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70篇文章
< 1 2 29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教育:全球化、本土化与本土生长——从比较教育学的角度观照 被引量:107
1
作者 项贤明 《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1年第2期32-41,共10页
民族主义和世界主义是比较教育学研究中的一对观念上的基本矛盾 ,在全球化的后殖民时代背景下 ,这对矛盾又有新的表现。本土化无法成为弱势文化有效的解殖出路 ,在“和”的模式中寻求多元发展 。
关键词 教育 比较教育学 全球化 本土化 民族性
下载PDF
“属下”的声音--《藻海无边》中的后殖民抵抗话语 被引量:23
2
作者 张峰 《当代外国文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09年第1期125-132,共8页
吉恩·瑞斯的代表作《藻海无边》中的西印度"属下"们是否发声问题一直是瑞斯乃至后殖民小说研究领域争论的焦点之一。本文试参与这场学术争鸣,分析并论证"属下"们如何以各种方式抵抗殖民霸权从而发出了自己的... 吉恩·瑞斯的代表作《藻海无边》中的西印度"属下"们是否发声问题一直是瑞斯乃至后殖民小说研究领域争论的焦点之一。本文试参与这场学术争鸣,分析并论证"属下"们如何以各种方式抵抗殖民霸权从而发出了自己的声音。由于"阈限空间"内部存在的差异,他们的声音表现出多样性的特征,但作为一个整体,这些声音构成了一种强有力的后殖民抵抗话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藻海无边》 后殖民 抵抗话语 混杂
原文传递
V.S.奈保尔《模仿者》的多重主题解读 被引量:12
3
作者 孙妮 《安徽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6年第1期48-53,共6页
《模仿者》是维.苏.奈保尔的一部重要的有关第三世界政治的后殖民小说,涉及后殖民文学的多重深刻主题思想:模仿、身份、流亡、种族冲突、前殖民地与宗主国的关系等等。小说不仅再现了新近独立国家所面临的种种困境,民族主义者的两难境地... 《模仿者》是维.苏.奈保尔的一部重要的有关第三世界政治的后殖民小说,涉及后殖民文学的多重深刻主题思想:模仿、身份、流亡、种族冲突、前殖民地与宗主国的关系等等。小说不仅再现了新近独立国家所面临的种种困境,民族主义者的两难境地,更重要的是揭示了长期的殖民统治和殖民教育给被殖民者造成难以摆脱的殖民心态以及由此产生的心理扭曲和人格分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奈保尔 《模仿者》 后殖民文学 多重主题
下载PDF
印度电影中的女性主义觉醒 被引量:14
4
作者 徐辉 《民族艺林》 2017年第3期112-120,共9页
随着全球化进程的加快和女性主义的全球传播,印度的平权意识逐渐被唤醒,作为意识形态重要传播工具的电影成为表达女性追求平等权利的窗口和有力武器。无论是打造本土电影市场还是拓展海外市场,印度电影人的努力和尝试都值得我们借鉴。... 随着全球化进程的加快和女性主义的全球传播,印度的平权意识逐渐被唤醒,作为意识形态重要传播工具的电影成为表达女性追求平等权利的窗口和有力武器。无论是打造本土电影市场还是拓展海外市场,印度电影人的努力和尝试都值得我们借鉴。文章试图从背景入手,分析印度女性主义电影的成因,进而概括其表现形式,归纳其所带来的进步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印度 女性 电影 后殖民 话语权
下载PDF
“想象的地理”与文学文本的地理学解读——基于知识脉络的一个审视 被引量:14
5
作者 翁时秀 《人文地理》 CSSCI 北大核心 2014年第3期44-49,160,共7页
文学文本中隐藏着地理"密码",通过特定理论解读文学文本,地理学者可以窥见某些重要的人地关系和社会地理问题。"想象的地理"理论是文学文本解读的重要工具,文章通过梳理依托这一理论解读文学文本的英文地理文献,发... 文学文本中隐藏着地理"密码",通过特定理论解读文学文本,地理学者可以窥见某些重要的人地关系和社会地理问题。"想象的地理"理论是文学文本解读的重要工具,文章通过梳理依托这一理论解读文学文本的英文地理文献,发现该理论的引入使文学文本的地理学分析逐渐产生后殖民主义分析流派,而地理学者在运用这一理论解读文学文本时,也从想象地理的异质性和物质性、想象地理的社会建构与重构、想象地理的地方特殊性和情境特殊性、想象地理与性别和性取向的关联等方面拓展了该理论,此外,地理学者还探讨了文学体裁对想象地理的影响。通过这样一个知识脉络的梳理,文章冀图对中国地理学者解读文学文本提供一个借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学地理学 想象的地理 文本解读 后殖民批判 萨义德
