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4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北极海冰“强信号”影响域 被引量:16
1
作者 柏晶瑜 徐祥德 苗秋菊 《气象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0年第4期485-491,共7页
冰冻圈作为下垫面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与大气处于不断的相互作用过程中。文中主要研究了北极海冰与中国华北地区降水的关系。研究结果揭示了中国区域与北半球季尺度气候变异前期北极海冰“强信号”现象。探讨了中国华北地区旱涝前期北... 冰冻圈作为下垫面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与大气处于不断的相互作用过程中。文中主要研究了北极海冰与中国华北地区降水的关系。研究结果揭示了中国区域与北半球季尺度气候变异前期北极海冰“强信号”现象。探讨了中国华北地区旱涝前期北极海冰特征 ,比较了华北旱涝前期北极海冰相关区域特征分布 ,并揭示出北极海冰“强信号”区与中国区域夏季降水的相关分布 ,分析了北极海冰“强信号”区对华北地区夏季旱涝影响的动力结构特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北极海水 强信号 华北地区 旱涝 气候
下载PDF
东亚夏季风与北太平洋SSTA关系的年代际变化特征及其机制研究 被引量:11
2
作者 李峰 何金海 《南京气象学院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2期199-206,共8页
利用 NCEP/NCAR提供的 40年再分析资料和英国气象局提供的海温资料以及中国气象局整编的 1 6 0站降水资料 ,分析了东亚夏季风以及我国华北夏季降水的年代际变化特征及其与北太平洋 SSTA的关系。指出东亚夏季风在 70年代中期发生显著变化... 利用 NCEP/NCAR提供的 40年再分析资料和英国气象局提供的海温资料以及中国气象局整编的 1 6 0站降水资料 ,分析了东亚夏季风以及我国华北夏季降水的年代际变化特征及其与北太平洋 SSTA的关系。指出东亚夏季风在 70年代中期发生显著变化 ,1 976年前东亚夏季风偏强 ,受其影响华北地区夏季降水偏多 ;1 976年以后 ,东亚转为弱夏季风阶段 ,华北地区进入少雨期。研究表明 ,1 976年前北太平洋SSTA对大气作用显著 ,北太平洋海温异常对大圆波列会产生一种年际尺度的“刺激”作用叠加在年代际背景上 ,加强或减弱波列强度 ,造成强夏季风阶段华北夏季降水偏多气候态下的年际变化。 1 976年后 ,北太平洋地区海气温差小 ,海温对大气加热作用不明显 ,因此北太平洋海温异常通过大圆波列与东亚夏季风的联系也变得淡漠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东亚夏季风 降水 海温异常 大圆波列 年代际变化 SSTA
下载PDF
2012年7月华北降水异常成因分析 被引量:6
3
作者 金炜昕 孙丞虎 李维京 《气象》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5期541-548,共8页
2012年7月,我国华北地区降水较常年偏多近45%,期间出现了严重的洪涝灾害。本文利用中国台站降水等资料,对华北降水异常现象及其可能成因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多因子共同作用可能造成了7月华北降水异常偏多。2012年7月,欧亚中高纬地区... 2012年7月,我国华北地区降水较常年偏多近45%,期间出现了严重的洪涝灾害。本文利用中国台站降水等资料,对华北降水异常现象及其可能成因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多因子共同作用可能造成了7月华北降水异常偏多。2012年7月,欧亚中高纬地区维持两脊一槽环流型,贝加尔湖附近低槽活动造成冷空气频繁南下。同时,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以下简称副高)明显偏北带来的充沛水汽与北方冷空气持续交汇于华北地区,共同构成了华北地区降水偏多的大尺度环流形势。分析还发现,西太平洋暖池区海温偏暖,产生的强盛对流活动使西太平洋副高位置偏北。同时,受北太平洋地区海温偏暖影响,东亚东北部—北太平洋地区盛行低层反气旋异常环流,也造成副高位置偏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华北降水 大气环流 水汽输送 对流活动 海温
