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43篇文章
< 1 2 8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金属离子对蛋白质的折叠、识别、自组装及功能的影响 被引量:14
1
作者 蒋明 沈涛 +1 位作者 徐辉碧 刘长林 《化学进展》 SCIE CAS CSCD 2002年第4期263-272,共10页
金属离子不仅影响金属蛋白的空间结构 ,还与生物大分子的识别、自组装等性质和生物功能密切相关。在很多蛋白质中 ,金属离子及其配合物可以诱导周围的肽段折叠成正确的结构 ,我们将其称为金属结合部位作为模板诱导的结构基序 ( template... 金属离子不仅影响金属蛋白的空间结构 ,还与生物大分子的识别、自组装等性质和生物功能密切相关。在很多蛋白质中 ,金属离子及其配合物可以诱导周围的肽段折叠成正确的结构 ,我们将其称为金属结合部位作为模板诱导的结构基序 ( template- mediated structural motif,TMSM)。深入研究金属离子在蛋白质 -核酸自组装体系中和生物大分子交联及聚集体中的作用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蛋白质 功能 金属离子 TMSM 折叠 识别 自组装 核酸 生物大分子 生物无机化学
下载PDF
激光拉曼光谱在蛋白质构象研究中的应用和进展 被引量:7
2
作者 王敏 俞帆 隆泉 《激光生物学报》 CAS CSCD 2007年第4期516-520,共5页
激光拉曼光谱法被公认为是研究生物大分子的结构、动力学和功能的有效方法。近年来拉曼光谱在蛋白质构象研究中的最新进展,涉及到拉曼光谱在非折叠蛋白质、蛋白质装配的特征描述,拉曼晶体学在实时监控蛋白质单晶中化学变化等方面的应用... 激光拉曼光谱法被公认为是研究生物大分子的结构、动力学和功能的有效方法。近年来拉曼光谱在蛋白质构象研究中的最新进展,涉及到拉曼光谱在非折叠蛋白质、蛋白质装配的特征描述,拉曼晶体学在实时监控蛋白质单晶中化学变化等方面的应用。另外,介绍了蛋白质拉曼光谱分析在生物技术中的应用现状。并对拉曼光谱技术在蛋白质等生物大分子领域中的研究前景做了进一步的展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拉曼光谱 蛋白质构象 非折叠蛋白质 蛋白质装配 拉曼晶体学
下载PDF
鸟枪法蛋白质鉴定质量控制方法研究进展 被引量:10
3
作者 李宁 吴松锋 +1 位作者 朱云平 杨晓明 《生物化学与生物物理进展》 SCIE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6期668-675,共8页
鸟枪法串联质谱蛋白质鉴定策略由于其高可靠和高效率而被广泛应用于蛋白质组学研究中,这种方法直接对蛋白质混合物进行酶切,以肽段为鉴定单元,继而推导真实的样品蛋白质.由于利用质谱图推导肽段存在一定的假阳性率,而且直接对蛋白质混... 鸟枪法串联质谱蛋白质鉴定策略由于其高可靠和高效率而被广泛应用于蛋白质组学研究中,这种方法直接对蛋白质混合物进行酶切,以肽段为鉴定单元,继而推导真实的样品蛋白质.由于利用质谱图推导肽段存在一定的假阳性率,而且直接对蛋白质混合物的酶切也导致了肽段和蛋白质之间关联信息的丢失,所鉴定的蛋白质难免存在部分不可靠结果.因此,蛋白质鉴定的质量控制在蛋白质组学研究中极为重要.蛋白质鉴定的质量控制包含两大类主要方法,其一为利用肽段进行蛋白质组装,当前最常用也被证明最有效的方法是使用简约原则,即用最少的蛋白质解释所有鉴定肽段,现有的方法可以分为布尔型和概率型,其二为鉴定蛋白质的可靠性评估,包括单个蛋白质鉴定置信度和蛋白质鉴定整体水平的假阳性率计算.综合各种可辅助蛋白质鉴定的先验信息,构建普适的概率统计模型,是目前蛋白质鉴定质量控制方法的发展趋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串联质谱 蛋白质鉴定 蛋白质组装 蛋白质鉴定置信度 鸟枪法
下载PDF
新城疫病毒与其它副黏病毒基质蛋白功能的比较 被引量:12
4
作者 段志强 胡顺林 刘秀梵 《微生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7期1070-1078,共9页
近年来研究发现,副黏病毒基质蛋白(Matrix protein,M)是一种多功能病毒蛋白,在细胞内不仅能抑制宿主细胞基因的转录和翻译、调节病毒基因组的复制和转录以及招募细胞蛋白协助病毒粒子组装和出芽,还可以通过自身的泛素化和磷酸化修饰促... 近年来研究发现,副黏病毒基质蛋白(Matrix protein,M)是一种多功能病毒蛋白,在细胞内不仅能抑制宿主细胞基因的转录和翻译、调节病毒基因组的复制和转录以及招募细胞蛋白协助病毒粒子组装和出芽,还可以通过自身的泛素化和磷酸化修饰促进病毒的复制。然而,作为副黏病毒成员之一的新城疫病毒(Newcastle disease virus,NDV),其M蛋白目前仅证实参与了NDV的组装和出芽释放过程,其它副黏病毒M蛋白的功能在NDV中尚不清楚。本文结合近年来国内外副黏病毒M蛋白功能的相关研究进展,将NDV与其它副黏病毒M蛋白功能进行比较,着重阐述了M蛋白在NDV毒力、复制和致病性等方面的功能和作用机制,并对NDV M蛋白功能研究中存在的问题和今后的研究方向进行了展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城疫病毒 副黏病毒 基质蛋白 组装和出芽
