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8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从中医治未病理论谈饮食调护防治慢性病 被引量:10
1
作者 周智慧 陈启亮 +1 位作者 章小燕 闵莉 《福建中医药》 2019年第6期50-52,55,共4页
"治未病"理念是中医理论的一大特色,可指导医者在患者发病前进行干预,消除各种疾病的诱发因素,防止疾病的发生、发展,取得很好的中医预防保健效果。饮食因素是疾病发生、发展的重要诱因,基于未病、已病、病后三种状态,从饮食... "治未病"理念是中医理论的一大特色,可指导医者在患者发病前进行干预,消除各种疾病的诱发因素,防止疾病的发生、发展,取得很好的中医预防保健效果。饮食因素是疾病发生、发展的重要诱因,基于未病、已病、病后三种状态,从饮食调护角度探讨慢性病的预防调理。针对疾病不同时期,分别从体质干预、饮食禁忌、愈后扶正三方面提出相应的饮食调护措施,帮助人们自助干预,远离慢性病的困扰,这一理念对临床上慢性病的预防有着重要指导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治未病 慢性病 未病先防 既病防变 瘥后防复
下载PDF
血脂边缘升高人群中医证候特征的回顾性研究
2
作者 熊华忠 徐云龙 +5 位作者 师雨晴 周航 王位 曲雪 王梓旭 任吉祥 《湖南中医药大学学报》 CAS 2024年第8期1476-1483,共8页
目的探究血脂边缘升高人群核心病机及中医证候特征,为中医药早期防治血脂异常研究及诊疗提供参考。方法研究对象为2018年12月至2020年12月期间符合标准的1404例血脂边缘升高人群,其中女性720例、男性684例,年龄分布在28~65岁。收集性别... 目的探究血脂边缘升高人群核心病机及中医证候特征,为中医药早期防治血脂异常研究及诊疗提供参考。方法研究对象为2018年12月至2020年12月期间符合标准的1404例血脂边缘升高人群,其中女性720例、男性684例,年龄分布在28~65岁。收集性别、年龄、血压、身高、体重、身体质量指数、空腹血糖、血尿酸、甘油三酯、胆固醇、低密度脂蛋白、高密度脂蛋白及中医症状、体征等信息,建立血脂异常水平数据库。采用频数统计、因子分析、系统聚类探究核心病机及证候特征。结果中医症状、体征出现频次前5位依次是身热不扬、口干、尿清、口苦、肥胖;因子分析共提取7个公因子,分别是脾虚夹瘀证、湿热伤阴证、湿热困脾证、湿热蕴胃证、脾虚痰湿证、痰热伤阴证、胃热脾虚证;系统聚类共分6种中医证候、1种状态,分别是痰湿中阻证、大肠湿热证、气阴两伤挟瘀证、阳气不足证、脾胃虚弱证、三焦湿热证和肥胖。结论血脂边缘升高人群证候分布主要为痰湿中阻证、大肠湿热证、气阴两伤挟瘀证、阳气不足证、脾胃虚弱证、三焦湿热证,以及形体肥胖的状态表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血脂边缘升高 证候分布 频数统计 因子分析 系统聚类 中满内热 治未病
下载PDF
基于“三态四浊”理论的高脂血症表征体系及其预警应用初探
3
作者 张媛婷 胡宗仁 +1 位作者 蔡虎志 陈新宇 《湖南中医药大学学报》 CAS 2023年第10期1885-1889,共5页
高脂血症是常见慢性疾病,进行疾病预警并提前干预是降低发病率的关键手段。本文旨在探索一种新的“治未病”研究范式,通过生物信息与机器学习的结合,系统理解高脂血症“治未病”的现代医学内涵。基于高脂血症“三态四浊”理论的预警体系... 高脂血症是常见慢性疾病,进行疾病预警并提前干预是降低发病率的关键手段。本文旨在探索一种新的“治未病”研究范式,通过生物信息与机器学习的结合,系统理解高脂血症“治未病”的现代医学内涵。基于高脂血症“三态四浊”理论的预警体系,重点关注从“欲病态”到“已病态”人体体征、血液、尿液以及粪便的生物信息从“清”到“浊”的动态变化过程。通过高脂血症“欲病态”的多维动态数据,揭示高脂血症从“欲病态”到“已病态”的临界转变规律,通过数学模型量化“欲病态”以进行疾病风险预警,为理解高脂血症发病机制、预判高脂血症发病与进展、实现精准预防以及开发诊疗新技术提供新的研究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脂血症 治未病 三态四浊 欲病态 已病态 机器学习 疾病预测 健康管理
