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5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从乡村性到后乡村性:乡村旅游的理论展望 被引量:17
1
作者 李志飞 吴锦超 张晨晨 《旅游导刊》 2021年第6期24-42,共19页
乡村地理学提出用乡村性来定义乡村,旅游地理学认为乡村性是乡村旅游的基础,然而随着城镇化的发展和旅游者需求的改变,乡村性逐渐被解构,正在流失。本研究基于国内外已有文献,结合乡村旅游发展背景,提出重构乡村性——后乡村性,并探索... 乡村地理学提出用乡村性来定义乡村,旅游地理学认为乡村性是乡村旅游的基础,然而随着城镇化的发展和旅游者需求的改变,乡村性逐渐被解构,正在流失。本研究基于国内外已有文献,结合乡村旅游发展背景,提出重构乡村性——后乡村性,并探索性地建构了后乡村性的6个维度:乡村“新移民化”、乡村“再地方化”、文化城市化、居住到栖居、城乡二元对立到城乡连续体、社区参与到社区营造。同时,基于乡村性指数和后乡村性的6个维度,探索性地提出后乡村性指数(PRI)应考虑的指标,包括流动人口、游客满意度、旅游就业、居住的现代性、乡村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旅游活化”、“新乡贤”的社区治理结构、福利本地化等。后乡村性的提出对发展乡村旅游理论和优化乡村旅游治理结构具有理论和实践上的双重指导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乡村性 后乡村性 乡村旅游 后乡村性指数
下载PDF
从后乡土性视角看短视频社交媒体中的乡土性变迁——以抖音平台“D村”为例
2
作者 付晓光 覃雅婷 《中国新闻传播研究》 2023年第6期208-221,共14页
本文基于后乡土社会的理论视角,以抖音中形成的线上村落“D村”为例,研究短视频社交媒体中乡土社会的乡土性变迁。从研究发现来看,短视频社交媒体中的乡土社会总体上与后乡土性一样,呈现出乡土性与现代性混合的特点,但线上的乡土社会也... 本文基于后乡土社会的理论视角,以抖音中形成的线上村落“D村”为例,研究短视频社交媒体中乡土社会的乡土性变迁。从研究发现来看,短视频社交媒体中的乡土社会总体上与后乡土性一样,呈现出乡土性与现代性混合的特点,但线上的乡土社会也发生了新变化,体现为“土气”的延续、流动性的延展、“熟悉信任”与“认同信任”共同连接的社会关系。此外,乡土性在短视频社交媒体上呈现出“机械迁移”的特点,乡土性与现代性并不完全相融,乡土性的半封闭性与平台的开放性共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后乡土性 后乡土社会 乡土文化 社交媒体
下载PDF
后乡土语境下的新乡村共同体重构 被引量:10
3
作者 曾鹰 曾丹东 曾天雄 《湖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期160-165,共6页
农业文明的式微和乡土文化的断裂,加剧了乡村结构和文化内蕴的空洞化,"去乡村化"不可逆。要摆脱作为城市的他者,焕发乡土新的生命力,破解城乡分裂的历史悖论,乡村共同体必须升级:再建乡村公共空间的社会逻辑,唤回文化乡愁的... 农业文明的式微和乡土文化的断裂,加剧了乡村结构和文化内蕴的空洞化,"去乡村化"不可逆。要摆脱作为城市的他者,焕发乡土新的生命力,破解城乡分裂的历史悖论,乡村共同体必须升级:再建乡村公共空间的社会逻辑,唤回文化乡愁的实践支撑,重构支配农民的行动地图,确立起彰显新乡愁的"软乡村",成为留住乡愁的新伦理共同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后乡土 软乡村 新乡愁 伦理共同体
原文传递
基于“后乡村”展望的村庄规划职能优化探索——以粤港澳大湾区城郊乡村为例
4
作者 吴优尤 《小城镇建设》 2024年第4期64-72,共9页
