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96篇文章
< 1 2 25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人工假体置换治疗高龄老年人不稳定股骨粗隆间骨折 被引量:79
1
作者 纪方 朴润秀 +3 位作者 蔡郑东 黄长明 贾金鹏 邵海军 《骨与关节损伤杂志》 2002年第3期184-185,共2页
目的 分析及评价应用人工股骨头置换治疗老年股骨粗隆间不稳定骨折的方法及疗效。方法 应用人工股骨头置换治疗老年股骨粗隆间不稳定骨折 32例 ,男 8例 ,女 2 4例 ,年龄 74~ 92岁 ,平均 82 3岁。骨折类型Evans分类 :ⅢA :11例 ,ⅢB... 目的 分析及评价应用人工股骨头置换治疗老年股骨粗隆间不稳定骨折的方法及疗效。方法 应用人工股骨头置换治疗老年股骨粗隆间不稳定骨折 32例 ,男 8例 ,女 2 4例 ,年龄 74~ 92岁 ,平均 82 3岁。骨折类型Evans分类 :ⅢA :11例 ,ⅢB :8例 ,Ⅳ :7例 ,Ⅱ :6例。结果  32例 30例进行短期随访 ,平均随访时间 6个月 (2~ 12个月 ) ,无 1例病人因手术并发症死亡。入院至手术时间 2~ 7d ,平均 4 5d。手术时间 5 5~ 16 5min (平均 85min)。术中补血 0~ 12 0 0ml (平均 6 0 0ml)无术中休克或死亡。伤口均一期愈合 ,无 1例感染。住院时间 10~ 2 1d (平均 14d) ,2 6例病人髋关节功能满意。结论 应用人工股骨头置换是治疗老年股骨粗隆间不稳定骨折的有效手段 ,但应严格掌握其适应证目的 分析及评价应用人工股骨头置换治疗老年股骨粗隆间不稳定骨折的方法及疗效。方法 应用人工股骨头置换治疗老年股骨粗隆间不稳定骨折 32例 ,男 8例 ,女 2 4例 ,年龄 74~ 92岁 ,平均 82 3岁。骨折类型Evans分类 :ⅢA :11例 ,ⅢB :8例 ,Ⅳ :7例 ,Ⅱ :6例。结果  32例 30例进行短期随访 ,平均随访时间 6个月 (2~ 12个月 ) ,无 1例病人因手术并发症死亡。入院至手术时间 2~ 7d ,平均 4 5d。手术时间 5 5~ 16 5min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工假体置换 治疗 老年人 不稳定股骨粗隆间骨折
下载PDF
肱骨近端骨折的手术治疗 被引量:85
2
作者 陆晴友 王秋根 +3 位作者 张秋林 唐昊 吴剑宏 王万宗 《中华创伤骨科杂志》 CAS CSCD 2003年第4期316-319,共4页
目的探讨肱骨近端骨折的外科治疗。方法48例肱骨近端骨折,其中保守治疗失败的NeerⅡ型骨折8例、NeerⅢ型骨折26例、NeerⅣ型骨折14例,均采用手术治疗,分别行开放复位、肱骨近端解剖型钢板内固定(38例)和肱骨头假体置换术(10例)。术后按... 目的探讨肱骨近端骨折的外科治疗。方法48例肱骨近端骨折,其中保守治疗失败的NeerⅡ型骨折8例、NeerⅢ型骨折26例、NeerⅣ型骨折14例,均采用手术治疗,分别行开放复位、肱骨近端解剖型钢板内固定(38例)和肱骨头假体置换术(10例)。术后按美国肩肘关节医师学会肩关节评分系统进行疗效评价。结果所有病例均获随访,时间为9~24个月。患肩无明显疼痛,患肩关节上举、内旋、外旋,完成五项日常生活能力,总体恢复满意。结论对保守治疗失败的NeerⅡ型骨折、NeerⅢ、Ⅳ型骨折应采取手术治疗,而NeerⅣ型骨折以假体置换术为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肱骨近端骨折 手术治疗 开放复位 钢板内固定 假体置换术 临床分型
原文传递
康复训练程序在全髋关节置换病人中的应用 被引量:53
3
作者 施楚君 张莲春 《中国实用护理杂志》 北大核心 2004年第6期28-29,共2页
目的 探讨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前后早期执行科学的康复训练程序的效果。促进患者恢复体力 ,增加肌力 ,增大关节活动度 ,降低术后并发症。方法 制订一整套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围手术期康复训练程序 ,应用于康复组 32例病人中。结果 对... 目的 探讨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前后早期执行科学的康复训练程序的效果。促进患者恢复体力 ,增加肌力 ,增大关节活动度 ,降低术后并发症。方法 制订一整套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围手术期康复训练程序 ,应用于康复组 32例病人中。结果 对康复组和对照组通过Harris评分进行评价 ,康复组优良率为 91% ,对照组为 70 % ,两者相比P <0 .0 5 ,差异有显著性。结论 此康复训练程序具有康复快、关节功能恢复效果好、并发症少的特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工髋关节 置换术 康复训练程序 康复护理 HARRIS评分
