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6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经皮内镜下颈椎后路循椎弓根360°神经根减压术 被引量:8
1
作者 肖清清 李越 +5 位作者 吴忌 楚福明 王艳杰 唐小松 王雯 苏洪 《中国矫形外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9期839-842,共4页
[目的]介绍经皮内镜下颈椎后路循椎弓根360°神经根减压治疗伴椎间孔骨性狭窄的神经根型颈椎病技术及初步临床效果。[方法]2017年5月~2020年1月对38例伴椎间孔骨性狭窄的神经根型颈椎病患者采用经皮内镜下颈椎后路循椎弓根360°... [目的]介绍经皮内镜下颈椎后路循椎弓根360°神经根减压治疗伴椎间孔骨性狭窄的神经根型颈椎病技术及初步临床效果。[方法]2017年5月~2020年1月对38例伴椎间孔骨性狭窄的神经根型颈椎病患者采用经皮内镜下颈椎后路循椎弓根360°神经根减压术。术前确定病变节段与程度,克氏针锚定后置入软组织扩张器,显露“V”点后,沿上下椎弓根内缘向外切除侧块关节至椎弓根外缘,清理神经根周围粘连组织,必要时在工作导管保护下以磨钻磨除增生钩椎关节,对神经根进行360°减压。[结果]38例患者手术均顺利完成,平均手术时间67 min,术中未出现神经、硬膜损伤等并发症。术后患者颈肩和上肢疼痛症状均显著缓解。术后随访影像学显示所有患者目标减压区域均实现彻底减压,术后CT测量侧块关节切除率均<50%,无节段失稳表现。[结论]经皮内镜下颈椎后路循椎弓根360°神经根减压术,减压区域沿上下位椎弓根从椎间孔的内口到外口,可在内镜直视下明确减压边界,减压准确快速,可安全有效治疗伴椎间孔骨性狭窄的神经根型颈椎病。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神经根型颈椎病 颈椎后路 内镜 椎弓根
原文传递
后路内镜下半椎板切除术治疗脊髓型颈椎病 被引量:5
2
作者 甄瑞鑫 常成兵 +4 位作者 赵龙 杨佳宁 李玉波 安永胜 陈宾 《中国矫形外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9期848-851,共4页
[目的]介绍后路内镜下半椎板切除术治疗脊髓型颈椎病的手术技术和初步临床结果。[方法]2017年1月~2019年10月,对7例脊髓型颈椎病患者采用后路内镜下半椎板切除减压术。在症状重的一侧插入导针,透视定位。行小切口,置入工作套筒,用磨钻... [目的]介绍后路内镜下半椎板切除术治疗脊髓型颈椎病的手术技术和初步临床结果。[方法]2017年1月~2019年10月,对7例脊髓型颈椎病患者采用后路内镜下半椎板切除减压术。在症状重的一侧插入导针,透视定位。行小切口,置入工作套筒,用磨钻头去除椎板,小心去除黄韧带,至硬膜囊膨起,搏动良好。[结果]7例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术中未出现任何血管、脊髓及神经根损伤情况。随访18个月以上。相较于术前,术后上肢和下肢VAS评分显著降低(P<0.05),而颈椎JOA评分显著升高(P<0.05)。影像方面,术后患者颈椎受累节段均表现出半椎板切除后征象,硬脊膜及神经根受压解除。随访期内均未出现颈椎病变节段及其邻近节段椎间隙狭窄、退变,未见颈椎不稳征象。[结论]后路内镜下半椎板切除术医源性创伤小,安全可靠,是治疗脊髓型颈椎病的一种可选择的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脊髓型颈椎病 颈椎后路内镜术 半椎板切除术
原文传递
CT三维成像在颈后路经皮脊柱内镜术中“V”点定位的作用 被引量:2
3
作者 简伟 徐聪 +3 位作者 艾雯 尹生江 毕振宇 吴泽斌 《中国临床解剖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6期720-724,729,共6页
目的探讨CT三维成像(three-dimensional computed tomography,3D-CT)技术在颈椎后路经皮脊柱内镜椎间孔减压髓核摘除术中“V”点确定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分析2016年1月至2019年3月行颈椎后路经皮脊柱内镜椎间孔减压髓核摘除术并成功随... 目的探讨CT三维成像(three-dimensional computed tomography,3D-CT)技术在颈椎后路经皮脊柱内镜椎间孔减压髓核摘除术中“V”点确定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分析2016年1月至2019年3月行颈椎后路经皮脊柱内镜椎间孔减压髓核摘除术并成功随访的患者50例,均为单侧症状的神经根型颈椎病,经保守治疗6周以上无效,且颈椎动力位X线片未发现颈椎失稳。其中男性27例,女性23例,平均年龄54.2(40~75)岁,C_(4/5)节段14例,C_(5/6)节段25例,C_(6/7)节段11例。患者分为两组,术中常规C臂X线机下定位“V”点为A组(26例),术前通过3D-CT技术确定“V”点为B组(24例),比较二组平均住院时间、手术时间、术中透视次数和手术疗效,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50例患者平均随访时间(7.20±2.56)月(3~13月),A组平均手术时间和术中透视次数多于B组(P<0.05);平均住院时间、术后随防评分、颈椎曲度、手术节段椎间隙高度及颈椎稳定性,二组无显著差异(P>0.05)。结论3D-CT技术在颈椎后路经皮脊柱内镜手术中“V”点定位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颈椎后路 经皮脊柱内镜 CT三维成像技术 V点
下载PDF
后路颈椎经皮全内镜下髓核摘除术联合小针刀技术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的近期疗效观察 被引量:18
4
作者 闫志刚 王元利 +2 位作者 施建锋 杨黎黎 刘壮 《中国中西医结合外科杂志》 CAS 2020年第3期507-510,共4页
