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0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低损耗超小模面积杂化表面等离激元波导 被引量:3
1
作者 许丹 黄勇刚 +2 位作者 王小云 何浩 何海龙 《光学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6期284-293,共10页
提出了一种在矩形金属沟槽中插入两块相同的矩形硅核的新型杂化波导结构,基于有限元方法,在波长为1550 nm时,系统地研究了两块介质核间的距离、介质核的高度、宽度以及介质核与金属间的距离对有效模面积和传播距离的影响。计算结果表明... 提出了一种在矩形金属沟槽中插入两块相同的矩形硅核的新型杂化波导结构,基于有限元方法,在波长为1550 nm时,系统地研究了两块介质核间的距离、介质核的高度、宽度以及介质核与金属间的距离对有效模面积和传播距离的影响。计算结果表明,通过左右狭缝或者中间狭缝的场增强效应,能得到低损耗超小模面积的杂化模,当介质核与金属间的距离比较大时,相对于中间无狭缝的情况,当缝隙为5 nm时,该结构的有效模面积急剧减小,约减到原来的七分之一,而传播距离略有增长,在50个波长左右,而且中间缝隙越窄(不等于0 nm),模面积越小,传播距离越大,介质核越高,传播距离越远而模面积几乎不变。当介质核与金属间的距离比较小时,中间缝隙越小,介质核的宽度越小,模面积越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光学器件 杂化表面等离激元波导 有限元理论 有效模面积 传播距离
原文传递
条形介质加载型表面等离子体波导传输特性的研究 被引量:2
2
作者 胡素素 曾玮琪 +2 位作者 吕柳 孟梦 许孝芳 《光电子.激光》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期22-27,共6页
采用二维时域有限差分(FDTD)法,分析对比了介质-金属(IM)结构和金属-介质-金属(MIM)结构波导对光波传输特性的影响,以及通过对IM结构的尺寸、折射率进行优化得到最佳传输长度。数值结果表明,IM结构波导能使光波传输距离更长。对IM波导... 采用二维时域有限差分(FDTD)法,分析对比了介质-金属(IM)结构和金属-介质-金属(MIM)结构波导对光波传输特性的影响,以及通过对IM结构的尺寸、折射率进行优化得到最佳传输长度。数值结果表明,IM结构波导能使光波传输距离更长。对IM波导结构研究发现,当介质层厚为300nm,金属层厚为200nm时,传输效果最佳。基于这个参数的IM结构,计算介质层折射率对IM波导光传输特性的影响发现,介质层折射率为1.5时,在模场约束较好的情况下,传输损耗降低,表面等离子体波的传输长度最长。整体优化后的条型波导可以实现最大传输距离为37μm。这一设计和优化波导结构参数的方法不仅拓宽了介质加载型表面等离子体激元(SPP)波导结构的理论基础,在纳米光学集成器件研究上也具有一定的应用潜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表面等离子体激元(SPP)波导 介质加载型 折射率 传输损耗 传输长度
原文传递
硅基结构混合等离子激元波导模式特性的数值研究 被引量:2
3
作者 赵丽美 关建飞 《红外与激光工程》 EI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4期1329-1334,共6页
首先建立了一种由相同宽度的金属带,Si O2间隔层与Si介质脊构成的导体-夹层-硅基结构(Conductor-Gap-Silicon,CGS)的混合等离子激元波导模型,分析了间隔层的厚度以及波导宽度对模式传输特性的影响,提出了模场面积为0.08μm2与430μm传... 首先建立了一种由相同宽度的金属带,Si O2间隔层与Si介质脊构成的导体-夹层-硅基结构(Conductor-Gap-Silicon,CGS)的混合等离子激元波导模型,分析了间隔层的厚度以及波导宽度对模式传输特性的影响,提出了模场面积为0.08μm2与430μm传输距离的设计方案。在此基础上,通过增加数值模型中介质脊的宽度而形成硅基板CGS波导结构。数值分析结果表明:硅基板CGS波导可将模式有效折射率增至2.8,同时传输长度能够延长到1.74 mm。并且模场面积可以进一步压缩到0.025μm2。此外,硅基板CGS波导制作更加简便,并可采用现有COMS制作技术完成,进而具有较大的实用前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混合等离子体波导 表面等离子体激元 传输长度 有效模场面积 耦合长度
下载PDF
Decoupling co-existing surface plasmon polariton (SPP) modes in a nanowire plasmonic waveguide for quantitative mode analysis 被引量:1
4
作者 Sanggon Kim Sabrina Bailey +1 位作者 Ming Liu Ruoxue Yan 《Nano Research》 SCIE EI CAS CSCD 2017年第7期2395-2404,共10页
