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的:通过对照试验研究探讨耳穴联合艾灸对绝经后肝肾阴虚型骨量减少的治疗作用。方法:中医辨证为肝肾阴虚的绝经后骨量减少患者,采用耳穴联合艾灸的治疗方法,疗程3个月,治疗前后进行疗效比较。结果:治疗后,各临床症状评分及总积分均有...目的:通过对照试验研究探讨耳穴联合艾灸对绝经后肝肾阴虚型骨量减少的治疗作用。方法:中医辨证为肝肾阴虚的绝经后骨量减少患者,采用耳穴联合艾灸的治疗方法,疗程3个月,治疗前后进行疗效比较。结果:治疗后,各临床症状评分及总积分均有显著改善(P<0.05);其中腰脊酸痛、胫膝酸软、耳鸣健忘及总积分等方面明显改善(P<0.05),骨密度(Bone mineral density,BMD)有一定程度增加(P<0.05),雌激素2(Estrogen,E2)有一定程度增加(P<0.05),表明该治疗能提高患者雌激素水平、提高骨密度、改善骨代谢,前后比较均有统计学意义。结论:耳穴贴压和艾灸穴位治疗绝经后骨质疏松症安全简便,疗效确切,无不良反应,患者依从性好,无影响患者心理精神行为、增加恶性肿瘤发病率等不良反应,是易被患者接受的有效防治绝经后骨量减少症的另一途径,值得临床推广应用。展开更多
目的探讨围绝经期及绝经后期女性人体体成分与腰椎骨密度(bone mineral density,BMD)之间的关系,进一步分析该人群骨量减少的影响因素。方法招募2021年10月至2024年3月于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妇产医院内分泌科就诊的围绝经期及绝经后期...目的探讨围绝经期及绝经后期女性人体体成分与腰椎骨密度(bone mineral density,BMD)之间的关系,进一步分析该人群骨量减少的影响因素。方法招募2021年10月至2024年3月于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妇产医院内分泌科就诊的围绝经期及绝经后期女性300例为研究对象。采用定量电子计算机断层扫描技术(quantitative computed tomography,QCT)测量腰椎骨密度,根据测量结果分为骨量正常组和骨量减少组,采用肌肉功能分析仪测定所有受试者的体质量、脂肪、下肢肌肉、膝关节活动等人体成分情况,采用更年期症状全面评估量表采集所有研究对象的年龄、绝经状态及活动类型。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比较骨量正常组和骨量减少组的人体体成分之间的差异性,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探讨骨量减少的危险因素。结果300例研究对象中,围绝经期女性148例(49%),平均年龄(51.40±5.03)岁;绝经后期女性152例(51%),平均年龄(53.59±6.04)岁。绝经后期女性的骨密度低于围绝经期女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骨量减少组118例(39%),骨量正常组182例(61%)。骨量减少组女性年龄、脂肪百分比、绝经后期占比和无锻炼占比均高于骨量正常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下肢肌肉分布系数、下肢肌力和有锻炼占比均低于骨量正常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Spearman相关性分析结果表明围绝经期和绝经后期女性BMD与年龄、脂肪百分比、绝经后期占比均呈显著负相关(r=-0.492、-0.125、-0.287,P<0.05),而与下肢肌肉分布系数、下肢肌力、有锻炼占比均呈显著正相关(r=0.143、0.180、0.193,P<0.05)。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年龄大、脂肪百分比大、下肢肌肉分布少、锻炼少是骨量减少的危险因素(P<0.05)。结论与围绝经期女性相比,绝经后期女性的腰椎骨密度明显降低,围绝经期及绝经后期女性腰椎骨密度与人体体成分�展开更多
文摘目的:通过对照试验研究探讨耳穴联合艾灸对绝经后肝肾阴虚型骨量减少的治疗作用。方法:中医辨证为肝肾阴虚的绝经后骨量减少患者,采用耳穴联合艾灸的治疗方法,疗程3个月,治疗前后进行疗效比较。结果:治疗后,各临床症状评分及总积分均有显著改善(P<0.05);其中腰脊酸痛、胫膝酸软、耳鸣健忘及总积分等方面明显改善(P<0.05),骨密度(Bone mineral density,BMD)有一定程度增加(P<0.05),雌激素2(Estrogen,E2)有一定程度增加(P<0.05),表明该治疗能提高患者雌激素水平、提高骨密度、改善骨代谢,前后比较均有统计学意义。结论:耳穴贴压和艾灸穴位治疗绝经后骨质疏松症安全简便,疗效确切,无不良反应,患者依从性好,无影响患者心理精神行为、增加恶性肿瘤发病率等不良反应,是易被患者接受的有效防治绝经后骨量减少症的另一途径,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文摘目的探讨围绝经期及绝经后期女性人体体成分与腰椎骨密度(bone mineral density,BMD)之间的关系,进一步分析该人群骨量减少的影响因素。方法招募2021年10月至2024年3月于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妇产医院内分泌科就诊的围绝经期及绝经后期女性300例为研究对象。采用定量电子计算机断层扫描技术(quantitative computed tomography,QCT)测量腰椎骨密度,根据测量结果分为骨量正常组和骨量减少组,采用肌肉功能分析仪测定所有受试者的体质量、脂肪、下肢肌肉、膝关节活动等人体成分情况,采用更年期症状全面评估量表采集所有研究对象的年龄、绝经状态及活动类型。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比较骨量正常组和骨量减少组的人体体成分之间的差异性,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探讨骨量减少的危险因素。结果300例研究对象中,围绝经期女性148例(49%),平均年龄(51.40±5.03)岁;绝经后期女性152例(51%),平均年龄(53.59±6.04)岁。绝经后期女性的骨密度低于围绝经期女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骨量减少组118例(39%),骨量正常组182例(61%)。骨量减少组女性年龄、脂肪百分比、绝经后期占比和无锻炼占比均高于骨量正常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下肢肌肉分布系数、下肢肌力和有锻炼占比均低于骨量正常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Spearman相关性分析结果表明围绝经期和绝经后期女性BMD与年龄、脂肪百分比、绝经后期占比均呈显著负相关(r=-0.492、-0.125、-0.287,P<0.05),而与下肢肌肉分布系数、下肢肌力、有锻炼占比均呈显著正相关(r=0.143、0.180、0.193,P<0.05)。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年龄大、脂肪百分比大、下肢肌肉分布少、锻炼少是骨量减少的危险因素(P<0.05)。结论与围绝经期女性相比,绝经后期女性的腰椎骨密度明显降低,围绝经期及绝经后期女性腰椎骨密度与人体体成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