原文传递
蓝舌病毒结构与组装机制研究进展 被引量:9
5
作者 易华山 赵瑶 +4 位作者 马鲜平 王芝英 张德志 李前勇 左福元 《家畜生态学报》 北大核心 2020年第7期79-84,共6页
蓝舌病毒(Bluetongue virus,BTV)是一种以媒介昆虫为传播媒介侵染野生反刍动物和家畜的世界范围流行的病原微生物。BTV颗粒是由10个基因片段组成的双股RNA病毒,分别编码7个结构蛋白(VP1-VP7)和至少4个非结构蛋白(NS1、NS2、NS3/3a和NS4... 蓝舌病毒(Bluetongue virus,BTV)是一种以媒介昆虫为传播媒介侵染野生反刍动物和家畜的世界范围流行的病原微生物。BTV颗粒是由10个基因片段组成的双股RNA病毒,分别编码7个结构蛋白(VP1-VP7)和至少4个非结构蛋白(NS1、NS2、NS3/3a和NS4)组成的连续蛋白质层的复杂结构,BTV已被作为大型无囊膜dsRNA病毒研究的模型系统。近年来,通过反向遗传学(RG)、低温电子显微镜(Cryo-EM)、蛋白晶体结构解析等研究分析方法,为BTV病毒蛋白结构、病毒蛋白之间功能关系、病毒组装/拆卸等方面取得了相当大的研究进展,该文对BTV病毒衣壳蛋白结构、核心蛋白的组装、基因组RNA组装等方面机制进行了综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蓝舌病毒 核衣壳 结构蛋白 组装
下载PDF
蛋白质与高分子的自组装 被引量:8
6
作者 何乃普 王荣民 《化学进展》 SCIE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期94-100,共7页
蛋白质是一类具有独特三维空间结构的生物高分子,其分子内部非共价键协同作用是形成三维空间结构的重要驱动力。同时,蛋白质分子与其他高分子之间也可以通过非共价键作用实现自组装。高分子链和蛋白质的结构特征是实现自组装的关键,溶... 蛋白质是一类具有独特三维空间结构的生物高分子,其分子内部非共价键协同作用是形成三维空间结构的重要驱动力。同时,蛋白质分子与其他高分子之间也可以通过非共价键作用实现自组装。高分子链和蛋白质的结构特征是实现自组装的关键,溶液pH值、离子强度以及温度的变化会影响它们之间非共价键作用的类型和强度。本文归纳了水溶性高分子、嵌段共聚物和多糖与球状蛋白自组装的最新研究进展,分别从分子结构特征和溶液性质等因素讨论了其对高分子与蛋白质实现自组装的影响。其中,多糖与蛋白质的非共价键作用是化学与生物科学交叉领域最为活跃的研究课题之一,通过研究蛋白质与其他高分子的非共价键作用,对于理解和认识生命过程的本质与规律具有重要的意义,同时,在材料科学、纳米技术、食品科学等相关领域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蛋白质 水溶性高分子 嵌段共聚物 多糖 非共价 自组装
原文传递
基于蛋白质分子自组装体系的构建 被引量:7
7
作者 何乃普 逯盛芳 +3 位作者 赵伟刚 杜曦 黄思凯 王荣民 《化学进展》 SCIE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2期303-309,共7页
蛋白质是一类功能丰富、结构独特的生物大分子,具有高度的自组装特性。氨基酸通过酰胺键形成序列确定的肽链,是蛋白质的基本构成单元。肽链通过弱相互作用控制肽链折叠以及蛋白质高级结构的形成。同时,蛋白质是一种来源丰富、生物可降... 蛋白质是一类功能丰富、结构独特的生物大分子,具有高度的自组装特性。氨基酸通过酰胺键形成序列确定的肽链,是蛋白质的基本构成单元。肽链通过弱相互作用控制肽链折叠以及蛋白质高级结构的形成。同时,蛋白质是一种来源丰富、生物可降解以及生物相容性可再生资源,利用蛋白质的自组装特性构建具有生物功能的可控自组装体系是纳米科学、材料科学以及生物医学等学科潜在的研究课题之一。本文从分子科学的角度解析了蛋白质三维结构的自组装特性,进一步探讨蛋白质热变性后自组装、金属诱导的蛋白质自组装、蛋白质与高分子的自组装以及蛋白质杂化体的自组装。旨在进一步认识和理解蛋白质的自组装特性,并为设计和构建结构可控及功能独特的自组装体系提供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蛋白质 自组装 金属诱导 蛋白质变性 高分子杂化体
原文传递
Design and biosynthesis of functional protein nanostructures 被引量:5
8
作者 Feng Li Dianbing Wang +2 位作者 Juan Zhou Dong Men Xian-En Zhang 《Science China(Life Sciences)》 SCIE CAS CSCD 2020年第8期1142-1158,共17页