原文传递
人工假体置换手术治疗80岁以上股骨粗隆间骨折 被引量:49
4
作者 索鹏 石亚萍 +3 位作者 梅汉尧 陈永源 王浩杰 周永顶 《实用骨科杂志》 2003年第3期194-196,共3页
目的 :探讨人工假体置换手术治疗高龄股骨粗隆间不稳定性骨折的疗效及原理。方法 :1998年 7月~ 2 0 0 2年 7月 ,采用人工假体置换手术治疗 80岁以上股骨粗隆间不稳定性骨折 2 8例 ,其中EvansⅢ型 6例、Ⅳ型 19例、Ⅴ型3例。手术以后以... 目的 :探讨人工假体置换手术治疗高龄股骨粗隆间不稳定性骨折的疗效及原理。方法 :1998年 7月~ 2 0 0 2年 7月 ,采用人工假体置换手术治疗 80岁以上股骨粗隆间不稳定性骨折 2 8例 ,其中EvansⅢ型 6例、Ⅳ型 19例、Ⅴ型3例。手术以后以髋关节活动度、疼痛程度及生活自理情况等为观察指标。结果 :2 8例患者经 0 .5年~ 4年随访 ,优良率为 85 .8%。无一例死亡 ,未出现假体下沉、松动等现象。结论 :人工假体置换手术治疗高龄股骨粗隆间不稳定性骨折近期疗效令人满意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工假体置换 手术治疗 80岁以上老人 股骨粗隆间骨折 疗效
下载PDF
全髋关节置换与人工股骨头置换修复老年股骨颈骨折:18个月随访比较 被引量:45
5
作者 孙辉 臧学慧 +1 位作者 高立华 谭永滔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 CAS CSCD 2014年第53期8536-8541,共6页
背景:老年股骨颈骨折患者行人工髋关节置换治疗,关于选择全髋关节置换还是人工股骨头置换目前仍存在争议。目的:比较人工股骨头置换与全髋关节置换修复老年人股骨颈骨折后18个月的随访结果。方法:纳入行人工髋关节置换的股骨颈骨折患者7... 背景:老年股骨颈骨折患者行人工髋关节置换治疗,关于选择全髋关节置换还是人工股骨头置换目前仍存在争议。目的:比较人工股骨头置换与全髋关节置换修复老年人股骨颈骨折后18个月的随访结果。方法:纳入行人工髋关节置换的股骨颈骨折患者70例,男17例,女53例,年龄60-83岁,均为GardenⅢ型,Ⅳ型患者。根据置换方式分为两组,股骨头置换组39例,全髋关节置换组31例,两组患者性别、年龄、骨折分型及合并疾病构成上差异无显著性意义,具有可比性。X射线观察两组患者关节置换效果,综合比较两组患者术中输血量、术中失血量、术后引流量、手术时间、住院时间及置换后髋关节功能。结果与结论:经18个月随访,两组患者X射线显示股骨颈骨折均复位固定良好,假体位置良好。两组患者住院时间和术后引流量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两组患者术中输血量、失血量及手术时间比较,股骨头置换组优于全髋关节置换组(P<0.05);全髋关节置换组的髋关节功能恢复优良率显著高于股骨头置换组(P<0.05)。提示老年股骨颈骨折行全髋关节置换后关节功能恢复较好,远期并发症较低,是老年人股骨颈骨折的首选治疗方法;人工股骨头置换具有手术时间短、出血少及输血量少等优点,适合身体状况差、活动量小及受伤前患肢已有功能障碍的高龄患者。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股骨颈骨折 髋假体 关节成形术 置换 股骨头 老年人 植入物 人工假体 老年 人工股骨头置换 全髋关节置换 随访结果 失血量 引流量 髋关节功能
下载PDF
基于三维反求技术和计算机辅助技术的3D打印导板在全膝关节置换术中的初步应用 被引量:37
6
作者 邱冰 唐本森 +5 位作者 邓必勇 刘非 刘方 甄东 朱伟民 张明娇 《中华创伤骨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期35-41,共7页
目的探讨基于三维反求技术和计算机辅助技术的3D打印导板在全膝关节置换术(TKA)中的初步应用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14年8月至2015年9月期间利用3D打印导板辅助治疗的16例(18膝)行TKA术的患者(3D组)和采用传统TKA术的18例(18膝... 目的探讨基于三维反求技术和计算机辅助技术的3D打印导板在全膝关节置换术(TKA)中的初步应用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14年8月至2015年9月期间利用3D打印导板辅助治疗的16例(18膝)行TKA术的患者(3D组)和采用传统TKA术的18例(18膝)(对照组)患者资料。