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7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装配式减震墙板RC框架结构抗震性能试验研究 被引量:12
1
作者 邓雪松 张超 +2 位作者 曹均勇 龙佳栋 周云 《建筑结构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5期170-176,共7页
通过对4榀两层两跨的装配式减震墙板框架、空框架和普通墙板框架的低周反复加载试验,对比研究了装配式减震墙板RC框架结构的破坏特征、滞回性能、承载能力、刚度退化和耗能能力等。试验结果表明:装配式减震墙板框架结构的滞回曲线饱满,... 通过对4榀两层两跨的装配式减震墙板框架、空框架和普通墙板框架的低周反复加载试验,对比研究了装配式减震墙板RC框架结构的破坏特征、滞回性能、承载能力、刚度退化和耗能能力等。试验结果表明:装配式减震墙板框架结构的滞回曲线饱满,耗能能力强,其等效黏滞阻尼系数在0.13以上,较装配式空框架和普通墙板框架有明显提高;横条型和竖条型墙板对装配式减震墙板框架结构的抗震性能影响不大,二者对框架结构水平承载力和抗侧刚度的附加效应均远小于普通墙板,可减少对装配式框架造成过强约束;装配式减震墙板框架结构的承载力衰减速率和刚度退化速率都较普通墙板框架结构缓慢,增强了结构强震作用下的承载能力;当结构层间位移角达到1/50时,装配式框架中普通墙板端部开裂并被压碎,而减震墙板并未出现破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装配式钢筋混凝土框架 减震墙板 拟静力试验 抗震性能
原文传递
220 kV全装配式混凝土户内变电站配电装置楼结构抗震设计
2
作者 肖波 文一茗 +3 位作者 庞瑞 高超凡 孙园园 岳龙飞 《世界地震工程》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1-12,共12页
在国家电网“两型一化”发展战略引领下,提出了一种新型全装配式钢筋混凝土(reinforced concrete,RC)户内变电站结构,该结构由全装配式RC框架结构和分布式连接全装配RC楼盖(discretely connected precast RC floor,DCPCF)组成。介绍了... 在国家电网“两型一化”发展战略引领下,提出了一种新型全装配式钢筋混凝土(reinforced concrete,RC)户内变电站结构,该结构由全装配式RC框架结构和分布式连接全装配RC楼盖(discretely connected precast RC floor,DCPCF)组成。介绍了新型全装配式RC户内变电站结构数值分析方法,分析了某220 kV全装配式RC变电站配电装置楼地震响应规律,并与同型现浇结构进行了对比分析。结果表明:全装配式变电站满足抗震设计规范要求,结构安全可靠;全装配式变电站受由楼盖参与的高阶振型影响较大,设计时需考虑更多振型的参与;与同型现浇结构相比,在双向水平地震作用下,全装配式RC变电站整体结构的楼盖发生了较大的平面内变形,进而使得二者的地震响应存在较大差异;对结构大开洞楼层进行了楼板应力补充分析,发现DCPCF的应力小于现浇楼盖,结构的不规则布置使部分连接件所在区域出现应力集中,建议对楼板应力集中区域采取加强措施。研究结果可为全装配式变电站建筑结构的研究和应用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变电站结构 全装配式rc框架结构 全装配式rc楼盖 抗震分析 楼板应力分析
下载PDF
装配式人工消能塑性铰框架-摇摆墙抗震性能研究 被引量:3
3
作者 马哲昊 张纪刚 +1 位作者 梁海志 李芦钰 《地震工程与工程振动》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期151-160,共10页
为提高装配式钢筋混凝土(RC)框架结构的抗震性能,并针对震后梁、柱构件损伤严重等问题,提出一种基于人工塑性消能铰的装配式混凝土框架-摇摆墙结构。人工消能塑性铰即梁、柱构件在梁端采用机械铰及附加耗能钢板连接的构造,基于该构造的... 为提高装配式钢筋混凝土(RC)框架结构的抗震性能,并针对震后梁、柱构件损伤严重等问题,提出一种基于人工塑性消能铰的装配式混凝土框架-摇摆墙结构。人工消能塑性铰即梁、柱构件在梁端采用机械铰及附加耗能钢板连接的构造,基于该构造的框架结合底部铰接的剪力墙,形成人工消能塑性铰框架-摇摆墙结构。使用OpenSEES软件建立了人工消能塑性铰框架-摇摆墙模型及2组对比模型,选用24条天然地震波对3组结构模型进行双向地震响应分析,结果表明:人工消能塑性铰框架-摇摆墙结构可通过摇摆墙的构造,提升结构竖向连续刚度,使结构层间变形均匀,实现完全梁铰的理想屈服机制;在整体可控的变形模式下充分利用人工消能塑性铰滞回耗能,有效减小结构地震响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工消能塑性铰 装配式rc框架 完全梁铰机制 摇摆墙 OPENSEES
下载PDF
基于抽柱法的无粘结预应力装配式框架结构连续倒塌分析 被引量:17
4
作者 潘毅 陈侠辉 +1 位作者 姚蕴艺 邓开来 《工程力学》 EI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2期162-170,共9页
