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62篇文章
< 1 2 14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基于“三生空间”的土地利用功能转型及生态服务价值研究——以福州新区为例 被引量:123
1
作者 戴文远 江方奇 +2 位作者 黄万里 廖李红 姜坤 《自然资源学报》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2期2098-2109,共12页
分析土地利用功能转型及带来的生态服务价值转变,是快速城镇化地区土地资源开发利用和"三生空间"管控的重要依据。论文基于福州新区2000、2009和2015年3期Landsat ETM+/OLI遥感数据和"三生"土地利用主导功能分类体... 分析土地利用功能转型及带来的生态服务价值转变,是快速城镇化地区土地资源开发利用和"三生空间"管控的重要依据。论文基于福州新区2000、2009和2015年3期Landsat ETM+/OLI遥感数据和"三生"土地利用主导功能分类体系,应用GIS定量研究了福州新区15 a土地利用功能转型特征及生态系统服务价值时空演变,结果表明:1)15 a间福州新区的生活生产空间增长迅速,面积增加了11 224.63 hm^2,增长率达82.31%;生态生产空间面积出现先下降后增长趋势,总体增长了19.94%;生活生产空间的增长源于对生态空间和生产生态空间的侵占,生态生产空间的增长源于对湿地、海域等生态空间的侵占。2)15 a间福州新区生态系统服务价值下降了21.69%,其中生态空间下降总量最大,减少了6.822 8亿元,生活生产空间下降幅度最大,下降了92.10%。3)区域生态系统服务价值存在提高和下降两种相反趋势,导致研究区生态系统服务价值降低的主要原因是生活生产空间对生态空间和生产生态空间的侵占,贡献率分别达38.60%和18.77%,其次为生态生产空间对生态空间的侵占。4)推进福州新区"三生空间"协同布局,应加强区内生态林地、闽江河口、海岸线等重点生态空间的保护,稳步推进新区核心区域生活空间基础设施优化,集约利用生产空间,增加产出效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地利用功能转型 生态系统服务价值 三生空间 福州新区
原文传递
中国省级国土空间利用质量评价:基于“三生”空间视角 被引量:108
2
作者 李秋颖 方创琳 王少剑 《地域研究与开发》 CSSCI 北大核心 2016年第5期163-169,共7页
目前城镇化进程中出现了城乡不协调、区域不均衡、生态破坏严重、国土空间利用质量低下等问题。为实现集约高效的生产空间、宜居适度的生活空间和山清水秀的生态空间,基于"三生"功能的理念,构建国土空间利用质量综合评价指数... 目前城镇化进程中出现了城乡不协调、区域不均衡、生态破坏严重、国土空间利用质量低下等问题。为实现集约高效的生产空间、宜居适度的生活空间和山清水秀的生态空间,基于"三生"功能的理念,构建国土空间利用质量综合评价指数及其子系统生产、生活和生态空间利用质量指数;基于2012年中国内地省级截面数据,运用综合评价方法分析全国层面和省级层面国土空间利用质量综合评价指数的特征。结果表明:全国层面的"三生"空间利用质量不高,在省级层面的国土空间利用质量综合评价指数则具有显著的空间分异特征,东部地区的生产空间利用质量指数和生活空间利用质量指数高于中部地区,中部地区的又高于西部地区;而生态空间利用质量指数高值区主要集中在东北地区和东南沿海地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国土空间利用质量 生产-生活-生态空间 综合评价
下载PDF
中国“三生空间”演变特征、生态环境效应及其影响因素 被引量:98
3
作者 孔冬艳 陈会广 吴孔森 《自然资源学报》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5期1116-1135,共20页