下载PDF
“林勃”状态中父与子的寻家之旅——解读奈保尔的小说《半生》 被引量:5
6
作者 李雪 《北方论丛》 2004年第3期48-50,共3页
“文化身份”是后殖民主义探讨的焦点。奈保尔受到东西方两种文化影响的特殊身份使他能从不同的视角观察世界。《半生》继续他一贯的主题 ,移位的生存状态、身份的失却、以及随之而来的疏离感 ,讲述了处于“林勃”状态中的父与子 ,寻找... “文化身份”是后殖民主义探讨的焦点。奈保尔受到东西方两种文化影响的特殊身份使他能从不同的视角观察世界。《半生》继续他一贯的主题 ,移位的生存状态、身份的失却、以及随之而来的疏离感 ,讲述了处于“林勃”状态中的父与子 ,寻找家园、寻找身份、寻找归属的旅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奈保尔 《半生》 后殖民 文化身份
下载PDF
上海新城建设中的景观“迪斯尼化”倾向 被引量:5
7
作者 郑颖 《现代城市研究》 北大核心 2009年第2期52-58,共7页
文章重点讨论了上海新城建设中的景观风貌问题,具体通过对上海新城建筑景观的分析,指出上海新城风貌塑造面临的不是"风格化"的问题,而是"迪斯尼化"的问题,进而将建筑景观作为一个文化现象入手进行研究,试图从社会... 文章重点讨论了上海新城建设中的景观风貌问题,具体通过对上海新城建筑景观的分析,指出上海新城风貌塑造面临的不是"风格化"的问题,而是"迪斯尼化"的问题,进而将建筑景观作为一个文化现象入手进行研究,试图从社会文化的视角对新城景观的"迪斯尼化"现象作出解释,指出这类景观对于城市环境和城市文化的影响,以及可能导致中国设计行业在世界范围内失语的危险进行阐述,并提出一些相应的对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建筑景观理论 上海新城 “迪斯尼化” 消费文化 后殖民现象
下载PDF
后殖民·知识分子·身份认同:古尔纳小说的三个面向 被引量:5
8
作者 韩伟 任智峰 《外语教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22年第3期106-112,共7页
坦桑尼亚裔英国作家阿卜杜勒拉扎克·古尔纳获得了2021年的诺贝尔文学奖,引发了全球对非洲英语文学的关注。古尔纳从自身的移民经历和流动不居的生活状态出发,把小说创作的文本背景置于后殖民的社会背景之下,其小说形成了弥赛亚时... 坦桑尼亚裔英国作家阿卜杜勒拉扎克·古尔纳获得了2021年的诺贝尔文学奖,引发了全球对非洲英语文学的关注。古尔纳从自身的移民经历和流动不居的生活状态出发,把小说创作的文本背景置于后殖民的社会背景之下,其小说形成了弥赛亚时间观和流散叙事风格。古尔纳以知识分子写作的立场关注非洲人民的生存境遇,他敢于揭蔽被“主流叙事”话语影响的非洲现实情境。古尔纳的小说始终贯穿着对难民身份认同和精神归属等问题的关注,对受到殖民主义压迫的非洲人民报以同情。古尔纳的文学创作不仅具有十分重要的文学价值,也具有打破后殖民二元对立的思维定势以及重新认识非洲的现实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阿卜杜勒拉扎克·古尔纳 后殖民 流散叙事 知识分子 身份认同
原文传递
黄春明都市小说中的性别政治——以《莎哟娜啦·再见》《小寡妇》《我爱玛莉》为中心
9
作者 陈琛 《华文文学》 2024年第4期60-68,共9页
《莎哟娜啦·再见》《小寡妇》和《我爱玛莉》是黄春明70年代都市题材的代表作,这三部作品在女性人物上的着墨多于其他小说。本文在民族层面的“美日后殖民/台湾被殖民”阐释思路之外,挖掘其中远为丰富的性别政治内涵:殖民地男性与... 《莎哟娜啦·再见》《小寡妇》和《我爱玛莉》是黄春明70年代都市题材的代表作,这三部作品在女性人物上的着墨多于其他小说。本文在民族层面的“美日后殖民/台湾被殖民”阐释思路之外,挖掘其中远为丰富的性别政治内涵:殖民地男性与殖民者因“男性同性社会性欲望”结成的同谋关系;殖民地男性在全球资本主义背景下的“自我东方主义”与甘愿“被去势”;被殖民女性遭遇民族主义、女性主义内部的压抑等等。三部作品的性别叙事聚焦中国台湾地区,具有宏阔的乡土关怀意识,它们揭示了殖民地内部容易被掩盖的多种问题,昭示第三世界在战后去“帝国化”的必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春明 后殖民 性别政治 女性寓言 去帝国化
下载PDF
杂和的文本,杂和的人生——《奥斯卡·沃短暂而奇妙的一生》的后殖民视角解读 被引量:6
10
作者 黄淑芳 《英美文学研究论丛》 CSSCI 2009年第2期286-296,共11页
