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9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清代共同犯罪首从认定中的疑罪处理——以监候待质为中心
1
作者 申巍 《中国政法大学学报》 CSSCI 2021年第4期29-40,共12页
共同犯罪首从认定的疑罪处理是值得关注的一个话题。清代监候待质制度主要解决的是共同犯罪事发在逃后现获人犯的定罪量刑问题。该制度初创之后,受主流理念和治术权衡的转变的影响,从乾隆至嘉道经历了自删除到重建的立法调整。其过程包... 共同犯罪首从认定的疑罪处理是值得关注的一个话题。清代监候待质制度主要解决的是共同犯罪事发在逃后现获人犯的定罪量刑问题。该制度初创之后,受主流理念和治术权衡的转变的影响,从乾隆至嘉道经历了自删除到重建的立法调整。其过程包括"拟罪监禁"、分罪定限、整合条例与扩延主体四个阶段。调整后的监候待质制度为共同犯罪事发在逃后处理现获人犯的疑罪问题提供了系统规范的法律依据,但也存在难以根除的制度痼疾,呈现出顾此失彼的局面。因此,应当反向借鉴监候待质制度,消除传统"疑罪从有"的影响,彻底贯彻"疑罪从无"原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共同犯罪 首从 疑罪 监候待质
原文传递
帮助取款行为的诈骗共犯归责误区及其匡正 被引量:6
2
作者 叶良芳 袁玉杰 《政法学刊》 2023年第1期14-25,共12页
针对电信网络诈骗中帮助取款行为,实践中存在“罪名定性以诈骗罪共犯为主”“电信网络诈骗共犯无需具有犯意联络”“电信网络诈骗共犯都是从犯”三大归责误区。目前亟待匡正此类行为的诈骗共犯归责进路。具体而言,首先,应当确立此类行... 针对电信网络诈骗中帮助取款行为,实践中存在“罪名定性以诈骗罪共犯为主”“电信网络诈骗共犯无需具有犯意联络”“电信网络诈骗共犯都是从犯”三大归责误区。目前亟待匡正此类行为的诈骗共犯归责进路。具体而言,首先,应当确立此类行为的定性逻辑为独立犯罪认定优先,诈骗罪共犯认定居后。其次,在归责标准上,帮助取款人的主观明知是决定其行为定性的关键。应当基于功能性因果关系论,以取款人的犯罪参与规范时点及其身份类型、行为分工,判断其行为时是否认识到自己与他人正在实施电信网络诈骗犯罪活动。最后,通过取款人的组织身份及其主观认识,判断其是否为诈骗集团的首要分子、骨干成员,亦或在实现诈骗犯罪中起到了重要或关键作用,以界定其在诈骗共犯中的主从犯地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电信网络诈骗 帮助取款 共同犯罪 组织身份 行为分工 主从犯
原文传递
单一正犯体制的反思与检讨 被引量:4
3
作者 王光明 《郑州航空工业管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8年第6期92-95,共4页
各国刑法对共同犯罪的规定有正犯.共犯区分体制与单一正犯体制。文章以我国学者关注相对较少且存在不少误解的单一正犯体制为题,在对单一正犯体制的理论基础进行分析的基础上,就单一正犯体制的理论基础进行了反思与检讨,并进一步对其适... 各国刑法对共同犯罪的规定有正犯.共犯区分体制与单一正犯体制。文章以我国学者关注相对较少且存在不少误解的单一正犯体制为题,在对单一正犯体制的理论基础进行分析的基础上,就单一正犯体制的理论基础进行了反思与检讨,并进一步对其适用中的困境进行深入的反思,以期为正确理解单一正犯体制提供些许助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正犯 单一正犯 反思与检讨
下载PDF
大陆法系共犯种类之比较 被引量:1
4
作者 贾凌 曾粤兴 《求是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04年第3期80-83,共4页
对我国及大陆法系主要国家刑法典及刑法理论中共犯的分类进行了比较。笔者认为,可以把俄罗斯刑法采用的标准与我国大陆刑法采用的标准结合起来,认定共同犯罪并对犯罪人作出罪责刑相适应的处罚。同时认为,我国大陆刑法采用的标准,虽然在... 对我国及大陆法系主要国家刑法典及刑法理论中共犯的分类进行了比较。笔者认为,可以把俄罗斯刑法采用的标准与我国大陆刑法采用的标准结合起来,认定共同犯罪并对犯罪人作出罪责刑相适应的处罚。同时认为,我国大陆刑法采用的标准,虽然在实践中用起来比较容易与犯罪人的刑事责任挂起钩来,但逻辑上存在双重标准问题。此外,对间接正犯理论进行了比较,认为间接正犯实质上是单个人的犯罪,不应当在共同犯罪中讨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共犯种类 比较 正犯 帮助犯
下载PDF
雇佣犯罪的定罪与处罚研究——兼论主从犯分类理论的不合理性 被引量:3
5
作者 丁芝华 《湖南公安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2007年第5期56-59,共4页
