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7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Forecasting the summer rainfall in North China using the year-to-year increment approach 被引量:19
1
作者 FAN Ke1, LIN MeiJing1,2 & GAO YuZhong3 1 Nansen-Zhu International Research Center, Institute of Atmospheric Physics, Chinese Academy of Sciences, Beijing 100029, China 2 Graduate University of the Chinese Academy of Sciences, Beijing 100049, China 3 Heilongjiang Meteorological Administration, Harbin 150030, China 《Science China Earth Sciences》 SCIE EI CAS 2009年第4期532-539,共8页
A new approach to forecasting the year-to-year increment of rainfall in North China in July-August (JA) is proposed. DY is defined as the difference of a variable between the current year and the preceding year (year-... A new approach to forecasting the year-to-year increment of rainfall in North China in July-August (JA) is proposed. DY is defined as the difference of a variable between the current year and the preceding year (year-to-year increment). NR denotes the seasonal mean precipitation rate over North China in JA. After analyzing the atmospheric circulation anomalies associated with the DY of NR, five key predictors for the DY of NR have been identified. The prediction model for the DY of NR is established by using multi-linear regression method and the NR is obtained (the current forecasted DY of NR added to the preceding observed NR). The prediction model shows a high correlation coefficient (0.8) between the simulated and the observed DY of NR throughout period 1965-1999, with an average relative root mean square error of 19% for the percentage of precipitation rate anomaly over North China. The prediction model makes a hindcast for 2000-2007, with an average relative root mean square error of 21% for the percentage of precipitation rate anomaly over North China. The model reproduces the downward trend of the percentage of precipitation rate anomaly over North China during 1965-2006. Because the current operational prediction models of the summer precipitation have average forecast scores of 60%-70%, it has been more difficult to forecast the summer rainfall over North China. Thus this new approach for predicting the year-to-year increment of the summer precipitation (and hence the summer precipitation itself) has the potential to significantly improve operational forecasting skill for summer precipitation. 展开更多