普利策获奖小说《奥斯卡·沃短暂而奇妙的一生》从文本到主题都不失为后殖民小说的代表性作品。本文通过分析这部小说从多个层面所展现的杂糅性,论述后殖民文学文本的杂和特征是当今世界经济全球化和文化多元化语境下大多数人正在... 普利策获奖小说《奥斯卡·沃短暂而奇妙的一生》从文本到主题都不失为后殖民小说的代表性作品。本文通过分析这部小说从多个层面所展现的杂糅性,论述后殖民文学文本的杂和特征是当今世界经济全球化和文化多元化语境下大多数人正在经历或将要经历的杂和人生的最佳表达式。小说强调不同种族、不同国籍,以及不同历史条件下人类的共性:危险的控制欲、反控制的抗争以及不懈的自我追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后殖民 杂和 多元 共性
下载PDF
反向叙事与数字他者:后殖民视阈中的信息通信技术实践 被引量:5
11
作者 何祎金 《探索与争鸣》 CSSCI 北大核心 2021年第2期117-125,179-180,共11页
后殖民思潮和理论的兴起不仅为传统的科学技术研究提供了有价值的理论参照,对理解当代的信息技术实践也有启发意义。围绕信息技术实践产生了两套存在张力的叙事模式:以普适计算和网络精神为代表的解放与赋能叙事,以及受后殖民理论影响... 后殖民思潮和理论的兴起不仅为传统的科学技术研究提供了有价值的理论参照,对理解当代的信息技术实践也有启发意义。围绕信息技术实践产生了两套存在张力的叙事模式:以普适计算和网络精神为代表的解放与赋能叙事,以及受后殖民理论影响而形成的压制和掠夺的反向叙事。后殖民学者提供的反向叙事认为,数字普遍主义不仅屏蔽了地方性差异和多元文化带来的张力,还生产了数字时代的结构性不平等与社会排斥,并对数字他者进行控制与规训。信息技术的去殖民化,以及寻求符合地方性需求与文化特征的包容性发展成为后殖民学者呼吁的目标。这也有助于中国理解信息技术全球实践的复杂动态,在强调自主发展的同时,开放性与包容性地参与发展中国家和国际社会的信息建设,实现平等互惠与共同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后殖民 信息通信技术 反向叙事 数字他者
原文传递
跨越权力差异的翻译——国际新闻翻译的后殖民视角 被引量:5
12
作者 魏涛 《山东外语教学》 2008年第4期95-98,共4页
本文从后殖民理论权力差异的广泛视角探讨了我国媒体国际新闻翻译中存在的文本选择失衡、霸权话语扩散以及解殖民策略等现象。
关键词 后殖民 权力差异 霸权话语 解殖民
下载PDF
西方后殖民少数族裔的认同建构与档案实践
13
作者 闫静 章伟婷 李雪婷 《山西档案》 2023年第5期18-24,50,共8页
在后现代主义社会思潮的影响下,参与式治理模式被引入档案实践。后殖民作为后现代思潮的重要表征,强调多元主体参与,关注边缘群体权益。在后殖民语境下,少数族裔的“抗拒性认同”建构成为社会重点议题。文章追溯少数族裔社群档案实践的... 在后现代主义社会思潮的影响下,参与式治理模式被引入档案实践。后殖民作为后现代思潮的重要表征,强调多元主体参与,关注边缘群体权益。在后殖民语境下,少数族裔的“抗拒性认同”建构成为社会重点议题。文章追溯少数族裔社群档案实践的起源与发展,结合西方各国的档案实践,将少数族裔社群档案实践划分为社群自发组织、档案馆主导或参与以及少数族裔个体在档案中的认同话语表达三种主要形式。少数族裔社群档案实践是对抗后殖民话语的有效方式;是推动少数族裔社群内外部走向团结和承认的重要途径;是实现“自我发现”的独特手段。少数族裔社群档案实践不仅需要调动社群自身力量积极参与身份建构,还需要档案馆提供专业的指导帮助。在数字时代,引入数字人文能够有效增强少数族裔社群档案实践的感染力和影响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后殖民 少数族裔社群建档 认同建构
下载PDF
走出二元对立的樊笼——论毛翔青的小说《酸甜》 被引量:4
14
作者 王光林 《英美文学研究论丛》 CSSCI 2010年第1期112-122,共11页
本文运用霍米·巴巴的后殖民理论,分析探讨华裔英国作家毛翔青的小说《酸甜》中所表现出的跨文化冲突,指出在《酸甜》中,作者表现出了华裔在英国生存所面临的三种情况:一种是单一文化现象,以一家之主陈氏为代表,恪守传统,没有体现... 本文运用霍米·巴巴的后殖民理论,分析探讨华裔英国作家毛翔青的小说《酸甜》中所表现出的跨文化冲突,指出在《酸甜》中,作者表现出了华裔在英国生存所面临的三种情况:一种是单一文化现象,以一家之主陈氏为代表,恪守传统,没有体现出任何的灵活性;一种是文化平衡现象,以他的妻子莉莉为代表,试图在中英文化中寻求一种平衡,达到阴阳意义上的平衡与转换;第三种是以莉莉的姐姐莫伊为代表的文化同化。在这三种现象中,作者选择的是文化平衡说,希望各种文化彼此共存,突破非此即彼的二元对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毛翔青 《酸甜》 后殖民 霍米·巴巴
下载PDF
后殖民批评视域下的赛博空间书写与批判
15
