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784篇文章
< 1 2 140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蠋敌对双斑长跗萤叶甲成虫的捕食功能研究 被引量:40
1
作者 陈静 张建萍 +3 位作者 张建华 田永浩 徐志超 李广伟 《昆虫天敌》 CSCD 2007年第4期149-154,共6页
在室内研究了捕食性天敌蠋敌对双斑长跗萤叶甲成虫的捕食功能反应。结果表明,蠋敌对双斑长跗萤叶甲成虫的捕食功能符合HollingⅡ模型,日最大捕食量为20.4头双斑长跗萤叶甲成虫,捕食一头双斑长跗萤叶甲成虫需要2.94min,功能系数为0.5169... 在室内研究了捕食性天敌蠋敌对双斑长跗萤叶甲成虫的捕食功能反应。结果表明,蠋敌对双斑长跗萤叶甲成虫的捕食功能符合HollingⅡ模型,日最大捕食量为20.4头双斑长跗萤叶甲成虫,捕食一头双斑长跗萤叶甲成虫需要2.94min,功能系数为0.5169;蠋敌成虫个体间相互干扰对捕食效应的影响可以用E=0.4046*P-0.3914模拟;蠋敌若虫对自身密度的功能反应可以用A=0.3034p-0.5357模拟。经卡方检验,其理论值与实测值无统计学差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蠋敌 双斑长跗萤叶甲 生物学特性 捕食 功能反应
下载PDF
大型深水贫营养水库——新丰江水库浮游动物群落分析 被引量:40
2
作者 赵帅营 韩博平 《湖泊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3期305-314,共10页
新丰江水库是位于广东省境内的一座大型深水贫营养水库.为了解这一典型贫营养水体的浮游动物群落特征,于2002—2003年对该水库的轮虫和浮游甲壳动物进行了研究.新丰江水库的浮游动物主要为广布性种类,优势类群是桡足类,其幼体的数量... 新丰江水库是位于广东省境内的一座大型深水贫营养水库.为了解这一典型贫营养水体的浮游动物群落特征,于2002—2003年对该水库的轮虫和浮游甲壳动物进行了研究.新丰江水库的浮游动物主要为广布性种类,优势类群是桡足类,其幼体的数量高于成体,优势种为舌状叶镖水蚤、温中剑水蚤和微小近剑水蚤.枝角类优势种是长额象鼻澄、短尾秀体溞和角突网纹溞.轮虫优势种为个体较小的螺形龟甲轮虫和彩胃轮虫.优势种的个体体长为50-1450μm,个体最大的是舌状叶镖水蚤,平均体长为1190μm,个体最小的是彩胃轮虫,平均体长为80μm、在12月份,可能由于银鱼的摄食强度较高,导致大个体(主要为舌状叶镖水蚤及其大个体的哲水蚤幼体)的数量和生物量较低.在其余3个采样月份,浮游动物受银鱼影响相对较小,舌状叶镖水蚤的数量和生物量均远高于透明溞,可能与它们临界食物浓度及滤食方式的差异有关.根据对优势种的分析,新丰江水库的浮游动物群落具有典型的贫营养水体特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贫营养水库 新丰江水库 浮游动物 捕食 临界食物浓度 滤食
下载PDF
纽氏钝绥螨、尼氏钝绥螨及其猎物—桔全爪螨生态学特性的比较研究 被引量:18
3
作者 夏育陆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89年第2期174-181,共8页
本文从天敌与猎物的种群内禀增长力,天敌对猎物不同密度的功能反应及数值反应三个方面来评价和比较纽氏钝绥螨、尼氏钝绥螨时其猎物——枯全爪螨的控制作用。在五种温度下,两种捕食螨的种群内禀增长力都大于桔全爪螨。它们对猎物的功能... 本文从天敌与猎物的种群内禀增长力,天敌对猎物不同密度的功能反应及数值反应三个方面来评价和比较纽氏钝绥螨、尼氏钝绥螨时其猎物——枯全爪螨的控制作用。在五种温度下,两种捕食螨的种群内禀增长力都大于桔全爪螨。它们对猎物的功能反应属HollingⅡ型。尼氏钝绥螨的捕食量大于纽氏钝绥螨,在25℃时两种捕食螨捕食量最大,应用Rogers的模型能较好地对试验结果进行模拟。尼氏钝绥螨对桔全爪不同虫态的取食不存在选择效应,纽氏钝绥螨则嗜食若螨和幼螨。两种捕食螨对桔全爪螨的数值反应表明,仅供给桔全爪螨雌成螨作为食物,对两种捕食螨都不利,尤其对尼氏钝绥螨更为明显。综上所述,两种捕食螨能比较有效地控制桔全爪螨种群,当猎物密度较高时,尼氏钝绥螨控制效果优于纽氏钝绥螨,但纽氏钝绥螨控制效果优于纽氏钝绥螨,但纽氏钝绥螨田间种群数量比尼氏钝绥螨稳定。柑桔园中存在其它补充食物时对这两种捕食敌有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钝绥螨 桔全爪螨 生态学 天敌
