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5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Paleoproterozoic Granitoids on Liaodong Peninsula, North China Craton 被引量:3
1
作者 ZHU Kai LIU Zhenghong +2 位作者 XU Zhongyuan LIU Jiexun WANG Xing’an 《Acta Geologica Sinica(English Edition)》 SCIE CAS CSCD 2019年第5期1377-1396,共20页
Paleoproterozoic granitoids are an important constituent of the Jiao-Liao-Ji Belt(JLJB). The spatial-temporal distribution and types of Paleoproterozoic granitoids are closely related to the evolution of the JLJB. In ... Paleoproterozoic granitoids are an important constituent of the Jiao-Liao-Ji Belt(JLJB). The spatial-temporal distribution and types of Paleoproterozoic granitoids are closely related to the evolution of the JLJB. In this paper, we review the field occurrence, petrography, geochronology, and geochemistry of Paleoproterozoic granitoids on Liaodong Peninsula, northeast China. The Paleoproterozoic granitoids can be divided into pre-tectonic(~2.15 Ga;peak age=2.18 Ga) and post-tectonic(~1.85 Ga) granitoids. The pre-tectonic granitoids are magnetite and hornblende-biotite monzogranites and granodiorites. Pre-tectonic monzogranites are widespread in the JLJB and have A2-type affinities. In contrast, pretectonic granodiorites are only present in the Simenzi area and have adakitic affinities. The post-tectonic granitoids consist of porphyritic monzogranite, syenite, diorite, granodiorite, quartz monzonite, monzogranite, and granitic pegmatite, which are adakitic rocks and I-, S-, and A2-type granitoids. The assemblage of pre-tectonic A2-type granitoids and adakitic rocks indicates the initial tectonic setting of the JLJB was a continental back-arc basin. The assemblage of post-tectonic adakitic rocks and I-, S-, and A2-type granitoids indicates a post-collisional setting. The 2.20-2.15 Ga A2-type granitoids and adakitic rocks were associated with the initial stage of back-arc extension, and the peak of back-arc extension is inferred from the subsequent(2.15-2.10 Ga) mafic intrusive activity. The ~1.90 Ga adakitic rocks mark the beginning of the postcollisional stage, which was followed by the intrusion of low-temperature S-and I-type granitoids. High-to low-pressure granitoids(S-type) were generated during the peak of post-collisional lithospheric delamination and asthenospheric upwelling. The emplacement of later granitic pegmatites occurred during the waning of the orogeny. 展开更多
关键词 Paleoproterozoic granitoids pre-tectonic granitoids post-tectonic granitoids post-COLLISION continental backarc basin Jiao–Liao–Ji Belt
下载PDF
A Comparison between the ~1.08–1.13 Ga Volcano-Sedimentary Koras Group and Plutonic Keimoes Suite: Insights into the Post-Collisional Tectono-Magmatic Evolution of the Eastern Namaqua Metamorphic Province, South Africa 被引量:1
2
作者 Russell Bailie Aidan Leetz 《Journal of Earth Science》 SCIE CAS CSCD 2021年第6期1300-1331,共32页
