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851篇文章
< 1 2 4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自然保护地保护成效评估:进展与展望 被引量:79
1
作者 王伟 辛利娟 +4 位作者 杜金鸿 陈冰 刘方正 张立博 李俊生 《生物多样性》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0期1177-1188,共12页
自然保护地(protected areas)保护成效是指自然保护地对主要保护对象的保护效果,及其在维持生物多样性和保障生态系统服务功能等方面的综合成效。近年来自然保护地保护成效评估逐渐成为国内外的研究热点之一。本文分别从不同空间尺度、... 自然保护地(protected areas)保护成效是指自然保护地对主要保护对象的保护效果,及其在维持生物多样性和保障生态系统服务功能等方面的综合成效。近年来自然保护地保护成效评估逐渐成为国内外的研究热点之一。本文分别从不同空间尺度、评估对象、评估方法以及评估指标等方面综述了相关的研究进展。总体来看,近年来的研究已基本覆盖了全球、区域、国家和单个自然保护地等不同尺度,针对森林、湿地、草地和荒漠等代表性生态系统以及野生动植物等主要保护对象进行了评估,发展了"matching"技术等更为有效的分析方法,探索了系统的自然保护地保护成效评估指标体系,并应用一些指标进行了保护成效的案例研究。自然保护区(nature reserve)是我国自然保护地的主体,近年来我国自然保护区相关管理部门也相继开展了保护成效评估工作,建议未来进一步加强自然保护区网络尺度和各类型自然保护区的保护成效评估研究,将自然保护区保护成效评估与管理评估相结合,研究自然保护区保护成效面临的新问题和潜在影响,为提升我国自然保护区管理质量提供科学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自然保护地 自然保护区 国家公园 保护成效 生物多样性 主要保护对象
原文传递
中国自然保护区类型划分标准的研究 被引量:48
2
作者 薛达元 蒋明康 《中国环境科学》 EI CAS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1994年第4期246-251,共6页
在总结国内外有关自然保护区类型划分研究进展的基础上,根据我国自然保护区建设和管理的实际状况,提出我国自然保护区类型划分的基本原则。并据此原则,研究制定了我国自然保护区类型划分的标准。该标准将中国自然保护区定义和划分为... 在总结国内外有关自然保护区类型划分研究进展的基础上,根据我国自然保护区建设和管理的实际状况,提出我国自然保护区类型划分的基本原则。并据此原则,研究制定了我国自然保护区类型划分的标准。该标准将中国自然保护区定义和划分为3个类别9个类型。即:1.自然生态系统类自然保护区,包括森林、草原与草甸、荒漠、内陆湿地和水域、海洋与海岸等5个生态系统类型;2。野生生物类自然保护区,包括野生动物和野生植物两个类型;3.自然遗迹类自然保护区,包括地质遗迹和古生物遗迹两个类型。同时,还对其分类体系结构、自然保护区范畴以及本标准的可行性等有关问题作了详细的阐述和讨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自然保护区 国家公园 类型 分类 标准
下载PDF
“再野化”:山水林田湖草生态保护修复的新思路 被引量:64
3
作者 杨锐 曹越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23期8763-8770,共8页
作为一种新兴的生态保护修复方法,"再野化"(rewilding)是指特定区域中荒野程度的提升过程,尤其强调提升生态系统韧性和维持生物多样性。再野化实践的核心要素包括保护核心荒野地、增加荒野地的连通性、保护和重引入关键种(包... 作为一种新兴的生态保护修复方法,"再野化"(rewilding)是指特定区域中荒野程度的提升过程,尤其强调提升生态系统韧性和维持生物多样性。再野化实践的核心要素包括保护核心荒野地、增加荒野地的连通性、保护和重引入关键种(包括大型食肉动物)、适度允许自然干扰的发生、降低人类干扰和管理程度、拆除部分人工基础设施等。评述了北美洲和欧洲的再野化实践。通过比较研究,提出基于再野化的我国山水林田湖草生态保护修复的新思路,包括战略层面的5项转变和行动层面的5项建议。5项战略转变,包括从还原论思维转向整体思维、从工程性修复转向保护优先和自然恢复为主、从项目尺度转向景观尺度、从短期试点转向长期实践、从政府主导转向多方参与;5项行动建议,包括开展荒野和再野化基础调查、保护仅存的高价值荒野地、探索"城-乡-野"系统性再野化途径、以荒野保护区和再野化区域为核心建立大尺度景观保护网络、开展基于再野化的生态体验和自然教育。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态修复 荒野 自然保护地 生态系统服务 生物多样性 气候变化