作者 何榴 《中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3年第5期34-40,共7页
西方科幻文学中的赛博空间书写揭示出后人类语境中东方文化的突围路径。在后殖民批评视域下,赛博空间的信息赋权功能使东方得以自由发声,挤压了西方话语霸权;赛博空间的虚拟性改变了传统将东方视为文化“他者”的形象书写,一定程度上解... 西方科幻文学中的赛博空间书写揭示出后人类语境中东方文化的突围路径。在后殖民批评视域下,赛博空间的信息赋权功能使东方得以自由发声,挤压了西方话语霸权;赛博空间的虚拟性改变了传统将东方视为文化“他者”的形象书写,一定程度上解构了西方文化霸权;赛博空间中的技术想象凸显了东方的高科技优势,从而瓦解了西方科技霸权。赛博空间书写的诗学张力构成了对“西方中心”叙事策略的多维拆解,具有强烈的后殖民批判意味,为中国科幻创作突破西方中心话语体系提供了有益借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赛博空间 信息赋权 文化认同 技术叙事 后殖民
下载PDF
身份的诉求:评加拿大华裔英语小说《玉牡丹》 被引量:4
16
作者 周小文 《宁波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 2005年第2期21-24,共4页
文章从后殖民主义批评的视角,阐释小说《玉牡丹》所表现的加拿大华裔身份认同的问题,指出作者通过重写华裔历史、再现华裔生存状况以及书写中国传统文化,质疑种族主义和文化霸权,消解中西文化二元对立,完成加拿大华裔身份诉求,表达对价... 文章从后殖民主义批评的视角,阐释小说《玉牡丹》所表现的加拿大华裔身份认同的问题,指出作者通过重写华裔历史、再现华裔生存状况以及书写中国传统文化,质疑种族主义和文化霸权,消解中西文化二元对立,完成加拿大华裔身份诉求,表达对价值和人性的思考和关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后殖民主义 加拿大华裔 身份 种族主义 解构 二元对立
下载PDF
女性视角下的南太平洋后殖民社会——以《世间一切美好》为例
17
作者 傅悦 刘叶丹 《蚌埠学院学报》 2023年第1期22-26,共5页
以区别于女性主义的女性视角出发,分析澳大利亚当代作家特恩布尔的自传体游记《世间一切美好》中的南太平洋后殖民社会,发现人们的三个主要困境包括生存的不确定性与危机感、个人的主体性缺失与虚无感、身份边界模糊与归属感缺失。南太... 以区别于女性主义的女性视角出发,分析澳大利亚当代作家特恩布尔的自传体游记《世间一切美好》中的南太平洋后殖民社会,发现人们的三个主要困境包括生存的不确定性与危机感、个人的主体性缺失与虚无感、身份边界模糊与归属感缺失。南太的贫困女性在实际处境、话语权和行动力上处于更加不利和被动的局面,正在经历阶级、种族和性别因素叠加的多重困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女性视角 南太平洋 后殖民
下载PDF
苏吉萨拉迦与当代后殖民圣经批评及诠释话语建构 被引量:1
18
作者 张春 《基督教文化学刊》 CSSCI 2017年第1期133-153,共21页
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后殖民主义理论开始影响圣经研究领域,形成后殖民主义圣经批评,斯里兰卡裔英国圣经学者R.S.苏吉萨拉迦(R.S.Sugirtharajah)首倡此种批评范式,引起了第三世界及欧美诸多少数族裔学者的关注和参与,促成了后殖民圣经批... 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后殖民主义理论开始影响圣经研究领域,形成后殖民主义圣经批评,斯里兰卡裔英国圣经学者R.S.苏吉萨拉迦(R.S.Sugirtharajah)首倡此种批评范式,引起了第三世界及欧美诸多少数族裔学者的关注和参与,促成了后殖民圣经批评这一新的圣经诠释话语领域的兴起和发展,他也因此被称为神学界的“后殖民主义之父”①,因而,梳理苏吉萨拉迦的后殖民圣经批评思想有助于廓清该领域的一些基本理论特征及发展态势.本文将简要回顾其学术贡献并对其在建构第三世界后殖民话语体系方面的努力进行一些解读和批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R.S. Sugirtharajah postcolonialism postcolonial biblical criticism "vernacular cosmopolitanism"
原文传递
斯皮瓦克后殖民批评的后殖民性 被引量:1
19
作者 陈义华 《山东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1年第3期25-29,共5页