Along the eastern margin of the Mesoproterozoic Namaqua metamorphic province(NMP) of southern Africa are a bimodal volcano-sedimentary succession, the ~1.13–1.10 Ga Koras Group, composed of rhyolitic porphyries and b... Along the eastern margin of the Mesoproterozoic Namaqua metamorphic province(NMP) of southern Africa are a bimodal volcano-sedimentary succession, the ~1.13–1.10 Ga Koras Group, composed of rhyolitic porphyries and basaltic andesites, and the ~1.11–1.07 Ga late-to post-tectonic granitoids of the Keimoes Suite. This review examines existing whole-rock major-and trace-element data, along with isotope chemistry(with some new isotopic data), to investigate the role these two magmatic successions played in terms of post-collisional magmatism of the eastern NMP near the boundary with the Archean Kaapvaal Craton. The Keimoes Suite comprises variably porphyritic biotite monzogranites and granodiorites, with a charnockitic member. They are metaluminous to weakly peraluminous, ferroan, and calc-alkalic. They exhibit large ion lithophile(LIL) element enrichment relative to the high field strength elements(HFSE) with depletions in Ba, Sr, Nb, P, Eu and Ti, and enrichments in Th, U and Pb. Isotopic values(ε_(Nd)(t): 2.78 to-2.95,but down to-8.58 for one granite, depleted mantle Nd model ages(T_(DM)): 1.62–1.99 Ga, but up to 2.55 Ga;initial ^(87)Sr/^(86)Sr: 0.652 82–0.771 30) suggest derivation from weakly to mildly enriched(and radiogenic)sources of Meso-to Paleoproterozoic age, the former of more juvenile character. The Koras Group is characterized by a bimodal succession of calcic to calc-alkalic, magnesian and tholeiitic basaltic andesites and mostly metaluminous to peralkaline rhyolitic porphyries. Two successions are recognised, an older, lower succession that extruded at ~1.13 Ga, and a younger, upper succession at ~1.10 Ga. The rhyolitic porphyries of both successions show similar LILE/HFSE enrichment and the same element enrichments and depletions as the Keimoes Suite granitoids. The upper succession is consistently more fractionated in terms of both whole-rock major and trace element chemistry, and, isotopically, has a greater enriched source component(ε_(Nd(t):-0.69 to-4.26;T_(DM): 1.64–2.44 Ga), relativ 展开更多
关键词 rhyolitic porphyries and basaltic andesites megacrystic late-to post-tectonic granitoids whole-rock chemistry isotopes crystal fractionation
原文传递
华北陆块北缘中段金矿床类型分布和地质特征 被引量:16
3
作者 沈保丰 李俊建 +1 位作者 翟安民 曹秀兰 《前寒武纪研究进展》 2001年第2期65-74,共10页
华北陆块北缘中段金矿床分布较多 ,产出较为集中 ,也是我国重要的黄金生产基地。本区是我国地质历史演化最久 ,又经历了多期、多阶段的构造 -岩浆活动的叠加 ,因而金矿床的形成具有多期性、多样性、继承性和新生性等特点。本区金矿床主... 华北陆块北缘中段金矿床分布较多 ,产出较为集中 ,也是我国重要的黄金生产基地。本区是我国地质历史演化最久 ,又经历了多期、多阶段的构造 -岩浆活动的叠加 ,因而金矿床的形成具有多期性、多样性、继承性和新生性等特点。本区金矿床主要产在绿岩带构造 -岩浆活动的有利部位 ,统称绿岩带型金矿床 ,可分为同构造晚期初生型金矿床和构造期后再生型热液金矿床两类 ,又可细分为若干亚类 ,其中再生型热液金矿床分布较广 ,规模较大 ,具有较大找矿潜力。由于区内发育多期、多阶段的成矿构造 -岩浆活动 ,因而在一个金矿床密集区内 ,有时在不同的构造部位 ,分别产出初生型和再生型热液金矿床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华北陆块 绿岩带型金矿床 初生型金矿床 再生型热液金矿床 成矿地质
下载PDF
青海祁漫塔格虎头崖矿区花岗岩地球化学特征及构造意义 被引量:10
4
作者 马圣钞 丰成友 +2 位作者 李大新 赵一鸣 刘建楠 《地质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期72-82,共11页