Proteins are one of the major classes of biomolecules that execute biological functions for maintenance of life.Various kinds of nanostructures self-assembled from proteins have been created in nature over millions of... Proteins are one of the major classes of biomolecules that execute biological functions for maintenance of life.Various kinds of nanostructures self-assembled from proteins have been created in nature over millions of years of evolution,including protein nanowires,layers and nanocages.These protein nanostructures can be reconstructed and equipped with desired new functions.Learning from and manipulating the self-assembly of protein nanostructures not only help to deepen our understanding of the nature of life but also offer new routes to fabricate novel nanomaterials for diverse applications.This review summarizes the recent research progress in this field,focusing on the characteristics,functionalization strategies,and applications of protein nanostructure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protein nanostructures protein nanowires S-LAYER protein nanocages self-assembly BIOSYNTHESIS FUNCTIONALIZATION
原文传递
蛋白质/多糖自组装及其应用 被引量:6
9
作者 许威 崔继来 +4 位作者 李娟 雍艳艳 周文艺 王远 张宇凡 《食品研究与开发》 CAS 北大核心 2017年第20期204-207,共4页
蛋白质和多糖,作为食品体系中最为重要的两种大分子,其自组装行为不仅影响食品品质,还在营养、药物递体系及软材料构建等方面有着广泛的应用。介绍蛋白质/多糖主要的自组装形式,包括复合物、纳米凝胶等,并简介蛋白质/多糖自组装在食品... 蛋白质和多糖,作为食品体系中最为重要的两种大分子,其自组装行为不仅影响食品品质,还在营养、药物递体系及软材料构建等方面有着广泛的应用。介绍蛋白质/多糖主要的自组装形式,包括复合物、纳米凝胶等,并简介蛋白质/多糖自组装在食品及其它领域的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蛋白质 多糖 自组装 应用
下载PDF
同时表达蓝舌病毒四个主要结构蛋白可装配成病毒样颗粒 被引量:2
10
作者 王健伟 姜慧英 +2 位作者 屈建国 赵同兴 洪涛 《病毒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0年第2期136-140,共5页
为研制蓝舌病毒 (bluetonguevirus ,BTV)基因工程疫苗和进一步研究BTV结构与功能的关系 ,对BTV病毒样颗粒 (VLP)的装配进行了研究。同时在昆虫细胞中表达BTV主要结构蛋白VP7、VP3、VP2与VP5 ,将细胞裂解液超速离心纯化后 ,发现主要存在... 为研制蓝舌病毒 (bluetonguevirus ,BTV)基因工程疫苗和进一步研究BTV结构与功能的关系 ,对BTV病毒样颗粒 (VLP)的装配进行了研究。同时在昆虫细胞中表达BTV主要结构蛋白VP7、VP3、VP2与VP5 ,将细胞裂解液超速离心纯化后 ,发现主要存在两种形态的颗粒 :一种与前文报道的病毒核心样颗粒 (CLP)相同 ,直径约为 6 0nm~ 70nm ,蛋白壳厚 10nm~ 15nm ;另一种大小为 70nm~ 80nm ,蛋白壳厚 2 0nm~ 30nm ,与完整空心BTV颗粒形态一致。这些颗粒是由VP2 /3、VP5与VP7组成的 ,不含核酸和其它任何BTV蛋白 ,并且具有诱导中和抗体的活性和血凝活性 ,与预期结果一致。以BTV13VP7与VP3蛋白为内壳 ,以与其基因相比变异较大的BTV10VP2、VP5为外壳 ,成功地实现了VLP装配 ,提示BTV颗粒内壳与外壳蛋白间相互作用引发装配的区域可能是保守的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蓝舌病毒 结构蛋白 病毒样颗粒 装配 杆状病毒
下载PDF
胶原蛋白自组装生物功能材料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5
11