关键词 ANNUAL increment NORTH China precipitation PREDICTION PREDICTION SKILL
原文传递
1960-2017年黄土高原不同等级降水日数和强度时空变化特征 被引量:9
2
作者 安彬 肖薇薇 +1 位作者 张淑兰 张建东 《干旱区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3期714-723,共10页
降水日数及强度的变化特征研究对黄土高原应对气候变化及水资源开发利用具有重要的科学意义。利用1960-2017年黄土高原地区55个地面气象站逐日降水资料,分析了总降水和不同等级降水(小雨、中雨、大雨和暴雨)的日数、强度和降水量的时空... 降水日数及强度的变化特征研究对黄土高原应对气候变化及水资源开发利用具有重要的科学意义。利用1960-2017年黄土高原地区55个地面气象站逐日降水资料,分析了总降水和不同等级降水(小雨、中雨、大雨和暴雨)的日数、强度和降水量的时空变化规律,并量化各等级降水日数和强度对降水量增量的贡献。结果表明:(1)近58 a黄土高原地区不同等级降水日数和降水量,以及大雨和暴雨强度皆呈减少趋势,而总降水、小雨和中雨强度呈增加趋势,小雨日是黄土高原地区降水最主要的形式。(2)黄土高原地区总降水、小雨、中雨的降水日数和降水量及其变化趋势的空间分布格局基本一致,即总降水和小雨等级皆呈西南高、西北低,降幅呈南多北少格局;中雨等级自东南至西北方向递减,趋势呈南降北增的规律;大雨以上等级自东南至西北向递减,趋势呈中部增加、南北减少特征。各等级降水强度与对应降水量分布特征基本一致,但强度趋势的空间分布较为复杂。(3)黄土高原多数地区的降水量下降趋势是由降水日数的减少所致。降水日数趋势变化对降水增量起主要贡献的有总降水、小雨和中雨等级,空间格局呈南高北低特征;降水强度趋势变化对降水增量起主要贡献的仅有大雨以上等级,呈东北至西南方向高,而两侧低的空间特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降水日数 降水强度 降水增量 降水等级 黄土高原
下载PDF
长期氮水添加对温带草原土壤化学性质和微生物学特性的短期遗留效应 被引量:2
3
作者 代泽成 刘月秀 +6 位作者 党宁 王志瑞 蔡江平 张玉革 宋永波 李慧 姜勇 《应用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7期1834-1844,共11页
据预测,内蒙古东部地区未来将出现氮沉降加剧和夏季降水增加的趋势,但大气氮沉降和降水增加都是不可持续的,增加强度可能减弱,也可能出现降低趋势。目前,历史氮、水输入停止后对生态系统的遗留效应尚不明确。本研究基于中国北方温带草... 据预测,内蒙古东部地区未来将出现氮沉降加剧和夏季降水增加的趋势,但大气氮沉降和降水增加都是不可持续的,增加强度可能减弱,也可能出现降低趋势。目前,历史氮、水输入停止后对生态系统的遗留效应尚不明确。本研究基于中国北方温带草原长达13年的氮、水添加实验平台,于处理第14年开始定向停止氮、水添加处理,探讨了历史氮、水添加在短期(2年)内对土壤理化性质和微生物学特性的遗留效应。结果表明:停止添加两年后,历史氮添加对铵态氮、硝态氮、可溶性有机碳、氮和速效磷等土壤养分指标的正向遗留效应消失;但对大部分土壤微生物学特性指标仍存在遗留效应,历史15 g N·m^(-2)·a^(-1)添加处理微生物生物量碳、土壤呼吸和碱性磷酸单酯酶活性分别降低73.3%、81.9%和70.3%,表明氮输入停止后微生物学指标的恢复比土壤养分指标慢,具有迟滞效应。相关分析和冗余分析表明,氮对微生物学特性的负向遗留效应与对土壤pH的负向遗留效应有关。历史水添加在处理停止两年后,对土壤pH、铵态氮、可溶性有机碳、氮等以及土壤呼吸、酶活性等仍表现出显著的遗留效应,并与氮沉降的遗留效应存在交互作用。研究结果对预测局域环境改善条件下草地生态系统功能和服务变化趋势及揭示退化草地恢复机制具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氮沉降 降水增加 遗留效应 土壤酶活性 微生物生物量
原文传递
回火温度对含V马氏体钢组织和性能的影响 被引量:1
4
作者 王昕 梁小凯 +2 位作者 童帅 朱秀光 孙新军 《钢铁研究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4期471-481,共11页
通过向传统矿用圆环链钢23MnNiCrMo54中加入质量分数为0.29%的V以提高钢的综合性能,检测了不同回火温度下含V试验钢的各项力学性能,利用SEM、TEM和物理化学相分析等方法对试验钢的基体组织和析出相进行了表征,分析了试验钢的强韧化机制... 通过向传统矿用圆环链钢23MnNiCrMo54中加入质量分数为0.29%的V以提高钢的综合性能,检测了不同回火温度下含V试验钢的各项力学性能,利用SEM、TEM和物理化学相分析等方法对试验钢的基体组织和析出相进行了表征,分析了试验钢的强韧化机制。结果表明,含0.29%V试验钢在不同温度回火后的强度均有大幅提升,随回火温度升高,含V试验钢的强度变化经历3个阶段:强度先是下降,当回火温度达到500℃时开始出现强度平台,继续提高回火温度至600℃后,强度又开始下降。结合物理化学相分析和TEM表征,认为强度平台的出现是因为大量析出的纳米级碟片状VC颗粒带来沉淀强化作用;-20℃冲击吸收能量随回火温度变化曲线呈“W”型,Fe3C在晶界析出和杂质元素的偏聚是导致韧性低谷的原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低合金马氏体钢 VC析出 回火温度 强化增量 力学性能
