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72篇文章
< 1 2 4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Lateral shear performance of sheathed post-and-beam wooden structures with small panels
1
作者 Weiguo LONG Wenfan LU +3 位作者 Yifeng LIU Qiuji LI Jiajia OU Peng PAN 《Frontiers of Structural and Civil Engineering》 SCIE EI CSCD 2023年第7期1117-1131,共15页
Sheathed post-and-beam wooden structures are distinct from light-wood structures.They allow for using sheathing panels that are smaller(0.91 m×1.82 m)than standard-sized panels(1.22 m×2.44 m or 2.44 m×2... Sheathed post-and-beam wooden structures are distinct from light-wood structures.They allow for using sheathing panels that are smaller(0.91 m×1.82 m)than standard-sized panels(1.22 m×2.44 m or 2.44 m×2.44 m).Evidence indicates that nail spacing and panel thickness determine the lateral capacity of the wood frame shear walls.To verify the lateral shear performance of wood frame shear walls with smaller panels,we subjected 13 shear walls,measuring 0.91 m in width and 2.925 m in height,to a low-cycle cyclic loading test with three kinds of nail spacing and three panel thicknesses.A nonlinear numerical simulation analysis of the wall was conducted using ABAQUS finite element(FE)software,where a custom nonlinear spring element was used to simulate the sheathing-frame connection.The results indicate that the hysteretic performance of the walls was mainly determined by the hysteretic performance of the sheathing-frame connection.When same nail specifications were adopted,the stiffness and bearing capacity of the walls were inversely related to the nail spacing and directly related to the panel thickness.The shear wall remained in the elastic stage when the drift was 1/250 rad and ductility coefficients were all greater than 2.5,which satisfied the deformation requirements of residential structures.Based on the test and FE analysis results,the shear strength of the post-and-beam wooden structures with sheathed walls was determined. 展开更多
关键词 post-and-beam wooden structures with sheathed walls low reversed cyclic loading bearing capacity STIFFNESS numerical simulation
原文传递
Joinery and Structure:Cultural and Technical Comparison between Traditional Wooden Framing Systems in East Asia and Western Europe
