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4篇文章
< 1 2 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不同大小后踝骨折手术治疗临床疗效分析 被引量:20
1
作者 唐自银 王伟亮 +4 位作者 唐厚学 张涛 胡泊 刘成毫 杨杰 《中国骨与关节损伤杂志》 2013年第2期125-127,共3页
目的对比不同大小后踝骨折块切开复位内固定术后复位程度及AOFAS评分,探讨后踝骨折的治疗策略。方法53例后踝骨折均行切开复位内固定手术,分析后踝骨折块<25%(A组)和≥25%(B组)胫骨远端关节面患者解剖复位率及末次随访时AOFAS评分差... 目的对比不同大小后踝骨折块切开复位内固定术后复位程度及AOFAS评分,探讨后踝骨折的治疗策略。方法53例后踝骨折均行切开复位内固定手术,分析后踝骨折块<25%(A组)和≥25%(B组)胫骨远端关节面患者解剖复位率及末次随访时AOFAS评分差异。结果 53例均获随访18-29个月,平均23.19个月。A、B组胫骨远端关节面解剖复位率及末次随访时AOFAS评分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解剖复位组及非解剖复位组末次随访时AOFAS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当后踝骨折块≥25%胫骨远端关节面或移位大于2 mm时应尽量行切开复位内固定手术治疗;当外踝已经完全复位、距骨脱位完全矫正,即使后踝骨折块<25%胫骨远端关节面也应该复位并固定后踝,且骨折复位固定的顺序为:外踝、后踝、内踝。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后踝骨折 解剖复位 内固定
原文传递
经皮微创空心钉内固定治疗后踝骨折 被引量:16
2
作者 曹光磊 沈惠良 +1 位作者 胡海量 宋红星 《中华创伤骨科杂志》 CAS CSCD 2008年第4期329-333,共5页
目的探讨经皮微创空心钉内固定治疗后踝骨折的操作技巧及疗效。方法2004年3月至2006年9月应用4.0mm钛质空心钉经皮内固定治疗18例合并后踝骨折患者,包括旋后外旋Ⅳ度14例,旋前外旋Ⅳ度4例。所有患者后踝骨折块大小在侧位X线片上均超... 目的探讨经皮微创空心钉内固定治疗后踝骨折的操作技巧及疗效。方法2004年3月至2006年9月应用4.0mm钛质空心钉经皮内固定治疗18例合并后踝骨折患者,包括旋后外旋Ⅳ度14例,旋前外旋Ⅳ度4例。所有患者后踝骨折块大小在侧位X线片上均超过胫骨远端关节面的1/4,且移位程度大于2mm。术前常规进行踝关节螺旋CT检查,了解后踝骨折块大小、移位情况以及横断面主骨折线与踝关节水平线所成的角度。术中首先复位并固定外踝和内踝,根据术前CT情况选择术中导针的位置与方向,经皮微创空心钉固定后踝骨折。结果所有患者获得平均16、5个月(6~35个月)随访,后踝骨折均获得骨性愈合。按照美国足踝骨科协会(AOFAS)推荐的足踝评分:优11例,良5例,可1例,差1例,优良率为88.9%。结论经皮微创空心钉内固定是治疗后踝骨折较为理想的内固定方式,具有创伤小、固定可靠等优势;术前根据CT制定详细的术中计划,确保导针的位置及方向正确是手术成功的前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后踝 骨折 骨折固定术 内固定
原文传递
胫骨下段螺旋型骨折合并后踝骨折的诊断与治疗 被引量:15
3
作者 张正廉 王士波 +4 位作者 高迪 郑杰 赵廷虎 高彦军 张勇 《临床骨科杂志》 2015年第5期615-618,共4页
目的:探讨胫骨下段螺旋型骨折伴后踝骨折的漏诊原因、损伤机制及治疗策略。方法手术治疗81例胫骨下段螺旋型骨折合并后踝骨折患者,X线检查发现后踝骨折38例,其余通过CT检查发现。后踝骨折用?4.5 mm空心钉固定,以防胫骨骨折髓内钉固... 目的:探讨胫骨下段螺旋型骨折伴后踝骨折的漏诊原因、损伤机制及治疗策略。方法手术治疗81例胫骨下段螺旋型骨折合并后踝骨折患者,X线检查发现后踝骨折38例,其余通过CT检查发现。后踝骨折用?4.5 mm空心钉固定,以防胫骨骨折髓内钉固定过程中再移位,胫骨在足外旋位牵引下采用交锁髓内钉固定,下段腓骨骨折采用钢板或克氏针固定,上段腓骨骨折未固定。结果81例患者均获得随访,时间4~11个月。68例后踝经皮空心钉内固定,骨折均获骨性愈合;13例因骨折块小和移位不明显未予固定。79例骨折均骨性愈合,2例因断端间隙过大发生骨不连,经植骨后愈合。1例因后踝骨折移位发生踝关节创伤性关节炎。伤口无感染及骨髓炎发生。最终功能评定采用Joher-Wruhs标准:优67例,良10例,中3例,差1例,优良率95%。结论胫骨下段螺旋型骨折常合并隐匿的后踝骨折,单纯X线检查易漏诊,CT检查可明确诊断。损伤机制为旋后(足)-内旋(胫骨)引起。后踝骨折超过胫骨远端关节面10%者可行经皮?4.5 mm空心钉内固定治疗;下段腓骨骨折采用钢板或克氏针固定,上段腓骨骨折可不固定;胫骨骨折在足外旋牵引复位下行髓内钉固定可获得优良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胫骨螺旋型骨折 后踝骨折 髓内钉 骨折固定术