3D组患者术前采用薄层CT扫描对下肢进行医学图像数据采集,然后利用三维反求技术进行骨骼的三维重构,通过计算机辅助设计技术进行导航模板的设计,再采用3D打印技术制造个性化手术导航模板,并进行TKA术。评估两组患者的手术截骨时间、引流量、凝血功能情况,并采用影像学评价下肢力线和假体位置。术后随访评估膝关节美国特种外科医院(HSS)评分及关节活动度(ROM)等。结果所有患者术后获4~15个月(平均9个月)随访。3D组术中导航模板与股骨髁、胫骨平台骨性解剖结构贴合紧密,无明显移动。3D组患者术后下肢力线偏差均〈3°。3D组与对照组术后伤口引流量中位数分别为375、613m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D组与对照组手术截骨时间平均分别为(34.8±2.1)、(34.6±2.8)min,纤维蛋白原平均分别为(4.1±0.6)、(4.2±0.6)g/L,凝血酶原时间平均分别为(12.9±1.3)、(12.5±1.2)s,末次随访时3D组与对照组HSS评分平均分别为(86.5±4.5)、84.8±4.9分,以上项目组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前与末次随访比较,3D组HSS评分由(27.3±4.8)分提高至(86.5±4.5)分,膝关节ROM由72.5°±9.1°提高至105.4°±6.8°,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基于三维反求技术、计算机辅助设计技术和3D打印技术的3D打印导板能够准确重建患者下肢骨骼三维模型、精确定位下肢相关轴线,TKA假体力线可最大限度符合人体的生物力线要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膝关节 人工 关节成形术 置换 凝血酶原时间 3D打印 导航模板
原文传递
髋关节置换后应用利伐沙班预防深静脉血栓疗效及安全性分析 被引量:37
7
作者 张晖 王东 +2 位作者 孙海钰 栗树伟 刘亮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 CAS CSCD 2013年第30期5440-5445,共6页
背景:利伐沙班作为新型口服抗凝药物,在髋关节置换后预防下肢深静脉血栓疗效方面已得到广大学者研究证实。国外文献指出将疗程延长至35d可更明显降低深静脉血栓发生率,在国内研究尚未明显结论,且延长疗程后药物安全性是否可靠仍未证实... 背景:利伐沙班作为新型口服抗凝药物,在髋关节置换后预防下肢深静脉血栓疗效方面已得到广大学者研究证实。国外文献指出将疗程延长至35d可更明显降低深静脉血栓发生率,在国内研究尚未明显结论,且延长疗程后药物安全性是否可靠仍未证实。目的:比较利伐沙班与低分子肝素在髋关节置换后预防深静脉血栓的疗效及利伐沙班疗程用药安全性。方法:选择2011年3月至2012年9月在山西医科大学第二临床医学院行初次单侧髋关节置换患者106例,随机等分为利伐沙班组和低分子肝素组,2组均在置换后6h给药,利伐沙班组10mg/d,疗程为5周;低分子肝素组4100U/d,疗程为2周。结果与结论:利伐沙班组单侧髋关节置换患者置换后复查及随访均未发生深静脉血栓并且未发现深静脉血栓症状者,低分子肝素组单侧髋关节置换患者发现深静脉血栓7例(13%),2组深静脉血栓发生率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2组单侧髋关节置换患者置换前后静脉血血红蛋白水平、血小板水平、凝血功能,以及置换后引流量和皮下瘀斑面积的差异均无显著性意义(P>0.05)。提示髋关节置换后足疗程应用利伐沙班在预防深静脉血栓中具有明确的疗效,且足疗程应用利伐沙班有可靠的安全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骨关节植入物 人工假体 深静脉血栓 髋关节置换 利伐沙班 疗效 安全性 肝素
下载PDF
特制股骨假体置换治疗老年粗隆部不稳定骨折 被引量:35
8
作者 易善钧 潘有春 +2 位作者 李廷林 李成祥 魏清玉 《中国矫形外科杂志》 CAS CSCD 2004年第21期1651-1653,共3页
目的分析和评价应用特制人工肿瘤型股骨头置换治疗老年股骨粗隆部不稳定骨折的方法及疗效。方法应用特制人工肿瘤型股骨头置换手术治疗老年股骨粗隆部不稳定骨折14例,男8例,女6例,年龄68~82岁,平均724岁。骨折类型按Tronzo和Evans分类... 目的分析和评价应用特制人工肿瘤型股骨头置换治疗老年股骨粗隆部不稳定骨折的方法及疗效。方法应用特制人工肿瘤型股骨头置换手术治疗老年股骨粗隆部不稳定骨折14例,男8例,女6例,年龄68~82岁,平均724岁。骨折类型按Tronzo和Evans分类Ⅲa2例,Ⅲb6例,Ⅳ6例。结果14例均获随访,平均随访时间8个月(6~24个月),伤口均一期愈合,无1例感染,无假体松动,无DVT发生,无髋关节脱位或半脱位发生,无1例病人死于手术并发症,12例病人髋关节功能满意。结论应用特制人工肿瘤型股骨头置换是一种治疗老年粗隆部不稳定性骨折的安全有效方法,但应严格掌握其手术适应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股骨粗隆间骨折 老年 人工关节 置换术
