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55篇文章
< 1 2 28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西安市54年来气候变化特征分析 被引量:67
1
作者 肖军 赵景波 《中国农业气象》 CSCD 2006年第3期179-182,共4页
利用西安市54a的降水量、气温及日照时数资料对其气候变化特征进行分析,得出:西安市气温在波动中呈现上升的趋势,1990年比1951年气温升高了0.72℃,气温升高主要发生在1985年以后。降水量在波动中呈下降趋势,与西北地区其它4大城市比较,1... 利用西安市54a的降水量、气温及日照时数资料对其气候变化特征进行分析,得出:西安市气温在波动中呈现上升的趋势,1990年比1951年气温升高了0.72℃,气温升高主要发生在1985年以后。降水量在波动中呈下降趋势,与西北地区其它4大城市比较,1985年以来西安市气温升高、降水减少、日照时数下降,有向暖干化方向发展的趋势,而兰州、乌鲁木齐、西宁、银川有向暖湿方向发展的趋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西安市 气温 降水 日照时数 气候变化
下载PDF
河北平原34年来气候变化趋势分析 被引量:39
2
作者 赵少华 杨永辉 +2 位作者 邱国玉 樊彤 胡玉昆 《资源科学》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4期109-113,共5页
基于河北平原49个气象台站的逐月气象资料,利用Hargreaves模型模拟分析了1966年-1999年共34年时间序列上河北平原的蒸散、降水和气温等气候变化。结果表明,在时间序列上的四季和年蒸散变化中,春季表现为上升趋势,其他季节和年蒸散... 基于河北平原49个气象台站的逐月气象资料,利用Hargreaves模型模拟分析了1966年-1999年共34年时间序列上河北平原的蒸散、降水和气温等气候变化。结果表明,在时间序列上的四季和年蒸散变化中,春季表现为上升趋势,其他季节和年蒸散则均呈下降趋势,其中夏季蒸散呈幂函数下降并达显著水平(P〈0.05),年蒸散也表现为幂函数下降趋势,34年间蒸散的平均下降速率为7.4mm/10年。降水的变化则表现为春冬季节上升,夏秋季节下降,年变化呈线性下降趋势,下降速率为16.67mm/10年。河北平原四季和年平均气温均呈现线性增加趋势,除夏季之外,其他季节均温和年均温的增高均达极显著水平(P〈0.01),年均温的增温速率为0.38℃/10年。降水的平均下降速率大于蒸散的平均下降速率,加上近年来平均气温的逐渐升高,表明34年来河北平原的气候趋向干旱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降雨 蒸散 时间序列 趋势
下载PDF
锡林郭勒草原植被生长对降水响应的滞后性研究 被引量:38
3
作者 刘成林 樊任华 +1 位作者 武建军 闫峰 《干旱区地理》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4期512-518,共7页
植被生长对气候因子变化的响应一直是全球气候变化研究的热点。NDVI作为植被生长的有效指示因子广泛的应用在植被遥感中。多数滞后性响应的研究基于月尺度或季节尺度的ND-VI,容易夸大或缩小滞后效应,不利于滞后时间的确定。为了揭示降... 植被生长对气候因子变化的响应一直是全球气候变化研究的热点。NDVI作为植被生长的有效指示因子广泛的应用在植被遥感中。多数滞后性响应的研究基于月尺度或季节尺度的ND-VI,容易夸大或缩小滞后效应,不利于滞后时间的确定。为了揭示降水对草原植被生长的有效作用尺度,本研究以2001年至2007年MOD IS反射率数据和气象站点的降水为数据源,分析了时间间隔8天的内蒙古锡林郭勒盟草原生长季NDVI的变化特征以及NDVI与不同尺度的累积降水的相关关系。结果表明,年内生长期草原的NDVI变化呈单峰型,荒漠草原的NDVI变化没有草甸草原和典型草原明显。草原生长对降水存在明显的滞后,一般在50-60天,不同类型的草原滞后时间不同,但均无明显差异。同时,分析指出4-9月草原植被在不同时间段对降水响应的滞后时间分别为64、80、40、40、56和64天,特别是6月和7月份草原植被生长对降水变化的响应最为敏感。这为NDVI预测干旱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锡林郭勒盟 NDVI 降水 滞后时间
下载PDF
Temporal and spatial response of vegetation NDVI to temperature and precipitation in eastern China 被引量:36
4
作者 CUI Linli SHI Jun 《Journal of Geographical Sciences》 SCIE CSCD 2010年第2期163-176,共14页