下载PDF
后踝骨折手术入路选择探讨 被引量:15
4
作者 杨国跃 江汉 +3 位作者 刘智 陈志清 侯晓斌 张洪 《天津医药》 CAS 2017年第2期205-209,共5页
目的探讨后踝骨折临床特点以及如何进行手术入路选择。方法对2013年1月—2015年9月在我院接受手术治疗的后踝骨折病例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共83例。根据踝关节三维CT进行Haraguchi分型,其中HaraguchiⅠ型54例、HaraguchiⅡ型16例、Haragu... 目的探讨后踝骨折临床特点以及如何进行手术入路选择。方法对2013年1月—2015年9月在我院接受手术治疗的后踝骨折病例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共83例。根据踝关节三维CT进行Haraguchi分型,其中HaraguchiⅠ型54例、HaraguchiⅡ型16例、HaraguchiⅢ型13例。根据不同骨折分型选择相应手术入路进行切开复位内固定术。HaraguchiⅠ型、HaraguchiⅢ型采用后外侧入路;HaraguchiⅡ型后踝骨折根据是否合并内踝骨折分别采用后内侧入路和跟腱旁后内侧入路。术后2周、4周、12周、6个月、12个月拍摄踝关节正侧位像。通过X线及临床检查判断骨折愈合时间,记录并发症及相应转归。末次随访时根据美国矫形足踝协会(AOFAS)踝与后足评分标准和SF-36分别评价术后踝关节功能和术后患者生活质量。结果 83位患者获得6~24个月随访,平均(15.4±6.2)个月,骨折全部愈合,X线愈合时间12~24周,平均(18.6±4.2)周。AOFAS踝与后足评分为71~100分,平均(88.4±8.4)分;获优67例、良14例、中2例,优良率为97.59%。SF-36生理评分31.6~69.2分,平均(48.4±4.8)分,SF-36心理评分28.6~64.5分,平均(45.8±3.5)分。术后踝关节慢性疼痛1例,诊断为创伤性关节炎,经口服非甾体类药物治疗,踝关节疼痛可缓解。术后发生浅表软组织感染1例,经伤口换药后延迟愈合。所有病例未发生钢板螺钉松动、断裂等内固定失败并发症。结论根据后踝骨折Haraguchi分型及骨折解剖特点有针对性地选择后外、后内、跟腱旁后内侧入路进行切开复位内固定手术,可获得满意手术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踝关节 后踝骨折 骨折固定术 手术入路 治疗结果
下载PDF
前内侧入路与后外侧入路治疗踝关节后踝骨折的疗效评价 被引量:12
5
作者 周强 刘煊文 +6 位作者 侯伟光 丁小川 张强 李宁远 强喆 刘德敏 陈丹 《实用医院临床杂志》 2020年第1期191-194,共4页
目的探讨前内侧入路和后外侧入路治疗踝关节后踝骨折患者的疗效评价。方法我院90例行手术治疗后踝骨折患者,根据手术入路方式分为A组(42例)和B组(48例),A组利用前内侧入路治疗,B组选用后外侧入路治疗,比较两组疗效。结果A组手术时间、... 目的探讨前内侧入路和后外侧入路治疗踝关节后踝骨折患者的疗效评价。方法我院90例行手术治疗后踝骨折患者,根据手术入路方式分为A组(42例)和B组(48例),A组利用前内侧入路治疗,B组选用后外侧入路治疗,比较两组疗效。结果A组手术时间、骨折愈合时间、完全负重时间均低于B组,术中出血量少于B组,术后AOFAS评分高于B组(P<0.05);两组术后6个月踝关节功能评价优良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A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低于B组,生活质量评分高于B组(P<0.05)。结论与后外侧入路相比,采用前内侧入路治疗踝关节后踝骨折可降低术中出血,加快骨折愈合和踝关节功能恢复,降低术后并发症率,提高患者生活质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后踝骨折 前内侧入路 后外侧入路 疗效
下载PDF
Pilon变异的后踝骨折的形态分析和损伤机制的三维有限元分析 被引量:12