下载PDF
小黑瓢虫对甘薯粉虱的捕食选择性和种内干扰反应 被引量:21
4
作者 王联德 刘冰妍 +2 位作者 黄建 古德祥 张古忍 《昆虫天敌》 CSCD 2001年第2期93-94,共2页
关键词 小黑瓢虫 甘薯粉虱 捕食 选择性 种内干扰反应
下载PDF
基于Tweedie-GAM模型研究海州湾小黄鱼资源丰度与栖息环境的关系 被引量:20
5
作者 张云雷 徐宾铎 +2 位作者 张崇良 任一平 薛莹 《海洋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2期78-89,共12页
本研究根据2011年及2013—2016年春季和秋季在海州湾及其邻近海域进行的底拖网调查数据,结合同步采集的底层海水温度、底层海水盐度、水深、底质类型,以及脊腹褐虾(Crangon affinis)、细螯虾(Leptochela gracilis)、鳀(Engraulis japoni... 本研究根据2011年及2013—2016年春季和秋季在海州湾及其邻近海域进行的底拖网调查数据,结合同步采集的底层海水温度、底层海水盐度、水深、底质类型,以及脊腹褐虾(Crangon affinis)、细螯虾(Leptochela gracilis)、鳀(Engraulis japonicus)、赤鼻棱鳀(Thrissa kammalensis)等小黄鱼(Larimichthys polyactis)主要饵料生物的资源丰度数据,采用条件数κ和方差膨胀因子(VIF)度量多重共线性的程度,选取关键环境因子,再应用基于Tweedie分布的广义可加模型(GAM)研究不同季节和不同生长阶段的小黄鱼资源丰度与环境因子的关系。多重共线性的检验表明,所有初始变量之间没有显著的多重共线性,均可作为解释变量代入模型。结果表明:不同季节和生长阶段,影响小黄鱼资源分布的主要因子及其偏差解释率各不相同,各变量所对应的适宜范围也不同。例如:影响春季小黄鱼幼体资源分布的主要因子有底层海水温度、底层海水盐度、水深和脊腹褐虾的分布,其中偏差解释率最大的因子为水深(16.09%);而影响春季成体资源分布的因子为底层海水温度、底层海水盐度、水深及脊腹褐虾和鳀的分布,其中偏差解释率最大的因子为底层海水盐度(13.56%)。本研究表明,海州湾及其邻近海域不同季节和不同生长阶段小黄鱼的资源分布与其自身的生态习性、海洋环境以及饵料生物的分布密切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Tweedie分布 广义可加模型 饵料生物 多重共线性 资源分布
下载PDF
昆虫群落中的集团内捕食作用 被引量:17
6
作者 马克争 郝树广 +1 位作者 赵惠燕 康乐 《昆虫知识》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3期191-197,共7页
与捕食、竞争等种间关系相比 ,集团内捕食作用是一种更为复杂的种间关系 ,广泛存在于各种生态系中。该文从它的概念、类型、作用特点、与其它种间关系的区别、存在的广泛性、发生强度的影响因素、化学信息调控及其对生物防治效果的影响... 与捕食、竞争等种间关系相比 ,集团内捕食作用是一种更为复杂的种间关系 ,广泛存在于各种生态系中。该文从它的概念、类型、作用特点、与其它种间关系的区别、存在的广泛性、发生强度的影响因素、化学信息调控及其对生物防治效果的影响等几个方面介绍了天敌群落中的这一典型的种间相互关系。根据参与者在集团内捕食作用关系中的利益地位的不同 ,可将集团内捕食作用分为单向性和双向性的 ,也可分成对称性的和不对称性的。参与者的生物学特性和各种环境条件对集团内捕食作用的发生程度和结果起着重要的调控作用。在多种天敌存在的系统中 ,集团内捕食作用影响着目标生物种群动态及其生物防治的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捕食 竞争 昆虫 群落 种间关系 天敌
下载PDF
捕食关系的Meta分析 被引量:18
7