Temporal and spatial response characteristics of vegetation NDVI to the variation of temperature and precipitation in the whole year, spring, summer and autumn was analyzed from April 1998 to March 2008 based on the S... Temporal and spatial response characteristics of vegetation NDVI to the variation of temperature and precipitation in the whole year, spring, summer and autumn was analyzed from April 1998 to March 2008 based on the SPOT VGT-NDVI data and daily temperature and precipitation data from 205 meteorological stations in eastern China. The results indicate that as a whole, the response of vegetation NDVI to the variation of temperature is more pronounced than that of precipitation in eastern China. Vegetation NDVI maximally responds to the variation of temperature with a lag of about 10 days, and it maximally responds to the variation of precipitation with a lag of about 30 days. The response of vegetation NDVI to temperature and precipitation is most pronounced in autumn, and has the longest lag in summer. Spatially, the maximum response of vegetation NDVI to the variation of temperature is more pronounced in the northern and middle parts than in the southern part of eastern China. The maximum response of vegetation NDVI to the variation of precipitation is more pronounced in the northern part than in the middle and southern parts of eastern China. The response of vegetation NDVI to the variation of temperature has longer lag in the northern and southern parts than in the middle part of eastern China. The response of vegetation NDVl to the variation of precipitation has the longest lag in the southern part, and the shortest lag in the northern part of eastern China. The response of vegetation NDVI to the variation of temperature and precipitation in eastern China is mainly consistent with other results, but the lag time of vegetation NDVI to the variation of temperature and precipitation has some differences with those results of the monsoon region of eastern China. 展开更多
关键词 SPOT VGT-NDVI temperature precipitation response characteristics lag time eastern China
下载PDF
论推理公式的基本原理和适用条件 被引量:35
5
作者 王国安 贺顺德 +3 位作者 李荣容 李超群 盖永岗 王鹏 《人民黄河》 CAS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2期1-4,共4页
推理公式Qm=CIA是假定在流域汇流时间τ内,降雨强度I、径流系数C和汇流速度V三者的时空分布都是均匀的,流域形状呈矩形,并且洪水前底水为零,而建立起来的。用等流时线法的概念和流域汇流理论,证明了推理公式没有考虑流域调蓄作用,也没... 推理公式Qm=CIA是假定在流域汇流时间τ内,降雨强度I、径流系数C和汇流速度V三者的时空分布都是均匀的,流域形状呈矩形,并且洪水前底水为零,而建立起来的。用等流时线法的概念和流域汇流理论,证明了推理公式没有考虑流域调蓄作用,也没有考虑槽面降水和地下径流的影响。因此,推理公式只适用于山区丘陵区小流域的设计洪水计算,而不适用于平原河流和平原河网地区排涝计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推理公式 洪峰流量 降雨强度 径流系数 汇流时间