下载PDF
单极人工股骨头置换的中、远期疗效分析 被引量:29
9
作者 李强 王志义 +3 位作者 朱光宇 吴杰 郭艾 罗先正 《中华骨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7期395-399,共5页
目的评价单极人工股骨头置换治疗股骨颈骨折的临床疗效,探讨影响疗效的因素。方法随访了56例因股骨颈骨折行单极人工股骨头置换的病例,平均随访9年(5 ̄24年)。手术时平均年龄67岁(54~83岁)。手术时新鲜骨折48例,GardenⅡ型4例、Garden... 目的评价单极人工股骨头置换治疗股骨颈骨折的临床疗效,探讨影响疗效的因素。方法随访了56例因股骨颈骨折行单极人工股骨头置换的病例,平均随访9年(5 ̄24年)。手术时平均年龄67岁(54~83岁)。手术时新鲜骨折48例,GardenⅡ型4例、GardenⅢ型37例、GardenⅣ型7例;其他8例。采用国产Moore型假体43例,国产珊瑚型假体13例。随访项目包括Harris髋评分和髋关节X线检查。然后对影响疗效的相关因素与评分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按照Harris髋评分系统进行评分,56例随访结果:优(90~100分)28例,平均98分;良(80~90分)7例,平均86分,优良率占62.5%;中(70 ̄80分)5例,平均76分;差(低于70分)16例,平均53分。其中37例进行X线检查,20例(54%)髋关节间隙变窄或消失,伴髋臼缘骨质增生13例(35%),伴有髋部疼痛12例(32%)。股骨柄下沉小于5mm伴小转子溶骨或吸收者14例,占38%;股骨柄下沉大于5mm者11例,占30%。无一例发生髋臼中心性脱位。初次术中选取的假体头直径平均比股骨头直径小0.32mm。56例病例中行翻修手术者9例,翻修率16%,均因为柄松动而翻修。相关因素分析发现,体重指数与评分呈负相关。结论单极人工股骨头置换用于治疗股骨颈骨折有其一定的优越性。失败原因主要为柄松动,单极头对髋臼的磨损导致关节间隙变窄有较高的发生率,占54%,致使髋部疼痛的占32%,但并不是翻修的主要原因。假体头直径必须与髋臼相匹配,否则容易增加髋臼的磨损。对于肥胖患者,应该慎用单极人工股骨头置换。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工股骨头置换 远期疗效分析 单极 股骨颈骨折 髋臼中心性脱位 Moore型 相关因素分析 X线检查 髋部疼痛 统计学分析 髋关节间隙 临床疗效 置换治疗 平均年龄 新鲜骨折 随访结果 评分系统 骨质增生 体重指数 肥胖患者 手术时
原文传递
人工关节置换术治疗高龄股骨粗隆间骨折 被引量:23
10
作者 毕海勇 张树栋 +1 位作者 刘可贵 赵中原 《实用骨科杂志》 2003年第4期300-301,共2页
目的 :探索一种治疗高龄老年人不稳定股骨粗隆间骨折的新方法。方法 :应用人工关节置换术治疗高龄老年人 (平均 84 .3岁 )不稳定股骨粗隆间骨折 37例。结果 :伤后入院至手术时间平均 2 1.5 h,手术时间平均 70 min,术中输血平均 4个单位... 目的 :探索一种治疗高龄老年人不稳定股骨粗隆间骨折的新方法。方法 :应用人工关节置换术治疗高龄老年人 (平均 84 .3岁 )不稳定股骨粗隆间骨折 37例。结果 :伤后入院至手术时间平均 2 1.5 h,手术时间平均 70 min,术中输血平均 4个单位红血球。常见的并发症是超过 2 4 h的神志错乱 19例和泌尿系感染 4例 ,大粗隆部骨不连 1例 ,肺栓塞死亡 1例。 6 8%患者恢复骨折前的行走水平 ,15 %患者需借助行器行走 ,18%行走功能严重减退的患者其髋部并无疼痛 ,只因年老体虚且发生在术前即有神志不清和经常摔倒的病人中 ;未见感染、松动、脱位者。结论 :人工关节置换术治疗高龄老年人不稳定股骨粗隆间骨折疗效肯定 ,术后即可负重且没有骨折局部塌陷的危险 ,利于早期康复 ;但应严格掌握其适应证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工关节置换术 手术治疗 高龄 股骨粗隆间骨折 适应证
下载PDF
人工全膝关节置换术治疗膝关节骨关节炎 被引量:27
11
作者 王英振 王湘达 +3 位作者 吕成昱 刘勇 马进峰 季爱玉 《中国矫形外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23期1784-1786,共3页