作者 郑凤英 彭少麟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9年第4期448-452,共5页
应用 Meta 分析方法,探讨捕食者与被捕食者种群数量的关系。结果表明,捕食效应随地带性而变化,热带效应值最大,亚热带、温带和寒带也有效应,亚热带最小。按分类划分成两个级别时,脊椎动物级别属于大效应,而无脊椎动物级别... 应用 Meta 分析方法,探讨捕食者与被捕食者种群数量的关系。结果表明,捕食效应随地带性而变化,热带效应值最大,亚热带、温带和寒带也有效应,亚热带最小。按分类划分成两个级别时,脊椎动物级别属于大效应,而无脊椎动物级别为小效应,级别间差异不显著。按所在生态系统划分级别分析,陆生生态系统级别为中效应,淡水生态系统为小效应。总体上表明捕食者导致被捕食者种群数量的降低;但不同标准划分的级别里几个级别的效应大小有差别。通过本例研究,表明 Meta 分析可有效地应用于大尺度的生态学问题分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META分析 捕食者 被捕食者 种群数量
下载PDF
太湖鼋头渚地区鹭类觅食生境研究 被引量:13
8
作者 李涛 董元华 +2 位作者 王辉 Mauro Fasola 张迎梅 《农村生态环境》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3期1-4,共4页
连续 2a实地调查了太湖鼋头渚地区鹭鸟的觅食生境 ,并搜集其雏鸟的反吐物 ,初步掌握了该地区不同鹭鸟对觅食生境的选择与食物组成情况。结果表明 ,无锡鼋头渚地区白鹭与夜鹭主要在鱼塘、湖泊觅食 ,白鹭在湖滨觅食 ,而夜鹭还会到湖中央... 连续 2a实地调查了太湖鼋头渚地区鹭鸟的觅食生境 ,并搜集其雏鸟的反吐物 ,初步掌握了该地区不同鹭鸟对觅食生境的选择与食物组成情况。结果表明 ,无锡鼋头渚地区白鹭与夜鹭主要在鱼塘、湖泊觅食 ,白鹭在湖滨觅食 ,而夜鹭还会到湖中央水面觅食 ;池鹭觅食区域较广 ,主要在鱼塘。鹭群主要的食物类型是鱼类 ,白鹭食物几乎全为鱼类 ,夜鹭 95 %的食物为鱼类 ,兼有少量的蛙类、甲壳类和小型哺乳类动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太湖 鼋头渚地区 白鹭 夜鹭 池鹭 觅食生境 反吐物 无锡鼋头渚
下载PDF
以豌豆修尾蚜为猎物的大草蛉两性生命表和捕食率 被引量:17
9
作者 程丽媛 廖先骏 +3 位作者 徐龙祥 孙蕾 陈珍珍 许永玉 《植物保护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6期680-686,共7页
为明确大草蛉Chrysopa pallens(Rambur)的发育、存活、繁殖和捕食能力,利用年龄-龄期两性生命表方法,在25℃、光周期L 15∶D 9条件下研究了以豌豆修尾蚜Megoura japonica(Matsumura)为猎物的大草蛉的生命表及其捕食率。结果表明:大草蛉... 为明确大草蛉Chrysopa pallens(Rambur)的发育、存活、繁殖和捕食能力,利用年龄-龄期两性生命表方法,在25℃、光周期L 15∶D 9条件下研究了以豌豆修尾蚜Megoura japonica(Matsumura)为猎物的大草蛉的生命表及其捕食率。结果表明:大草蛉雌成虫个体的繁殖力为683.6±55.99粒,种群的内禀增长率、周限增长率、净增殖率和平均世代周期分别为0.1247/d、1.133/d、333.64粒/个体和46.5 d;大草蛉幼虫、雌成虫和雄成虫个体的平均捕食率分别为145.25、1 192.47和669.08头。若考虑存活率,个体的净捕食率为1 026.26头;从猎物种群到捕食者后代的转化率为3.08;种群个体的稳定捕食率和周限捕食率分别为5.49和6.22头。表明以豌豆修尾蚜为猎物时,大草蛉表现出较好的个体发育、种群增长和捕食特性,豌豆修尾蚜可作为大草蛉人工繁殖选择的猎物之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草蛉 豌豆修尾蚜 生命表 捕食率 猎物
原文传递
北黄海细纹狮子鱼摄食生态的初步研究 被引量:15
10
作者 薛莹 徐宾铎 +2 位作者 高天翔 邱天龙 林龙山 《中国水产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5期1066-1074,共9页
