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6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足月新生儿区域脑体积与生后日龄及神经行为发育的相关性研究
1
作者 冯钰莹 朱琳琳 +6 位作者 白鹏轩 葛瑶 王苗苗 刘聪聪 李贤军 杨健 金超 《西安交通大学学报(医学版)》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133-138,共6页
目的分析足月新生儿87个脑区体积与生后日龄及神经行为发育水平之间的相关性。方法回顾性收集2010年11月至2017年9月于西安交通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行头颅磁共振成像检查(三维T1加权成像)表现正常的足月新生儿75例,胎龄(39.38±1.22)孕... 目的分析足月新生儿87个脑区体积与生后日龄及神经行为发育水平之间的相关性。方法回顾性收集2010年11月至2017年9月于西安交通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行头颅磁共振成像检查(三维T1加权成像)表现正常的足月新生儿75例,胎龄(39.38±1.22)孕周,男/女(51/24);生后日龄(11.11±6.67)d。基于87脑区分割模板,利用VB-Net(V-shape Bottleneck network)深度学习分割技术将新生儿大脑划分为87个脑区并计算各脑区体积,通过Pearson偏相关与线性回归分析各脑区体积与生后日龄以及神经行为学之间的相关性。结果校正胎龄、出生体质量、头围、身长及性别后,足月新生儿全脑66.7%(58/87脑区)脑区体积随生后日龄增加逐渐增大(相关系数r:0.2~0.7,P<0.05)。其中,双侧豆状核、左侧尾状核、右侧枕叶灰质、右侧颞下叶灰质、双侧颞前叶灰质体积与生后日龄呈强相关(r>0.50,P<0.05)。右侧枕叶灰质体积随生后日龄线性增长斜率最大(斜率:100.67),且与行为能力呈正相关(r=0.324,P<0.01)。结论新生儿期全脑多数脑区体积随生后日龄增加而增大,以初级感觉运动相关脑区增长最快,呈空间异质性。部分脑区体积在增长过程中伴随行为能力形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足月新生儿 脑区体积 生后日龄 深度学习 磁共振成像
原文传递
胎龄和日龄对早产儿甲状腺功能指标的影响 被引量:4
2
作者 黄循斌 周秋婧 +2 位作者 符青松 程国强 丘惠娴 《中国儿童保健杂志》 CAS CSCD 2021年第8期910-913,917,共5页
目的分析胎龄和日龄对早产儿甲状腺功能的影响,为进一步研究基于胎龄和日龄制定适用于早产儿的甲状腺功能参考区间。方法收集2017年5月-2020年5月在深圳市龙岗中心医院新生儿科住院早产儿的甲状腺功能指标[促甲状腺激素(TSH)、甲状腺素(... 目的分析胎龄和日龄对早产儿甲状腺功能的影响,为进一步研究基于胎龄和日龄制定适用于早产儿的甲状腺功能参考区间。方法收集2017年5月-2020年5月在深圳市龙岗中心医院新生儿科住院早产儿的甲状腺功能指标[促甲状腺激素(TSH)、甲状腺素(T_(4))、游离甲状腺素(FT_(4))和三碘甲状腺原氨酸(T_(3))]结果。按照胎龄和生后日龄分组,对比各组早产儿甲状腺功能指标水平,并分析各检测指标随胎龄和生后日龄的变化。结果共纳入符合条件的早产儿497例,其中早期早产儿组206例、中期早产儿组128例和晚期早产儿组163例。1)早期早产儿组甲状腺功能指标分别与中期、晚期早产儿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中期早产儿组甲状腺功能指标与晚期早产儿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各胎龄组早期早产儿T_(4)、FT_(4)和T_(3)水平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H=36.588、32.381、43.021,P<0.01),TSH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3)生后日龄7~14d组与14~28 d组早产儿T_(4)、FT_(4)和T_(3)水平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Z=8.706、6.904、9.497,P<0.05),而血清TSH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4)早产儿T_(4)、FT_(4)、T_(3)水平与胎龄、日龄呈正相关性,而TSH水平与胎龄、日龄之间均无相关性。结论早期早产儿T_(4)、FT_(4)、T_(3)水平与胎龄、日龄呈正相关,需基于胎龄和日龄制定适用于早产儿的甲状腺功能参考区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甲状腺功能 早产儿 胎龄 日龄
下载PDF
不同日龄新生儿阿米卡星的群体药动学研究 被引量:3
3
作者 王 珏 梁文权 《儿科药学》 2001年第2期1-2,共2页
目的:研究日龄和胎龄对新生儿阿米卡星药动学的影响.方法:收集常规血药浓度监测中的39例新生儿130对阿米卡星血药浓度时间数据进行分析;根据Sheiner等提出的群体药动学思想,编制估计群体参数的程序,目标函数最小值以Motne Carlo算法求得... 目的:研究日龄和胎龄对新生儿阿米卡星药动学的影响.方法:收集常规血药浓度监测中的39例新生儿130对阿米卡星血药浓度时间数据进行分析;根据Sheiner等提出的群体药动学思想,编制估计群体参数的程序,目标函数最小值以Motne Carlo算法求得.结果:早产儿和足月儿阿米卡星的群体药动学参数分别为Ke:0.152±0.026/h和0.245±0.075/h,C1:93±4 mL/(h@kg)和123±10 mL/(h@kg);1~7天足月儿、8~27天足月儿、1~7天早产儿和8~27天早产儿的阿米卡星群体药动学参数依次为Ke:0.217±0.068/h、0.352±0.006/h、0.137±0.021/h和0.172±0.002/h,Cl:125±14 mL/(h@kg)、150.8±0 4 mL/(h@kg)、88±4 mL/(h@kg)和98.9±0.3 mL/(h@kg).结论:日龄和胎龄对新生儿阿米卡星药动学有显著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群体药动学 阿米卡星 新生婴儿 日龄 胎龄
