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5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原生质体技术在食用菌育种上的应用 被引量:12
1
作者 王海英 华秀英 +2 位作者 钮旭光 张瑾 池瑞 《沈阳农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2000年第3期300-303,共4页
随着科学技术的飞跃发展和多学科的相互渗透,生物技术应运而生,并在各个领域不断深入发展。本文从原生质体再生、诱变、融合和单核化等几个方面综述了原生质体技术在食用菌领域的研究概况。
关键词 原生质体 育种 食用菌 再生 诱变 融合 单核化
下载PDF
食用菌原生质体技术应用的研究 被引量:15
2
作者 李守勉 李明 +2 位作者 邢蕾 王俊玲 张殿生 《安徽农业科学》 CAS 北大核心 2007年第25期7770-7771,共2页
主要介绍了原生质体技术在食用菌方面应用的主要技术及存在问题、发展前景。
关键词 食用菌 育种 原生质体技术
下载PDF
原生质体融合技术及在微生物育种中的应用 被引量:11
3
作者 赵春苗 徐春厚 《中国微生态学杂志》 CAS CSCD 2012年第4期379-382,共4页
原生质体融合又称细胞融合,具有遗传信息传递量大,不受亲缘关系的影响,可以集双亲优良遗传性状为一体,并定向筛选表现双亲遗传性状的融合子,操作简便等优点,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本文就原生质体融合的程序以及该技术在微生物育种中的应... 原生质体融合又称细胞融合,具有遗传信息传递量大,不受亲缘关系的影响,可以集双亲优良遗传性状为一体,并定向筛选表现双亲遗传性状的融合子,操作简便等优点,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本文就原生质体融合的程序以及该技术在微生物育种中的应用作一综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原生质体 融合技术 程序 微生物育种
原文传递
梯棱羊肚菌全基因组SNP/Indel分析及基于Indel标记的遗传连锁图谱构建 被引量:12
4
作者 刘伟 张倩倩 +3 位作者 舒芳 蔡英丽 马晓龙 边银丙 《菌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2期2195-2204,共10页
基于梯棱羊肚菌Morchella importuna两个子囊孢子培养物的全基因组测序数据,对全基因组范围内的变异位点进行分析。共鉴定到18438个变异位点,平均每Mbp的变异位点数量为361个;变异位点以单核苷酸多态性SNP为主,共计17 104个,基因组中SN... 基于梯棱羊肚菌Morchella importuna两个子囊孢子培养物的全基因组测序数据,对全基因组范围内的变异位点进行分析。共鉴定到18438个变异位点,平均每Mbp的变异位点数量为361个;变异位点以单核苷酸多态性SNP为主,共计17 104个,基因组中SNP的频率为335SNPs/Mbp;Indel多态性位点1 334个,以2–10bp的插入缺失为主;73.4%SNP/Indel位于基因间隔区域,外显子区域共检测到3 042个变异位点,占总数的16.50%;对基因功能产生确定影响的移码突变有1 088个,占5.90%,错义突变916个,占比4.97%;不同Scaffold上的SNP/Indel出现频率不同,SNP频率最大的为Scaffold80,平均每Mbp包含2 856个SNP,频率最低为Scaffold60和Scaffold75,分别为16SNPs/Mbp和30SNPs/Mbp;对≥11bp的Indel变异位点进行标记开发和多态性群体分析,成功开发出75对Indel标记。采用原生质体单细胞分离技术,获得了梯棱羊肚菌M04的两个可亲和的同核体菌株M04P01和M04P40,同时采用来自M04子囊果的58个单孢菌株作为作图群体,初步构建了包含75个Indel标记和1个交配型基因的梯棱羊肚菌遗传连锁图谱,共获得12个连锁群,连锁群总长度273.7cM。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共显性标记 原生质体技术 同核体 单孢群体 遗传连锁图谱
原文传递
原生质体技术在食用菌遗传育种中的应用 被引量:1
5
作者 马玉银 李霖 《中国野生植物资源》 2000年第6期1-4,共4页
本文着重介绍了原生质体技术如单核和同核原生质体技术、诱变技术、原生质体融合技术、RAPD技术、RFLP技术等在食用菌遗传育种中的应用及研究进展概况。
关键词 食用菌 原生质体技术 遗传育种
下载PDF
原生质体技术在园艺植物育种中的应用 被引量:2
6
作者 宋尚伟 牛姗姗 郑先波 《中国农学通报》 CSCD 2007年第2期321-325,共5页
