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斯皮瓦克和她的后殖民女权主义批评 |
于文秀
|
《求是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
2005 |
18
|
|
2
|
族群政治、性别政治和阶级政治的三维空间——后殖民女性主义批评视角简析 |
刘莉
|
《山西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
2004 |
6
|
|
3
|
重构黑人女性身份 再现自我化过程——《宠儿》的后殖民女性主义解读 |
王婷
石云龙
|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
2011 |
9
|
|
4
|
沉默·抵抗·对话——从后殖民女性主义角度看伍慧明小说《骨》中的华裔女性形象 |
李莉
|
《皖西学院学报》
|
2009 |
4
|
|
5
|
从他者到自我,从历史到未来——《耻》的后殖民女性主义解读 |
刘蓉蓉
|
《绥化学院学报》
|
2011 |
4
|
|
6
|
从后殖民女性主义解读卡玛拉·玛坎达雅《筛子中的甘露》 |
肖望华
孙妮
|
《重庆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
2017 |
3
|
|
7
|
“他者”身份的颠覆——《女勇士》的后殖民女性主义解读 |
石岩
|
《四川教育学院学报》
|
2011 |
3
|
|
8
|
从沉默到“呐喊”:论《接骨师之女》中的身份建构 |
王静
曹永俐
赵羽
何军侠
|
《南京工程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
2017 |
2
|
|
9
|
后殖民女性主义视阈下的《皮格马利翁》 |
段绍俊
赵瑾
|
《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
|
2015 |
1
|
|
10
|
后殖民主义视域下《我的个神啊》 |
田秒
|
《海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
|
2018 |
0 |
|
11
|
当代儿童小说话语层的后殖民女性主义话语分析——以程玮作品为例 |
王帅乃
|
《昆明学院学报》
|
2014 |
1
|
|
12
|
消声、言说与成长:马歇尔的《褐姑娘、褐砖房》研究 |
方红
|
《复旦外国语言文学论丛》
CSSCI
|
2017 |
1
|
|
13
|
失语者的抗争——以谭恩美《喜福会》华裔女性为例 |
阮逸蓉
|
《河北能源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
2022 |
0 |
|
14
|
《藻海无边》中的“女勇士” |
王涛
|
《南京工程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
2010 |
1
|
|
15
|
后殖民女性主义下汤亭亭小说中的华裔女性身份缺失与建构 |
邱畅
|
《沈阳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
2019 |
1
|
|
16
|
双重“他者”的逃离:后殖民女性主义视角下的《关于桑蓓莉卡女郎的日记》 |
汪佳
王美萍
|
《广西科技师范学院学报》
|
2016 |
1
|
|
17
|
黑人女性身份建构研究——以《斯苔拉如何回到最佳状态》为例 |
毛艳华
|
《浙江万里学院学报》
|
2016 |
0 |
|
18
|
“忆苦”还是“思甜”:透析《喜福会》中的东方“他者”形象 |
常敏
|
《海外英语》
|
2011 |
0 |
|
19
|
从《爱情和其他魔鬼》看马尔克斯的后殖民女性观 |
唐思思
|
《镇江高专学报》
|
2020 |
0 |
|
20
|
迷途知返,人生礼赞——《寡妇赞歌》中艾维的文化身份建构 |
江妍
孙妮
|
《重庆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
2014 |
0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