位于青海东昆仑祁漫塔格构造带内的虎头崖矿区花岗岩形成于中-晚三叠世,岩性主要由黑云母二长花岗岩、正长花岗岩组成,局部含闪长质暗色包体。岩石高硅、高钾、富碱,SiO2含量为70.71%~77.67%;K2O含量平均为4.7%;Na2O+K2O为... 位于青海东昆仑祁漫塔格构造带内的虎头崖矿区花岗岩形成于中-晚三叠世,岩性主要由黑云母二长花岗岩、正长花岗岩组成,局部含闪长质暗色包体。岩石高硅、高钾、富碱,SiO2含量为70.71%~77.67%;K2O含量平均为4.7%;Na2O+K2O为7.86%~9.10,4;K2O/Na2O平均为1.36。A/CNK比为1.01,KN/A比为0.86,属于高钾钙碱性系列的微过铝质I型花岗岩类。∑REE含量中等,平均为120.10×10;δEu值0.04~0.47;(La/Yb)N值为1.52~8.06。稀土元素球粒陨石标准化曲线显示Eu负异常、HREE较平坦的右倾“V”型特征。岩体富集LIL和HFS元素,而Ba、Sr、Nb、Ti、P元素明显的负异常。微量元素蛛网图和稀土元素球粒陨石标准化图解显示各花岗岩体具有相同的岩浆源区。结合区域地层岩性特征、A/MF-C/MF图解和岩体微量元素蛛网图,认为虎头崖矿区花岗岩是基性源区部分熔融和地壳物质混合的产物。结合地质特征、构造演化背景、元素判别图解等,认为该地区花岗岩类形成的构造环境为碰撞造山期后阶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I型花岗岩 地球化学 后碰撞 虎头崖 祁漫塔格
下载PDF
福建二叠系中统童子岩组页岩气储层特征 被引量:6
5
作者 陈泉霖 《煤田地质与勘探》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4期79-85,共7页
为了评价福建省二叠系中统童子岩组页岩气资源开发潜力,开展了野外地质调查及现场解吸测试工作,研究了童子岩组页岩气储层特征及其影响因素。结果表明:福建二叠系中统童子岩组泥页岩干酪根为Ⅲ型;有机碳质量分数普遍在2%以下;Rran值介于... 为了评价福建省二叠系中统童子岩组页岩气资源开发潜力,开展了野外地质调查及现场解吸测试工作,研究了童子岩组页岩气储层特征及其影响因素。结果表明:福建二叠系中统童子岩组泥页岩干酪根为Ⅲ型;有机碳质量分数普遍在2%以下;Rran值介于2.52%~5.80%,泥页岩储层处于过成熟演化阶段;泥页岩储层黏土矿物含量较高,脆性矿物含量不高,不利于页岩储层的压裂改造;泥页岩孔隙度较低,渗透率极低,中孔是童子岩组页岩气储存的主要场所;童子岩组含气量总体较低,主要受后期构造运动和岩浆活动影响所致。分析表明:在受影响相对较小的局部块段——加福向斜和抚市向斜,其向斜底部的童子岩组具有页岩气成藏条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页岩气 童子岩组 储层特征 构造运动 二叠系 福建
下载PDF
未来先例 再造割裂城市忽视的互惠多孔性自治
6
作者 赵德利 《时代建筑》 2017年第2期75-83,共9页
在"先例现实"中,相对于创造"后-建构"的重复意识中基于设计集群思想的机械尺度物体,文章试图讨论"前-建构",即先例现实碎片多元机械尺度的、不同层级的弹性尺度间的连续的创造。为了在当下创造物质和想... 在"先例现实"中,相对于创造"后-建构"的重复意识中基于设计集群思想的机械尺度物体,文章试图讨论"前-建构",即先例现实碎片多元机械尺度的、不同层级的弹性尺度间的连续的创造。为了在当下创造物质和想法间互惠协作的临时性的未来先例,多孔性的物质模式的再造活动与先例现实中的多重意识进行持续抵抗或合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再造现实 多孔性物质模式 建筑和艺术的自治 “前-建构”和“后-建构” 建筑时间 违反和抵抗
下载PDF
湘东南骑田岭岩体A型花岗岩的地球化学特征及其构造环境 被引量:100
7
作者 柏道远 陈建超 +1 位作者 马铁球 王先辉 《岩石矿物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4期255-272,共18页
骑田岭复式花岗岩体地处湘东南矿集区的中南部。本文研究讨论了骑田岭岩体的主体,即中侏罗世骑田岭序列花岗岩。其岩石类型为角闪石黑云母花岗闪长岩角闪石黑云母二长花岗岩黑云母二长花岗岩。各岩石单元从早至晚,SiO2含量总体由低变高... 骑田岭复式花岗岩体地处湘东南矿集区的中南部。本文研究讨论了骑田岭岩体的主体,即中侏罗世骑田岭序列花岗岩。其岩石类型为角闪石黑云母花岗闪长岩角闪石黑云母二长花岗岩黑云母二长花岗岩。各岩石单元从早至晚,SiO2含量总体由低变高,变化范围在65.92%~75.68%之间。岩石高钾、富碱,K2O含量为4.10%~5.27%,平均4.86%;Na2O+K2O为7.12%~8.24%,平均7.85%;K2O/Na2O值平均为1.63;ACNK值在0.90~1.05之间,平均为0.96;KN/A在0.71~0.89之间,平均为0.78,属钾玄岩系列与高钾钙碱性系列准铝质弱过铝质花岗岩类。ΣREE平均达375.6μg/g,在原始地幔标准化图解上显示出Ba、Nb、Sr、P、Ti、Eu负异常和U、Th、Nd、Zr、Sm、Y的正异常,具明显的分异结晶作用特征。ISr值为0.70854~0.71281,εNd(t)值为-5.05~-7.57,tDM为1.35~1.56Ga,明显低于湘桂内陆带花岗岩的背景值(1.8~2.4Ga)和区域基底的时代(1.7~2.7Ga),反映出有幔源物质加入。经多种相关图解判别均显示其为A型花岗岩,骑田岭序列应形成于后造山拉张构造环境。讨论认为湘东南及华南地区燕山早期构造环境为后造山而不是陆内裂谷环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A型花岗岩 地球化学特征 后造山构造环境 燕山早期 骑田岭 湘东南 华南
下载PDF
云开造山带强过铝深熔花岗岩地球化学、年代学及构造背景 被引量:62
8
作者 彭松柏 金振民 +4 位作者 刘云华 付建明 何龙清 蔡明海 王彦斌 《地球科学(中国地质大学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1期110-120,共11页
云开造山带条带—眼球状(环斑)深熔花岗岩(含紫苏花岗岩)地球化学和年代学的研究表明,绝大多数花岗岩的A/ CNK>1.1,CaO/Na2O=0.62-1.61(平均0.94,大于0.3),Al2O3/TiO=16.6-60.6(平均23.68),高场强元素Ta、Nb、Zr 亏损,具... 云开造山带条带—眼球状(环斑)深熔花岗岩(含紫苏花岗岩)地球化学和年代学的研究表明,绝大多数花岗岩的A/ CNK>1.1,CaO/Na2O=0.62-1.61(平均0.94,大于0.3),Al2O3/TiO=16.6-60.6(平均23.68),高场强元素Ta、Nb、Zr 亏损,具大陆边缘俯冲-碰撞造山带后碰撞构造环境强过铝(SP)高钾钙碱性-钙碱性花岗岩的特征,紫苏花岗岩和片麻状含榴黑云二长花岗岩Al2O3/TiO(平均17.82)明显低于条带-眼球状(环斑)黑云二长花岗岩Al2O3/TiO(平均29.55),显示其形成温度更高,并具A型花岗岩的演化特征.而且从高钾钙碱性条带-眼球状(环斑)黑云二长花岗岩到钙碱性紫苏花岗岩、片麻状含榴黑云二长花岗岩,形成时代由(465±10)Ma、(467±10)Ma变为(435±11)Ma、(413±8)Ma,表明扬子板块与华夏板块在加里东期发生了洋—陆俯冲—碰撞造山和后碰撞的伸展—拆沉—底侵岩浆岩作用,并且后期又经历了海西—印支期挤压抬升和伸展揭顶作用的改造,这也为华南存在加里东期扬子板块向华夏板块的洋-陆俯冲-碰撞造山提供了重要证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云开造山带 加里东期 强过铝深熔花岗岩 后碰撞构造环境 伸展-拆沉-底侵作用.