下载PDF
Climate Change and Its Effects on Runoff of Kaidu River, Xinjiang, China:A Multiple Time-scale Analysis 被引量:33
6
作者 XU Jianhua CHEN Yaning +1 位作者 JI Minhe LU Feng 《Chinese Geographical Science》 SCIE CSCD 2008年第4期331-339,共9页
This paper applied an integrated method combining grey relation analysis, wavelet analysis and statistical analysis to study climate change and its effects on runoff of the Kaidu River at multi-time scales. Major find... This paper applied an integrated method combining grey relation analysis, wavelet analysis and statistical analysis to study climate change and its effects on runoff of the Kaidu River at multi-time scales. Major findings are as follows: 1) Climatic factors were ranked in the order of importance to annual runoff as average annual temperature, average temperature in autumn, average temperature in winter, annual precipitation, precipitation in flood season, average temperature in summer, and average temperature in spring. The average annual temperature and annual precipi- tation were selected as the two representative factors that impact the annual runoff. 2) From the 32-year time scale, the annual runoff and the average annual temperature presented a significantly rising trend, whereas the annual precipita- tion showed little increase over the period of 1957-2002. By changing the time scale from 32-year to 4-year, we ob- served nonlinear trends with increasingly obvious oscillations for annual runoff, average annual temperature, and annual precipitation. 3) The changes of the runoff and the regional climate are closely related, indicating that the runoff change is the result of the regional climate changes. With time scales ranging from 32-year, 16-year, 8-year and to 4-year, there are highly significant linear correlations between the annual runoff and the average annual temperature and the annual precipitation. 展开更多
关键词 RUNOFF temperature precipitation nonlinear trend time scale Kaidu River
下载PDF
基于LSTM神经网络的青藏高原月降水量预测 被引量:32
7
作者 刘新 赵宁 +1 位作者 郭金运 郭斌 《地球信息科学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8期1617-1629,共13页
