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5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后全球化时代的中国法哲学:机遇与挑战 被引量:7
1
作者 於兴中 《太平洋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0期11-19,共9页
在某种意义上来说,法学研究同其他领域一样也进入了"后全球化时代",而后全球化时代意味着法学界"无王期"的到来、主流话语霸权的结束及反阿基米德-笛卡尔点—线思维认识论的兴起。后全球化时代给中国法哲学的发展... 在某种意义上来说,法学研究同其他领域一样也进入了"后全球化时代",而后全球化时代意味着法学界"无王期"的到来、主流话语霸权的结束及反阿基米德-笛卡尔点—线思维认识论的兴起。后全球化时代给中国法哲学的发展提供了非常好的机会,本文探讨了全球化的现状、法学界无王期的到来、中国法哲学面临的机遇、与机遇同在的困难,以及如何应对困难的几种可能性等相互关联的问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后全球化 中国法哲学 反阿基米德-笛卡尔认识论 主流法学 法理学
下载PDF
后全球化时代的生存境遇与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的原创性贡献及其意义 被引量:4
2
作者 袁祖社 《教学与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23年第2期37-47,共11页
共同体是人类群体性生存的基本事实。共同体之于人类,一直具有生存本体性、历史-实践合理性、主体并生-共在性、价值共创性、团结-合作共赢性、惠益共享性、智识共升性、认同与意义生成性等多重文化人类学的意义。就此而言,共同体是人... 共同体是人类群体性生存的基本事实。共同体之于人类,一直具有生存本体性、历史-实践合理性、主体并生-共在性、价值共创性、团结-合作共赢性、惠益共享性、智识共升性、认同与意义生成性等多重文化人类学的意义。就此而言,共同体是人类自我造就、自我确证、自我实现、自我观照的最基本的方式。共同体演变历程中的不同形态,都可以视为人类发现、创造、寻找自己与对象性世界之间合理关系的卓越的探索性成果。与以往共同体思想及其目标指向和方案不同,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思想不仅仅是一种基于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理论根基的重新解释世界的新世界观,其最具原创性意义的思想贡献在于,它更强调实际地、现实地“改变世界”的集体行动逻辑。也正是在这个意义上,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自从提出以来,作为一种面向公正、美好世界的中国智慧、中国方案,因其在人类发展理性、共同体理性、新价值理性以及治理理性和逻辑等方面的一系列创新性建树,不仅被写进了联合国决议,而且作为一种新的规范理性识见,正在成为国际社会化解冲突、谋求新的价值共识、寻求“共处于一体的正确生活的方略与智慧”的最具确当性的理据与价值依循。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后全球化 共同价值 中国式现代化 人类命运共同体
原文传递
时代的法理学:价值选择与文明对话 被引量:1
3
作者 张薇薇 《浙江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期45-52,共8页
本文从认识我们这个时代的基本特征入手,进而探讨与我们这个时代相适应的法理学。文章认为.我们所处的时代具有两个最基本的特征。一是后现代、后全球化、后人类中心主义的时代,二是网络时代。这两个特征在当今世界的法理学界也有所... 本文从认识我们这个时代的基本特征入手,进而探讨与我们这个时代相适应的法理学。文章认为.我们所处的时代具有两个最基本的特征。一是后现代、后全球化、后人类中心主义的时代,二是网络时代。这两个特征在当今世界的法理学界也有所体现。世界法理学界已经进入无主流时代,这有利于中国发展自己的法理学。作者认为,发展具有中国特色的法理学.至少有五条路可走,这五条路分别是进一步发展马克思主义法学、认真研究并反思西方法理学的主要理论体系和基本观点、重新解读中国法律思想传统、归纳总结中国法律现实的实践经验.以及主动运用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研究的方法和成果从事法理学的创新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后全球化 后人类中心主义 网络时代 法理学的非主流时代 中国特色法理学
