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6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后末日科幻想象里的性别、自然与解放--以《疯狂的麦克斯:狂怒之路》为例
1
作者 王雨童 《媒介批评》 2021年第2期176-186,共11页
本文从经典后末日电影《疯狂的麦克斯》系列的新作《疯狂的麦克斯4:狂怒之路》引发的文化争议入手,首先分析后末日电影类型形成的影像风格和故事模式,作为西部片变奏的欧美后末日电影遭遇英雄叙事危机;继而指出《狂怒之路》的创新焦点,... 本文从经典后末日电影《疯狂的麦克斯》系列的新作《疯狂的麦克斯4:狂怒之路》引发的文化争议入手,首先分析后末日电影类型形成的影像风格和故事模式,作为西部片变奏的欧美后末日电影遭遇英雄叙事危机;继而指出《狂怒之路》的创新焦点,即女性主角以女性赛博格这一深具潜力的科幻形象为后末日电影开辟新内容;最后指出,超越单纯的性别对立之争,《狂怒之路》释放出利用后末日电影思考生态问题的想象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后末日电影 科幻 《疯狂的麦克斯:狂怒之路》 赛博格
下载PDF
山姆·谢泼德《天使之城》中的“黑色洛杉矶”叙事研究
2
作者 杨健林 范一亭 《北京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2年第3期353-358,共6页
在20世纪60年代城市转型的背景下,洛杉矶城市文化的衰败引发了美国文坛的关注。当代美国剧作家山姆·谢泼德在其代表作《天使之城》中,将“黑色洛杉矶”叙事引入戏剧,从城市环境和文化思潮两个方面解构了“天使之城”的浪漫化迷思... 在20世纪60年代城市转型的背景下,洛杉矶城市文化的衰败引发了美国文坛的关注。当代美国剧作家山姆·谢泼德在其代表作《天使之城》中,将“黑色洛杉矶”叙事引入戏剧,从城市环境和文化思潮两个方面解构了“天使之城”的浪漫化迷思。一方面展现战后洛杉矶爆发的生态危机,另一方面则揭露了商业资本对好莱坞艺术创作的压制与禁锢,从而揭示了剧作家对战后美国城市文化的深刻反思。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天使之城》 山姆·谢泼德 黑色洛杉矶 后末日 好莱坞
下载PDF
废土风格电影视觉元素在服装设计中的应用 被引量:1
3
作者 王一格 柯莹 《服装设计师》 2024年第7期111-114,共4页
在科幻电影和游戏的影响之下,这种充满苍凉与破败之感的末日科技风格逐渐从虚拟屏幕渗透到现实世界,成为时尚造型与服饰设计领域中的一股新兴潮流。废土风以其独特的视觉冲击力与深邃的寓意,吸引着越来越多的设计师和时尚爱好者。近年来... 在科幻电影和游戏的影响之下,这种充满苍凉与破败之感的末日科技风格逐渐从虚拟屏幕渗透到现实世界,成为时尚造型与服饰设计领域中的一股新兴潮流。废土风以其独特的视觉冲击力与深邃的寓意,吸引着越来越多的设计师和时尚爱好者。近年来,众多品牌打造出颇具辨识度的废土风单品,引起时尚界的广泛关注。本文首先论述了废土风科幻影视的概念,随后从服装造型、服装色彩、服装面料三个方面分析研究废土风格在服装设计上的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废土风格 服装设计
下载PDF
不谋而合——《路》和《传染病屋》的以“路”叙事
4
作者 齐卓然 《长春师范大学学报》 2023年第3期147-152,共6页
《路》和《传染病屋》分别是当代美国作家科马克·麦卡锡和当代英国作家吉姆·克雷斯的作品,是典型的灾难小说或后启示录小说。它们题材相似,通过描写“逃离—路上—出路”三部曲,充分展现了人性中的爱、善、恶等特点,既隐喻性... 《路》和《传染病屋》分别是当代美国作家科马克·麦卡锡和当代英国作家吉姆·克雷斯的作品,是典型的灾难小说或后启示录小说。它们题材相似,通过描写“逃离—路上—出路”三部曲,充分展现了人性中的爱、善、恶等特点,既隐喻性地暗示了大灾难的根源,又给予人类以希望和出路,达到了警示和鼓舞的双重目的。以“路”叙事,不但有利于故事情节的展开,而且能够增强作品的艺术性和可读性,因而成为两部后启示录小说不谋而合的共同选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路》 《传染病屋》 后启示录小说 以“路”叙事 灾难叙事
下载PDF
科马克·麦卡锡《路》中的食人族及其讽喻
5
作者 张健然 苏擘 《复旦外国语言文学论丛》 2022年第2期113-119,共7页
评论家一致认为麦卡锡在《路》中塑造的食人族意指后末世的情景中违背道德伦理规约招致的人性之恶。跳出上述既定观点,本文提出《路》中的食人族携带深刻的讽喻意义。小说中,食人族是对美国种族历史和美国消费社会的讽喻,构成了麦卡锡... 评论家一致认为麦卡锡在《路》中塑造的食人族意指后末世的情景中违背道德伦理规约招致的人性之恶。跳出上述既定观点,本文提出《路》中的食人族携带深刻的讽喻意义。小说中,食人族是对美国种族历史和美国消费社会的讽喻,构成了麦卡锡反思美国种族政治和消费文化之本质的重要文学母题。麦卡锡的食人书写纠正了食人话语被殖民或帝国权力挪用来合理化白人社会治理“他者”的政治偏误,也将食人话语提升为批判消费社会的文化策略,这有力地表明后启示录小说这一文类包含着宽广的文化政治批判向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路》 食人族 讽喻 后启示录小说
原文传递
后末日叙事视角下《第一区》中的个体疏离
6
作者 蔡汶铤 《当代外国文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期158-165,共8页
科尔森·怀特海德的小说《第一区》聚焦末日后个体陌生化、抽象化和边缘化的疏离境遇,质疑以未来主义为基调的末日叙事传统。应募僵尸清扫计划的主人公斯皮兹饱受情感疏离的折磨,对缺乏生命尊重和种族包容性的社会态度感到绝望。个... 科尔森·怀特海德的小说《第一区》聚焦末日后个体陌生化、抽象化和边缘化的疏离境遇,质疑以未来主义为基调的末日叙事传统。应募僵尸清扫计划的主人公斯皮兹饱受情感疏离的折磨,对缺乏生命尊重和种族包容性的社会态度感到绝望。个体对重建城市信念的丧失否定了末日叙事中常态恢复和乌托邦想象的结局。尽管后启示录风格的小说呈现了瘟疫笼罩下社会的灾难性断裂,作者仍试图通过第三人称有限视角闪回和叙述者干预的叙事策略传递个体的情感表达,彰显出以共情缓解疏离的可能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科尔森·怀特海德 《第一区》 后末日叙事 疏离 共情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