青藏高原的降水量预测不仅为该地区水资源合理规划利用提供依据,同时对中国及周边国家气候变化研究有着重要的意义。论文利用1990—2016年青藏高原降水量数据,采用长短期记忆神经网络(LSTM)对青藏高原月降水量进行预测,主要包括:①使用... 青藏高原的降水量预测不仅为该地区水资源合理规划利用提供依据,同时对中国及周边国家气候变化研究有着重要的意义。论文利用1990—2016年青藏高原降水量数据,采用长短期记忆神经网络(LSTM)对青藏高原月降水量进行预测,主要包括:①使用青藏高原86个测站1990—2013年的月降水资料,预测各个测站2014—2016年的月降水量,并与传统的RNN、NAR、SSA和ARIMA预测模型相比,平均决定系数R2分别提高了0.07、0.15、0.13和0.36,均方根误差(RMSE)和平均绝对误差(MAE)表现更低;②分析了降水量预测精度的空间分布特征,将各模型的R2在青藏高原地区内插值,分析R2的空间分布特征,发现所有模型降雨稀少的干旱地区和降雨多的湿润地区R2较低,在气候稳定、降水规律性明显的地区R2较高,且LSTM模型R2≥0.6的空间范围远大于传统模型;③分析了不同预测长度对各模型预测精度的影响,发现所有模型会随着预测长度增加而预测精度降低,但在不同的预测长度下LSTM预测的RMSE值都低于其他模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长短期记忆网络 降水量 预测 循环神经网络 青藏高原 时间序列 机器学习
原文传递
1957—2007年雅鲁藏布江中游河谷降水变化的小波分析 被引量:29
8
作者 李海东 沈渭寿 +2 位作者 赵卫 孙明 孙俊 《气象与环境学报》 2010年第4期1-7,共7页
通过对近51 a雅鲁藏布江中游河谷地区4个气象站逐日降水资料进行等权平均取值,采用气候倾向率和小波分析法,研究了不同时间尺度下近51 a降水变化趋势及周期特征。结果表明:研究区降水量以20世纪80年代为最少,2000年后年降水量与20世纪9... 通过对近51 a雅鲁藏布江中游河谷地区4个气象站逐日降水资料进行等权平均取值,采用气候倾向率和小波分析法,研究了不同时间尺度下近51 a降水变化趋势及周期特征。结果表明:研究区降水量以20世纪80年代为最少,2000年后年降水量与20世纪90年代和60年代基本持平。夏季和秋季降水量年代际变化与年降水量的变化基本一致。近51 a降水量增加趋势不显著。年降水量存在准3 a、8—11 a和30 a的周期,以准11 a周期最为突出。降水量变化以春季增长趋势最显著,可在干旱季补充土壤水分,减轻风沙化土地的发生发展。秋季和冬季增长趋势不明显,夏季降水量呈减小趋势。就季节降水变化的时间尺度和周期性而言,2007年后四季降水表现为,春季在20—30 a时间尺度上将处于偏高期,夏季在8—12 a时间尺度上将处于偏低期,秋季在8—12 a时间尺度上将处于偏低期,冬季在20—30 a时间尺度上将出现向降水偏高的过渡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雅鲁藏布江中游河谷 降水量 时间尺度 周期 小波分析 植被恢复
下载PDF
基于BP神经网络时间序列模型的降水量预测 被引量:25
9
作者 刘莉 叶文 《水资源与水工程学报》 2010年第5期156-159,共4页
基于降水过程存在周期性、随机性的特点,应用时间序列典型分解法提取原降水量序列中的趋势成分和周期性成分,对于剩余平稳序列成分,采取BP神经网络模型对其进行模拟;最后建立降水量的BP神经网络时间序列预测模型。以宿迁市近14年的月平... 基于降水过程存在周期性、随机性的特点,应用时间序列典型分解法提取原降水量序列中的趋势成分和周期性成分,对于剩余平稳序列成分,采取BP神经网络模型对其进行模拟;最后建立降水量的BP神经网络时间序列预测模型。以宿迁市近14年的月平均降水资料为实例对该模型进行了具体的应用。结果表明:基于BP神经网络时间序列预测模型可以有效地预测降水量,并和传统的时间序列加法模型进行了比较,结果显示基于BP神经网络的时间序列预测优于传统的时间序列加法模型,模型具有较高的精度和稳定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降水量 时间序列 BP神经网络 降水量预测
下载PDF
黄河源径流演变特征及其对降水的响应 被引量:25
10
作者 刘希胜 李其江 +2 位作者 段水强 李燕 蔡宜晴 《中国沙漠》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6期1721-1730,共10页
采用1960—2012年黄河源径流、降水数据,以过程线法、集中度和集中期等方法分析黄河沿以上、黄河沿-吉迈、吉迈-玛曲、玛曲-唐乃亥等4个区段降水、径流的演变特征,并从降水的产流能力、时滞相关和集中期响应等角度分析径流对降水的响应... 采用1960—2012年黄河源径流、降水数据,以过程线法、集中度和集中期等方法分析黄河沿以上、黄河沿-吉迈、吉迈-玛曲、玛曲-唐乃亥等4个区段降水、径流的演变特征,并从降水的产流能力、时滞相关和集中期响应等角度分析径流对降水的响应。结果表明:黄河源径流汛期占比年际变化趋势自上游各区段呈不显著的增加—减少—增加—减少的特征。吉迈以上径流量年际变化呈不显著增加,吉迈以下呈减少趋势。各区段径流集中期均有不同程度的提前。下游径流集中期早于上游。黄河源汛期降水占比呈不显著下降趋势。4个区段自上游降水年际变化呈显著增加—显著增加—不显著减少—不显著增加的特征。降水的集中度分布较径流更为集中,且有不显著减少趋势。各区段降水的产流能力在20世纪80年代末至90年代中期出现弱化趋势,中上游在2005年左右降水的产流能力转为较分析时段初期有增强的趋势,而中下游一直较分析时段初期减小。不同区段年径流量与不同统计时段降水量的依存关系不同。黄河源玛曲以上径流相对于降水的集中期滞后天数呈不显著减少,玛曲-唐乃亥滞后天数略有增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河 径流 降水 响应 时滞