2
作者 LIU Yan 《Chinese Annals of Histor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2022年第1期89-118,共30页
Traditional wooden joinery is the craft of connecting wood pieces for buildings or producing utensils by utilizing only the geometry of the components and material properties of the wood,without other materials such a... Traditional wooden joinery is the craft of connecting wood pieces for buildings or producing utensils by utilizing only the geometry of the components and material properties of the wood,without other materials such as glue or metal connectors.In its thousands of years of tradition,this construction technique has achieved high accomplishment in both East Asian and European architectural civilizations.Although sharing the same basic principles,joinery techniques vary between regions and cultures,rooted in the geographical environment,available wood species and their material properties,characteristics of craftsmanship,tools,and structural systems.Wood framing systems from China,Japan,and Western Europe are selected for comparison to assess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wood joinery and other aspects of building technology.The main conclusions include:in East Asia,the building tradition pays great attention to the design and execution of joinery(sunmao榫卯),making it responsible for multiple functions including architectural mechanics and the stability of the entire frame,which leads to a broader role meant by the term“joint”itself,while in Europe joinery is treated as the“node”or literally“joint”of the structure.Although in both East Asia and Europe wooden joinery serves as an aesthetic factor of the structure,its expression in East Asia is subtle,veiled,and restrained,while in Europe it is explicit and direct.The most important lesson we learn from the study of traditional joinery technology is that it should be seen in the context of the building process as a whole,taking into account geographical environment,material resources,craftsmanship,tools,construction methods,structural form,and the structural system. 展开更多
