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84篇文章
< 1 2 5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论江苏徐州地区南北朝墓葬中的陶俑 被引量:9
1
作者 韦正 乔苏婷 《东南文化》 CSSCI 北大核心 2019年第6期65-73,共9页
南北朝时期,徐州经历了从隶属于南方到隶属于北方的巨大变化,这在文化上亦有所反映,尤其表现在墓葬随葬陶俑方面。通过对徐州南北朝墓葬及陶俑发现情况的概括总结,分析可知徐州地区南北朝陶俑特点的转变和演化大致可分为东晋刘宋、北魏... 南北朝时期,徐州经历了从隶属于南方到隶属于北方的巨大变化,这在文化上亦有所反映,尤其表现在墓葬随葬陶俑方面。通过对徐州南北朝墓葬及陶俑发现情况的概括总结,分析可知徐州地区南北朝陶俑特点的转变和演化大致可分为东晋刘宋、北魏和北齐三个阶段。同时,物质材料变化所涉及的历史背景,指示出陶俑形象的转变与徐州在南北朝时期政治地位的升降变化存在紧密的关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徐州 南北朝 陶俑 墓葬
原文传递
西安航天城两座唐代壁画墓发掘简报 被引量:7
2
作者 杨军凯 郭永淇 +10 位作者 辛龙 王志宏 闫松林 张振鹏 张明惠 王保平 党晓婷 宁琰 李明亮 张新汉 郑旭东 《文博》 2015年第2期3-16 2,2,共15页
2010年11月至2011年7月,西安市文物保护考古研究院在配合西安市民用航天产业基地航天置业住宅小区基础建设中,清理了一批古代墓葬。其中两座唐代墓葬,一座出土墓志及大量陶俑,墓主人琅耶君诸葛芬。另一座墓志被盗,根据考古发掘情况及诸... 2010年11月至2011年7月,西安市文物保护考古研究院在配合西安市民用航天产业基地航天置业住宅小区基础建设中,清理了一批古代墓葬。其中两座唐代墓葬,一座出土墓志及大量陶俑,墓主人琅耶君诸葛芬。另一座墓志被盗,根据考古发掘情况及诸葛芬墓志记载,推测该墓主人为诸葛芬之子武思元。两墓墓室均残存壁画,题材几乎相同,为仕女图及树下侍女屏风画,为研究唐高宗、武则天时期墓葬壁画提供了新的素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壁画 陶俑 诸葛芬
下载PDF
北京房山沿村隋墓发掘简报
3
作者 王策 于璞 《中国国家博物馆馆刊》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27-49,I0001,共24页
2021年8月,北京市考古研究院在北京市房山区长沟镇沿村村北发掘一座隋代砖室墓。墓葬内出土随葬品101件,数量规模为北京及周边地区近年考古发掘中所少见。其中主要随葬品为陶俑,共99件,种类多样,有骆驼俑、马俑、陶狗、劳作俑、伎乐俑... 2021年8月,北京市考古研究院在北京市房山区长沟镇沿村村北发掘一座隋代砖室墓。墓葬内出土随葬品101件,数量规模为北京及周边地区近年考古发掘中所少见。其中主要随葬品为陶俑,共99件,种类多样,有骆驼俑、马俑、陶狗、劳作俑、伎乐俑、骑马俑、男侍俑、女侍俑、文官俑、柱剑文吏俑等。这批陶俑在服饰等方面具有明显的时代特征,为研究隋代北京地区的社会风貌、丧葬习俗等提供了珍贵的实物资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北京 隋代 砖室墓 陶俑 服饰
原文传递
山西大同恒安街两座北魏墓发掘简报
4
作者 周晓燕 古顺芳 +1 位作者 刘俊喜 李虹芳(绘图) 《中国国家博物馆馆刊》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6-26,2,共22页