下载PDF
后全球化的文化生态演化:从同质化到分形化 被引量:1
4
作者 高小康 《江苏行政学院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期20-27,共8页
20世纪的"全球化"是全球同质化时代。21世纪的世界从全球化走向后全球化,国际关系从美国主导的全球体系分裂,形成不同质的文化实体之间的并置冲突。随着网络媒体的发展,文化冲突从传统的政治、民族、宗教冲突格局扩散开来,转... 20世纪的"全球化"是全球同质化时代。21世纪的世界从全球化走向后全球化,国际关系从美国主导的全球体系分裂,形成不同质的文化实体之间的并置冲突。随着网络媒体的发展,文化冲突从传统的政治、民族、宗教冲突格局扩散开来,转向流动、多维的分形化复杂关系;由网络新媒体的微分化传播造成的分形传播与交流新生态将对全球文化的未来发展趋势尤其是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需要产生深刻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后全球化 同质化 分形化 全球文化新生态
原文传递
后全球化视野下的社会管理 被引量:1
5
作者 鲍宗豪 洪菲菲 《上海行政学院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期64-72,共9页
本文以后全球化时代的变革与特征为切入点,将中国社会置入世界大环境中,研究其存在问题的普遍性与特殊性,在此基础上构建了社会管理系统目标的三维坐标,并结合中国社会最突出的社会矛盾与现实问题,阐释了后全球化时代加强社会管理的主... 本文以后全球化时代的变革与特征为切入点,将中国社会置入世界大环境中,研究其存在问题的普遍性与特殊性,在此基础上构建了社会管理系统目标的三维坐标,并结合中国社会最突出的社会矛盾与现实问题,阐释了后全球化时代加强社会管理的主要任务和实践情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后全球化 社会管理 社会诚信 社会责任
原文传递
后全球化时代中国电影的发展转变与文化共同体重建
6
作者 巩杰 《民族艺术研究》 2018年第4期101-108,共8页
2016年以来,世界进入了全球化深入发展的后全球化时代,中国电影的发展也产生了显著的变化,主要表现在新主流电影的悄然崛起,新电影力量的异军突起,商业类型片在持续完善提升品质,艺术电影在艺术探索中对现实问题进行了及时的关注和深入... 2016年以来,世界进入了全球化深入发展的后全球化时代,中国电影的发展也产生了显著的变化,主要表现在新主流电影的悄然崛起,新电影力量的异军突起,商业类型片在持续完善提升品质,艺术电影在艺术探索中对现实问题进行了及时的关注和深入的思考。在后全球化时代,为了反对和抵制长期以来美国的文化霸权和好莱坞电影的全球化入侵,作为民族电影的中国电影在文化、艺术和产业形态的全面勃兴就显得尤为重要。在后全球化时代,中国电影要获得良性可持续发展,就要进行系统性的价值重构和体系重建。中国电影要在文化生态、作者观念、观众素养和评价评论等方面进行电影文化共同体重构,进而凸显电影作品的精神价值、民族文化和影像技艺,以促进中国电影的持续繁荣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后全球化时代 文化传播 文化共同体 空间建构
下载PDF
WTO改革视角下再论中国的发展中国家地位 被引量:7
7
作者 马莹 《上海对外经贸大学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2019年第6期14-24,共11页
当前国际社会对发展中国家概念并没有明确的界定,致使中国的发展中国家地位频频受到质疑。无论是世界银行的WDI指数还是联合国开发计划署的HDI指数,中国都仍是发展中国家。但中国仍面临经济体量说、国际影响力说、技术发展说和产业政策... 当前国际社会对发展中国家概念并没有明确的界定,致使中国的发展中国家地位频频受到质疑。无论是世界银行的WDI指数还是联合国开发计划署的HDI指数,中国都仍是发展中国家。但中国仍面临经济体量说、国际影响力说、技术发展说和产业政策说四种主要质疑。事实上,这种质疑是后全球化时代,世界经济钟摆运动的反向,本质上是对国际经济危机的一种应激反应。因此,中国作为世界最大的发展中国家,应继续坚持多边贸易体制,以发展视角参与国际规则的讨论与制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发展中国家 WTO改革 后全球化时代