原生质体技术包括原生质体植株再生、原生质体融合技术等,在园艺植物育种应用工作中取得了一定的成果,原生质体再生植株的变异为园艺植物育种工作提供了大量材料;原生质体融合技术则是育种工作的新途径。二者都对育种工作的发展起到了... 原生质体技术包括原生质体植株再生、原生质体融合技术等,在园艺植物育种应用工作中取得了一定的成果,原生质体再生植株的变异为园艺植物育种工作提供了大量材料;原生质体融合技术则是育种工作的新途径。二者都对育种工作的发展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园艺植物 原生质体技术 原生质体融合 育种
下载PDF
拮抗木霉gz-2菌株原生质体制备及转化条件优化 被引量:2
7
作者 杜婵娟 付岗 +5 位作者 叶云峰 杨迪 张晋 潘连富 吴礼和 王维 《南方农业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0期1817-1823,共7页
【目的】优化拮抗木霉gz-2菌株原生质体制备及转化条件,快速、高效获得绿色荧光标记菌株,为哈茨木霉及同类真菌的GFP标记提供参考,并为下一步研究其在不同环境中的定殖动态、分布规律及生防特性等打下基础。【方法】采用PEG-Ca Cl2介导... 【目的】优化拮抗木霉gz-2菌株原生质体制备及转化条件,快速、高效获得绿色荧光标记菌株,为哈茨木霉及同类真菌的GFP标记提供参考,并为下一步研究其在不同环境中的定殖动态、分布规律及生防特性等打下基础。【方法】采用PEG-Ca Cl2介导的原生质体转化体系,从木霉菌株的菌龄、酶解时间、转化体系中质粒的含量及再生培养基中潮霉素B(Hm B)的浓度等方面对哈茨木霉gz-2菌株原生质体制备及转化条件进行优化,获得表达稳定的转化子,并与出发菌株的生长特性进行比较,评价转化效果。【结果】gz-2菌株培养36 h菌丝所形成的原生质体稳定性最好,菌丝体酶解3.5 h获得的原生质体数量最多,达11.67×106个/m L;每240μL转化体系中质粒DNA含量为40μL,得到的转化子数量最多,为8.67个/皿;再生培养基中Hm B含量为600μg/m L时可获得稳定的强转化子。【结论】筛选获得1株表达稳定的转化子GFP-gz-2菌株,该菌株在菌落形态、菌丝生长速率及产孢量上与出发菌株gz-2无显著差异,且具有较好的遗传稳定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哈茨木霉 gz-2菌株 原生质体 绿色荧光蛋白 标记技术
下载PDF
利用原生质体技术构建双孢蘑菇杂交菌株
8
作者 金建康 姚萍 +2 位作者 宋金娣 王伟明 丁凤珍 《江苏农业学报》 CSCD 1994年第4期24-28,共5页
利用原生质体技术,从异核菌丝出发构建了双孢蘑菇的杂交菌株。蘑菇原生质体制备与再生的最佳条件是:异核菌丝在PSL培养液中培养5天,菌丝经1.5%溶壁酶、0.6MKCl酶解数小时,纯化后在0.01%琼脂-RSPM中预培养... 利用原生质体技术,从异核菌丝出发构建了双孢蘑菇的杂交菌株。蘑菇原生质体制备与再生的最佳条件是:异核菌丝在PSL培养液中培养5天,菌丝经1.5%溶壁酶、0.6MKCl酶解数小时,纯化后在0.01%琼脂-RSPM中预培养20—24小时,涂布到0.18%琼脂RSPM上再生。根据再生菌落的形态推定出同核体与异核体,经栽培验证,继而将不孕的推定同核体配对。根据亲和性确证同核体,并分离异核化杂交种。研究结果表明:原生质体杂交育种比常规杂交育种具一定优越性;提出同核化是蘑菇原生质体制备过程中的特征之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双孢蘑菇 原生质体 同核化 杂交育种 食用菌
下载PDF
金针菇与凤尾菇科间原生质体融合研究 被引量:42
9
作者 肖在勤 谭伟 +6 位作者 彭卫红 郑林用 龙章富 周俊初 缪礼鸿 陈雯莉 郭文洁 《食用菌学报》 1998年第1期6-12,共7页
金针菇与凤尾菇皆属四极性异宗结合食用菌,其双核异核体菌株都具锁状联合遗传标记。本研究以金针菇和凤尾菇的双核异核菌株为亲本,将热灭活的凤尾菇原生质体,以PEG为融合剂,在高钙、高pH值条件下,与金针菇原生质体融合,结果从1329个再... 金针菇与凤尾菇皆属四极性异宗结合食用菌,其双核异核体菌株都具锁状联合遗传标记。本研究以金针菇和凤尾菇的双核异核菌株为亲本,将热灭活的凤尾菇原生质体,以PEG为融合剂,在高钙、高pH值条件下,与金针菇原生质体融合,结果从1329个再生菌株中选择出6株双亲细胞质和细胞核都融合的无锁状联合单核菌株,经融合核分裂技术处理后,融合核分裂成为具锁状联合的双核菌株。应用RAPD技术分析,证明融合子菌株均含有与双亲株同源的遗传物质,是真正的融合子菌株。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金针菇 凤尾菇 遗传标记 原生质体融合
下载PDF
水稻原生质体高效培养技术的研究 被引量:5
10
作者 吴家道 杨剑波 +1 位作者 向太和 吴李君 《安徽农业科学》 CAS 1994年第4期305-309,共5页