根据2007年秋季在北黄海进行的定点底拖网调查,对细纹狮子鱼(Liparis tanakae)的摄食生态进行了初步研究。北黄海的细纹狮子鱼在秋季主要以虾类和底层鱼类为食,属于底栖动物食性鱼类,其优势饵料生物是脊腹褐虾(Crangon affinis)。在调... 根据2007年秋季在北黄海进行的定点底拖网调查,对细纹狮子鱼(Liparis tanakae)的摄食生态进行了初步研究。北黄海的细纹狮子鱼在秋季主要以虾类和底层鱼类为食,属于底栖动物食性鱼类,其优势饵料生物是脊腹褐虾(Crangon affinis)。在调查海域最北部的1号站位,细纹狮子鱼还摄食了较多的大泷六线鱼(Hexagrammos otakii)鱼卵。典范对应分析(CCA)表明,水深、经度、纬度和体长对细纹狮子鱼的食物组成有显著影响(P<0.05),而性别和性腺成熟度则没有显著影响(P>0.05)。脊腹褐虾体长与细纹狮子鱼体长之间呈显著的正相关(r=0.326,P<0.05),而中华安乐虾(Eualus sinensis)体长与细纹狮子鱼体长之间没有显著的相关关系(r=0.219,P>0.05);脊腹褐虾(r=-0.372,P<0.01)和中华安乐虾(r=-0.799,P<0.01)体长与细纹狮子鱼体长的比率与细纹狮子鱼体长之间均呈极显著的负相关关系。细纹狮子鱼的胃总质量和空胃质量均随着体长的增加呈指数增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北黄海 细纹狮子鱼 摄食生态 饵料生物 典范对应分析
下载PDF
一种改进的人工鱼群优化算法 被引量:13
11
作者 吴昌友 《智能系统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3期465-469,共5页
对人工鱼群优化算法的觅食行为、群聚行为、追尾行为和公告板设置等基本原理进行分析,指出算法在复杂优化问题上产生初始人工鱼群难和陷入局部最优解的原因,提出了改进人工鱼群优化算法,给出了初始人工鱼群产生的方法,在人工鱼群优化算... 对人工鱼群优化算法的觅食行为、群聚行为、追尾行为和公告板设置等基本原理进行分析,指出算法在复杂优化问题上产生初始人工鱼群难和陷入局部最优解的原因,提出了改进人工鱼群优化算法,给出了初始人工鱼群产生的方法,在人工鱼群优化算法的觅食行为、群聚行为、追尾行为中引入了自适应移动步长,同时在算法中引入变异策略,避免算法陷入局部最优,提高全局寻优能力。最后通过对4个测试函数进行实验,对于函数f1、f2和f4来说,虽然改进的人工鱼群算法和标准人工鱼群算法都达到了最优值,但是改进的人工鱼群算法收敛的速度更快;函数f3来说,标准人工鱼群算法运行多次都陷入最优解,无法找到全局最优解。因此,实验说明了改进算法的有效性与精确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工鱼群优化算法 觅食 群聚 追尾 移动步长 变异策略
下载PDF
Frequent and prolonged nocturnal occupation of port areas by Yangtze finless porpoises (Neophocaena asiaeorientalis): Forced choice for feeding? 被引量:13
12
作者 Zhitao WANG Tomonari AKAMATSU +4 位作者 Zhigang MEI Lijun DONG Tomohito IMAIZUMI Kexiong WANG Ding WANG 《Integrative Zoology》 SCIE CSCD 2015年第1期122-132,共11页
During the Yangtze Freshwater Dolphin Expedition 2012,Yangtze finless porpoises(Neophocaena asiaeorientalis)were acoustically monitored in 9 port areas at night.During 6566 min of nocturnal monitoring,porpoise sonar w... During the Yangtze Freshwater Dolphin Expedition 2012,Yangtze finless porpoises(Neophocaena asiaeorientalis)were