原文传递
黄土高原降雨量空间插值精度比较——KRIGING与TPS法 被引量:22
11
作者 万龙 马芹 +2 位作者 张建军 付艳玲 张晓萍 《中国水土保持科学》 CSCD 2011年第3期79-87,共9页
黄土高原地域广阔,降雨量时空分布复杂多变,插值方法将影响降雨量的时空变化特征分析,进而影响水文及土壤侵蚀模拟效果。采用黄土高原河龙区间及毗邻地区50余个气象站点20年(1981—2000年)的降雨量数据,分别利用KR IG ING(克里金)和TPS... 黄土高原地域广阔,降雨量时空分布复杂多变,插值方法将影响降雨量的时空变化特征分析,进而影响水文及土壤侵蚀模拟效果。采用黄土高原河龙区间及毗邻地区50余个气象站点20年(1981—2000年)的降雨量数据,分别利用KR IG ING(克里金)和TPS(薄板光滑样条)方法对多年平均、年和月降雨量进行插值,对研究区内27个站点进行交叉验证,比较和分析其插值精度变化特征。结果表明:1)无论多年平均,还是年和月尺度,KR IG ING与TPS方法降雨量插值结果都能正确反映河龙区间降雨量的空间变化趋势,2种方法交叉验证平均一致性指标(A)绝对值相差均在±0.01范围内,2种方法面平均插值精度均没有显著性差异。2)不同时间尺度的插值精度,KR IG ING与TPS 2种插值方法的交叉验证平均一致性指标(A)均表现出多年均值优于4月约14%,优于年值约19%,优于7月约35%。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降雨量 时间尺度 插值精度 KRINGING TPS 黄土高原
下载PDF
基于HJ-1A/1B CCD数据的干旱监测 被引量:21
12
作者 冯海霞 秦其明 +4 位作者 蒋洪波 董恒 张宁 王金梁 刘明超 《农业工程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S1期358-365,共8页
HJ-1A/1B是中国以防灾减灾和环境监测为直接应用目标的小卫星星座,为探讨HJ-1A/1B CCD数据在快速监测西南喀斯特地区旱情变化的应用潜力,以2010年遭受严重旱灾的贵州安顺地区为研究区,基于多时相的HJ-1A/1B CCD数据,利用垂直干旱指数、... HJ-1A/1B是中国以防灾减灾和环境监测为直接应用目标的小卫星星座,为探讨HJ-1A/1B CCD数据在快速监测西南喀斯特地区旱情变化的应用潜力,以2010年遭受严重旱灾的贵州安顺地区为研究区,基于多时相的HJ-1A/1B CCD数据,利用垂直干旱指数、改进的垂直干旱指数和归一化植被指数对研究区的干旱情况和植被长势进行时间序列的监测与分析,并研究了监测模型在干旱监测中的适宜性、差异性及影响因素。结果表明,利用HJ-1A/1B CCD数据、垂直干旱指数和改进的垂直干旱指数,可以实现对旱情变化的快速监测;改进的垂直干旱指数对干旱变化的响应比垂直干旱指数敏感,且在植被覆盖较好地区的监测效果比垂直干旱指数更为有效;降水是影响监测效果的重要因素,降水对改进的垂直干旱指数的影响比垂直干旱指数大;结合干旱监测指数(MPDI,PDI)与植被指数NDVI的时间序列分析,可以更为准确地监测研究区实际旱情变化和植被长势情况。该研究对推广HJ-1A/1B数据在西南喀斯特地区的作物长势和旱情监测中的应用,以及提高中国应对突发灾害的决策能力具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干旱 监测 降水 HJ-1 PDI MDPI 时间序列
下载PDF
典型岩溶山坡土壤剖面水分对降雨响应过程研究 被引量:19
13
作者 郭小娇 龚晓萍 +4 位作者 汤庆佳 陈长杰 姜光辉 李鑫 邹艳娥 《中国岩溶》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6期629-638,共10页
为揭示岩溶石山山坡降雨入渗补给机制,选取典型岩溶石山山坡土壤剖面为研究对象,于2015年7-10月期间对不同深度土壤水分进行高分辨率连续监测,研究典型场雨条件下土壤剖面水分对降雨的响应过程,分析土壤剖面水分的动态变化规律及其... 为揭示岩溶石山山坡降雨入渗补给机制,选取典型岩溶石山山坡土壤剖面为研究对象,于2015年7-10月期间对不同深度土壤水分进行高分辨率连续监测,研究典型场雨条件下土壤剖面水分对降雨的响应过程,分析土壤剖面水分的动态变化规律及其可能影响因素。研究结果表明:土壤剖面水分对降雨的响应受前期土壤含水量、降雨量、降雨强度的影响,还与土壤所处的地形地貌有关;表层土壤水分对首次次降雨响应的滞后时间与前期土壤含水量有关,响应时间在0.5~4.75h之间,旱季响应时间比雨季长;降雨阈值是引起土壤水分降雨响应的重要条件,旱季6mm降雨量是土壤水分响应的降雨阈值。当降雨量补充土壤水分亏缺后,土壤剖面水分对降雨响应迅速,响应时间最小为0.25h,不同深度土壤水分对降雨的响应时间一致,说明下层土壤水分可能受到优先流或侧向径流补给影响。土壤含水量的变化幅度随土层深度的增加而减小,不同深度土壤水分变化主要受土壤-大气界面、土壤-植被、土壤-基岩界面控制下的气候条件、植被蒸散发和介质渗透性差异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壤剖面水分 降雨响应 阈值 响应时间 前期土壤含水量
