... 目的 探讨精神分裂症患者内部动机损害及其与心理理论缺陷之间的关系.方法 采用精神分裂症内部动机量表(IMI-SR)和心理理论故事图片任务(ToM-PST)对70例精神分裂症患者进行测试,与60例健康对照者作比较.结果 患者组IMI-SR总分[(88.43±22.42)分]、兴趣性因子分[(29.11±8.31)分]和选择性因子分[(29.71 ±8.82)分]均低于对照组[分别为(97.77±27.31),(32.03±8.29)和(35.33±9.85)分,P<0.05 ~0.01].患者组ToM-PST总分[(36.59±11.85)分]显著低于对照组[(57.17±2.08)分,P<0.01],各因子分组间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均P<0.01).相关分析显示,IMI-SR总分与PANSS总分(r=-0.255,P<0.05)、阴性症状分(r=-0.361,P<0.01)和阳性症状分(r=-0.298,P<0.05)呈负相关.患者组IMI-SR总分与ToM-PST总分(r=0.345,P<0.01)、理解初级信念(r=0.296,P<0.05)、理解初级错误信念(r=0.243,P<0.05)、初级信念总分(r=0.311,P<0.01)、理解次级错误信念(r=0.254,P<0.05)、次级信念总分(r=0.284,P<0.05)和理解欺骗(r=0.286,P<0.05)呈正相关.控制症状评分后,患者组IMI-SR总分与ToM-PST总分及其理解初级信念分、初级信念总分、理解次级信念、次级信念总分和理解欺骗分的相关性仍具统计学意义.结论 精神分裂症患者存在内部动机和心理理论损害,患者内部动机障碍和心理理论缺陷可能具有某种共同的病理生理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精神分裂症 内部动机 心理理论 精神症状
原文传递
Aberrant Resting-State Functional Connectivity in the Default Mode Network in Pediatric Bipolar Disorder Patients with and without Psychotic Symptoms 被引量:6
11
作者 Yuan Zhong Chun Wang +5 位作者 Weijia Gao Qian Xiao Dali Lu Qing Jiao Linyan Su Guangming Lu 《Neuroscience Bulletin》 SCIE CAS CSCD 2019年第4期581-590,共10页
Mood disorders/psychosis have been associated with dysfunctions in the default mode network(DMN).However,the relative contributions of DMN regions to state and trait disturbances in pediatric bipolar disorder(PBD)rema... Mood disorders/psychosis have been associated with dysfunctions in the default mode network(DMN).However,the relative contributions of DMN regions to state and trait disturbances in pediatric bipolar disorder(PBD)remain unclear.The aim of this study was to investigate the possible mechanisms of PBD through brain imaging and explore the influence of psychotic symptoms on functional alterations in PBD patients.Twenty-nine psychotic and 26 non-psychotic PBD patients,as well as 19 age-and sex-matched healthy controls underwent a restingstate functional MRI scan and the data were analyzed by independent component analysis.The DMN component from the fMRI data was extracted for each participant.Spearman's rank correlation analysis was performed between aberrant connectivity and clinical measurements.The results demonstrated that psychotic PBD was characterized by aberrant DMN connectivity in the anterior cingulate cortex/medial prefrontal cortex,bilateral caudate