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9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混杂性:关于乡村性的再认识 被引量:83
1
作者 吕祖宜 林耿 《地理研究》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0期1873-1885,共13页
乡村性一直是西方乡村地理研究的核心。传统认识中的乡村性被认为是一种乡村本身既有的平面化和单向度的性质。然而,在社会现实和学术思潮的后现代转向下,乡村性被置于"后乡村"的语境中进行重新理解,强调了一种多元化和异质... 乡村性一直是西方乡村地理研究的核心。传统认识中的乡村性被认为是一种乡村本身既有的平面化和单向度的性质。然而,在社会现实和学术思潮的后现代转向下,乡村性被置于"后乡村"的语境中进行重新理解,强调了一种多元化和异质性意义上的不断生产和再生产的动态过程。当今,"后乡村"的重构牵涉多元主体、跨越多重尺度、交织流动关系,镶嵌于混杂的过程、话语和实践之中,"混杂性"成为理解日益复杂的乡村性的有益视角。从主体混杂与再物质化、网络混杂与关系乡村、意义混杂与融入现代性三个方面,对近年西方研究关于"后乡村"的混杂性视角进行系统评述,重新解读有关乡村性的认识,并探讨其对国内乡村研究的启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混杂性 乡村性 后乡村 重构 中国
原文传递
乡土文化在民宿中的表达形态:回归与构建 被引量:57
2
作者 张希 《闽江学院学报》 2016年第3期114-121,共8页
民宿行业的兴起不应简单视为乡村旅游中"宿在乡村"的配套发展,挖掘"民宿热"背后的乡土文化内涵有利于民宿行业的理性开发,保护与传承乡土文化,实现经济利益与文化传承的并进。民宿是经营者利用农村或者城镇房屋,结... 民宿行业的兴起不应简单视为乡村旅游中"宿在乡村"的配套发展,挖掘"民宿热"背后的乡土文化内涵有利于民宿行业的理性开发,保护与传承乡土文化,实现经济利益与文化传承的并进。民宿是经营者利用农村或者城镇房屋,结合当地人文、自然景观、生态、环境资源,提供游客具有乡村意象的休闲度假功能的住宿场所。其文化内涵主要体现在民宿地理区位的天然乡土性、民宿物质和精神形态的乡土韵味和民宿业主的乡土情结三个方面。对传统乡土文化的回归和对后乡土文化的构建则是乡土文化在民宿中的主要表达形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民宿 乡土文化 后乡村
下载PDF
“后乡村”语境下成都竹艺村的空间生产研究——基于三重乡村空间模型的视角 被引量:1
3
作者 张文力 朱喜钢 +1 位作者 何思琪 严永红 《热带地理》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280-291,共12页
政府引导城市资本发展乡村旅游已成为实现乡村振兴的重要路径,然而外力介入常导致“后乡村”场域内乡村主体的式微,探究“后乡村”社区的空间演变机制对可持续旅游发展具有参考意义。文章套用空间生产理论,借助多元利益主体分析,建立基... 政府引导城市资本发展乡村旅游已成为实现乡村振兴的重要路径,然而外力介入常导致“后乡村”场域内乡村主体的式微,探究“后乡村”社区的空间演变机制对可持续旅游发展具有参考意义。文章套用空间生产理论,借助多元利益主体分析,建立基于三重乡村空间模型的整体性研究框架。以成都竹艺村为案例,运用深度访谈和参与式观察等质性方法,分析“后乡村”多维空间的生产过程和机制。结果表明:1)竹艺村旅游发展通过租赁经营模式和社区治理模式的转换融合实现内外部驱动力量的优势叠加;2)租赁经营模式下乡村表征成为三重空间中的主导,作为权力主体的外部企业通过制度建构引导空间生产、实现旅游构想;3)社区治理模式明确了社区作为日常生活主体在乡村经济发展中的地位,保障了村民和村集体在空间生产中的话语权;4)“后乡村”社区的空间生产主要由乡村振兴政策的地方响应、资本通过下乡实现再循环、现代性流动下的主体行动和消费需求变迁下的视觉营销4种动力驱使。文章进一步拓展了三重乡村空间模型的本土化实证研究,有助于引导大都市郊区乡村旅游社区的健康发展,达到促进乡村经济发展和优化社会生态的双重目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三重乡村空间模型 空间生产 后乡村 旅游地 竹艺村