基于1990年、2000年、2010年和2018年土地利用现状遥感监测数据,利用转移矩阵对中国"生产—生活—生态"结构转型的时空演化特征进行研究,引入生态环境质量指数和土地利用转型的生态贡献率分析中国1990—2018年"三生空间&... 基于1990年、2000年、2010年和2018年土地利用现状遥感监测数据,利用转移矩阵对中国"生产—生活—生态"结构转型的时空演化特征进行研究,引入生态环境质量指数和土地利用转型的生态贡献率分析中国1990—2018年"三生空间"变化的生态环境效应,利用地理加权回归模型(GWR)对中国生态环境效应的主要影响因素及其作用效应的空间分异进行识别。结果表明:(1)研究期内中国生产、生活空间增加,生态空间减少,总体呈现"入不敷出"的态势。(2)中国1990—2018年生态环境质量的高值区以中国的南部和东北部为主,低值区主要分布在胡焕庸线西北部;其他生态空间和农业生产空间对草地和林地生态空间的挤占是导致研究期内生态环境质量恶化的重要原因。(3)坡度、年平均降水量、土地利用强度、海拔、地形起伏度、人口密度和年平均气温等是中国生态环境质量格局的主要影响因素,且各因素作用效应的空间差异明显。未来中国的政策制定和经济发展应考虑"三生空间"转型的生态环境效应及其主导影响因素,促进"三生空间"用地结构的合理分布,推进中国的生态文明建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三生空间” 时空特征 生态环境效应 影响因素 中国
原文传递
基于“三生功能”的长江上游城市群国土空间特征及其优化 被引量:90
4
作者 魏小芳 赵宇鸾 +2 位作者 李秀彬 薛朝浪 夏四友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CAS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5期1070-1079,共10页
国土空间是人类生产、生活活动及生态文明建设的载体,如何促进国土空间有序、适度和可持续开发利用,是当前亟待解决的科学问题。基于"三生功能"视角,通过熵权法和功能评价分析长江上游城市群国土空间特征,并利用空间功能比较... 国土空间是人类生产、生活活动及生态文明建设的载体,如何促进国土空间有序、适度和可持续开发利用,是当前亟待解决的科学问题。基于"三生功能"视角,通过熵权法和功能评价分析长江上游城市群国土空间特征,并利用空间功能比较优势指数、系统聚类等方法,探讨其国土空间优化方案。结果表明:(1)长江上游城市群"三生功能"呈"少强多弱"的特征,空间上城市生产、生活功能测度值自核心城市区向外围区域呈递减的趋势,且低值区总体成片分布;(2)生态功能测度值自核心城市向外围区域总体呈递增的趋势,区域生态安全格局构建与经济发展矛盾明显;(3)将长江上游城市群国土空间划分为4种优势功能区,并提出了长江上游城市群国土空间优化方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长江上游城市群 国土空间 三生空间 比较优势 空间优化
原文传递
闽三角城市群生产-生活-生态时空格局演化与功能测度 被引量:88
5
作者 金星星 陆玉麒 +3 位作者 林金煌 祁新华 胡国建 李欣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2期4286-4295,共10页
区域在发展过程中能否实现生产-生活-生态(简称三生)空间的协调,已成为推进生态文明建设进程中亟需解决的重大问题。基于"三生"空间评价体系,以闽三角城市群为研究区,同时构建"三生"空间功能性指数,探讨了近15年来... 区域在发展过程中能否实现生产-生活-生态(简称三生)空间的协调,已成为推进生态文明建设进程中亟需解决的重大问题。基于"三生"空间评价体系,以闽三角城市群为研究区,同时构建"三生"空间功能性指数,探讨了近15年来闽三角城市群"三生"空间时空分异格局、功能性水平分异及其动因。结果表明:(1)2000—2015年,闽三角城市群生产、生活空间均集中分布于东部沿海地区且呈扩张趋势,生态空间则集中分布于西部山地、丘陵地区且整体呈缩减变化态势;(2)闽三角城市群"三生"空间功能性水平存在一定的空间集聚性且整体呈降低趋势,功能指数(PLESI)大致以闽三角城市群大都市区的核心-边缘分界线为界划分为东部功能水平较低区(均值为1.96)和西、南部功能水平较高区(均值为2.32);(3)闽三角城市群"三生"空间协调性较差,其竞合、冲突主要由自然和人为双重因素叠加所致。结果旨在能够为未来闽三角城市群"三生"空间竞合格局演变提供预判依据,并为推进"三生"空间协调发展提供决策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三生”空间 时空格局 功能水平 闽三角城市群