6
作者 张光明 阮志勇 +2 位作者 弋芦龙 尹红灵 潘福根 《中华实验外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1期2035-2038,共4页
目的探讨Pilon变异的后踝骨折的形态特点和损伤机制。方法收集我院骨科后踝骨折患者电子计算机断层扫描(CT)图像,共22例Pilon变异的后踝骨折的患者纳入研究。观察图形特点并测量轴位图像上骨折部分所占比例;矢状位图像骨折块的最大... 目的探讨Pilon变异的后踝骨折的形态特点和损伤机制。方法收集我院骨科后踝骨折患者电子计算机断层扫描(CT)图像,共22例Pilon变异的后踝骨折的患者纳入研究。观察图形特点并测量轴位图像上骨折部分所占比例;矢状位图像骨折块的最大高度;矢状位图像骨折线与水平面之间的角度。并利用1例健康成年男性的足踝CT扫描数据建立三维有限元模型,对模型施加不同强度的垂直暴力或旋转暴力,探索Pilon变异的后踝骨折的损伤机制。结果当踝关节跖屈30°时,施加1.5倍体重垂直暴力时,后踝的最大应力区集中在胫骨远端后内侧区域,最大应力为78.68 mPa;施加2.5倍体重垂直暴力,最大应力为151.42 mPa。当踝关节跖屈增加到40。时,再施加1.5倍体重垂直暴力时,应力集中点向外移动,集中在在胫骨远端后侧,最大应力为111.78 mPa;施加2.5倍体重垂直暴力时,最大应力为165.63 mPa。当对踝关节施加旋转暴力时,应力主要集中在外踝和胫骨远端后外侧区域。结论Pilon变异的后踝骨折有独特的损伤机制,与踝关节所处的位置有主要关系,是踝关节跖屈30。左右时由垂直暴力合并旋转暴力所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后踝骨折 Pilon变异 损伤机制 三维有限元
原文传递
固定后踝骨折对下胫腓联合稳定性的影响 被引量:12
7
作者 叶学年 朱文雄 江铭 《实用骨科杂志》 2015年第4期318-322,共5页
目的探讨固定后踝骨折后对下胫腓联合稳定性的影响。方法2009年3月至2014年4月我院对28例后踝骨折合并下胫腓联合损伤的患者采用后外侧入路钢板固定后踝骨折,术中透视下作拉钩试验检查下胫腓联合的稳定性以决定是否需要应用下胫腓螺钉... 目的探讨固定后踝骨折后对下胫腓联合稳定性的影响。方法2009年3月至2014年4月我院对28例后踝骨折合并下胫腓联合损伤的患者采用后外侧入路钢板固定后踝骨折,术中透视下作拉钩试验检查下胫腓联合的稳定性以决定是否需要应用下胫腓螺钉。其中男13例,女15例,年龄25~64岁,平均44.1岁;左侧骨折12例,右侧骨折16例。交通伤9例,跌倒扭伤19例。28例患者全部为新鲜闭合骨折。按照Lauge-Hasen分型,旋后外旋型Ⅲ度3例,旋后外旋型Ⅳ度20例,旋前外旋型Ⅳ度5例。所有患者均同时有腓骨远段和后踝的骨折,其中25例存在内踝骨折,5例为踝关节骨折脱位。结果27例患者因后踝骨折得到稳定固定后不需要再应用下胫腓螺钉,1例即使固定后踝骨折下胫腓仍不稳定,需加用下胫腓螺钉。术后随防7~26个月,平均16.3个月。骨折平均愈合时间平均6.5个月。按Olerud和Molander踝关节骨折术后功能评分系统进行评分,其中优(90~100分)23例,良(80—89分)3例,可(〈80分)2例,平均93分,优良率为92.9%。结论合并下胫腓联合损伤时固定后踝骨折能增强下胫腓联合的稳定性及减少应用下胫腓螺钉的概率,临床中应重视后踝骨折的处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后踝骨折 下胫腓联合损伤 固定 稳定性
下载PDF
新型后踝解剖锁定钢板治疗后踝骨折的临床疗效研究 被引量:10
8
作者 陈永成 陈南 +3 位作者 钟宗雨 杨茂赓 杨彦熙 吴迪 《重庆医科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3期301-305,共5页
目的:探讨新型后踝解剖锁定钢板治疗后踝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收集2017年9月至2018年12月于昆明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骨科就诊的踝关节骨折(骨折均累及后踝,骨折块面积均≥25%)患者资料,共计22例,男14例,女8例,年龄21~57岁,平均年龄42.... 目的:探讨新型后踝解剖锁定钢板治疗后踝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收集2017年9月至2018年12月于昆明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骨科就诊的踝关节骨折(骨折均累及后踝,骨折块面积均≥25%)患者资料,共计22例,男14例,女8例,年龄21~57岁,平均年龄42.5岁。