下载PDF
城郊融合类村庄的发展逻辑与治理新命题
4
作者 吴越菲 《中央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75-85,共11页
城郊融合类村庄是乡村更新和乡村振兴的重点领域,也是突破城乡融合发展问题的先行地带。乡村研究常常携带一个假设,即认为乡村发展的弱势主要来自城乡之间的融合程度不足。然而,城乡融合发展实现的内在逻辑为何,城郊融合型村庄又面临哪... 城郊融合类村庄是乡村更新和乡村振兴的重点领域,也是突破城乡融合发展问题的先行地带。乡村研究常常携带一个假设,即认为乡村发展的弱势主要来自城乡之间的融合程度不足。然而,城乡融合发展实现的内在逻辑为何,城郊融合型村庄又面临哪些发展的未预期后果和风险,对于以上问题的回答仍然存在诸多“知识黑箱”。在后乡土中国的现实背景下,亟须一种与之相呼应的“后乡村性”视角,更好地认识中国农业农村现代化进程中不断呈现出的开放性、差异性和能动性。基于对上海城郊乡村的经验考察,研究发现城郊融合型村庄出现了发展分离的未预期后果,亟待回应社会交易促进、区域社会资本重建、社区治理密度提升等乡村治理新命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城郊融合类村庄 发展逻辑 乡村治理 后乡村性
原文传递
面向“后乡村性”的农村社会学:认识论危机与变革
5
作者 吴越菲 《社会科学》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16-27,53,共13页
由传统“乡土社会”向“后乡土社会”的发展转型已经成为当前中国农村社会学研究的重要现实背景和理论命题。究竟何谓乡村转型之“后”?又如何认识乡村转型发展之“后”?这牵扯出当前农村社会学界感到焦灼但又尚未被充分讨论的认识论议... 由传统“乡土社会”向“后乡土社会”的发展转型已经成为当前中国农村社会学研究的重要现实背景和理论命题。究竟何谓乡村转型之“后”?又如何认识乡村转型发展之“后”?这牵扯出当前农村社会学界感到焦灼但又尚未被充分讨论的认识论议题。现代主义叙事框架下的农村社会学亟需补充新的认识框架,从而更好地理解“乡村”之存在与生成。如果说“乡村性”表达的是既存、稳定的结果特征,那么“后乡村性”则指向一种非既存、动态、开放的过程特征,其涉及人类社会制造乡村的反身性实践。当前乡村转型发展的“后乡村性”超越了现代主义话语的认识阈限,使传统农村社会学陷入认识论危机。面向“后乡村性”的当代中国农村社会学需要在“乡村”的再概念化、“超地域边界”的认识进路以及理论的自省性转向方面推动认识变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后乡村性” 农村社会学 认识论危机 变革
原文传递
“后乡土”、焦点透视与文学性的力量——论冉正万的中短篇乡土小说 被引量:1
6
作者 张智谦 《写作》 2023年第4期30-37,共8页
将乡土视为乡愁寄托之所或寓言启蒙之器的文学现代性叙事,不仅难以把握中国式现代化背景下乡村的“后乡土性”,更造成了文学对现实的遮蔽。因此,如何赓续现实主义传统,直面当下乡村,进而文学性地勾勒叙写“后乡土”的人与地,便成了当代... 将乡土视为乡愁寄托之所或寓言启蒙之器的文学现代性叙事,不仅难以把握中国式现代化背景下乡村的“后乡土性”,更造成了文学对现实的遮蔽。因此,如何赓续现实主义传统,直面当下乡村,进而文学性地勾勒叙写“后乡土”的人与地,便成了当代乡土小说创作的关键。冉正万不仅在视野观念上跳脱了文学现代性的藩篱,“发现”了新世纪贵州的各类乡村与乡风民俗的变化,更在艺术方法上赓续了现实主义焦点叙事,强有力地透视了“后乡土”的大地、生命与自我的存在。更可观瞻的是,其乡土叙事所蕴含的文学性力量,在带来由此及彼的灵魂触动的同时,再次使乡土叙事成为了心灵栖居的生存艺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后乡土 乡土小说 文学性 冉正万
下载PDF
散文写作中的“新古典主义”倾向及其对现代性的超越——以夏海涛散文为例
7
