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23篇文章
< 1 2 7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后人类视域下数字孪生人的“认知弥补”与伦理规制 被引量:2
1
作者 刁生富 刘杰 《佛山科学技术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3年第1期5-13,共9页
基于数字孪生技术,拥有“去物质化”身体的数字孪生人逐渐受到关注,并构建出全新的后人类审思场域。一方面,数字孪生人弥补了人认知自我的主观、感知和时空的局限,从而极大地增强了人认知自我的能力;另一方面,数字孪生人也带来一些诸如... 基于数字孪生技术,拥有“去物质化”身体的数字孪生人逐渐受到关注,并构建出全新的后人类审思场域。一方面,数字孪生人弥补了人认知自我的主观、感知和时空的局限,从而极大地增强了人认知自我的能力;另一方面,数字孪生人也带来一些诸如实时与放大的隐私伤害、数据控制与透明化社会、量化与单一的人类、更加严峻的数字鸿沟之类的伦理隐忧。对于数字孪生人带来的伦理隐忧,我们需要有一定的超前意识,从隐私的保护与让渡、数据控制的批判与反抗、对生命本质的反思、弥合鸿沟等几方面进行必要的伦理规制,以使数字孪生技术和数字孪生人更好地向善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数字孪生 数字孪生人 后人类 认知弥补 伦理规制
下载PDF
后人类语境下科幻电影叙事中的身体想象与异质美学 被引量:2
2
作者 刘永亮 《深圳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3年第6期150-159,共10页
网络技术、虚拟现实技术的发展给人类带来了想象自我和展示自我的空间。在虚拟现实世界里人类各种想象都可以通过人工智能得以实现,从而预见未来,也标志着后人类时代的到来。在科幻电影中人类肉身自然生命的身体被后人类技术的身体、媒... 网络技术、虚拟现实技术的发展给人类带来了想象自我和展示自我的空间。在虚拟现实世界里人类各种想象都可以通过人工智能得以实现,从而预见未来,也标志着后人类时代的到来。在科幻电影中人类肉身自然生命的身体被后人类技术的身体、媒介的身体、数据化的身体所取代,成为碳基、硅基、虚拟的信息程序等多种样态并存的赛博格的身体,此时的种族、性别、身份都产生了异化。“后身体”具有更大的包容性,在虚拟的社会景观中人类的身体也成为后人类的一部分。在科幻电影中后人类的身体叙事被描述为异质化的身体,表现出碎片化、反线性、跨媒介、交互性、景观化、沉浸式的叙事特征。科幻电影中的身体想象与叙事表达改变了人类的思维模式和审美观念,打破了人类主体性的传统哲学命题,进而形成一种异质美学。异质美学依存于物质技术发展,但其审美对象并不是完全客观化的物象,它是虚无的、异质的;而异质美学又注重人类参与其中的过程性体验,它是人类存在的生态遭遇过程。由此可见,异质美学既是对虚无主义的超越,亦是对生态主义的延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后人类 科幻电影 身体叙事 异质美学 赛博格 跨媒介
原文传递
赛博格对体育精神的重释——基于后人类视域的考察 被引量:3
3
作者 刘溪 《成都体育学院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2021年第4期39-43,共5页
作为后人类时代标志的"赛博格"对体育精神的存在价值产生了极大的冲击,首先,它打破了"身体"的边界,使得"身体"的定义变得含混不清;其次,它颠覆了传统的人性观,对人独有的生命意志发出挑战。以上两个方面... 作为后人类时代标志的"赛博格"对体育精神的存在价值产生了极大的冲击,首先,它打破了"身体"的边界,使得"身体"的定义变得含混不清;其次,它颠覆了传统的人性观,对人独有的生命意志发出挑战。以上两个方面所带来的一系列问题通过体育精神的两个重要维度——体育正义、体育美学展现得极为清晰,如体育身份正义的标准需要重新规定,体育与科技的划界变得更加艰难,体育美学遭遇解构等等。后人类时代体育精神面临的种种颠覆性困境使得我们必须要对生命主体、人性本质等做新的诠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赛博格 体育精神 身体观 后人类