下载PDF
中国生物多样性就地保护成效与展望 被引量:54
4
作者 王伟 李俊生 《生物多样性》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2期133-149,共17页
生物多样性就地保护是指通过开展自然保护地体系的建立与管理,结合自然保护地以外其他有效的基于区域的保护措施(other effective area-based conservation measures,OECMs),从而实现物种种群及其栖息地的保护与恢复以及保障和提升生态... 生物多样性就地保护是指通过开展自然保护地体系的建立与管理,结合自然保护地以外其他有效的基于区域的保护措施(other effective area-based conservation measures,OECMs),从而实现物种种群及其栖息地的保护与恢复以及保障和提升生态系统服务的目标。就地保护是实现2020年全球生物多样性保护目标最为重要的措施之一。本文从自然保护地数量与面积、代表性、有效性,以及其他生物多样性就地保护措施等方面,整理和综述了国内外近年来的相关报道。总体来看,我国基本建立了具有中国特色的生物多样性就地保护与管理体系,实施了各项生物多样性保护恢复措施,取得了一系列重大进展。自然保护地的面积和数量均呈现上升趋势,已覆盖陆域国土面积的18%,对一些重要生态系统及重点保护物种的保护取得了一定成效。正在建设的10处国家公园体制试点提升了部分重点物种的保护连通性。自然保护区总体管理状况相对较好,保护了90%以上的哺乳动物和97%的兰科植物。此外,其他有效的基于区域的保护措施亦为生物多样性就地保护贡献了民间力量。在此基础上,本文对照《中国生物多样性保护战略与行动计划(2011-2030年)》中对"加强生物多样性就地保护"的各项要求,分析总结了当前我国生物多样性就地保护仍然存在的问题与不足,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自然保护地整体保护能力仍有待提升;生物多样性保护优先区域仍然存在保护空缺;自然保护区管理质量有待提升;缺乏公共协商机制;自然保护地以外的其他就地保护工作仍在探索阶段等。在此基础上,对将来我国生物多样性就地保护提出了进一步建议与展望:(1)制定更为具体和量化的生物多样性就地保护目标;(2)加大力度减少物种受威胁程度,特别是受关注较少的物种;(3)以保障和提升生态系统服务为目标,提升生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爱知目标 代表性 生态保护红线 生态保护修复 生态系统服务 自然保护地
原文传递
城市野境:城市区域中野性自然的保护与营造 被引量:48
5
作者 曹越 万斯·马丁 杨锐 《风景园林》 2019年第8期20-24,共5页
城市野境是城市内部或周边区域中自然过程占主导的土地,其中人类开发和控制程度相对较低,允许在一定程度上发生自然演替和生态过程,各类野生生物能够与人类繁荣共存。城市野境在重新连接人与自然、促进人类身心健康、保护生物多样性、... 城市野境是城市内部或周边区域中自然过程占主导的土地,其中人类开发和控制程度相对较低,允许在一定程度上发生自然演替和生态过程,各类野生生物能够与人类繁荣共存。城市野境在重新连接人与自然、促进人类身心健康、保护生物多样性、维持生态系统服务方面具有重要和独特的价值。基于文献综述与案例研究,提出并阐释了保护与营造城市野境的4种途径,包括保护、修复、设计与融合,即在城市保护地中保护野性自然、再野化部分城市区域、在城市公园中营造类荒野景观以及在城市空间中系统性融入野性自然。建议在中国城市规划与城市设计中,融入野性自然保护与修复的理念,进一步探索城市野境保护与营造的理论与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风景园林 城市设计 自然保护地 城市野境 荒野 野性 再野化
下载PDF
中国国家级自然保护地的空间分布特征与可达性 被引量:39
6
作者 潘竟虎 徐柏翠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CAS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2期353-362,共10页