作者 许诺晨 《湖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期137-145,共9页
夏海涛的散文蕴含自然、风物、器物、亲情以及文化等诸多元素,全方位地探寻了个体生命与乡土相依为命的关系。通过对其散文的语言、结构以及相关散文创作评论的研究可以发现,夏海涛的散文通过对传统叙事和抒情方式的拆解,放弃对整体的追... 夏海涛的散文蕴含自然、风物、器物、亲情以及文化等诸多元素,全方位地探寻了个体生命与乡土相依为命的关系。通过对其散文的语言、结构以及相关散文创作评论的研究可以发现,夏海涛的散文通过对传统叙事和抒情方式的拆解,放弃对整体的追求,并将个体细节还原到生活,具有一种强烈的"后乡土"写作意味,同时兼具"新古典主义"倾向,实现了对单一"现代性"的超越。从作者诗人兼散文家的双重身份出发,这两种身份写作应是对"全文体"写作的一种探索与补充。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后乡土 新古典 现代性 超越
原文传递
“后乡村城镇化”与乡村振兴--当代德国乡村规划探索及对中国的启示 被引量:84
8
作者 黄璜 杨贵庆 +1 位作者 菲利普.米塞尔维茨 汉内斯.朗古特 《城市规划》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1期111-119,共9页
在"全球城镇化"语境下,提出基于"人口收缩"与"要素回流"二律背景的"后乡村城镇化"研究视角,解析了当代德国乡村发展的困境和探索方向。研究通过图林根乡村规划案例,解读当代德国乡村"自... 在"全球城镇化"语境下,提出基于"人口收缩"与"要素回流"二律背景的"后乡村城镇化"研究视角,解析了当代德国乡村发展的困境和探索方向。研究通过图林根乡村规划案例,解读当代德国乡村"自上而下"传统路径的发展困境及与之相对的"自下而上"补充路径和规划方法的探索,试图为新时期中国城乡关系定位和乡村规划建设贡献新的理论视角和规划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后乡村城镇化 人1:7收缩 要素回流 德国图林根 乡村规划
下载PDF
协同与融合:职业教育服务乡村振兴的逻辑理路 被引量:48
9
作者 朱德全 王志远 《陕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1年第5期114-125,共12页
中国的任何现代化进程,都绕不开乡村的现代化。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重要抉择与必由之路。而乡村振兴战略的最终实现,离不开职业教育的功能支持与路向引领。按照系统论的观点,把乡村社会系统解构为结构、要... 中国的任何现代化进程,都绕不开乡村的现代化。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重要抉择与必由之路。而乡村振兴战略的最终实现,离不开职业教育的功能支持与路向引领。按照系统论的观点,把乡村社会系统解构为结构、要素和功能3个因素单元,以此析厘职业教育服务乡村振兴的核心因素,借以建构以“跳出来”的跨界思维为逻辑前提、“走下去”的扎根行动为逻辑位育以及“融其中”的协同机制为逻辑进阶的职业教育服务乡村振兴的逻辑框架。在此基础上,以资源统整盘活职业教育服务乡村振兴的技术赋能,供给耦合激活职业教育服务乡村振兴的内部机理,多元联动保障职业教育服务乡村振兴的持久效能,进而构建职业教育服务乡村振兴的协同融合机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职业教育 乡村振兴 逻辑理路 乡村社会 后乡土性
下载PDF
后乡土中国的权力结构与村官政治 被引量:16
10
作者 陆益龙 《江苏行政学院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2016年第2期71-79,共9页