在乡村转型颇受关注的全球城镇化发展背景下,本文基于乡村性演化应用较多的“后乡村性”研究架构,对深度参与全球城镇化、城市发展辐射较强、城乡联系紧密的粤港澳大湾区城郊乡村转型实景进行详细解读,在乡村典型跃迁式发展的超前状态... 在乡村转型颇受关注的全球城镇化发展背景下,本文基于乡村性演化应用较多的“后乡村性”研究架构,对深度参与全球城镇化、城市发展辐射较强、城乡联系紧密的粤港澳大湾区城郊乡村转型实景进行详细解读,在乡村典型跃迁式发展的超前状态之中识别“后乡村性”萌芽特征与内生发展动力不足、本土社区势弱、城乡拼贴风貌等管控盲区下的潜在发展危机,并基于“后乡村性”价值重构提出建立具有乡村竞争优势的城乡网络联系、复兴集体主义分配制度下的利益相关人主动协商积极性、耦合现代化进步与乡村传统文化智慧3个方面的村庄规划职能优化建议,为高效引导乡建资源投放拓宽规划广角。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后乡村性 乡村转型 村庄规划 城郊乡村 粤港澳大湾区
下载PDF
“后乡村精英”时代的乡村如何治理?——对既有研究文献的梳理与反思 被引量:18
5
作者 李卓 郭占锋 左停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7年第5期148-154,共7页
改革开放以来,伴随着城乡人口流动的加剧,作为乡村治理潜在人才的"乡村精英"也随之流失,这给乡村治理带来了诸多困境,引发了众多学者的关注。通过对相关文献的回顾与梳理,总结出乡村精英与乡村治理研究的主要内容;同时,归纳... 改革开放以来,伴随着城乡人口流动的加剧,作为乡村治理潜在人才的"乡村精英"也随之流失,这给乡村治理带来了诸多困境,引发了众多学者的关注。通过对相关文献的回顾与梳理,总结出乡村精英与乡村治理研究的主要内容;同时,归纳出乡村精英和乡村治理研究的"国家政权建设视角""底层群体视角"和"历史变迁视角";在分析方法层面,总结了历史比较分析、典型个案分析和统计调查分析三种路径,并结合当前社会转型和新型城镇化的社会背景,指出乡村社会治理创新的现实意义,其未来的研究走向为乡村社会如何实现多元化治理和乡村治理能力的现代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乡村精英 乡村治理 “后乡村精英”时代 人口流动
下载PDF
乡土小说更新的双重逻辑与路径 被引量:1
6
作者 雷鸣 《河北学刊》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131-140,共10页
乡村和乡村生活始终存在,中国乡土小说不可能消亡,但须不断地转型与更新。更新的历史逻辑在于,百年乡土小说形成的几种传统叙事范式未能切近乡村与农民,表现为叙述视角的“他者化”、叙述方式的“工具化”、叙述模式的同质化,农民形象... 乡村和乡村生活始终存在,中国乡土小说不可能消亡,但须不断地转型与更新。更新的历史逻辑在于,百年乡土小说形成的几种传统叙事范式未能切近乡村与农民,表现为叙述视角的“他者化”、叙述方式的“工具化”、叙述模式的同质化,农民形象匮缺主体性等。更新的现实逻辑在于,“乡土中国”已经裂变为市场时代的“后乡土中国”,农民、村庄、城乡关系等均发生了深刻变迁。新的时代感觉结构,自然孕育着新的乡土话语表达,未来乡土小说可在乡土文明价值认知、理解乡村新变趋势、城乡关系、叙事伦理、农民形象等五个维度进行更新,从而在主题凝练、人物塑造、叙事模式、美学面向、结构策略等方面发展和衍生更多新的范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乡土小说 更新 后乡土中国 城乡关系 叙事伦理 农民形象
下载PDF
动态分段技术及虚拟桩在省级农村公路管理系统中的应用 被引量:4
7
作者 段东滨 《福建建筑》 2011年第4期72-74,共3页
动态分段作为地理信息系统空间分析一种重要的技术手段,在基于线性网络的分析、查询和显示中表现出巨大优势。本文在介绍动态分段基本原理的基础上,引入虚拟公里桩的概念,并探讨其在省级农村公路管理系统中的应用。
关键词 地理信息系统 线性参考 动态分段 虚拟桩 农村公路 管理系统 GIS-T
下载PDF