原文传递
后全球化时代空间与地方的关系演进及其内在理路——兼论一种地方美学的构建 被引量:10
8
作者 张娜 高小康 《探索与争鸣》 CSSCI 北大核心 2020年第7期87-97,159,共12页
在由地理空间、移动互联空间等构成的后全球空间中,“地方”并没有消失,反而在与“空间”的互生与互塑中呈现出深度融合关系。后全球空间与地方经验的混杂与再融显现出“地方”发展的新的可能性。“地方”逐渐从实体社区空间走向情感的... 在由地理空间、移动互联空间等构成的后全球空间中,“地方”并没有消失,反而在与“空间”的互生与互塑中呈现出深度融合关系。后全球空间与地方经验的混杂与再融显现出“地方”发展的新的可能性。“地方”逐渐从实体社区空间走向情感的、符号的、虚拟的空间,或者说这是多重空间互渗后的体验空间。这种变化极大拓展了“地方”的意义结构,使其变成透视后全球化的一个窗口、界面或方法。由此,我们提出后全球空间的一种建构——地方美学,以审视高度全球化影响下的全球与地方、传统与现代、现实与虚拟等。地方美学的构建具有维护文化多样性、重构文化主体间性,召唤、延续后全球空间的地方情感,理解网络文化与新型虚拟地方关系等多方面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后全球化 空间混杂 微空间 地方经验 地方美学
原文传递
全球化语境中的中国当代文论建设 被引量:3
9
作者 赖振寅 《青海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3年第6期101-105,共5页
文论界对"全球化语境"的研讨已历时数年。学者们大多是将其视为不言自明的术语及理论加以运用,并未对"全球化语境"的可行性、适用性予以充分论证,对其可能造成的后果亦缺乏清醒认识。目前条件下的"全球化语境&... 文论界对"全球化语境"的研讨已历时数年。学者们大多是将其视为不言自明的术语及理论加以运用,并未对"全球化语境"的可行性、适用性予以充分论证,对其可能造成的后果亦缺乏清醒认识。目前条件下的"全球化语境"实质上是一种"后现代性全球化"。这是一种纯西方式的语境。对这种语境的营造、追捧、推广,在很大程度上是对于文化殖民主义、"西方中心论"的认同与接受。本文旨在通过对其的重新研核及对当代文论发展历程的全面反思,列举出我们的文论建设中所存在的经验前置、语境混淆、观念错位、价值迷失等问题。要建设,而不是解构或颠覆,这是本文的核心观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全球化语境 同质性 全球认同 后现代性全球化 拿来主义
下载PDF
后全球时代高校师资国际化实施困境及未来展望 被引量:1
10
作者 席璐 张大鲁 《中国医学教育技术》 2023年第2期161-165,共5页
师资国际化是高等教育国际化的重要参数。该研究利用知识图谱及文献研究方法,明确了师资国际化的研究热点,梳理了相关概念、内涵及建设标准、建设路径等内容,综合研判了后全球时代高校师资国际化实施的困境,包括人员流动受阻、在线教学... 师资国际化是高等教育国际化的重要参数。该研究利用知识图谱及文献研究方法,明确了师资国际化的研究热点,梳理了相关概念、内涵及建设标准、建设路径等内容,综合研判了后全球时代高校师资国际化实施的困境,包括人员流动受阻、在线教学质量要求、外籍教师不稳定、中外师资互动不足等都对师资国际化建设带来新的挑战。在此基础上,指出高校要以创新国际交流与合作为突破口,创新新形式、拓展新领域,加快师资国际化建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后全球时代 师资国际化 实施困境
下载PDF
企业生物多样性信息披露:调查、分析与建议 被引量:2
11
作者 赵阳 李宏涛 《生物多样性》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1期23-29,共7页