其中三踝骨折20例(AO分型B型11例,C型9例);单纯后踝骨折2例。所有患者经3~7 d(平均5 d)消肿待皮纹出现后,行经后外侧入路切开复位新型后踝解剖锁定钢板内固定治疗。结果:术后22位患者获11~25个月(平均16个月)随访。骨折愈合时间8~13周,平均为11.8周,无骨折延迟愈合及骨折不愈合,1例出现皮肤浅表感染,经换药后愈合。末次随访均未出现创伤性骨关节炎。所有患者采用美国足踝外科协会踝与后足功能标准评分评定治疗效果:优20例,良2例,优良率为100%,平均分为94.0分。结论:新型后踝解剖锁定钢板治疗后踝骨折疗效好,可作为后踝骨折固定的一种较好选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踝关节 后踝骨折 骨板 复位内固定
下载PDF
后踝骨折及后Pilon骨折的鉴别诊断及治疗进展 被引量:8
9
作者 林途 刘杰 李少华 《同济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2017年第6期107-112,共6页
后踝骨折是由于踝关节受到旋转暴力所致下胫腓后韧带牵拉引起后踝撕脱性骨折,是一种低能量损伤,一般不累及关节面。后Pilon骨折是由于踝关节受到旋转暴力联合垂直压缩暴力导致胫骨远端后方的关节内骨折,由Hansen于2000年首次提出,易误... 后踝骨折是由于踝关节受到旋转暴力所致下胫腓后韧带牵拉引起后踝撕脱性骨折,是一种低能量损伤,一般不累及关节面。后Pilon骨折是由于踝关节受到旋转暴力联合垂直压缩暴力导致胫骨远端后方的关节内骨折,由Hansen于2000年首次提出,易误诊。本文对后踝骨折及后Pilon骨折的定义、损伤机制、临床分型、检查及鉴别诊断、手术指征、手术时机、手术入路、复位顺序、固定方式、并发症及预后作一综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后踝骨折 后Pilon骨折 内固定
下载PDF
后踝固定治疗踝关节骨折的临床疗效 被引量:7
10
作者 李永宁 王建年 《临床医学研究与实践》 2016年第26期70-71,共2页
目的 探析后踝固定治疗踝关节骨折的临床效果。方法 选择2014年8月至2016年3月在我院接受诊治的116例踝关节骨折患者为研究对象。随机分成观察组及对照组,每组58例。观察组患者给予后踝固定进行治疗,对照组患者给予手法复位和石膏外固... 目的 探析后踝固定治疗踝关节骨折的临床效果。方法 选择2014年8月至2016年3月在我院接受诊治的116例踝关节骨折患者为研究对象。随机分成观察组及对照组,每组58例。观察组患者给予后踝固定进行治疗,对照组患者给予手法复位和石膏外固定治疗。对比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结果 观察组患者的总有效率为96.55%,明显高于对照组的72.41%,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χ^2=12.89,P〈0.01);治疗后,观察组患者的骨折愈合时间、住院时间明显短于对照组(P〈0.05);骨折复位评分、骨性关节炎评分、临床评分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患者的并发症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 采用后踝固定治疗踝关节骨折患者的临床疗效显著,可有效降低并发症发生率,缩短骨折愈合时间及住院时间,值得临床应用与推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后踝固定 踝关节骨折 骨折复位
下载PDF
前向后与后向前螺钉固定治疗三踝骨折中后踝骨折的比较
11
作者 刘天一 侯国进 +5 位作者 周方 姬洪全 张志山 郭琰 吕扬 田耘 《中国微创外科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415-421,共7页