acoustically monitored in 9 port areas at night.During 6566 min of nocturnal monitoring,porpoise sonar was detected for 488 min(7.43%of the total time).Of all 81 encounters,the longest echolocation span obtained was 102.9 min,suggesting frequent and prolonged porpoise occupation of the port areas.A combined total of 2091 click trains were recorded,with 129(6.2%)containing minimum inter-click intervals(ICIs)below 10 ms(termed a buzz).Buzzes with a decrease in ICIs and search and approach phases that resembled feeding echolocation signals accounted for 44.2%(N=52)of all buzzes.Buzzes with an increase in ICIs,suggesting a mirrored prey capture phase,accounted for 20.2%(N=26)and could reflect attempts to locate escaped prey because they were followed by approach-phase feeding buzzes.Anecdotal evidence of porpoises fleeing the proximity of vessels was observed.The recordings indicating clusters of porpoises feeding near the port areas suggest a forced choice for feeding due to the relatively higher prey availability in the port areas compared to other areas in the Yangtze River that are probably overfished. 展开更多
关键词 feeding behavior NOCTURNAL passive acoustic monitoring port area prey availability
原文传递
秋季黄海中南部鱼类群落对饵料生物的摄食量 被引量:12
13
作者 薛莹 金显仕 +2 位作者 赵宪勇 梁振林 李显森 《中国海洋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1期75-82,共8页
研究鱼类与饵料生物之间食物定量关系进而为多鱼种资源评估提供依据,2000~2002年秋季(10~11月)在黄海中南部海域进行了定点底拖网调查,应用Eggers模型,计算了带鱼(Trichiurus lepturus)、小黄鱼(Pseudosciaena polyactis)、... 研究鱼类与饵料生物之间食物定量关系进而为多鱼种资源评估提供依据,2000~2002年秋季(10~11月)在黄海中南部海域进行了定点底拖网调查,应用Eggers模型,计算了带鱼(Trichiurus lepturus)、小黄鱼(Pseudosciaena polyactis)、黄鲼鲸(Lophius litulon)、细纹狮子鱼(Liparis tanakae)等23种鱼类在秋季对饵料生物的摄食量。结果表明:黄海中南部23种鱼类在秋季对饵料生物的总摄食量约为309万t,其中,鲲鱼(Engraulis japonicus)的摄食量最高(在250万t以上),占总摄食量的80.9%。中上层和底层鱼类对饵料生物的摄食量分别为262万t和47万t左右,占总摄食量的84.7%和15.3%,鳇鱼和细纹狮子鱼分别是中上层和底层鱼类中最主要的捕食者。磷虾类是中上层鱼类最主要的食物来源,其次是桡足类、端足类和毛颚类;虾类和鱼类是底层鱼类最主要的食物来源,其次是磷虾类。太平洋磷虾(Euphausia pacifica)、中华哲水蚤(Calanus sinicus)、细长脚虫戎(Themisto gracilipes)、脊腹褐虾(Crangon affinis)和鲲鱼同时是黄海中南部被摄食量最高的5种饵料生物,它们被摄食的生物量之和约为233万t,占总摄食量的75.5%。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摄食量 日摄食率 黄海中南部 鱼类 饵料生物