中国不同类型的国家级自然保护地是国家公园建设的重要基础,在全国尺度下研究其空间分布特征,对于合理布局国家公园体系意义重大。以中国13类3 418处国家级自然保护地为研究对象,基于GIS技术,运用点格局分析、样方分析、K函数、热点聚... 中国不同类型的国家级自然保护地是国家公园建设的重要基础,在全国尺度下研究其空间分布特征,对于合理布局国家公园体系意义重大。以中国13类3 418处国家级自然保护地为研究对象,基于GIS技术,运用点格局分析、样方分析、K函数、热点聚类、基尼系数和分布均匀度等方法,对其空间分布模式进行了定量分析,利用栅格成本加权距离方法测算了保护地的可达时间。结果发现:中国国家级自然保护地呈凝聚分布态势,具有明显的空间依赖性,热点区分布在100°E以东的黄河中下游和长江中下游地区。保护地分布趋向于地势比较平坦、气候温暖宜人、水资源丰富、阔叶林为主的平原和低山地区,以及历史文化悠久、交通可达性高的区域。保护地的平均可达时间为60.05 min,全国70.76%的面积保护地可达时间在60 min以内。研究结果可为我国国家公园建设布局和国家公园体系构建提供科学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自然保护地 空间结构 可达性 国家公园 生态文明
原文传递
自然保护地立法的体系化:问题识别、逻辑建构和实现路径 被引量:38
7
作者 秦天宝 刘彤彤 《法学论坛》 CSSCI 北大核心 2020年第2期131-140,共10页
建立中国特色国家公园体制以及以国家公园为主体的自然保护地体系是中共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的重点改革任务,而推进自然保护地立法体系化是2019年《关于建立以国家公园为主体的自然保护地体系的指导意见》中的明确要求。自然保护地作为... 建立中国特色国家公园体制以及以国家公园为主体的自然保护地体系是中共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的重点改革任务,而推进自然保护地立法体系化是2019年《关于建立以国家公园为主体的自然保护地体系的指导意见》中的明确要求。自然保护地作为国家履行环境保护义务而运用区划工具进行管理的一种公物,其体系化建设是实现改革目标的要求。立法的体系化不仅是达到保护目标的现实需求,而且也是法律体系化在自然保护地领域的有效延伸。自然保护地立法的体系化包括形式意义的体系化(即结构的体系化)和实质意义的体系化(即功能的体系化)。结构的体系化是指通过立改废释等方式,构建全面完整的自然保护地立法框架;功能的体系化是指将各项法律功能分配给相应的法律法规,该功能的实现需要在自然保护地内部法律法规之间进行合理配置,也需要与外部相关法律之间形成有效衔接。唯此,自然保护地立法的体系化才能推动以国家公园为主体的自然保护地体系和中国特色国家公园体制的建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自然保护地 国家公园 体系化 立法框架 功能协调
原文传递
我国国家公园建设的社区参与机制研究 被引量:36
8
作者 杨金娜 尚琴琴 张玉钧 《世界林业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4期76-80,共5页
社区参与是一种实现社区与保护地协同发展的管理策略,已应用于众多保护地的管理中。在我国国家公园体制建设背景下,对社区参与的研究具有指导意义。文中分析了我国国家公园建设面临的社区人口基数大、社区经济欠发达、土地权属问题、保... 社区参与是一种实现社区与保护地协同发展的管理策略,已应用于众多保护地的管理中。在我国国家公园体制建设背景下,对社区参与的研究具有指导意义。文中分析了我国国家公园建设面临的社区人口基数大、社区经济欠发达、土地权属问题、保护地遗留问题等社区背景,在借鉴国外保护地管理中社区参与的先进经验的基础上,从"谁来参与""参与什么""怎么参与"3个基本要素构建了我国国家公园的社区参与机制,以期能够为我国国家公园建设管理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国家公园 保护地 社区参与 利益相关者 中国
原文传递
自然保护区的缓冲区:模式、功能及规划原则 被引量:30
9
作者 于广志 蒋志刚 《生物多样性》 CAS CSCD 2003年第3期256-261,共6页
