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0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四川盆地中部前震旦系裂谷及对上覆地层成藏的控制 被引量:33
1
作者 魏国齐 杨威 +4 位作者 张健 谢武仁 曾富英 苏楠 金惠 《石油勘探与开发》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2期179-189,共11页
利用最新地震、大地电磁、野外露头和钻探等资料,分析四川盆地中部基底构造特征及其对震旦系—寒武系油气成藏的控制作用。研究发现,四川盆地中部发育北东走向的前震旦系裂谷,裂谷内部受一系列与裂谷走向平行的正断层控制,发育地垒-地... 利用最新地震、大地电磁、野外露头和钻探等资料,分析四川盆地中部基底构造特征及其对震旦系—寒武系油气成藏的控制作用。研究发现,四川盆地中部发育北东走向的前震旦系裂谷,裂谷内部受一系列与裂谷走向平行的正断层控制,发育地垒-地堑结构,大型垒-堑结构及控制垒-堑结构的边界断层后期活动对上覆地层滩体有利相带具有重要的控制作用。基底差异性升降导致垒-堑结构的形成,地垒导致局部高地貌的形成,有利于滩体的发育,并在长期海相沉积环境中继承性发育,在震旦系—寒武系甚至二叠系中形成一系列上下叠置的丘滩体,形成大面积的有利沉积相带。前震旦系裂谷及相关正断层后期活动控制了上覆震旦系—寒武系颗粒滩和岩溶储集层以及烃源岩的规模发育并形成构造-岩性圈闭。通过综合评价,优选出高石梯—磨溪以北和高石梯—磨溪以南2个大型构造-岩性复合圈闭有利勘探区,有望成为安岳特大型气田发现后重要的天然气勘探领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四川盆地 前震旦系 裂谷 垒-堑结构 震旦系-寒武系 成藏模式 构造-岩性圈闭
下载PDF
藏东巴青县以北基底变质岩系的发现 被引量:10
2
作者 王根厚 贾建称 +3 位作者 李尚林 张维杰 周志广 杨国东 《地质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5期613-615,共3页
在1∶25万仓来拉幅区域地质调查中首次发现上三叠统结扎群底部出露的一套变质岩系,通过与区域上变质基底岩系对比,将其归并为吉塘群酉西岩组,主要岩性为云母石英构造片岩、石英钠长构造片岩等。根据野外露头接触关系及“构造角砾岩”特... 在1∶25万仓来拉幅区域地质调查中首次发现上三叠统结扎群底部出露的一套变质岩系,通过与区域上变质基底岩系对比,将其归并为吉塘群酉西岩组,主要岩性为云母石英构造片岩、石英钠长构造片岩等。根据野外露头接触关系及“构造角砾岩”特征,确定该套岩系与上覆上三叠统为滑脱构造接触关系,滑脱面迁就了早期的角度不整合面,并认为研究区为“浅基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藏东巴青 前震旦纪 吉塘群酉西岩组 构造片岩 上三叠统结扎群
下载PDF
南秦岭大巴山地区的下震旦统及前震旦系 被引量:7
3
作者 唐将 林源 《中国地质》 CAS CSCD 2002年第2期143-146,共4页
对南秦岭大巴山地区紧邻城口—房县深断裂北侧的一套碎屑岩及沉积火山碎屑岩的地层剖面特征进行了描述,探讨了地层划分及时代归属,依据岩性特征及地层接触关系,从上至下划分为下震旦统木座组、代安河组及前震旦系龙潭河组。
关键词 下震旦统 前震旦统 地层划分 大巴山地区 岩性 木座组 代安河组
下载PDF
粤中前震旦纪基底锆石Pb-Pb蒸发年龄及其地质意义 被引量:9
4
作者 刘建雄 庄文明 《华南地质与矿产》 CAS 2003年第2期52-57,共6页
