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8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先秦时间观念的多元化审美特质:以“三礼”为中心
1
作者 单晨 《昆明学院学报》 2024年第4期56-62,共7页
先秦时期是中国传统时间审美观念的奠基期。然而,学界或从中西对比层面,或从阐释学和现象学维度,或从先秦单本原典以及“三礼”具体篇目入手,又或专注于时间审美与人类礼俗、艺术创作、儒释道文化的关系等进行研究。整体观之,直接涉及... 先秦时期是中国传统时间审美观念的奠基期。然而,学界或从中西对比层面,或从阐释学和现象学维度,或从先秦单本原典以及“三礼”具体篇目入手,又或专注于时间审美与人类礼俗、艺术创作、儒释道文化的关系等进行研究。整体观之,直接涉及“三礼”具体内容以及先秦基于中国传统时间观念奠基作用的研究尚显不足。综合文献分析、归纳演绎和跨学科研究等方法,通过梳理和探析“三礼”时间观念审美特性的内涵及其成因,可发掘出“三礼”是以早期巫祭意识、农耕文明形塑出的自然经验以及《周易》、老子等对时间的哲学建构为基础,从而形成了融合自然神性之美、循环往复之美、生生之德美为一体的时间观念审美特性,这亦可证实先秦时间观念的多元化审美特质。不同于以往研究,以“三礼”为中心来切入先秦时间观念的审美特质,不仅对整体理解和具象把握先秦时间观念的审美特质起到重要的参照作用,还可使得时间观念在先秦美学中的重要地位得以凸显。更进一步,亦可由此窥见“三礼”乃至先秦时间观念的多元化审美特质不只是建基于伦理纲常和等级位序等道德观念之上,其更深层地是源发于对自然时间秩序观念的审美观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先秦时期 中国传统美学 时间观念 四时秩序 祭祀礼制
下载PDF
小麦的推广种植与先秦时期“四时”观念的强化 被引量:4
2
作者 任文洁 《史学月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22年第3期5-16,共12页
作为一种社会时间,先秦时期的“四时”观念与农事活动的周期有着密切关系。基于这一基本认识,借助植物考古学的最新研究成果,佐之以必要的文献材料,梳理小麦在殷周春秋之际推广种植的时空特征,可以发现其与先秦时期“四时”观念的萌生... 作为一种社会时间,先秦时期的“四时”观念与农事活动的周期有着密切关系。基于这一基本认识,借助植物考古学的最新研究成果,佐之以必要的文献材料,梳理小麦在殷周春秋之际推广种植的时空特征,可以发现其与先秦时期“四时”观念的萌生与演进存在极强的时间继起性与空间重合性,从而为探讨二者之间的逻辑联系提供了可能。一方面,作为“四时”观念得以萌生的起点,“二时”观念能够客观反映殷商时期中原地区特定的农业技术水平下固有的农事活动周期,也能有效指导农事活动的开展,但小麦以其特殊的生长节律,嵌入到春种秋收的农事周期中,则对“二时”观念形成了一定冲击,进而推动“四时”观念的萌生;另一方面,爬梳古文字材料和传世文献,可以发现在“四时”观念中相对晚出的冬、夏两季,皆与小麦存在联系。由此,足见小麦的推广种植是促使先秦时期“四时”观念不断强化的重要因素之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麦种植 先秦 自然时间 社会时间 四时观念
原文传递
先秦社会时空方位观对中医理论的影响 被引量:4
3
作者 郝葆华 乔文彪 董海莉 《中华医史杂志》 CAS 2000年第4期243-246,共4页
先秦社会的五行阴阳以及四风系统的时空方位观对中医理论发展有着很大影响 ,说明中医理论是在接受先秦时期科学技术思想及社会观念发展起来的 ,有许多内容尚待探讨 ,如仅用秦汉后的观点去认识是会有偏误的。
关键词 中医理论 先秦社会 时空观念
原文传递
绵延与统合之力:先秦人文时空论纲
4
作者 王振红 《廊坊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3年第1期34-46,共13页