后乡土社会的信任格局与政治参与效能-——基于CGSS数据的实证分析 被引量:2
8
作者 胡溢轩 《社会建设》 2018年第2期87-96,共10页
当前以社会信任的工具化为代表的后乡土社会逐渐形成,并成为了研究乡村治理的重要视角,居民的政治参与效能则是影响乡村治理改革的关键因素。通过利用相关全国性数据,本文分析了社会信任对村民政治参与效能的影响。研究发现:在人际信任... 当前以社会信任的工具化为代表的后乡土社会逐渐形成,并成为了研究乡村治理的重要视角,居民的政治参与效能则是影响乡村治理改革的关键因素。通过利用相关全国性数据,本文分析了社会信任对村民政治参与效能的影响。研究发现:在人际信任层面,普遍信任对政治参与效能有正向影响,特殊信任则对政治参与效能有负向影响。在制度信任层面,公权机构信任对政治参与效能有积极影响,而社会机构信任则对政治参与效能无显著影响。研究结果表明,信任结构与政治参与效能之间的互动关系映射出了国家权力与地方性文化的激烈冲突,人际信任仍然是影响村民政治参与效能的重要因素,制度信任则没有完全嵌入到乡村社会的转型之中,对村民政治参与效能的影响相对较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后乡土社会 社会信任 政治参与效能 乡村治理
下载PDF
农村社区矫正模式研究 被引量:1
9
作者 张伟 《朝阳法律评论》 2014年第1期111-122,共12页
二元格局下城市与乡村社区迥然不同,东西部乡村社会发展水平、社会结构与民族分布差异,使我国东西部农村社区大相径庭;社区矫正与社区建设紧密关联,差异化的社区决定了我国农村社区矫正注定选择多元化的发展模式;在后乡土社会开展社区矫... 二元格局下城市与乡村社区迥然不同,东西部乡村社会发展水平、社会结构与民族分布差异,使我国东西部农村社区大相径庭;社区矫正与社区建设紧密关联,差异化的社区决定了我国农村社区矫正注定选择多元化的发展模式;在后乡土社会开展社区矫正,面临诸多挑战。东部农村社区矫正实践之'枫桥模式'具有其局域化特色,从东西部乡村社会结构的横向比较来看,西部乡村社区矫正模式的构建应重视发现、传承、利用并创新本土资源,探讨符合差异化的乡村社会的社区矫正模式与发展路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后乡土社会 社区矫正 多元化
原文传递
“后乡村城镇化”与乡村振兴--当代德国乡村规划探索及对中国的启示 被引量:83
10
作者 黄璜 杨贵庆 +1 位作者 菲利普.米塞尔维茨 汉内斯.朗古特 《城市规划》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1期111-119,共9页
在"全球城镇化"语境下,提出基于"人口收缩"与"要素回流"二律背景的"后乡村城镇化"研究视角,解析了当代德国乡村发展的困境和探索方向。研究通过图林根乡村规划案例,解读当代德国乡村"自... 在"全球城镇化"语境下,提出基于"人口收缩"与"要素回流"二律背景的"后乡村城镇化"研究视角,解析了当代德国乡村发展的困境和探索方向。研究通过图林根乡村规划案例,解读当代德国乡村"自上而下"传统路径的发展困境及与之相对的"自下而上"补充路径和规划方法的探索,试图为新时期中国城乡关系定位和乡村规划建设贡献新的理论视角和规划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后乡村城镇化 人1:7收缩 要素回流 德国图林根 乡村规划
下载PDF
乡土文化在民宿中的表达形态:回归与构建 被引量:57
11
作者 张希 《闽江学院学报》 2016年第3期114-121,共8页
民宿行业的兴起不应简单视为乡村旅游中"宿在乡村"的配套发展,挖掘"民宿热"背后的乡土文化内涵有利于民宿行业的理性开发,保护与传承乡土文化,实现经济利益与文化传承的并进。民宿是经营者利用农村或者城镇房屋,结... 民宿行业的兴起不应简单视为乡村旅游中"宿在乡村"的配套发展,挖掘"民宿热"背后的乡土文化内涵有利于民宿行业的理性开发,保护与传承乡土文化,实现经济利益与文化传承的并进。民宿是经营者利用农村或者城镇房屋,结合当地人文、自然景观、生态、环境资源,提供游客具有乡村意象的休闲度假功能的住宿场所。其文化内涵主要体现在民宿地理区位的天然乡土性、民宿物质和精神形态的乡土韵味和民宿业主的乡土情结三个方面。对传统乡土文化的回归和对后乡土文化的构建则是乡土文化在民宿中的主要表达形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民宿 乡土文化 后乡村