粤中前震旦纪基底的成因及时代一直有较大争议。对组成前震旦纪基底的中元古代变质表壳岩长安岩组和中元古代变质长英质侵入岩进行了同位素年龄测定。长安岩组长石石英角岩透镜体中浑圆锆石的 Pb-Pb蒸发年龄为 ( 1 81 2± 2 9) Ma... 粤中前震旦纪基底的成因及时代一直有较大争议。对组成前震旦纪基底的中元古代变质表壳岩长安岩组和中元古代变质长英质侵入岩进行了同位素年龄测定。长安岩组长石石英角岩透镜体中浑圆锆石的 Pb-Pb蒸发年龄为 ( 1 81 2± 2 9) Ma、结晶锆石年龄为 ( 1 2 97.8± 1 3 ) Ma,变质长英质侵入岩条纹状二长片麻岩中结晶锆石年龄为 ( 4 89± 1 4)和 ( 1 0 44± 2 7) Ma,表明粤中地区基底主要成生于中元古代 ,沉积时期为长城纪或以前 ,蓟县纪曾有较大规模岩浆活动 ,中元古代晚期已基本形成了前震旦纪结晶基底的构造格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前震旦纪 结晶基底 锆石 Pb-Pb蒸发年龄 铅同位素年龄 地质意义 岩石成因 变质岩 侵入岩 片麻岩
下载PDF
皖南洽舍-寨西剖面前震旦纪岩石地层宏观特征 被引量:9
5
作者 马荣生 余心起 程光华 《安徽地质》 1999年第1期1-13,共13页
根据皖南兰田、汤口、旌德县、七都等幅1:5万区调成果和专题研究,以洽舍-寨西剖面为例,论述了前震旦系牛屋组、大谷运组、镇头组岩石组合和沉积构造组合等宏观特征,并对沉积相、层序地层进行了初步分析,充实和拓宽了上述岩石地... 根据皖南兰田、汤口、旌德县、七都等幅1:5万区调成果和专题研究,以洽舍-寨西剖面为例,论述了前震旦系牛屋组、大谷运组、镇头组岩石组合和沉积构造组合等宏观特征,并对沉积相、层序地层进行了初步分析,充实和拓宽了上述岩石地层单位的内容和含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前震旦纪 牛屋组 大谷运组 镇头组 岩石宏观特征 皖南
下载PDF
四川盆地及周缘前震旦系裂谷特征与油气地质意义 被引量:2
6
作者 文龙 周刚 +11 位作者 孙峥 严威 卞从胜 汪泽成 张本健 张亚 张自力 刘伟 曾旭 李传新 田兴旺 谢忱 《天然气工业》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26-39,I0001,共15页
四川盆地及周缘已被证实发育较大规模的前震旦系裂谷,但其在盆地内部的展布及发育特征尚不明确,因此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对盆地深部构造格局的认识。为此,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利用最新的重磁电资料,通过联合解译和小子域滤波等新技术对... 四川盆地及周缘已被证实发育较大规模的前震旦系裂谷,但其在盆地内部的展布及发育特征尚不明确,因此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对盆地深部构造格局的认识。为此,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利用最新的重磁电资料,通过联合解译和小子域滤波等新技术对新元古界构造形态进行了研究,同时结合区域地震大剖面的精细解释并辅以航磁资料进行验证,分析了新元古代裂谷的特征及其对上覆地层的沉积控制作用。研究结果表明:①盆地内部自西北至东南共发育3条近乎平行的前震旦系裂谷,其中以川中裂谷规模最大;②裂谷内部发育一系列与裂谷走向近平行的次级正断层,将裂谷内部结构复杂化,形成一系列断陷;③裂谷内断层在平面上呈平行/斜列式、相向/相背平行式及同向平行式组合,对应在剖面上呈阶梯式、垒堑式、地堑式及铲式半地堑式等组合特征;④盆地东北部盆缘露头揭示南华系—陡山沱组在裂谷内发育冰期—间冰期交互沉积,主要为三角洲、陆棚与斜坡盆地相碎屑岩和冰碛岩。结论认为,应用重磁联合解译+井震资料修订+露头剖面验证的新方法,证实四川盆地前震旦系裂谷的存在,且南华纪裂谷边界(主干)断裂控制了上覆地层沉积古地理格局和坡折带的发育,部分裂谷控制了寒武系或早古生界沉积中心的分布,并对后期沉降中心、构造圈闭的形成以及含油气系统有着极为重要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四川盆地 新元古代 前震旦系 冰期—间冰期沉积 超深层勘探 重磁解译 构造样式 裂谷分布
下载PDF
浙西前震旦纪双层基底及其构造演化 被引量:5
7
作者 包超民 《安徽地质》 1994年第Z1期70-72,共3页