nucleus,bilateral angular gyri,and left middle temporal gyrus,while non-psychotic PBD was not,suggesting further impairment with the development of psychosis.In summary,we demonstrated unique impairment in DMN functional connectivity in the psychotic PBD group.These specific neuroanatomical abnormalities may shed light on the underlying pathophysiology and presentation of PBD. 展开更多
关键词 Pediatric bipolar DISORDER DEFAULT mode RESTING-STATE fMRI Functional connectivity psychotic symptom
原文传递
利培酮与齐拉西酮治疗有精神病性症状抑郁症的疗效评价与比较 被引量:5
12
作者 李海鸿 《中国实用医药》 2017年第9期88-90,共3页
目的探讨利培酮与齐拉西酮治疗有精神病性症状抑郁症的临床疗效,对两种药物的安全性进行比较。方法 80例有精神病性症状的抑郁症患者,随机分为利培酮组和齐拉西酮组,各40例。利培酮组患者给予利培酮治疗,齐拉西酮组采用齐拉西酮治疗。... 目的探讨利培酮与齐拉西酮治疗有精神病性症状抑郁症的临床疗效,对两种药物的安全性进行比较。方法 80例有精神病性症状的抑郁症患者,随机分为利培酮组和齐拉西酮组,各40例。利培酮组患者给予利培酮治疗,齐拉西酮组采用齐拉西酮治疗。观察并记录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的阳性和阴性症状量表(PANSS)评分及用药过程中的不良反应。结果利培酮组治疗总有效率为87.50%,齐拉西酮组治疗总有效率为90.00%,两组治疗效果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前,两组患者PANSS评分总分和各因子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经过2周治疗后,PANSS评分总分和各因子分均有显著降低,治疗4、8周各因子分及总分相较于治疗前有明显降低(P<0.05),但两组比较差无统计学意义(P>0.05)。利培酮组出现泌乳、体重增加、椎体外系反应、月经改变等不良反应明显高于齐拉西酮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利培酮和齐拉西酮对治疗有精神病性症状的抑郁症患者均有很好的疗效,但齐拉西酮产生的副作用比较少,进一步增加患者药物治疗的依从性,更加利于抑郁症状的缓解,值得临床推广使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利培酮 齐拉西酮 精神病性症状 抑郁症
下载PDF
1型发作性睡病与精神分裂症相关性及治疗的研究进展
13
作者 郭静仪 李艳红 帅军君 《神经疾病与精神卫生》 2024年第1期59-63,共5页
1型发作性睡病(NT1)以脑脊液中下丘脑食欲素-1(Hcrt-1)水平下降为重要指标。NT1主要的临床表现为不可抑制的日间过度思睡(EDS)、猝倒发作、睡眠瘫痪、夜间睡眠紊乱,同时常伴有入睡前生动的幻觉等精神病性症状。NT1患者的精神病性症状复... 1型发作性睡病(NT1)以脑脊液中下丘脑食欲素-1(Hcrt-1)水平下降为重要指标。NT1主要的临床表现为不可抑制的日间过度思睡(EDS)、猝倒发作、睡眠瘫痪、夜间睡眠紊乱,同时常伴有入睡前生动的幻觉等精神病性症状。NT1患者的精神病性症状复杂多样,而精神病性症状也是精神分裂症的核心症状,这可能会对两者的诊断及治疗造成困难。本文对NT1患者精神病性症状与精神分裂症的相关性及治疗方案进行综述,以期提高临床医生对两者的鉴别能力,提高对两者存在共病可能性的认识,为患者提供更有效的治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精神分裂症 发作性睡病 精神病性症状 综述
原文传递
氟伏沙明联合奥氮平治疗伴精神病性症状抑郁症对照研究 被引量:4
14
作者 王爱荣 李秀玲 +2 位作者 郭秀珍 谢传革 刘庆海 《临床精神医学杂志》 2010年第5期333-335,共3页
目的:探讨氟伏沙明合并奥氮平对有精神病性症状抑郁症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将115例患者随机分为氟伏沙明联合奥氮平组、氟伏沙明联合舒必利组,疗程8周。采用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D)、简明精神病评定量表(BPRS)观察疗效,用治疗中出... 目的:探讨氟伏沙明合并奥氮平对有精神病性症状抑郁症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将115例患者随机分为氟伏沙明联合奥氮平组、氟伏沙明联合舒必利组,疗程8周。采用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D)、简明精神病评定量表(BPRS)观察疗效,用治疗中出现的症状量表(TESS)评定不良反应。结果:治疗8周两组BPRS、HAMD总分及各因子分均较治疗前显著降低(P均<0.01);氟伏沙明联合奥氮平组起效较快,疗效亦较好。两组不良反应接近。结论:氟伏沙明联合奥氮平治疗有精神病性症状的抑郁症疗效肯定,安全性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抑郁症 精神病性症状 氟伏沙明 奥氮平 舒必利