下载PDF
田间七星瓢虫成幼虫捕食3种蚜虫功能反应初步研究 被引量:11
14
作者 颜金龙 陈全兴 +2 位作者 史磊 程金艳 李洁 《天津农业科学》 CAS 2016年第6期96-100,共5页
通过创新捕食者对猎物(捕食对象)的捕食功能研究方法,提高生物防治准确性和实效性。用纱袋笼罩法在麦田、棉田和萝卜田对七星瓢虫成虫和四龄幼虫捕食麦长管蚜、棉蚜、萝卜蚜功能反应进行了初步研究,并分别建立了七星瓢虫成虫和四龄幼虫... 通过创新捕食者对猎物(捕食对象)的捕食功能研究方法,提高生物防治准确性和实效性。用纱袋笼罩法在麦田、棉田和萝卜田对七星瓢虫成虫和四龄幼虫捕食麦长管蚜、棉蚜、萝卜蚜功能反应进行了初步研究,并分别建立了七星瓢虫成虫和四龄幼虫对各蚜类的田间捕食功能反应数学模型。结果表明,与室内罐头瓶内试验结果基本一致,但捕食功能强弱存有5%左右的小幅差异,田间七星瓢虫成虫对麦长管蚜捕食功能有所增强,而其成虫和四龄幼虫对棉蚜和萝卜蚜捕食功能有所减弱,可能是田间小气候影响所致。对猎物捕食,无论田间或室内,都存在抢食或补食现象。两种试验方法相辅相成、相互验证和矫正,可提高指导性和生防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田间 七星瓢虫 麦长管蚜 棉蚜 萝卜蚜 捕食 功能反应
下载PDF
环斑猛猎蝽对猎物的选择捕食作用 被引量:10
15
作者 田静 高宝嘉 +2 位作者 马建昭 周国娜 姜文虎 《生态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10期1563-1568,共6页
研究了环斑猛猎蝽雌成虫对玉米螟和蚜虫混合种群的选择捕食作用。结果表明:当玉米螟2龄幼虫和3龄幼虫共存时,环斑猛猎蝽雌成虫对玉米螟在各猎物密度下均表现正喜好性,而对蚜虫在各猎物密度下均不表现喜好性。对玉米螟的转换效应因总猎... 研究了环斑猛猎蝽雌成虫对玉米螟和蚜虫混合种群的选择捕食作用。结果表明:当玉米螟2龄幼虫和3龄幼虫共存时,环斑猛猎蝽雌成虫对玉米螟在各猎物密度下均表现正喜好性,而对蚜虫在各猎物密度下均不表现喜好性。对玉米螟的转换效应因总猎物密度的不同而不同,即在低密度(60头·瓶-1)和中密度(90头·瓶-1)时无转换行为,在高密度(120头·瓶-1)时有负转换行为;对蚜虫在低密度(60头·瓶-1)和中密度(90头·瓶-1)时有负转换行为,在高密度(120头·瓶-1)时无转换行为。当2龄、3龄玉米螟幼虫和蚜虫3种猎物共存、总猎物密度为90头·瓶-1时,环斑猛猎蝽雌成虫对玉米螟3龄幼虫表现正喜好性并有正转换行为,对蚜虫则表现负喜好性和负转换行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环斑猛猎蝽 玉米螟 蚜虫 猎物 选食作用
下载PDF
龟纹瓢虫对玉米蚜的捕食作用研究 被引量:9
16
作者 闫占峰 袁志华 +2 位作者 王振营 何康来 白树雄 《植物保护》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3期40-43,共4页
在实验室条件下,测定了不同龄期龟纹瓢虫幼虫及雌雄成虫对玉米蚜的捕食作用。结果表明,龟纹瓢虫对玉米蚜的捕食作用在一定的空间范围内受其自身密度及猎物密度制约,相互间存在干扰。模拟后的各干扰反应方程经χ2检验,其理论值与观察值... 在实验室条件下,测定了不同龄期龟纹瓢虫幼虫及雌雄成虫对玉米蚜的捕食作用。结果表明,龟纹瓢虫对玉米蚜的捕食作用在一定的空间范围内受其自身密度及猎物密度制约,相互间存在干扰。模拟后的各干扰反应方程经χ2检验,其理论值与观察值差异不显著。说明龟纹瓢虫对玉米蚜具有很好的捕食控制作用,应注意保护玉米田间龟纹瓢虫。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龟纹瓢虫 玉米蚜 捕食 干扰效应
