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荷属东印度华侨蒙难与国民政府的护侨交涉(1945—1948)
1
作者 余秋文 《华侨华人历史研究》 CSSCI 2024年第4期83-92,共10页
论文梳理了二战后国民政府保护荷印华侨的外交实践,分析了其背后的复杂动机与战略考量,进而揭示了战后国民政府面临的复杂局面。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荷属东印度爆发了独立战争。在此期间,荷属东印度华侨遭受了巨大的生命和财产损失。... 论文梳理了二战后国民政府保护荷印华侨的外交实践,分析了其背后的复杂动机与战略考量,进而揭示了战后国民政府面临的复杂局面。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荷属东印度爆发了独立战争。在此期间,荷属东印度华侨遭受了巨大的生命和财产损失。当时国民政府尚未与印尼共和国正式建立外交关系,只能依靠当地英军保护华侨,但护侨效果不彰。随后,文登地区爆发了大规模屠杀华侨的事件。国民政府试图联合英、美、澳等国进行争端调解,但因各国意见不一而暂时搁置。不久,国民政府派出以李迪俊为首的代表团前往荷属东印度宣慰华侨。然而,荷印华侨在“第一次警察行动”中再次遭受重创。国民政府随即通过多种渠道进行护侨交涉,促使荷兰与印尼共和国采取多项措施保护华侨。这一系列护侨交涉不仅体现了战后国民政府在外交与侨务方面的特点,也反映出中国在战后世界秩序重建过程中的艰难处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荷属东印度 国民政府 侨务 护侨 宣慰华侨
下载PDF
崔国因护侨述略
2
作者 梁建 《安庆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9年第1期63-66,共4页
崔国因是清廷派驻美国的第四任公使。在国势孱弱、美国朝野排华极盛的困难情况下,他几度交涉美国排华法案,抗议美国政府对中国侨民的歧视,维护华侨的合法权益;力阻具有强烈排华倾向的参议员布莱尔担任驻华公使;主张在美的中国侨民落地生... 崔国因是清廷派驻美国的第四任公使。在国势孱弱、美国朝野排华极盛的困难情况下,他几度交涉美国排华法案,抗议美国政府对中国侨民的歧视,维护华侨的合法权益;力阻具有强烈排华倾向的参议员布莱尔担任驻华公使;主张在美的中国侨民落地生根,加入美国国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崔国因 中国 美国 护侨
下载PDF
略论蒲安臣使团 被引量:1
3
作者 李晓蓉 《江苏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7年第1期69-73,共5页
鸦片战争后,随着中外关系的变化和清政府内部发展的客观要求,遣使出洋已成为必须。于是1868年清政府派出以美国人蒲安臣为首的代表团访问欧美。蒲安臣使团在历史上有着一定的积极意义,因为它有益于清政府设领护侨,改革传统外交礼仪制度... 鸦片战争后,随着中外关系的变化和清政府内部发展的客观要求,遣使出洋已成为必须。于是1868年清政府派出以美国人蒲安臣为首的代表团访问欧美。蒲安臣使团在历史上有着一定的积极意义,因为它有益于清政府设领护侨,改革传统外交礼仪制度,并为近代中西文化交流做出了一定的贡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蒲安臣使团 蒲安臣条约 设领护侨
下载PDF
清末汕头保商局创建始末
4
作者 李坚 《汕头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19年第9期42-48,96,共8页
清政府于清末在沿海地区专设保商局以保护归国华侨的利益,体现了官府在对待海外移民政策上从传统的"海禁"到"护侨"逐步转型。通过汕头保商局的个例分析,指出汕头保商局通过以官商合办的形式,在官府的支持下,逐步实... 清政府于清末在沿海地区专设保商局以保护归国华侨的利益,体现了官府在对待海外移民政策上从传统的"海禁"到"护侨"逐步转型。通过汕头保商局的个例分析,指出汕头保商局通过以官商合办的形式,在官府的支持下,逐步实现了本土商人联盟的建立,通过创办巡警、解决商务纠纷、组织商行"报效"等系列事务,构建了商人治理地方事务的模式。虽然在"护侨"事务上有所不及,但对于振兴本土商务、创建良性的商业环境却起到了积极的作用,呈现了清末潮州官府与商人、地方名流对于地方治理的探索与实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清末 保商局 汕头 护侨
下载PDF
试论清政府保护旅美华侨政策的局限性 被引量:2
5
作者 刘莲芬 《贵州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4年第1期67-70,共4页
19世纪70年代以后清政府对海外华人实行保护政策。面对美国政府的排华政策,清政府也提出了抗议,竭力同美国交涉。然而,清政府软弱的地位使其保护华侨的政策具有很大的局限性。
关键词 保护华侨政策 外交困境 外交交涉 清政府 海外华人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