关键词 wooden joint chuandou tailiang sunmao Fachwerk(half-timbering timber framing) traditional Chinese wooden structure traditional Japanese wooden structure traditional European wooden structure post-and-beam construction
下载PDF
五层梁柱式胶合木结构振动台试验研究 被引量:10
3
作者 许清风 张富文 +2 位作者 马瑜蓉 陈溪 董金芝 《土木工程学报》 EI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2期52-62,共11页
为研究多层胶合木结构的抗震性能,设计制作了一个1:2缩尺的五层梁柱式胶合木结构模型,并对增设屈曲约束支撑和木支撑前后的结构模型开展了振动台试验。试验结果表明:纯框架模型抗侧刚度过低,在7度多遇地震作用下纵、横向的最大层间位移... 为研究多层胶合木结构的抗震性能,设计制作了一个1:2缩尺的五层梁柱式胶合木结构模型,并对增设屈曲约束支撑和木支撑前后的结构模型开展了振动台试验。试验结果表明:纯框架模型抗侧刚度过低,在7度多遇地震作用下纵、横向的最大层间位移角分别达到1/145和1/175,不宜在地震区采用;增设支撑后,模型的基频大幅提高、位移响应显著降低,在7度多遇、基本和罕遇地震作用下的层间位移均满足《多高层木结构建筑技术标准》(GB/T 51226—2017)中弹性和弹塑性位移角限值要求;增设木支撑的横向框架在8度罕遇地震作用下,绝大多数木支撑发生断裂破坏,最大层间位移角达到1/11,但结构并未发生倒塌且梁、柱及节点无明显损伤;增设屈曲约束支撑的纵向框架在8度罕遇地震作用下主体结构无明显损伤,仅在支撑连接板处出现了少量局部的平面外屈曲。屈曲约束支撑和木支撑起到了第一道抗震防线的作用,有效保证了胶合木结构主体框架的安全;在合理设计的基础上,梁柱-木支撑和梁柱-屈曲约束支撑的梁柱式胶合木结构体系均可满足8度区抗震设防要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梁柱式胶合木结构 振动台试验 屈曲约束支撑 木支撑 抗震性能
下载PDF
大体积道岔连续梁一次浇筑技术 被引量:6
4
作者 李征 《铁道建筑技术》 2015年第4期119-121,共3页
以解决客运专线大体积道岔连续梁混凝土一次性浇筑中遇到的技术难题为目的,以资阳沱江多线特大桥道岔连续梁为工程依托,采取加大支架结构的刚度、延长混凝土初凝时间及优化混凝土浇筑顺序等技术措施,尽可能减小后浇混凝土对先浇混凝土... 以解决客运专线大体积道岔连续梁混凝土一次性浇筑中遇到的技术难题为目的,以资阳沱江多线特大桥道岔连续梁为工程依托,采取加大支架结构的刚度、延长混凝土初凝时间及优化混凝土浇筑顺序等技术措施,尽可能减小后浇混凝土对先浇混凝土的影响,对大体积现浇梁混凝土一次性浇筑有一定指导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体积混凝土 道岔连续梁 梁柱式支架 浇筑技术
下载PDF
后浇混凝土梁端抗剪机理及计算方法综述 被引量:6
5
作者 郭志卓 屈文俊 《结构工程师》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期146-152,共7页
回顾了国内外后浇混凝土梁端抗剪问题的研究进展。首先归纳总结了后浇混凝土梁端的抗剪力组成,然后介绍了国内外学者在20世纪和近几年对后浇混凝土梁端抗剪问题的研究情况,还介绍了美国规范ACI318-08,美国PCI手册,欧洲规范PrEN-1992-1-1... 回顾了国内外后浇混凝土梁端抗剪问题的研究进展。首先归纳总结了后浇混凝土梁端的抗剪力组成,然后介绍了国内外学者在20世纪和近几年对后浇混凝土梁端抗剪问题的研究情况,还介绍了美国规范ACI318-08,美国PCI手册,欧洲规范PrEN-1992-1-1,加拿大规范CSA A23.3和我国规范CP-PCC-2003和CECS43:92中关于预制梁端抗剪设计的规定,重点讨论了其抗剪机理和计算方法。最后在比较分析的基础上对不同研究成果进行评述,并指出了进一步研究的方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后浇混凝土梁 抗剪承载力 界面抗剪 摩擦抗剪
下载PDF
既有混凝土柱-现浇梁界面受剪性能研究 被引量:5
6
作者 屈文俊 毛雯婷 郭志卓 《建筑结构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9期57-63,共7页
为研究后浇梁端的受剪性能,设计了不同剪跨比(0.3、0.5、0.8)下,3种不同梁柱界面接头形式(带齿、直缝配弯起钢筋、带齿配弯起钢筋)的6个试件,通过单调静载试验,对其梁端受剪承载力进行分析。结果表明:梁端受剪承载力主要包括混凝土界面... 为研究后浇梁端的受剪性能,设计了不同剪跨比(0.3、0.5、0.8)下,3种不同梁柱界面接头形式(带齿、直缝配弯起钢筋、带齿配弯起钢筋)的6个试件,通过单调静载试验,对其梁端受剪承载力进行分析。结果表明:梁端受剪承载力主要包括混凝土界面摩擦剪力、混凝土齿槽剪力、纵向钢筋销栓作用和弯起钢筋剪力。同时剪跨比和梁柱接头截面形式对后浇梁端受剪承载力都有明显影响。当剪跨比较小(λ<0.5)时,混凝土齿槽界面起控制作用;随着剪跨比的增加,混凝土齿槽剪力逐渐减小。同时,齿槽混凝土界面和直缝凿毛界面配置弯起钢筋可以提高接头受剪承载力。根据理论分析和试验结果,建立了后浇梁端受剪承载力的计算式,采用该式计算所得的理论值与试验值基本符合,能够较好地反映试验中的后浇梁端受剪承载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后浇混凝土梁 梁柱界面接头 静力试验 受剪承载力