下载PDF
海陆温差指数与我国华北地区降水的相关性分析 被引量:4
4
作者 卢静荣 张济世 《人民长江》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9期46-52,共7页
选取中国东部边缘海(渤海、黄海、东海)与我国华北地区20个站点的气温构建海陆温差序列,通过相关性分析的方法探讨三大海域海陆热力差异与华北地区降水的相关性,并利用海温或海温差定义的北极涛动(AOSST)和北太平洋涛动(NPOSSTD)分析其... 选取中国东部边缘海(渤海、黄海、东海)与我国华北地区20个站点的气温构建海陆温差序列,通过相关性分析的方法探讨三大海域海陆热力差异与华北地区降水的相关性,并利用海温或海温差定义的北极涛动(AOSST)和北太平洋涛动(NPOSSTD)分析其与华北地区降水的相关性,直接描述海气系统对我国华北地区气候的影响。结果表明:(1)华北地区降水对不同海域海陆温差的响应有所差异,其相关性非常显著,相关系数最高可达到0. 77。超前和滞后的相关系数明显高于同期相关系数,且超前和滞后的相关系数相差不大,并表现出相同的正负相关性,对应的月份形成12个月的周期变化。(2)涛动指数与三大海域海陆温差的相关性形成12个月的周期,但是SOI和Nino3. 4与三大海域海陆温差的相关系数很低,说明ENSO的发生通过其他的物理因素间接地影响我国的降水。(3) AOSST和NPOSSTD与华北地区降水的相关性与海陆温差相比没有提高,说明海洋上的大气环流与陆地的气候变化是相互影响的,其中通过中国邻近海域与陆地的热力差异可更准确地描述我国华北地区气候的变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华北降水 海陆温差 涛动指数 相关性分析
下载PDF
二氧化碳倍增时华北降水量的一种估计
5
作者 郭英琼 谭冠日 朱天庆 《南京气象学院学报》 CSCD 1993年第3期334-337,共4页
取时间期限为30年,把北京降水量与北半球气温的近似关系看成线性关系,再引入辅助变量——全球二氧化碳(CO_2)浓度,增加全球变化的信息,排除误差的干扰,求出回归系数的一致性估计值,得到北半球气温每升1℃时北京降水量的变化,继而求出华... 取时间期限为30年,把北京降水量与北半球气温的近似关系看成线性关系,再引入辅助变量——全球二氧化碳(CO_2)浓度,增加全球变化的信息,排除误差的干扰,求出回归系数的一致性估计值,得到北半球气温每升1℃时北京降水量的变化,继而求出华北、东北及内蒙与北京相关显著处的降水量变化。若根据CO_2倍增时全球增温的最佳估计是3℃,则上述地区降水量将增加15%以上,太行山东麓增加30%以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降水 气候变化 二氧化碳
下载PDF
华北地区汛期降水与热带西太平洋暖池和黑潮的关系 被引量:42
6
作者 张启龙 翁学传 程明华 《高原气象》 CSCD 北大核心 1999年第4期575-583,共9页
根据华北地区18 个代表站1951 ~1996 年月降水资料,利用对应分析法对该地区进行了降水气候区的划分,并讨论了华北汛期降水与热带西太平洋暖池热含量和黑潮热输送的关系。结果表明:华北地区可划分为两个降水气候区;华北... 根据华北地区18 个代表站1951 ~1996 年月降水资料,利用对应分析法对该地区进行了降水气候区的划分,并讨论了华北汛期降水与热带西太平洋暖池热含量和黑潮热输送的关系。结果表明:华北地区可划分为两个降水气候区;华北Ⅰ区汛期降水与热带西太平洋暖池西部热含量有密切的联系,特别是与前一年10 月热带西太平洋暖池西部热含量存在着明显的负相关关系;华北Ⅱ区汛期降水与同年冬季黑潮热输送有较密切的负相关关系。初步分析表明,华北地区汛期降水与热带西太平洋暖池和黑潮的关系可能是通过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的变动联系起来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西太平洋 暖池 黑潮 降水 华北地区 汛期
下载PDF