自然保护区是就地保护生物多样性的途径 ,然而在实践中逐渐暴露出了一些保护区设计方面的问题 ,其中最严重的是自然保护区与非自然保护区之间的过渡问题。为了解决这个问题 ,人们提出了在自然保护区内设立缓冲区的想法。现在缓冲区已经... 自然保护区是就地保护生物多样性的途径 ,然而在实践中逐渐暴露出了一些保护区设计方面的问题 ,其中最严重的是自然保护区与非自然保护区之间的过渡问题。为了解决这个问题 ,人们提出了在自然保护区内设立缓冲区的想法。现在缓冲区已经成为自然保护区的有机组成部分 ,具有生态缓冲和社会缓冲两大主要功能。本文归纳了自然保护区缓冲区的定义、模式和类型 ,回顾了缓冲区的发展 ,总结了缓冲区的规划原则。最后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自然保护区 缓冲区 模式 功能 规划原则 生物多样性 生态功能
下载PDF
试论保护区及其周边社区的可持续发展 被引量:28
10
作者 贺慧 李景文 +1 位作者 胡涌 李俊清 《北京林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1期41-46,共6页
该文针对我国保护区的发展与管理现状研究了保护区与周边社区的可持续发展 ,特别是保护区为社区服务、带动当地经济发展等方面问题 .通过实地调研和相关资料的收集 ,结合国内外有关保护区的定义、功能、分类、动态管理及对可持续发展的... 该文针对我国保护区的发展与管理现状研究了保护区与周边社区的可持续发展 ,特别是保护区为社区服务、带动当地经济发展等方面问题 .通过实地调研和相关资料的收集 ,结合国内外有关保护区的定义、功能、分类、动态管理及对可持续发展的研究和认识 ,论述了我国自然保护区与周边社区实现经济、环境、社会、文化可持续发展的辨证关系 ,提出了我国保护区实现可持续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这些问题表现在保护区与周边社区的关系、保护区有效管理和对可持续发展的认识等 .并且针对上述问题提出了解决的途径 :包括处理保护区与周边社区关系的CIFM方式、加强保护区的分类与分级动态管理 .同时在对保护区与社区的可持续发展方面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保护区 周边社区 可持续发展 分类管理 分级管理 生物多样性保护
下载PDF
自然保护地生态系统服务价值评估研究进展 被引量:35
11
作者 杜金鸿 刘方正 +3 位作者 周越 张立博 冯春婷 王伟 《环境科学研究》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9期1475-1482,共8页
自然保护地具有重大的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近年来自然保护地生态系统服务价值评估已成为当前生态学和环境经济学的研究热点.通过系统地回顾自然保护地生态系统服务价值评估的历史沿革,从空间尺度、研究对象、评估方法、评估指标等方面... 自然保护地具有重大的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近年来自然保护地生态系统服务价值评估已成为当前生态学和环境经济学的研究热点.通过系统地回顾自然保护地生态系统服务价值评估的历史沿革,从空间尺度、研究对象、评估方法、评估指标等方面综述了相关的研究进展.总体来看,国内外相关案例已基本覆盖了国家、行政区域、自然地理单元和单个自然保护地等不同空间尺度;分别以森林、湿地、草地和荒漠等代表性生态系统类型自然保护地开展了研究;多采用价值系数与物质量评估两种方法;同时,不同自然保护地在供给、支持、调节、文化等四大类服务的指标选择上各有不同.自然保护地生态系统服务价值评估工作仍存在标准体系不完善、时空动态研究不足、未充分考虑利益相关方等问题,建议未来我国自然保护地生态系统服务价值评估从以下几个方面加强研究:①加强基础性研究,探索自然保护地生态系统服务的生态学机制;②开展各指标的长期动态监测,建立健全不同类型自然保护地生态系统服务价值评估指标体系和技术方法;③加强时空动态分析及影响因素分析,运用动态模拟模型预测价值的变化;④充分考虑不同利益相关方之间的权衡,使其在生态补偿研究中发挥重要作用;⑤加强评估结果在自然保护地规划、建设、管理、保护等各方面的应用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自然保护地 生态系统服务 利益相关方 生态补偿
下载PDF
中国自然保护区基于社区的生态旅游发展研究 被引量:22
12
作者 房艳刚 刘继生 《干旱区资源与环境》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1期37-41,共5页