下载PDF
癫痫性精神障碍临床分析(附42例报告) 被引量:4
15
作者 赵华英 晏丽丽 《实用临床医学(江西)》 CAS 2002年第5期67-68,共2页
目的 :探讨癫痫性精神障碍的临床特点和治疗方法 ,以提高本病的临床诊断率和疗效。方法 :对 4 2例癫痫性精神障碍患者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研究。结果 :以精神症状为首发症状、误诊为精神分裂症后单用抗精神病药物治疗 ,疗效欠佳 ,合并抗... 目的 :探讨癫痫性精神障碍的临床特点和治疗方法 ,以提高本病的临床诊断率和疗效。方法 :对 4 2例癫痫性精神障碍患者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研究。结果 :以精神症状为首发症状、误诊为精神分裂症后单用抗精神病药物治疗 ,疗效欠佳 ,合并抗癫痫药物治疗后 ,疗效较好的有 2 2例 (5 2 .38% )。结论 :癫痫性精神障碍若以精神症状为主要表现者 ,易被误诊为精神分裂症 ,临床上应予鉴别诊断 ,以降低误诊率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癫痫性精神障碍 精神病性症状 疗效
下载PDF
伴与不伴精神病性症状青少年重度抑郁发作者抑郁及焦虑症状比较 被引量:2
16
作者 宋仕琪 孙雨蒙 +3 位作者 周敏思 高铭 冯文泰 卢建平 《国际精神病学杂志》 2023年第1期52-56,共5页
目的以重度抑郁发作青少年患者为研究对象,探讨伴与不伴精神病性症状的重度抑郁发作抑郁和焦虑症状的差异。方法纳入2015年~2021年在深圳市康宁医院住院部就诊、符合《国际疾病分类(第10版)》重度抑郁发作诊断标准的青少年176例,采用儿... 目的以重度抑郁发作青少年患者为研究对象,探讨伴与不伴精神病性症状的重度抑郁发作抑郁和焦虑症状的差异。方法纳入2015年~2021年在深圳市康宁医院住院部就诊、符合《国际疾病分类(第10版)》重度抑郁发作诊断标准的青少年176例,采用儿童抑郁量表和儿童青少年多维焦虑量表进行评定。结果伴有精神病性症状组负性情绪(t=2.039,P=0.043)、低自尊(t=2.050,P=0.042)和躯体症状(t=2.025,P=0.044)的得分均高于不伴精神病性症状组;伴有精神性症状组在负性情绪(χ^(2)=5.550,P=0.018)、低自尊(χ^(2)=7.540,P=0.006)、社会焦虑(χ^(2)=7.424,P=0.006)和焦虑量表总分(χ^(2)=5.043,P=0.025)的得分达到重度程度,相较于不伴精神病性症状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伴有精神病症状的重度抑郁障碍的青少年相较于不伴精神病性症状的青少年更容易表现负性情绪、低自尊和躯体的症状,并且负性情绪、低自尊、社会焦虑和焦虑症状更为严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青少年 重度抑郁发作 精神病性症状 焦虑
原文传递
29例慢性酒精中毒患者临床分析 被引量:3
17
作者 孙晓刚 《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 2007年第6期497-498,共2页
目的了解丹东地区慢性酒精中毒患者的临床特征。方法对近1年来收治的慢性酒精中毒患者人口学资料,饮酒史,躯体状况,精神症状,实验室检查,治疗方法及疗效进行回顾性调查,运用SPSS统计软件包统计分析。结果共收集到29例符合条件的对象,皆... 目的了解丹东地区慢性酒精中毒患者的临床特征。方法对近1年来收治的慢性酒精中毒患者人口学资料,饮酒史,躯体状况,精神症状,实验室检查,治疗方法及疗效进行回顾性调查,运用SPSS统计软件包统计分析。结果共收集到29例符合条件的对象,皆为男性,汉族22名,朝鲜族7名,平均年龄34岁。患者文化程度较低,受教育年限9年及以下占72.4%,酒龄3-26年,饮酒量300-1200g。79.3%患者合并有躯体疾病。精神症状分布较广,以幻觉、妄想状态,意识障碍为多见,其次为人格改变和震颤谵妄。近期疗效:痊愈72.4%,好转27.6%,未发现患者年龄、文化程度、婚姻状况和职业对疗效的影响。结论慢性酒精中毒对患者的心理和生理两方面确实存在损害,对精神损害以认知功能障碍为主,心身损害是相互影响的,医务工作者应了解其特征,从心身两方面着手治疗,减少其带来的危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酒精中毒 精神症状 疗效
下载PDF
伴精神病性症状的重性抑郁障碍患者听觉事件相关电位P300研究 被引量:2
18
作者 张慧杰 《临床心身疾病杂志》 CAS 2009年第5期404-405,共2页