Knowledge of surface plasmon polariton (SPP) modes in one-dimensional (1D) metallic nanostructures is essential for the development of subwavelength optical devices such as photonic circuits, integrated light sour... Knowledge of surface plasmon polariton (SPP) modes in one-dimensional (1D) metallic nanostructures is essential for the development of subwavelength optical devices such as photonic circuits, integrated light sources, and photo- detectors. Despite many efforts to characterize the propagation parameters of these subwavelength 1D plasmonic waveguides, such as Ag nanowires, large discrepancies exist among available reports owing to their sensitivity to the relative weights of co-existing SPP modes and the lack of a method of decoupling these modes and analyzing them separately. In this work, we develop an interference method to distinguish different SPP modes that are simultaneously excited in a Ag nanowire waveguide and measure their propagation parameters separately. By extracting information from the propagation-distance- dependent intensity oscillations of the scattered light from the nanowire tip, the effective refractive indices, propagation lengths, and relative mode weights of co-existing SPP modes supported by the nanowire are derived from a mode interference model. These parameters depend strongly on the nanowire diameter and excitation wavelength. In particular, we demonstrate the possibility of selective excitation of different SPP modes by varying the nanowire diameter. This new mode analysis technique provides unique insights into the develop- ment and optimization of SPP-based application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surface plasmon polariton(SPP) silver nanowire propagation length effective refractive index mode weight
原文传递
Sensitivity Dependence of Surface Plasmon Resonance Based Sensors on Prism Refractive Index 被引量:1
5
作者 Wang Guo-ping Sugiura Tadao Kawata Satoshi 《Wuhan University Journal of Natural Sciences》 EI CAS 2002年第1期47-50,共4页