考察乡村政治的意义在于把握乡村社会的权力结构,以及其中的各种权力怎样治理乡村社会。经历革命、改造、改革和转型四次重大历史变迁的后乡土中国,乡村政治的基本性质已从"无为政治"转变为"村官政治",村官代理着... 考察乡村政治的意义在于把握乡村社会的权力结构,以及其中的各种权力怎样治理乡村社会。经历革命、改造、改革和转型四次重大历史变迁的后乡土中国,乡村政治的基本性质已从"无为政治"转变为"村官政治",村官代理着国家权力发挥着基础性作用。中国乡村政治转型并未出现由现代政治体系替代传统权力结构,而是表现为基层权威趋于官僚化,这是国家基层政权建设与乡村社会互动的一种结果。村官政治糅合了国家治理和乡村自治,有机地将国家利益、基层精英利益和村民利益整合起来,在功能上向发展与施惠型政治转变,从而达到了乡村政治在总体上的良性运行状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后乡土中国 权力结构 村官政治 村民自治
原文传递
后乡土中国时期乡村公共体育空间配置困境与善治路径 被引量:14
11
作者 邢金明 崔佳琦 +1 位作者 王松 刘波 《体育文化导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2期26-30,49,共6页
运用文献资料、逻辑分析等方法,剖析后乡土中国时期我国乡村公共体育空间配置困境及失衡成因,旨在走向善治,促进乡村体育的发展。主要结论:后乡土中国时期乡村公共体育空间存在地区失衡、政策失衡、组织失衡、要素失衡四个维度的配置困... 运用文献资料、逻辑分析等方法,剖析后乡土中国时期我国乡村公共体育空间配置困境及失衡成因,旨在走向善治,促进乡村体育的发展。主要结论:后乡土中国时期乡村公共体育空间存在地区失衡、政策失衡、组织失衡、要素失衡四个维度的配置困境;其深层原因源于乡村社会步入市场化发展转型期、乡村结构趋向分化和多样化发展态势、乡村社会熟人规则向交易规则演变、乡村公共社会空间公共性不断强化;建议进行乡村公共体育空间资源的优化配置、布局的顶层设计、体育文化的重新塑造以及格局的多元治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体育管理 乡村体育 公共体育空间配置 后乡土中国
下载PDF
“后精英政治”乡村治理模式的创新研究——基于万载县布成村的调查分析 被引量:8
12
作者 张芳山 《南昌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12年第6期38-44,共7页
乡村是政府执政的薄弱环节,同时也是政府建设和发展的重点。由于乡村资源相对匮乏、民主机制不健全、乡村干部待遇不高等原因,乡村精英日渐远离乡村政治。这种"后乡村精英"时代的治理存在着许多风险和困境,既不利于乡村经济... 乡村是政府执政的薄弱环节,同时也是政府建设和发展的重点。由于乡村资源相对匮乏、民主机制不健全、乡村干部待遇不高等原因,乡村精英日渐远离乡村政治。这种"后乡村精英"时代的治理存在着许多风险和困境,既不利于乡村经济的发展,也不利于乡村民主的推行,还使得国家政策在乡村的传达和执行面临阻碍,文化传承面临断层。如何创新乡村治理模式、超越传统的乡村治理模式,成为促进村庄经济发展、加快新农村建设必须解决的重大课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后乡村精英”时代 精英流失 乡村治理
下载PDF
后乡土中国语境下三农类短视频助力乡村振兴的价值阐释与路径选择
13
作者 陈聪 《宿州学院学报》 2024年第1期24-28,共5页
三农类短视频作为“新时代文本”,为展现乡村生活、助力乡村发展提供了一个全新的传播途径。运用田野调查法、数据分析法、深度访谈法对三农类短视频进行研究,结果表明,在乡村振兴战略深入推进的背景之下,三农类短视频的发展正逢其时,... 三农类短视频作为“新时代文本”,为展现乡村生活、助力乡村发展提供了一个全新的传播途径。运用田野调查法、数据分析法、深度访谈法对三农类短视频进行研究,结果表明,在乡村振兴战略深入推进的背景之下,三农类短视频的发展正逢其时,具有优化农村产业结构、重塑乡村生活图景、拓宽农民致富渠道的价值意蕴。民族要复兴,乡村必振兴。探索通过优质创作,提升短视频内容品质;凝聚合力,搭建多主体参与平台;经济变现,开辟多元乡村产业链;增值服务,推动共建共治共享等路径,让乡村资源借助短视频形式获得更大范围内连接与传播,以期实现农民增收、农村发展、农业兴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后乡土中国 三农 短视频 乡村振兴
下载PDF
后乡土社会孝道嬗变的现实图景与形成机理 被引量:6