目的探讨伴精神病性症状的重性抑郁障碍患者听觉事件相关电位P300变化。方法将52例重性抑郁障碍患者设为研究组,将研究组中18例伴有精神病性症状者设为A组,34例无精神病性症状者设为B组;随机抽取52例正常健康体检者设为对照组。对所... 目的探讨伴精神病性症状的重性抑郁障碍患者听觉事件相关电位P300变化。方法将52例重性抑郁障碍患者设为研究组,将研究组中18例伴有精神病性症状者设为A组,34例无精神病性症状者设为B组;随机抽取52例正常健康体检者设为对照组。对所有对象进行听觉事件相关电位P300检测,并进行对比分析。结果研究组听觉事件相关电位P300的P3波潜伏期较对照组明显延长(P〈0.05);A组P3波潜伏期较B组明显延长,P3波幅较B组显著降低(P〈0.05)。结论伴精神病性症状的重性抑郁障碍患者听觉事件相关电位P300有显著改变,听觉事件相关电位P300检测有助于其临床诊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重性抑郁障碍 精神病性症状 听觉事件相关电位P300 潜伏期 波幅 P3波
下载PDF
精神病性症状对个体心理理论能力的影响 被引量:2
19
作者 罗克勇 陈峰 +1 位作者 石建喜 付华斌 《临床心身疾病杂志》 CAS 2015年第5期94-97,共4页
目的:探讨精神病性症状对个体心理理论能力的影响。方法将99例患者根据疾病类型分为3组,抑郁症伴精神病性症状组31例、抑郁症不伴精神病性症状组35例、精神分裂症未缓解组33例,另抽取30名健康者设为对照组,分别采用故事‐图片法测... 目的:探讨精神病性症状对个体心理理论能力的影响。方法将99例患者根据疾病类型分为3组,抑郁症伴精神病性症状组31例、抑郁症不伴精神病性症状组35例、精神分裂症未缓解组33例,另抽取30名健康者设为对照组,分别采用故事‐图片法测量心理理论能力,阳性与阴性症状量表评定精神症状,汉密顿抑郁量表评定抑郁症状,并测量智商。结果4组一级心理理论任务成绩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在二级心理理论任务成绩上,抑郁症伴精神病性症状组与抑郁症不伴精神病性症状组、对照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1),与精神分裂症未缓解组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精神分裂症未缓解组与抑郁症不伴精神病性症状组、对照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1);而抑郁症不伴精神病性症状组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结论精神病性症状可能是影响个体心理理论能力的主要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精神病性症状 抑郁症 精神分裂症 心理理论 阳性与阴性症状量表
下载PDF
责任分组护理在开放式精神病区护理管理中的应用效果 被引量:2
20
作者 李海根 董莉莉 王橘盈 《中国民康医学》 2021年第3期147-148,151,共3页
目的:观察责任分组护理在开放式精神病区护理管理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18年4月至2019年4月精神科收治的60例精神病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护理方式不同将其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各30例。对照组行常规护理,观察组行责任分组护理。... 目的:观察责任分组护理在开放式精神病区护理管理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18年4月至2019年4月精神科收治的60例精神病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护理方式不同将其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各30例。对照组行常规护理,观察组行责任分组护理。比较两组简明精神病评定量表(BPRS)评分和护理满意度。结果:护理前,两组焦虑忧郁、激活性、敌对性、思维障碍、缺乏活力评分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护理后,两组焦虑忧郁、激活性、敌对性、思维障碍、缺乏活力评分均低于护理前,且观察组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护理满意度为90.00%,高于对照组的66.6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责任分组护理应用于开放式精神病区护理管理中可降低BPRS评分,提高护理满意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开放式精神病区 责任分组护理 护理满意度 精神病性症状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