下载PDF
新世纪文论范式:从语言媒介到物质性融媒介 被引量:2
4
作者 张进 姚富瑞 《兰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8年第5期1-10,共10页
随着数字化媒介技术的发展,传统意义上的文学和艺术在赛博空间中进行交合,从而形成了文、艺、技渗透交融的新形态。这使得西方语言论转向以来相关文论的解释效力开始失效,引发了文学理论从"语言媒介"到"物质媒介"... 随着数字化媒介技术的发展,传统意义上的文学和艺术在赛博空间中进行交合,从而形成了文、艺、技渗透交融的新形态。这使得西方语言论转向以来相关文论的解释效力开始失效,引发了文学理论从"语言媒介"到"物质媒介"的范式转换。"物质媒介"概念全面释放了媒介作为一种技术形式、作为构成性调解和作为生存环境的物质性内涵,从而以一种融媒介态势擘画着新世纪文学艺术传播与发展的后人类景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后人类 语言媒介 物质媒介 构成性调解 融媒介
下载PDF
后基因组时代的医学发展 被引量:6
5
作者 杨咏 《医学与哲学》 2001年第5期18-21,共4页
1990年 ,美国正式启动“人类基因组计划”。随着这项工程成果的不断取得 ,人类即将进入利用、使用“人类基因组计划”成果的“后基因组时代”。在这个时代 ,基因芯片和基因工程技术将被广泛地使用在医学科学中 ,给医学科学的发展带来一... 1990年 ,美国正式启动“人类基因组计划”。随着这项工程成果的不断取得 ,人类即将进入利用、使用“人类基因组计划”成果的“后基因组时代”。在这个时代 ,基因芯片和基因工程技术将被广泛地使用在医学科学中 ,给医学科学的发展带来一场深刻的革命。同时医学科学也将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冲突和抉择。充分认识这些问题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后基因组时代 发展趋势 冲突 抉择 人类基因组计划
下载PDF
从身体意识到生态美学——论身体本体论生态美学的建构轨迹与理论拓展
6
作者 朱鹏杰 《兰州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3年第1期10-15,共6页
生态学者王晓华从身体意识的角度介入到生态美学的构建中,从三个方面为生态美学的建构及拓展做出了贡献:一是论述身体意识和环境想象之间的关系,陈述了身体意识与生态文学的内在关联;二是阐述了身体本体论生态美学立场,从身体与世界,身... 生态学者王晓华从身体意识的角度介入到生态美学的构建中,从三个方面为生态美学的建构及拓展做出了贡献:一是论述身体意识和环境想象之间的关系,陈述了身体意识与生态文学的内在关联;二是阐述了身体本体论生态美学立场,从身体与世界,身体与其他有机体的交往等角度建构生态美学;三是结合人类未来发展的两条路径——地外文明拓展和“元宇宙”搭建,论述了未来社会形态中生态美学的存在样态,探索了后人类美学为生态美学拓展的新路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身体意识 生态美学 身体本体论 建构 后人类美学
下载PDF
ChatGPT与人类的相互超越——后人类时代的雏形已经到来
7
作者 尚杰 《广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23年第5期123-132,共10页
ChatGPT是一个自回归语言模型,目的是为了使用“深度学习”生成人类可以理解的自然语言,它只是人工智能发展的最新形式,虽然具有强大的储存与记忆知识的能力,但它不具有自我意识。就此而言,ChatGPT与人类是相互超越的,理性与非理性因素... ChatGPT是一个自回归语言模型,目的是为了使用“深度学习”生成人类可以理解的自然语言,它只是人工智能发展的最新形式,虽然具有强大的储存与记忆知识的能力,但它不具有自我意识。就此而言,ChatGPT与人类是相互超越的,理性与非理性因素既相互纠缠,又相互超越。这种情形还表现在语言逻辑的工具理性与人类感性生活之间的撕裂关系。由于我们实际上正在实现从语言时代向图像时代的转变,图像将使语言生活回归感性生活,这与以往的文明是断裂的,预兆后人类时代即将到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hatGPT 人工智能 自我意识 后人类时代