为研究无粘结预应力装配式框架结构的防连续倒塌性能,首先采用有限元软件OpenSees中的梁柱节点单元模拟无粘结预应力梁柱节点,并与试验结果进行对比,然后采用抽柱法对一栋6层无粘结预应力装配式框架结构和现浇框架结构进行连续倒塌分析... 为研究无粘结预应力装配式框架结构的防连续倒塌性能,首先采用有限元软件OpenSees中的梁柱节点单元模拟无粘结预应力梁柱节点,并与试验结果进行对比,然后采用抽柱法对一栋6层无粘结预应力装配式框架结构和现浇框架结构进行连续倒塌分析,得到了抽柱后关键构件的内力时程曲线和失效点的竖向位移时程曲线,最后模拟了无粘结预应力装配式框架结构和现浇框架结构的连续倒塌过程。研究结果表明:在抽除中柱后,无粘结预应力装配式框架结构的倒塌荷载极限值比现浇框架结构高24.2%;在抽除边柱后,无粘结预应力装配式框架结构的倒塌荷载极限值比现浇框架结构则高35.7%。在柱截面尺寸和配筋相同、梁截面尺寸和受弯承载力相同的情况下,无粘结预应力装配式框架结构防连续倒塌性能优于现浇框架结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连续倒塌 抽柱法 无粘结预应力装配式框架 现浇框架 时程曲线
原文传递
全装配式钢筋混凝土框架-剪力墙结构抗震性能试验研究 被引量:17
5
作者 马军卫 潘金龙 +2 位作者 尹万云 刘守城 蒋苏童 《建筑结构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6期12-22,共11页
为研究采用预制剪力墙、预制框架的全装配式RC框架-剪力墙结构的抗震性能,对2榀1/2比例两层两跨RC框架-剪力墙结构子结构模型试件(其中1榀为全装配试件PCFW2,1榀为全现浇对比试件RCFW)进行了低周反复荷载试验,分析了结构的破坏机制、破... 为研究采用预制剪力墙、预制框架的全装配式RC框架-剪力墙结构的抗震性能,对2榀1/2比例两层两跨RC框架-剪力墙结构子结构模型试件(其中1榀为全装配试件PCFW2,1榀为全现浇对比试件RCFW)进行了低周反复荷载试验,分析了结构的破坏机制、破坏形态、塑性铰开展、滞回性能、位移延性、刚度退化和耗能能力等。结果表明:全装配式试件PCFW2与全现浇对比试件RCFW的开裂荷载相当,破坏过程和最终破坏形态基本相同;灌浆套筒、约束浆锚可有效传递钢筋应力;全装配式试件PCFW2整体性良好,其屈服荷载、峰值荷载、极限荷载均略大于全现浇对比试件RCFW的相应值,但相差不超过13.0%,位移延性系数较全现浇试件RCFW的略低。在大部分受力阶段,试件PCFW2耗能优于试件RCFW。建议全装配式框架-剪力墙结构中剪力墙的边柱(或边缘)纵筋,采用灌浆套筒连接,其余部分采用约束浆锚搭接连接,而框架湿节点处的后浇混凝土采用微膨胀混凝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全装配式rc框架-剪力墙结构 低周反复加载试验 滞回性能 位移延性 刚度退化 能量耗散
原文传递
基于SAP模型的预制装配式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的推覆分析 被引量:2
6
作者 陈红鸟 《地震工程与工程振动》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2期81-86,共6页
为了研究预制装配式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的地震响应,本文根据欧洲研究课题组在最新的实验研究中所采用的往复加载试验模型,利用SAP2000结构分析软件建立数值模型对结构进行推覆分析。结构中的柱子构件在地震力的作用下将产生非线性变形,... 为了研究预制装配式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的地震响应,本文根据欧洲研究课题组在最新的实验研究中所采用的往复加载试验模型,利用SAP2000结构分析软件建立数值模型对结构进行推覆分析。结构中的柱子构件在地震力的作用下将产生非线性变形,这种非线性变形的特性是由塑性铰和非线性连接来实现的。本文对于塑性铰与非线性连接的材料属性的评估过程也进行了详细的论述。推覆分析结果与往复试验数据的比较表明,本文提出的推覆分析模型可以较好地模拟预制框架结构的受力和变形过程,对结构的抗震性能有较准确的预测,为数值模型进行结构抗震性能分析提供了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预制装配式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 SAP2000 非线性变形 推覆分析
下载PDF
全装配RC楼盖结构振动台试验与平面内刚度分析
7
作者 庞瑞 徐科 +1 位作者 徐铸 路晓军 《建筑结构》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4期1-7,共7页
为研究采用分布式连接全装配RC楼盖(DCPCD)结构抗震性能,依据一致相似律设计制作了缩尺比例为1/4的单跨两开间四层全装配RC楼盖框架-剪力墙结构振动台试验模型。建立了考虑DCPCD平面内弹性变形的等效梁、连接件模型和现浇结构对比模型,... 为研究采用分布式连接全装配RC楼盖(DCPCD)结构抗震性能,依据一致相似律设计制作了缩尺比例为1/4的单跨两开间四层全装配RC楼盖框架-剪力墙结构振动台试验模型。建立了考虑DCPCD平面内弹性变形的等效梁、连接件模型和现浇结构对比模型,分析了三种模型的动力特性与地震响应。进行了模型结构在水平地震激励下的振动台试验。结果表明:欠人工质量模型是合理可行的,模型重力效应可达到应有重力效应的63%以上,减小了重力失真效应对试验结果的不利影响;等效梁模型与连接件模型两种分析方法能较好地模拟DCPCD结构的地震响应;水平地震作用下DCPCD发生了较大的平面内变形,使地震响应与现浇结构存在较大差异;DCPCD不满足国内外规范对刚性楼盖的规定,建议抗震设计时考虑楼盖的平面内变形对地震作用计算和抗震分析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分布式连接全装配rc楼盖 动力特性 平面内刚度 框架-剪力墙结构 振动台试验 相似比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