近50年环贝加尔湖区变暖对中国华北夏季降水的影响机理 被引量:34
7
作者 徐康 祝从文 何金海 《高原气象》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2期309-317,共9页
利用1951-2007年中国722站逐月降水观测资料、NCEP/NCAR再分析资料及1958-2002年逐月欧洲中心的ERA-40再分析资料,分析了近57年中国华北夏季降水的年代际变化特征,重点讨论了全球变暖背景下环贝加尔湖地表气温升高对中国华北夏季降水长... 利用1951-2007年中国722站逐月降水观测资料、NCEP/NCAR再分析资料及1958-2002年逐月欧洲中心的ERA-40再分析资料,分析了近57年中国华北夏季降水的年代际变化特征,重点讨论了全球变暖背景下环贝加尔湖地表气温升高对中国华北夏季降水长期变化的影响机理。结果表明,华北夏季降水长期减少趋势与全球变暖存在密切联系,环贝加尔湖地区的地表气温升高是影响中国华北夏季降水长期变化的关键因子之一。根据热成风原理,该地区地表气温的持续升高导致蒙古国和中国华北区对流层温度经向梯度和纬向风垂直切变的减小,从而对流层的大气斜压性减弱,易维持暖性异常反气旋环流,导致环贝加尔湖地区气旋活动的频率和华北地区夏季降水持续减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华北夏季降水 环贝加尔湖变暖 蒙古气旋活动 年代际变化
下载PDF
夏季北极涡与副热带高压的联系及对华北降水的影响 被引量:29
8
作者 张恒德 金荣花 张友姝 《热带气象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4期417-422,共6页
由于北极涡与副热带高压是两个影响我国天气气候变化的主要大气环流实体,两者紧密相联,且均对华北夏季降水有明显作用,本文使用NCEP/NCAR再分析资料、国家气候中心提供的74个大气环流因子及中国160站月降水资料,利用合成分析、相关分析... 由于北极涡与副热带高压是两个影响我国天气气候变化的主要大气环流实体,两者紧密相联,且均对华北夏季降水有明显作用,本文使用NCEP/NCAR再分析资料、国家气候中心提供的74个大气环流因子及中国160站月降水资料,利用合成分析、相关分析及SVD等方法讨论了夏季北极涡与北半球大气环流及副热带高压的相互关系,分析了夏季北极涡及副高对华北降水的共同作用。结果表明:(1)北极涡的变化不仅与高纬高度场密切相关,而且与中、低纬度环流紧密联系,当极涡异常偏大偏强,中、低纬地区位势高度均明显偏低,北半球副高的面积和强度易偏小,北界位置易偏南,其中副高强度的变化最大。(2)各分区极涡因子与副高因子之间基本呈显著的负相关,而与西太平洋和南海副高的北界、脊线位置呈正相关。(3)极涡指数、副高脊线及北界指数与华北降水之间以正相关为主,副高面积、强度指数与华北降水基本呈负相关。当亚洲和欧洲区极涡异常南扩,北非、大西洋、北美副高显著收缩减弱,西太平洋和南海副高明显北抬时,华北降水易增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北极涡 副热带高压 华北夏季降水
下载PDF
华北春季降水及其与前期印度洋海温的关系 被引量:28
9
作者 顾伟宗 陈海山 孙照渤 《南京气象学院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4期484-490,共7页
利用华北17站1951-2002年春季(3-5月)逐月降水资料和NOAA再分析海表温度资料,研究了华北地区春季降水特征及其与海温的关系。得知华北春季降水偏少年出现频次比偏多年频次高,但是年际变化明显,强度没有偏多年严重。华北地区春季降... 利用华北17站1951-2002年春季(3-5月)逐月降水资料和NOAA再分析海表温度资料,研究了华北地区春季降水特征及其与海温的关系。得知华北春季降水偏少年出现频次比偏多年频次高,但是年际变化明显,强度没有偏多年严重。华北地区春季降水有一定的年代际变化和周期性,降水周期在20世纪70年代中期以前为4-6a,在70年代中期以后为6-8a。同时用相关分析方法找出了影响华北地区春季降水的海温关键区为印度洋,发现印度洋在前一年11月到当年1月存在一个相关系数较高海区。用SVD方法证实了前期冬季印度洋海温正是与华北春季降水相关最显著的时段和地区。并用合成分析初步得到印度洋海温异常强迫影响大气环流,并通过遥相关影响华北地区降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华北地区春季降水 印度洋海温SVD分析 合成分析
