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导航
期刊开放获取
cqvip
退出
期刊文献
+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检索
高级检索
期刊导航
共找到
3
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已选择
0
条
导出题录
引用分析
参考文献
引证文献
统计分析
检索结果
已选文献
显示方式:
文摘
详细
列表
相关度排序
被引量排序
时效性排序
新中国科技现代化之路探析
被引量:
1
1
作者
樊春良
《中国科学院院刊》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0期I0001-I0001,1678-1698,共22页
新中国科技现代化的发展是与国家现代化建设紧密联系在一起的。文章阐明了科技现代化概念,通过对新中国科技现代化重大进展和重大事件的梳理,将新中国科技现代化建设的主要历程分为5个阶段:新中国科技现代化的奠基和成长(1949—1976年)...
新中国科技现代化的发展是与国家现代化建设紧密联系在一起的。文章阐明了科技现代化概念,通过对新中国科技现代化重大进展和重大事件的梳理,将新中国科技现代化建设的主要历程分为5个阶段:新中国科技现代化的奠基和成长(1949—1976年);改革开放时代的转型(1977—1994年);科学技术体系的结构调整与改革(1995—2005年);科技现代化的体系建设(2006—2020年);面向现代化强国建设的科技现代化发展(2021年以来)。最后,文章对75年来新中国科技现代化建设的经验做了总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科技现代化
中国现代化
现代化强国
原文传递
构建“强起来”的中国哲学社会科学体系
被引量:
5
2
作者
韩喜平
《武汉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9年第5期24-31,共8页
哲学社会科学的发展水平反映了一个民族的思维能力、精神品格和文明素质,体现了一个国家的综合国力和国际竞争力。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需要以“强起来”为目标对哲学社会科学体系自身进行系统而认真的...
哲学社会科学的发展水平反映了一个民族的思维能力、精神品格和文明素质,体现了一个国家的综合国力和国际竞争力。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需要以“强起来”为目标对哲学社会科学体系自身进行系统而认真的理论建构。中国的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要立足中国发展和世界变化的格局,以马克思主义为领航,构建中国特色、中国风格的哲学社会科学体系;要摆脱“学徒”思维,推动哲学社会科学不断创新;要坚持问题导向,从总结中国及世界的发展经验、破解世界发展难题等方面着手,构建与“强起来”的发展目标相适应的、能够发挥推动历史发展和社会进步作用的、具有中国特色世界水平的哲学社会科学体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哲学社会科学体系
现代化强国
强起来
文化自信
下载PDF
职称材料
论教育强国价值的国家逻辑:以教强国模型构建
被引量:
4
3
作者
朱旭东
郭绒
严梓洛
《清华大学教育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1-14,共14页
新时代背景下的“教育强国”国家重大战略寄托着党和国家对于通过教育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殷切期望和深沉期待。基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模型建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是国家安全稳定、兴旺发达、文明昌盛、...
新时代背景下的“教育强国”国家重大战略寄托着党和国家对于通过教育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殷切期望和深沉期待。基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模型建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是国家安全稳定、兴旺发达、文明昌盛、人才济济和具有强大国际权威的高水平大国,依赖于安全能力、核心技术创新力、文化软实力、人才竞争力与全球领导力五个核心国家能力的支撑。国家逻辑视角下教育强国价值实质就是以教强国,即通过教育凝聚支持国家发展的五个核心能力,实现以教安邦维护国家安全稳定、以教兴国促进国家兴旺发达、以教育才满足国家人才需要、以教化人建设国家精神文明、以教立世塑造国家国际权威,最终推动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建成,由此构成以教强国模型。以教强国是教育的个体性价值、社会性价值和教育性价值统一于国家发展、回应国家重大发展战略的必然选择,其所内嵌的“教育-国家能力-国家水平”的价值链揭示了教育发展与国家发展的深刻关系,展现了“教育为国”的使命担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教育强国
以教强国
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
教育价值
模型建构
原文传递
题名
新中国科技现代化之路探析
被引量:
1
1
作者
樊春良
机构
中国科学院科技战略咨询研究院
出处
《中国科学院院刊》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0期I0001-I0001,1678-1698,共22页
文摘