时间与空间,是构成人类历史的两大基本要素。探索先秦自然时空与人文时空及其相互作用,有助于深入阐明中华文明的起源及其基本特征。黄河流域四季分明的物候特征与北斗七星的规律变化,促使先民很早就建立了最初的时间系统;伴随着农业生... 时间与空间,是构成人类历史的两大基本要素。探索先秦自然时空与人文时空及其相互作用,有助于深入阐明中华文明的起源及其基本特征。黄河流域四季分明的物候特征与北斗七星的规律变化,促使先民很早就建立了最初的时间系统;伴随着农业生产与祭祀的发展与需要,先秦时间不仅日益精确化与抽象化,而且统一的时间主轴随之形成。新石器时代六大文化区系共存于一个完整的地理单元之中,形成了背对高原、面向海洋的“两半”格局,而中原文化区恰居于中心区域,处于各文化区的结合处。这一格局及其中的山川形胜、气候物产等蕴藏着无限的物质力量与统合形势。生活在这个完整地理单元之中的各族先民,在碰撞、融合的过程中日益辐辏于统一的时间主轴与空间中心之下,此即先秦中国人文时空的最大特征:统一的时间主轴与通变思维相辅而行,蕴蓄着无限的绵延之力;差异互补的自然空间与大一统的人文空间相生相成,产生出巨大持久的统合力量。深沉的人文时空一旦形成,便与民族文化历史的特殊性、独立性、超越性相互作用,共同塑造着中华民族的心智结构、精神情怀,形成深沉而恢弘的绵延与统合之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先秦中国 自然时空 人文时空 绵延 统合
下载PDF
徐中舒先生读古史方法的一些启示 被引量:4
5
作者 谢维扬 《四川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9年第4期17-20,共4页
徐中舒先生《先秦史论稿》一书是对中国自史前至战国之整个先秦时期历史的进程和社会、经济特征的概述,浓缩和代表了徐先生毕生对于先秦历史问题的主要见解。该书中多处谈及古史传说时期的问题,特别能反映徐先生在读古史时的一些方法上... 徐中舒先生《先秦史论稿》一书是对中国自史前至战国之整个先秦时期历史的进程和社会、经济特征的概述,浓缩和代表了徐先生毕生对于先秦历史问题的主要见解。该书中多处谈及古史传说时期的问题,特别能反映徐先生在读古史时的一些方法上的特点。而这与当前古史界在传说时期历史问题上的讨论很有关系,值得我们注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徐中舒 《先秦史论稿》 传说时期 中国古代史
下载PDF
先秦隐逸思想与士人心态 被引量:2
6
作者 陈斯怀 《河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08年第4期101-105,共5页
先秦时,隐逸思想已大量存在,并表现出复杂的内涵。先秦隐逸思想既带有深刻的审时态度,体现出士人在出处方面灵活、开放的心态,又含有藉隐逸以避祸存身、或持守道德人格、或追求个体自由等内涵。而且,先秦隐逸思想已逐渐分疏为以儒、道... 先秦时,隐逸思想已大量存在,并表现出复杂的内涵。先秦隐逸思想既带有深刻的审时态度,体现出士人在出处方面灵活、开放的心态,又含有藉隐逸以避祸存身、或持守道德人格、或追求个体自由等内涵。而且,先秦隐逸思想已逐渐分疏为以儒、道两家为主的两种路径:前者对"时"的态度相对乐观,其隐逸思想主要在言论层面且带有权宜性,侧重于隐逸以持守道德人格;后者把握到"时"的无望,将隐逸落实到现实人生,侧重于隐逸以追求个体自由。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先秦 隐逸 士人 心态
下载PDF
先秦时间副词的特点及其发展 被引量:2
7
作者 孙尊章 徐凌 《广播电视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2年第1期92-95,共4页
重新界定时间副词的基础上选取殷商到战国的有关语料分析先秦的时间副词表明:先秦时间副词中单音节词占多数但双音节词有所发展,词的义位很多且所兼功能复杂,表示过去的时间副词远较表示现在和未来的丰富,表示快速和频度高的时间副词远... 重新界定时间副词的基础上选取殷商到战国的有关语料分析先秦的时间副词表明:先秦时间副词中单音节词占多数但双音节词有所发展,词的义位很多且所兼功能复杂,表示过去的时间副词远较表示现在和未来的丰富,表示快速和频度高的时间副词远多于表示缓慢和频度低的。这缘于早期时间副词发展处于较低阶段和史料缺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先秦 时间副词 特点 发展
下载PDF
先秦艺术精神之“和谐”及启示 被引量:2
8
作者 王维圣 《西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8年第3期156-158,共3页