下载PDF
烟台地区降水量的AR IMA随机模型研究 被引量:19
14
作者 刘贤赵 邵金花 《数学的实践与认识》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8期8-12,共5页
采用自回归求积移动平均法(ARIMA).对烟台地区历年来的降水量动态数据进行了分析.结果显示,ARIMA(3,1,2)模型提供了较准确的预测效果.相对误差变化在0.21%~5.75%.可以用于未来的预测.并为烟台市降水量的预测提供了可... 采用自回归求积移动平均法(ARIMA).对烟台地区历年来的降水量动态数据进行了分析.结果显示,ARIMA(3,1,2)模型提供了较准确的预测效果.相对误差变化在0.21%~5.75%.可以用于未来的预测.并为烟台市降水量的预测提供了可靠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ARIMA 降水量 时间序列 烟台地区 预测
原文传递
降水时间对内蒙古温带草原地上净初级生产力的影响 被引量:19
15
作者 郭群 胡中民 +1 位作者 李轩然 李胜功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5期4808-4817,共10页
全球气候变化下降水时间的改变将深刻影响草原生态系统地上净初级生产力(ANPP),而草原生态系统ANPP是区域碳循环的重要过程。利用1998—2007年的SPOT-VEG NDVI数据并结合111个样点的ANPP地面样方调查数据,获得了内蒙古温带草原1998—200... 全球气候变化下降水时间的改变将深刻影响草原生态系统地上净初级生产力(ANPP),而草原生态系统ANPP是区域碳循环的重要过程。利用1998—2007年的SPOT-VEG NDVI数据并结合111个样点的ANPP地面样方调查数据,获得了内蒙古温带草原1998—2007年的ANPP区域数据,依此分析了中国内蒙古温带草原以及区域内的3种植被类型(荒漠草原、典型草原、草甸草原)降水时间对ANPP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对于整个内蒙古温带草原来说,一个水分年内(从上一年9月份到当年地上生物量达最大值时的8月份)影响ANPP较为重要的降水月份为2—7月份,其中,5—7月份降水尤为重要。具体到每个月降水的影响,研究发现,7月份降水最重要,而仍处于生长季的8月份降水相对于其他生长季降水作用最小;影响不同草地类型最重要的降水时期存在一定差异,对荒漠草原和典型草原地区来说,ANPP达最大值前3个月(5—7月份)的生长季降水最重要,而8月份降水影响较小,而草甸草原地区8月份和非生长季的3、4月份降水最重要,但各个降水时期降水对ANPP的影响都较荒漠草原和典型草原小,大部分地区降水对ANPP的影响不显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上净初级生产力 降水时间 温带草原
下载PDF
沙坡头地区多年降水量时间序列的小波分析 被引量:18
16
作者 黄磊 张志山 吴攀 《兰州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5期63-66,共4页
利用沙坡头气象站1955-2009年50余年的年降水序列作为观测资料,采用Morlet函数作为小波函数,分析了沙坡头年降水量的多时间尺度变化特征.结果表明沙坡头地区的年降水量存在着显著的10~12年和25~27年的周期变化;在固沙植被早期,人工植... 利用沙坡头气象站1955-2009年50余年的年降水序列作为观测资料,采用Morlet函数作为小波函数,分析了沙坡头年降水量的多时间尺度变化特征.结果表明沙坡头地区的年降水量存在着显著的10~12年和25~27年的周期变化;在固沙植被早期,人工植被的演替规律和降水的周期振荡具有一致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降水量 时间序列 小波分析 MORLET小波 沙坡头
下载PDF
基于随机森林算法对青藏高原TRMM降水数据进行空间统计降尺度研究 被引量:17
17
作者 徐彬仁 魏瑗瑗 《国土资源遥感》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3期181-188,共8页