用16个基因型水稻成熟胚在MS和N6培养基上筛选建成悬浮细胞系9个,原生质体再生植株3个。使用一步法或两步法较常规的分步法缩短建成悬浮细胞系时间20~30天。使用“三合一”培养基(即N6大量元素、MS微量元素和B5有... 用16个基因型水稻成熟胚在MS和N6培养基上筛选建成悬浮细胞系9个,原生质体再生植株3个。使用一步法或两步法较常规的分步法缩短建成悬浮细胞系时间20~30天。使用“三合一”培养基(即N6大量元素、MS微量元素和B5有机物等)和固液双相培养法较琼脂糖包埋法及液体浅层培养法显著提高原生质体培养的植板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稻 原生质体培养 植株再生 高效培养技术
下载PDF
Isolation of protoplast from callus of Populus euphratica and H^+ fluxes across plasma membrane under NaCl stress 被引量:4
11
作者 Gao Zhun Dai Song-xiang +2 位作者 Chen Shao-liang Shen Xin Wang Rui-gang 《Forestry Studies in China》 CAS 2007年第3期198-202,共5页
We used callus of Populus euphratica Olive to isolate protoplasts, and IT fluxes across plasma membrane were investigated. The concentration of enzymes for protoplast isolation, e.g. cellulase, pectolyase, macerozyme,... We used callus of Populus euphratica Olive to isolate protoplasts, and IT fluxes across plasma membrane were investigated. The concentration of enzymes for protoplast isolation, e.g. cellulase, pectolyase, macerozyme, hemicellulase, and sorbitol content, incubation time were systemically studied. High yield and viability of protoplast was achieved after 6-8 hours incubation of P. euphratica callus in enzyme solution containing 1.5% (w:v) cellulase R-10, 0.1% (w:v) pectolyase Y-23, 0.2% (w:v) macerozyme R-10, 0.05% (w:v) hemicellulase and 0.75M).80 mol·L^-1 sorbitol. Non-invasively ion selective microelectrode technique was used to access proton fluxes in the absence and presence of NaCl (20 mmol.L-1). Salt-induced transient net IT effiux was observed in the plasma membrane ofP. euphratica cells. The shift of IT flux response to NaC1 shock and the relevance to salt tolerance were discussed. 展开更多
关键词 Populus euphratica protoplast isolation cellulase pectolyase macerozyme HEMICELLULASE SORBITOL non-invasivelyion-selective microelectrode technique
下载PDF
原生质体融合法构建蜂蜜桑椹酒酿造酵母的研究 被引量:2
12
作者 陈娟 阚建全 杜木英 《食品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19期166-172,共7页
以发酵性能优良的酿酒酵母Y1和风味优良的酿酒酵母HM为亲本菌株,通过对原生质体融合中各种技术条件进行研究,结果表明:含2.0mg/mlCuSO4的完全培养基为区别两亲本Y1(n)和HM(n)的选择性培养基;在最佳酶解条件下,亲本Y1(n)原生质体的形成... 以发酵性能优良的酿酒酵母Y1和风味优良的酿酒酵母HM为亲本菌株,通过对原生质体融合中各种技术条件进行研究,结果表明:含2.0mg/mlCuSO4的完全培养基为区别两亲本Y1(n)和HM(n)的选择性培养基;在最佳酶解条件下,亲本Y1(n)原生质体的形成率和再生率为94.2%和27.1%,亲本HM(n)原生质体的形成率和再生率为95.4%和22.2%;将Y1(n)原生质体在60℃水浴中灭活20min,可完全抑制其活性;对融合子酿造蜂蜜桑椹酒的感官品质和主要香气成分进行分析,采用模糊综合评判法,最终优选出了融合子F6和F10;并对融合子进行了细胞体积、DNA含量和抗药性能方面的鉴定。融合子F6和F10具有发酵能力强、风味优良的双亲优点,为适合酿造蜂蜜桑椹酒的酵母菌株。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酿酒酵母 原生质体融合技术 融合子 蜂蜜桑椹酒酿造酵母