下载PDF
华北降水年代际振荡及其与全球温度变化的联系 被引量:26
10
作者 严中伟 《应用气象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1999年第S1期17-23,共7页
利用小波分析,发现华北近百年降水变化中除了较强的年际振荡外,存在明显的准20年振荡,但60年代后信号减弱,导致持续的偏旱气候.在全球温度场中也存在类似尺度的振荡.分析还表明,我国范围内副热带与中纬带温度差异呈现与我国... 利用小波分析,发现华北近百年降水变化中除了较强的年际振荡外,存在明显的准20年振荡,但60年代后信号减弱,导致持续的偏旱气候.在全球温度场中也存在类似尺度的振荡.分析还表明,我国范围内副热带与中纬带温度差异呈现与我国北方降雨十分相似的振荡谱,20多年尺度的振荡较为明显,且也是60年代以来有所减弱.华北降雨与中低纬温差呈正相关,特别表现为两者的准20年尺度振荡位相极为吻合,在此尺度上,南北温差较大时华北降水较多.北美地区温度和一些区域降水气候也同样存在准20年振荡信号。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华北区域降水 全球温度距平场 小波分析 年代际振荡
下载PDF
北极涛动年代际变化与华北夏季降水的联系 被引量:25
11
作者 李春 罗德海 +1 位作者 方之芳 周后福 《南京气象学院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6期755-762,共8页
利用NCEP/NCAR再分析资料和华北夏季降水资料,研究了北极涛动的年代际变化及其与大气环流的关系,进而研究与华北夏季降水异常变化的联系。结果表明,北极涛动具有明显的年代际变化,并在1969年发生了气候突变。北极涛动年代际异常与亚洲... 利用NCEP/NCAR再分析资料和华北夏季降水资料,研究了北极涛动的年代际变化及其与大气环流的关系,进而研究与华北夏季降水异常变化的联系。结果表明,北极涛动具有明显的年代际变化,并在1969年发生了气候突变。北极涛动年代际异常与亚洲中纬度高度场异常、850 hPa风场的年代际异常具有很好的一致性。在年代际尺度上,北极涛动与贝加尔湖地区阻塞高压发生频率、东亚夏季风强度和华北夏季降水的关系较为密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北极涛动 大气环流 阻塞高压 东亚夏季风 华北夏季降水 年代际变化
下载PDF
青藏高原地表温度对华北汛期降水变化的影响 被引量:15
12
作者 余锦华 荣艳淑 任健 《气象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6期579-586,共8页
利用1980~2001年青藏高原月平均地表温度、1961~2001年我国160站月降水以及NECP/NCAR再分析月平均高度场资料,分析了华北地区汛期降水与青藏高原地表温度的关系,结果表明华北地区汛期降水与青藏高原5~6月地表温度具有显著的正相关.... 利用1980~2001年青藏高原月平均地表温度、1961~2001年我国160站月降水以及NECP/NCAR再分析月平均高度场资料,分析了华北地区汛期降水与青藏高原地表温度的关系,结果表明华北地区汛期降水与青藏高原5~6月地表温度具有显著的正相关.相关场的正值中心位于高原的东北部和西南部地区.华北地区汛期降水偏少年,青藏高原前期5~6月地温以负距平为主且距平值较小;相反,降水偏多年,青藏高原前期5~6月地温以正距平为主且距平值较大.EOF和SVD的分析表明,青藏高原5~6月地温和华北地区汛期降水的第一典型场都表现出大体一致的变化特点.此外,诊断分析得到,青藏高原5~6月地温偏高年,7~8月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的强度偏强,位置偏北;地温偏低年,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的强度偏弱,位置偏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青藏高原地温 华北汛期降水 西太平洋副高
下载PDF
南半球高纬地区前期环流异常和我国华北地区夏季降水的联系 被引量:9
13
作者 袁潮霞 钱永甫 《热带气象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6期570-578,共9页