下载PDF
人类基因增强技术应用的伦理问题研究综述
8
作者 戴淑琳 姜萍 《昆明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2年第6期42-49,共8页
基因增强技术的发展应用为预防和治愈顽疾、增强人类能力带来了希望,但也在增强的技术对象、应用范围等方面引起了诸多伦理争议。研究发现:学界讨论重点是技术应用引发的在安全、公平、人类尊严和后人类等方面存在的伦理问题;研究提出... 基因增强技术的发展应用为预防和治愈顽疾、增强人类能力带来了希望,但也在增强的技术对象、应用范围等方面引起了诸多伦理争议。研究发现:学界讨论重点是技术应用引发的在安全、公平、人类尊严和后人类等方面存在的伦理问题;研究提出的伦理原则、新概念、新观点等,丰富了人类基因增强的伦理理论,为政府决策提供了伦理依据,但在哲学反思、研究视角和研究范围方面仍需加强。未来可以重点研究治疗早衰和延长寿命等基因实验的伦理后果和基因增强能否作为新的进化方式增进人类福祉等方面的内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类增强 基因增强技术 伦理问题 永生与后人类 人类福祉
原文传递
技术实体理论归置 被引量:1
9
作者 李三虎 《洛阳师范学院学报》 2014年第12期1-10,共10页
技术实体理论包含于西方哲学传统中,并以常识化的技术工具论渗透于技术决策、实践和文化发展中。对西方哲学与技术相关联的实体概念历史进行考察表明,从亚里士多德、笛卡儿到黑格尔和卡普,西方哲学传统维系着一种对技术的实体理论解释... 技术实体理论包含于西方哲学传统中,并以常识化的技术工具论渗透于技术决策、实践和文化发展中。对西方哲学与技术相关联的实体概念历史进行考察表明,从亚里士多德、笛卡儿到黑格尔和卡普,西方哲学传统维系着一种对技术的实体理论解释或描述,并从自然摹写达到了身体摹写的高度。进一步分析,我们看到,技术实体理论的主要原则在于,技术作为独立的实体存在,采取理性模式,不仅要求自身的价值中立,而且能够确保技术进步具有可预测性。以此来看待后人类主义,所谓后人类的"技术奇点"预测,不过是设想了超人类智能的"技术实体"。当然这仅仅是就技术的积极社会影响而言的,如果考虑其负面价值,技术实体理论便不得不面临科林格里奇的"控制困境":一项技术的社会结果无法在其生命早期预测,等到发现其消极后果时,对它的控制又极端困难。为了摆脱这种困境,需要突破技术实体理论为科学、技术与社会设置的各种传统边界,进而提出新的技术哲学理论方向,此即对技术实体理论进行归置的意义所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技术实体 价值中立 后人类技术 控制困境
下载PDF
后人类视域下《我这样的机器》的创生反思
10
作者 陈秀婕 《四川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21年第6期139-144,共6页
麦克尤恩的新作《我这样的机器》在平行时空中勾画了人类与机器人相处的生活场景。人类中心主义受到极大地质疑和挑战,人机共有的普遍生命力形成了一条脆弱的泛人类纽带。后人类语境中人类与机器人所代表的个体主义与泛爱主义的对峙,使... 麦克尤恩的新作《我这样的机器》在平行时空中勾画了人类与机器人相处的生活场景。人类中心主义受到极大地质疑和挑战,人机共有的普遍生命力形成了一条脆弱的泛人类纽带。后人类语境中人类与机器人所代表的个体主义与泛爱主义的对峙,使得原本用来规范人际交往过程中的道德和法律成为了一种讽刺。现代的商业资本价值观塑造出了各个方面都比人类优越的机器人这一类理想的后人类社会的主体,人造人在满足和迎合人类偏好的同时也在悄然改变着人类的伦理价值观。这样大胆的创生行为强烈要求建构起社会协同系统和情感社会共同体,麦克尤恩正是站在转向后人类的拐角处发出质疑:人类世界已经为机器人的加入做好准备了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我这样的机器》 后人类 伦理 共同体