下载PDF
“三生”空间视角下土地利用转型的生态环境效应及驱动力——以甘肃省为例 被引量:77
6
作者 董建红 张志斌 +2 位作者 笪晓军 张文斌 冯雪丽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5期5919-5928,共10页
中国社会经济快速转型背景下土地利用变化所引发的环境问题被广泛关注。以土地利用现状遥感监测数据和统计资料为数据源,借助ArcGIS和SIMCA-P软件平台,基于“三生”空间视角,通过生态环境质量指数测度了1980—2018年甘肃省土地利用转型... 中国社会经济快速转型背景下土地利用变化所引发的环境问题被广泛关注。以土地利用现状遥感监测数据和统计资料为数据源,借助ArcGIS和SIMCA-P软件平台,基于“三生”空间视角,通过生态环境质量指数测度了1980—2018年甘肃省土地利用转型的生态环境效应,并运用偏最小二乘法揭示生态环境质量演变的驱动机制。研究发现:(1)“三生”空间结构演化和地域分异显著。生产、生活空间集中分布于河西走廊、陇中和陇东黄土高原并呈扩张态势;生态空间主要分布于陇南山地、甘南高原、祁连山地和河西走廊以北地带且整体呈缩减趋势;生产、生活空间的增长源于对生态空间的侵占。(2)生态环境质量改善和恶化趋势并存,整体上经历了先下降后上升的“U”形演化过程;空间上呈“东南高-西北低”的分布特征,空间格局演化具有明显的集聚性。(3)生态建设、科技进步等对生态环境改善具有明显的促进作用;而人口增加、社会消费水平提升在一定程度上加剧了生态环境压力;对外贸易对生态环境的影响具有双面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三生空间 土地利用转型 生态环境效应 驱动机制 甘肃省
下载PDF
“三生空间”统筹的科学基础与优化途径探析 被引量:75
7
作者 江东 林刚 付晶莹 《自然资源学报》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5期1085-1101,共17页
党的十八大提出了将优化国土空间开发格局作为生态文明建设的首要举措,以及"促进生产空间集约高效、生活空间宜居适度、生态空间山清水秀"的目标要求。通过文献调研和总结归纳法,系统梳理了"三生空间"统筹优化的研... 党的十八大提出了将优化国土空间开发格局作为生态文明建设的首要举措,以及"促进生产空间集约高效、生活空间宜居适度、生态空间山清水秀"的目标要求。通过文献调研和总结归纳法,系统梳理了"三生空间"统筹优化的研究进展。总结发现,现有工作主要从国土空间利用质量、土地利用适宜性评价、资源环境承载力与比较优势等角度开展了"三生空间"统筹优化研究。但由于对"三生空间"科学内涵的认识不足、定量识别方法与分类体系的构建不完善,目前"三生空间"统筹优化的技术途径存在诸多问题尚待明晰。未来"三生空间"统筹优化的技术途径应以美丽中国建设愿景为目标导向,以人地耦合系统理论为核心,系统构建识别与优化国土空间的理论体系与技术框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三生空间” 统筹优化 美丽中国 生态文明
原文传递
基于三生空间理念的旅游城镇化地区空间分区研究——以马洋溪生态旅游区为例 被引量:74
8
作者 陶慧 刘家明 +1 位作者 罗奎 朱鹤 《人文地理》 CSSCI 北大核心 2016年第2期153-160,共8页
要:旅游作为城镇化发展的重要动力之一,是我国新型城镇化的重要方向。但现今尚存旅游开发失当、空间秩序混乱、生态环境与景观风貌受损等问题,亟需展开对这类新镇域空间的综合整治,重构科学合理的空间分区。本文从三生空间相互关系出发... 要:旅游作为城镇化发展的重要动力之一,是我国新型城镇化的重要方向。但现今尚存旅游开发失当、空间秩序混乱、生态环境与景观风貌受损等问题,亟需展开对这类新镇域空间的综合整治,重构科学合理的空间分区。本文从三生空间相互关系出发,确立旅游城镇空间评价指标体系,以此对马洋溪生态旅游区进行三生空间分区。结果表明:该区生产、生活、生态空间的比例为11.5∶32.3∶56.2,其中旅游生产空间应以北部山重村为核心,呈现局部区域集聚、全域沿马洋溪河相对延展的边缘模糊状态;城镇生活区布局于南部十里村,为配套服务与居住空间;生态保育区以中部天柱山为核心,承担区域生境质量保障功能。该研究为马洋溪生态旅游区提供了科学的空间管理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旅游城镇化 空间分区 三生空间