We theoretically and experimentally demonstrate that refractive index of the prism used to load metal film has significant influence on sensitivity of surface plasmon resonance based sensors. The prism with lower refr... We theoretically and experimentally demonstrate that refractive index of the prism used to load metal film has significant influence on sensitivity of surface plasmon resonance based sensors. The prism with lower refractive index gives the sensors a higher sensitivity in detecting refractive index variations of a sample. We attribute this effect to the fact that a prism with low refractive index will increase coupling distance between surface plasmons and the medium under investigation. 展开更多
关键词 surface plasmon resonance SENSORS sensitivity PRISM propagation length
下载PDF
大气探测激光雷达发射能量监测 被引量:2
6
作者 杜洋 华灯鑫 +3 位作者 辛文辉 何廷尧 崔岩 普亚洲 《量子电子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2期209-215,共7页
出射激光脉冲能量变化对激光雷达的测量数据有很大影响,需对其进行实时、准确测量。针对激光雷达出射激光脉宽窄、不易实现高频电路采集的问题,设计了一个基于峰值采样保持电路的脉冲能量监测系统。对脉宽为10 ns、重复频率分别为20、60... 出射激光脉冲能量变化对激光雷达的测量数据有很大影响,需对其进行实时、准确测量。针对激光雷达出射激光脉宽窄、不易实现高频电路采集的问题,设计了一个基于峰值采样保持电路的脉冲能量监测系统。对脉宽为10 ns、重复频率分别为20、60、100 Hz的模拟脉冲进行了实时监测,结果表明该系统能很好地检测激光出射能量,没有脉冲遗漏现象。在激光雷达观测实验中,该监测系统输出的电压值与实测激光脉冲能量有较好的线性关系,为激光雷达数据反演提供了修正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遥感 脉冲能量 峰值保持电路 激光雷达 数据修正
下载PDF
纳米层状结构非局域等离激元传播长度研究 被引量:2
7
作者 李军 肖玉婷 +1 位作者 徐国定 潘涛 《苏州科技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2015年第1期31-35,共5页
研究了非局域效应情况下,表面等离子体激元在以各向异性材料为衬底的纳米层状结构中的传播特性。详细推导了表面等离子体激元在各向异性纳米层状结构中的色散关系式,并通过数值计算,研究了对称与反对称两种不同模式下传播长度随结构和... 研究了非局域效应情况下,表面等离子体激元在以各向异性材料为衬底的纳米层状结构中的传播特性。详细推导了表面等离子体激元在各向异性纳米层状结构中的色散关系式,并通过数值计算,研究了对称与反对称两种不同模式下传播长度随结构和材料等参数的变化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各向异性 非局域 传播长度
下载PDF
Hybrid plasmon waveguides with metamaterial substrate and dielectric substrate:A contrastive study
8
作者 宫慧 刘玉敏 +2 位作者 俞重远 吴秀 尹昊智 《Chinese Physics B》 SCIE EI CAS CSCD 2014年第4期427-432,共6页
Hybrid plasmon waveguides, respectively, with metamaterial substrate and dielectric substrate are investigated and analyzed contrastively with a numerical finite element method. Basic properties, including propagation... Hybrid plasmon waveguides, respectively, with metamaterial substrate and dielectric substrate are investigated and analyzed contrastively with a numerical finite element method. Basic properties, including propagation length Lp, effective mode area Aeff, and energy distribution, are obtained and compared with waveguide geometric parameters at 1.55 gin. For the waveguide with metamaterial substrate, propagation length Lp increases to several tens of microns