下载PDF
消失的人类——人工智能对政治价值的冲击
11
作者 唐靖雯 《山西青年职业学院学报》 2021年第2期27-30,共4页
随着人工智能技术的进步,人类社会逐步进入“后人类时代”,传统政治价值受到了严重的冲击,人类在政治体系中起到的作用正被人工智能逐渐削弱,人类将逐渐消失在“后人类时代”,人类传统的伦理价值也不再占据主流。只有通过立法,赋予人工... 随着人工智能技术的进步,人类社会逐步进入“后人类时代”,传统政治价值受到了严重的冲击,人类在政治体系中起到的作用正被人工智能逐渐削弱,人类将逐渐消失在“后人类时代”,人类传统的伦理价值也不再占据主流。只有通过立法,赋予人工智能人格化,通过行政手段控制人工智能发展以及通过监管保护多元价值取向,才能重新燃起人类智慧的火花,驯服“技术利维坦”,使人类的政治得以涅槃重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政治哲学 人工智能 后人类时代 传统价值
下载PDF
后人类主义、主体性重构与技术政治——人与技术关系的再叙事 被引量:28
12
作者 林秀琴 《文艺理论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20年第4期159-170,共12页
主体性是观察人与技术关系的重要视角,从技术工具论、本体论到技术主体论,人与技术的关系处于不断的重写状态。后人类主义建基于技术主体性构想,通过以赛博格为表征的后人类主体形象重新激活主体概念,以此突进文化政治批判的理论空间。... 主体性是观察人与技术关系的重要视角,从技术工具论、本体论到技术主体论,人与技术的关系处于不断的重写状态。后人类主义建基于技术主体性构想,通过以赛博格为表征的后人类主体形象重新激活主体概念,以此突进文化政治批判的理论空间。技术创生的新型主体及其实践创新了身份、认同、价值等意义生产机制,为解构传统人文主义隐含的种种霸权体制提供了强大动能。但与此同时,由于后人类主义将赛博格主体进行概念化、能指化、话语化,从而使其最终演变为对技术神话的复写。后人类主义的局限突出地表现在"去具身性"理论预设的失焦、对技术本体异化叙事的消解和技术政治实践批判维度的缺失等方面,上述局限导致了后人类主体观批判功能的弱化及消解。后人类主义需要重返实践领域,对技术主体性和人类主体性的关系进行历史化和结构性的观察,从而建立一种辩证的后人类主体理论,方能有效推进"重写现代性"中基于人与技术关系想象的历史课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主体性 后人类 赛博格 技术政治
下载PDF
后人类纪语境中的身体美学问题 被引量:22
13
作者 简圣宇 《广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0年第3期30-37,共8页
从“后人类”学术思潮所强调的“走向新的人类形态”这一基本脉络出发,我们可以获得反思传统范畴并构建新科技时代的“后身体”审美理念的重要理论参照系。人工智能条件下逐渐出现的人机融合以及“身心分置”状态,使得传统身体美学的相... 从“后人类”学术思潮所强调的“走向新的人类形态”这一基本脉络出发,我们可以获得反思传统范畴并构建新科技时代的“后身体”审美理念的重要理论参照系。人工智能条件下逐渐出现的人机融合以及“身心分置”状态,使得传统身体美学的相关基本范畴需要重新定义。借助于科技的赋能,人类开始了自己超越自然身体范畴的感官延伸进程。在此过程中,人类同时经历了主体性的扩容与让渡。在这样的语境下研讨“后身体美学”及相关理念问题,有助于我们超越思维局限去思考更前沿的学术问题,在“未来未至”之时即做好理论和思想上的前期准备工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后人类 后身体美学 人工智能 主体性 赛博格
下载PDF
脑机接口的伦理问题研究 被引量:19
14
作者 顾心怡 陈少峰 《科学技术哲学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21年第4期79-85,共7页