下载PDF
亚健康状态经络穴位电阻特征的临床研究
4
作者 杨月嫦 周嘉 +6 位作者 周扬 倪俊磊 邓逸辰 吴勇 韩燕 史默怡 刘玉 《上海针灸杂志》 CSCD 2023年第10期1120-1124,共5页
目的通过回顾性研究,比较亚健康和健康受试者的经络穴位电阻值,观察亚健康状态下经络穴位电阻特性及其临床意义。方法调取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岳阳中西医结合医院体检中心数据库中的数据资料,选择88例亚健康状态受试者为亚健康组,88例健... 目的通过回顾性研究,比较亚健康和健康受试者的经络穴位电阻值,观察亚健康状态下经络穴位电阻特性及其临床意义。方法调取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岳阳中西医结合医院体检中心数据库中的数据资料,选择88例亚健康状态受试者为亚健康组,88例健康受试者为健康组。通过经络检测仪检测十二经脉特定五输穴的电阻值,计算电阻值的平均值(mean,M)、所有阴经与阳经的比值(阴阳比值,Yin-Yang ratio,Yi/Ya)、手经与足经的比值(上下比值,up-down ratio,U/D)以及左侧经脉与右侧经脉的比值(左右比值,left-right ratio,L/R),比较两组上述各数值的差异。结果亚健康组M值明显低于健康组(P<0.05),Yi/Ya值明显高于健康组(P<0.05)。两组Yi/Ya值分层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各经络异常均以实证为主,且肝经实证占比最高;但各经络虚实占比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亚健康状态下经络穴位电阻值低于健康状态,且存在阴阳失衡的情况,并可反映经络虚实情况。经络穴位电阻检测有望为亚健康人群的临床辨证论治提供相关客观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针灸学 经络腧穴 电阻 亚健康 治未病 辨证论治
下载PDF
小儿过敏性鼻炎中医诊疗思路探析 被引量:11
5
作者 白东林 吴文先 高雅 《新中医》 CAS 2019年第11期313-316,共4页
过敏性鼻炎是一种鼻黏膜慢性炎症反应性疾病,在儿童中多见。笔者通过分析本病的的生理病理学特点,从肺为娇脏、脾常不足、肾主虚等角度揭示其鼻部症状如鼻塞、鼻痒、喷嚏、流清水样涕等发病病机;并从临床出发整理总结过敏性鼻炎的诊治思... 过敏性鼻炎是一种鼻黏膜慢性炎症反应性疾病,在儿童中多见。笔者通过分析本病的的生理病理学特点,从肺为娇脏、脾常不足、肾主虚等角度揭示其鼻部症状如鼻塞、鼻痒、喷嚏、流清水样涕等发病病机;并从临床出发整理总结过敏性鼻炎的诊治思路,认为可从温肺散寒通窍、健脾祛湿通窍、升清降浊通窍、疏风通络通窍、温肾益气通窍等法治之,并强调临证时要辨清鼻病的寒热虚实性质,时刻顾护小儿正气,未病先防,为临床应用中医药治疗儿童过敏性鼻炎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过敏性鼻炎 儿童 病因病机 辨证论治 未病先防
原文传递
从“伤-生-显”分期探析中风病发病机制及治未病策略
6
作者 李洪涛 柯庆铭 陈朝俊 《新中医》 CAS 2024年第11期193-197,共5页
