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7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论公私德关系对家校社协同的德育启思
1
作者 郑悦 《现代教育科学》 2024年第5期73-80,共8页
公德与私德是一对现代伦理概念,二者间的相互关系对家校社协同育人模式存在重要的指导意义。在中国传统道德发展过程中,美德是统一的整体,直到近代公私领域的二分,德性才开始分化。受历史与现实的影响,公德与私德保持着整体意义上的统... 公德与私德是一对现代伦理概念,二者间的相互关系对家校社协同育人模式存在重要的指导意义。在中国传统道德发展过程中,美德是统一的整体,直到近代公私领域的二分,德性才开始分化。受历史与现实的影响,公德与私德保持着整体意义上的统一与部分的对立关系。现实生活中,家校社是重要的育德场所:家庭“以情化人”,是私德的发端与寓居;学校“以智润德”,作为私德与公德的枢纽;社会“践以絜矩”,乃公德的达至与归属。一方面,公私德内在的一致性、运行机制的同步性以及多元互通的相互关系,暗示着家校社共有同一个德育目标、协同共育的必然性以及三维立体的共育路径;另一方面,公私德的分化预示着家校社分别担负着不同的德育功能与三者间价值理性意义上的深度耦合关系。最后,要站在生活的整体性与历史的纵深性高度来看待家校社协同模式:每位道德主体既是受教者,也是施教者,共同构筑理想的教育生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公德 私德 美德统一性 家校社协同 德育
下载PDF
论公德——历史框架与现代价值 被引量:3
2
作者 曲蓉 《江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1年第1期29-35,共7页
公德是与传统私德相对的道德形式,它是儒家文化寻求突破并进行现代转型的理论成果之一,反映了国人追求现代化道德理想和社会文明进步的努力。公共利益是衡量公德的核心标准,对公共利益的认知即公共观念是一种特殊的道德意识,是公德的根... 公德是与传统私德相对的道德形式,它是儒家文化寻求突破并进行现代转型的理论成果之一,反映了国人追求现代化道德理想和社会文明进步的努力。公共利益是衡量公德的核心标准,对公共利益的认知即公共观念是一种特殊的道德意识,是公德的根本。以公共观念为基础的公德属于德性伦理,只有在德性主义框架下才能得到深刻理解。公德也是一种利群之德,它主要调整人与国家、社会的关系。在公德概念的演化过程中,其国家思想、政治思想逐渐弱化,并为社会公德概念所代替,但相应也造成了理论不周全的问题。因此,要阐明公德问题必须追根溯源,从其概念的历史框架中重新发现公德的涵义和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公德 私德 德性 公共利益 公共观念
下载PDF
志道据德:儒家的德教及其当代价值 被引量:1
3
作者 舒大刚 申圣超 《黄河科技大学学报》 2017年第5期1-9,共9页
儒学的基本特质和主体精神是什么?历来多说,有礼教说、经学说、道学说、理学说、仁学说,甚至宗教说等,但都未得儒学之精要,也不足以概括儒学发展演化之历史。可以将儒家所论诸德归结为"私德"(个人品德、家庭美德)、"公德... 儒学的基本特质和主体精神是什么?历来多说,有礼教说、经学说、道学说、理学说、仁学说,甚至宗教说等,但都未得儒学之精要,也不足以概括儒学发展演化之历史。可以将儒家所论诸德归结为"私德"(个人品德、家庭美德)、"公德"(职业道德、社会公德)和"天德"(人与自然),即"儒为德教"说,以"孝悌忠恕勤"提高个人品德,以"温良恭俭让"培养家庭美德,以"恭宽信敏惠"提升职业道德,以"仁义礼智信"改善社会公德,以"天道性命情"升华天地大德,可见儒家德教对于当代道德建设、信仰找回和环境保护等所具有的重要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儒学 德教 私德 公德 天德
下载PDF
梁启超《论私德》《论公德》思想史背景新探——思想语境与文明互鉴影响伦理观念之考察
4
作者 王水涣 《国际儒学(中英文)》 CSSCI 2023年第3期100-111,180,共13页