原文传递
外包钢加固既有RC框架梁端开孔的数值模拟
7
作者 杨旭 彭剑锋 +2 位作者 高怡 吴涛 胡钢 《四川建材》 2023年第11期28-30,33,共4页
为了研究既有钢筋混凝土框架梁端开孔后受力的变化与孔周加固的方法,对未开孔、梁端开孔、梁端开孔外包钢加固3个中节点进行建模分析,研究梁端开孔对节点滞回性能、抗侧刚度、耗能能力等抗震性能的影响以及寻求合理的外包钢加固构造。... 为了研究既有钢筋混凝土框架梁端开孔后受力的变化与孔周加固的方法,对未开孔、梁端开孔、梁端开孔外包钢加固3个中节点进行建模分析,研究梁端开孔对节点滞回性能、抗侧刚度、耗能能力等抗震性能的影响以及寻求合理的外包钢加固构造。研究结果表明:①开孔削弱了梁截面,节点梁端塑性铰区域外移,试件极限承载力降低、抗侧刚度下降,耗能能力增强;②孔周外包钢加固有效补强了梁上开孔对构件截面的削弱影响,使梁端开孔试件极限承载力、滞回曲线接近未开孔试件相同性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梁柱节点 梁端后开孔洞 外包钢加固 抗震性能 数值模拟
下载PDF
后张法预应力混凝土箱梁制造质量过程控制 被引量:3
8
作者 刘玉亮 《铁道标准设计》 2002年第1期23-25,共3页
为满足《时速 2 0 0km新建铁路线桥隧站设计暂行规定》要求 ,秦沈客运专线在我国铁路建设中首次采用双线整孔箱形梁和单线并置式箱形梁。在总结实践经验的基础上 ,简要阐述箱梁制造的全过程以及影响箱梁制造质量的因素 ,提出控制箱梁制... 为满足《时速 2 0 0km新建铁路线桥隧站设计暂行规定》要求 ,秦沈客运专线在我国铁路建设中首次采用双线整孔箱形梁和单线并置式箱形梁。在总结实践经验的基础上 ,简要阐述箱梁制造的全过程以及影响箱梁制造质量的因素 ,提出控制箱梁制造质量的方法及采取的措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预应力混凝土箱梁 制造 PC箱形梁 后张梁 质量控制 铁路桥
下载PDF
混凝土梁顺预应力孔道开裂成因及处治对策分析
9
作者 段美栋 刘帅 +1 位作者 王琳 郭保林 《江西建材》 2023年第7期224-226,共3页
目前,高速公路桥梁多以后张法预应力混凝土梁为主,对这类结构物实地调研发现,顺预应力孔道开裂的现象普遍存在,部分裂缝处有渗水痕迹。文中结合装配式预应力混凝土箱梁和现浇连续箱梁桥,采用开孔调查的方法,并截取部分梁段观测截面位置... 目前,高速公路桥梁多以后张法预应力混凝土梁为主,对这类结构物实地调研发现,顺预应力孔道开裂的现象普遍存在,部分裂缝处有渗水痕迹。文中结合装配式预应力混凝土箱梁和现浇连续箱梁桥,采用开孔调查的方法,并截取部分梁段观测截面位置处孔道压浆状态,通过对压浆质量状况分类统计分析,给出了其导致梁体开裂的成因以及相应的处治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后张法混凝土梁 孔道压浆 开裂
下载PDF
自复位胶合木框架结构设计方法与地震易损性分析 被引量:4
10
作者 李征 吴婷婷 +2 位作者 舒展 陈飞 何敏娟 《建筑结构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3期211-222,共12页
自复位体系可以降低结构震后残余变形,提高震后快速恢复能力。将自复位体系与胶合木框架结构相结合,是提高木框架结构抗震韧性的重要途径之一。为此,提出了自复位胶合木梁柱节点(self-centering glulam post-and-beam joint)设计方法,... 自复位体系可以降低结构震后残余变形,提高震后快速恢复能力。将自复位体系与胶合木框架结构相结合,是提高木框架结构抗震韧性的重要途径之一。为此,提出了自复位胶合木梁柱节点(self-centering glulam post-and-beam joint)设计方法,并对自复位结构(self-centering structure)进行抗震性能评估。通过对两种构造的自复位节点(无耗能件节点和带特制角钢耗能件节点)进行拟静力试验。依据试验结果提出节点设计流程,并以一栋三层自复位胶合木框架结构为算例,采用OpenSees建立了算例的简化数值模型。对算例进行了两方面的抗震性能评估,一方面通过弹塑性动力时程分析,验证结构设计流程的可行性;另一方面,进行最大层间位移角与残余层间位移角的地震易损性分析。易损性分析结果表明,相比传统胶合木框架结构,依据所提流程设计的自复位胶合木框架结构,可以显著减小结构残余变形。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胶合木框架结构 自复位结构 节点试验 设计方法 地震易损性分析