原文传递
流域“三生空间”功能识别及时空格局分析——以甘肃白龙江流域为例 被引量:68
9
作者 柳冬青 马学成 +1 位作者 巩杰 李红瑛 《生态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5期1490-1497,共8页
基于"三生空间"视角,构建了"生产、生活适宜性和生态重要性"三生功能空间评价体系,揭示了1990—2014年甘肃白龙江流域三生功能空间格局及其变化特征。结果表明:(1)强生产功能空间主要集中在宕昌-舟曲-武都段白龙江... 基于"三生空间"视角,构建了"生产、生活适宜性和生态重要性"三生功能空间评价体系,揭示了1990—2014年甘肃白龙江流域三生功能空间格局及其变化特征。结果表明:(1)强生产功能空间主要集中在宕昌-舟曲-武都段白龙江两岸、白水江两岸及文县中东部等人口密集区;大致以宕昌-舟曲-武都段白龙江为界,东部为半生产功能空间,西部为弱生产功能空间。强生产、半生产功能空间的面积分别退缩了2434.54和294.07 km^2,弱生产功能空间面积扩张了2728.62 km^2。1990—2002年变化格局较为破碎,无明显块状集聚区;2002—2014年强化区集中于迭部西北部,弱化区分布于流域中下游。(2)生活功能空间与生产功能空间格局相似。强生活功能空间面积增加了119.32 km^2,半生活功能空间面积在波动中减少了508.23 km^2,弱生活功能空间则在波动中增加了388.90 km^2。其格局变化主要集中在宕昌-舟曲-武都段白龙江两岸及文县大部分区域,1990—2002年以强化为主,2002—2014年相对弱化。(3)生态功能空间整体呈现出"流域西北部和东南部强、中西部次之、东部最弱"的格局。强生态功能空间面积经骤降后剧增了3118.13 km^2,半生态功能空间面积减少了508.23 km^2,弱生态功能空间则在波动中减少了1566.08 km^2。1990—2002年强化区主要位于流域西北角,弱化区集中于舟曲和迭部、武都交界区、武都南部和文县西南部;2002—2014年流域西北角功能退化,迭部和舟曲交界区、武都东南部功能得到改善。(4)毁林开荒和退耕还林还草过程导致的土地利用格局和生态系统服务功能变化是流域三生功能空间格局变化的重要原因。研究可为同类易灾型山地流域三生功能空间的识别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三生空间 生产适宜性 生活适宜性 生态重要性 时空变化
原文传递
县域“三生空间”格局与功能演变特征及可能影响因素分析——以江西婺源县为例 被引量:55
10
作者 焦庚英 杨效忠 +2 位作者 黄志强 张潇 陆林 《自然资源学报》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5期1252-1267,共16页
基于"三生空间"理论,对婺源县国土空间按功能属性分为生产、生活和生态空间,采用景观格局指数分析婺源县"三生空间"的分布格局及其演变特征,并采用空间核密度估计方法分析"三生空间"功能转换面积的空间... 基于"三生空间"理论,对婺源县国土空间按功能属性分为生产、生活和生态空间,采用景观格局指数分析婺源县"三生空间"的分布格局及其演变特征,并采用空间核密度估计方法分析"三生空间"功能转换面积的空间分异特征,以揭示全域旅游发展背景下县域"三生空间"的演变特征;同时采用冗余分析方法(RDA)对可能影响"三生空间"变化的社会经济因素进行分析,以期解析"三生空间"格局与功能演变的原因。结果显示:2002—2018年婺源县"三生空间"中生产空间与生态空间的平均斑块面积和聚集度逐渐减少,而生活空间的平均斑块和聚集度逐渐增大,说明不断增大的城镇规模和生活空间割裂了生产空间、生态空间的连续性,使生产空间、生态空间更加分散化、破碎化。