运用文献分析方法,挖掘先秦艺术精神的"和谐"价值。认为先秦艺术在天人关系的框架下,立足以人为本,通过丰富多彩的艺术形式促成人的内心和谐,进而所形成天人和谐、为政和谐、为人和谐等"和谐"思想。它对当前建设社... 运用文献分析方法,挖掘先秦艺术精神的"和谐"价值。认为先秦艺术在天人关系的框架下,立足以人为本,通过丰富多彩的艺术形式促成人的内心和谐,进而所形成天人和谐、为政和谐、为人和谐等"和谐"思想。它对当前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具有重要的启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先秦时期 艺术精神 和谐 和谐社会
下载PDF
《左传》、《国语》时间副词比较研究
9
作者 周广干 《西南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5年第4期20-27,共8页
《左传》、《国语》是研究先秦汉语的典型语料,两书在文献关系上存在千丝万缕的联系。时间副词是汉语副词中的一个重要次类,使用频率多,特点鲜明。对《左传》和《国语》的时间副词进行比较,可以发现两书中常用的时间副词在使用频率方面... 《左传》、《国语》是研究先秦汉语的典型语料,两书在文献关系上存在千丝万缕的联系。时间副词是汉语副词中的一个重要次类,使用频率多,特点鲜明。对《左传》和《国语》的时间副词进行比较,可以发现两书中常用的时间副词在使用频率方面表现出较强的一致性,在语法功能和句法分布方面的特点基本也是一致的,只是在个别副词的使用上存在细微的差异。由此可以推测《左传》、《国语》应当是出于同一派学者之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先秦汉语 时间副词 《左传》 《国语》 语义功能
下载PDF
湖南先秦文化时空结构及成因探析
10
作者 向桃初 《湖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2年第3期10-16,共7页
通过对湖南先秦时期考古学文化发展过程及空间布局的研究,基本复原了先秦时期湖湘地域文化的时空结构体系,并对其形成的主要原因进行了分析探索。
关键词 湖南 先秦时期 湖湘文化 时空结构
下载PDF
先秦儒家道义论的内涵及其逻辑进路 被引量:7
11
作者 孙晓春 《政治学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8年第5期24-31,125,共9页
儒家政治哲学中的"道义"与希腊哲学家所说的"正义"有着相同的意义。道义观念的源头可以追溯到商末周初,到了春秋时期,道义成为人们共同关注的主题。先秦儒家在承袭春秋时期人们的道义观念的基础上,对道义问题做了... 儒家政治哲学中的"道义"与希腊哲学家所说的"正义"有着相同的意义。道义观念的源头可以追溯到商末周初,到了春秋时期,道义成为人们共同关注的主题。先秦儒家在承袭春秋时期人们的道义观念的基础上,对道义问题做了系统的理论阐释。先秦儒家的道义论体现了思想家对于优良的社会政治生活的追求。先秦儒家把道义原则理解为社会政治生活必须遵循的法则和价值判断的标准,强调道义原则在社会政治生活中的优先性,认为只有符合道义的政治才是好的政治。由于形而上学素养的相对不足,先秦儒家主要通过经验性的历史过程来理解道义原则,在很长的时间里,他们把"道"等同于"先王之道"。先秦儒家试图通过先王来说明道义原则是至高无上的,但却无法在普遍必然性的层面上实现对"道"的理解;同时,也使得儒家政治思想带有了浓重的复古情趣,这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汉魏以后的儒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先秦儒家 道义 先王之道
原文传递
回省“诸子时代”:儒、墨、道、名、法思想巡礼 被引量:2
12
作者 李振纲 齐文杰 连鹏晓 《河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7年第5期1-5,共5页
春秋战国时期是中国文化史的"轴心时代"。王权式徵,诸侯异政,学风下移,士精神的崛起,营造了思想史上"和而不同"百家争鸣的人文奇观。诸子学的最为显著的特征是其思想的原创性,而原创性思维必然带有风格的多样性。... 春秋战国时期是中国文化史的"轴心时代"。王权式徵,诸侯异政,学风下移,士精神的崛起,营造了思想史上"和而不同"百家争鸣的人文奇观。诸子学的最为显著的特征是其思想的原创性,而原创性思维必然带有风格的多样性。诸子智慧中深藏着一个丰富的"意义世界",走进他们的精神世界,可以受到深刻的启迪。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诸子时代 士精神诸子哲学 思想巡礼