[目的]评价人工膝关节置换术治疗骨关节炎的临床疗效。[方法]本院自1994年10月~2003年10月采用人工全膝关节置换术治疗膝关节骨关节炎81例(95膝),男10例,女71例;平均年龄65.5岁(50—82岁);左膝35例,右膝26例,双侧同时置换1... [目的]评价人工膝关节置换术治疗骨关节炎的临床疗效。[方法]本院自1994年10月~2003年10月采用人工全膝关节置换术治疗膝关节骨关节炎81例(95膝),男10例,女71例;平均年龄65.5岁(50—82岁);左膝35例,右膝26例,双侧同时置换17例;保留后交叉韧带假体18膝,后方稳定性假体62膝,活动衬垫15膝。[结果]本组平均随访42个月(14—108个月),应用HSS膝关节评分系统进行分析,优:80膝(84.21%),良:10膝(10.53%),可:3膝(3.16%),差:2膝(2.10%)。优良率94.74%。[结论]作者认为人工全膝关节置换术能有效的缓解膝关节骨关节炎的疼痛,改善膝关节功能。正确的选择假体、精细的手术操作和严格的术后康复是保证手术效果的关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工假体 置换术 膝关节 关节炎
下载PDF
全膝关节表面置换术治疗21例屈膝畸形关节病患者的术后康复护理 被引量:27
12
作者 温冬兰 孙晓岚 +1 位作者 谢永春 孙学琴 《中华护理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3期176-178,共3页
报告了1998年4月至2003年10月对21例(30膝)严重屈膝畸形关节病患者行全膝关节表面置换术的术后康复护理。术后护理重点为做好有针对性的心理护理,教会、指导、协助患者进行规范、系统的康复锻炼,包括做患肢静力性收缩、股四头肌等长收... 报告了1998年4月至2003年10月对21例(30膝)严重屈膝畸形关节病患者行全膝关节表面置换术的术后康复护理。术后护理重点为做好有针对性的心理护理,教会、指导、协助患者进行规范、系统的康复锻炼,包括做患肢静力性收缩、股四头肌等长收缩、膝关节屈伸锻炼、直腿抬高训练、扶双拐下地步行以及上下楼梯练习,以提高下肢肌力,改善关节功能。在预防并发症的同时,术后当日即开始康复锻炼,逐日递增,直至出院。本组效果满意,优良率达 87%,7d内膝关节主动活动均达到90°以上,满足了日常生活所需的关节活动范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全膝关节表面置换术 康复护理 屈膝畸形 术后 患者 关节病 治疗 直腿抬高训练 关节活动范围 康复锻炼 2003年 1998年 预防并发症 心理护理 护理重点 等长收缩 股四头肌 上下楼梯 下肢肌力 关节功能 效果满意 主动活动 关节痛
原文传递
膝关节置换与关节镜治疗膝关节色素沉着绒毛结节性滑膜炎 被引量:24
13
作者 雷鹏飞 谢杰 +4 位作者 文霆 钟达 汪龙 杨序程 胡懿郃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 CAS CSCD 2013年第52期9077-9082,共6页
背景:外科治疗色素沉着绒毛结节性滑膜炎能够最大程度的切除病变滑膜,最大限度的恢复关节功能。目的:探讨人工全膝关节置换与关节镜下滑膜切除治疗膝关节色素沉着绒毛结节性滑膜炎的膝关节功能和复发率。方法:回顾性分析中南大学湘雅医... 背景:外科治疗色素沉着绒毛结节性滑膜炎能够最大程度的切除病变滑膜,最大限度的恢复关节功能。目的:探讨人工全膝关节置换与关节镜下滑膜切除治疗膝关节色素沉着绒毛结节性滑膜炎的膝关节功能和复发率。方法:回顾性分析中南大学湘雅医院骨科2006年12月至2011年12月收治的34例膝关节色素沉着绒毛结节性滑膜炎行手术治疗患者,治疗后病检均为弥漫性色素沉着绒毛结节性滑膜炎,其中24例患者行膝关节镜下滑膜切除,10例色素沉着绒毛结节性滑膜炎患者行人工全膝关节置换,治疗后根据病情行辅助放疗。膝关节镜下滑膜切除组采用Lysholm功能评分,人工全膝关节置换组采用美国膝关节协会评分,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膝关节功能,随访观察比较两组间的膝关节功能恢复情况及复发率。结果与结论:34例膝关节色素沉着绒毛结节性滑膜炎患者均获有效随访,随访时间12-66个月,平均41.3个月。统计学分析结果表明关节镜下滑膜切除组治疗后膝关节Lysholm功能评分为(86.3±10.3)分,明显高于治疗前的(55.5±13.2)分(t=3.81,P=0.016,P<0.05)。人工全膝关节置换组美国膝关节协会评分由治疗前的(40.7±2.2)分提高到(90.2±1.1)分(t=6.27,P<0.01);关节镜下滑膜切除组美国膝关节协会评分由治疗前的(34.2±3.9)分提高到(80.8±1.9)分(t=16.58,P<0.01)。证实,关节镜下滑膜切除结合辅助放疗治疗膝关节色素沉着绒毛结节性滑膜炎可取得较好效果,人工全膝关节置换治疗晚期膝关节弥漫型色素沉着绒毛结节性滑膜炎可较好恢复膝关节功能,且复发率较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骨关节植入物 骨与关节学术探讨 膝关节 色素沉着绒毛结节性滑膜炎 全膝关节置换 关节镜 滑膜切除 关节功能 膝关节功能评分 复发率