下载PDF
湘东南印支期花岗岩成因及构造背景 被引量:57
9
作者 柏道远 周亮 +1 位作者 马铁球 王先辉 《岩石矿物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3期197-212,共16页
湘东南地区以印支期主俯冲断裂——茶陵-郴州大断裂为界,分为东部炎陵-汝城隆起区和西部衡阳-桂阳坳陷区。区内印支期花岗岩总体属高钾钙碱性过铝质花岗岩,并可根据岩石特征分为2组。第1组产于衡阳-桂阳坳陷区NW向深断裂中,由角闪石黑... 湘东南地区以印支期主俯冲断裂——茶陵-郴州大断裂为界,分为东部炎陵-汝城隆起区和西部衡阳-桂阳坳陷区。区内印支期花岗岩总体属高钾钙碱性过铝质花岗岩,并可根据岩石特征分为2组。第1组产于衡阳-桂阳坳陷区NW向深断裂中,由角闪石黑云母花岗闪长岩、角闪石黑云母二长花岗岩和黑(二)云母二长花岗岩等组成,SiO2平均含量总体较低,为69.68%;大多为弱过铝,ASI值0.96~1.29,平均为1.08;具有相对较低的ISr值(0.7080~0.7168)和t2DM值(1.48~1.72Ga)以及相对较高的εNd(t)值(-8.90^-5.83)。第2组位于炎陵-汝城隆起区及衡阳-桂阳坳陷区将军庙次级隆起带中,由黑云母二长花岗岩和二云母二长花岗岩组成,SiO2平均含量相对较高,为72.23%;总体为ASI值大于1.1的强过铝花岗岩,ASI值1.01~2.60,平均达1.30;具有相对较高的ISr值(0.7159~0.7345)和t2DM值(1.81~1.97Ga)以及相对较低的εNd(t)值(-12.0^-9.85)。根据上述特征,结合岩石圈结构和A/MF-C/MF图解分析,第2组花岗岩源岩主要为中地壳结晶片岩、片麻岩等,第1组花岗岩源岩除中地壳岩石外,可能还有少量下地壳基性麻粒岩成分以及幔源组分的加入,说明存在幔源岩浆的底侵作用。根据多种氧化物与微量元素构造环境判别图解,结合地质特征、构造演化背景等,认为印支期花岗岩形成于同造山阶段的后碰撞构造环境,地壳加厚及其后的减压导致中地壳重熔是岩浆形成的主导因素,幔源岩浆底侵使坳陷区与深大断裂带内的岩体中混入下地壳成分及少量地幔物质。已有研究表明湘东南燕山早期花岗岩形成于后造山构造环境,因此印支期与燕山早期两阶段花岗岩的构造环境彼此之间提供了制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印支期 花岗岩 地壳加厚与重熔 岩浆底侵 后碰撞环境 湘东南
下载PDF
华北陆块北缘印支期S型花岗岩带特征及其构造环境 被引量:57
10
作者 陶继雄 胡凤翔 陈志勇 《岩石矿物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2期112-118,共7页
华北陆块北缘内蒙古中部地区分布着大量近东西向展布的印支期花岗岩 ,形成一条规模巨大的复式花岗岩带。岩石类型主要为斑状黑云二长花岗岩、钾长花岗岩 ,1∶5万区调同位素测年获得 2 0 7~ 2 2 7Ma的一系列锆石U-Pb表面年龄 ,岩相学和... 华北陆块北缘内蒙古中部地区分布着大量近东西向展布的印支期花岗岩 ,形成一条规模巨大的复式花岗岩带。岩石类型主要为斑状黑云二长花岗岩、钾长花岗岩 ,1∶5万区调同位素测年获得 2 0 7~ 2 2 7Ma的一系列锆石U-Pb表面年龄 ,岩相学和岩石地球化学研究显示其具有S型花岗岩特征 ,表明其形成于碰撞后构造环境 ,并不是华北板块与西伯利亚板块碰撞造山作用的产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华北陆块北缘 S型花岗岩 印支期 碰撞后构造环境 内蒙古中部
下载PDF
王仙岭岩体地质地球化学特征及其对湘东南印支晚期构造环境的制约 被引量:56
11
作者 柏道远 陈建成 +1 位作者 马铁球 王先辉 《地球化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2期113-125,共13页
王仙岭岩体位于湘东南,形成于晚三叠世,主要由黑云母二长花岗岩和二云母二长花岗岩组成。岩石高硅、高钾、富碱,SiO2含量为70.99%~75.93%;K2O含量平均为4.32%;Na2O+K2O为5.10%~8.67%;K2O/Na2O平均为2.09。A/CNK比值为1.07~2.44,KN/A... 王仙岭岩体位于湘东南,形成于晚三叠世,主要由黑云母二长花岗岩和二云母二长花岗岩组成。岩石高硅、高钾、富碱,SiO2含量为70.99%~75.93%;K2O含量平均为4.32%;Na2O+K2O为5.10%~8.67%;K2O/Na2O平均为2.09。A/CNK比值为1.07~2.44,KN/A比值为0.37~0.86,属高钾钙碱性系列强过铝质花岗岩类。REE含量低,平均为90.19μg/g;δEu值0.23~0.38;(La/Yb)N值为6.17~14.1;具Ba、Nb、Sr和Ti负异常。ISr值为0.72074,εSr(t)值为30,εNd(t)值为-12.0,t2DM为1.97Ga。源岩成分的A/MF-C/MF图解判别显示为碎屑岩。结合区域岩石圈结构,上述特征表明花岗岩源岩应为中地壳结晶片岩、片麻岩。根据多种氧化物与微量元素构造环境判别图解,结合地质特征、构造演化背景等,认为包括王仙岭岩体在内的湘东南印支期花岗岩形成于陆内同造山阶段的后碰撞构造环境。印支期花岗岩的具体形成机制为:在峰期变形之后挤压应力相对松弛,深部压力降低,因地壳增厚而升温的中地壳岩石因熔点降低而得以熔融,并在相对开放的环境下侵位成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强过铝花岗岩 地球化学 后碰撞构造环境 印支晚期 王仙岭 湖南省