本文引入了国外基于社区的生态旅游这一新发展理念。然后分析了基于社区的生态旅游发展对我国自然保护区的意义。本文认为社区参与是自然保护区保护与发展的新范式,社区参与是自然保护区保护与发展的必然选择;从社区的角度来看,笔者认... 本文引入了国外基于社区的生态旅游这一新发展理念。然后分析了基于社区的生态旅游发展对我国自然保护区的意义。本文认为社区参与是自然保护区保护与发展的新范式,社区参与是自然保护区保护与发展的必然选择;从社区的角度来看,笔者认为基于社区的生态旅游有利于增强保护区社区的自我发展能力,促进旅游社区的可持续发展;基于社区的生态旅游是生态旅游的高级阶段。在基于社区的生态旅游利益主体分析的基础上,对中国基于社区的自然保护区生态旅游发展现状进行了深入研究,探讨社区参与能力的原因。最后,提出了提高社区参与能力,促进保护区生态旅游发展的几点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基于社区的生态旅游 社区参与 生态旅游 自然保护区 中国
下载PDF
中国野生动物红外相机监测与研究:现状及未来 被引量:31
13
作者 肖治术 肖文宏 +5 位作者 王天明 李晟 连新明 宋大昭 邓雪琴 周岐海 《生物多样性》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0期230-255,共26页
智能传感器、人工智能、信息技术等现代科学技术的创新应用极大地提升了人类在全球生物多样性保护和恢复方面的潜力。结合国内外相关研究案例,本文的主要内容包括:(1)对过去30年间(1991–2021年)中国野生动物红外相机监测研究相关文献... 智能传感器、人工智能、信息技术等现代科学技术的创新应用极大地提升了人类在全球生物多样性保护和恢复方面的潜力。结合国内外相关研究案例,本文的主要内容包括:(1)对过去30年间(1991–2021年)中国野生动物红外相机监测研究相关文献资料进行总结分析;(2)结合国内2011年以来的典型案例,对技术方法、物种发现与编目、形态与行为研究、生态学研究和保护管理等主题领域的进展进行总结分析;(3)结合国外近期的典型案例,对红外相机监测与研究的重点领域进行评估分析;(4)对中国野生动物红外相机监测研究的未来发展提出相关建议。通过回顾,本文旨在明晰国内外红外相机技术在野生动物监测研究中的创新应用和发展趋势,为中国在该领域的未来发展提供参考依据,以便更好地服务于中国生物多样性监测与研究网络建设和以国家公园为主体的自然保护地体系建设,为推进国家生态文明建设、保障生态安全和生物安全提供决策支持和科学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红外相机技术 野生动物监测 物种编目 动物行为 生态学 保护管理 自然保护地
原文传递
国内外保护区管理有效性评价方法比较 被引量:29
14
作者 刘方正 崔国发 《世界林业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6期33-38,共6页
评价保护区的管理有效性是当前自然保护区学研究的热点和重点,其目标在于发现管理不足、识别管理威胁、提出改进建议等。文中比较了6种国际上广泛应用的和3种我国现有的评价方法。其中国际上的评价方法多是基于世界保护区委员会提出的... 评价保护区的管理有效性是当前自然保护区学研究的热点和重点,其目标在于发现管理不足、识别管理威胁、提出改进建议等。文中比较了6种国际上广泛应用的和3种我国现有的评价方法。其中国际上的评价方法多是基于世界保护区委员会提出的框架构建。"保护区管理快速评价和优先性确定方法"、"管理有效性跟踪工具"是目前在全球应用最广泛的2种方法,可以实现快速识别管理威胁并进行动态跟踪。我国有2种评价方法采用指标分级打分的形式,其中"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工作评估"已应用到各类自然保护区的管理评价中。此外,将森林认证引入管理有效性评价是我国研究者的一项创新。发挥认证的优势将对未来我国自然保护区的规范管理和改进提升发挥重要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保护区 自然保护区 管理有效性 评价方法 森林认证
原文传递
我国保护地生态旅游发展现状调查分析 被引量:29
15
作者 钟林生 王婧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24期7450-7457,共8页