下载PDF
协同与融合:职业教育服务乡村振兴的逻辑理路 被引量:48
12
作者 朱德全 王志远 《陕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1年第5期114-125,共12页
中国的任何现代化进程,都绕不开乡村的现代化。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重要抉择与必由之路。而乡村振兴战略的最终实现,离不开职业教育的功能支持与路向引领。按照系统论的观点,把乡村社会系统解构为结构、要... 中国的任何现代化进程,都绕不开乡村的现代化。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重要抉择与必由之路。而乡村振兴战略的最终实现,离不开职业教育的功能支持与路向引领。按照系统论的观点,把乡村社会系统解构为结构、要素和功能3个因素单元,以此析厘职业教育服务乡村振兴的核心因素,借以建构以“跳出来”的跨界思维为逻辑前提、“走下去”的扎根行动为逻辑位育以及“融其中”的协同机制为逻辑进阶的职业教育服务乡村振兴的逻辑框架。在此基础上,以资源统整盘活职业教育服务乡村振兴的技术赋能,供给耦合激活职业教育服务乡村振兴的内部机理,多元联动保障职业教育服务乡村振兴的持久效能,进而构建职业教育服务乡村振兴的协同融合机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职业教育 乡村振兴 逻辑理路 乡村社会 后乡土性
下载PDF
后乡土中国的权力结构与村官政治 被引量:16
13
作者 陆益龙 《江苏行政学院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2016年第2期71-79,共9页
考察乡村政治的意义在于把握乡村社会的权力结构,以及其中的各种权力怎样治理乡村社会。经历革命、改造、改革和转型四次重大历史变迁的后乡土中国,乡村政治的基本性质已从"无为政治"转变为"村官政治",村官代理着... 考察乡村政治的意义在于把握乡村社会的权力结构,以及其中的各种权力怎样治理乡村社会。经历革命、改造、改革和转型四次重大历史变迁的后乡土中国,乡村政治的基本性质已从"无为政治"转变为"村官政治",村官代理着国家权力发挥着基础性作用。中国乡村政治转型并未出现由现代政治体系替代传统权力结构,而是表现为基层权威趋于官僚化,这是国家基层政权建设与乡村社会互动的一种结果。村官政治糅合了国家治理和乡村自治,有机地将国家利益、基层精英利益和村民利益整合起来,在功能上向发展与施惠型政治转变,从而达到了乡村政治在总体上的良性运行状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后乡土中国 权力结构 村官政治 村民自治
原文传递
后乡土中国时期乡村公共体育空间配置困境与善治路径 被引量:14
14
作者 邢金明 崔佳琦 +1 位作者 王松 刘波 《体育文化导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2期26-30,49,共6页
运用文献资料、逻辑分析等方法,剖析后乡土中国时期我国乡村公共体育空间配置困境及失衡成因,旨在走向善治,促进乡村体育的发展。主要结论:后乡土中国时期乡村公共体育空间存在地区失衡、政策失衡、组织失衡、要素失衡四个维度的配置困... 运用文献资料、逻辑分析等方法,剖析后乡土中国时期我国乡村公共体育空间配置困境及失衡成因,旨在走向善治,促进乡村体育的发展。主要结论:后乡土中国时期乡村公共体育空间存在地区失衡、政策失衡、组织失衡、要素失衡四个维度的配置困境;其深层原因源于乡村社会步入市场化发展转型期、乡村结构趋向分化和多样化发展态势、乡村社会熟人规则向交易规则演变、乡村公共社会空间公共性不断强化;建议进行乡村公共体育空间资源的优化配置、布局的顶层设计、体育文化的重新塑造以及格局的多元治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体育管理 乡村体育 公共体育空间配置 后乡土中国