下载PDF
南岭中段诸广山南体燕山早期花岗岩地球化学特征及其形成的构造环境分析 被引量:49
12
作者 马铁球 邝军 +1 位作者 柏道远 王先辉 《中国地质》 CAS CSCD 2006年第1期119-131,共13页
诸广山南体为一复式岩基,形成于加里东期、印支期和燕山早期3个时代。本文着重讨论燕山早期主体花岗岩,即中侏罗世三江口序列。该序列由5个岩石单元组成,岩石类型为角闪石黑云母二长花岗岩—黑云母二长花岗岩—二云母二长花岗岩。较早... 诸广山南体为一复式岩基,形成于加里东期、印支期和燕山早期3个时代。本文着重讨论燕山早期主体花岗岩,即中侏罗世三江口序列。该序列由5个岩石单元组成,岩石类型为角闪石黑云母二长花岗岩—黑云母二长花岗岩—二云母二长花岗岩。较早次单元中富含镁铁质微粒包体,经包体岩相学研究,花岗岩浆具壳幔混合成因。SiO2平均含量从早次68.95%向末次76.30%逐渐增加;全碱较高,Na2O+K2O在7.11%~8.24%,平均为7.73%,且K2O>Na2O;ASI值平均为1.05(0.92~1.19),岩石为镁质-铁质,准铝质-过铝质,高钾钙碱性岩系。ΣREE含量中等,平均为213μg/g,为轻稀土富集型,铕亏损程度较大;具Ba、Nb、Sr、P、Ti、Eu、Ba负异常和Rb、U、Th、Nd、Zr、Sm、Y正异常,反映陆内构造-岩浆环境。ISr值为0.7115~0.72466,εNd(t)值平均为-10.97(-10.0~-12.6),t2DM平均为1.84Ga(1.75~2.0Ga),与南岭中生代花岗岩平均值(1.7~1.8Ga)相近,反映成岩物质主要来源于中元古代地壳。多种氧化物与微量元素构造环境判别图解显示,三江口序列花岗岩形成于挤压造山向非造山转换的后造山拉张环境,同时也表明南岭乃至华南地区燕山早期构造环境为后造山而不是陆内裂谷。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钾钙碱性 壳幔混源型 地球化学 后造山环境 诸广山南体 南岭
下载PDF
南岭西段加里东期苗儿山岩体锆石SHRIMPU-Pb年龄、地球化学特征及其构造意义 被引量:48
13
作者 柏道远 钟响 +2 位作者 贾朋远 熊雄 黄文义 《岩石矿物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3期407-423,共17页
苗儿山岩体位于南岭西段,主体为加里东期花岗岩,少量印支期和早燕山期花岗岩。加里东期花岗岩具块状构造,由早期黑云母花岗闪长岩、中期斑状黑云母二长花岗岩和晚期细粒黑(二)云母二长花岗岩组成,以斑状黑云母二长花岗岩为主。对中期斑... 苗儿山岩体位于南岭西段,主体为加里东期花岗岩,少量印支期和早燕山期花岗岩。加里东期花岗岩具块状构造,由早期黑云母花岗闪长岩、中期斑状黑云母二长花岗岩和晚期细粒黑(二)云母二长花岗岩组成,以斑状黑云母二长花岗岩为主。对中期斑状黑云母二长花岗岩和晚期细粒二云母二长花岗岩各进行了1个样品的锆石SHRIMP U-Pb年龄测试,分别得到428.5±3.8 Ma、409±4 Ma的年龄值,反映出早志留世末、志留纪末-泥盆纪初2期岩浆事件。中期主体花岗岩具有富硅(SiO2=70.09%~76.59%)、中铝(Al2O3=12.71%~14.72%)、高钾(K2O=4.48%~5.73%)、中碱(Na2O+K2O=7.24%~7.91%)、高ASI(平均1.15)的特点,总体属高钾钙碱性系列过铝质花岗岩类。主体花岗岩微量元素中Ba、Nb、Sr、P、Ti表现为明显亏损,Rb、(Th+U+K)、(La+Ce)、Nd、(Zr+Hf+Sm)、(Y+Yb+Lu)等则相对富集,稀土总量中等(179.8×10-6~270.6×10-6),轻稀土富集[(La/Yb)N=5.07~14.33],具明显的负Eu异常(δEu=0.15~0.46)。岩体具有较高的ISr值(0.70660~0.72082)和较低的εNd(t)值(-8.29^-7.94),两阶段Nd模式年龄(t2DM)为1.81~1.84 Ga。C/MF-A/MF图解显示源岩为变质泥质岩和碎屑岩。上述地球化学特征表明花岗岩为S型花岗岩,源岩主要为中、上地壳岩石。花岗岩氧化物和微量元素构造环境判别图解指示岩体形成于后碰撞构造环境。基于岩石成因、构造环境判别以及区域构造演化过程,推断加里东期苗儿山花岗岩的具体形成机制为:在陆内强挤压之后挤压应力相对松弛、压力降低的后碰撞构造环境下,因地壳增厚而升温的中、上地壳岩石减压熔融并向上侵位。结合区域资料分析,苗儿山地区在奥陶纪末-志留纪初北流运动和志留纪后期的广西运动中均产生过强烈的陆内挤压和地壳增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锆石 SHRIMP U-PB定年 地球化学特征 S型花岗岩 后碰撞构造环境 北流运动 广西运动 苗儿山 湘西南
下载PDF
南岭西段加里东期越城岭岩体锆石SHRIMP U-Pb年龄、地质地球化学特征及其形成构造背景 被引量:30
14