浙西北前震旦系由双溪坞群(Pt2s)和河上镇群(Pt)两部分组成,并成为双重基底结构,构成浙皖赣交界处晚元古代江南古岛弧和富阳一带龙门山古岛弧的主体。下构造层双溪坞群由平水组细碧岩、北坞组英安质玻屑凝灰岩、岩山组沉凝... 浙西北前震旦系由双溪坞群(Pt2s)和河上镇群(Pt)两部分组成,并成为双重基底结构,构成浙皖赣交界处晚元古代江南古岛弧和富阳一带龙门山古岛弧的主体。下构造层双溪坞群由平水组细碧岩、北坞组英安质玻屑凝灰岩、岩山组沉凝灰岩和章村组酸性晶屑玻屑熔结凝灰岩构成,并具低绿片岩相变质。上构造层河上镇群由骆家门组底砾岩、硬砂岩、浊积岩,虹赤村组岩屑砂岩和上墅组安玄岩、流纹岩组成。两构造层之间的神功运动面构成了广泛的区域不整合,并使上下变形变质程度和构造样式有明显差异。上墅组之上有震旦系志棠组(休宁组)广泛不整合复盖。研究表明:浙西北区前震旦系是晚元古代造山作用连续演化不同阶段的产物,总体构成以岩浆弧为特色的扬子板块南东边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前震旦系双层变质基底 江南古岛弧 浙西地区
下载PDF
龙门山地区(北、中段)前震旦系火山成矿系列及矿床成因探讨 被引量:4
8
作者 陈笃宗 《四川地质学报》 1995年第2期113-122,共10页
龙门山地区是四川重要成矿区(带)之一。在前人资料及近期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应用新的成矿理论,对区内已知前震旦系铜、铅锌矿产地进行了重新认识。本文论述了该区(北、中段)前震旦纪时期的区域构造环境、含矿火山岩建造及代表性矿... 龙门山地区是四川重要成矿区(带)之一。在前人资料及近期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应用新的成矿理论,对区内已知前震旦系铜、铅锌矿产地进行了重新认识。本文论述了该区(北、中段)前震旦纪时期的区域构造环境、含矿火山岩建造及代表性矿床的地质特征,并划分了矿床成因类型。进一步探讨了区内前震旦系火山岩型矿床的成矿机制,划分了主要成矿期,总结了火山成矿系列及其演化模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龙门山 前震旦纪 岛弧带 矿床成因 火山成矿系列 演化模式
下载PDF
基于航磁信息分析下扬子区及华南区基底性质 被引量:3
9
作者 丁燕云 李占奎 《物探与化探》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5期493-496,共4页
一般大地构造观点认为,下扬子区属于稳定的地台区,而华南区属于活动性大的造山带,二者基底性质存在差别,但通过1∶50万航磁资料统一编图,并结合对地质及其他物探资料的分析,认为二者前震旦系基底性质是相似的,应共同存在下元古界或更老... 一般大地构造观点认为,下扬子区属于稳定的地台区,而华南区属于活动性大的造山带,二者基底性质存在差别,但通过1∶50万航磁资料统一编图,并结合对地质及其他物探资料的分析,认为二者前震旦系基底性质是相似的,应共同存在下元古界或更老的结晶基底。由此也为地质界一直争论的下扬子区是否存在"刚性"基底,"华夏古陆"是否存在等焦点问题给出答案,肯定了它们的存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磁场特征 基底性质 前震旦系 下扬子区 华南区
下载PDF
The pre-Sinian rift in central Sichuan Basin and its control on hydrocarbon accumulation in the overlying strata
10
作者 WEI Guoqi YANG Wei +4 位作者 ZHANG Jian XIE Wuren ZENG Fuying SU Nan JIN Hui 《Petroleum Exploration and Development》 2018年第2期193-203,共11页