下载PDF
“后乡村”语境下成都竹艺村的空间生产研究——基于三重乡村空间模型的视角 被引量:1
15
作者 张文力 朱喜钢 +1 位作者 何思琪 严永红 《热带地理》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280-291,共12页
政府引导城市资本发展乡村旅游已成为实现乡村振兴的重要路径,然而外力介入常导致“后乡村”场域内乡村主体的式微,探究“后乡村”社区的空间演变机制对可持续旅游发展具有参考意义。文章套用空间生产理论,借助多元利益主体分析,建立基... 政府引导城市资本发展乡村旅游已成为实现乡村振兴的重要路径,然而外力介入常导致“后乡村”场域内乡村主体的式微,探究“后乡村”社区的空间演变机制对可持续旅游发展具有参考意义。文章套用空间生产理论,借助多元利益主体分析,建立基于三重乡村空间模型的整体性研究框架。以成都竹艺村为案例,运用深度访谈和参与式观察等质性方法,分析“后乡村”多维空间的生产过程和机制。结果表明:1)竹艺村旅游发展通过租赁经营模式和社区治理模式的转换融合实现内外部驱动力量的优势叠加;2)租赁经营模式下乡村表征成为三重空间中的主导,作为权力主体的外部企业通过制度建构引导空间生产、实现旅游构想;3)社区治理模式明确了社区作为日常生活主体在乡村经济发展中的地位,保障了村民和村集体在空间生产中的话语权;4)“后乡村”社区的空间生产主要由乡村振兴政策的地方响应、资本通过下乡实现再循环、现代性流动下的主体行动和消费需求变迁下的视觉营销4种动力驱使。文章进一步拓展了三重乡村空间模型的本土化实证研究,有助于引导大都市郊区乡村旅游社区的健康发展,达到促进乡村经济发展和优化社会生态的双重目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三重乡村空间模型 空间生产 后乡村 旅游地 竹艺村
下载PDF
“后精英政治”乡村治理模式的创新研究——基于万载县布成村的调查分析 被引量:8
16
作者 张芳山 《南昌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12年第6期38-44,共7页
乡村是政府执政的薄弱环节,同时也是政府建设和发展的重点。由于乡村资源相对匮乏、民主机制不健全、乡村干部待遇不高等原因,乡村精英日渐远离乡村政治。这种"后乡村精英"时代的治理存在着许多风险和困境,既不利于乡村经济... 乡村是政府执政的薄弱环节,同时也是政府建设和发展的重点。由于乡村资源相对匮乏、民主机制不健全、乡村干部待遇不高等原因,乡村精英日渐远离乡村政治。这种"后乡村精英"时代的治理存在着许多风险和困境,既不利于乡村经济的发展,也不利于乡村民主的推行,还使得国家政策在乡村的传达和执行面临阻碍,文化传承面临断层。如何创新乡村治理模式、超越传统的乡村治理模式,成为促进村庄经济发展、加快新农村建设必须解决的重大课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后乡村精英”时代 精英流失 乡村治理
下载PDF
后乡土中国语境下三农类短视频助力乡村振兴的价值阐释与路径选择
17
作者 陈聪 《宿州学院学报》 2024年第1期24-28,共5页
三农类短视频作为“新时代文本”,为展现乡村生活、助力乡村发展提供了一个全新的传播途径。运用田野调查法、数据分析法、深度访谈法对三农类短视频进行研究,结果表明,在乡村振兴战略深入推进的背景之下,三农类短视频的发展正逢其时,... 三农类短视频作为“新时代文本”,为展现乡村生活、助力乡村发展提供了一个全新的传播途径。运用田野调查法、数据分析法、深度访谈法对三农类短视频进行研究,结果表明,在乡村振兴战略深入推进的背景之下,三农类短视频的发展正逢其时,具有优化农村产业结构、重塑乡村生活图景、拓宽农民致富渠道的价值意蕴。民族要复兴,乡村必振兴。探索通过优质创作,提升短视频内容品质;凝聚合力,搭建多主体参与平台;经济变现,开辟多元乡村产业链;增值服务,推动共建共治共享等路径,让乡村资源借助短视频形式获得更大范围内连接与传播,以期实现农民增收、农村发展、农业兴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后乡土中国 三农 短视频 乡村振兴