从转入与转出的角度来看,生产空间和生态空间是生活空间面积变化的主要来源,生产空间中转为生活空间的占生活空间面积变化的56%,主要以耕地为主;生态空间转为生活空间的面积占生活空间转入面积的44%,且以林地或草地为主。婺源县"三生空间"中生活空间面积呈明显的增加趋势,生态空间面积呈缓慢的增加趋势,生产空间面积则呈显著的下降趋势。这一演变格局与社会经济发展有一定关系,其中旅游经济发展带来的住宿与餐饮业收入对生态空间格局与功能演变的相关关系最为显著,说明旅游经济在加速婺源县城镇化的同时改善了生态环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三生空间” 空间演变 景观格局指数 核密度估计 RDA分析
原文传递
基于乡村多功能评价的城市边缘区“三生”空间划分研究 被引量:53
11
作者 马晓冬 李鑫 +1 位作者 胡睿 KHUONG Manh Ha 《地理科学进展》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9期1382-1392,共11页
城市边缘区乡村多元价值凸显,迫切需以乡村多功能理论为指导划分'三生'空间,以空间重构促进转型发展。论文首先从生产、生活与生态功能方面评价城市边缘区多功能时空变化;其次进行图斑尺度'三生'空间适宜性评价,两者共... 城市边缘区乡村多元价值凸显,迫切需以乡村多功能理论为指导划分'三生'空间,以空间重构促进转型发展。论文首先从生产、生活与生态功能方面评价城市边缘区多功能时空变化;其次进行图斑尺度'三生'空间适宜性评价,两者共同得到基于乡村多功能的'三生'空间适宜性;最后据此设计算法划分'三生'空间。研究发现:①城市边缘区乡村休闲娱乐、观光农业等功能显现,需要重构多功能空间促进转型发展;②江苏徐州市铜山区乡村非农生产与生活功能主要分布在与中心城区较近地区,农业空间主要分布在中心城区远郊外围,生态功能则表现出高度空间异质性,农业、非农生产与生活功能在提升,而生态功能则普遍下降;③县域'三生'空间划定需多尺度联合,既要考虑乡镇尺度多功能差异,还要体现图斑尺度适宜性,才能为空间规划提供有意义的借鉴。论文提出的基于乡村多功能评价的'三生'空间划分可为即将开展的国土空间规划提供科学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乡村多功能 城市边缘区 “三生”空间 江苏徐州铜山区
原文传递
基于土地利用功能测度的“三生”空间识别与优化调控 被引量:51
12
作者 冀正欣 刘超 +3 位作者 许月卿 黄安 卢龙辉 段亚明 《农业工程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8期222-231,F0003,共11页
“三生”空间的科学划分是国土空间规划与治理体系的基础,而划分的关键在于定量识别与测度土地利用功能。该研究基于土地利用多功能价值评估方法体系,提出“三生”空间表达模式,并以张家口市为例进行“三生”空间识别与分区调控。结果表... “三生”空间的科学划分是国土空间规划与治理体系的基础,而划分的关键在于定量识别与测度土地利用功能。该研究基于土地利用多功能价值评估方法体系,提出“三生”空间表达模式,并以张家口市为例进行“三生”空间识别与分区调控。结果表明:1)张家口市“三生”空间共涵盖9种功能组合模式,其中生态-生产-生活均衡空间比例最大,且超过80%的空间存在三重功能;2)张家口市不同功能组合模式在空间分布上呈现“局部集聚,全局分散”特征。生产功能主导空间与生活功能主导空间主要分布在洋河、桑干河和壶流河谷地,而生态功能主导空间则主要分布于东部的燕山余脉和南部太行山脉附近;3)张家口市“三生”空间优化分区可划为5种类型,生产和生活功能为主的空间分区要在强化主导功能的基础上,实现“三生”功能的协调发展,而生态功能为主的空间分区则以生态保育为首要目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地利用 功能 三生空间 价值评估 功能识别 张家口市
下载PDF
基于功能分区视角的长江中游城市群国土空间特征及优化 被引量:50
13
作者 徐磊 董捷 +1 位作者 李璐 张俊峰 《经济地理》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6期76-83,共8页