斯皮瓦克后殖民批评审视与重读西方经典,揭示其中的意识形态运作;关注后殖民作家对于西方经典文本的重写与改写,揭示其所具有的抵抗意义;重新阅读后殖民本土作家的文学书写,审视其文本所揭示的现代国家话语对于边缘群体的压迫性。斯皮... 斯皮瓦克后殖民批评审视与重读西方经典,揭示其中的意识形态运作;关注后殖民作家对于西方经典文本的重写与改写,揭示其所具有的抵抗意义;重新阅读后殖民本土作家的文学书写,审视其文本所揭示的现代国家话语对于边缘群体的压迫性。斯皮瓦克的后殖民批评与其他理论家的不同之处在于,她的研究不仅揭示西方经典文本的意识形态霸权,更把研究的焦点放在后殖民本土文本对于"殖民"与"内部殖民"压迫性话语的揭示与颠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后殖民批评 西方经典 后殖民重写 民族国家话语
下载PDF
The Postcolonial Appearance of Colonial Taiwan: Film and Memory 被引量:1
20
作者 Bert M. Scruggs 《Frontiers of Literary Studies in China-Selected Publications from Chinese Universities》 2013年第2期194-213,共20页
This preliminary consideration of genre and memory explores the appearance of colonial Taiwan in the work of Japanese and Taiwan filmmakers. Visuality and identification in cinema, the pragmatic and affective dimensio... This preliminary consideration of genre and memory explores the appearance of colonial Taiwan in the work of Japanese and Taiwan filmmakers. Visuality and identification in cinema, the pragmatic and affective dimensions of memory, and the colonial and postcolonial viewing subject are discussed. Also noted in this essay are the apparatuses of recording and reproducing music and the human voice, ideologies, and time in Taiwan during the twentieth century. The examination of postcolonial and colonial documentaries and postcolonial fiction films suggests that colonial filmmakers often demonstrate a utopian outlook, while postcolonial cinema tends to adopt a dystopian, retrospective gaze These examinations, in turn, comprise a reflection, on multiple levels, of diegetic register and on the uniquely Taiwan Residents visual and aural aspects of these multi-lingual films. In summary, this article is an attempt to highlight the powerful and sometimes subversive uses of film in the propagation and circulation of a postcolonial Taiwan Residents identity which transcends national boundaries, and the polarizing, moribund research that they engender, so that scholars might better understand the postcolonial condition. 展开更多
关键词 postcolonial memory VIOLENCE period-film TAIWAN colonial planning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2 29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