利用1951~2000年共50年中国160个站的逐月降水与地面气温资料以及美国NCEP/NCAR全球再分析资料,找出了影响华北地区夏季降水的南半球关键区--50~60 °S.研究结果表明,该区前期1月份的环流异常能够影响当年夏季华北地区的降水,反... 利用1951~2000年共50年中国160个站的逐月降水与地面气温资料以及美国NCEP/NCAR全球再分析资料,找出了影响华北地区夏季降水的南半球关键区--50~60 °S.研究结果表明,该区前期1月份的环流异常能够影响当年夏季华北地区的降水,反映这种异常的指数IDX高时,华北夏季降水偏少;IDX偏低,华北夏季降水偏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华北夏季降水 南半球环流异常 华北地区夏季降水指数(RI) 南半球环流异常指数(IDX)
下载PDF
华北汛期降水月内时间尺度周期振荡的年代际变化分析 被引量:8
14
作者 刘海文 丁一汇 《大气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期157-167,共11页
利用中国740站逐日降水资料和NCEP/NCAR逐日再分析资料,使用小波分析等方法,对华北汛期降水的月内时间尺度周期振荡的年代际变化及其原因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由于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和华北夏季风的月内时间尺度周期振荡存在显著的年... 利用中国740站逐日降水资料和NCEP/NCAR逐日再分析资料,使用小波分析等方法,对华北汛期降水的月内时间尺度周期振荡的年代际变化及其原因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由于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和华北夏季风的月内时间尺度周期振荡存在显著的年代际变化,使得华北汛期降水在两个不同阶段,存在着显著不同的月内时间尺度的周期振荡。在华北汛期降水偏多阶段,华北在整个汛期从开始到结束,都存在单一的、显著的3~8d天气时间尺度的周期振荡高频降水;华北日降水量具有典型的单峰结构,汛期日降水于7月下旬达到最大,随后逐步减弱,遵循着"7下8上"之规律。华北汛期降水偏少阶段,显著的天气时间尺度的高频降水,直到7月中旬才开始出现,出现时间较迟;7月22日以后,华北汛期日降水又存在着3~8d和10~20d两种时间尺度周期振荡的叠加;日降水值于7月上旬出现次极大值,随后降水有所减弱,到8月上旬出现最大值,随后降水再减弱,显示出一定的低频振荡特征;而且在7月26日至8月6日期间,10~20d低频降水又以负位相开始,正位相结束,这些都表现出和降水偏多阶段"7下8上"之规律不一样的特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华北降水 月内尺度 年代际变化
下载PDF
西太副高脊线的位置与同期华北夏季降水量的关系分析 被引量:2
15
作者 谢再红 张喜波 +1 位作者 刘繁衍 田树卫 《气象水文海洋仪器》 2009年第2期145-147,共3页
利用中国160站降水资料和西太副高资料来分析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脊线的位置与同期华北地区夏季降水的关系。分析的结果表明,夏季西太副高脊线偏西、偏北,华北夏季降水偏多;而副高脊线偏东、偏南,华北夏季降水偏少。
关键词 副高脊线 华北夏季降水 相关
下载PDF
春季厄尔尼诺快速衰减对华北夏季降水的影响 被引量:3
16
作者 孔铃涵 朱锦涛 +2 位作者 赵树云 王五科 马馨宇 《大气科学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4期517-531,共15页