基于系统科学与"生产—生活—生态"空间功能理论,以长江中游城市群为研究对象,在识别城市群国土空间功能特征的基础上,利用标准显示性比较优势指数(NRCA)、系统聚类及GIS技术等方法,定量与定性相结合探索城市群国土空间格局... 基于系统科学与"生产—生活—生态"空间功能理论,以长江中游城市群为研究对象,在识别城市群国土空间功能特征的基础上,利用标准显示性比较优势指数(NRCA)、系统聚类及GIS技术等方法,定量与定性相结合探索城市群国土空间格局优化路径。结果表明:(1)长江中游城市群国土空间"三生"功能具有明显的空间分异特征,中心城市与重要节点城市生产功能显著,生活功能高值区集中于长江、汉江流域和"长株潭"地区,生态功能较优城市分布在幕阜山、罗霄山脉以及环鄱阳湖和洞庭湖区域;(2)优化方案将国土空间重构为6种类型区,分析每种类型区的功能特征,以空间均衡利用为导向,定位不同城市发展方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长江中游城市群 国土空间 功能分区 生产-生活-生态 比较优势 空间优化
原文传递
中国“三生空间”耦合协调度测度 被引量:40
14
作者 张军涛 翟婧彤 《城市问题》 CSSCI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1期38-44,共7页
"三生空间"即生产、生活、生态空间。基于"三生空间"所反映的经济-社会-自然系统间的互动关系及其耦合协调机制,构建了"三生空间"耦合协调度评价指标体系,并运用Arc GIS对2016年中国31个省(自治区、直辖... "三生空间"即生产、生活、生态空间。基于"三生空间"所反映的经济-社会-自然系统间的互动关系及其耦合协调机制,构建了"三生空间"耦合协调度评价指标体系,并运用Arc GIS对2016年中国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三生空间"的耦合协调水平及其空间分布特征进行了实证分析。结果显示:中国"三生空间"耦合协调整体水平较低,不同地区的生产、生活、生态功能具有明显的空间差异;"三生空间"耦合协调度的空间格局呈沿海地区相对较高、内陆地区相对较低的分布特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三生空间 生态承载力 耦合协调度 空间分布特征
原文传递
长江经济带数字经济发展对城市绿色转型的影响研究——基于“三生”空间的视角 被引量:33
15
作者 刘新智 孔芳霞 《当代经济管理》 CSSCI 北大核心 2021年第9期64-74,共11页
以绿色转型推动"城市病"治理,是推进城市高质量发展的重要举措。从生产、生活、生态("三生")空间视角出发,分析数字经济发展影响城市绿色转型的作用机理,以2011—2018年长江经济带110个地级以上城市为例,运用熵权... 以绿色转型推动"城市病"治理,是推进城市高质量发展的重要举措。从生产、生活、生态("三生")空间视角出发,分析数字经济发展影响城市绿色转型的作用机理,以2011—2018年长江经济带110个地级以上城市为例,运用熵权法、耦合协调模型,双向固定效应模型等实证检验数字经济发展对城市绿色转型的影响。结果表明:长江经济带数字经济发展、城市绿色转型及"三生"空间转型水平均呈现出不同程度的提高,且在空间上表现一定程度的趋同性,而上、中、下游地区差异明显;数字经济能够驱动城市绿色转型,相较于生态空间转型的影响,对生产空间转型、生活空间转型的影响效应更加突出;在区域异质性上,长江下游地区数字经济发展能够显著驱动城市绿色转型及"三生"空间转型,而中、上游地区数字经济不能够有效驱动生态空间转型。为进一步强化数字经济作为城市绿色转型的引擎作用,应加快推进数字基础设施建设和完善;依托地区比较优势,实施数字经济驱动城市生产空间转型差异化发展路径;强化数字技术在城市生产、生态空间的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数字经济 城市绿色转型 “三生”空间
下载PDF
“三生空间”视角下三峡库区土地利用转型的生态系统服务价值效应 被引量:32
16