了解我国保护地生态旅游发展现状,为制定我国生态旅游政策和推动旅游资源与环境保护提供理论支撑。调查结果显示,我国大多数保护地开展了生态旅游,现状特征主要是:(1)有一定的生态旅游市场规模,生态旅游产品趋于多样化;(2)基础设施的生... 了解我国保护地生态旅游发展现状,为制定我国生态旅游政策和推动旅游资源与环境保护提供理论支撑。调查结果显示,我国大多数保护地开展了生态旅游,现状特征主要是:(1)有一定的生态旅游市场规模,生态旅游产品趋于多样化;(2)基础设施的生态兼容性不够;(3)环境解说系统普遍建立,但专业化程度较低;(4)生态环境状况良好,但环境管理体系仍需完善;(5)社区参与经济效益好,但参与深度有限;(6)我国保护地生态旅游从业人员数量不足,且导游在生态旅游方面的专业素养亟待提高;(7)生态旅游管理受到重视,但相关措施有待完善;(8)资金投入不够、管理体制未理顺是阻碍我国保护地生态旅游发展较为普通的问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保护地 生态旅游发展 现状调查 中国
下载PDF
我国自然保护区的问题分析与对策 被引量:25
16
作者 王智 蒋明康 +2 位作者 秦卫华 贺昭和 徐网谷 《生态经济》 CSSCI 北大核心 2008年第6期144-146,共3页
建立自然保护区是保护自然资源和自然环境最重要、最有效的措施之一。随着我国人口数量的持续增长和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野生动植物的生存和生态系统的完整性不断受到威胁,严重影响到自然保护区生物多样性的保护。本文主要分析了我国自... 建立自然保护区是保护自然资源和自然环境最重要、最有效的措施之一。随着我国人口数量的持续增长和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野生动植物的生存和生态系统的完整性不断受到威胁,严重影响到自然保护区生物多样性的保护。本文主要分析了我国自然保护区存在的主要问题,有针对性地提出了严格审批、加大投入、完善法制、强化监督检查力度、开展全国自然保护区调查、完善自然保护区生态补偿制度等对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自然保护区 生物多样性 问题 对策
下载PDF
国外大尺度生态廊道保护进展与秦岭国家公园建设 被引量:25
17
作者 余付勤 张百平 +2 位作者 王晶 张兴航 姚永慧 《自然资源学报》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0期2478-2490,共13页
大型山脉在其走向上往往是生物扩散和分布的天然廊道。然而,由于人类干扰引起的生境碎片化,山地廊道的连通性已大为降低。20世纪以来,人们普遍意识到当前或过去的自然保护措施往往规模太小,无法维持许多物种的长期生存及其所依赖的生态... 大型山脉在其走向上往往是生物扩散和分布的天然廊道。然而,由于人类干扰引起的生境碎片化,山地廊道的连通性已大为降低。20世纪以来,人们普遍意识到当前或过去的自然保护措施往往规模太小,无法维持许多物种的长期生存及其所依赖的生态过程。因而,山地廊道的连通性保护日益受到关注,大尺度生态廊道被认为是长远意义上保护气候变化下生物多样性的最优策略。综述连通性保护和生态廊道的概念、发展历程及国外大尺度生态廊道建设实践的经验,并从连通性保护的角度对秦岭国家公园建设提出一些建议,强调大尺度的连通性保护和生态廊道建设对于国家公园自然生态系统的长远保护具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尺度生态廊道 连通性保护 自然保护地 国家公园 秦岭
原文传递
自然保护区管理效果影响因素 被引量:21
18
作者 姜立军 苗鸿 欧阳志云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11期3775-3781,共7页
自然保护区的管理效果是保护区管理工作能力的重要考核指标。由于管理基础、管理机制和管理行为的不同,对保护区的管理效果产生影响的因素也有差异。为了剖析保护区管理过程中各项管理要素对管理效果产生影响情况及其重要程度,从林业系... 自然保护区的管理效果是保护区管理工作能力的重要考核指标。由于管理基础、管理机制和管理行为的不同,对保护区的管理效果产生影响的因素也有差异。为了剖析保护区管理过程中各项管理要素对管理效果产生影响情况及其重要程度,从林业系统中选取154个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进行问卷调查,从26项管理要素中得到14项能体现管理有效性的关键评价指标,在此基础上,利用χ2检验的方法,分析这些关键评价指标与保护区的管理效果之间的关系,为今后的管理工作提供参考依据。经过研究,自然保护区管理效果的3个指标(保护状况E1、保护区控制E2、对当地社区经济效益的影响E3)中,目前E1在各个保护区中的管理效果得分中最高,这说明维护保护区的保护状况仍是各个保护区最为重视的工作目标;而保护区管理有效性评价指标中各个因子对于管理效果有不同的影响结果。在这些管理评价指标中,宣传项目是唯一对保护区管理效果中的3个指标都有影响的因素,并对E1这一管理效果因素影响最大,而管理监督评价和旅游管理与收费则是分别对E2、E3的影响最大。通过分析,将会更加明确保护区的管理因素中各个指标的重要性,通过对采取合理的方式,最终可以提高保护区的管理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自然保护区 评价指标 管理效果 相关性分析