原文传递
A skillful method for precipitation prediction over eastern China 被引量:3
5
作者 Yanyan Huang Huijun Wang Peiyi Zhang 《Atmospheric and Oceanic Science Letters》 CSCD 2022年第1期27-34,共8页
Precipitation prediction is essential for disaster prevention,yet it still remains a challenging issue in weather and climate studies.This paper proposes an effective prediction method for summer precipitation over ea... Precipitation prediction is essential for disaster prevention,yet it still remains a challenging issue in weather and climate studies.This paper proposes an effective prediction method for summer precipitation over eastern China(PEC) by combining empirical orthogonal function(EOF) analysis with the interannual increment approach.Three statistical prediction models are individually developed for respective predictions of the three principal components(PCs) corresponding to the three leading EOF modes for the interannual increment of PEC(hereafter DY;EC).Each model is run for the month of March with two previous predictors derived from sea-ice concentration/soil moisture/sea surface temperature/snow depth/sea level pressure over specific regions.The predicted PCs are projected to the EOF modes derived from observations of DY;EC to produce a new DY;EC.This new DY;EC is then added to the observed PEC of the previous year to obtain the final predicted PEC.The spatial features of the predicted PEC are highly consistent with observations,with the anomaly correlation coefficient skill ranging from 0.32 to 0.64 during 2012-2020.The method is applied for real-time prediction of PEC in 2021.And the results indicate two rain belts located over northeastern China and the Yangtze-Huaihe River valley,respectively,although the chance for the occurrence of a "super" mei-yu with a similar intensity to that in 2020 would be rare in 2021. 展开更多
关键词 precipitation prediction Interannual increment approach EOF
下载PDF
冷拔小口径16MnNiV无缝钢管的显微组织与力学性能演变规律
6
作者 李涵 李昭东 +3 位作者 曹杰 张可 曹燕光 雍岐龙 《材料工程》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9期117-127,共11页