近年来我国每年发布《企业社会责任报告》近2,000份,有相当比例包含生物多样性内容。但长期以来,披露内容的实质性与可信度严重不足,亟需引导、规范和审核。本文探讨建立我国企业生物多样性信息公开透明机制,旨在解决两个主要问题:一是... 近年来我国每年发布《企业社会责任报告》近2,000份,有相当比例包含生物多样性内容。但长期以来,披露内容的实质性与可信度严重不足,亟需引导、规范和审核。本文探讨建立我国企业生物多样性信息公开透明机制,旨在解决两个主要问题:一是风险规避,二是资源调动。本文根据《生物多样性公约》相关规定,首先梳理企业生物多样性信息披露国内外进展,指出存在内容碎片化,科学指标缺失,结果难以比较,投入产出、同业及历史数据缺乏比对分析等不足。其次,采用5个生物多样性指标,进一步对《企业社会责任报告评估指数》研究发现:不同行业差异化明显、金融机构催化作用凸显、重视纳入制度战略框架、报告内容同质化严重、定性描述多于定量分析、货币化核算方法缺失、资金投入信息披露保守、未经第三方独立审核等特点。最后,提出提高企业透明度的4项建议:(1)加强顶层设计纳入,(2)改进环境政策指引,(3)优化金融激励措施,(4)强化公司能力建设。这将为政府和金融部门量化生态影响,管控投资风险,实施扩大生物多样性融资决策提供支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企业生物多样性信息披露 企业社会责任报告 商业透明度 2020年后全球生物多样性框架 框架执行机制 报告与审查机制
原文传递
回望与前行:全球及后全球时代的美术史研究——第九届全国高等院校美术史年会综述
12
作者 韩雅俐 《天津美术学院学报》 2016年第1期71-75,共5页
第九届全国高等院校美术史年会"回望与前行:全球及后全球时代的美术史研究"如期在广州美术学院举行。本次会议旨在重温经典、重读经典、创造经典,"回望"是回望艺术的历史,"前行"是展望艺术和艺术史发展... 第九届全国高等院校美术史年会"回望与前行:全球及后全球时代的美术史研究"如期在广州美术学院举行。本次会议旨在重温经典、重读经典、创造经典,"回望"是回望艺术的历史,"前行"是展望艺术和艺术史发展的未来。本次会议在对传统美术史学材料整理研究的同时,强调学科之间的跨界与融合,在全球及后全球时代背景下不断开阔美术史研究视野,使美术史研究变得更加开放与丰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全国高等院校美术史年会 全球时代 后全球 时代 回望与前行 经典
下载PDF
后殖民理论与第三世界国家建筑
13
作者 孙蓉蓉 《成都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00年第3期48-52,共5页
后现代主义争鸣平息之后 ,是一个多元共生的非主流时代。随着全球化浪潮的到来 ,原来处于边缘的后殖民理论 ,逐渐向中心移动 ,成为当今西方乃至国际社会文论界关注的焦点。本文分析了以印度建筑师CharlesCorrea作品为代表的第三世界国... 后现代主义争鸣平息之后 ,是一个多元共生的非主流时代。随着全球化浪潮的到来 ,原来处于边缘的后殖民理论 ,逐渐向中心移动 ,成为当今西方乃至国际社会文论界关注的焦点。本文分析了以印度建筑师CharlesCorrea作品为代表的第三世界国家的建筑 ,试图探求其意识形态方面的本质 ,以及建筑领域的全球化与本土化的关系问题 ,及其对我国建筑的启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后殖民理论 全球化 本土化 第三世界国家建筑
下载PDF
“2020年后全球生物多样性框架”进展及展望 被引量:15
14
作者 耿宜佳 田瑜 +1 位作者 李俊生 徐靖 《生物多样性》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2期238-243,共6页
"2020年后全球生物多样性框架"是当前《生物多样性公约》谈判的焦点议题之一。本文阐述了框架制定的背景,介绍了"2020年后全球生物多样性框架"不限成员名额工作组(Open Ended Working Group, OEWG),的谈判过程,综... "2020年后全球生物多样性框架"是当前《生物多样性公约》谈判的焦点议题之一。本文阐述了框架制定的背景,介绍了"2020年后全球生物多样性框架"不限成员名额工作组(Open Ended Working Group, OEWG),的谈判过程,综合分析了缔约方在各有关磋商进程中的观点,以及目前缔约方对框架各个要素的共识和分歧,评估了框架的制定进展,并就框架的设计提出四点展望:(1)阐明转型变革的具体实施路径;(2)平衡反映公约三大目标;(3)加强与其他全球治理进程的协同;(4)强化框架对全球及缔约方履约进展的评估和审查。最后提出对我国的建议:(1)及时更新国家生物多样性战略与行动计划(National Biodiversity Strategies and Action Plans, NBSAP);(2)加强国内生物多样性工作的协调;(3)继续加强生态环境执法和责任机制。为缔约方更好参与框架制定进程,深入了解框架及其磋商进展提供参考,并为下一步框架制定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可持续发展 生物多样性公约 第15次缔约方大会(COP15) 2020年后全球生物多样性框架