作者 柏道远 钟响 +2 位作者 贾朋远 熊雄 黄文义 《地球化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期27-42,共16页
越城岭岩体位于南岭西段,主体为南部的加里东期花岗岩,北部为印支期花岗岩。加里东期花岗岩自早至晚依次为中细粒斑状黑云母二长花岗岩、细中粒斑状黑(二)云母二长花岗岩、细粒斑状黑(二)云母二长花岗岩和细粒黑(二)云母二长花岗... 越城岭岩体位于南岭西段,主体为南部的加里东期花岗岩,北部为印支期花岗岩。加里东期花岗岩自早至晚依次为中细粒斑状黑云母二长花岗岩、细中粒斑状黑(二)云母二长花岗岩、细粒斑状黑(二)云母二长花岗岩和细粒黑(二)云母二长花岗岩。岩体东部和西部花岗岩分别具块状构造和片麻状构造。岩体西缘尚叠加了燕山期左行走滑-伸展型韧性剪切带。对中细粒斑状黑云母二长花岗岩和(糜棱岩化)细中粒斑状黑云母二长花岗岩各进行了1个样品的锆石SHRIMP U-Pb年龄测试,分别得到(436.6±4.8) Ma、(430.5±4.3) Ma的年龄值,反映花岗岩形成于早志留世晚期。岩石高硅、富铝、高钾、中碱, SiO2含量68.35%~78.10%,平均73.29%;Al2O3含量11.95%~15.55%,平均14.18%; K2O 含量4.12%~5.62%,平均4.95%;全碱(Na2O+K2O)含量为6.18%~8.30%,平均7.58%;K2O/Na2O值在1.36~2.82之间,平均1.94。ASI值1.04~1.66,平均1.23。总体属高钾钙碱性系列过铝质花岗岩类。大多数样品Ba、Nb、Sr、P、Ti表现为较强烈亏损, Rb、(Th+U+K)、(La+Ce)、Nd、(Zr+Hf+Sm)、(Y+Yb+Lu)等则相对富集;∑REE含量为50.43~328.81μg/g,平均173.39μg/g;δEu值0.21~0.68,平均为0.40;(La/Yb)N值为0.54~14.04,平均7.93;ISr值为0.71912和0.72415,εSr(t)值为208和279,εNd(t)值为–11.76~–7.80, t2DM为1.80~2.12 Ga。A/MF-C/MF图解显示源岩为泥质岩和碎屑岩。上述地球化学特征表明花岗岩为S型花岗岩,是陆壳碎屑岩石部分熔融的产物。花岗岩氧化物构造环境判别图解指示岩体形成于后碰撞构造环境。基于岩石成因、构造环境判别以及区域构造演化过程,推断加里东期越城岭花岗岩的具体形成机制为:奥陶纪末—志留纪初的北流运动导致地壳增厚、升温,早志留世中晚期在挤压减弱、应力松弛的后碰撞-减压构造环境下,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锆石SHRIMP U-Pb定年 S型花岗岩 北流运动 后碰撞构造环境 越城岭 湘西南
下载PDF
湘西南印支期五团岩体锆石SHRIMP U-Pb年龄、地球化学特征及形成背景 被引量:21
15
作者 柏道远 陈必河 +2 位作者 钟响 贾朋远 熊雄 《中国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6期2002-2018,共17页
五团岩体位于湘西南,主要由黑云母二长花岗岩和二云母二长花岗岩组成,具块状构造。用SHRIMP对黑云母二长花岗岩中的锆石进行了U-Pb同位素测试,其中9颗锆石给出的206Pb/238U年龄加权平均值为(220.5±4.4)Ma,该年龄被解释为岩体的形... 五团岩体位于湘西南,主要由黑云母二长花岗岩和二云母二长花岗岩组成,具块状构造。用SHRIMP对黑云母二长花岗岩中的锆石进行了U-Pb同位素测试,其中9颗锆石给出的206Pb/238U年龄加权平均值为(220.5±4.4)Ma,该年龄被解释为岩体的形成年龄,表明岩体形成于晚三叠世中期。岩石高硅、富铝、高钾、中碱,Si O2含量70.64%~75.32%,平均72.33%;Al2O3含量13.24%~16.37%,平均14.47%;K2O含量4.27%~6.66%,平均5.10%;全碱(Na2O+K2O)含量为6.71%~8.46%,平均7.65%;K2O/Na2O比值为1.54~5.34,平均2.23。ASI值平均为1.24,总体属铁质、高钾钙碱性-钾玄岩系列过铝质花岗岩类。Ba、Nb、Sr、P、Ti表现为明显亏损,Rb、(Th+U+K)、(La+Ce)、Nd、(Zr+Hf+Sm)、(Y+Yb+Lu)等则相对富集。ΣREE含量为84.35~222.90μg/g,平均156.81μg/g;δEu值0.17~0.52,平均0.39;(La/Yb)N值为1.81~17.12,平均10.57。ISr值为0.71813~0.72110,εSr(t)值为193.5~235.6,εNd(t)值为-9.78^-9.70,t2DM为1.78~1.79Ga。C/MF-A/MF图解显示源岩为变质泥质岩和碎屑岩。强过铝花岗岩样品的Al2O3/Ti O2比值大部分小于100。上述地球化学特征表明花岗岩为S型花岗岩,源岩主要为中、上地壳酸性岩石。花岗岩微量元素构造环境判别图解主要显示为后碰撞构造环境。基于岩石成因、构造环境判别以及区域构造演化过程,推断五团岩体的具体形成机制为:在中三叠世印支运动之后挤压应力相对松弛、深部压力降低的后碰撞构造环境下,因地壳增厚而升温的中、上地壳岩石减压熔融并向上侵位;此外,深部软流圈上涌和热量的向上传递对五团花岗质岩浆的形成可能起到一定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锆石U-PB SHRIMP 地球化学特征 S型花岗岩 后碰撞构造环境 五团 湘西南