下载PDF
不同胎龄早产儿生后7天内网织红细胞血红蛋白含量变化趋势 被引量:2
4
作者 吴艳 钟晓云 +3 位作者 杨桂林 朱叶芳 陈功雪 龚华 《临床儿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3期161-164,共4页
目的建立不同胎龄早产儿网织红细胞血红蛋白含量(Ret-He)的参考值范围,并且评估生后7天内Ret-He的变化趋势。方法测量不同胎龄早产儿在生后24小时、2~3天、7天的Ret-He值,并分析Ret-He值与胎龄的相关性。结果纳入699例早产儿,采集1 28... 目的建立不同胎龄早产儿网织红细胞血红蛋白含量(Ret-He)的参考值范围,并且评估生后7天内Ret-He的变化趋势。方法测量不同胎龄早产儿在生后24小时、2~3天、7天的Ret-He值,并分析Ret-He值与胎龄的相关性。结果纳入699例早产儿,采集1 286份血样本。生后24小时内(n=699,r=0.126,P=0.002)、2~3天(n=440,r=0.487,P<0. 001)、7天(n=147,r=0. 510,P<0. 001)Ret-He水平与胎龄呈正相关,日龄越大相关性越强。147例早产儿在生后24小时内、2~3天、7天的平均Ret-He分别为32.18、27.82、28.85 pg。不同胎龄早产儿2~3天的Ret-He水平均低于24小时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生后2~3天至生后7天的Ret-He存在轻度上升趋势,其中胎龄30~33周早产儿生后7天的Ret-He高于生后2~3天,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 001)。结论 Ret-He与胎龄存在弱的相关性,其在生后2~3天内显著下降,出生2~3天的Ret-He水平更能真实反映机体铁水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早产儿 网织红细胞血红蛋白含量 胎龄 日龄
下载PDF
不同日龄新生小鼠视网膜血管对氧疗的敏感性 被引量:1
5
作者 王玉环 陈超 石文静 《临床儿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11期881-883,898,共4页
目的观察不同日龄新生小鼠对氧疗的敏感性,研究视网膜血管的发育程度与新生血管形成的关系。方法选择4、7、9、11日龄C57BL/6J新生小鼠各48只,分为高氧组和空气组,通过视网膜铺片(ADP酶染色)和视网膜切片(HE染色),定性和定量观察视网膜... 目的观察不同日龄新生小鼠对氧疗的敏感性,研究视网膜血管的发育程度与新生血管形成的关系。方法选择4、7、9、11日龄C57BL/6J新生小鼠各48只,分为高氧组和空气组,通过视网膜铺片(ADP酶染色)和视网膜切片(HE染色),定性和定量观察视网膜血管的增生情况。结果与各空气组相比,4、7、9日龄高氧组小鼠吸高氧5d,返回空气第5天时,大量新生血管形成。而11日龄高氧组小鼠在返回空气第5天未见新生血管形成。4、7、9、11日龄高氧组小鼠出氧箱第5天突破视网膜内界膜的血管内皮细胞核数目分别为25.0±3.7、47.7±5.0、18.7±2.0、2.6±1.4个,4、7、9、11日龄空气组分别为0.7±1.1、1.2±1.2、0.8±1.0、1.6±1.0个,4、7、9日龄高氧组细胞核数目明显增多,与相应的空气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01);11日龄高氧组细胞核数无明显增多,与11日龄空气组比较,差异无显著性。结论视网膜血管的发育程度与新生血管形成有关,视网膜血管发育越不成熟越易发生视网膜病变,而发育成熟的视网膜则不会发生视网膜病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早产儿 视网膜病 新生血管 日龄 小鼠
下载PDF
早产儿早期及日间血浆β-内啡肽变化趋势研究 被引量:2
6
作者 张雪峰 童笑梅 叶鸿瑁 《新生儿科杂志》 2005年第1期15-18,共4页
目的探讨早产儿血浆β-内啡肽(β-EP)在生后7 d及日间的变化规律.方法选择母无产科合并症的早产儿20例,分别于出生后0 h、12 h、24 h、3 d、5d、7 d用放射免疫法测定其血浆β-EP水平.并对生后3~5d的早产儿分9AM、12PM、3PM三个时间点采... 目的探讨早产儿血浆β-内啡肽(β-EP)在生后7 d及日间的变化规律.方法选择母无产科合并症的早产儿20例,分别于出生后0 h、12 h、24 h、3 d、5d、7 d用放射免疫法测定其血浆β-EP水平.并对生后3~5d的早产儿分9AM、12PM、3PM三个时间点采血,测定其血浆β-EP水平.结果早产儿在出生后0 h、12h、24h、3 d、5 d、7 d的血浆浓度(pg/ml)分别为439.2±217.7、677.3±228.4、426.4±215.8、446.9±206.5、426.5±194.9、328.7±169.1.以出生后12 h血浆β-EP浓度最高,与其它组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均>0.05).生后24h至生后7 d血浆β-EP水平变化不大,各组间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生后3~5 d的早产儿在9AM、12PM、3PM的血浆β-EP水平(pg/ml)分别为464.6±224.4、413.7±212.0、390.2±201.9,有逐渐下降趋势,但各组间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结论早产儿在出生后12hβ-EP水平最高,生后24h降为出生时水平,以后6 d变化不大,这种生后12h高水平血浆β-EP可能对调节新生儿疼痛起着重要作用.血浆β-EP浓度在白天有逐渐下降趋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血浆Β-EP 早产儿 出生后 血浆Β-内啡肽 早期 放射免疫法测定 新生儿疼痛 高水平 显著性 结论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