2013年5-7月,大同市考古研究所对位于大同市御东新区恒安街北侧的北魏墓群进行发掘,其中M11和M96均为带斜坡墓道的方室土洞墓。两座墓葬均出土20余件器物,种类、样式非常相似。所出陶俑与以往发表的北魏平城墓葬出土陶俑既有相似之处,... 2013年5-7月,大同市考古研究所对位于大同市御东新区恒安街北侧的北魏墓群进行发掘,其中M11和M96均为带斜坡墓道的方室土洞墓。两座墓葬均出土20余件器物,种类、样式非常相似。所出陶俑与以往发表的北魏平城墓葬出土陶俑既有相似之处,又有明显区别,有明显的关陇风格。两座墓葬既有关中十六国风格,又显示出鲜卑文化特征,处于北魏平城随葬陶俑样式发展变换的重要过渡时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同 北魏墓 陶俑 关陇风格
原文传递
西安东郊唐墓出土彩绘陶俑的颜料检测分析 被引量:4
5
作者 荆海燕 《陶瓷学报》 CAS 北大核心 2022年第2期330-338,共9页
应用扫描电镜能谱仪和激光显微共聚焦拉曼光谱仪对西安东郊唐墓出土彩绘陶俑表面颜料的微观结构和组成进行科学分析。研究发现,这批陶俑表面颜料均为无机颜料,红色、铁红色、绿色、白色、黑色、桔色颜料的显色成分分别为朱砂、赤铁矿、... 应用扫描电镜能谱仪和激光显微共聚焦拉曼光谱仪对西安东郊唐墓出土彩绘陶俑表面颜料的微观结构和组成进行科学分析。研究发现,这批陶俑表面颜料均为无机颜料,红色、铁红色、绿色、白色、黑色、桔色颜料的显色成分分别为朱砂、赤铁矿、孔雀石、铅白、炭黑、铅丹。其中,朱砂成分单一,无伴生矿物石英,可以确定是经过加工纯化或者人工合成的;黑色颜料的晶粒尺寸在纳米范围。分析结果为这批陶俑彩绘颜料的鉴定、保护修复工作提供科学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彩绘陶俑 颜料 唐墓
下载PDF
北朝晚期的陶俑与社会——以关东地区为中心 被引量:1
6
作者 董雪迎 《南方文物》 北大核心 2023年第4期165-175,共11页
本文通过对关东地区北朝晚期墓葬出土陶俑的类型学研究,以公元528年前后和北魏灭亡为界将陶俑的发展演变分为三期,认为其在不同时期所表现出的不同特征均深受当时社会状况的影响,尤其与北魏时期的汉化、北魏和东魏时期的政权交替、东魏... 本文通过对关东地区北朝晚期墓葬出土陶俑的类型学研究,以公元528年前后和北魏灭亡为界将陶俑的发展演变分为三期,认为其在不同时期所表现出的不同特征均深受当时社会状况的影响,尤其与北魏时期的汉化、北魏和东魏时期的政权交替、东魏—北齐时期中央政权与地方、霸府的关系等重大政治和社会事件密切相关,同时陶俑在这三期的发展变化也分别展现了北朝社会在北魏迁都洛阳后、北魏末期和东魏—北齐时期的不同面貌,为全面深入认识北朝社会提供了参考和借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北朝晚期 陶俑 社会 关东地区
原文传递
河南洛阳洛龙区唐墓C7M6915发掘简报
7
作者 屈昆杰 +7 位作者 杜娟 张炜 程召辉 常春玲(绘图) 胡瑞(绘图) 高向楠(绘图) 周淑萍(绘图) 高虎(照相) 《考古与文物》 北大核心 2023年第3期29-38,共10页
洛阳市考古研究院于2020年在洛阳市洛龙区发掘了一座斜坡底竖穴墓道单室土洞墓。该墓葬形制典型,出土随葬品丰富,包括彩绘陶俑、三彩器、瓷器等60余件,初步判断其时代为盛唐早期。
关键词 洛阳 唐代墓葬 陶俑 唐三彩
下载PDF
山西大同御东新区御昌佳园北魏墓M113发掘简报 被引量:3
8
作者 吕晓晶(执笔/摄影) 古顺芳 +2 位作者 侯亮亮 江伟伟(绘图) 杨雨薇(绘图) 《考古与文物》 CSSCI 北大核心 2021年第4期39-51,F0003,共14页
2013年5~7月,大同市考古研究所对位于大同市御东新区恒安街北侧御昌佳园的北魏墓群进行了发掘。其中M113为带斜坡墓道的土洞墓,出土了以陶俑为主的器物50余件,为研究大同地区北魏平城时期的丧葬制度、出行仪仗、民族融合及服饰发展等提... 2013年5~7月,大同市考古研究所对位于大同市御东新区恒安街北侧御昌佳园的北魏墓群进行了发掘。其中M113为带斜坡墓道的土洞墓,出土了以陶俑为主的器物50余件,为研究大同地区北魏平城时期的丧葬制度、出行仪仗、民族融合及服饰发展等提供了新材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同 北魏墓 陶俑
下载PDF
西安南郊上塔坡村132号唐墓发掘简报 被引量:3
9