14
作者 汪倩倩 《南京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2年第3期28-35,共8页
孝道是乡土文明的核心内容。随着乡土社会向后乡土社会的快速转变,孝道也随之发生了嬗变。以M村为实践调研点,从事生、事死两方面将孝道的内涵细化为养亲、敬亲、侍亲、顺亲、葬亲、祭亲等6个维度,全面考察孝道在后乡土社会中的诸多变... 孝道是乡土文明的核心内容。随着乡土社会向后乡土社会的快速转变,孝道也随之发生了嬗变。以M村为实践调研点,从事生、事死两方面将孝道的内涵细化为养亲、敬亲、侍亲、顺亲、葬亲、祭亲等6个维度,全面考察孝道在后乡土社会中的诸多变化与流动形式,深入剖析孝道嬗变的内在机理。研究表明:在后乡土社会,孝道嬗变是城镇化、市场化、国家制度等社会结构性力量与乡村社会的微观实践共同形塑的结果。孝道嬗变应在社会转型与乡村变迁的事实基础上去考量与判定,并将其作为基本出发点,构建起传统与现代相互协调、相互融合的新孝道伦理秩序,以一种开放包容的姿态服务于后乡土社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后乡土社会 孝道 伦理秩序
下载PDF
当下中国农村法治的迟滞与路径选择 被引量:5
15
作者 陆俊杰 《中共桂林市委党校学报》 2007年第3期47-50,共4页
后乡土社会改变了乡土社会封闭、固定与坚持的传统,属于农村经济、政治与思想转换进程中的过渡性阶段,需要逐渐寻找自己生存的法治根基。当下农村向现代法治社会转变中遇到了市场机制缺乏、民主政治根基薄弱、农民法治意识落后等现实阻... 后乡土社会改变了乡土社会封闭、固定与坚持的传统,属于农村经济、政治与思想转换进程中的过渡性阶段,需要逐渐寻找自己生存的法治根基。当下农村向现代法治社会转变中遇到了市场机制缺乏、民主政治根基薄弱、农民法治意识落后等现实阻隔。在推进法治进程中,应当以当下后乡土的现实选择强制性制度变迁为主和诱致性制度变迁为辅的理论与实践进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农村法治 后乡土社会 强制性制度 诱致性制度
下载PDF
后乡土时代下当代陶瓷婴戏图情感表达研究
16
作者 程国民 《中国陶瓷》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96-100,共5页
陶瓷婴戏图是陶瓷人物图的重要类型之一,以儿童为表现对象。我国已经由乡土时代步入到后乡土时代,基于后乡土时代变迁,以当代陶瓷婴戏图的情感表达为研究对象,通过与传统的对比和对现实的分析阐释当代陶瓷婴戏图情感表达的成因、方式、... 陶瓷婴戏图是陶瓷人物图的重要类型之一,以儿童为表现对象。我国已经由乡土时代步入到后乡土时代,基于后乡土时代变迁,以当代陶瓷婴戏图的情感表达为研究对象,通过与传统的对比和对现实的分析阐释当代陶瓷婴戏图情感表达的成因、方式、价值及局限性。基于后乡土时代变迁,当代陶瓷婴戏图情感表达的成因主要是创作者乡愁与怀旧的情感寄托、对平和与宁静的生活向往以及创作区域的乡土性,在内容、技法和思想上采取了契合于后乡土时代的情感表达方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陶瓷婴戏图 后乡土时代 情感表达
下载PDF
乡村教育的现代化张力及其调适 被引量:4
17
作者 柳丽娜 《教育研究与实验》 CSSCI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期41-48,共8页
形塑现代教育系统的现代化力量和后乡土社会的约束力共同作用于乡村教育。在现代化力量的形塑下,乡村教育具有教育系统一致化、标准化和不确定性的现代化品质。在后乡土社会的约束力下,乡村教育具有偏重于追求工具理性价值、难以割裂与... 形塑现代教育系统的现代化力量和后乡土社会的约束力共同作用于乡村教育。在现代化力量的形塑下,乡村教育具有教育系统一致化、标准化和不确定性的现代化品质。在后乡土社会的约束力下,乡村教育具有偏重于追求工具理性价值、难以割裂与“乡村”固有联系和不确定中蕴含确定性的特质。乡村教育处于“无为”和“为乡”,“供给单一”和“需求多元”,“确定的不确定性”和“有条件的不确定性”的三重张力之中。后乡土社会乡村教育现代化张力的调适可以从三方面努力:明晰乡村教育服务乡村的定位,发挥乡村教育振兴乡村的功能,确定乡村教育融入乡村的发展取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乡村教育 后乡土社会 现代化张力