现实中的雇佣犯罪在主观和客观方面都表现出多种复杂形式。司法实践中对雇佣犯罪定罪处罚大多局限于典型的雇佣犯罪,这在很多程度上影响了司法的准确性和量刑的适当性。雇佣犯罪所面临的一些难题,也反映了我国刑法中主从犯分类理论存在... 现实中的雇佣犯罪在主观和客观方面都表现出多种复杂形式。司法实践中对雇佣犯罪定罪处罚大多局限于典型的雇佣犯罪,这在很多程度上影响了司法的准确性和量刑的适当性。雇佣犯罪所面临的一些难题,也反映了我国刑法中主从犯分类理论存在诸多不合理之处,并不适合作为共犯分类的理论,采用正犯与狭义共犯的分类理论比较合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雇佣犯罪 教唆犯 定罪 处罚 主从犯分类理论
下载PDF
清代“强盗”案中主从犯归责标准及启示--以《刑案汇览》中“孙倡读”案为例进行分析
6
作者 石泉 《保山学院学报》 2020年第1期98-102,共5页
清代法律条文中对"强盗"行为及其在不同情境下的处理方式有着较为详细的说明和规定,希望能够借此实现社会民众对司法过程以及最后审定结果的合理信赖与期待;具体到多人参与的"强盗"犯罪则要求对案中犯罪人主、从身... 清代法律条文中对"强盗"行为及其在不同情境下的处理方式有着较为详细的说明和规定,希望能够借此实现社会民众对司法过程以及最后审定结果的合理信赖与期待;具体到多人参与的"强盗"犯罪则要求对案中犯罪人主、从身份依据案情进行准确的分析和界定,以便从主观恶性程度和客观行为角度出发确定不同的刑责;其中清代《刑案汇览》中"孙倡读"一案的特殊情况以及在司法过程中出现的不同观点和争论,明确了当时司法官员在主从犯认定问题上的差异性标准和思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多人“强盗”案 主从犯认定 清代《刑案汇览》
下载PDF
贪污共犯中主从犯的认定问题探讨 被引量:4
7
作者 孟庆华 《烟台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04年第3期295-298,共4页
在贪污共犯中不分主从犯一律定为贪污罪,这属于立法上的特别规定。该特别规定与一般共同犯罪中确定犯罪性质时采取"主犯决定论"两者是一般与特殊的关系,并且贪污共犯的特别规定内容,有很重要的一部分就是"主犯决定论&qu... 在贪污共犯中不分主从犯一律定为贪污罪,这属于立法上的特别规定。该特别规定与一般共同犯罪中确定犯罪性质时采取"主犯决定论"两者是一般与特殊的关系,并且贪污共犯的特别规定内容,有很重要的一部分就是"主犯决定论"。贪污共犯的特别规定,虽有利于统一认定国家工作人员的贪污犯罪行为,但也存在量刑上轻重不一致的弊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贪污共犯 主犯决定论 主从犯
下载PDF
不纯正不作为犯的共犯 被引量:5
8
作者 刘士心 《国家检察官学院学报》 CSSCI 2009年第4期96-101,共6页
不纯正不作为犯的共犯,是共同犯罪问题在不纯正不作为犯罪领域中的表现,主要涉及共同正犯、教唆犯、帮助犯三种形态。不作为的共同正犯既可以发生在不作为犯与不作为犯之间,也可以发生在不作为犯与作为犯之间。不作为的教唆犯表现为行... 不纯正不作为犯的共犯,是共同犯罪问题在不纯正不作为犯罪领域中的表现,主要涉及共同正犯、教唆犯、帮助犯三种形态。不作为的共同正犯既可以发生在不作为犯与不作为犯之间,也可以发生在不作为犯与作为犯之间。不作为的教唆犯表现为行为人以作为的方式教唆他人实施不作为犯。不作为的帮助犯指以作为方式帮助他人实施不作为犯罪。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不纯正不作为犯 共同正犯 教唆犯 帮助犯
原文传递
关于主犯未到案案件侦查程序的思考 被引量:1
9
作者 王晨钟 冯茹芳 《河北公安警察职业学院学报》 2009年第1期15-19,共5页
共同犯罪中主犯未到案案件给侦查程序带来一系列的逻辑矛盾,它把侦查程序架设在一个不能继续又不能终结的尴尬境地。在侦查工作实践中,把到案的、未能证明是主犯的犯罪嫌疑人按现有证据直接移送起诉符合现实需要,也得到了检察机关的认可... 共同犯罪中主犯未到案案件给侦查程序带来一系列的逻辑矛盾,它把侦查程序架设在一个不能继续又不能终结的尴尬境地。在侦查工作实践中,把到案的、未能证明是主犯的犯罪嫌疑人按现有证据直接移送起诉符合现实需要,也得到了检察机关的认可,但违背了法律逻辑。建议对比较轻微的犯罪嫌疑人严格依照法律,适时变更强制措施;在比较严重的共同犯罪案件中可以回避主犯与从犯的矛盾,不区分主犯和从犯,根据公安机关掌握的犯罪证据直接移送起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共同犯罪 侦查程序 主犯 从犯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