作者 张小丽 赵晶 +5 位作者 朱连华 呼安林 王小鹏 张蕊侠 高博 韩文生 《文博》 2016年第1期23-28,共6页
清凉山森林公园项目位于西安市南郊上塔坡村北,是古代墓葬密集区。2012年考古人员在配合公园人工湖的建设工程中发掘了一批战国至明代墓葬。其中132号唐代早期墓葬虽无纪年,但保存完整,出土器物丰富,是研究关中地区唐代中小型墓葬的新... 清凉山森林公园项目位于西安市南郊上塔坡村北,是古代墓葬密集区。2012年考古人员在配合公园人工湖的建设工程中发掘了一批战国至明代墓葬。其中132号唐代早期墓葬虽无纪年,但保存完整,出土器物丰富,是研究关中地区唐代中小型墓葬的新材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唐代 墓葬 陶俑
下载PDF
关中十六国陶俑研究——以陶俑群的形成为中心 被引量:3
10
作者 林泽洋 《中国国家博物馆馆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21年第5期42-55,共14页
20世纪50年代,在配合西安市基本建设的考古发掘中,关中十六国墓葬开始被发现与研究。时至今日,关中地区已经积累了一批十六国墓葬的资料,其中陶俑是最主要的随葬器物。本文在已有研究的基础上,以关中十六国墓葬陶俑群为对象,对其进行类... 20世纪50年代,在配合西安市基本建设的考古发掘中,关中十六国墓葬开始被发现与研究。时至今日,关中地区已经积累了一批十六国墓葬的资料,其中陶俑是最主要的随葬器物。本文在已有研究的基础上,以关中十六国墓葬陶俑群为对象,对其进行类型学研究,将关中十六国陶俑分为三个时期,前、后赵时期,前秦时期,后秦至北魏初期。从关中十六国墓葬特征看,这三个时期的墓葬形制及随葬器物都反映出地域因素的影响,其中随葬俑群的形成最具典型性。魏晋以来,北方人口的迁徙流动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关中墓葬文化的发展,本文以此为切入点,探讨了关中十六国陶俑群的特征与形成原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关中 十六国 陶俑群
原文传递
由洛阳出土杂技俑看我国汉代“百戏”的发生 被引量:2
11
作者 别鹏 《河北体育学院学报》 2011年第3期1-3,共3页
洛阳在我国古代是西汉的陪都、东汉的都城,建国后出土了一大批陶俑,其中的杂技陶俑不但证明了汉代经济的兴盛,也佐证了汉"百戏"的高度发达。以洛阳出土杂技俑为切入点,分析了汉代"百戏"的种类,以及"百戏"... 洛阳在我国古代是西汉的陪都、东汉的都城,建国后出土了一大批陶俑,其中的杂技陶俑不但证明了汉代经济的兴盛,也佐证了汉"百戏"的高度发达。以洛阳出土杂技俑为切入点,分析了汉代"百戏"的种类,以及"百戏"的发生原因,以进一步丰富我国古代体育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洛阳 陶俑 百戏
下载PDF
唐代墓葬中的胡人伎乐形象与唐代的乐籍制度 被引量:2
12
作者 杨瑾 《文博》 2016年第1期44-52,共9页
唐代墓葬中发现的体貌特征明显为胡人的伎乐形象反映了唐代乐籍制度下一个构成复杂、生活形态多样的边缘群体。这一群体凭借高超的乐舞才能在唐代从宫廷到民间的乐籍管理体系中呈现出社会地位和经济来源上的多层级关系,他们带来的西域... 唐代墓葬中发现的体貌特征明显为胡人的伎乐形象反映了唐代乐籍制度下一个构成复杂、生活形态多样的边缘群体。这一群体凭借高超的乐舞才能在唐代从宫廷到民间的乐籍管理体系中呈现出社会地位和经济来源上的多层级关系,他们带来的西域各国乐舞技艺精华与唐代社会文化风尚相结合,生动诠释了唐代"礼乐治国"理念下胡乐胡舞的传播与融合过程。然而,这一群体在融入唐朝社会过程中遇到的种种文化冲突使他们的生存状态有了些许尴尬。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唐代 壁画 陶俑 胡人伎乐 乐籍制度
下载PDF
汉画像石中的人物造型与汉陶俑的造型分析 被引量:2
13
作者 胡玉湘 《艺术与设计(理论版)》 2013年第7X期143-145,共3页