16MnNiV钢由16Mn,16MnV钢发展而来,棒坯经热穿孔轧制成为管坯后,再进行冷轧、冷拔和热处理,用于制备高强度小口径的高压油管。通过光学显微镜(OM)、扫描电子显微镜(SEM)、电子背散射衍射技术(EBSD)、透射电子显微镜(TEM)以及物理化学相... 16MnNiV钢由16Mn,16MnV钢发展而来,棒坯经热穿孔轧制成为管坯后,再进行冷轧、冷拔和热处理,用于制备高强度小口径的高压油管。通过光学显微镜(OM)、扫描电子显微镜(SEM)、电子背散射衍射技术(EBSD)、透射电子显微镜(TEM)以及物理化学相分析法研究了在拉拔制管过程中小口径16MnNiV无缝钢管显微组织与力学性能的演变,揭示了其微观组织以及第二相析出的变化规律,并计算了其强化增量,相关结果可以为高强度高压油管的材料研制和性能提升提供参考。结果表明,实验钢在拉拔制管过程中的主要组织为铁素体与珠光体,随着冷拔工艺的进行,实验钢的有效晶粒尺寸呈现减小趋势。从析出情况来看,一次拉拔后退火会增加其析出总量,二次拉拔后退火不改变其析出总量。通过EDS分析得知,析出的第二相粒子为VC。经过冷拔过程以及不同的热处理工艺,实验钢的抗拉强度和屈服强度均逐渐增加,伸长率逐渐降低。强化机理计算可知,由于冷拔过程变形量较大,实验钢屈服强度的提高主要来自于细晶强化的贡献。ϕ6.35 mm×3 mm圆管经过热处理后的抗拉强度达到960 MPa以上,屈服强度达到864 MPa,伸长率达到15.5%,相比于其他16Mn系高压油管产品,力学性能得到较大提升,同时获得了良好的强塑性匹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无缝钢管 冷拔 铁素体 VC析出 强化增量 力学性能
下载PDF
汾河运城段氨氮、总氮非点源污染负荷成因分析 被引量:2
7
作者 陈杨娜 贺金花 +1 位作者 王一霖 张引栓 《山西水利科技》 2015年第1期63-66,共4页
经水环境治理,汾河运城段点源污染得到有效控制,DO、CODcr、BOD等污染因子接近达标,但由于非点源污染起源分散,随机性强、成因复杂、潜伏周期长,难以防治,氨氮、总氮仍超Ⅴ类水标准近10倍,水质综合指数达到7.35以上;文中通过实测降雨与... 经水环境治理,汾河运城段点源污染得到有效控制,DO、CODcr、BOD等污染因子接近达标,但由于非点源污染起源分散,随机性强、成因复杂、潜伏周期长,难以防治,氨氮、总氮仍超Ⅴ类水标准近10倍,水质综合指数达到7.35以上;文中通过实测降雨与断面监测分析,得出强降雨与氨氮、总氮非点源污染相关系数达0.9以上,据此提出应采取优化施肥结构、整理田面坡比、治理水土流失等全方位防治措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非点源污染 强降雨 污染增量 综合控制
下载PDF
云海-2掩星资料在区域数值预报中的同化应用评估 被引量:2
8
作者 蔡其发 王业桂 +3 位作者 张斌 李娟 兰伟仁 王广杰 《大气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期217-228,共12页
针对中国自主的云海-2掩星资料,基于WRF模式和GSI三维变分同化系统,以2019年5月首次开展了区域同化预报试验,试验结果表明:同化云海-2掩星资料后,风场、温度场的改善主要体现在预报的中后期,而湿度场的改善则贯穿于整个预报时间段,风场... 针对中国自主的云海-2掩星资料,基于WRF模式和GSI三维变分同化系统,以2019年5月首次开展了区域同化预报试验,试验结果表明:同化云海-2掩星资料后,风场、温度场的改善主要体现在预报的中后期,而湿度场的改善则贯穿于整个预报时间段,风场、温度场和湿度场的改善程度随着预报时间延长趋于一致;风场和温度场的改善主要体现在模式中层,而水汽混合比的改善则主要体现在模式的中低层;同化云海-2掩星资料能够合理的调整模式的位势高度场、湿度场、温度场和风场,进而改善降水预报结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云海-2掩星资料 三维变分 预报 均方根误差 降水 增量
下载PDF
长江流域年降水预测动力-统计降尺度方法及其应用 被引量:2
9
作者 杨雅薇 陈丽娟 沈秉璐 《大气科学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6期835-848,共14页
基于站点资料、再分析数据和动力气候模式回报数据,利用经验正交函数分解(EOF,Empirical Orthogonal Function)迭代和年际增量方法,探讨了长江流域年尺度降水异常的动力-统计降尺度预测方法及其应用效果。结果表明,基于再分析数据的年... 基于站点资料、再分析数据和动力气候模式回报数据,利用经验正交函数分解(EOF,Empirical Orthogonal Function)迭代和年际增量方法,探讨了长江流域年尺度降水异常的动力-统计降尺度预测方法及其应用效果。结果表明,基于再分析数据的年尺度环流场,建立的长江流域年尺度降水异常增量的统计降尺度预测方案,其26 a回报检验的距平相关系数(ACC)平均达0.6,证明该方案具有较高的可预报性。进一步利用模式预测的年尺度环流场,建立了年降水异常增量的动力-统计降尺度预测方案,其ACC平均为0.42,显示了较高的回报技巧,远优于模式直接输出的年降水动力预报结果。通过分析调制年降水预报技巧高低的因素发现,赤道中东太平洋年平均海温距平为负值时,预报技巧更高,ACC平均达0.5以上。在拉尼娜发展年或拉尼娜持续年的冷水背景下,利用EOF迭代选取的特征向量偏多时,多尺度的大气环流信息被纳入预测模型中作为预测信号,预测技巧得到了提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年降水 EOF迭代 年际增量 动力-统计降尺度方法
下载PDF
青藏高原4月陆面状况和地表加热异常与中国夏季降水的联系 被引量:26
10
作者 于琳琳 陈海山 《高原气象》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5期1173-1182,共10页