下载PDF
展开人文学之“返本创造论”——杨义教授治学答问 被引量:3
13
作者 杨义 李思清 《云梦学刊》 2010年第5期5-16,共12页
一、还原诸子的五条脉络;二、蕴藏在文献功夫和田野调查中的文化哲学;三、"文学地图"的学术史意义;四、"创造与建设并重"的人文学;五、民族能力应该与时俱进。
关键词 杨义治学 还原诸子 文献处理 文学地图 创造与建设 与时俱进
下载PDF
先秦诸子论礼与法(下) 被引量:2
14
作者 王启发 《燕山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2年第2期20-26,共7页
五、法家 法家以重"法"而称于世.梁启超说:"其发生甚早或竟在儒家前",其确立则在儒墨道之后[1](p78).春秋至于战国,其代表人物多直接参与政治,为相于各诸侯国,如管仲、子产、李悝、吴起、申不害、商鞅等.而立言者... 五、法家 法家以重"法"而称于世.梁启超说:"其发生甚早或竟在儒家前",其确立则在儒墨道之后[1](p78).春秋至于战国,其代表人物多直接参与政治,为相于各诸侯国,如管仲、子产、李悝、吴起、申不害、商鞅等.而立言者则有慎到、韩非,又"<管子>、<商君书>虽非管仲、商鞅所作,然皆战国末之法家言者之所推演荟集,其价值亦与儒家之戴记埒也."(p80)法家从思想倾向上说已如前面所言,有着儒法家、道法家、名法家的分别.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先秦 诸子论
下载PDF
先秦散文描述
15
作者 李品素 《廊坊师范学院学报》 2001年第1期47-49,共3页
先秦散文以历史散文和诸子散文的庞大气势和精妙笔法立于中国散文的源头 ,该文着重对历史散文和诸子散文的高超写作艺术加以描述。
关键词 先秦散文 历史散文 诸子散文 文学研究 艺术手法 《左传》 《国语》 庄子 《春秋》
下载PDF
贵州北盘江流域先秦时期遗存分期与相关问题 被引量:2
16
作者 杨洪 《考古与文物》 CSSCI 北大核心 2012年第2期41-47,共7页
本文通过对贵州北盘江流域先秦时期遗存的分析,依据文化面貌的差异将其分为三期,并结合周邻地区同时期材料的比对判定其年代。在此基础上,对它们所体现的葬俗、生计方式、居住形态和文化性质等方面进行探讨。
关键词 北盘江 先秦遗存 分期 年代 文化性质
下载PDF
先秦时代的生态伦理思想 被引量:1
17
作者 杨金平 《遵义师范学院学报》 2007年第4期33-37,共5页
我国先秦时代社会意识形态中的生态伦理思想散见于《周礼》、《礼记》、《孟子》、《荀子》等典籍之中。分析显示,先秦生态伦理思想主要表现为:1.热爱和尊重生命;2.对自然资源的开发和利用讲究适时和节用;3.以人类中心主义为基本立场;4... 我国先秦时代社会意识形态中的生态伦理思想散见于《周礼》、《礼记》、《孟子》、《荀子》等典籍之中。分析显示,先秦生态伦理思想主要表现为:1.热爱和尊重生命;2.对自然资源的开发和利用讲究适时和节用;3.以人类中心主义为基本立场;4.以道德伦理思想的制度化为显著特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先秦时代 生态伦理思想 适时与节用 人类中心主义 制度化
下载PDF
先秦两汉寓言叙事话语研究
18
作者 袁演 《南昌航空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2年第4期101-108,共8页
与伊索寓言相比,先秦两汉寓言以自然流露的结局表达寓意,属开放型作品,而伊索寓言有着明确的教训话语作结,属于封闭的作品;先秦两汉寓言在讲述故事时与数字"三"颇有渊源:寓言中的核心事件叙述3次、重要话语讲述3遍、重大行动... 与伊索寓言相比,先秦两汉寓言以自然流露的结局表达寓意,属开放型作品,而伊索寓言有着明确的教训话语作结,属于封闭的作品;先秦两汉寓言在讲述故事时与数字"三"颇有渊源:寓言中的核心事件叙述3次、重要话语讲述3遍、重大行动重复3次,以此来加深印证寓言的寓意;采取"施为"性话语叙述模式达到告知、说服、劝阻等目的;叙事话语模式的开放式、反复性、施为性特征深刻影响了小说、戏剧、诗歌的言说方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先秦两汉寓言 开放型作品 三次叙述 “施为”性话语模式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