下载PDF
滇西龙陵地区勐冒奥陶纪二长花岗岩LA-ICP-MS锆石U-Pb定年及其构造环境 被引量:20
16
作者 熊昌利 贾小川 +3 位作者 杨学俊 罗改 白宪洲 黄柏鑫 《地质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2期277-286,共10页
对出露于滇西龙陵的二长花岗岩进行了系统的地球化学研究,重点讨论了奥陶纪二长花岗岩的岩石成因、成岩物质来源及其构造环境。二长花岗岩SiO2和Al2O3的含量均很高,SiO2含量变化为72.17%~76.45%,A/CNK为0.86~1.45(平均1.12),为Si和Al... 对出露于滇西龙陵的二长花岗岩进行了系统的地球化学研究,重点讨论了奥陶纪二长花岗岩的岩石成因、成岩物质来源及其构造环境。二长花岗岩SiO2和Al2O3的含量均很高,SiO2含量变化为72.17%~76.45%,A/CNK为0.86~1.45(平均1.12),为Si和Al过饱和类型,属典型的过铝质花岗岩。稀土元素总量(∑REE)为(138.17~383.68)×10-6,稀土元素配分曲线呈右倾型,Eu为负异常。具有富集K、Sr、Rb、Ba等大离子亲石元素,亏损Zr、Ta、Nb、Th等高场强元素的特点。岩石可能是以砂岩成分为主的沉积岩部分熔融形成的花岗质岩浆上升侵位形成的,是一种典型的壳源成因类型。LA-ICP-MS锆石U-Pb定年表明,勐冒花岗岩形成于中奥陶世(454.7Ma±1.5Ma)。奥陶纪二长花岗岩具有后碰撞岩浆活动的特征,代表冈瓦纳大陆造山运动后期岩浆活动的产物,形成于同碰撞(挤压环境)向碰撞后(伸展环境)转化阶段,为后碰撞花岗岩类,对揭示滇西地区怒江断裂带的构造属性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滇西 龙陵地区 花岗岩 地球化学 构造环境 后碰撞 怒江断裂带
下载PDF
新疆祁漫塔格维宝矿区西北部花岗闪长岩年代学、地球化学及其构造意义 被引量:19
17
作者 周建厚 丰成友 +4 位作者 沈灯亮 李大新 王辉 张明玉 马圣钞 《地质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3期473-486,共14页
维宝铜铅锌多金属矿床位于青海与新疆两省区交界处的若羌县境内,是近年来在新疆祁漫塔格地区新发现的具有大型远景规模的多金属矿床,本文对该矿床西北部含暗色包体花岗闪长岩开展了SIMS高精度锆石U-Pb定年和地球化学研究,结果表明该花... 维宝铜铅锌多金属矿床位于青海与新疆两省区交界处的若羌县境内,是近年来在新疆祁漫塔格地区新发现的具有大型远景规模的多金属矿床,本文对该矿床西北部含暗色包体花岗闪长岩开展了SIMS高精度锆石U-Pb定年和地球化学研究,结果表明该花岗闪长岩含有角闪石特征矿物,SiO2含量为60.74%~61.34%,K2O含量为3.01%~3.20%,A/CNK值为0.89~0.94,属于准铝质高钾钙碱性I型花岗岩;在球粒陨石标准化的稀土元素配分图上表现为右倾式,轻重稀土分馏明显,具有中等负Eu异常(δEu=0.56~0.59),微量元素以富集大离子亲石元素Rb、K和Th,明显亏损Ba、Ta、Nb、Ti等为特征。SIMS锆石U-Pb定年结果显示,花岗闪长岩结晶年龄为227.6±2.3 Ma(n=16,MSWD=0.02),形成于晚三叠世,是东昆仑祁漫塔格地区中—晚三叠世大规模中酸性岩浆侵入作用的产物。借助元素判别图解,结合矿床地质特征和区域构造演化特点,认为维宝矿区西北部花岗闪长岩形成的构造环境为后碰撞演化阶段,很可能是与深部壳幔混染有关的变火成岩部分熔融的产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Ⅰ型花岗岩 后碰撞构造背景 壳幔作用 SIMS锆石U-Pb定年 维宝 新疆祁漫塔格
下载PDF
湘西南印支期瓦屋塘岩体年代学、成因与构造环境 被引量:17
18
作者 柏道远 吴能杰 +3 位作者 钟响 贾朋远 熊雄 黄文义 《大地构造与成矿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5期1075-1091,共17页
瓦屋塘岩体位于湘西南,主要由黑云母二长花岗岩和二云母二长花岗岩组成,少量黑云母花岗闪长岩。2个花岗岩样品的锆石SHRIMP U-Pb年龄分别为216.4±2.4 Ma、215.3±3.2 Ma,属晚三叠世。岩石具有富硅(SiO_2=68.39%~77.77%)、富... 瓦屋塘岩体位于湘西南,主要由黑云母二长花岗岩和二云母二长花岗岩组成,少量黑云母花岗闪长岩。2个花岗岩样品的锆石SHRIMP U-Pb年龄分别为216.4±2.4 Ma、215.3±3.2 Ma,属晚三叠世。岩石具有富硅(SiO_2=68.39%~77.77%)、富铝(Al_2O_3=12.39%~16.43%)、高钾(K_2O=4.27%~6.02%)、中碱(Na_2O+K_2O=7.08%~8.57%)、高ASI(平均1.19)的特点,总体属高钾钙碱性系列强过铝质花岗岩类。