and effective mode area Aeff is reduced by more than 3 times. Moreover, the near field region is expanded, leading to potential applications in nanophotonics. Therefore, it could be very helpful for improving the integration density in optical chips and developing functional components on a nanometer scale for all optical integrated circuit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hybrid plasmon waveguide METAMATERIAL propagation length effective mode area
下载PDF
磁性介质表面电磁波特征 被引量:1
9
作者 王铭扬 《首都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3年第2期27-31,共5页
根据电与磁的对称性,类比于表面等离子体(SPPs)的性质,本文研究了磁性材料与介质界面的表面电磁波特征.我们称这种表面电磁波为磁表面等离子体(MSPP).本文推导了磁表面等离子体的波矢,并分析了MSPP的波长、传播距离以及穿透深度随磁性... 根据电与磁的对称性,类比于表面等离子体(SPPs)的性质,本文研究了磁性材料与介质界面的表面电磁波特征.我们称这种表面电磁波为磁表面等离子体(MSPP).本文推导了磁表面等离子体的波矢,并分析了MSPP的波长、传播距离以及穿透深度随磁性材料磁导率的变化,整理了单界面处MSPP在微波波段下的性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表面等离子体 磁表面等离子体 微波 波长 穿透深度 传播距离
下载PDF
基于磁调控微纳复合结构的电磁波特性研究 被引量:1
10
作者 刘畅 曹明 +1 位作者 徐国定 潘涛 《苏州科技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2016年第2期19-22,共4页
研究了在外加磁场作用下石墨烯与半导体复合纳米层状结构的表面等离子体波传播特性。推导了表面波在石墨烯与半导体组合的纳米层状结构中的色散关系,并通过数值计算,获得了不同磁场情况下的表面波传播长度随频率和化学势的变化关系。计... 研究了在外加磁场作用下石墨烯与半导体复合纳米层状结构的表面等离子体波传播特性。推导了表面波在石墨烯与半导体组合的纳米层状结构中的色散关系,并通过数值计算,获得了不同磁场情况下的表面波传播长度随频率和化学势的变化关系。计算结果表明,外加磁场会对传播长度有明显的影响,且随着磁场的增强,传播长度的截止频率也会增大;而石墨烯化学势保持不变的情况下,传播长度也随磁场的增强而增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纳米层状结构 表面等离子体波 石墨烯 传播长度
下载PDF
双层半圆介质加载表面等离子激元波导的传输特性研究 被引量:1
11
作者 王琼 邵晓珍 +1 位作者 张冠茂 胡南 《激光与光电子学进展》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6期176-183,共8页
提出了一种双层半圆介质加载表面等离子激元波导新结构,并利用有限元方法对该新型波导结构在工作波长1550nm下的传输特性进行了数值仿真和优化分析,得到了波导传播特性的主要参数。结果表明:在波导总面积保持不变的情形下,当双层半圆介... 提出了一种双层半圆介质加载表面等离子激元波导新结构,并利用有限元方法对该新型波导结构在工作波长1550nm下的传输特性进行了数值仿真和优化分析,得到了波导传播特性的主要参数。结果表明:在波导总面积保持不变的情形下,当双层半圆介质的折射率分别取为n1=1.4和n2=1.473时,波导的传播特性最佳;在此折射率参数基础上,波导的内外介质半径比r1/r2为0.5时,波导的传播长度最大、衰减系数最小并且模式面积和品质因数的取值都非常理想,可以获得最优的波导传输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集成光学 表面等离子激元波导 双层半圆介质加载波导 传播长度 品质因数
原文传递
金属-介质纳米线阵列表面等离子体光波导模式串扰特性的研究 被引量:1
12
作者 梁熙静 田晋平 +2 位作者 杨荣草 李禄 宋丽军 《量子光学学报》 北大核心 2015年第3期251-259,共9页