作者 勾蒙蒙 刘常富 +3 位作者 李乐 肖文发 王娜 胡建文 《应用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1期3933-3941,共9页
明晰社会经济快速转型背景下的"三生空间"演变过程及其生态系统服务效应,对国土空间优化和区域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以1980、2000、2018年土地利用遥感监测数据为基础,基于"三生空间"视角,采用地学信息图谱刻... 明晰社会经济快速转型背景下的"三生空间"演变过程及其生态系统服务效应,对国土空间优化和区域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以1980、2000、2018年土地利用遥感监测数据为基础,基于"三生空间"视角,采用地学信息图谱刻画了三峡库区土地利用转型过程,并通过生态系统服务贡献值测度了土地利用转型的生态环境效应。结果表明:1980—2018年,三峡库区工业生产空间和生活空间面积不断增加,而农业生产空间和生态空间面积逐渐减少;从图谱转移视角分析,1980—2000年间,土地利用格局相对稳定,以未发生转移的图谱单元占主导,而2000—2018年土地利用转型复杂,以农业生产空间与林地、草地生态空间相互转化占主导,城镇化、工业化进程加快是导致农业生产空间、生态空间面积萎缩的主要原因;三峡库区生态系统服务价值在时间上呈先缓慢降低后迅速增加的趋势,在空间上呈"东部高-西部低"的分布特征;生态保护修复工程促进了生态系统服务价值正效应,但经济社会快速发展挤占了大量的农业生产空间、生态空间,加之农田复耕等行为在一定程度上导致了生态系统服务价值负效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产-生活-生态空间 土地利用转型 图谱特征 生态系统服务 三峡库区
原文传递
基于要素视角的耕地“三生”功能理论建构与实证研究 被引量:30
17
作者 邹利林 李裕瑞 +1 位作者 刘彦随 王建英 《地理研究》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3期839-855,共17页
基于要素视角考察耕地功能还处于探索阶段,并且已有的耕地功能分类体系与国家乡村振兴战略及国土空间规划体系衔接性较弱。论文通过对耕地构成要素的系统分析,界定了耕地、耕地功能及耕地生产-生活-生态功能的内涵,理论上建构了耕地“... 基于要素视角考察耕地功能还处于探索阶段,并且已有的耕地功能分类体系与国家乡村振兴战略及国土空间规划体系衔接性较弱。论文通过对耕地构成要素的系统分析,界定了耕地、耕地功能及耕地生产-生活-生态功能的内涵,理论上建构了耕地“三生”功能的测评框架及分区概念模型。实证表明,南安市80%的耕地生产与生活功能以及60%的耕地生态功能为中等及以上,说明耕地利用功能强度较高。耕地生产、生活与生态功能分别在自然生产潜力与地理区位条件、耕作可达水平与耕地依赖程度、生态基底条件与生态保护政策等因素的影响下,表现出较为明显的地域趋同性。南安市耕地多功能利用水平较低且耕地开发已经危及区域生态安全,为此需要依据耕地功能分区的空间分布、组合结构及功能强度采取差异化的利用、保护与管理策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地利用功能 耕地 生产-生活-生态 要素 村域
原文传递
基于CLUE-S模型的南昌市“三生”空间时空演变及情景模拟研究 被引量:29
18
作者 李媛洁 叶长盛 黄小兰 《水土保持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5期325-332,共8页