原文传递
后乡土社会视域下农村治理的困境与对策 被引量:4
18
作者 王大伟 《安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6年第6期11-14,79,共5页
随着城乡二元结构的破除,农村社会面临着巨大的冲击和迅速的解构,已由传统乡土社会逐步进入"后乡土社会"发展模式。后乡土社会视域下农村存在农民自我意识强化与传统治理模式矛盾、农村政治精英角色多重化影响其决策行动的公... 随着城乡二元结构的破除,农村社会面临着巨大的冲击和迅速的解构,已由传统乡土社会逐步进入"后乡土社会"发展模式。后乡土社会视域下农村存在农民自我意识强化与传统治理模式矛盾、农村政治精英角色多重化影响其决策行动的公正性两大治理困境。提高农民的主体地位、充分发挥农民主动性、推动广大村民群体主动参与农村治理,同时建立完善的农村监督机制和激励机制以及农村文化建设及法制建设是化解以上困境的对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后乡土社会 农村治理 矛盾 参与机制
下载PDF
后乡土社会视角下农民集中居住区秩序重建及反思--基于苏北的实证调查 被引量:2
19
作者 田鹏 《长白学刊》 北大核心 2022年第2期127-136,共10页
随着乡村振兴战略全面实施及新农村建设深入推进,人口、产业、生态等资源要素在城乡互惠流动的同时,传统乡土性逐渐消解式微,如何重塑后乡土社会地域认同及整合机制是农民集中居住区重建的关键。基于后乡土社会理论视角,从地域空间、组... 随着乡村振兴战略全面实施及新农村建设深入推进,人口、产业、生态等资源要素在城乡互惠流动的同时,传统乡土性逐渐消解式微,如何重塑后乡土社会地域认同及整合机制是农民集中居住区重建的关键。基于后乡土社会理论视角,从地域空间、组织体系及社会结构维度考察苏北农民集中居住区秩序重建的实践过程发现,完成物理空间整合的农民集中居住区依然不同程度延续着传统乡土社会整合机制,使得现代普遍主义价值取向的地域关联及社会认同机制难以有效建立,后乡土社会样态的农民集中居住区公共性重建缺乏必要的社会基础。因此,如何突破制度红利型动力机制及行政主导实践逻辑重塑后乡土社会整合机制,就成为农民集中居住区重建地域公共性并顺利过渡到社会生活共同体的关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农民集中居住区 后乡土社会 乡土性 秩序重构
下载PDF
破土与重建:“后乡土”时代农村社会关系的变迁与发展研究 被引量:2
20
作者 郭长伟 王跃 《江苏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6年第3期131-135,共5页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社会的深刻变革以及现代化、工业化、城市化、市场化的快速发展急剧改变了中国农村面貌、农村社会结构和农民生活方式。同时,促使村落社会转型,乡村由此也进入到所谓的"后乡土"时代。"后乡土"...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社会的深刻变革以及现代化、工业化、城市化、市场化的快速发展急剧改变了中国农村面貌、农村社会结构和农民生活方式。同时,促使村落社会转型,乡村由此也进入到所谓的"后乡土"时代。"后乡土"时代,社会结构、乡土文化、人际交往世界都发生了深刻变化,乡土社会从而出现一个由"破"到"立"的内在要求。为整合乡土社会,再造乡土团结,应加大国家政权对乡土政权的介入和对接,完善村民自治制度;加强农村自治组织建设,提高村落整合能力;积极发展新型城镇化,尝试建设中心村;运用现代网络技术架起外出人员对乡土的情感桥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后乡土”社会 农村社会关系 农村变迁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