原文传递
《生物多样性公约》下有关农药化肥减量化要求及我国的对策建议 被引量:13
15
作者 刘鑫 王蕾 +5 位作者 胡飞龙 马月 于赐刚 卢晓强 刘立 郑苏平 《生态与农村环境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9期1129-1136,共8页
化肥农药的长期、不合理施用,导致环境污染等一系列连锁反应,引发越来越多缔约方、非政府组织和专家的关注。作为《生物多样性公约》(以下简称《公约》)履约的重要内容之一,化肥农药问题对环境污染、农业生物多样性、可持续供应链、激... 化肥农药的长期、不合理施用,导致环境污染等一系列连锁反应,引发越来越多缔约方、非政府组织和专家的关注。作为《生物多样性公约》(以下简称《公约》)履约的重要内容之一,化肥农药问题对环境污染、农业生物多样性、可持续供应链、激励措施和主流化等议题具有实践意义。通过系统搜集、对比国内外化肥农药施用现状,梳理与《公约》相关目标的进展及演变进程,深入分析该领域面临的严峻形势及存在问题。在此基础上,提出如下4点建议:(1)建立生态农业生产体系,平衡《公约》3大目标,提升化肥农药利用效率;(2)完善可持续供应链体系,减少供应链过程产生的污染和生物多样性损失;(3)明确我国在2020年实现农药化肥零增长,以及在该领域已不存在不利于生物多样性保护的补贴政策的客观事实;(4)将化肥农药因素纳入国家农业政策,并将其与绿色发展、循环经济等其他部门战略相结合。作为《公约》第十五次缔约方大会(COP15)的东道国和候任主席国,中国将以COP15召开为契机,实现污染与主流化、有害补贴、可持续供应链等重难点议题的协同和有效解决,为“2020年后全球生物多样性框架”的达成奠定基础,也为中国农业可持续转型提供重要支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主流化 生物多样性有害补贴 可持续供应链 2020年后全球生物多样性框架
下载PDF
自然保护地生物多样性保护研究进展 被引量:13
16
作者 王伟 周越 +1 位作者 田瑜 李俊生 《生物多样性》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0期48-61,共14页
建立自然保护地是保护生物多样性最为重要的措施之一。总体来看,自然保护地生物多样性保护研究主要围绕关键生态系统以及珍稀濒危物种等保护对象的状态以及变化两个层面进行,并重点关注自然保护地数量与面积、保护了多少重要生态系统和... 建立自然保护地是保护生物多样性最为重要的措施之一。总体来看,自然保护地生物多样性保护研究主要围绕关键生态系统以及珍稀濒危物种等保护对象的状态以及变化两个层面进行,并重点关注自然保护地数量与面积、保护了多少重要生态系统和物种、能否有效保护生物多样性等一系列科学问题。然而,在自然保护地生物多样性保护研究方面,还缺少针对上述研究领域的系统性综述。为此,本文系统梳理了自然保护地空间布局及其与生物多样性分布的关系、自然保护地生物多样性变化及其保护成效等近20年来相关领域的研究进展。自然保护地的空间布局以及与生物多样性分布的关系主要围绕自然保护地与生物多样性在某一阶段的状态开展研究,致力于探究自然保护地“保护多少”“代表性如何”“在哪儿保护”等一系列关键科学问题。同时,自然保护地内的生物多样性会随着气候变化、人类活动以及自身演替等发生时空动态变化,基于自然保护地生物多样性变化分析,各国学者在全球尺度、国家尺度和单个自然保护地进行了大量的保护成效评估研究,并逐渐发展出了自然保护地内外配对分析方法以提升保护成效评估的精度,进而识别出不同自然保护地的主要影响因素。在此基础上,本文进一步对自然保护地生物多样性保护研究提出了展望,主要包括:(1)综合考虑自然保护地生物多样性状态和变化;(2)开展多目标协同的自然保护地空间优化布局;(3)强化自然保护地主要保护对象的识别、调查与监测;(4)提升自然保护地的质量和连通性;(5)探究自然保护地管理措施与保护成效的关联机制。本文可为“2020年后全球生物多样性框架”的制定与实施特别是在自然保护地体系建设与优化方面提供参考与借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爱知目标 保护成效 代表性 国家公园 生物多样性关键区 自然保护区 2020年后全球生物多样性框架