汉代画像石与汉代陶俑都是汉代丧葬艺术之精品。其中,汉画像石虽是以墓壁、石料等作为艺术载体,而丰富的人物形象,才是汉画像石的主要表现内容;汉陶俑塑造出来的人物亦是活灵活现。文章试对汉画像石中的人物造型与汉陶俑的造型进行分析... 汉代画像石与汉代陶俑都是汉代丧葬艺术之精品。其中,汉画像石虽是以墓壁、石料等作为艺术载体,而丰富的人物形象,才是汉画像石的主要表现内容;汉陶俑塑造出来的人物亦是活灵活现。文章试对汉画像石中的人物造型与汉陶俑的造型进行分析对比,阐述二者在人物形象描绘塑造上的特点,给今天的艺术创作带来多些启示与思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汉画像石 汉陶俑 人物造型
原文传递
唐凉国夫人王氏墓发掘简报 被引量:2
14
作者 郭永淇 辛龙 +5 位作者 宁琰 王小朋 高博 张蕊侠 王晓静 陈波 《文博》 2016年第6期3-10,共8页
2014年3月,西安市文物保护考古研究院在西安国家民用航天产业基地内发掘了一座唐代墓葬,出土大量陶俑,墓主人为唐肃宗保母王氏。墓志中没有年号,采用王号纪年,实际上是唐肃宗政治意图在历法方面的表现。
关键词 唐墓 墓葬形制 随葬器物 陶俑 去年号
下载PDF
中国雕塑艺术新论
15
作者 季崇建 《上海视觉》 2022年第2期1-7,共7页
雕塑艺术在中国传统艺术门类里具有举世公认的独特地位,其主体主要由陶俑、佛教造像和陵墓雕刻等构成。秦代陶俑的出现把中国古代雕塑艺术推向了前所未有的高度。两汉的陶俑更是以秦俑为基石,并发展陶俑雕塑艺术。由于俑像艺术的成熟,... 雕塑艺术在中国传统艺术门类里具有举世公认的独特地位,其主体主要由陶俑、佛教造像和陵墓雕刻等构成。秦代陶俑的出现把中国古代雕塑艺术推向了前所未有的高度。两汉的陶俑更是以秦俑为基石,并发展陶俑雕塑艺术。由于俑像艺术的成熟,加之佛教东传,大起浮屠祠,使得佛教造像也迅速发展起来。各朝代的佛教造像各有千秋,从古至今绵延几千年,共同组成中国佛教雕塑。陵墓雕刻与陶俑、佛教雕塑不同,其广泛发展与厚葬风气有关。从陵墓表饰雕刻看,早期以汉代霍去病墓前雕刻群为代表作,六朝的陵墓石兽一定程度影响了佛教雕塑,唐代中国陵墓雕塑发展到顶峰,而后发展势头渐趋减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雕塑 陶俑 佛教造像 陵墓雕刻
下载PDF
巫山地区汉代乐舞俑的文化考辨 被引量:1
16
作者 曾繁模 《重庆社会科学》 2008年第6期85-88,共4页
两汉时期,巴、蜀、楚、汉等多种文化因素在巫山地区交汇融合,该地区汉墓中乐舞俑的组合表明,在巴楚等少数民族后裔聚居地,有乐、有舞、有说、有唱的汉式表演艺术较为流行。这为认识峡江地区汉代社会生活、丧葬习俗以及雕塑艺术等,提供... 两汉时期,巴、蜀、楚、汉等多种文化因素在巫山地区交汇融合,该地区汉墓中乐舞俑的组合表明,在巴楚等少数民族后裔聚居地,有乐、有舞、有说、有唱的汉式表演艺术较为流行。这为认识峡江地区汉代社会生活、丧葬习俗以及雕塑艺术等,提供了珍贵的"形象文献",也为重构三峡地区古代文化史提供了新的条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汉代 峡江地区 乐舞俑 文化习俗
下载PDF
陕西西安青龙寺元墓发掘简报
17
作者 张全民 郭永淇 +2 位作者 蔡涛(摄影) 张蕊侠(绘图) 郭瑞(绘图) 《文博》 北大核心 2022年第5期23-32,F0003,共11页
2010年1月,西安市文物保护考古研究院在青龙寺遗址保管所北门内发掘元代墓葬1座。该墓为竖穴墓道单室土洞墓,出土陶俑、铜钱及其他各类文物共计53件(组)。该墓葬的发掘为认识西安地区元代中期墓葬形制和陶俑等随葬品的发展演变提供了重... 2010年1月,西安市文物保护考古研究院在青龙寺遗址保管所北门内发掘元代墓葬1座。该墓为竖穴墓道单室土洞墓,出土陶俑、铜钱及其他各类文物共计53件(组)。该墓葬的发掘为认识西安地区元代中期墓葬形制和陶俑等随葬品的发展演变提供了重要资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青龙寺遗址 元墓 陶俑