作者 王瑞瑞 王鸿儒 《化工进展》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6期2215-2221,共7页
胶原蛋白在体外自组装形成高度有序的网状结构,有利于细胞的黏附、增殖、扩散和迁移,具有良好的生物相容性、优异的力学性能、可生物降解性和弱抗原性。本文首先介绍和分析了胶原蛋白自组装功能材料的4种组装方法,即模板自组装法、原位... 胶原蛋白在体外自组装形成高度有序的网状结构,有利于细胞的黏附、增殖、扩散和迁移,具有良好的生物相容性、优异的力学性能、可生物降解性和弱抗原性。本文首先介绍和分析了胶原蛋白自组装功能材料的4种组装方法,即模板自组装法、原位自组装法、定向自组装法和诱导自组装法和分析的研究现状;比较了4种自组装方法的组装原理和组装特点;然后总结了胶原蛋白自组装生物功能材料作为组织替代材料,靶向给药材料,光、电、声特异传导功能材料在再生医学、基因治疗、药物设计、组织工程、医学影像等领域的应用现状和发展趋势;最后指出了胶原蛋白自组装生物功能材料今后的研究方向,表明胶原蛋白自组装生物功能材料在生物医学领域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蛋白质 自组装 制备 功能材料 生物医学工程
下载PDF
聚合物修饰蛋白质的功能化及其应用 被引量:1
12
作者 万江 张景泽 +3 位作者 陈虹伶 沈含梅 王震 张春 《化学进展》 SCIE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416-429,共14页
蛋白质作为一类重要的生物大分子,由于其特殊的三维空间结构及高效的催化活性,在生物催化、药物递送以及分子成像等化工及医学领域有着广泛的应用。然而,由于其具有稳定性较低、免疫原性较强、有机溶剂中溶解性差等缺陷,应用受到限制。... 蛋白质作为一类重要的生物大分子,由于其特殊的三维空间结构及高效的催化活性,在生物催化、药物递送以及分子成像等化工及医学领域有着广泛的应用。然而,由于其具有稳定性较低、免疫原性较强、有机溶剂中溶解性差等缺陷,应用受到限制。聚合物修饰是解决上述问题的重要方法之一,能够从多方面改善蛋白质的功能,扩展蛋白质的应用。从此角度出发,本综述聚焦于最新的研究,总结了利用聚合物修饰改善蛋白质稳定性和活性、免疫原性、溶解性、自组装的合成方法、原理、应用、现存问题及解决方法。在此基础上,分析了该策略在商业及临床转化过程中面临的挑战及发展趋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蛋白质 聚合物修饰 稳定性和活性 免疫原性 溶解性 自组装
原文传递
Loop EF区嵌合猪细小病毒B细胞表位对猪圆环病毒2型病毒样颗粒组装的影响 被引量:5
13
作者 张素姣 王东亮 +3 位作者 李萌 蒋一凡 湛洋 王乃东 《中国兽医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2期176-182,共7页
Loop EF是猪圆环病毒2型(PCV2)Cap蛋白的重要Loop结构,然而它在PCV2组装过程中的作用仍不清楚。本研究通过模拟PCV2病毒样颗粒(VLPs)3D结构,比较分析PCV2和PCV1、PCV3的氨基酸序列以及预测Loop EF的突变位点,筛选出PCV2 Loop EF中可供... Loop EF是猪圆环病毒2型(PCV2)Cap蛋白的重要Loop结构,然而它在PCV2组装过程中的作用仍不清楚。本研究通过模拟PCV2病毒样颗粒(VLPs)3D结构,比较分析PCV2和PCV1、PCV3的氨基酸序列以及预测Loop EF的突变位点,筛选出PCV2 Loop EF中可供外源表位替换或插入的capsid表面位点,即第133位丙氨酸。探索性地针对该位点设计3个突变体,分别为猪细小病毒1型(PPV1)B细胞线性表位(228QQITDA233)插入PCV2 Cap第132和133位氨基酸、第133和134位氨基酸之间及替换第133位氨基酸。利用over-lap PCR等技术构建上述3个突变体的重组质粒,在大肠杆菌(BL21/DE3)中表达,并利用镍柱亲和层析纯化3个突变体蛋白,最后在体外进行VLPs组装,电镜结果显示3个突变体蛋白均可体外组装成完整的VLPs。结果表明,Loop EF中第133位丙氨酸的替换或插入外源表位突变不影响VLPs组装,提示PCV2 VLPs Loop EF展示外源抗原表位具有可行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猪圆环病毒2型 病毒样颗粒 外源表位 突变体蛋白
原文传递
Unveiling the nanoscale architectures and dynamics of protein assembly with in situ atomic force microscopy
14
作者 Zhaoyi Zhai Sakshi Yadav Schmid +2 位作者 Zhixing Lin Shuai Zhang Fang Jiao 《Aggregate》 EI CAS 2024年第5期181-199,共19页