经50余年发展历程,脑机接口技术从“物理混合”到“心智融合”,逐渐形成三种并行发展态势,即治疗型BCI、服务型BCI和增强型BCI。既从神经系统疾病的诊断、预防和治疗,到“脑控”与“读心”功能,再到跨脑认知、复合体能和实现永生,给人... 经50余年发展历程,脑机接口技术从“物理混合”到“心智融合”,逐渐形成三种并行发展态势,即治疗型BCI、服务型BCI和增强型BCI。既从神经系统疾病的诊断、预防和治疗,到“脑控”与“读心”功能,再到跨脑认知、复合体能和实现永生,给人类未来描绘了无限可能。但同时也带来了诸如安全性与有效性、人格同一性与真实性、脑隐私保护、决策自主权、责任归属等伦理问题。故建立健全技术安全性原则、脑隐私保护原则、自主决策原则、分配正义原则和政策保障原则,有助于客观理性地看待脑机接口技术为人类带来的风险与收益,推动其以合伦理性的方式全面健康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机接口 神经伦理 脑隐私 人类增强 后人类
原文传递
计算人类 被引量:18
15
作者 N.凯瑟琳·海勒 黄斐(译) +1 位作者 曹书乐(译) 许若文(译) 《全球传媒学刊》 CSSCI 2019年第1期28-46,共19页
我们的未来是什么样的?一直以来有这样的争辩:一方认为人是万物的尺度;一方认为机器人也应当被纳入衡量的体系当中。本文以STA(感知—思考—行动)范式为讨论基础,并以一系列研究来证明:人类与机器人难辨彼此的可能性未来,在这一未来图景... 我们的未来是什么样的?一直以来有这样的争辩:一方认为人是万物的尺度;一方认为机器人也应当被纳入衡量的体系当中。本文以STA(感知—思考—行动)范式为讨论基础,并以一系列研究来证明:人类与机器人难辨彼此的可能性未来,在这一未来图景中,机器能比它们被认为的更具创造性,或者人类直觉可能比我们想象的更具有机械性。机器人和人类共同成为一个二元体系使得他们成为彼此的衡量尺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后人类 智能机器 STA范式
下载PDF
形象的焦虑:数字美颜、自我物化与后人类剧目 被引量:18
16
作者 刘丹凌 《西北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9年第4期48-55,共8页
伴随着媒体技术的发展,数字美颜迅速从专业领域、艺术领域涌入日常生活领域,在引领和诠释关于身体的新型美学主张的同时,亦影响和重塑了人们的社会交往方式和生活方式。这种现象背后驻藏的不仅是新传播革命剧场中的身体美学和图像政治,... 伴随着媒体技术的发展,数字美颜迅速从专业领域、艺术领域涌入日常生活领域,在引领和诠释关于身体的新型美学主张的同时,亦影响和重塑了人们的社会交往方式和生活方式。这种现象背后驻藏的不仅是新传播革命剧场中的身体美学和图像政治,更是一种宏大的基于身体、科技与社会变迁的"后人类"剧目。基此,从保罗·维利里奥(Paul Virilio)的图像逻辑演进史出发,剖析作为"自我图像术"的数字美颜如何彰显反常逻辑时代的图像特征和形象焦虑,并在日常生活和社会交往中发挥重塑主体和主体性的作用,进而分析这种形象生产如何透射了主体"自我物化"的倾向,并成为"后人类"转向的典型指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数字美颜 形象焦虑 自我物化 主体危机 后人类
下载PDF
关于人工智能的政治哲学批判 被引量:13
17
作者 王志强 《自然辩证法通讯》 CSSCI 北大核心 2019年第6期92-98,共7页
政治哲学以人类的纪律秩序和分配秩序为考察内容,人工智能的崛起将为政治哲学批判开拓更大的理论视域,我们可以设想"人-人工智能"的政治哲学批判、"人工智能-人工智能"的政治哲学批判和后人类的政治哲学批判等崭新... 政治哲学以人类的纪律秩序和分配秩序为考察内容,人工智能的崛起将为政治哲学批判开拓更大的理论视域,我们可以设想"人-人工智能"的政治哲学批判、"人工智能-人工智能"的政治哲学批判和后人类的政治哲学批判等崭新理论问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政治哲学 人工智能 后人类
