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导航
期刊开放获取
cqvip
退出
期刊文献
+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检索
高级检索
期刊导航
共找到
1
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已选择
0
条
导出题录
引用分析
参考文献
引证文献
统计分析
检索结果
已选文献
显示方式:
文摘
详细
列表
相关度排序
被引量排序
时效性排序
中国西北地区北部蚀源区铀含量特征及其地质、成矿意义
被引量:
16
1
作者
王文青
刘池洋
+2 位作者
王建强
马奂奂
管彧照
《地学前缘》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2期292-303,共12页
中国西北地区北部主要盆地蚀源区包括银额盆地周缘、北山盆地群周缘、三塘湖盆地周缘、准噶尔盆地周缘,主体位于中亚构造域中西部南缘(部)或与之毗邻区。通过对研究区1 416件中性、酸性及碱性岩浆岩样品的年龄和铀含量数据进行分区统计...
中国西北地区北部主要盆地蚀源区包括银额盆地周缘、北山盆地群周缘、三塘湖盆地周缘、准噶尔盆地周缘,主体位于中亚构造域中西部南缘(部)或与之毗邻区。通过对研究区1 416件中性、酸性及碱性岩浆岩样品的年龄和铀含量数据进行分区统计处理,计算其在地史上的铀迁移量和古铀含量,结果显示,研究区岩浆活动主要发生在早石炭世—早三叠世(349~248 Ma),其次在中奥陶世—早泥盆世(470~396 Ma)。这分别与古亚洲洋开始俯冲消减(O_2-S_1)和最终关闭、中亚—蒙古碰撞褶皱带形成(C—T_1)的大地构造演化阶段及重大事件相对应。各区富铀岩石主要形成于早石炭世—早三叠世(334~250 Ma),其与晚古生代岩浆活动具有时间上的一致性。在地域上,两者有从西向东时代变新的趋势。这亦与古亚洲洋关闭、中亚构造域形成西早东晚的演化特征相一致。各蚀源区岩石的铀含量不尽相同,综合对比和评价表明:北山柳园区、准噶尔盆地东北缘阿勒泰—蕴都地区和东南部清河地区岩石铀含量与宗乃山区铀含量相当或更富;准噶尔盆地东北缘卡拉麦里区岩石铀含量偏富;银额盆地南缘雅布赖山、巴彦诺日公及庆格勒地区及其北部的沙拉扎山区,北山盐滩及马鬃山区,三塘湖盆地周缘,以及准噶尔盆地东北缘的阿勒泰西北区和西缘的北部区铀含量中等;其他地区铀含量相对较贫。研究区现今富铀蚀源区的大部地区,在晚三叠世开始隆升,此后进一步发展,为邻近中新生代盆地提供了丰富的沉积物和铀物质,成为相邻中新生代陆相盆地砂岩型、煤岩型及泥岩型铀矿床的主要成矿物质来源;盆内深部烃源岩层富含铀元素,可降低烃源岩的生烃门限温度并增加烃源岩生烃总量,具有重要的地质、成矿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西北地区北部蚀源区
岩石今古铀含量
沉积盆地
砂岩型铀矿
烃源岩生烃
有机-无机作用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中国西北地区北部蚀源区铀含量特征及其地质、成矿意义
被引量:
16
1
作者
王文青
刘池洋
王建强
马奂奂
管彧照
机构
西北大学大陆动力学国家重点实验室
出处
《地学前缘》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2期292-303,共12页
基金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41330315)
西北大学大陆动力学国家重点实验室专项课题
+1 种基金
中国地质调查局项目(12120113039900
12120114009201)
文摘
中国西北地区北部主要盆地蚀源区包括银额盆地周缘、北山盆地群周缘、三塘湖盆地周缘、准噶尔盆地周缘,主体位于中亚构造域中西部南缘(部)或与之毗邻区。通过对研究区1 416件中性、酸性及碱性岩浆岩样品的年龄和铀含量数据进行分区统计处理,计算其在地史上的铀迁移量和古铀含量,结果显示,研究区岩浆活动主要发生在早石炭世—早三叠世(349~248 Ma),其次在中奥陶世—早泥盆世(470~396 Ma)。这分别与古亚洲洋开始俯冲消减(O_2-S_1)和最终关闭、中亚—蒙古碰撞褶皱带形成(C—T_1)的大地构造演化阶段及重大事件相对应。各区富铀岩石主要形成于早石炭世—早三叠世(334~250 Ma),其与晚古生代岩浆活动具有时间上的一致性。在地域上,两者有从西向东时代变新的趋势。这亦与古亚洲洋关闭、中亚构造域形成西早东晚的演化特征相一致。各蚀源区岩石的铀含量不尽相同,综合对比和评价表明:北山柳园区、准噶尔盆地东北缘阿勒泰—蕴都地区和东南部清河地区岩石铀含量与宗乃山区铀含量相当或更富;准噶尔盆地东北缘卡拉麦里区岩石铀含量偏富;银额盆地南缘雅布赖山、巴彦诺日公及庆格勒地区及其北部的沙拉扎山区,北山盐滩及马鬃山区,三塘湖盆地周缘,以及准噶尔盆地东北缘的阿勒泰西北区和西缘的北部区铀含量中等;其他地区铀含量相对较贫。研究区现今富铀蚀源区的大部地区,在晚三叠世开始隆升,此后进一步发展,为邻近中新生代盆地提供了丰富的沉积物和铀物质,成为相邻中新生代陆相盆地砂岩型、煤岩型及泥岩型铀矿床的主要成矿物质来源;盆内深部烃源岩层富含铀元素,可降低烃源岩的生烃门限温度并增加烃源岩生烃总量,具有重要的地质、成矿意义。
关键词
中国西北地区北部蚀源区
岩石今古铀含量
沉积盆地
砂岩型铀矿
烃源岩生烃
有机-无机作用
Keywords
provenance
areas
in
northern
northwest
china
the
current
and
ancient
uranium
content
sedimentary
basin
sandstone
host
uranium
deposit
hydrocarbon
generation
organic-inorganic
interaction
分类号
P619.14 [天文地球—矿床学]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作者
出处
发文年
被引量
操作
1
中国西北地区北部蚀源区铀含量特征及其地质、成矿意义
王文青
刘池洋
王建强
马奂奂
管彧照
《地学前缘》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
16
下载PDF
职称材料
已选择
0
条
导出题录
引用分析
参考文献
引证文献
统计分析
检索结果
已选文献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页
确定
用户登录
登录
IP登录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