Proteins play a vital role in different biological processes by forming complexes through precise folding with exclusive inter-and intra-molecular interactions.Understanding the structural and regulatory mechanisms un... Proteins play a vital role in different biological processes by forming complexes through precise folding with exclusive inter-and intra-molecular interactions.Understanding the structural and regulatory mechanisms underlying protein complex formation provides insights into biophysical processes.Furthermore,the principle of protein assembly gives guidelines for new biomimetic materials with potential appli-cations in medicine,energy,and nanotechnology.Atomic force microscopy(AFM)is a powerful tool for investigating protein assembly and interactions across spatial scales(single molecules to cells)and temporal scales(milliseconds to days).It has significantly contributed to understanding nanoscale architectures,inter-and intra-molecular interactions,and regulatory elements that determine protein structures,assemblies,and functions.This review describes recent advancements in elucidating protein assemblies with in situ AFM.We discuss the structures,diffusions,interac-tions,and assembly dynamics of proteins captured by conventional and high-speed AFM in near-native environments and recent AFM developments in the multimodal high-resolution imaging,bimodal imaging,live cell imaging,and machine-learning-enhanced data analysis.These approaches show the significance of broadening the horizons of AFM and enable unprecedented explorations of protein assembly for biomaterial design and biomedical research. 展开更多
关键词 atomic force microscopy biomimetic material high-speed AFM in situ protein assembly dynamics protein structure characterization
原文传递
Recent advances towards single biomolecule level understanding of protein adsorption phenomena unique to nanoscale polymer surfaces with chemical variations 被引量:1
15
作者 David H.Cho Tian Xie +2 位作者 Johnson Truong Andrew C.Stoner Jong-in Hahm 《Nano Research》 SCIE EI CAS CSCD 2020年第5期1295-1317,共23页