下载PDF
论四川地区东汉陶俑的古拙美
18
作者 刘兴勇 《民族艺林》 2021年第4期126-133,共8页
在汉代发达的经济条件以及四川地区开放包容、繁荣强盛的文化精神的滋养与“世以厚葬为德”的文化环境的影响下,人殉逐渐被陶俑等明器所代替,四川地区东汉陶俑的形制、数量以及制作技术等均获得了极大发展。“拙”的造型手法体现出了对... 在汉代发达的经济条件以及四川地区开放包容、繁荣强盛的文化精神的滋养与“世以厚葬为德”的文化环境的影响下,人殉逐渐被陶俑等明器所代替,四川地区东汉陶俑的形制、数量以及制作技术等均获得了极大发展。“拙”的造型手法体现出了对象内在、原始的美以及神完气足;捏制、模制或模捏结合的制作手法、粗糙的外表与泥土的朴素气息则共同构成了质拙的形态特征;带有浓郁、古朴生活气息的日常生活所见及市井题材则给人一种朴拙的感觉。在笨拙的造型、质拙的制作手法、朴拙的题材等综合影响下,四川地区东汉陶俑表现出一种天然朴素、沉着内敛的古拙之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东汉 陶俑 古拙 古拙美 四川地区
下载PDF
西汉人体陶俑的医学研究
19
作者 李永明 《中华中医药学刊》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20-28,I0005-I0007,共12页
辽中医俑1号和2号的形态特征分别符合西汉文帝与景帝陵寝出土的“裸体着衣式木臂彩绘陶俑”的侍女俑和武士俑。此类陶俑制作的风格写实、体型标准、头面部雕塑呈个体化,对古代人体测量学和体表医学研究具有重要价值。实测数据表明,西汉... 辽中医俑1号和2号的形态特征分别符合西汉文帝与景帝陵寝出土的“裸体着衣式木臂彩绘陶俑”的侍女俑和武士俑。此类陶俑制作的风格写实、体型标准、头面部雕塑呈个体化,对古代人体测量学和体表医学研究具有重要价值。实测数据表明,西汉人体俑为真人1/3缩型,代表了西汉时期标准男女成年人体。辽中医俑1、2号的还原女子身高为159 cm,男子为172.5 cm,与《内经》所述人长七尺五及近现代中国人平均身高基本一致。另外,汉俑的头身比、足身比、上下身比等数据与中国现代人也高度符合。汉俑的“同身寸”与秦汉度量寸制及《内经》的人体骨度测量数据完全一致,代表了中医针灸的“标身寸”。66个西汉“脉书”中常用的体表解剖名词大部分在汉俑体表都有雕塑表达,说明古人对人体的精准认知,以及文字和雕塑表达的一致性。体表结构专有名词在“脉书”中最常见的使用是表达疼痛的部位,这可视为中医穴位及“以痛为腧”取穴法的早期雏形。研究表明,西汉人体俑不但代表了当时的标准男女人体,也能代表现代的人体标准,同时具有广泛国际代表性,堪称中国古代人体测量的“原始标准”。因此,重建汉代经脉人体模型对传统针灸的继承、医学教育、标准化及临床应用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辽中医俑 汉陶俑 裸俑 人体俑 简帛医书 脉书 经脉人 针灸标准化
下载PDF
魏晋北朝胡俑的图像学研究 被引量:6
20
作者 朱浒 《艺术探索》 2017年第1期58-85,共28页
胡俑在魏晋、十六国、北朝墓葬中多有出现,为研究这一时期的民族关系、人员迁徙、宗教传播、墓葬观念、中外交流等问题多有贡献。在图像学研究的视野中,魏晋北朝胡俑依据时间和区域被划分成不同的类型,这种类型划分也体现出3~6世纪其在... 胡俑在魏晋、十六国、北朝墓葬中多有出现,为研究这一时期的民族关系、人员迁徙、宗教传播、墓葬观念、中外交流等问题多有贡献。在图像学研究的视野中,魏晋北朝胡俑依据时间和区域被划分成不同的类型,这种类型划分也体现出3~6世纪其在中国北方发展、演化的规律。同时,胡俑的容貌、服饰、族属等特征忠实反映了魏晋北朝时期胡汉之间的文化、艺术和宗教交流等问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魏晋 北朝 胡俑 粟特 图像学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5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