下载PDF
髋关节置换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血液动力学改变 被引量:24
14
作者 李磊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 CAS 北大核心 2015年第44期7082-7086,共5页
背景:髋关节置换后下肢深静脉血栓的早期诊断非常重要,对及时治疗及疗效判断也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目的:观察髋关节置换后并发下肢深静脉血栓患者的血液改变情况,为早期预测和干预提供参考。方法:2009年1月至2014年9月收治60例髋关节... 背景:髋关节置换后下肢深静脉血栓的早期诊断非常重要,对及时治疗及疗效判断也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目的:观察髋关节置换后并发下肢深静脉血栓患者的血液改变情况,为早期预测和干预提供参考。方法:2009年1月至2014年9月收治60例髋关节置换患者,其中置换后并发下肢深静脉血栓者32例(下肢深静脉血栓组),未并发下肢深静脉血栓者28例(非下肢深静脉血栓组)。分别于置换后1,3,5 d检测患者的血流变指标改变情况。结果与结论:通过检测显示,下肢深静脉血栓组置换后各种凝血标记物均异常高于非下肢深静脉血栓组,表明置换后患者的血液高凝状态度与下肢深静脉血栓的发生有密切相关的关系;而下肢深静脉血栓组置换后3,5 d D-二聚体、纤维蛋白原水平显著高于非下肢深静脉血栓组,说明D-二聚体、纤维蛋白原水平的增高与置换后发生下肢深静脉血栓呈正相关关系,提示对髋关节置换后应对患者进行动态的血液监测,如果各检测结果呈持续性增高,则应怀疑是否有血栓的发生,并及早采取预防措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骨科植入物 人工假体 髋关节置换 静脉血栓栓塞症 下肢深静脉血栓 D-二聚体 血浆纤维蛋白原
下载PDF
5E康复护理模式对膝关节周围骨肉瘤患者假体置换术后生活质量的影响 被引量:23
15
作者 高媛 高露露 《中国肿瘤临床与康复》 2019年第2期231-233,共3页
目的探讨5E康复护理模式对膝关节周围骨肉瘤患者假体置换术后生活质量的影响。方法选取2015年1月至2018年1月间宝鸡市中医医院收治的70例膝关节周围骨肉瘤患者,按照入院顺序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35例。两组患者均采用常规护理,观察... 目的探讨5E康复护理模式对膝关节周围骨肉瘤患者假体置换术后生活质量的影响。方法选取2015年1月至2018年1月间宝鸡市中医医院收治的70例膝关节周围骨肉瘤患者,按照入院顺序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35例。两组患者均采用常规护理,观察组患者在此基础上加用5E康复护理模式,比较两组患者自我护理能力、生活质量及护理满意度。结果干预后,观察组患者的自我护理能力和生活质量评分分别为(124. 87±16. 94)分和(78. 02±6. 32)分,高于对照组的(110. 03±14. 81)分和(65. 14±7. 30)分,两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 <0. 05)。观察组患者的护理满意度评分为(87. 61±7. 24)分,高于对照组的(75. 02±6. 33)分,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 05)。结论 5E康复护理模式能提高膝关节周围骨肉瘤患者假体置换术后自我护理能力、生活质量及护理满意度,应用价值较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假体置换术 骨肉瘤 膝关节 5E康复护理模式
原文传递
人工股骨头置换治疗高龄患者股骨转子间不稳定性骨折 被引量:20
16
作者 王国柱 慕会杰 +2 位作者 努尔兰 刘利兵 王成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 CAS CSCD 2013年第48期8337-8342,共6页