原文传递
简述《2020年后全球生物多样性框架》谈判进展 被引量:12
17
作者 罗茂芳 郭寅峰 马克平 《生物多样性》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1期1-13,共13页
《生物多样性公约》(简称《公约》)第十五次缔约方大会(COP15)第二阶段会议上将审议通过正在编制的2020年后全球生物多样性框架(简称“框架”)。该框架具有里程碑意义,对未来全球生物多样性保护、经济和社会发展有重要指导作用。由于生... 《生物多样性公约》(简称《公约》)第十五次缔约方大会(COP15)第二阶段会议上将审议通过正在编制的2020年后全球生物多样性框架(简称“框架”)。该框架具有里程碑意义,对未来全球生物多样性保护、经济和社会发展有重要指导作用。由于生物多样性的持续丧失,只有通过变革式的转型,才能实现到2050年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美好愿景。框架以变革理论为基础,拟制定雄心勃勃又务实平衡的生物多样性保护目标。生物多样性与人类息息相关,目标的制定将对人类社会的生产、消费等产生重大影响。由于《公约》机制和框架磋商的复杂性等多种原因,仅极少数人完整地了解框架的内容和谈判进程。经过框架不限成员名额工作组(以下简称“OEWG”)4次会议的磋商,框架结构和要素已基本确定,其中最受关注的是22个2030年行动目标,包括减少对生物多样性的威胁(行动目标1-8)、通过可持续利用和惠益分享来满足人的需求(行动目标9-13)和执行工作和主流化的工具和解决方案(行动目标14-22)3个部分。本文介绍了OEWG第四次会议磋商的框架草案中行动目标的谈判进展,对框架中30×30目标、资源调动等核心议题进行了分析,从而为管理部门、科研机构、企业、社会组织、从事生物多样性教育和保护的广大工作者等社会各界了解全球生物多样性治理对国际经济秩序的重塑提供视角和方法上的参考,从而更好地把握参与科技、贸易、投资、制造等领域国际竞争的环境政治动态与方向,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共建地球生命共同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物多样性 2020年后全球生物多样性框架 《生物多样性公约》 保护目标 第十五次缔约方大会 执行机制
原文传递
2020年后生物多样性保护需要建立新的资金机制 被引量:11
18
作者 魏伟 申小莉 刘忆南 《生物多样性》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2期259-268,共10页
《生物多样性公约》第十五次缔约方大会(COP15)将评估全球生物多样性保护已有进展,审议并通过"2020年后全球生物多样性框架",后者是实现2050愿景"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关键,有助于达成联合国可持续发展的目标。生物多... 《生物多样性公约》第十五次缔约方大会(COP15)将评估全球生物多样性保护已有进展,审议并通过"2020年后全球生物多样性框架",后者是实现2050愿景"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关键,有助于达成联合国可持续发展的目标。生物多样性资金机制现在是将来也是实施全球生物多样性保护行动计划的重要保证。根据《生物多样性公约》信息交换所的数据,目前各缔约方每年对本国生物多样性保护的投资额度占其当年国内生产总值(GDP)的比例比较小。中国作为发展中国家,2015年时生物多样性保护资金投入占GDP比例为0.255%,在世界各国中处于比较高的水平。近年中国对生物多样性保护的投入连年增加,2019年时已经达约0.6%。有研究表明,目前全球每年生物多样性保护资金的缺口至少500亿美元,未来十年还有更大的资金缺口,而且当前已有生物多样性资金渠道比较单一,并存在一些短板,远远不能满足生物多样性保护行动的要求,急需建立新的资金机制,调动更多资源,推动2030年生物多样性保护任务和目标的实现。《生物多样性公约》的资金机制可以与包括《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在内的其他相关环境公约协同增效,比如基于自然的解决方案将生物多样性保护与气候变化减缓等环境目标联系起来。中国作为COP15的东道国,有积极协调磋商的责任,力求在大会上推动形成一个新的资金机制,即全球生物多样性保护基金,为"2020年后全球生物多样性框架"的实施保驾护航。新的生物多样性保护资金机制将独立于现有的生物多样性保护资金机制,具有多样化投资渠道并引入绩效评估机制,将经费与任务目标关联,提高资金的使用效率,支持发展中国家的生物多样性保护行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2020年后全球生物多样性框架 资金机制 全球生物多样性新基金 基于自然的解决方案