利用1981—2002年GIMMS-NDVI资料、中国西部数据中心提供的雪深长时间序列数据集、中国753个测站降水资料及ECMWF再分析地表通量资料,通过相关和合成分析等统计方法,探讨了青藏高原(下称高原)4月植被覆盖、积雪异常与地表加热异常和与... 利用1981—2002年GIMMS-NDVI资料、中国西部数据中心提供的雪深长时间序列数据集、中国753个测站降水资料及ECMWF再分析地表通量资料,通过相关和合成分析等统计方法,探讨了青藏高原(下称高原)4月植被覆盖、积雪异常与地表加热异常和与后期中国夏季降水之间的联系。结果表明,高原4月的陆面状况与同期的地表加热存在密切的联系,植被覆盖和积雪深度的变化具有较好的一致性;高原植被覆盖(积雪)主要影响地表感热(潜热)通量,从而改变高原地区的地表加热;高原地表加热和中国夏季降水存在较为密切的关系。就年际异常而言,前期高原地表加热异常与长江以南地区6月降水存在明显的负相关,与7月降水的显著负相关区域主要位于华北、东北地区,与8月降水的显著负相关区主要位于长江中上游及淮河一带。相比之下,前期高原地表加热与夏季降水的年际增幅异常之间存在更为密切的联系,即前期高原地表加热年际增幅异常与长江以南及西南部分地区6月降水年际增幅异常为负相关,而与7、8月降水年际增幅异常主要呈南正北负的分布特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青藏高原 陆面状况 地表加热 中国夏季降水 年际异常 年际增幅
下载PDF
基于土壤湿度和年际增量方法的我国夏季降水预测试验 被引量:11
11
作者 刘婷婷 陈海山 +1 位作者 蒋薇 李忠贤 《大气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3期591-603,共13页
选取欧亚大陆9个关键区的土壤湿度年际增量作为预测因子,采用变形的典型相关分析(BP-CCA)结合集合典型相关分析(ECC)方法建立集合预测模型,对我国东部夏季降水的年际增量进行预测,进而预测夏季降水。其中,1980-2004年的资料用于历... 选取欧亚大陆9个关键区的土壤湿度年际增量作为预测因子,采用变形的典型相关分析(BP-CCA)结合集合典型相关分析(ECC)方法建立集合预测模型,对我国东部夏季降水的年际增量进行预测,进而预测夏季降水。其中,1980-2004年的资料用于历史预测试验,而2005-2014年的资料用于独立样本预测试验。首先利用BP-CCA方法对9个因子分别建立单因子预测模型,然后采用ECC方法对9个预测因子按照不同的组合方式建立集合预测模型,并且对独立样本检验的效果进行了评估。结果表明,不同预测因子的组合对我国夏季降水均表现出一定的预测能力:东欧平原、贝加尔湖以北、我国河套地区及长江以南地区的土壤湿度对华北夏季降水预测效果较好;而巴尔喀什湖以北地区、我国西北地区、河套地区以及长江以南地区的土壤湿度对江淮夏季降水有较好预测效果;东欧平原、巴尔喀什湖以北地区以及我国河套地区的土壤湿度对华南降水预测技巧较高。这三组模型预测出的降水变化趋势与相应区域的观测结果较为一致,且预测评分(PS)均超过70分,距平相关系数(ACC)均为正值。研究表明土壤湿度因子中包含了对我国夏季降水有用的预测信号,可以考虑将土壤湿度应用于夏季降水的预测业务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夏季降水预测 土壤湿度 年际增量
下载PDF
淮河流域夏季极端降水事件的统计预测模型研究 被引量:8
12
作者 陈红 《气候与环境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2期221-231,共11页
采用年际增量预测方法,通过考察与淮河流域夏季极端降水事件发生频次(HRF)年际增量相关的环流,确定了5个预测因子:冬季北太平洋涛动、12月南极涛动、春季3~4月南印度洋气压、春季3~4月白令海气压、春季3~4月印尼—澳洲附近经向风垂... 采用年际增量预测方法,通过考察与淮河流域夏季极端降水事件发生频次(HRF)年际增量相关的环流,确定了5个预测因子:冬季北太平洋涛动、12月南极涛动、春季3~4月南印度洋气压、春季3~4月白令海气压、春季3~4月印尼—澳洲附近经向风垂直切变;然后利用这5个预测因子,通过多元线性回归方法建立HRF年际增量的预测模型,进而预测HRF。交叉检验表明,在1962~2005年的后报中,这个预测模型对HRF显示了较高的预测技巧,预测结果与实测间的相关系数为0.67,表现出较高的预测潜力,对淮河流域夏季极端降水事件的预测具有较大的应用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淮河 极端降水事件 预测模型 年际增量
下载PDF
降水量的直接同化对初始场的影响 被引量:7
13
作者 邵明轩 陈敏 +1 位作者 陶祖钰 仲跻芹 《大气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2期268-276,共9页
四维变分法用严格的数学方法、合乎逻辑的物理过程根据观测资料和模式本身来获得一个最优的初始场,是当前最先进的四维资料同化方法之一。作者用四维变分法对自动站降水量作直接同化,对初始场增量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降水量的同化对初... 四维变分法用严格的数学方法、合乎逻辑的物理过程根据观测资料和模式本身来获得一个最优的初始场,是当前最先进的四维资料同化方法之一。作者用四维变分法对自动站降水量作直接同化,对初始场增量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降水量的同化对初始场中热力性质的量影响相对较大,对低层的影响大于高层,大部分增量在925 hPa至850 hPa层间达最大。通过同化,北京地区对流不稳定性明显增加。对风场的增量分析表明,同化增加了一些中尺度信息。对于散度场和水汽通量散度场,同化有使低层辐合加强的趋势。通过同化,在MM5初始场上增加了原先没有的云水、雨水含量,但同化对初始时刻的垂直环流改变不明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四维变分 降水量同化 暴雨模拟 初始场增量分析