背景:老年骨质疏松症患者股骨转子间骨折行人工股骨头置换是一个具有挑战性的问题。目的:探讨采用先安装关节后骨折复位治疗高龄患者股骨转子间不稳定性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纳入老年股骨转子间不稳定性骨折患者21例,均采用人工股骨头... 背景:老年骨质疏松症患者股骨转子间骨折行人工股骨头置换是一个具有挑战性的问题。目的:探讨采用先安装关节后骨折复位治疗高龄患者股骨转子间不稳定性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纳入老年股骨转子间不稳定性骨折患者21例,均采用人工股骨头置换治疗,同时收集20例老年股骨转子间不稳定性骨折应用动力髋螺钉内固定治疗患者的临床资料,对比分析两组在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内固定置换后下地活动时间、并发症、Harris评分的差异,主要观察人工股骨头置换患者的临床疗效。结果与结论:所有患者均获得随访,平均随访时间20个月(6-36个月),置换后切口均Ⅰ期愈合,采用股骨头置换手术时间短、术中出血量少、置换治疗后下地活动时间早,但两组间Harris评分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行人工股骨头置换后无感染、内翻移位及髋关节松动等并发症。结果说明,老年人股骨转子间骨折实施人工关节置换先确定好股骨假体正确的前倾角、偏心距及股骨距长短,在植入股骨假体后再做转子和股骨距骨性标志的复位固定,是一种简单易行的手术操作,可减少出血量、缩短手术时间、提高临床疗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骨关节植入物 人工假体 人工关节 骨关节置换 人工股骨头置换 老年患者 股骨转子间骨折
下载PDF
LINK固定平台与Oxford活动平台单髁置换治疗膝内侧单间室骨性关节炎的对比 被引量:20
17
作者 卢明峰 胡广兵 +1 位作者 李泽晖 曹学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 CAS 北大核心 2017年第35期5595-5602,共8页
背景:单髁置换治疗膝单间室骨性关节炎具有失血少、创伤小、恢复快、最大限度保留骨量、费用低、并发症少和患者满意度高等优点,但是对于活动平台和固定平台单髁假体的选择问题目前还存在争议。目的:对比LINK固定平台与Oxford活动平台... 背景:单髁置换治疗膝单间室骨性关节炎具有失血少、创伤小、恢复快、最大限度保留骨量、费用低、并发症少和患者满意度高等优点,但是对于活动平台和固定平台单髁假体的选择问题目前还存在争议。目的:对比LINK固定平台与Oxford活动平台假体单髁置换治疗膝内侧单间室骨性关节炎在解除膝关节疼痛、重建膝关节功能、纠正膝关节畸形方面的差异,为临床更好的选择假体提供依据。方法:回顾性分析2014年12月至2016年6月广东省中医院关节科收治的单髁置换治疗膝内侧单间室骨性关节炎患者90例,按假体类型分为LINK固定平台组和Oxford活动平台组,每组45例。对2组患者术前术后疼痛程度、膝关节活动度、并发症、下肢力线进行评估;同时采用美国膝关节协会评分(KSS)对2组患者关节活动度、关节功能进行评价。结果与结论:(1)无论选择活动平台型假体还是固定平台型假体,术后均能取得良好的临床疗效:(2)2组间KSS评分、目测类比评分、膝关节活动度对比差异均无显著性意义(P>0.05);(3)2组患者术后均未出现深静脉血栓、假体松动、关节翻修等并发症;(4)2组患者在下肢力线矫正角度方面,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活动平台组胫股角的矫正角度比固定平台大;(5)结果说明,在严格掌握适应证的前提下,LINK固定平台与Oxford活动平台假体单髁置换治疗膝关节单间室骨性关节炎均能够有效缓解患者痛苦,改善膝关节功能。虽然活动平台假体在恢复下肢正常力线方面更有优势,但也可能加速外侧软骨的磨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骨科植入物 人工假体 单髁置换 固定平台 活动平台 膝骨关节炎 单间室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
下载PDF
人工肱骨头置换治疗肱骨近端复杂性骨折 被引量:16
18
作者 林宏生 查振刚 +2 位作者 王国普 刘宁 吴昊 《中华创伤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7期410-412,共3页