原文传递
基于静力平衡微分法的连续梁桥边跨预拱度线形研究 被引量:4
11
作者 邬晓光 殷悦 +1 位作者 安平和 贺书磊 《内蒙古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北大核心 2018年第4期425-430,共6页
后张法预应力连续梁桥边跨预拱度线形通常是采用二次抛物线,但往往拟合效果不佳.针对这一问题,分析了规范对预拱度设置的规定,并对连续梁桥边跨的受力模型进行合理假设,进而用静力法建立平衡微分方程计算得出边跨合理挠曲线方程为一个... 后张法预应力连续梁桥边跨预拱度线形通常是采用二次抛物线,但往往拟合效果不佳.针对这一问题,分析了规范对预拱度设置的规定,并对连续梁桥边跨的受力模型进行合理假设,进而用静力法建立平衡微分方程计算得出边跨合理挠曲线方程为一个四次多项式.通过工程实例的有限元建模,用函数拟合分析,拟合结果中四次多项式的拟合结果较优秀,决定系数为0.9999.进一步证明了对连续梁边跨变形曲线分析的假设以及理论推导的正确性,得出了连续梁边跨预拱度线形应当为四次多项式的结论,为后张法预应力连续梁桥边跨预拱度线形选用提供了相较于过去的经验而言更合理的选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桥梁工程 后张法预应力梁桥 静力平衡法 预拱度设置
下载PDF
后张法预应力梁裂缝分析与处理措施 被引量:3
12
作者 陈正锦 宁英杰 潘江波 《山西建筑》 2009年第7期147-148,共2页
结合工程实例,针对后张法预应力梁板在预制过程中出现的非受力裂缝,对梁板预制出现的裂缝进行了原因分析,并采取有效的处理措施及其他策略,取得了良好的成效。
关键词 后张法预应力梁板 裂缝 原因分析 处理措施
下载PDF
多高层梁柱式胶合木结构抗震性能数值模拟研究 被引量:2
13
作者 王明谦 冷予冰 许清风 《结构工程师》 2021年第4期65-73,共9页
为研究多高层梁柱式胶合木结构的抗震性能,开展了五层梁柱式胶合木结构有限元分析。采用验证后的有限元模型开展了结构层数、支撑截面尺寸和支撑类型的参数分析。有限元分析结果表明,模型对Y向7度多遇ElCentro波和上海人工波SHW2激励作... 为研究多高层梁柱式胶合木结构的抗震性能,开展了五层梁柱式胶合木结构有限元分析。采用验证后的有限元模型开展了结构层数、支撑截面尺寸和支撑类型的参数分析。有限元分析结果表明,模型对Y向7度多遇ElCentro波和上海人工波SHW2激励作用下的结构顶层位移响应预测十分准确,但对X向汶川波激励下的结构顶层位移响应预测与试验结果存在一定的差别。随着烈度水准的不断增加,有限元模型针对结构顶层位移幅值的预测结果会小于试验结果。有限元模型针对不同地震波激励下的结构顶层加速度响应与试验结果吻合良好,满足工程精度要求。参数分析结果表明,不同地震波激励下多高层木结构的位移响应存在明显的差异:上海人工波激励下的最大顶层位移和最大层间位移角均明显高于El Centro波和汶川波。框架中支撑的尺寸和材料类型对多高层木结构的抗震性能具有重要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梁柱式胶合木结构 抗震性能 有限元分析 参数分析
下载PDF
基于超磁波的后张预应力混凝土梁波纹管注浆密实度检测法 被引量:1
14
作者 杨铠铨 魏连雨 袁宾 《河北工业大学学报》 CAS 北大核心 2013年第4期85-88,共4页
由于现有后张预应力混凝土梁波纹管注浆密实度无损检测方法中存在可靠度低、精确性差等缺点,因而采用超磁波沿波纹管纵向穿透法进行检测.基于试验梁检测数据,分析超磁波与波纹管中浆体龄期及强度,梁体混凝土龄期及强度的检测耦合关系,... 由于现有后张预应力混凝土梁波纹管注浆密实度无损检测方法中存在可靠度低、精确性差等缺点,因而采用超磁波沿波纹管纵向穿透法进行检测.基于试验梁检测数据,分析超磁波与波纹管中浆体龄期及强度,梁体混凝土龄期及强度的检测耦合关系,得出一种新的检测方法,即基于超磁波的后张预应力混凝土梁波纹管注浆密实度检测法.经验证,该方法具有较高的工程实用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后张预应力梁 波纹管注浆密实度 超磁波纵向穿透法 检测
下载PDF
大挑臂复合截面节段梁后装挑臂纵向预应力效应研究
15
作者 严搏 郭济 卢永成 《城市道桥与防洪》 2021年第10期110-113,M0011,共5页
以3×50m大挑臂复合截面节段梁为背景,通过建立空间杆系及实体有限元模型,针对复合截面节段梁特有的后装挑臂,对其纵向预应力效应进行研究,分析不同钢束类型及横向位置的后张拉效应,并推荐了合理的后张拉钢束布置形式。
关键词 大挑臂 复合截面节段梁 后装挑臂 后张拉钢束 纵向预应力效应
下载PDF
某胶合木结构美术馆的结构设计
16
作者 孙永良 《建筑技术》 2022年第3期302-305,共4页