Protein adsorption onto polymer surfaces is a very complex and ubiquitous phenomenon whose integrated process impacts essential applications in our daily lives such as food packaging materials,health devices,diagnosti... Protein adsorption onto polymer surfaces is a very complex and ubiquitous phenomenon whose integrated process impacts essential applications in our daily lives such as food packaging materials,health devices,diagnostic tools,and medical products.Increasingly,novel polymer materials with greater chemical intricacy and reduced dimensionality are used for various applications involving adsorbed proteins on their surfaces.Hence,the nature of protein-surface interactions to consider is becoming much more complicated than before.A large body of literature exists for protein adsorption.However,most of these investigations have focused on collectively measured,ensemble-averaged protein behaviors that occur on macroscale and chemically unvarying polymer surfaces instead of direct measurements at the single protein or sub-protein level.In addition,interrogations of protein-polymer adsorption boundaries in these studies were typically carried out by indirect methods,whose insights may not be suitably applied for explaining individual protein adsorption processes occurring onto nanostructured,chemically varying polymer surfaces.Therefore,an important gap in our knowledge still exists that needs to be systematically addressed via direct measurement means at the single protein and sub-protein level.Such efforts will require multifaceted experimental and theoretical approaches that can probe multilength scales of protein adsorption,while encompassing both single proteins and their collective ensemble behaviors at the length scale spanning from the nanoscopic all the way to the macroscopic scale.In this review,key research achievements in nanoscale protein adsorption to date will be summarized.Specifically,protein adsorption studies involving polymer surfaces with their defining feature dimensions and associated chemical partitions comparable to the size of individual proteins will be discussed in detail.In this regard,recent works bridging the crucial knowledge gap in protein adsorption will be highlighted.New findings of intri 展开更多
关键词 nanoscale protein adsorption nanoscale protein assembly protein self-assembly on polymer protein nanopatterning protein-nanosurface interaction
原文传递
植物源蛋白质纤维化自组装研究进展
16
作者 唐紫薇 明雨 +3 位作者 赵欣欣 林昕卓 吴满刚 王庆玲 《中国食品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423-433,共11页