目的 探讨人工肱骨头置换治疗肱骨近端复杂性骨折的临床价值和相关问题。 方法 肱骨近端复杂性骨折 2 3例 ,男 10例 ,女 13例 ;年龄 4 3~ 76岁 ,平均 5 8.6岁。根据Neer分类 ,三部分骨折 4例 ,四部分骨折 17例 ,肱骨头劈裂骨折 2例 ... 目的 探讨人工肱骨头置换治疗肱骨近端复杂性骨折的临床价值和相关问题。 方法 肱骨近端复杂性骨折 2 3例 ,男 10例 ,女 13例 ;年龄 4 3~ 76岁 ,平均 5 8.6岁。根据Neer分类 ,三部分骨折 4例 ,四部分骨折 17例 ,肱骨头劈裂骨折 2例 ;新鲜骨折 (受伤后 2周内 ) 18例 ,陈旧骨折 5例。均采用人工肱骨头置换术治疗。 结果 所有患者平均随访时间 15 .6个月 ,均无感染、神经损伤和假体周骨折 ;无假体松动、脱位等并发症。美国加州洛杉矶半关节成形改良评分系统 (SSMH)综合评分平均为 2 6 .3分 ,2 7分以上 (优 ) 3例 ,2 4~ 2 7分 (良 ) 18例 ,优良率为 91.3% ;18~2 4分 (中 ) 2例 ,<18分 (差 ) 0例。 2 3例患者疼痛方面平均得分为 9.5分 ,功能方面为 8.6分 ,肌力和运动方面为 8.2分。 结论 人工肱骨头置换术是治疗肱骨近端复杂性骨折较满意的方法 ,在减除创伤后肩关节疼痛方面效果显著。正确选择适应证、熟悉肩关节解剖关系、掌握手术技巧和早期合理的术后康复治疗是保证治疗效果满意的关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工肱骨头置换 治疗 肱骨骨折 人工关节
原文传递
全膝关节置换患者术前心理弹性现状及其影响因素分析 被引量:18
19
作者 刘晓宇 陆海英 +3 位作者 单亚维 陈维佳 孙慧敏 黄云霏 《中华护理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7期2102-2108,共7页
目的探讨全膝关节置换患者术前心理弹性现状并分析其影响因素。方法采用便利抽样法,选取2021年3月—7月在上海市某三级甲等医院关节外科住院的183例择期行全膝关节置换术的患者作为调查对象。基于心理弹性模型选定潜在影响变量,采用一... 目的探讨全膝关节置换患者术前心理弹性现状并分析其影响因素。方法采用便利抽样法,选取2021年3月—7月在上海市某三级甲等医院关节外科住院的183例择期行全膝关节置换术的患者作为调查对象。基于心理弹性模型选定潜在影响变量,采用一般资料调查表、西安大略和麦克马斯特大学骨关节炎指数、康纳戴维森心理弹性量表、慢性病自我效能量表、希望指数量表、心理困扰量表、社会支持评定量表、医学应对方式问卷进行调查。采用多元线性回归进行心理弹性影响因素分析。结果全膝关节置换患者术前心理弹性水平为(59.98±9.20)分。多元线性回归分析显示,患者文化程度(β=0.202,P<0.001)、自我效能(β=0.319,P<0.001)、希望(β=0.363,P<0.001)、屈服应对(β=-0.149,P=0.010)可影响全膝关节置换患者术前心理弹性,共解释68.20%的总变异。结论全膝关节置换患者术前心理弹性整体水平较低,临床实践中应重视健康教育与心理辅导,提高患者的自我效能和希望水平,避免消极应对方式,促进患者的手术预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膝关节骨关节炎 人工膝关节 关节成形术 置换 心理弹性 影响因素 横断面调查 护理
原文传递
髓内钉置入内固定治疗肱骨骨折 被引量:18
20
作者 王一民 徐开明 +3 位作者 黄醒中 黄爱军 李中檀 马树强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 CAS CSCD 2013年第4期696-703,共8页
背景:肱骨骨折的治疗到目前仍未形成一个固定的、被大多数学者接受的统一的治疗模式,髓内钉置入内固定治疗肱骨骨折的适应证、手术时机等一直存在分歧。目的:分析肱骨骨折的病理解剖、愈合过程及损伤分型,探讨髓内钉置入内固定治疗肱骨... 背景:肱骨骨折的治疗到目前仍未形成一个固定的、被大多数学者接受的统一的治疗模式,髓内钉置入内固定治疗肱骨骨折的适应证、手术时机等一直存在分歧。目的:分析肱骨骨折的病理解剖、愈合过程及损伤分型,探讨髓内钉置入内固定治疗肱骨骨折的手术适应证及时机。方法:治疗复杂肱骨骨折的目的是恢复必要的功能或解剖位,达到稳定置入固定,能早期功能锻炼。收集髓内钉置入固定治疗肱骨骨折的相关文献,找出治疗对象相似、疗效评价标准相同的病例进行比较研究。为肱骨骨折的临床治疗提供依据。结果与结论:肱骨骨折在选择治疗方法时应严格评估骨折类型、骨质质量及选择适合的髓内钉对于肱骨骨折治疗预后很重要。了解髓内钉的类型和置入固定方式,认识不同种类髓内钉置入治疗肱骨骨折的价值,采取有效措施防治髓内钉置入固定治疗肱骨骨折相关并发症的发生,可在治疗肱骨骨折时得到满意的结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骨关节植入物 骨关节植入物学术探讨 肱骨骨折 髓内钉 假体置换 骨折置入固定 锁定钢板 骨折分型 解剖学 肩关节功能 骨折愈合 并发症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25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