下载PDF
毛蠼螋对蔗扁蛾幼虫的捕食作用 被引量:9
17
作者 曾玲 张志红 +1 位作者 陆永跃 张维球 《华中农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2期218-221,共4页
观察了捕食性天敌毛蠼螋对蔗扁蛾幼虫的捕食行为及捕食功能反应。结果表明,毛蠼螋对蔗扁蛾幼虫的捕食功能反应符合Holling模型,对1~3龄、4~5龄、6~7龄幼虫的捕食功能反应模拟模型分别是:Na1~3=1.0849N0/(1+0.0220N0)、Na4~5=1.1052... 观察了捕食性天敌毛蠼螋对蔗扁蛾幼虫的捕食行为及捕食功能反应。结果表明,毛蠼螋对蔗扁蛾幼虫的捕食功能反应符合Holling模型,对1~3龄、4~5龄、6~7龄幼虫的捕食功能反应模拟模型分别是:Na1~3=1.0849N0/(1+0.0220N0)、Na4~5=1.1052 N0/(1+0.0328N0)、Na6~7=1.0291N0/(1+0.0384N0)。毛蠼螋在1 d内最大的捕食量理论值Na(max)分别是49.26头、33.67头和26.81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毛蠼螋 蔗扁蛾 幼虫 捕食作用 捕食性天敌 捕食功能反应 农业害虫
下载PDF
具常数投放率功能反应为x^(1/2)的食饵-捕食系统的定性分析 被引量:8
18
作者 杨春霞 王辉 胡志兴 《生物数学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期97-103,共7页
本文研究一类具有常数投放率的食饵-捕食系统的定性行为,得到了正平衡点全局渐近稳定以及在正平衡点周围存在唯一极限环的充分条件.利用数值模拟检验了结论.
关键词 投放率 食饵-捕食系统 全局渐近稳定 极限环
原文传递
卜氏晶囊轮虫对4种臂尾轮虫形态可塑性的影响 被引量:8
19
作者 殷旭旺 赵文 +1 位作者 毕进红 魏杰 《大连水产学院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6期493-496,共4页
在实验室内研究了4种臂尾轮虫Brachionus(萼花臂尾轮虫B.calyciflorus、十指臂尾轮虫B.patulus、壶状臂尾轮虫B.urceolaris和方形臂尾轮虫B.quadridentatus)的形态对捕食性卜氏晶囊轮虫Asplanchnabrightwellii的可塑性反应,并讨论了轮... 在实验室内研究了4种臂尾轮虫Brachionus(萼花臂尾轮虫B.calyciflorus、十指臂尾轮虫B.patulus、壶状臂尾轮虫B.urceolaris和方形臂尾轮虫B.quadridentatus)的形态对捕食性卜氏晶囊轮虫Asplanchnabrightwellii的可塑性反应,并讨论了轮虫形态可塑性的进化生态学意义。结果表明,培养于晶囊轮虫培养过滤液中的臂尾轮虫形态发生明显的改变,表现轮虫的被甲棘刺显著增长,而轮虫的被甲长和被甲宽没有明显的变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卜氏晶囊轮虫 臂尾轮虫 表型可塑性 捕食者 猎物 被甲棘刺
下载PDF
捕食者—猎物功能反应的统计模型研究 被引量:7
20
作者 金开正 《昆虫天敌》 CSCD 2002年第4期175-179,共5页
以往关于捕食者—猎者功能反应的数学模型大多是用微分方程和概率极限定理的方法来推导的。本文采用回归分析 ,系数显著性检验的方法 ,直接从实际统计数据出发 ,得出捕食者—猎物功能反应的统计模型 ,它是一种拟合得很好的不同以往的模... 以往关于捕食者—猎者功能反应的数学模型大多是用微分方程和概率极限定理的方法来推导的。本文采用回归分析 ,系数显著性检验的方法 ,直接从实际统计数据出发 ,得出捕食者—猎物功能反应的统计模型 ,它是一种拟合得很好的不同以往的模型 ,为捕食者—猎物功能反应研究提供了一种新的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捕食者 猎物 功能反应 统计模型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140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