食源蛋白质自组装纤维因具有丰富的氨基酸,中通外直的纤维形貌,易于加工的多级多尺度结构,有望作为新型功能性材料应用于食品工业中。它的开发和利用已成为近年来食品领域的研究热点,尤其是针对符合绿色可持续发展需求的植物源蛋白质自... 食源蛋白质自组装纤维因具有丰富的氨基酸,中通外直的纤维形貌,易于加工的多级多尺度结构,有望作为新型功能性材料应用于食品工业中。它的开发和利用已成为近年来食品领域的研究热点,尤其是针对符合绿色可持续发展需求的植物源蛋白质自组装纤维的相关研究更是备受关注。本文介绍植物源蛋白质纤维化自组装的形成机制、影响因素,概述纤维化自组装对蛋白质结构和功能性质的影响以及蛋白质纤维在食品领域中的应用现状和发展前景,以期为植物蛋白纤维在功能性食品等领域的开发利用提供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植物蛋白 纤维化 自组装 形成机制 功能性质
下载PDF
基于固体核磁共振方法的蛋白质组装体三维结构解析 被引量:4
17
作者 邓静 马涛 +2 位作者 常自伟 赵伟静 杨俊 《物理化学学报》 SCIE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4期41-49,共9页
蛋白质组装体广泛存在于生物体内,具有相关生物学功能或与人类的重要疾病密切相关。蛋白质组装体分子量大,通常难以溶解和结晶,限制了常用的结构研究手段如X射线晶体学和液体NMR等在其高分辨三维结构解析中的应用。固体核磁共振技术(ssN... 蛋白质组装体广泛存在于生物体内,具有相关生物学功能或与人类的重要疾病密切相关。蛋白质组装体分子量大,通常难以溶解和结晶,限制了常用的结构研究手段如X射线晶体学和液体NMR等在其高分辨三维结构解析中的应用。固体核磁共振技术(ssNMR)在难溶、非结晶样品的三维结构解析中具有独特的优势,尤其随着固体NMR硬件包括高场磁体和高性能的探头、固体NMR多维脉冲实验技术和样品制备技术特别是同位素标记技术的快速发展,固体NMR已经成为了蛋白组装体三维结构解析的重要手段。在样品制备方法方面,强调了样品制备条件的优化对得到构象均一样品的重要性,以及丰富的同位素标记方法的使用对固体NMR谱图分辨率提高的重要作用。同时多种脉冲序列如质子驱动自旋扩散技术(PDSD),偶极辅助旋转共振技术(DARR),质子辅助重偶技术(PAR)或转移回波双共振技术(TEDOR)等的建立和发展为结构约束条件收集提供了基本的技术方法。此外,固体NMR与其它实验技术如扫描透射电镜(STEM),冷冻电镜(Cryo-EM)等和理论模拟方法的联用能显著地提高固体NMR的能力,从而能解析分子量更大、结构更复杂的蛋白质组装体的三维结构。本文以Aβ纤维和T3SS针状体的三维结构解析为例介绍固体NMR在蛋白质组装体结构研究的最新实验方法,重点介绍最新的距离约束条件获取的实验方法进展,以及固体NMR与其它实验和理论模拟研究手段的联用在蛋白质组装体结构解析上的最新进展,期望有助于读者对固体NMR技术在蛋白质组装体的三维结构解析方面的研究进展有所了解。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固体核磁共振 蛋白质组装体 高分辨结构 T3SS针状体 Aβ淀粉样纤维
下载PDF
染料杂化蛋白纳米粒用于肿瘤细胞光热治疗 被引量:4
18
作者 张剑旭 孙婷婷 谢志刚 《高分子学报》 SCIE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6期633-641,共9页
为了解决花菁类(Cypate)近红外染料作为光热试剂的一些固有缺点,例如疏水性、毒性、不稳定性等,以牛血清白蛋白和Cypate染料作为原料,在水热条件下制备出尺寸较小的稳定杂化纳米粒.纳米结构显著改善了Cypate染料的水溶性,也提升了染料... 为了解决花菁类(Cypate)近红外染料作为光热试剂的一些固有缺点,例如疏水性、毒性、不稳定性等,以牛血清白蛋白和Cypate染料作为原料,在水热条件下制备出尺寸较小的稳定杂化纳米粒.纳米结构显著改善了Cypate染料的水溶性,也提升了染料在水相溶液中的稳定性.与小分子染料相比,染料杂化蛋白纳米粒具有良好的生物相容性和光稳定性.此外,蛋白纳米粒具有优于小分子染料的光热转换能力,并展现了良好的光热细胞杀伤能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蛋白纳米粒 花菁类染料 超分子组装 光热治疗
原文传递
小反刍兽疫病毒样颗粒装配的研究 被引量:4
19
作者 王秋霞 杨香芳 +8 位作者 窦永喜 蒙学莲 欧长波 姜金庆 骆学农 王丽荣 胡建和 刘兴友 才学鹏 《中国兽医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2期1297-1303,共7页
为了探究小反刍兽疫病毒(PPRV)是否能够装配成病毒样颗粒(VLPs),选取PPRV的4个结构蛋白(基质蛋白M、核蛋白N、血凝素蛋白H和融合蛋白F)基因,分别构建其真核表达载体,利用间接免疫荧光试验和Western-blot检测表达情况,并在Vero细胞上进... 为了探究小反刍兽疫病毒(PPRV)是否能够装配成病毒样颗粒(VLPs),选取PPRV的4个结构蛋白(基质蛋白M、核蛋白N、血凝素蛋白H和融合蛋白F)基因,分别构建其真核表达载体,利用间接免疫荧光试验和Western-blot检测表达情况,并在Vero细胞上进行共表达,电镜下观察VLPs的装配情况。结果显示,构建的4个真核表达载体在Vero细胞上均得到了高效表达;共表达的4种蛋白在Vero细胞上成功装配并释放了PPRV VLPs,其形态和大小与PPRV Nigeria 75/1株感染细胞后观察到的病毒粒子的形态和大小一致。经免疫电镜检测,装配形成的VLPs能够识别特异性抗体。结果表明,本试验成功装配并释放了PPRV VLPs,为后续研制高效、安全的PPR新型疫苗奠定了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反刍兽疫病毒 结构蛋白 病毒样颗粒 装配和释放
