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9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呼兰河传》:融汇各种文体艺术的奇文 被引量:5
1
作者 杨迎平 《山东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16年第1期40-46,共7页
萧红的《呼兰河传》不像小说,它吸收诗、戏剧、散文的一些长处,甚至还具有电影化特征,可谓融汇各种文体艺术。《呼兰河传》通过戏剧艺术的讽刺批判、散文艺术的怀念倾诉、诗歌艺术的吟唱咏叹、电影艺术的影像书写这些陌生化叙述,使读者... 萧红的《呼兰河传》不像小说,它吸收诗、戏剧、散文的一些长处,甚至还具有电影化特征,可谓融汇各种文体艺术。《呼兰河传》通过戏剧艺术的讽刺批判、散文艺术的怀念倾诉、诗歌艺术的吟唱咏叹、电影艺术的影像书写这些陌生化叙述,使读者对呼兰河小城熟视无睹、司空见惯的国民惰性产生惊讶和好奇心。萧红是一位现实主义作家,她真实地表现了呼兰河人的生活,但她的现实主义与传统的现实主义不同,她在《呼兰河传》中运用夸张、象征和反讽手法,创造了超现实的现实主义杰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呼兰河传》 戏剧性 诗化 散文化 电影化
下载PDF
绚烂之极归于平淡——汪曾祺小说文体的独创性 被引量:2
2
作者 肖莉 《江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5年第4期61-65,共5页
汪曾祺的影响在很大程度上是由于他打破了传统小说的创作程式,在艺术上进行大胆的尝试和探索,创作出“系列”的散文化的小说,形成他独特的文体特色。汪曾祺小说的散文化表现为:人物描写的散文化;叙述的写意性、主观性;结构的随意性。
关键词 汪曾祺 小说文体 散文化
下载PDF
京派文学的散文化与母语文学传统的新创化 被引量:1
3
作者 伍丹 《湖南师范大学社会科学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2022年第2期119-124,共6页
京派同人拥有共同的文学理念,将汉语言母语文学的诗性本色视为己任,对母语文学进行了现代性创化或“新传统化”。散文是母语文学的正宗,也是现代文体中发展得最为从容和完备的一种。京派文学对母语文学现代性创化的重要表征是创作的“... 京派同人拥有共同的文学理念,将汉语言母语文学的诗性本色视为己任,对母语文学进行了现代性创化或“新传统化”。散文是母语文学的正宗,也是现代文体中发展得最为从容和完备的一种。京派文学对母语文学现代性创化的重要表征是创作的“散文化”。京派文学“散文化”症候之一是小说,作家运用并发展了母语文学叙述语言的精练、含蓄和抒情功能。其中对情绪和炼句的考究、结构的片段性与叙述的空白化,都展示出其小说创作散文化的文本基色。症候之二是在理论性或批评性话语层面也呈现出散文化思维态势。京派批评家追求“寻美的批评”,以及文学批评本身就是一门独立的艺术创造,在传承和开发母语文学资源的基础上,创造了一种近似“美文”的、由感悟化思维所凝聚成的批评(理论)文体风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京派文学 母语文学 散文化
下载PDF
汪曾祺早期小说的叙述人称及其抒情化小说写作
4
作者 张文香 《海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 2012年第1期14-17,共4页
汪曾祺早期小说大量采用第一人称叙述,突出作为故事人物的"我"的心理世界与作为叙述者的"我"的主观感受,具有强烈的主观色彩。同时,其作品中的"我"与作者极为相似,小说的抒情具有强烈的真实感,这使其小... 汪曾祺早期小说大量采用第一人称叙述,突出作为故事人物的"我"的心理世界与作为叙述者的"我"的主观感受,具有强烈的主观色彩。同时,其作品中的"我"与作者极为相似,小说的抒情具有强烈的真实感,这使其小说具有散文特质。早期小说的抒情化和真实感影响了其后期小说创作,其抒情性被继承了下来,成为后期小说散文化的内在成因之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汪曾祺小说 第一人称 抒情性 散文化
下载PDF
《呼兰河传》的文人自觉与功能实现
5
作者 尹琳 《江苏海洋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11年第17期52-54,共3页