微量元素中Ba、Nb、Sr、P、Ti表现为明显亏损,Rb、(Th,U,K)、(La,Ce)、Nd、(Zr,Hf,Sm)、(Y,Yb,Lu)等相对富集,稀土总量较低(ΣREE=81.72~216.23μg/g),轻稀土富集((La/Yb)_N=1.91~12.18),具明显的Eu负异常(δEu=0.09~0.78)。岩体具有较高的I_(Sr)值(0.71061~0.71786)和较低的ε_(Nd)(t)值(–8.63~–4.82),两阶段Nd模式年龄(t_(DM2))为1.38~1.69 Ga。C/MF-A/MF图解显示源岩为泥质岩和碎屑岩。多数样品Al_2O_3/TiO_2〈100,少量〉100。上述地球化学特征,表明花岗岩源岩主要为中上地壳酸性岩石,并可能有少量地幔物质加入。岩石氧化物和微量元素构造环境判别图解主要显示为后碰撞构造环境。基于上述岩石成因、构造环境判别,并结合区域构造演化过程,推断瓦屋塘岩体的形成机制为:中三叠世印支运动导致地壳增厚、升温,晚三叠世中期进入挤压应力相对松弛、深部压力降低的后碰撞构造环境,中上地壳岩石减压熔融并向上侵位;此外,软流圈上涌和热量的向上传递可能对瓦屋塘花岗质岩浆形成也起到一定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后碰撞构造环境 锆石SHRIMP U-PB定年 地球化学特征 强过铝质花岗岩 瓦屋塘 湘西南
下载PDF
新疆奇台县黄羊山岩浆热液型石墨矿床含矿岩体年代学与地球化学特征 被引量:15
19
作者 白建科 陈隽璐 彭素霞 《岩石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8期2327-2340,共14页
黄羊山石墨矿床位于新疆东准噶尔卡拉麦里造山带,是近年来我国发现并初步探明的一个超大型岩浆热液型石墨矿床。石墨矿体主要赋存于黄羊山碱性花岗岩体内,矿石具独特的球状构造,其成因机制还不清楚。本文对该矿床含石墨碱性花岗岩进行... 黄羊山石墨矿床位于新疆东准噶尔卡拉麦里造山带,是近年来我国发现并初步探明的一个超大型岩浆热液型石墨矿床。石墨矿体主要赋存于黄羊山碱性花岗岩体内,矿石具独特的球状构造,其成因机制还不清楚。本文对该矿床含石墨碱性花岗岩进行了详细的岩石学、年代学及地球化学研究。LA-ICP-MS锆石U-Pb定年结果表明:(1)号和(2)号石墨矿体含石墨碱性花岗岩的年龄分别为303.6±4.0Ma和304.6±3.7Ma,其成岩成矿时代均为晚石炭世晚期。岩石地球化学研究表明,含石墨碱性花岗岩具有高硅(SiO_2=74.26%~79.07%)、富碱(K_2O+Na_2O=8.69%~8.92%)、贫钙(CaO=0.11%~0.90%)、低钛(TiO_2=0.07%~0.25%)等特征,均属高钾钙碱性过铝质花岗岩。岩石富集Rb、Th、U、K等大离子亲石元素及Nb、Zr、Hf等高场强元素,强烈亏损Ba、Sr、P、Ti等元素,稀土元素配分曲线呈右倾"V"字形,具明显的负Eu异常,与A型花岗岩特征一致。依据微量元素比值及相关判别图,含石墨花岗岩在成因类型上属于A2型花岗岩,形成于后碰撞构造环境,可能为壳幔混合岩浆沿卡拉麦里深大断裂上升侵位过程中同化混染石炭纪含碳地层,形成具球状构造特征的岩浆热液型石墨矿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锆石U-Pb定年 碱性花岗岩 岩石成因 后碰撞构造环境 岩浆热液型石墨矿
下载PDF
云开造山带条带-眼球状(环斑)强过铝花岗岩的岩石地球化学、年代及成因 被引量:8
20
作者 彭松柏 金振民 +4 位作者 付建明 刘云华 何龙清 蔡明海 王彦斌 《科学技术与工程》 2005年第17期1238-1246,共9页
云开造山带广泛出露的条带-眼球状(环斑)花岗质岩石及紫苏花岗岩岩石地球化学和离子探针(SHRIMP)定年的研究表明,绝大多数为强过铝(SP)高钾钙碱性-钙碱性花岗岩,并且是高温俯冲-碰撞后构造环境形成的强过铝(SP)高钾钙碱性-钙碱性花岗岩... 云开造山带广泛出露的条带-眼球状(环斑)花岗质岩石及紫苏花岗岩岩石地球化学和离子探针(SHRIMP)定年的研究表明,绝大多数为强过铝(SP)高钾钙碱性-钙碱性花岗岩,并且是高温俯冲-碰撞后构造环境形成的强过铝(SP)高钾钙碱性-钙碱性花岗岩。高钾钙碱性条带状黑云二长花岗岩、眼球状(环斑)黑云二长花岗岩到钙碱性紫苏花岗闪长岩(闪长岩)和片麻状含榴黑云二长花岗岩形成时代逐渐变新,岩浆结晶锆石SHRIMP年龄由(465±10)Ma、(467±10)Ma变为(435±11)Ma、(413±8)Ma,侵入辉长岩的Sm-Nd矿物-岩石等时线年龄为(392±53)Ma,并主要形成于俯冲-碰撞转换为碰撞后底侵-伸展的构造环境,其中紫苏花岗闪长岩(闪长岩)和片麻状含榴黑云二长花岗岩具A型花岗岩地球化学特征,侵入辉长岩的形成则标志俯冲-碰撞造山作用的结束和大陆伸展作用环境的开始。条带-眼球状(环斑)花岗岩及紫苏花岗岩中尽管存在四堡期(格林威尔)造山事件的重要信息,但它们应代表加里东期扬子板块向华夏板块俯冲-碰撞后拆沉-底侵-伸展作用构造环境岩浆岩活动的产物,并且经历了印支期的挤压抬升和伸展揭顶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云开造山带 条带-眼球状(环斑)强过铝花岗岩 A型花岗岩 碰撞后构造环境 底侵-伸展作用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