Based on the latest seismic data, resistivity profile, outcrop evidence and logging data, the structural features of basement in Sichuan Basin and its control on the hydrocarbon accumulation in the Sinian-Cambrian str... Based on the latest seismic data, resistivity profile, outcrop evidence and logging data, the structural features of basement in Sichuan Basin and its control on the hydrocarbon accumulation in the Sinian-Cambrian strata was discussed. It was found that a NE striking pre-Sinian rift was developed across the whole basin. Controlled by a series of rift-parallel normal faults, horst-graben structures were developed inside the rift, large horst-graben structures and later activity of their boundary faults controlled the distribution of beach facies of the overlying strata. The horst-graben structures induced the formation of local highs of ancient landform and controlled the successive development of overlapped bioherm beach facies in long-term marine setting from the Sinian period to the Permian period, and as a result a widely distributed favorable sedimentary facies belt was developed. The pre-Sinian rift and later activities of related normal faults controlled the development of the grain beach and karst reservoirs and the deposition of high quality source rock, which form structural-lithologic traps. Through comprehensive evaluation, two large structural-lithologic composite trap favorable exploration areas in the south and north of the Gaoshiti-Moxi area, were selected. 展开更多
关键词 Sichuan Basin pre-sinian RIFT horst-graben structure sinian-Cambrian hydrocarbon accumulation model structural-lithologic trap
下载PDF
四川冕宁西部大热渣组的厘定及其意义 被引量:2
11
作者 廖忠礼 廖光宇 +1 位作者 徐永生 李复汉 《四川地质学报》 2005年第3期129-130,共2页
冕宁西部是康滇地区前震旦系出露较集中的地段之一。冕宁西部大热渣组分布于冕宁县西部麦地沟乡新火村北东,主要岩性为浅灰、灰色薄层结晶灰岩及灰白色中厚层状藻层纹白云质结晶灰岩构成。据其不整合于苏雄组火山岩之下并经区域对比,应... 冕宁西部是康滇地区前震旦系出露较集中的地段之一。冕宁西部大热渣组分布于冕宁县西部麦地沟乡新火村北东,主要岩性为浅灰、灰色薄层结晶灰岩及灰白色中厚层状藻层纹白云质结晶灰岩构成。据其不整合于苏雄组火山岩之下并经区域对比,应为中元古代。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热渣组 前震旦纪 冕宁西部
下载PDF
浙江省萧山—富阳前震旦纪双重基底及构造演化 被引量:2
12
作者 包超民 《浙江国土资源》 1995年第2期20-24,共5页