下载PDF
藻类原生质体融合和细胞杂交技术 被引量:1
13
作者 张伟伟 任丽丽 张韩杰 《生物技术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8期93-97,共5页
细胞融合技术是一项迅速发展的细胞工程技术,是细胞工程研究的重要内容之一。自20世纪80年代开始,细胞融合技术开始应用于藻类原生质体融合,至今已在多种藻类中开展了细胞融合及杂种培育试验。综述了在藻类细胞融合技术中常用的方法:化... 细胞融合技术是一项迅速发展的细胞工程技术,是细胞工程研究的重要内容之一。自20世纪80年代开始,细胞融合技术开始应用于藻类原生质体融合,至今已在多种藻类中开展了细胞融合及杂种培育试验。综述了在藻类细胞融合技术中常用的方法:化学融合法、电融合法、激光融合法,以及在藻类细胞融合中的最新研究进展,并对目前在藻类细胞融合研究中的困难进行简要的评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藻类 原生质体融合 细胞融合 细胞杂交 技术
下载PDF
乳源致病性金黄葡萄球菌原生质体膜表面蛋白nEBPS的亚细胞定位研究
14
作者 吴金花 布日额 +3 位作者 锡林高娃 乌日汗 薛晓阳 刘洋 《中国病原生物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6期509-511,共3页
目的克隆牛乳源致病性金黄葡萄球菌nEBPS基因,经工程菌表达得到其编码抗原纯化蛋白,制备多克隆抗体,采用间接荧光抗体法鉴定nEBPS蛋白。方法设计1对克隆引物,PCR扩增牛乳腺炎金黄葡萄球菌内蒙古分离株EBPS基因序列,构建重组表达质粒,转... 目的克隆牛乳源致病性金黄葡萄球菌nEBPS基因,经工程菌表达得到其编码抗原纯化蛋白,制备多克隆抗体,采用间接荧光抗体法鉴定nEBPS蛋白。方法设计1对克隆引物,PCR扩增牛乳腺炎金黄葡萄球菌内蒙古分离株EBPS基因序列,构建重组表达质粒,转化工程菌,表达膜表面亚单位蛋白nEBPS,纯化后免疫家兔制备抗nEBPS蛋白抗体,采用间接荧光抗体法对乳源致病性金黄葡萄球菌原生质体膜表面蛋白nEBPS进行亚细胞定位。结果在含25μg/ml Amp、0.015g/ml NaCl的LB液体培养基中成功培养制备了金黄葡萄球菌原生质体。对原生质体细胞(表面)和利用0.02g/ml NaCl高渗溶液裂解原生质体细胞离心获得的细胞膜残片进行间接荧光抗体试验,均出现特异荧光。结论间接荧光抗体试验鉴定nEBPS蛋白为膜表面蛋白,可作为乳及乳制品金黄葡萄球菌检测和制备免疫制剂的靶抗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nEBPS基因 原生质体 间接荧光抗体
原文传递
中国沙棘子叶叶肉细胞电流全细胞记录的研究
15
作者 朱俊英 闫慧 +1 位作者 高荣孚 尹伟伦 《江西农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5期762-766,共5页
实验得出适合膜片钳实验的耐盐木本植物中国沙棘子叶原生质体的游离条件,即取当天脱壳的子叶,放入渗透浓度为0.88 mol/L,pH为5.8,酶液的组分为10 g/LCellulase R-10、0.5 g/LPectolyase Y-23、1.5 g/LMacrozymeR-10、1 g/L Hemicellulas... 实验得出适合膜片钳实验的耐盐木本植物中国沙棘子叶原生质体的游离条件,即取当天脱壳的子叶,放入渗透浓度为0.88 mol/L,pH为5.8,酶液的组分为10 g/LCellulase R-10、0.5 g/LPectolyase Y-23、1.5 g/LMacrozymeR-10、1 g/L Hemicellulase、1 g/L BSA、1 g/L PVP-40、2 mmol/L CaCl2、10 mmol/L Mes和5 mmol/L Vc的溶液中,在26℃、黑暗条件下,静置4 h。并且利用Multiclamp 700B放大器和Clampex 9.2软件,记录到了该原生质体质膜全细胞内向K+通道电流(-459.137 pA及-290.527 pA)和非选择性阳离子通道的外向电流(8.036 pA)。这为沙棘属木本植物细胞的电生理特性及其耐盐性机制关系的研究奠定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沙棘 子叶 原生质体 游离 膜片钳 内向K+通道 非选择性阳离子通道 全细胞记录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