下载PDF
城郊融合类村庄的发展逻辑与治理新命题
18
作者 吴越菲 《中央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75-85,共11页
城郊融合类村庄是乡村更新和乡村振兴的重点领域,也是突破城乡融合发展问题的先行地带。乡村研究常常携带一个假设,即认为乡村发展的弱势主要来自城乡之间的融合程度不足。然而,城乡融合发展实现的内在逻辑为何,城郊融合型村庄又面临哪... 城郊融合类村庄是乡村更新和乡村振兴的重点领域,也是突破城乡融合发展问题的先行地带。乡村研究常常携带一个假设,即认为乡村发展的弱势主要来自城乡之间的融合程度不足。然而,城乡融合发展实现的内在逻辑为何,城郊融合型村庄又面临哪些发展的未预期后果和风险,对于以上问题的回答仍然存在诸多“知识黑箱”。在后乡土中国的现实背景下,亟须一种与之相呼应的“后乡村性”视角,更好地认识中国农业农村现代化进程中不断呈现出的开放性、差异性和能动性。基于对上海城郊乡村的经验考察,研究发现城郊融合型村庄出现了发展分离的未预期后果,亟待回应社会交易促进、区域社会资本重建、社区治理密度提升等乡村治理新命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城郊融合类村庄 发展逻辑 乡村治理 后乡村性
原文传递
后乡土社会孝道嬗变的现实图景与形成机理 被引量:6
19
作者 汪倩倩 《南京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2年第3期28-35,共8页
孝道是乡土文明的核心内容。随着乡土社会向后乡土社会的快速转变,孝道也随之发生了嬗变。以M村为实践调研点,从事生、事死两方面将孝道的内涵细化为养亲、敬亲、侍亲、顺亲、葬亲、祭亲等6个维度,全面考察孝道在后乡土社会中的诸多变... 孝道是乡土文明的核心内容。随着乡土社会向后乡土社会的快速转变,孝道也随之发生了嬗变。以M村为实践调研点,从事生、事死两方面将孝道的内涵细化为养亲、敬亲、侍亲、顺亲、葬亲、祭亲等6个维度,全面考察孝道在后乡土社会中的诸多变化与流动形式,深入剖析孝道嬗变的内在机理。研究表明:在后乡土社会,孝道嬗变是城镇化、市场化、国家制度等社会结构性力量与乡村社会的微观实践共同形塑的结果。孝道嬗变应在社会转型与乡村变迁的事实基础上去考量与判定,并将其作为基本出发点,构建起传统与现代相互协调、相互融合的新孝道伦理秩序,以一种开放包容的姿态服务于后乡土社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后乡土社会 孝道 伦理秩序
下载PDF
当下中国农村法治的迟滞与路径选择 被引量:5
20
作者 陆俊杰 《中共桂林市委党校学报》 2007年第3期47-50,共4页
后乡土社会改变了乡土社会封闭、固定与坚持的传统,属于农村经济、政治与思想转换进程中的过渡性阶段,需要逐渐寻找自己生存的法治根基。当下农村向现代法治社会转变中遇到了市场机制缺乏、民主政治根基薄弱、农民法治意识落后等现实阻... 后乡土社会改变了乡土社会封闭、固定与坚持的传统,属于农村经济、政治与思想转换进程中的过渡性阶段,需要逐渐寻找自己生存的法治根基。当下农村向现代法治社会转变中遇到了市场机制缺乏、民主政治根基薄弱、农民法治意识落后等现实阻隔。在推进法治进程中,应当以当下后乡土的现实选择强制性制度变迁为主和诱致性制度变迁为辅的理论与实践进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农村法治 后乡土社会 强制性制度 诱致性制度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