目的:观察后路颈椎经皮全内镜下髓核摘除术联合小针刀技术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的短期疗效。方法:选取北京市隆福医院骨科2017年8月-2018年8月收治的80例神经根型颈椎病患者,随机分为手术组和联合组,每组均40例,手术组运用后路颈椎经皮全... 目的:观察后路颈椎经皮全内镜下髓核摘除术联合小针刀技术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的短期疗效。方法:选取北京市隆福医院骨科2017年8月-2018年8月收治的80例神经根型颈椎病患者,随机分为手术组和联合组,每组均40例,手术组运用后路颈椎经皮全内镜下髓核摘除术治疗,联合组运用后路颈椎经皮全内镜下髓核摘除术联合小针刀技术治疗,观察并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总有效率、肩颈部疼痛程度(VAS评分)、镇痛效果(疼痛缓解率)以及症状功能评分(眩晕、头痛、旋颈试验)。结果:联合组的总有效率(92.5%)高于手术组(70.0%),联合组治疗后的肩颈部疼痛评分低于手术组,联合组的疼痛缓解率(97.5%)高于手术组(85.0%),联合组患者治疗后的症状功能评分低于手术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后路颈椎经皮全内镜下髓核摘除术联合小针刀技术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的短期疗效显著,能够有效缓解患者的肩颈部疼痛,提高镇痛效果,降低症状功能评分,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后路颈椎经皮全内镜 小针刀技术 神经根型颈椎病 短期疗效
下载PDF
后路经皮脊柱内镜下髓核摘除术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35例 被引量:3
5
作者 王想福 张万乾 +5 位作者 郑卉卉 范有福 陈伟国 赵恒 游翔宇 杨焕莹 《中国中医骨伤科杂志》 CAS 2021年第11期47-51,共5页
目的:探讨颈椎后路经皮脊柱内镜椎间盘髓核切除术(Posterior Percutaneous Endoscopic Cervical Discectomy,PPECD)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Cervical Spondylotic Radiculopathy,CSR)的安全性和临床疗效。方法:2016年1月至2019年12月采用PP... 目的:探讨颈椎后路经皮脊柱内镜椎间盘髓核切除术(Posterior Percutaneous Endoscopic Cervical Discectomy,PPECD)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Cervical Spondylotic Radiculopathy,CSR)的安全性和临床疗效。方法:2016年1月至2019年12月采用PPECD治疗35例CSR,于患者术前、出院时、术后1个月、3个月、6个月及12个月时采用数字评分法(Numeric Rating Scales,NRS)评估疼痛程度、颈椎功能障碍指数(Neck Disability Index,NDI)和日本骨科协会评分量表(Japanese Orthopaedic Association,JOA)评估功能恢复,末次随访时采用改良MacNab分级和MRI评估临床疗效。结果:35例患者中男16例,女19例;年龄39~78岁,平均(54.0±9.9)岁;手术节段为C_(4~5)9例,C_(5~6)15例,C_(6~7)11例。35例手术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均完成术后12个月以上随访,平均随访26.7个月(13~53个月)。术后各时间段NRS指数较术前明显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NDI和JOA指数均明显低于术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末次随访时评价临床疗效,优20例、良12例、可3例,优良率达91.4%。随访期间均未发生神经根损伤、硬膜囊撕裂或感染等并发症,且无患者因症状复发需要接受二次微创或开放手术治疗。结论:严格把握适应证的前提下,PPECD治疗CSR术后疗效确定,患者满意度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神经根型颈椎病 经皮颈椎后路内镜 椎间盘切除术 临床疗效
原文传递
单通道分体内镜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的疗效 被引量:1
6
作者 刘鑫 张强 +6 位作者 朱锴 王建业 李岳飞 胡鹏 窦永峰 耿晓鹏 孙兆忠 《滨州医学院学报》 2023年第4期263-266,270,共5页
目的比较颈椎后路单通道分体内镜(OSE)与经皮颈椎后路内镜(PPECD)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创伤反应、短期疗效,总结手术经验,为临床技术开展提供依据。方法回顾性分析42例单节段神经根型颈椎病(CSR)患者,术前完善颈椎正侧位、颈椎CT及颈椎MR... 目的比较颈椎后路单通道分体内镜(OSE)与经皮颈椎后路内镜(PPECD)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创伤反应、短期疗效,总结手术经验,为临床技术开展提供依据。方法回顾性分析42例单节段神经根型颈椎病(CSR)患者,术前完善颈椎正侧位、颈椎CT及颈椎MR,根据纳入、排除标准,筛选33例患者入组。15例患者行OSE技术,18例行PPECD技术,术前均于3D-CT根据关节突关节间隙最内侧端垂线与下关节突内下端交点(O点)测量开窗范围,术中镜下寻找“O”点,应用动力钻配合微型椎板咬骨钳开骨窗,实现椎管内减压。比较两者术后切口长度、出血量、手术时间及患侧术后骨窗最大横向距离及纵向距离,术前、术后C反应蛋白(CRP)、肌酸激酶(CK),术后VAS评分、JOA评分。结果33例患者术后均获6月随访。术后MR复查见33例患者减压位置准确。A、B两组在手术时间、出血量、磨削直径等方面,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A、B两组切口长度、CRP、CK及两指标增长幅度比较,P<0.05。术后VAS评分、JOA评分较术前改善,A、B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两组患者均无硬脊膜损伤、无神经根损伤等严重并发症。结论PPECD及OSE治疗CSR均具有创伤小,疗效好,恢复快的优势,可根据患者病情灵活选择。两种术式依据3D-CT评估,O点定位、界定骨窗范围,可实现精准、安全、有效减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神经根型颈椎病 经皮颈椎后路内镜技术 单通道分体内镜技术 疗效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