为识别国土空间功能类型的空间分异规律,使生产—生活—生态空间功能发挥协同效应,以南昌市为例,利用2000年、2010年、2017年3期遥感解译数据,建立基于主导功能的"三生"空间分类体系,借助土地动态度模型、空间自相关等方法,... 为识别国土空间功能类型的空间分异规律,使生产—生活—生态空间功能发挥协同效应,以南昌市为例,利用2000年、2010年、2017年3期遥感解译数据,建立基于主导功能的"三生"空间分类体系,借助土地动态度模型、空间自相关等方法,分析了南昌市"三生"空间的时空演变特征,并运用CLUE-S模型模拟了南昌市2030年不同情景下"三生"空间布局状况。结果表明:(1) 2000—2017年,南昌市"三生"空间发生变化面积56 354.60 hm^(2),生产空间、生态空间持续减少,生活空间持续增加。(2)研究期内南昌市"三生"空间存在空间正相关关系,在镇域层面呈现出生活空间和生态空间集聚态势弱化,生产空间分布变化不明显的趋势。(3)经模拟验证,CLUE-S模型适用于南昌市未来"三生"空间分布模拟,在自然增长情境中,生产和生态空间分别减少10 310.70 hm^(2),11 678.79 hm^(2),在生态保护和耕地保护情境中,生态空间增加59 452.26 hm^(2),呈现出生态空间由退化到优化、生活空间由沿江逐渐扩展到其他区域的特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三生”空间 演变特征 CLUE-S模型 情景模拟 南昌市
下载PDF
基于空间生产的乡村“三生空间”演变及重构策略研究--以顺德杏坛北七乡为例 被引量:28
19
作者 梁肇宏 范建红 雷汝林 《现代城市研究》 CSSCI 2020年第7期17-24,共8页
乡村空间重构是城乡统筹发展语境下乡村现代化的重要路径。顺德杏坛北七乡乡村空间经历了农耕文明的自然演进、权力资本的外力驱动和多元主体的共同缔造过程。引入“空间生产”理论,分析在权力、资本及社会力量驱动下乡村生产、生活、... 乡村空间重构是城乡统筹发展语境下乡村现代化的重要路径。顺德杏坛北七乡乡村空间经历了农耕文明的自然演进、权力资本的外力驱动和多元主体的共同缔造过程。引入“空间生产”理论,分析在权力、资本及社会力量驱动下乡村生产、生活、生态空间的演变和乡村人地关系,提出乡村人地关系重塑下的生活空间、产业经济结构革新下的生产空间和地域多元空间融含下的生态空间的"三生空间"重构策略,以期对我国生态文明建设和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提供理论与实践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空间生产 空间演变 空间重构 三生空间 乡村转型
下载PDF
山江海交错带城市群国土三生空间动态变化特征——以广西北部湾城市群为例 被引量:26
20
作者 凌子燕 李延顺 +2 位作者 蒋卫国 廖超明 凌玉荣 《经济地理》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2期18-24,共7页
"三生功能"视角下的国土空间动态变化特征分析有助于掌握国土空间格局与发展趋势,促进面向生态文明建设的城市群国土空间协调均衡利用。文章从数量变化、格局演变和重心转移等方面分析了山江海交错带广西北部湾城市群1995—2... "三生功能"视角下的国土空间动态变化特征分析有助于掌握国土空间格局与发展趋势,促进面向生态文明建设的城市群国土空间协调均衡利用。文章从数量变化、格局演变和重心转移等方面分析了山江海交错带广西北部湾城市群1995—2019年的国土三生空间(生产—生活—生态空间)变化特征,结果表明:(1)研究区三生空间呈"一核两横两纵"分布格局,生活、生产空间沿江沿海分布,并在山间丘陵和平原扩展,山地和河流是主要的生态空间。研究区的空间构成以绿地生态空间和农业生产空间为主,可见广西北部湾城市群具有提供生态、农业产品和服务的巨大潜力。(2)研究区三生空间冲突表现在城市化工业化进程中,城镇生活空间、农村生活空间和工矿生产空间增加,农业生产空间、绿地生态空间减少。(3)研究区的重心转移幅度由大到小依次是生活空间、生产空间和生态空间,可见1995—2019年研究区的生活空间建设较快,生态空间相对稳定,6个地级市之间的生活、生产重心呈现吸引靠拢的趋势,说明广西北部湾城市群联合发展与国土空间布局具有相关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三生空间(生产—生活—生态空间) 变化特征 北部湾城市群 山江海交错带 工业化 国土空间规划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2 14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