原文传递
《生物多样性公约》审查机制的现状、挑战和展望 被引量:10
19
作者 于书霞 邓梁春 +1 位作者 吴琼 王真 《生物多样性》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2期238-246,共9页
生物多样性丧失是全球共同面临的一项重大挑战,强化《生物多样性公约》的执行是生物多样性全球治理当前面临的迫切问题,而推进审查机制建设则是强化执行的一项重要议题,引起国际社会高度关注。《生物多样性公约》框架下已初步建立起一... 生物多样性丧失是全球共同面临的一项重大挑战,强化《生物多样性公约》的执行是生物多样性全球治理当前面临的迫切问题,而推进审查机制建设则是强化执行的一项重要议题,引起国际社会高度关注。《生物多样性公约》框架下已初步建立起一套涉及多个维度的审查机制,不断审查《生物多样性公约》及其有关议定书和其他法律文书的执行情况。然而,审查机制面临着参与审查并强化问责的政治意愿尚显不足、国家信息投入有待加强、审查结论有待助力强化《生物多样性公约》执行、各类审查工具需加强统筹协调等主要问题,由此也制约了审查工作的完善性和有效性。本文概述了《生物多样性公约》框架下的执行机制,并重点梳理了审查机制的主要环节和内容,分析了当前面临的主要障碍,并就审查机制的进一步建设与强化提出建议,以期为开展《生物多样性公约》履约与制度建设,以及有关的研究工作提供参考。在战略层面,本文认为应当在整体、全面和平衡地推进构建"2020年后全球生物多样性框架"的前提下推进《生物多样性公约》审查机制建设,应当加强高层政治推动并调动各方行动意愿,为发展中国家适用一定的和必要的灵活性;在技术层面,本文认为应当强化作为《生物多样性公约》审查机制前端的国家信息汇报,应鼓励缔约方参与具有促进性的审查工作,为国家自主评估执行情况提供重要补充,并且审查内容也应当全面和平衡,可以考虑采取全球盘点机制助力各方弥合执行差距并提升执行力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物多样性 生物多样性公约 爱知目标 2020年后全球生物多样性框架 执行机制 审查机制
原文传递
其他有效的区域保护措施的国际经验及对中国2020年后生物多样性保护的启示 被引量:7
20
作者 靳彤 卜君玉 马建忠 《西部林业科学》 CAS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期1-8,共8页
作为就地保护措施的重要手段,与人们所熟知的建立保护地(protected areas, PAs)相比,其他有效的区域保护措施(other effective area-based conservation measures, OECMs)近五年来在国际上逐渐得到重视,被认为是能够兼顾经济社会因素、... 作为就地保护措施的重要手段,与人们所熟知的建立保护地(protected areas, PAs)相比,其他有效的区域保护措施(other effective area-based conservation measures, OECMs)近五年来在国际上逐渐得到重视,被认为是能够兼顾经济社会因素、大幅增加陆地和海洋受保护面积、推动“3030目标实现”的新型保护工具。为了探索OECMs的保护机制,本文在概述OECMs发展历程、概念辨析、认定和报告流程的基础上,重点梳理OECMs在全球范围内的研究进展、认定和报告现状,以加拿大的海洋庇护所为例,详细解读OECMs在推动受保护面积目标实现中的典型应用,以及全球视角下OECMs的价值、挑战及其2020年后的发展机遇,最后结合中国生物多样性就地保护现状,对未来OECMs在中国的应用提出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其他有效的区域保护措施(OECMs) 2020年后全球生物多样性框架 就地保护 “3030目标”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