目的比较三踝骨折手术时后踝骨折前向后与后向前螺钉固定的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1年1月~2022年10月因后踝骨折行拉力螺钉固定治疗并随访12个月以上共376例资料。按骨折块厚度分为2个亚组,小骨折亚组为骨折块厚度<17 mm(螺钉螺纹长... 目的比较三踝骨折手术时后踝骨折前向后与后向前螺钉固定的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1年1月~2022年10月因后踝骨折行拉力螺钉固定治疗并随访12个月以上共376例资料。按骨折块厚度分为2个亚组,小骨折亚组为骨折块厚度<17 mm(螺钉螺纹长度)共167例,大骨折亚组为骨折块厚度≥17 mm共209例。每个亚组根据后踝骨折螺钉内固定方向不同分为前向后组与后向前组,小骨折亚组前向后74例,后向前93例;大骨折亚组前向后88例,后向前121例。对比末次随访美国足踝矫形外科协会(American Orthopaedic Foot and Ankle Society,AOFAS)踝-后足评分,测量术后第1天以及末次随访X线片骨折块在骨折线方向上的位移(Dn)和垂直于骨折线方向上的位移(Dt),计算术后骨折块移位,即末次随访Dn+Dt与术后第1天Dn+Dt之差。结果术后第1天X线显示,小骨折和大骨折亚组前向后组对比后向前组Dn和Dt差异均无显著性(P>0.05)。全组随访12~85个月,平均19.3月。在小骨折亚组,术后骨折块移位后向前组[(0.11±0.19)mm]优于前向后组[(0.19±0.21)mm](P=0.011),AOFAS评分也优于前向后组[(80.2±8.4)分vs.(76.2±8.6)分,P=0.003];在大骨折亚组,术后骨折块移位后向前组[(0.11±0.18)mm]与前向后组[(0.12±0.19)mm]无统计学差异(P=0.630),AOFAS评分也无统计学差异[(84.1±7.8)分vs.(82.8±7.6)分,P=0.246]。结论后踝骨折前向后与后向前拉力螺钉内固定在复位效果上无明显区别。对于骨折块厚度<17 mm者,后向前固定疗效优于前向后固定;对于骨折块厚度≥17 mm者,前向后固定与后向前固定在疗效上无明显区别。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后踝骨折 拉力螺钉 内固定 前向后 后向前
下载PDF
后外侧入路切开复位内固定治疗后踝骨折的疗效观察 被引量:7
12
作者 罗斌 蒋浩 《中国民康医学》 2018年第15期12-13,共2页
目的:观察后外侧入路切开复位内固定治疗后踝骨折的疗效。方法:选取70例后踝骨折患者,按随机数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35例,对照组采用后外侧入路支持钢板固定治疗,观察组采用后外侧入路切开复位内固定治疗,比较两组患者的手术疗效、... 目的:观察后外侧入路切开复位内固定治疗后踝骨折的疗效。方法:选取70例后踝骨折患者,按随机数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35例,对照组采用后外侧入路支持钢板固定治疗,观察组采用后外侧入路切开复位内固定治疗,比较两组患者的手术疗效、各项手术指标、并发症发生率。结果:观察组踝关节功能优良率为88.57%,与对照组的91.43%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引流量、住院时间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并发症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后外侧入路切开复位内固定治疗后踝骨折患者的疗效优于后外侧入路支持钢板固定治疗疗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后踝骨折 后外侧入路切开复位内固定
下载PDF
三踝骨折中复杂型后踝骨折手术效果的影响因素 被引量:6
13
作者 张宇 秦晓东 +5 位作者 李翔 宋李军 陈群 吕天润 方加虎 胡军 《中国医药》 2018年第4期578-581,共4页
目的探讨复杂型后踝骨折的创伤解剖学特点和手术治疗效果的影响因素。方法收集2008年1月至2015年11月期间在江苏省人民医院接受手术治疗的79例复杂型后踝骨折患者的病历资料,根据CT轴位片上后踝骨折块的创伤解剖形态特点分为2组:A组无Di... 目的探讨复杂型后踝骨折的创伤解剖学特点和手术治疗效果的影响因素。方法收集2008年1月至2015年11月期间在江苏省人民医院接受手术治疗的79例复杂型后踝骨折患者的病历资料,根据CT轴位片上后踝骨折块的创伤解剖形态特点分为2组:A组无Die-punch骨折块(43例),B组有Die-punch骨折块(36例)。比较2组患者的骨折类型、内固定方式、后踝骨折面积占胫骨远端关节面的百分比和骨折块移位角度,以美国足踝外科协会(AOFAS)足踝评分标准评价术后踝关节功能情况。