提高气象数据空间分辨率对水文、气象和生态等领域的流域尺度研究至关重要。青藏高原气候变化在全球气候研究中占有重要的位置,并且对局域降水分布的研究在大气科学中处于基础地位。为获取青藏高原地区准确、有效、更高空间分辨率的降... 提高气象数据空间分辨率对水文、气象和生态等领域的流域尺度研究至关重要。青藏高原气候变化在全球气候研究中占有重要的位置,并且对局域降水分布的研究在大气科学中处于基础地位。为获取青藏高原地区准确、有效、更高空间分辨率的降水数据,基于随机森林算法,引入植被和地形因子,采用热带降水测量计划卫星(Tropical Rainfall Measuring Mission,TRMM) 3B43降水数据(0. 25°×0. 25°)、NOAA-AVHRR归一化植被数(normalized difference vegetation index,NDVI)数据(8 km×8 km)、航天飞机雷达地形测绘任务(Shuttle Radar Topography Mission,SRTM)数字高程模型(digital elevation model,DEM)数据(90 m×90 m)以及经纬度信息,建立了非线性空间统计降尺度模型,最终获得8 km分辨率降水降尺度结果。另外,采用将时间序列分析和非线性回归分析融合的方法,基于2000—2012年TRMM年均降水数据和NDVI数据,建立降水量时间尺度预测模型。分析结果表明,综合考虑植被和地形因子对青藏高原地区降水空间分布的影响,基于随机森林算法建立的降尺度模型,其降尺度结果与地面站点测量值拟合系数为0. 89,高于TRMM数据与地面站点测量值的拟合系数0. 81,说明降尺度结果提高了卫星遥感降水数据的空间分辨率。另外,降水预测模型能够较好地描述青藏高原地区的年际降水变化趋势和数量级,2006—2012年的预测降水量与TRMM降水数据拟合系数均高于0. 80。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青藏高原 降水量 降尺度 预测 随机森林 时间序列
下载PDF
陕西省不同地区NDVI变化与气候因子的关系及响应研究 被引量:16
18
作者 蒲蕾 任志远 《水土保持通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2期265-269,275,共6页
利用SPOT VEGETATION数据分别研究了陕西省近10a植被空间分布和动态变化,比较了陕南、关中和陕北地区植被NDVI的年际变化和月变化。结果表明,陕西省植被覆盖总体较好,各地区植被总体轻微改善。这3个地区的植被NDVI年均值均逐年增加,并... 利用SPOT VEGETATION数据分别研究了陕西省近10a植被空间分布和动态变化,比较了陕南、关中和陕北地区植被NDVI的年际变化和月变化。结果表明,陕西省植被覆盖总体较好,各地区植被总体轻微改善。这3个地区的植被NDVI年均值均逐年增加,并且增长速度表现为:陕南>关中>陕北,不同地区植被夏季生长最好。通过对不同地区植被NDVI与气温、降水、日照时数的年际和年内相关关系及其响应的研究得出,不同地区植被NDVI与气温、降水、日照时数的年际相关性不大,而年内相关性显著。研究了不同地区植被NDVI对气温、降水、日照时数的滞后效应得出,陕南地区植被NDVI对气温降水的响应不具有滞后性,对日照时数的响应具有滞后性。关中和陕北地区植被NDVI对气温、日照时数的响应具有滞后性,对降水的响应具有即时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NDVI 气温 降水 日照时数
下载PDF
Daily extreme precipitation and trends over China 被引量:15
19
作者 SUN Jun ZHANG FuQing 《Science China Earth Sciences》 SCIE EI CAS CSCD 2017年第12期2190-2203,共14页
Based on daily precipitation data of more than 2000 Chinese stations and more than 50 yr, we constructed time series of extreme precipitation based on six different indices for each station: annual and summer maximum(... Based on daily precipitation data of more than 2000 Chinese stations and more than 50 yr, we constructed time series of extreme precipitation based on six different indices for each station: annual and summer maximum(top-1) precipitation,accumulated amount of 10 precipitation maxima(annual, summer; top-10), and total annual and summer precipitation.Furthermore, we constructed the time series of the total number of stations based on the total number of stations with top-1 and top-10 annual extreme precipitation for the whole data period, the whole country, and six subregions, respectively. Analysis of these time series indicate three regions