常见的胶合木结构体系有木框架支撑结构和木框架剪力墙结构,其局部支撑及剪力墙有效地加强了纯胶合木框架结构的抗侧性能。某胶合木结构美术馆采用木框架支撑结构体系,其整体结构的规则性控制较好,模态分析也显示具有较好的自振特性。... 常见的胶合木结构体系有木框架支撑结构和木框架剪力墙结构,其局部支撑及剪力墙有效地加强了纯胶合木框架结构的抗侧性能。某胶合木结构美术馆采用木框架支撑结构体系,其整体结构的规则性控制较好,模态分析也显示具有较好的自振特性。构件设计时分别考虑了荷载基本组合及受火偶然状态的情况,对木柱脚节点及木梁柱节点也进行了结构设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胶合木结构 木框架支撑结构 自振特性
下载PDF
日式小截面木框架剪力墙体系设计方法简介 被引量:1
17
作者 鲁纹帆 欧加加 +2 位作者 刘宜丰 李秋稷 黄敏敏 《建筑技术》 2021年第3期329-333,共5页
日式木结构民居主要采用梁柱式结构体系(轴组工法),体系的抗侧力构件主要为斜撑或覆面板式剪力墙。介绍日式小截面木框架剪力墙结构体系的构成及日本《建筑标准法案》中提出的检验平面规则性的两种方法,将该种检验方法与我国规范标准相... 日式木结构民居主要采用梁柱式结构体系(轴组工法),体系的抗侧力构件主要为斜撑或覆面板式剪力墙。介绍日式小截面木框架剪力墙结构体系的构成及日本《建筑标准法案》中提出的检验平面规则性的两种方法,将该种检验方法与我国规范标准相结合,并应用于川西风格民居作为设计案例。该算例表明,日本标准中的平面检验方法简洁实用,可较快速地通过手算判断结构在地震作用下的位移比是否满足我国规范的要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日式木结构 小截面木框架剪力墙体系 设计方法 设计算例
下载PDF
高架连续梁桥的成桥静载试验分析
18
作者 朱小林 《湖北理工学院学报》 2016年第5期52-55,共4页
为分析高架连续桥梁的成桥受力特性,基于ABAQUS有限元仿真计算平台对某预应力混凝土连续梁高架桥的成桥静载试验进行全桥三维仿真,并通过索模温降法来模拟预应力钢绞线对混凝土的预压作用,在此基础上对桥梁静载效应进行了数值计算。计... 为分析高架连续桥梁的成桥受力特性,基于ABAQUS有限元仿真计算平台对某预应力混凝土连续梁高架桥的成桥静载试验进行全桥三维仿真,并通过索模温降法来模拟预应力钢绞线对混凝土的预压作用,在此基础上对桥梁静载效应进行了数值计算。计算值对比成桥试验现场实测值,发现两者契合度较高。计算分析表明了采用索模温降法进行桥梁预应力效应计算仿真的有效性,对今后工程具有借鉴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后张预应力连续梁桥 成桥静载试验 索模温降法 数值仿真
下载PDF
赣东传统建筑的古风特征及其与《鲁般营造正式》的关系探析——以江西抚州黎川乡土建筑为例
19
作者 李浈 丁曦明 《建筑遗产》 CSSCI 2021年第1期88-100,共13页
通过对黎川乡土建筑的实地调研,在大量测绘资料的基础上,从柱础、柱、骑童、梁、斗栱、驼峰、虾米穿、额枋等构件细部入手,对实物资料进行综合、归纳,尝试总结该地区乡土建筑大木构架的时代特征与地域特色。文章分析了黎川厅堂式建筑中... 通过对黎川乡土建筑的实地调研,在大量测绘资料的基础上,从柱础、柱、骑童、梁、斗栱、驼峰、虾米穿、额枋等构件细部入手,对实物资料进行综合、归纳,尝试总结该地区乡土建筑大木构架的时代特征与地域特色。文章分析了黎川厅堂式建筑中蕴含的古风特征,指出其源头可能为早期北方传统建筑。在此基础上,探讨了当地乡土建筑营造手法与《鲁般营造正式》中的诸多相同点,通过与周边地域的工匠语词、匠意比较,廓清其地域属性特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偷柱 减柱抬梁式 鲁般营造正式 直水 压白
下载PDF
两部典型后置悬吊楼梯设计
20
作者 谭军 王英 郑文忠 《工业建筑》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4期119-123,86,共6页
提出通过垂直于外套框架梁后置悬挂梁,在后置悬挂梁上设置竖向吊杆,以吊杆作为楼梯的竖向承重构件,来后置连接原建筑顶层地面至新增套建一层顶楼梯的设计思路和方法。应用这一思路和方法实现了绥芬河青云市场原建筑与新增套建增层楼层... 提出通过垂直于外套框架梁后置悬挂梁,在后置悬挂梁上设置竖向吊杆,以吊杆作为楼梯的竖向承重构件,来后置连接原建筑顶层地面至新增套建一层顶楼梯的设计思路和方法。应用这一思路和方法实现了绥芬河青云市场原建筑与新增套建增层楼层竖向交通的连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悬吊楼梯 后置悬挂梁 吊杆 加固改造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4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