新中国科技现代化的发展是与国家现代化建设紧密联系在一起的。文章阐明了科技现代化概念,通过对新中国科技现代化重大进展和重大事件的梳理,将新中国科技现代化建设的主要历程分为5个阶段:新中国科技现代化的奠基和成长(1949—1976年);改革开放时代的转型(1977—1994年);科学技术体系的结构调整与改革(1995—2005年);科技现代化的体系建设(2006—2020年);面向现代化强国建设的科技现代化发展(2021年以来)。最后,文章对75年来新中国科技现代化建设的经验做了总结。
关键词
科技现代化
中国现代化
现代化强国
Keywords
science
and
technology
modern
ization
China
modern
ization
powerful
modern
country
分类号
G322 [文化科学]
原文传递
题名
构建“强起来”的中国哲学社会科学体系
被引量:
5
2
作者
韩喜平
机构
吉林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吉林大学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
出处
《武汉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9年第5期24-31,共8页
基金
中央宣传部文化名家暨“四个一批”人才项目(2018)
文摘
哲学社会科学的发展水平反映了一个民族的思维能力、精神品格和文明素质,体现了一个国家的综合国力和国际竞争力。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需要以“强起来”为目标对哲学社会科学体系自身进行系统而认真的理论建构。中国的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要立足中国发展和世界变化的格局,以马克思主义为领航,构建中国特色、中国风格的哲学社会科学体系;要摆脱“学徒”思维,推动哲学社会科学不断创新;要坚持问题导向,从总结中国及世界的发展经验、破解世界发展难题等方面着手,构建与“强起来”的发展目标相适应的、能够发挥推动历史发展和社会进步作用的、具有中国特色世界水平的哲学社会科学体系。
关键词
哲学社会科学体系
现代化强国
强起来
文化自信
Keywords
system
of
philosophy
and
social
sciences
powerful
modern
country
getting
stronger
culture
self-confidence
分类号
C0 [社会学]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论教育强国价值的国家逻辑:以教强国模型构建
被引量:
4
3
作者
朱旭东
郭绒
严梓洛
机构
北京师范大学教师教育研究中心
杭州师范大学中国教育现代化研究院
出处
《清华大学教育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1-14,共14页
基金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2021年度教育学重大课题“中国共产党百年教育方针研究”(VAA210001)。
文摘
新时代背景下的“教育强国”国家重大战略寄托着党和国家对于通过教育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殷切期望和深沉期待。基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模型建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是国家安全稳定、兴旺发达、文明昌盛、人才济济和具有强大国际权威的高水平大国,依赖于安全能力、核心技术创新力、文化软实力、人才竞争力与全球领导力五个核心国家能力的支撑。国家逻辑视角下教育强国价值实质就是以教强国,即通过教育凝聚支持国家发展的五个核心能力,实现以教安邦维护国家安全稳定、以教兴国促进国家兴旺发达、以教育才满足国家人才需要、以教化人建设国家精神文明、以教立世塑造国家国际权威,最终推动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建成,由此构成以教强国模型。以教强国是教育的个体性价值、社会性价值和教育性价值统一于国家发展、回应国家重大发展战略的必然选择,其所内嵌的“教育-国家能力-国家水平”的价值链揭示了教育发展与国家发展的深刻关系,展现了“教育为国”的使命担当。
关键词
教育强国
以教强国
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
教育价值
模型建构
Keywords
education
power
building
powerful
country
through
education
the
powerful
socialist
modern
country
educational
value
model
construction
分类号
G649.2 [文化科学—高等教育学]
原文传递
题名
作者
出处
发文年
被引量
操作
1
新中国科技现代化之路探析
樊春良
《中国科学院院刊》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24
1
原文传递
2
构建“强起来”的中国哲学社会科学体系
韩喜平
《武汉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9
5
下载PDF
职称材料
3
论教育强国价值的国家逻辑:以教强国模型构建
朱旭东
郭绒
严梓洛
《清华大学教育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24
4
原文传递
已选择
0
条
导出题录
引用分析
参考文献
引证文献
统计分析
检索结果
已选文献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页
确定
用户登录
登录
IP登录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