作为亚波长的表面等离子体光波导,在传导电磁场模式的过程中,模式间的串扰是影响模式传输距离及其它物理特性的一个重要因素,因此本文首先系统地研究了两个平行放置的由介质-金属-介质纳米线阵列构成的混合表面等离子体光波导的模式耦... 作为亚波长的表面等离子体光波导,在传导电磁场模式的过程中,模式间的串扰是影响模式传输距离及其它物理特性的一个重要因素,因此本文首先系统地研究了两个平行放置的由介质-金属-介质纳米线阵列构成的混合表面等离子体光波导的模式耦合和串扰特性;其次作为对比,把波导结构变为金属-介质-金属纳米线阵列,同样平行放置两个来研究其模式耦合与串扰特性.研究结果表明,这两种混合表面等离子体光波导所支持的电磁场基模的耦合长度远大于其有效传输距离。因此在进行高密度集成时,模式间发生串扰的概率将会非常小。基于这种特性,这两种结构的混合表面等离子体光波导可以应用于高密度光子器件集成、纳米光子学和生物传感器等领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表面等离子体光波导 模式串扰 传输距离 功率转移系数
原文传递
圆柱形金纳米线中表面等离激元的传输性质研究 被引量:1
13
作者 孙宝清 古英 龚旗煌 《北京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2期224-230,共7页
从理论上研究了圆柱形金纳米线中,可见光波长下(λ=632.8 nm)表面等离激元模式的传输性质。通过求解麦克斯韦方程组,得到圆柱形金纳米线中表面等离激元波导的传播常数,进而得到表面等离激元模式的传输性质,包括其传播长度及有效半径等... 从理论上研究了圆柱形金纳米线中,可见光波长下(λ=632.8 nm)表面等离激元模式的传输性质。通过求解麦克斯韦方程组,得到圆柱形金纳米线中表面等离激元波导的传播常数,进而得到表面等离激元模式的传输性质,包括其传播长度及有效半径等。还发现了表面等离激元模式的传输性质受到模式结构以及介质介电常数的影响,并且得到了表面等离激元传输距离和能量局域之间的普遍矛盾,即能量局域越好传播距离越短。通过计算,能够在特定的结构参数下获得较好的局域特性和传播长度,例如,当金属芯半径为40 nm,介质(SiO2)厚度为40 nm时,HE11模式的传播长度为103.6μm,有效半径642 nm。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圆柱形金纳米线 表面等离激元 传播距离 有效半径
下载PDF
金属椭圆表面等离子体波导传输特性研究
14
作者 吴博雯 黄志祥 +1 位作者 王丽华 吴先良 《量子电子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2期252-256,共5页
设计了一种高折射率基底的椭圆表面等离子体波导,基于有限元法对此波导支持的基模的能流密度分布、有效折射率、传播长度、有效面积与几何参数、结构之间的关系进行了分析.能流密度分布表明能量主要集中分布在两个金属椭圆柱之间的中心... 设计了一种高折射率基底的椭圆表面等离子体波导,基于有限元法对此波导支持的基模的能流密度分布、有效折射率、传播长度、有效面积与几何参数、结构之间的关系进行了分析.能流密度分布表明能量主要集中分布在两个金属椭圆柱之间的中心区域,在金属与锗基底、基底与基底之间也存在能量.通过调节两个椭圆的中心距离及其两个半轴的大小,可以实现此波导模式传输特性的分析。工作波长确定时有效折射率随中心距的增大而减小,而传播长度增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纤维与波导光学 金属椭圆 表面等离子体波导 有效折射率 传播长度
下载PDF
一种基于不平坦基底结构的混合等离子体波导
15
作者 刘燕 钟任斌 +1 位作者 丁红 刘盛纲 《光子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3期1-7,共7页
提出了一种工作于太赫兹波段的、基于半圆柱形"不平坦"InSb基底结构的混合等离子体波导.分析了半导体材料InSb的相对介电常量随工作频率的变化特性,重点研究了该混合波导以及两种不同形变结构的有效模场面积、传播长度、品质... 提出了一种工作于太赫兹波段的、基于半圆柱形"不平坦"InSb基底结构的混合等离子体波导.分析了半导体材料InSb的相对介电常量随工作频率的变化特性,重点研究了该混合波导以及两种不同形变结构的有效模场面积、传播长度、品质因数、能量分布等随波导工作频率、波导尺寸的变化情况.结果表明,本文提出的"不平坦"基底结构波导可以达到与传统结构几乎相同的传播长度,有效模场面积较传统结构减小了一个数量级以上,具有非常强的模场约束性,适合于太赫兹频段高密度集成电路中的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物理电子学 表面等离子体波 太赫兹 波导 传播长度 有效模场面积
下载PDF
共面蝴蝶结混合表面等离子体波导模式特征研究
16
作者 吴根柱 汪成程 张峰 《光学技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2期213-217,共5页
基于传统纵向蝴蝶结混合表面等离子体波导(BTHPW),提出一种共水平面BTHPW集成光波导结构,是由半导体硅肋和金属Ag肋两种波导对放在一个SiO_2基底面上构成,采用有限元法对其混合模式特征进行数值模拟,分析该波导传播长度、归一化有效模... 基于传统纵向蝴蝶结混合表面等离子体波导(BTHPW),提出一种共水平面BTHPW集成光波导结构,是由半导体硅肋和金属Ag肋两种波导对放在一个SiO_2基底面上构成,采用有限元法对其混合模式特征进行数值模拟,分析该波导传播长度、归一化有效模场面积和品质因子等特性随波导几何尺寸的变化规律。结果表明,该波导模式具有传播损耗较小同时又较强光限制能力的特点,最长传播距离可达108μm,最小有效模面积可达λ~2/3000左右。该波导结构制作工艺简单,并可应用于高灵敏度折射率传感器和微纳米光子集成器件等领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导波光学 混合表面等离子体 蝴蝶结 光子集成 有效模式面积 传播长度 有限元法
