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多鳞鱚phds基因家族序列特征及其在低氧胁迫后表达变化 被引量:5
1
作者 林星桦 叶明慧 +6 位作者 SEATAN Wanida 潘炎杨 陈芳圆 黄洋 朱春华 李广丽 田昌绪 《广东海洋大学学报》 CAS 2020年第6期1-8,共8页
【目的】分析多鳞鱚(Sillago sihama)脯氨酸羟化酶(prolyl hydroxylases,Phds)基因家族序列特征,探讨其在低氧响应过程的作用。[方法]通过硬骨鱼类phds基因,在多鳞鱚转录组和基因组数据中比对筛选多鳞鱚phds基因。对多鳞鱚Phds蛋白序列... 【目的】分析多鳞鱚(Sillago sihama)脯氨酸羟化酶(prolyl hydroxylases,Phds)基因家族序列特征,探讨其在低氧响应过程的作用。[方法]通过硬骨鱼类phds基因,在多鳞鱚转录组和基因组数据中比对筛选多鳞鱚phds基因。对多鳞鱚Phds蛋白序列进行结构域预测、系统进化和共线性分析等。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phds基因在低氧胁迫和复氧后的表达变化。【结果】在多鳞鱚基因组中共鉴定到三个phds基因,分别是phd1、phd2和phd3,开放阅读框(ORF)全长分别为1635、1092、723 bp,分别编码544、363、240个氨基酸。结构域预测表明,多鳞鱚Phd1、Phd2、Phd3蛋白均含有P4Hc保守结构域。系统进化分析发现,多鳞鱚Phds均与大黄鱼(Larimichthys crocea)亲缘关系最近。共线性分析表明,多鳞鱚phds与尼罗罗非鱼(Oreochromis niloticus)上下游基因高度一致。phd1、phd2在低氧处理4 h鳃组织中mRNA表达显著高于常氧组(P<0.05),但在心脏中无显著性差异(P>0.05);phd3在低氧处理4 h的鳃组织中显著低于常氧组(P<0.05),而在心脏中显著高于常氧组(P<0.05)。【结论】多鳞鱚存在phd1、phd2和phd3基因,并在不同组织的低氧响应中起重要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多鳞鱚 phds基因 基因家族 低氧胁迫 基因表达
下载PDF
低氧与肺癌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5
2
作者 李雪冰 尤嘉琮 周清华 《中国肺癌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13年第4期216-220,共5页
肺癌是我国发病率和死亡率增长最快,对人群健康和生命威胁最大的恶性肿瘤,其发生发展机制尚未完全清楚。肿瘤的低氧微环境发现于1955年,而肺癌组织低氧直至2006年才被成功检测到。随着研究的深入,低氧对肺癌的影响不仅限于对放疗的抵抗... 肺癌是我国发病率和死亡率增长最快,对人群健康和生命威胁最大的恶性肿瘤,其发生发展机制尚未完全清楚。肿瘤的低氧微环境发现于1955年,而肺癌组织低氧直至2006年才被成功检测到。随着研究的深入,低氧对肺癌的影响不仅限于对放疗的抵抗作用,而且还会通过一个重要的促癌分子低氧诱导因子(hypoxia inducible factor,HIF)以及其调节蛋白脯氨酸羟化酶(prolyl hydroxylase domain,PHD)和希佩尔林道病基因产物(product of von Hippel-Lindau gene,pVHL)对肺癌的发生发展、侵袭转移、化疗耐药以及预后等产生重要的调节作用。因此,低氧、HIF、PHD和pVHL必将成为十分有潜力的肺癌治疗靶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低氧 肺肿瘤 低氧诱导因子 脯氨酸羟化酶 希佩尔·林道病基因产物
下载PDF
携带EGLN1不同SNPs基因型对汉族人群适应青藏高原低氧环境的作用研究 被引量:5
3
作者 李小薇 肖军 +4 位作者 范秀 刘娟 樊凤艳 雷慧芬 李翠莹 《中国输血杂志》 CAS 2019年第8期756-761,共6页
目的了解脯氨酸羟化酶2(EGLN1)基因突变位点在世居青藏高原内外的藏族和汉族中的差异及其与后者进入青藏高原后血液指标改变的相关性。方法随机挑选健康志愿者100名,BMI正常,无吸烟史,其中世居青藏高原藏族50名,男女各25名,年龄18—55(3... 目的了解脯氨酸羟化酶2(EGLN1)基因突变位点在世居青藏高原内外的藏族和汉族中的差异及其与后者进入青藏高原后血液指标改变的相关性。方法随机挑选健康志愿者100名,BMI正常,无吸烟史,其中世居青藏高原藏族50名,男女各25名,年龄18—55(33.9±8.3)岁,四川成都汉族50名,男性26名,女性24名,年龄13—45(33.6±9.2)岁。应用血液基因组DNA提取试剂盒参照试剂盒操作说明书提取100μL/人(份)DNA,共100份,应用聚合酶链式反应(PCR)结合测序技术进行EGLN1基因2个单核苷酸多态位点(SNPs)rs12097901, rs2790859检测。再随机挑选50名四川成都汉族男性健康志愿者作为高原低氧习服组,年龄19—23(20.9±1.0)岁,提取100μl/人(份)DNA,共50份,检测其进入高原前后的血常规,选择青藏高原前后Hb差值≥35 g/L、红细胞计数(RBC)差值≥1×1012/L和红细胞比容(Hct)差值≥0.1的20名作为低氧习服观察组,其余凡小于3项指标差值中任1项者共30名作为低氧习服对照组,分析汉族人群中携带不同SNPs基因型者的血红蛋白浓度(Hb)差异,并比较2组人群携带EGLN1基因单体型的差异。结果本组世居青藏高原内外的藏族和汉族人群比较,EGLN1基因rs12097901位点G、rs2790859位点C等位基因频率分别为85.0%(85/100)vs 46.0%(46/100)、20.0%(10/100)vs 49.0%(49/100)(P<0.01);单体型分析:C-C、G-T比例分别为11.74%(11.74/100)vs 46.81%(46.81/100)、76.74%(76.74/100)vs 41.81%(41.81/100)(P<0.01)。进入青藏高原前后汉族人群低氧习服观察组与低氧习服对照组EGLN1基因G-C单体型比例为0(0/40)vs 9.60%(5.75/60)(P<0.05)。结论 EGLN1基因rs12097901(C>G)和rs2790859(T>C)位点突变与世居青藏高原藏族适应高原低氧环境存在紧密相关性。汉族人进入高原后,携带EGLN1基因rs12097901和rs2790859位点G-C单体型,可避免自身红细胞过度增生导致高原红细胞增多症,利于青藏高原低氧习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脯氨酸羟化酶2基因 单核苷酸多态性 高原低氧适应 汉族 藏族 血液学指标 青藏高原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