萧山—富阳一带的前震旦系,分别由中元古代陆缘岛弧型双溪坞群火山岩、新元古代青白口纪河上镇群弧后盆地沉积和双峰式陆相火山岩组成。中元古代末的神功运动表现强烈,青白口纪末的晋宁运动叠加褶皱明显。剖面连续完整,地质现象丰富... 萧山—富阳一带的前震旦系,分别由中元古代陆缘岛弧型双溪坞群火山岩、新元古代青白口纪河上镇群弧后盆地沉积和双峰式陆相火山岩组成。中元古代末的神功运动表现强烈,青白口纪末的晋宁运动叠加褶皱明显。剖面连续完整,地质现象丰富.是华南重要的层型剖面。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前震旦系 双层基底 构造演化 陆缘岛弧 神功运动 晋宁运动 萧山—富阳
下载PDF
四川米易海塔地区前震旦纪五马箐组变质作用P-T条件研究
13
作者 范伟 陈友良 +4 位作者 欧何琼 顾孟娟 付于真 张宝玲 詹国鑫 《四川冶金》 CAS 2023年第4期18-24,共7页
在扬子板块西缘的康滇陆块上分布有一套变质程度深浅不一的前震旦纪变质岩系,长期以来对这套变质岩的温压条件研究相对薄弱。笔者等以四川米易海塔地区前震旦纪五马箐组中的黑云斜长角闪片岩为研究对象,通过岩相学、矿物化学分析、变质... 在扬子板块西缘的康滇陆块上分布有一套变质程度深浅不一的前震旦纪变质岩系,长期以来对这套变质岩的温压条件研究相对薄弱。笔者等以四川米易海塔地区前震旦纪五马箐组中的黑云斜长角闪片岩为研究对象,通过岩相学、矿物化学分析、变质P-T条件计算,结果表明:黑云斜长角闪片岩峰期矿物共生组合为角闪石+黑云母+斜长石+石英+榍石,其峰期变质条件为T=599℃,P=0.22 Gpa,其变质相为角闪岩相。米易海塔地区前震旦纪五马箐组经历了中温低压型变质作用,可能形成于新元古代地幔柱活动时期的裂谷环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前震旦纪 五马箐组 黑云斜长角闪片岩 P-T条件 海塔地区
下载PDF
赣北前震旦纪构造变形特征及其动力学意义 被引量:1
14
作者 章泽军 赵温霞 +3 位作者 秦松贤 张志 蔡雄飞 顾延生 《华南地质与矿产》 CAS 2003年第3期1-7,共7页
赣北存在近南北向(D1)、近东西向(D2)、北北西-北北东向(D3)三个世代的叠加褶皱。它们是华夏板块与扬子板块缓慢拼贴过程中应力向板内传递的结果,均形成于前震旦纪。从发生的时间来看,应与格林威尔造成山运动相当。
关键词 扬子板块 前震旦纪 叠加褶皱 构造变形
下载PDF
库鲁克塔格赛马山前震旦纪地层地质事件研究
15
作者 李伟 常玲 《新疆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期26-31,共6页
库鲁克塔格赛马山地区前震旦纪地层,经历了多期变质变形作用改造.通过建立岩石序列和构造变形序列,解析变质变形作用,结合同位素地质年代学研究,厘定出该套地层在阜平、五台、吕梁、四堡、晋宁5个构造期发生的沉积作用、火山作用、变质... 库鲁克塔格赛马山地区前震旦纪地层,经历了多期变质变形作用改造.通过建立岩石序列和构造变形序列,解析变质变形作用,结合同位素地质年代学研究,厘定出该套地层在阜平、五台、吕梁、四堡、晋宁5个构造期发生的沉积作用、火山作用、变质作用、岩浆侵入活动及产生的构造形迹组合,在此基础上构建区域地质事件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库鲁克塔格 前震旦纪 地质事件研究
下载PDF
再论华南前震旦纪浅变质岩区区调方法
16
作者 章泽军 秦松贤 +2 位作者 张志 蔡雄飞 赵温霞 《华南地质与矿产》 CAS 2004年第2期56-60,共5页
章泽军等曾就华南前震旦纪浅变质岩区填图中存在的问题与填图方法进行了初步总结,以此为基础,针对华南前震旦纪浅变质岩变质浅、变形强的特殊性,从总体调研程序与内容、踏勘设计过程中的要点以及填图过程中如何把握宏观信息与宏观控制... 章泽军等曾就华南前震旦纪浅变质岩区填图中存在的问题与填图方法进行了初步总结,以此为基础,针对华南前震旦纪浅变质岩变质浅、变形强的特殊性,从总体调研程序与内容、踏勘设计过程中的要点以及填图过程中如何把握宏观信息与宏观控制、成图过程中的综合分析等关键性问题进行了论述,以作为对浅变质岩区填图方法的补充。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前震旦纪 浅变质岩 区调方法 华南