原文传递
一种由椭圆形金属和介质纳米线组成的混合表面等离子体光波导的基模控制特性研究
17
作者 梁熙静 田晋平 +4 位作者 杨荣草 宋丽军 薛文瑞 肖燕 李禄 《量子光学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4期323-330,共8页
本文研究了一种由三根并排放置的椭圆形金属-介质-金属纳米线构成的混合表面等离子体光波导所支持的电磁场基模的控制特性,中间是高折射率的介质纳米线,左右是两根对称放置的金属纳米线。研究结果表明,基模电磁场增强效应主要分布在三... 本文研究了一种由三根并排放置的椭圆形金属-介质-金属纳米线构成的混合表面等离子体光波导所支持的电磁场基模的控制特性,中间是高折射率的介质纳米线,左右是两根对称放置的金属纳米线。研究结果表明,基模电磁场增强效应主要分布在三根纳米线形成的两个间隙区域,且对整个结构的几何参数有一定依赖性。因此,通过改变纳米线的几何尺寸、两根纳米线之间的间距以及介质的电磁参数,可以调整和控制这种波导所支持的基模的有效折射率、模式传输距离、归一化的模式面积和模式束缚因子等物理特性。基于这些有效的模式操控特性,这种混合型的表面等离子体光波导可以应用于高密度光子器件集成、纳米光子学和生物传感器等领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表面等离子体光波导 有效折射率 传输距离 模式面积 束缚因子
原文传递
一种新型表面等离激元波导系统
18
作者 赵康 杨树 《半导体光电》 CAS 北大核心 2018年第4期511-516,共6页
提出了一种新型表面等离激元波导系统,并对其模式特性和对纳米微粒产生的光学力进行了研究。采用有限元软件(COMSOL)对该系统进行了数值模拟和理论分析,发现在该结构纳米级的间隙中可以形成深亚波长电磁能量的束缚。由于双波导结构之间... 提出了一种新型表面等离激元波导系统,并对其模式特性和对纳米微粒产生的光学力进行了研究。采用有限元软件(COMSOL)对该系统进行了数值模拟和理论分析,发现在该结构纳米级的间隙中可以形成深亚波长电磁能量的束缚。由于双波导结构之间强烈的耦合作用,相比于已有的一些表面等离激元波导,光学力至少提高了一个数量级,达到了4 200fN/W以上,同时被捕获粒子的局域范围仅有几十纳米。该波导系统可以用于强力、高精度纳米级光镊的设计和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表面等离激元 波导 模式面积 传播长度 光学力 光镊
下载PDF
混凝土等效断裂韧度的解析方法及其尺寸效应 被引量:23
19
作者 吴智敏 杨树桐 郑建军 《水利学报》 EI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7期795-800,共6页
基于虚拟裂缝模型,提出一种计算混凝土三点弯曲梁等效断裂韧度的解析方法。应用该方法计算了梁的最大荷载和临界等效裂缝长度,进而求得等效断裂韧度。在此基础上,进一步研究了等效断裂韧度和裂缝亚临界扩展量的尺寸效应。结果发现,随梁... 基于虚拟裂缝模型,提出一种计算混凝土三点弯曲梁等效断裂韧度的解析方法。应用该方法计算了梁的最大荷载和临界等效裂缝长度,进而求得等效断裂韧度。在此基础上,进一步研究了等效断裂韧度和裂缝亚临界扩展量的尺寸效应。结果发现,随梁高的增加,等效断裂韧度与裂缝亚临界扩展量均增加;随初始缝高比的增加,等效断裂韧度与裂缝亚临界扩展量增加至最大值,随后不断降低。该现象从另一角度验证了边界效应理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混凝土 等效断裂韧度 裂缝亚临界扩展量 虚拟裂缝模型 尺寸效应 边界效应
下载PDF
活性粉末混凝土断裂性能的试验研究 被引量:16
20
作者 姚志雄 周健 周瑞忠 《建筑材料学报》 EI CAS CSCD 2006年第6期654-659,共6页
采用虚拟裂缝模型结合线弹性断裂力学,分析了掺与不掺纤维活性粉末混凝土(RPC)的断裂特性.结果显示,RPC中掺入钢纤维后,其裂缝的扩展受到限制,而断裂韧度、裂缝尖端亚临界扩展量和裂缝尖端张开位移(CTODc)大大提高,韧性得到显著改善.另... 采用虚拟裂缝模型结合线弹性断裂力学,分析了掺与不掺纤维活性粉末混凝土(RPC)的断裂特性.结果显示,RPC中掺入钢纤维后,其裂缝的扩展受到限制,而断裂韧度、裂缝尖端亚临界扩展量和裂缝尖端张开位移(CTODc)大大提高,韧性得到显著改善.另外还给出了掺与不掺纤维RPC各断裂参数随纤维掺量的变化规律,分析了其断裂破坏的机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纤维增强 断裂韧度 虚拟裂缝模型 裂缝尖端亚临界扩展量 纤维掺量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