梁启超1902年发表《论公德》,其写作与发表的时空背景相对明确,他于1903年秋季到1904年春季分三次发表的《论私德》长文,结合中国道德演化历史及当时社会现象作实证分析,内容宏富而地位重要。分析梁氏撰述《论私德》之具体时空背景和思... 梁启超1902年发表《论公德》,其写作与发表的时空背景相对明确,他于1903年秋季到1904年春季分三次发表的《论私德》长文,结合中国道德演化历史及当时社会现象作实证分析,内容宏富而地位重要。分析梁氏撰述《论私德》之具体时空背景和思想资源、生活事件刺激等因素,可知梁氏强调私德与1903年他赴北美为保皇会招股时,备受来自本会内部和革命党方面之误解挤压乃至威胁攻击有关。梁启超在北美共和体制下耳闻目睹部分华侨私德不良现象,加重了其道德忧虑;梁氏回归王学强调德育,与其前期学术积累和当时日本学界风气刺激相关,也与他访美所见文明图景比较反思有关联。由此可窥见该时期梁氏伦理思想变迁之内外脉络和文明互鉴、文化交错之复杂思想史背景,并为其思想价值之当代比较与阐发提供佐证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梁启超 《论私德》 道德堕落史 保皇会 公德
原文传递
新时代加强独处道德建设必要性研究
5
作者 姜靓翎 彭丹 《黑龙江工业学院学报(综合版)》 2022年第5期45-50,共6页
独处道德是指人们在不直接与他人交往、个人独处的时刻和场合所应当遵循的价值准则和行为规范,以及由此而形成的道德意识和道德活动,属于伦理学中个人特殊情境中的道德内容。独处道德具有道德意识、道德关系和道德活动三个方面的体系结... 独处道德是指人们在不直接与他人交往、个人独处的时刻和场合所应当遵循的价值准则和行为规范,以及由此而形成的道德意识和道德活动,属于伦理学中个人特殊情境中的道德内容。独处道德具有道德意识、道德关系和道德活动三个方面的体系结构。在新时代亟需加强公民道德建设的今天,从《新时代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的规定和加强独处道德的角度入手,析出新时代加强公民道德建设的重点人群及总体要求,阐述了新时代加强独处道德对于党员干部、社会公众人物以及青少年这三类重点人群做到明大德、守公德、严私德的必要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独处道德 明大德 守公德 严私德
下载PDF
“小人”在中国政治文化符号中的演变
6
作者 房玉柱 《陕西学前师范学院学报》 2020年第5期128-132,共5页
"小人"是中国政治文化中一种特有的现象,往往与"君子"对举,在先秦时期,经历了由位到德的变化,成为社会评价和审美评价的标准。汉唐时期,不攻小人,国家强盛。东汉末年的党锢之祸,唐末的牛李党争,都是由于君子和小人... "小人"是中国政治文化中一种特有的现象,往往与"君子"对举,在先秦时期,经历了由位到德的变化,成为社会评价和审美评价的标准。汉唐时期,不攻小人,国家强盛。东汉末年的党锢之祸,唐末的牛李党争,都是由于君子和小人的激辩而产生的党争,致使国家衰亡。宋明时期对小人大加攻伐,宋代产生了庆历党争、元佑党争、蔡京对新党的迫害以及庆元党禁等几次党争,并伴随宋代始终。明代围绕着大礼仪开始了君子和小人的激辩,因此而影响了明代的政治格局,明末东林党和阉党的斗争,加速了明代的灭亡。其实在中国政治文化中,小人成了持不同政见者的代名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人 中国政治文化 符号 私德 公德
下载PDF
化育无形——中国传统文化对师专生私德培养的意义
7
作者 覃素安 《湖北第二师范学院学报》 2012年第10期55-57,共3页
中国传统文化对师专生的私德培养有着重要的意义。私德是指个人生活所应遵循的道德规范。"慎独"与"反身内求"的精神对师专生良好习惯和优良作风的形成有指明路向的作用;"孝悌"观念在处理现代家庭关系的... 中国传统文化对师专生的私德培养有着重要的意义。私德是指个人生活所应遵循的道德规范。"慎独"与"反身内求"的精神对师专生良好习惯和优良作风的形成有指明路向的作用;"孝悌"观念在处理现代家庭关系的启发意义是以积极为主流;"中庸之道"能令现代的邻里关系更富于温情化;而"尚义轻利"的价值取向是疗治现代大学生畸形爱情观的一剂良方。中国传统文化对师专生的私德滋养犹如春雨,润物有声,化育无形。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传统文化 师专生 私德 意义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