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6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古尔纳长篇小说国外研究述评 被引量:5
1
作者 周和军 《山东外语教学》 北大核心 2022年第2期83-91,共9页
阿卜杜勒拉扎克·古尔纳(Abdulrazak Gurnah)于2021年获得诺贝尔文学奖。国外学界对古尔纳长篇小说的研究始于1988年。2000年之前,古尔纳已出版5部长篇小说,但同时代对他小说的研究屈指可数。原因在于许多国外学者把他视为批评家,... 阿卜杜勒拉扎克·古尔纳(Abdulrazak Gurnah)于2021年获得诺贝尔文学奖。国外学界对古尔纳长篇小说的研究始于1988年。2000年之前,古尔纳已出版5部长篇小说,但同时代对他小说的研究屈指可数。原因在于许多国外学者把他视为批评家,对其文学作品关注不够。2000年之后,对于古尔纳小说的研究逐渐向纵深发展。国外研究聚焦其小说中的殖民历史、种族歧视、难民问题、身份归属、叙事策略、流亡主题和互文关系等问题。本文对国外关于古尔纳长篇小说研究进行述评,指出其存在的不足并展望研究前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古尔纳 研究现状 后殖民书写 流散书写
下载PDF
阿西娅·杰巴尔的北非女性文化身份书写 被引量:1
2
作者 胡园园 《当代外国文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16年第3期109-116,共8页
阿西娅·杰巴尔是北非女性文学的重要代表人物。她的作品从个体经验出发,展示了整个后殖民视域下的北非穆斯林女性社会。本文以杰巴尔不同时期的几部作品为例,分析被西方女性主义误读的、作为新世界代表的穆斯林女性身份,在殖民话... 阿西娅·杰巴尔是北非女性文学的重要代表人物。她的作品从个体经验出发,展示了整个后殖民视域下的北非穆斯林女性社会。本文以杰巴尔不同时期的几部作品为例,分析被西方女性主义误读的、作为新世界代表的穆斯林女性身份,在殖民话语和男性话语双重压迫下涅槃而出的女性声音,以及后殖民自传式的穆斯林女性集体身份书写。通过对身份、语言、书写的自我解放,杰巴尔为北非穆斯林女性打开了一个游走于殖民主义和民族主义之外的女性文化身份空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阿西娅·杰巴尔 女性声音 文化身份 后殖民书写
原文传递
论纳丁·戈迪默后殖民写作困境的超越之途
3
作者 路庆梅 《当代外国文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12年第2期20-29,共10页
在后殖民批评话语和后殖民语境的变迁中,纳丁·戈迪默不得不面对后殖民写作困境,但是她至始至终都在为超越这些困境作出不懈努力:第一,在无法避免后殖民文学文本矛盾属性的写作现实中,戈迪默小说中的反话语文本实践始终努力超越殖... 在后殖民批评话语和后殖民语境的变迁中,纳丁·戈迪默不得不面对后殖民写作困境,但是她至始至终都在为超越这些困境作出不懈努力:第一,在无法避免后殖民文学文本矛盾属性的写作现实中,戈迪默小说中的反话语文本实践始终努力超越殖民话语"善恶对立的寓言";第二,面对后殖民批评话语可能堕入的"共谋"陷阱,她呼吁人们回应文学中的人类情感共鸣以超越种族性的文学;最后,随着发达资本主义全球化导致的后殖民语境的演变,后殖民文学以及文学本身面临市场化和图像取代文字的双重危机,戈迪默坚持文学是落后于时代潮流的书写,以抵制和超越商品和技术的物化世界对文学乃至人类的吞噬。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纳丁·戈迪默 后殖民写作困境 超越“善恶对立寓言” 解殖民化
原文传递
启蒙的隐喻——解读多丽丝·莱辛的《黑色圣母像》中的潜文本 被引量:9
4
作者 南健翀 《外语教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期74-77,共4页
通过对莱辛早期具有代表性的短篇小说《黑色圣母像》中"启蒙"这一潜文本的挖掘和解读,本文试图证明,莱辛早期的创作不能简单地被界定为激进的"殖民写作"、"政治写作"。在看似激进的殖民语境、政治文本之... 通过对莱辛早期具有代表性的短篇小说《黑色圣母像》中"启蒙"这一潜文本的挖掘和解读,本文试图证明,莱辛早期的创作不能简单地被界定为激进的"殖民写作"、"政治写作"。在看似激进的殖民语境、政治文本之下,莱辛关注的是更为普世的主题:人性、人的生存状态、人类的命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黑色圣母像》 潜文本 殖民/政治写作 语境 普世主题
原文传递
“我是谁”——论《穿越》中的后殖民旅行叙事
5
作者 田俊武 孙玉晴 《天津外国语大学学报》 2023年第3期57-67,112,共12页
从后殖民旅行叙事视角分析科马克·麦卡锡的小说《穿越》,作者认为主人公跨越美墨边境时所进行的送狼、追马和寻弟三次归“家”之旅,分别暗含了主人公对墨西哥种族身份的追寻、对美国民族身份的重构以及最终陷入这两种身份认同的困... 从后殖民旅行叙事视角分析科马克·麦卡锡的小说《穿越》,作者认为主人公跨越美墨边境时所进行的送狼、追马和寻弟三次归“家”之旅,分别暗含了主人公对墨西哥种族身份的追寻、对美国民族身份的重构以及最终陷入这两种身份认同的困境。美国殖民史和墨西哥移民史使得墨西哥裔美国人在美利坚民族性和墨西哥种族性的裹挟中形成了复杂的流散身份。美墨边境作为再现美国后殖民文化的重要场域,跨越美墨边境之旅实现了流散族群身份认同和身份重构的双重表征。主人公越界之后游离于两种身份之间的“双重他者”形象既喻示了种族身份与民族身份冲突之下墨西哥裔美国人的身份危机,又揭示了全球化背景下后殖民旅行中霸权因素的在场所导致的流散身份的居间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科马克·麦卡锡 《穿越》 后殖民旅行叙事 美墨边境 流散身份
下载PDF
尼古拉斯·周思小说《长安街》中的“跨文化书写”
6
作者 王腊宝 张丽丽 《当代外国文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16年第3期92-100,共9页
《长安街》是澳大利亚小说家尼古拉斯·周思早期创作的一部中国题材小说,也是他积极践行的一部"跨文化书写"小说。在这部作品中,周思立足澳大利亚对中国进行了多方位的文化解读。周思把"跨文化书写"看做是一种... 《长安街》是澳大利亚小说家尼古拉斯·周思早期创作的一部中国题材小说,也是他积极践行的一部"跨文化书写"小说。在这部作品中,周思立足澳大利亚对中国进行了多方位的文化解读。周思把"跨文化书写"看做是一种文化翻译,《长安街》中的文化翻译不同于普通意义上的文字翻译,因为它将作者对中国文化的理解和向西方读者的表达合二为一,努力传达小说家对于中国文化的认识。本文立足澳大利亚理论家比尔·阿希克罗夫特的后殖民文学理论,借用雷蒙德·威廉斯的三级文化分类法,从"亲历文化"、"纪录文化"和"选择性的传统文化"三个方面考察《长安街》对于中国文化的翻译策略、方法和视角,从中观察周思早期中国小说的特点以及这种"跨文化书写"中所反映出的后殖民话语特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尼古拉斯·周思 《长安街》 跨文化书写 文化翻译 后殖民“跨国”写作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