利用再分析的陆地降水、环流和辐射数据,以及表征大气波动的指数,对比了1951—2020年期间El Nino春季快速衰减年和缓慢衰减年的东亚环流和华北夏季降水异常情况,并从大气波动强度的角度探讨了为何El Nino在一些年份的春季会发生快速衰... 利用再分析的陆地降水、环流和辐射数据,以及表征大气波动的指数,对比了1951—2020年期间El Nino春季快速衰减年和缓慢衰减年的东亚环流和华北夏季降水异常情况,并从大气波动强度的角度探讨了为何El Nino在一些年份的春季会发生快速衰减。结果表明,相较于其他不发生El Nino衰减的年份,El Nino春季快速衰减年华北7、8月的降水量显著偏多,尤其是8月;而El Nino缓慢衰减年夏季,华北降水相较其他年份偏多不明显。El Nino春季快速衰减年6—8月850 hPa上菲律宾到南海存在异常反气旋,其强度强于El Nino缓慢衰减年;El Nino春季快速衰减年8月500 hPa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西太副高)显著偏北,而缓慢衰减年西太副高偏北的特征不明显,而是以偏西为主;200 hPa副热带西风急流在El Nino春季快速衰减年8月显著偏北,而在El Nino缓慢衰减年中反而略偏南;El Nino春季快速衰减年6—8月沃克环流显著偏强,相比之下El Nino缓慢衰减年沃克环流偏强的特征要弱很多。上述环流异常特征为El Nino春季快速衰减年华北7—8月降水异常偏多提供了有利条件。通过近地面风场合成分析发现,春季El Nino快速衰减月前后,赤道中西太平洋异常东风爆发非常明显,而El Nino缓慢衰减年的异常东风信号较弱。春季El Nino快速衰减前印度洋对流活动非常强盛,并向海洋性大陆传播,这种对流可能通过不断激发大气波动,继而引发近地面东风爆发,最终导致El Nino出现快速衰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El Nino 春季快速衰减 华北夏季降水 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 海气相互作用
下载PDF
华北夏季降水异常与大气环流和海温的关系
17
作者 段光玉 华丽仙 +1 位作者 罗思源 于琼花 《气象科技进展》 2023年第6期41-48,共8页
利用1961—2015年中国地面气象台站格点化降水资料、NOAA提供的逐月海表温度资料,以及NCEP/NCAR月平均再分析资料,采用EOF、相关分析和合成分析等方法,分析了华北夏季降水与大气环流和海温的关系以及冬季EP型ElNio指数(I_(EP))对华北次... 利用1961—2015年中国地面气象台站格点化降水资料、NOAA提供的逐月海表温度资料,以及NCEP/NCAR月平均再分析资料,采用EOF、相关分析和合成分析等方法,分析了华北夏季降水与大气环流和海温的关系以及冬季EP型ElNio指数(I_(EP))对华北次年夏季降水的影响。结果表明:华北夏季降水偏多(少)年的环流特征为贝加尔湖地区位势高度负(正)距平,北太平洋存在一位势高度正(负)异常中心,日本海到渤海正位势高度距平加强(减弱),表现为东亚地区典型的东高(低)西低(高)的环流形势;同期夏季在赤道中东太平洋存在关键区海温异常,与华北夏季降水呈显著负相关关系,表明关键区海温增暖(变冷),华北夏季降水减少(增加);冬季I_(EP)指数正位相年华北次年夏季降水正异常,西北太平洋上空500 hPa位势高度显著负异常,中高纬呈现两脊一槽型环流形势,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位置较气候态偏西,赤道西太平洋为明显的异常东风,低层垂直上升运动为孟加拉湾经向通道和太平洋纬向通道的水汽输送提供有利动力条件,有利于华北雨季降水偏多;I_(EP)指数负位相年环流形势则相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华北夏季降水 EP型El Ni?o指数 太平洋海温 大气环流
下载PDF
明末清初华北夏季降水年代际变化的模拟研究
18
作者 邵诗雨 李香钰 +3 位作者 徐志清 陈葛般若 张华典 刘勇 《第四纪研究》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4期1113-1122,共10页