《呼兰河传》可以说是最能体现萧红文人自觉的一部作品。作者以独特的散文化艺术风格和充满女性关怀的视角,以"寂寞独语"的叙述方式,勾画了松花江岸呼兰小城的风土人情以及那里人们的愚昧麻木的生活,发出了"改造国民性&q... 《呼兰河传》可以说是最能体现萧红文人自觉的一部作品。作者以独特的散文化艺术风格和充满女性关怀的视角,以"寂寞独语"的叙述方式,勾画了松花江岸呼兰小城的风土人情以及那里人们的愚昧麻木的生活,发出了"改造国民性"的呼喊。整部作品就像一条静静流淌着的小河,看似波澜不惊,却处处暗涌着情绪。《呼兰河传》有着巨大的审美张力,其"散文化"和"诗化"的叙事特征,造成了小说语言的陌生化,也造成了故事当中的许多"空白点",激发了读者阅读与探究的兴趣。另外,《呼兰河传》里还充斥着反讽的叙事特征,使小说以一种"含泪带笑"的方式来完成国民性的批判,以此实现作者对现实世界和人性世界的深层揭示和哲学反思。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呼兰河传》 “改造国民性” 文人自觉 散文化
下载PDF
论20世纪30年代梁宗岱与梁实秋的诗学论争
6
作者 郑成志 《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学报》 2014年第1期8-11,共4页
20世纪30年代,中国新诗坛出现了在当时著名的"二梁之争"。表面上看,梁实秋和梁宗岱的争论是意气之争;但是,在逞才使气的背后,他们的争论是由于各自所秉持的诗歌观念的迥异造成的。"二梁之争"发生在中国新诗从"... 20世纪30年代,中国新诗坛出现了在当时著名的"二梁之争"。表面上看,梁实秋和梁宗岱的争论是意气之争;但是,在逞才使气的背后,他们的争论是由于各自所秉持的诗歌观念的迥异造成的。"二梁之争"发生在中国新诗从"非诗"走向"本体的诗"、从"散文化"走向"纯诗化"的分歧路口,在中国新诗理论发展史上有其丰富的内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梁宗岱 梁实秋 象征主义 非诗 本体的诗 散文化 纯诗化
下载PDF
论汉语音乐性和词体起源
7
作者 杨遗旗 《海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5年第12期128-132,共5页
汉语音乐性是中国古典诗歌体式演变的基础。词体在近体诗基础上诞生,正是在汉语音乐性基础上,语言诗化与散文化之间的矛盾,诗歌节奏稳定性与诗意表达自由性之间的矛盾,和中唐后去律趋散文体革新的时代要求,这三股力量共同作用的结果。
关键词 唐宋词 诗体演变 汉语音乐性 诗化 散文化
下载PDF
论宋代骚体赋的散文化倾向
8
作者 景红录 《重庆三峡学院学报》 2020年第2期63-68,共6页
宋代骚体赋创作受到宋代散文的深刻影响,表现出散文化的倾向。这种倾向表现在内容上,即多用之谈论时政、评说古人、阐述学问,以关注现实、阐发思想为主;表现在表达方式上,则侧重议论、富于思辨;表现在句式上,则长短随意、转换自然;表现... 宋代骚体赋创作受到宋代散文的深刻影响,表现出散文化的倾向。这种倾向表现在内容上,即多用之谈论时政、评说古人、阐述学问,以关注现实、阐发思想为主;表现在表达方式上,则侧重议论、富于思辨;表现在句式上,则长短随意、转换自然;表现在语言文字上,则崇尚平易浅显、通达流畅。这种散文化对骚体赋的发展是利弊并存的,而取利舍弊才是合理和有益的创作方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宋代 骚体赋 散文化 议论
下载PDF
沈从文小说散文化倾向研究
9
作者 陈良启 《武夷学院学报》 2016年第10期30-33,共4页
被誉为"文体作家"的沈从文,极力反对小说创作受"章法"、"范式"的束缚,追求自由、灵活的散文化创作取向。他的小说创作,情节结构简单闲散,没有完整的叙事模式,常常用散文式的抒情和风俗人情的描写,营造散... 被誉为"文体作家"的沈从文,极力反对小说创作受"章法"、"范式"的束缚,追求自由、灵活的散文化创作取向。他的小说创作,情节结构简单闲散,没有完整的叙事模式,常常用散文式的抒情和风俗人情的描写,营造散文化的意境;运用素朴雅致的语言,表现"优美、健康、自然而又不悖乎人性的人生形式";他的小说弥漫着浓郁的抒情气氛,浸染着怀旧和悲伤的情调,给人一种另类的精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沈从文 小说散文化 散文化意境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