with distinct trends of extreme precipitation:(1) a positive trend region in Southeast China,(2) a positive trend region in Northwest China, and(3) a negative trend region in North China. Increasing(decreasing)ratios of 10–30% or even >30% were observed in these three regions. The national total number of stations with top-1 and top-10 precipitation extremes increased respectively by 2.4 and 15 stations per decade on average but with great inter-annual variations.There have been three periods with highly frequent precipitation extremes since 1960:(1) early 1960 s,(2) middle and late 1990 s,and(3) early 21 st century. There are significant regional differences in trends of regional total number of stations with top-1 and top-10 precipitation. The most significant increase was observed over Northwest China. During the same period, there are significant changes in the atmospheric variables that favor the decrease of extreme precipitation over North China: an increase in the geopotential height over North China and its upstream regions, a decrease in the low-level meridional wind from South China coast to North China, and the corresponding low moisture content in North China. The extreme precipitation values with a50-year empirical return period are 400–600 mm at the South China coastal regions and gradually decrease to less than 50 mm in Northwest China. The mean increase rat 展开更多
关键词 Extreme precipitation(EP) Extreme precipitation event(EPE) time series Total annual number of stations Extreme event return level
原文传递
1967-2006年中国东南沿海盛夏降水强度变化特征分析 被引量:15
20
作者 黄伟 宇如聪 李建 《气候变化研究进展》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3期164-170,共7页
利用中国地面台站逐日和逐时降水资料,对中国东南沿海地区近40年(1967—2006年)盛夏(7—8月)降水强度变化特征进行了分析。逐日降水资料的分析结果表明我国东南沿海盛夏的降水量呈显著增加趋势,且主要是由日降水强度增强所致,日降水频... 利用中国地面台站逐日和逐时降水资料,对中国东南沿海地区近40年(1967—2006年)盛夏(7—8月)降水强度变化特征进行了分析。逐日降水资料的分析结果表明我国东南沿海盛夏的降水量呈显著增加趋势,且主要是由日降水强度增强所致,日降水频次的贡献不显著。结合逐时降水资料的分析结果发现,东南沿海地区虽然降水日的平均降水时数显著增加,平均逐时降水强度也显著增强。通过按降水持续时数确定的降水事件分类分析发现,短持续降水(≤4 h)平均小时强度显著增强,具体表现为弱小时强度降水减少和强降水增多。长持续性降水(≥15 h)平均小时强度减弱,但降水频次增加。由于长持续性降水的平均小时降水强度远大于短时降水平均小时强度,对整体小时强度增强是正贡献。总之,我国东南沿海盛夏平均降水强度增强主要来自长持续性降水频次的增多、短时强降水频次的增多和短时弱降水频次的减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东南沿海 降水强度 持续时间 盛夏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28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