原文传递
后人类时代的技术情感及其伦理反思 被引量:12
18
作者 陈凡 徐旭 《系统科学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期1-5,11,共6页
作为人性基础特征的情感不仅代表了人类对于客体的评价状态和因此而形成的认知体系,更弥合了伦理逻辑的整体性造就了人类与技术物的属性边界。后人类时代人们所具有的技术依赖性逐渐改变了情感的原始意义,并从存在论和认识论上消解了对... 作为人性基础特征的情感不仅代表了人类对于客体的评价状态和因此而形成的认知体系,更弥合了伦理逻辑的整体性造就了人类与技术物的属性边界。后人类时代人们所具有的技术依赖性逐渐改变了情感的原始意义,并从存在论和认识论上消解了对技术的恐惧,为赛博格的诞生和人工智能的情感设计营造了有利发展环境。然而技术物缺失的反思和伦理逻辑成为当代人-技矛盾的主要原因,因此在后人类时代,人们需要启发式恐惧作为应对技术情感修造下的后人类认知的必要手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后人类 技术情感 伦理 技术风险认知
原文传递
赛博朋克小说中的赛博空间与新生命形态:论吉布森的“蔓生三部曲” 被引量:11
19
作者 王一平 《外国文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20年第3期15-26,共12页
赛博朋克小说是当代西方科幻小说的重要类型,它关注以信息技术等为代表的新科技对人类生活的重大影响。以科幻小说家威廉·吉布森的“蔓生三部曲”为代表的赛博朋克小说渲染了对未来世界的“新空间”和“新生命形态”的想象:感官全... 赛博朋克小说是当代西方科幻小说的重要类型,它关注以信息技术等为代表的新科技对人类生活的重大影响。以科幻小说家威廉·吉布森的“蔓生三部曲”为代表的赛博朋克小说渲染了对未来世界的“新空间”和“新生命形态”的想象:感官全面沉浸式的“赛博空间”藉由技术实现了身心的二元化剥离,并显现为由视觉图像所主导的“表象世界”;但其并不是对“现实世界”的表征,而是试图借助技术,以意识的无限自由性来克服具身的局限性,它很可能发展出人类的新认知模式、世界结构和社会机构等。赛博朋克小说表现出对技术想象的高度原创性,以及对人类共情与友爱关系的追求,蕴含了面向“后人类”时代的思考与启示之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赛博朋克 威廉·吉布森 赛博空间 蔓生三部曲 后人类
原文传递
赛博格是一种后人类吗?——论赛博格的动物性之维 被引量:11
20
作者 姚禹 《自然辩证法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21年第4期31-36,共6页
哈拉维提出的赛博格概念被认为是后人类的一种实现形式,但是哈拉维却否认自己是一个后人类主义者。后人类主义认为赛博格化就是人类转变为机器的过程,但是这种对人类的理解中隐含了一种人与动物的形而上学的二分。对人与动物/机器的区... 哈拉维提出的赛博格概念被认为是后人类的一种实现形式,但是哈拉维却否认自己是一个后人类主义者。后人类主义认为赛博格化就是人类转变为机器的过程,但是这种对人类的理解中隐含了一种人与动物的形而上学的二分。对人与动物/机器的区分源自于笛卡尔,而林奈从博物学的角度论证了人与动物并无区别。海德格尔把人与动物的区分恢复为了一个哲学问题,从存在论的层面论证动物与人的区别就是贫乏世界。赛博格像动物一样麻痹于被集置支配的技术社会系统,人的赛博格化就是人的动物化。人之人性并非一种现成之物,而是与人的动物性不断对抗中被确定的。人之为人并非一种现成状态,而是一项持续性的事业。接续海德格尔对人道主义的批判,赛博格并非一种后人类,而是一种后人道主义的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赛博格 动物性 后人类 哈拉维 海德格尔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2 7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