原文传递
Molecular recognition by gold, silver and copper nanoparticles 被引量:2
20
作者 Yannick Tauran Arnaud Brioude +2 位作者 Anthony W Coleman Moez Rhimi Beonjoom Kim 《World Journal of Biological Chemistry》 CAS 2013年第3期35-63,共29页
The intrinsic physical properties of the noble metal nanoparticles,which are highly sensitive to the nature of their local molecular environment,make such systems ideal for the detection of molecular recognition event... The intrinsic physical properties of the noble metal nanoparticles,which are highly sensitive to the nature of their local molecular environment,make such systems ideal for the detection of molecular recognition events.The current review describes the state of the art concerning molecular recognition of Noble metal nanoparticles.In the first part the preparation of such nanoparticles is discussed along with methods of capping and stabilization.A brief discussion of the three common methods of functionalization:Electrostatic adsorption;Chemisorption;Affinity-based coordination is given.In the second section a discussion of the optical and electrical properties of nanoparticles is given to aid the reader in understanding the use of such properties in molecular recognition.In the main section the various types of capping agents for molecular recognition;nucleic acid coatings,protein coatings and molecules from the family of supramolecular chemistry are described along with their numerous applications.Emphasis for the nucleic acids is on complementary oligonucleotide and aptamer recognition.For the proteins the recognition properties of antibodies form the core of the section.With respect to the supramolecular systems the cyclodextrins,calix[n]arenes,dendrimers,crown ethers and the cucurbitales are treated in depth.Finally a short section deals with the possible toxicity of the nanoparticles,a concern in public health. 展开更多
关键词 Hybrid nanoparticles GOLD SILVER Copper Metal MOLECULAR recognition DNA protein SUPRAMOLECULAR assembly TOXICITY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8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