结果 2组间骨折类型、下胫腓前韧带损伤和距骨脱位的发生率以及内固定方式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A组后踝骨折面积占关节面百分比和骨折块移位角度明显大于B组[(28±9)%比(17±8)%;(76±16)°比(41±17)°](P<0.01),但AOFAS足踝评分明显高于B组[(81±10)分比(69±11)分](P<0.05)。结论手术治疗复杂型后踝骨折可以获得较满意的效果,但合并Die-punch骨块导致后踝骨折粉碎程度加重、关节面台阶增大是降低术后踝关节功能评分的主要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三踝骨折 后踝骨折 距骨脱位 下胫腓联合分离 Die-punch骨块
下载PDF
踝部骨折后内入路微型钢板固定后内侧骨折块
14
作者 杨永江 颜世昌 +2 位作者 杨丰真 田纪伟 魏建军 《中国矫形外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561-564,共4页
[目的]介绍踝部骨折后内入路微型钢板固定后内侧骨折块的手术与治疗技术和初步临床结果。[方法] 2019年2月—2021年2月本院手术治疗踝关节骨折伴后内侧骨折块患者12例。伤后1~10 d进行手术治疗,取俯卧位或漂浮体位,后外侧切口内完成后... [目的]介绍踝部骨折后内入路微型钢板固定后内侧骨折块的手术与治疗技术和初步临床结果。[方法] 2019年2月—2021年2月本院手术治疗踝关节骨折伴后内侧骨折块患者12例。伤后1~10 d进行手术治疗,取俯卧位或漂浮体位,后外侧切口内完成后内侧骨折块和外踝的复位固定后,后内侧入路经胫骨后肌腱和胫后血管神经窗口显露后内侧骨折块和后丘骨折块,分别复位后经F3微型锁定钢板塑形后整体支撑固定,同时完成前丘骨折螺钉或张力带固定。[结果] 12例手术均顺利完成,术中无血管神经损伤,手术时间平均(111.8±26.2) min。随访时间12~18个月,骨愈合时间8~12周。末次随访时,VAS评分0~3分,AOFAS踝及后足评分86~96分,无内置物失效及骨折复位丢失者,胫距关节面匹配良好。[结论]踝部骨折后内入路微型钢板固定可以有效固定后内侧骨折块,减少内置物相关并发症,有利于踝关节功能恢复,是一种可行的手术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后踝骨折 后内侧骨折块 切开复位内固定 微型锁定钢板
原文传递
基于三维有限元模型分析成年人后踝骨折对踝关节的生物力学影响
15
作者 刘玉波 张会增 +2 位作者 张同润 睢更义 王朝亮 《生物医学工程与临床》 CAS 2024年第1期17-25,共9页
目的 利用三维有限元模型分析探讨成年人后踝骨折对踝关节的生物力学影响。方法 采用1例健康成年男性的踝关节CT扫描数据构建踝骨实体模型并导入Ansys 10.0有限元分析软件,建立踝关节三维有限元模型,并对模型的有效性进行验证。设定站... 目的 利用三维有限元模型分析探讨成年人后踝骨折对踝关节的生物力学影响。方法 采用1例健康成年男性的踝关节CT扫描数据构建踝骨实体模型并导入Ansys 10.0有限元分析软件,建立踝关节三维有限元模型,并对模型的有效性进行验证。设定站立状态下踝关节载荷和条件,模拟后踝1/5、1/4、1/3、1/2范围骨折对比不同程度后踝骨折状态胫距关节软骨接触面积、最大米塞斯应力、最大接触应力和平均接触应力等参数。模拟腓骨外移、短缩、内旋和外旋状态,对比不同状态胫距关节接触应力峰值。结果 骨折范围增加后,胫骨软骨接触面积不断缩小,最大米塞斯应力及胫骨软骨最大接触应力和平均接触应力均不断增加。骨折范围> 1/3时,胫距关节接触面积显著缩小,关节位移显著增加。腓骨外旋、内旋、外移、短缩产生的胫距关节最大接触应力峰值变化差异分别为17.6%、17.7%、45.3%和10.3%。结论 三维有限元技术建立踝关节模型仿真度较高,当后踝骨折范围超过1/3时,会影响胫距关节的接触状态。骨折范围增加关节接触面积减小,接触应力增加,关节相对位移趋势增加,容易引起胫距关节软骨的退行性变,而不同腓骨移位状态会影响胫距关节面接触状态,为后踝骨折关节复位、创伤性关节炎的病情诊断提供重要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三维有限元 后踝骨折 踝关节 生物力学
下载PDF
三种手术方式治疗胫骨下1/3螺旋形骨折合并后踝骨折的疗效比较
16
作者 林倩 陈明瑞 +4 位作者 王天瑞 曲迪 张英泽 于腾波 陈进利 《中华创伤骨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7期569-574,共6页