基于中医学未病先防理念,提出应注重时间在中风病发生过程中的作用,根据正邪变化及脏腑生理,从健康状态到中风病发病的过程以时间为轴可分为“伤-生-显”3个阶段,应针对不同阶段的特点分期进行预防。提出正气损伤期为中风病萌芽之时,以... 基于中医学未病先防理念,提出应注重时间在中风病发生过程中的作用,根据正邪变化及脏腑生理,从健康状态到中风病发病的过程以时间为轴可分为“伤-生-显”3个阶段,应针对不同阶段的特点分期进行预防。提出正气损伤期为中风病萌芽之时,以随时间积累的正气损伤、脏腑损耗为病机,应以未病养生为主要策略,从饮食、情志、锻炼等方面顾护正气,防其损伤;病邪内生期为疾病发展阶段,以风火痰瘀之邪内生为主,应该防病调护,采用食疗等方法祛除内邪并改善体质;症状显露期提示中风先兆,宜见微知治,以治为防,防治结合,采取针灸、药物等方法及时治疗,以防其进一步发展为中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风病 发病机制 分期预防 治未病 未病先防
原文传递
阎小萍老师治疗强直性脊柱炎“治未病”学术思想的临床应用 被引量:6
7
作者 邱新萍 孙颂歌 +2 位作者 孙莹 张红红 阎小萍 《世界中医药》 CAS 2021年第17期2635-2639,共5页
阎小萍老师认为,强直性脊柱炎(AS)的核心病机为肾督阳气不足,风寒湿热诸邪深侵肾督;在防治方面重视“治未病”思想的应用,主要体现在:1)未病先防,倡导扶助正气、精神恬淡,重视健康宣教;2)既病防变、防残,中药治疗以补肾强骨通络为主,根... 阎小萍老师认为,强直性脊柱炎(AS)的核心病机为肾督阳气不足,风寒湿热诸邪深侵肾督;在防治方面重视“治未病”思想的应用,主要体现在:1)未病先防,倡导扶助正气、精神恬淡,重视健康宣教;2)既病防变、防残,中药治疗以补肾强骨通络为主,根据脏腑辨证、循经辨证,随证加减用药,防止AS患者发生目疾改变、骨量减少、骨质疏松以及髋关节病变,防止关节畸形、致残,同时重视体育锻炼及非药物治疗;3)瘥后防复,恢复期患者注意调畅情志,饮食宜清淡,禁烟酒,定期门诊复诊,遵医嘱坚持服药,防止复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强直性脊柱炎 “治未病” 目疾 骨量减少 骨质疏松 髋关节病变 关节畸形 @阎小萍
下载PDF
以“治未病”思想为指导的中医健康管理对中风后轻度认知障碍的影响 被引量:16
8
作者 蔡亚梅 沈跃玲 +2 位作者 孙晓阅 奎耀琴 田云 《世界中医药》 CAS 2020年第19期2936-2940,共5页
目的:探讨中医健康管理对中风后轻度认知功能障碍的影响,评价其有效性。方法:选取2017年1月至2019年9月玉溪市中医医院脑病科收治的中风患者215例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无认知障碍组(n=68),轻度认知障碍组(n=75)和轻度痴呆组(n=72),进... 目的:探讨中医健康管理对中风后轻度认知功能障碍的影响,评价其有效性。方法:选取2017年1月至2019年9月玉溪市中医医院脑病科收治的中风患者215例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无认知障碍组(n=68),轻度认知障碍组(n=75)和轻度痴呆组(n=72),进行分层管理。无干预组进行普通健康教育,干预组开展中医健康管理,运用MMSE、MoCA量表对干预前后中风患者的认知水平进行客观评估。结果:中医健康管理干预2周后在改善轻度认知功能障碍组MMSE评分,轻度痴呆组MoCA评分方面优于无干预组。中医健康管理干预6个月后在改善轻度认知功能障碍组MMSE、MoCA评分方面优于无干预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中风后认知障碍患者进行中医健康管理,能减缓认知功能下降的趋势、提高其生存率、改善生命质量,具有良好的临床推广应用前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治未病 中医健康管理 中风 轻度认知障碍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