下载PDF
析出强化对屈服强度增量△σ_p和低合金钢成份设计的影响 被引量:3
14
作者 张根元 杨顺贞 蒋克 《河海大学常州分校学报》 2000年第2期16-21,共6页
导出了含V低合金钢的屈服强度增量△σp与桥出相倾粒平均直径dp、颗粒体积分数fv之间的数值关系式.在一定温度范围内,当等温湿度降低时,dp是单调减少的,△σp是单调增加的,而fV在PTT曲线的鼻部730℃附近最大.在低合金钢的成份设... 导出了含V低合金钢的屈服强度增量△σp与桥出相倾粒平均直径dp、颗粒体积分数fv之间的数值关系式.在一定温度范围内,当等温湿度降低时,dp是单调减少的,△σp是单调增加的,而fV在PTT曲线的鼻部730℃附近最大.在低合金钢的成份设计时,就析出强化而言应考虑析出相的理想化学配比式和析出相的脱溶一溶解曲线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析出强化 析出相 屈服强度增量 低合金钢
下载PDF
基于年际增量法的卷积神经网络模型对中国夏季降水的预测研究
15
作者 蒋鹏 胡轶佳 +2 位作者 钟中 孙源 吕硕 《气象科学》 北大核心 2023年第5期569-577,共9页
将前冬的500 hPa位势高度、向外长波辐射和海表温度的年际增量作为预测因子,建立基于卷积神经网络(Convolutional Neural Network,CNN)的非线性预测模型,对中国160个测站夏季降水展开预测研究,并与基于线性奇异值分解(Singular Value De... 将前冬的500 hPa位势高度、向外长波辐射和海表温度的年际增量作为预测因子,建立基于卷积神经网络(Convolutional Neural Network,CNN)的非线性预测模型,对中国160个测站夏季降水展开预测研究,并与基于线性奇异值分解(Singular Value Decomposition,SVD)的预测模型进行效果对比。结果表明:CNN在1981-2020年的交叉检验中所回报的降水平均PS评分和距平相关系数(ACC)分别为74.33和0.12,比SVD高2.15和0.06,说明CNN比SVD在整体上对夏季降水具有更好的预测能力。其中,CNN对SVD预测较好年份的预测效果提升较为明显,对SVD预测较差的年份则改进不大。CNN对中国降水预测存在一定的系统性偏差,订正后CNN对拉尼娜年的降水预测改进较大。结果表明,基于年际增量法的CNN预测模型展示出较好的潜在应用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夏季降水预测 机器学习 年际增量法 卷积神经网络 奇异值分解
下载PDF
第二松花江流域夏季降水年际增量预测模型研究 被引量:1
16
作者 姜忠宝 王秀娟 +1 位作者 陈长胜 李尚锋 《沙漠与绿洲气象》 2020年第5期115-121,共7页
利用1980—2016年第二松花江流域(SSR)夏季(6—8月)平均降水量资料、NCEP/NCAR再分析月平均环流场资料、NOAA的月平均海温场资料,采用年际增量预测方法,通过分析与SSR夏季降水年际增量相关的环流及海温,确定了超前12个月内的6个预测因子... 利用1980—2016年第二松花江流域(SSR)夏季(6—8月)平均降水量资料、NCEP/NCAR再分析月平均环流场资料、NOAA的月平均海温场资料,采用年际增量预测方法,通过分析与SSR夏季降水年际增量相关的环流及海温,确定了超前12个月内的6个预测因子,包括:11月东亚200 hPa纬向风、12月西藏高原-2指数、12月赤道中东太平洋200 hPa纬向风、2月印度洋海温、10月西太平洋暖池海温、4月东亚100 hPa经向风。在此基础上利用这6个预测因子,利用1980—2010资料建立SSR夏季降水年际增量的统计预测模型,最后根据年际增量给出SSR夏季降水的预测结果。经检验,1981—2010年SSR夏季降水年际增量的预测拟合系数是0.83,SSR夏季降水预测结果拟合系数为0.67,SSR夏季降水预测结果相对均方根误差为15%,均通过了显著性检验;对2011—2016年进行试报实验,该模型也很好地预测出降水的年际增量变化趋势,除2014年以外,SSR夏季降水预测结果相对均方根误差绝对值都控制在23%以内,2016年仅为-9.9%。因此,通过预测降水的年际增量,进而再预测降水的方法,具有一定的预测技巧,可作为有效方法投入实际业务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第二松花江流域 夏季降水 预测模型 年际增量
下载PDF
大伙房水库集雨区水量平衡的研究
17
作者 班秋艳 唐德东 王建伟 《安徽农业科学》 CAS 北大核心 2008年第1期272-274,共3页
对大伙房水库集雨区的水量平衡分量——降水量、蒸散量、径流量和土壤水分增量进行了初步研究,在此基础上总结出水量平衡的特点。
关键词 集雨区 降水量 径流量 蒸散量 土壤水分增量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