目的比较髓内钉、单纯钢板、钢板+后前螺钉联合固定治疗胫骨下1/3螺旋形骨折合并后踝骨折的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6月至2022年6月青岛大学附属医院骨科收治的78例胫骨下1/3螺旋形骨折合并后踝骨折患者资料。男46例,女32例;年龄为(4... 目的比较髓内钉、单纯钢板、钢板+后前螺钉联合固定治疗胫骨下1/3螺旋形骨折合并后踝骨折的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6月至2022年6月青岛大学附属医院骨科收治的78例胫骨下1/3螺旋形骨折合并后踝骨折患者资料。男46例,女32例;年龄为(48.9±14.6)岁。根据固定方式不同分为3组:A组18例,胫骨端骨折采用髓内钉固定;B组40例,胫骨端骨折采用钢板固定;C组20例,胫骨端骨折采用钢板固定,后踝骨折采用后前螺钉固定。比较3组患者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骨折愈合时间、术前及术后末次随访时美国足踝外科协会(AOFAS)踝-后足评分、Baird-Jackson评分、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3组患者术前临床基线资料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所有患者术后随访(24.9±10.1)个月。A组患者的骨折愈合时间14.0(13.0,14.0)周显著长于B、C组患者的13(13,14)周,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所有患者末次随访时AOFAS踝-后足评分、Baird-Jackson评分均显著优于术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B、C组患者的末次随访时AOFAS踝-后足评分[95.5(86.0,96.0)分,96.0(89.5,98.5)分]均显著高于A组患者[86.5(78.0,93.0)分],B、C组患者的末次随访时Baird-Jackson评分[93.0(88.8,95.0)分,95.0(91.0,98.0)分]均显著高于A组患者[86.0(78.0,89.5)分],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所有患者有7例发生并发症(骨折愈合不良3例、膝前痛4例),均为A组患者。结论与髓内钉固定治疗相比,钢板固定和钢板+后前螺钉联合固定治疗胫骨下1/3螺旋形骨折合并后踝骨折可以获得更好的疗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胫骨骨折 治疗 踝关节 髓内钉固定 钢板固定 后踝骨折
原文传递
后Pilon骨折的诊疗进展
17
作者 刘涛 牛国旗 +1 位作者 蒋维利 程嘉伟 《齐齐哈尔医学院学报》 2023年第20期1942-1946,共5页
后Pilon骨折是一种特殊类型的踝关节骨折,其以胫骨远端后方较大骨块、关节软骨面骨折压缩、胫距关节半脱位为典型特征。由于后Pilon骨折的发病率低,临床医师对其认识时间短,相关临床研究病例较少,易出现漏诊或被误诊为传统三踝骨折或后... 后Pilon骨折是一种特殊类型的踝关节骨折,其以胫骨远端后方较大骨块、关节软骨面骨折压缩、胫距关节半脱位为典型特征。由于后Pilon骨折的发病率低,临床医师对其认识时间短,相关临床研究病例较少,易出现漏诊或被误诊为传统三踝骨折或后踝骨折,从而导致治疗效果不佳。本文就后Pilon骨折的损伤机制、临床分型、诊断标准、内固定方式、并发症与预后作一综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踝关节骨折 后Pilon骨折 后踝骨折 内固定 手术入路
下载PDF
抗滑钢板内固定和空心钉内固定对踝关节骨折伴后踝骨折的疗效分析 被引量:5
18
作者 李鉴明 杨际宇 +3 位作者 卞伟 曾祥玉 宋雨 刘建宇 《中国医学前沿杂志(电子版)》 2020年第1期71-74,共4页