下载PDF
新疆前震旦纪基底陆壳问题 被引量:15
17
作者 刘德权 唐延龄 周汝洪 《新疆地质》 CAS CSCD 1998年第3期195-202,共8页
塔里木—天山地区基底陆壳由太古宙灰色片麻岩、绿岩和可能是紫苏花岗岩的含钾花岗岩类组成的陆核及其古元古代和少量中元古代增生带组成。基底陆壳的基本轮廓于早元古代末已奠定。它们在元古宙中、晚期拼合成哈萨克斯坦—塔里木联合古... 塔里木—天山地区基底陆壳由太古宙灰色片麻岩、绿岩和可能是紫苏花岗岩的含钾花岗岩类组成的陆核及其古元古代和少量中元古代增生带组成。基底陆壳的基本轮廓于早元古代末已奠定。它们在元古宙中、晚期拼合成哈萨克斯坦—塔里木联合古陆 ,并成为冈瓦纳超级大陆的一部分 ,中元代末固结。新元古代为板内阶段 ,760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疆 前震旦纪 基底陆壳 陆核 增生带 联合古陆
下载PDF
伊犁盆地生成发展概述 被引量:17
18
作者 廖世南 《新疆石油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2年第2期108-114,共7页
本文对伊犁盆地的生成和发展做了初步探讨,认为它是在前震旦纪结晶基底之上经历了较长时间的抬升之后形成和发展起来的双层结构盆地,即石炭纪体内裂谷盆地,石炭纪后山间陆相盆地。
关键词 伊犁盆地 前震旦纪 结晶基底 盆地
下载PDF
塔里木盆地沙雅隆起北部三道桥地区前震旦纪基底岩浆岩特征与锆石U-Pb年龄研究 被引量:15
19
作者 韩强 朱允辉 +3 位作者 朱传玲 王超 陈振林 费剑伟 《岩石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5期1493-1504,共12页
对塔里木盆地北部三道桥地区前震旦纪基底的岩浆岩进行岩石学分析及时代限定研究。研究区前震旦纪基底的岩浆岩主要由钾长花岗岩、石英二长岩及角闪二辉岩组成。钾长花岗岩局部受断裂影响,发生碎裂化作用,形成碎裂化钾长花岗岩。通过对... 对塔里木盆地北部三道桥地区前震旦纪基底的岩浆岩进行岩石学分析及时代限定研究。研究区前震旦纪基底的岩浆岩主要由钾长花岗岩、石英二长岩及角闪二辉岩组成。钾长花岗岩局部受断裂影响,发生碎裂化作用,形成碎裂化钾长花岗岩。通过对Qg2、Qg3、S53及Qg4井4口钻井的4个岩心样品进行LA-ICP-MS锆石U-Pb年代学研究,获得钾长花岗岩、石英二长岩及碎裂钾长花岗岩年龄分别为1846±1Ma、1791±1Ma、1824±2Ma,代表了古元古代岩浆岩的变质年龄;角闪二辉岩年龄为879±4Ma,代表了中新元古代火山侵入年龄。说明塔里木盆地沙雅隆起北部存在前震旦纪古老基底,这些结果也为塔里木克拉通的前寒武纪构造演化提供了新的限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塔里木盆地 前震旦纪 基底 岩浆岩 锆石U-Pb年代
下载PDF
赣东北前震旦纪陆内叠加褶皱 被引量:8
20
作者 章泽军 张志 +3 位作者 秦松贤 蔡雄飞 顾延生 赵温霞 《地质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2期187-193,共7页
江南古陆与华夏古陆拼接带北西侧前震旦纪地层中存在着近东西向褶皱叠加在早期近南北向褶皱上的现象,这是怀玉地块向西拼贴、华夏古陆向北西碰撞拼接过程中构造应力向陆内传递时形成的构造变形系统。叠加褶皱与拼接带具有成生联系,且各... 江南古陆与华夏古陆拼接带北西侧前震旦纪地层中存在着近东西向褶皱叠加在早期近南北向褶皱上的现象,这是怀玉地块向西拼贴、华夏古陆向北西碰撞拼接过程中构造应力向陆内传递时形成的构造变形系统。叠加褶皱与拼接带具有成生联系,且各自代表了不同构造部位的变形特点。这一构造系统形成于前震旦纪,可能与格林威尔(Grenville)造山运动相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江西 前震旦纪 陆内叠加褶皱 碰撞 构造应力 造山运动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