下载PDF
国际经验对我国国家公园立法的启示 被引量:24
19
作者 李博炎 李俊生 +1 位作者 蔚东英 朱彦鹏 《环境与可持续发展》 2017年第5期20-23,共4页
国家公园是我国自然保护地的最重要类型,以保护具有国家代表性的大面积自然生态系统为主要目的,加快国家公园立法是我国建立国家公园体制的一项重要保障措施。本文总结了国际上关于国家公园立法的经验,分析了我国现存的自然保护地相关... 国家公园是我国自然保护地的最重要类型,以保护具有国家代表性的大面积自然生态系统为主要目的,加快国家公园立法是我国建立国家公园体制的一项重要保障措施。本文总结了国际上关于国家公园立法的经验,分析了我国现存的自然保护地相关法律法规存在的立法基础薄弱、法律位阶低、法律法规不协调以及缺乏国家公园法律法规等突出问题和不足,提出我国国家公园相关立法首先应确立符合我国国情的国家公园理念和立法目的,制定出台统领各类国家公园等自然保护法律法规的上位法,以及构建体系完备、可操作性强的法律体系框架,组建国家公园等各类自然保护地统一管理机构、确保社区居民的基本权益和鼓励公众参与等具体建议,以期为我国推进建立国家公园体制、改革完善自然保护地管理体制提供借鉴与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国家公园 自然保护地 立法 国际经验
下载PDF
中国生物多样性保护的变革性转变及路径 被引量:24
20
作者 杨锐 彭钦一 +4 位作者 曹越 钟乐 侯姝彧 赵智聪 黄澄 《生物多样性》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9期1032-1040,共9页
全球正在经历第六次物种大灭绝。为了应对生物多样性丧失速率日益加快的严峻挑战,《生物多样性公约》第十届缔约方大会通过了《生物多样性战略计划》(2011–2020年)及20项爱知生物多样性目标。然而,2019年IPBES全球评估报告表明,大部分... 全球正在经历第六次物种大灭绝。为了应对生物多样性丧失速率日益加快的严峻挑战,《生物多样性公约》第十届缔约方大会通过了《生物多样性战略计划》(2011–2020年)及20项爱知生物多样性目标。然而,2019年IPBES全球评估报告表明,大部分爱知目标可能无法在2020年实现,因此,自然保护需要变革性转变。中国虽然在生物多样性保护方面取得了巨大成就,提出了系统完整的生态文明制度及建立“以国家公园为主体的自然保护地体系”的目标,并通过绿盾行动和环保督察提升了生物多样性保护的重要性,陆地自然保护地覆盖率也已达到18%,但仍未有效遏制生物多样性下降的趋势,物种濒危程度持续加剧。尽管生态文明一系列改革已经做出了变革性转变,中央层面大力推行生物多样性“主流化”的相关政策,通过机构改革初步解决了自然保护地“九龙治水”的问题,在国土空间规划和生态保护红线划定中强调了生物多样性保护的重要性,但是,生物多样性保护仍然缺乏系统性的解决策略,需要在不同层面进一步落实“主流化”,建立完整的法律体系和统一规范高效的保护机制,保障保护资金,明确生物多样性在生产、生活空间中的地位,打通自然保护成果与经济利益的转化渠道。因此,中国的生物多样性保护应当借助生态文明建设的历史性机遇,在保护意识、空间布局和保护行动3个方面充分实现变革性的转变,借助五位一体总体布局,采用系统化的解决方法,进一步整合法律、行政、市场、技术和社会等五方面力量,提出具体的实现路径,实现保护意识主流化、保护利用统筹化和保护行动全民化等三方面变革性的转变,形成高效一体化的机制,以实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生物多样性保护理想状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变革性转变 生物多样性“主流化” 保护利用统筹 国土空间规划 自然保护地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2 4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