明末清初中国社会动荡加剧,王朝更迭,伴随着华北地区较为明显的年代际气候变化。本研究使用CESM-LME(CESM Last Millennium Ensemble)模拟数据,结合重建证据,对明末清初华北夏季降水年代际气候变化特征和原因进行了分析。重建证据显示,1... 明末清初中国社会动荡加剧,王朝更迭,伴随着华北地区较为明显的年代际气候变化。本研究使用CESM-LME(CESM Last Millennium Ensemble)模拟数据,结合重建证据,对明末清初华北夏季降水年代际气候变化特征和原因进行了分析。重建证据显示,1644年华北夏季降水发生由少到多的年代际转变,中国东部夏季降水呈“南旱北涝”的变化格局。CESM-LME集合试验成员012能够模拟出这样的年代际转变,但模拟的变化幅度偏弱且转变发生时间略晚。模拟显示,北太平洋出现类PDO(Pacific Decadal Oscillation,太平洋年代际振荡)正位相的海温年代际异常,引起日本海附近低压异常。同时,热带太平洋呈现类拉尼娜型海温异常,使得菲律宾以东洋面对流增强、降水增加,通过北传罗斯贝波激发类东亚-太平洋遥相关,导致西北太平洋副热带高压增强西伸和日本海附近异常低压的加强。对应于这样的环流异常,华北有北风异常,长江以南有南风异常,华北地区南部水汽辐合增强,有异常的上升运动,华北夏季降水年代际增多,并伴随着东亚副热带西风急流的向南移动。伴随华北夏季降水年代际转变,华北土地承载力提高,社会系统逐渐恢复和稳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明末清初 华北夏季降水 年代际转折 太平洋年代际振荡 古气候模拟
原文传递
华北—东北地区南部汛期降水影响因子分析及季节预报模型的建立
19
作者 唐筱 陶丽 邓敏君 《气象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5期741-763,共23页
华北—东北地区南部夏季受东亚夏季风的影响,频繁发生干旱和洪涝等灾害,但华北—东北地区南部汛期降水成因复杂,其季节预测因子的选择和预报模型还需进一步研究。由经验正交函数分解(EOF)得到1981—2020年华北—东北地区南部汛期(7—8月... 华北—东北地区南部夏季受东亚夏季风的影响,频繁发生干旱和洪涝等灾害,但华北—东北地区南部汛期降水成因复杂,其季节预测因子的选择和预报模型还需进一步研究。由经验正交函数分解(EOF)得到1981—2020年华北—东北地区南部汛期(7—8月)降水前两个模态(分别为整体一致型、南北相反型的空间结构),基于信息流特有的因果关系挑选前两个模态的预报因子,并通过多元逐步回归进一步筛选预报因子、建立季节统计预报模型。第一模态降水对应的主成分时间序列(PC1)的预报因子经过筛选有3个,分别为超前5个月的热带西印度洋海表温度(SST)、超前6个月的西西伯利亚平原850 hPa经向风以及超前2个月的热带中太平洋850 hPa经向风。第二模态降水对应的主成分时间序列(PC2)的预报因子经筛选有4个,分别为超前2个月的南印度洋中部SST、超前3个月的鄂霍次克海地区向外长波辐射(OLR)、超前2个月的热带西太平洋850 hPa经向风以及超前9个月的北大西洋涛动指数(NAO)。基于前两模态的回报/预报时间序列的重构场与观测场的时间相关系数(TCC)全场平均达到0.46,实际两个模态的时间序列重构场与观测场空间相关系数(PCC)的年际变化较大,而回报/预报时间序列重构场和观测场年际变化与其类似,其40 a平均PCC为0.35,说明前两个模态重构拟合较好的年份预报技巧也较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华北—东北地区南部汛期降水 季节预报模型 信息流
下载PDF
对流凝结加热对华北夏季锋面影响的数值模拟研究 被引量:1
20
作者 杨志伟 丁一汇 王鹏云 《气象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1994年第1期49-59,共11页
本文利用改进的MM2模式,用干、湿过程模拟了一次夏季华北锋面结构。干模式仅能模拟出大尺度特征和明显偏弱的锋面环流,而湿模式可模拟出某些重要的中尺度流场特征。表明只要具有合理的模式物理过程,使用大尺度资料,也可以在一定... 本文利用改进的MM2模式,用干、湿过程模拟了一次夏季华北锋面结构。干模式仅能模拟出大尺度特征和明显偏弱的锋面环流,而湿模式可模拟出某些重要的中尺度流场特征。表明只要具有合理的模式物理过程,使用大尺度资料,也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模拟出中尺度系统。对流参数化的试验表明,系统演变和降水预报对湿润因子b和增温廓线很敏感。在此工作基础上,设计了考虑下沉气流的积云参数化方案。初步结果表明,这种方案使降水量预报有改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锋面 降水 数值模拟 对流凝结 加热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