目的探讨抗滑钢板内固定和空心钉内固定对踝关节骨折伴后踝骨折的疗效。方法选取2017年6月至2019年1月于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住院治疗的110例踝关节骨折伴后踝骨折患者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数表法将其分为抗滑钢板组(55例)和空心... 目的探讨抗滑钢板内固定和空心钉内固定对踝关节骨折伴后踝骨折的疗效。方法选取2017年6月至2019年1月于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住院治疗的110例踝关节骨折伴后踝骨折患者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数表法将其分为抗滑钢板组(55例)和空心钉组(55例)。抗滑钢板组患者行抗滑钢板内固定,空心钉组患者行空心钉内固定。比较两组患者的手术时间、骨折愈合时间、术中出血量、住院天数、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以及术后2周和术后6个月美国足踝外科协会(American Orthopaedic Foot and Ankle Society,AOFAS)评分和视觉模拟评分法(visual analogue scale,VAS)评分。结果抗滑钢板组患者骨折愈合时间和住院天数均明显短于空心钉组(均P<0.05),手术时间显著长于空心钉组(P<0.05),术中出血量显著多于空心钉组(P<0.05),术后并发症总发生率显著低于空心钉组(P<0.05)。术后6个月,抗滑钢板组患者AOFAS评分显著高于空心钉组(P<0.05),VAS评分显著低于空心钉组(P<0.05)。结论与空心钉内固定相比,抗滑钢板内固定可促进踝关节骨折伴后踝骨折患者术后踝关节功能尽快恢复,缩短住院天数,降低术后并发症发生率,进一步改善患者预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踝关节骨折 后踝骨折 抗滑钢板内固定 空心钉内固定 并发症
下载PDF
后丘延伸型后踝骨折的CT三维重建分型与治疗 被引量:4
19
作者 陈俭波 张曦 +6 位作者 谢国华 盛永华 高俊 陈超 王斌 郑冲 沈鹏飞 《实用骨科杂志》 2016年第6期510-514,共5页
目的研究内踝后丘延伸型后踝骨折的CT三维重建分型方法及该分型指导下的术式选择。方法回顾性分析2009年6月至2014年6月收治的44例内踝后丘延伸型后踝骨折患者,其中男16例,女28例;年龄44~72岁,平均50.2岁。车祸伤12例,跌倒扭伤32例。左... 目的研究内踝后丘延伸型后踝骨折的CT三维重建分型方法及该分型指导下的术式选择。方法回顾性分析2009年6月至2014年6月收治的44例内踝后丘延伸型后踝骨折患者,其中男16例,女28例;年龄44~72岁,平均50.2岁。车祸伤12例,跌倒扭伤32例。左踝25例,右踝19例,均为闭合性骨折。运用CT三维重建进行分型,根据后踝骨块上缘与下胫腓联合骨性上界水平的关系及后踝骨块与内踝后丘骨块是否分离,将内踝后丘延伸型后踝骨折分为A、B两型,每型分两亚型,根据分型选用外侧或后外侧联合后内侧入路进行手术内固定。结果 44例手术患者Baird-Jackson评分,优4例,良16例,可20例,差4例。结论运用CT三维重建可以较好地对内踝后丘延伸型后踝骨折进行分型,并能有效指导术式选择,取得较好的临床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踝关节 后踝骨折 内踝后丘 CT三维重建
下载PDF
胫骨下1/3螺旋形骨折合并后踝骨折的治疗方法及临床效果研究
20
作者 张海滨 刘先银 +3 位作者 汪宇 庞广兴 周仲华 张小骞 《中国实用医药》 2023年第11期34-38,共5页
目的探讨胫骨下1/3螺旋形骨折合并后踝骨折的治疗方法及临床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9例胫骨下1/3螺旋形骨折合并后踝骨折患者的临床效果,观察患者愈合情况、并发症发生情况及治疗效果。结果所有患者均获随访,随访时间6~30个月,平均随访时... 目的探讨胫骨下1/3螺旋形骨折合并后踝骨折的治疗方法及临床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9例胫骨下1/3螺旋形骨折合并后踝骨折患者的临床效果,观察患者愈合情况、并发症发生情况及治疗效果。结果所有患者均获随访,随访时间6~30个月,平均随访时间15个月。1例患者术后切口局部感染,经抗炎及加强换药后愈合;所有患者均甲级愈合。无骨髓炎、内固定松动或断裂、骨折再移位等并发症发生。所有患者均骨性愈合。优7例,良2例,优良率为100.0%。结论胫骨下1/3螺旋形骨折常合并后踝骨折,X线容易漏诊,根据病情行CT检查,必要时行磁共振成像(MRI)检查,可以有效避免漏诊。根据骨折情况选择有效方法治疗胫骨下1/3螺旋形骨折合并后踝骨折,创伤小,操作简单,并发症少,值得推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胫骨下1/3螺旋形骨折 后踝骨折 方法 效果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