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6篇文章
< 1 2 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Si基异质结构发光的研究现状 被引量:2
1
作者 余金中 《半导体光电》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9年第5期294-300,共7页
综述了Si 基异质结构发光研究的现状。介绍了Si 材料本身的本征发光、激子发光、杂质发光等特性,描述了掺Er- Si 的发光、Si 基量子结构( 量子阱、量子点) 的光发射,重点研究SiGe/Si 异质结构的发光性质。同时还... 综述了Si 基异质结构发光研究的现状。介绍了Si 材料本身的本征发光、激子发光、杂质发光等特性,描述了掺Er- Si 的发光、Si 基量子结构( 量子阱、量子点) 的光发射,重点研究SiGe/Si 异质结构的发光性质。同时还对多孔Si 发光、Si 基发光二极管(LED) 与Si 双极晶体管(BJT) 集成、Si 基上垂直腔面发射激光器(VCSEL) 与微透镜的混合集成作了简要的介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发光器件 si基发光器件 si基异质结构 多孔si si基光电子集成
下载PDF
微纳米多孔Si-Ag颗粒掺杂石墨负极材料及其电性能 被引量:4
2
作者 孙斌 蔡晓兰 +5 位作者 姚耀春 周蕾 王磊 吴少鹏 朱晓蒙 栗文浩 《有色金属工程》 CAS 北大核心 2021年第7期1-6,共6页
为解决锂离子电池石墨负极材料充放电效率低的问题,采用成本低廉的人造石墨,并掺杂微纳米多孔Si-Ag颗粒来改善石墨的导电性及提高充放电效率,利用化学刻蚀法制备了微纳米多孔Si-Ag粉体,并将70%人造石墨与30%的多孔Si-Ag粉体球磨形成夹... 为解决锂离子电池石墨负极材料充放电效率低的问题,采用成本低廉的人造石墨,并掺杂微纳米多孔Si-Ag颗粒来改善石墨的导电性及提高充放电效率,利用化学刻蚀法制备了微纳米多孔Si-Ag粉体,并将70%人造石墨与30%的多孔Si-Ag粉体球磨形成夹层式复合结构。采用SEM、TEM、XRD及电池测试系统对多孔Si-Ag粉体材料进行表征和测试。结果表明:硅颗粒经高能球磨后粒径可达720 nm左右;在80℃刻蚀条件下,得到的微纳米多孔Si-Ag负极材料充放电比容量为2163.28 mAh/g;掺杂多孔Si-Ag颗粒后的石墨负极首次充放电比容量为1227.966 mAh/g,比纯石墨负极材料提高了341.1%;在0.2 C(1 C=1500 mA/g)的电流密度下,循环100次后容量保持率为59.72%。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化学刻蚀法 多孔硅 负极材料 锂离子电池
下载PDF
硫化锌/多孔硅复合体系光致发光特性的研究 被引量:2
3
作者 王彩凤 李清山 《激光技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2期128-130,197,共4页
为了研究硫化锌/多孔硅复合体系的光致发光特性,通过电化学阳极氧化法制备了多孔硅样品,然后用脉冲激光沉积的方法在其上沉积硫化锌薄膜,测量了硫化锌/多孔硅复合体系的光致发光谱,并对其进行了详细的理论分析和实验验证。结果表明,在... 为了研究硫化锌/多孔硅复合体系的光致发光特性,通过电化学阳极氧化法制备了多孔硅样品,然后用脉冲激光沉积的方法在其上沉积硫化锌薄膜,测量了硫化锌/多孔硅复合体系的光致发光谱,并对其进行了详细的理论分析和实验验证。结果表明,在不同的激发波长(340nm,360nm,390nm)下,硫化锌/多孔硅复合体系的光致发光谱不同,硫化锌和多孔硅发光的相对(蓝/红)积分强度比值也不同;硫化锌薄膜的生长温度不同(100℃,250℃,350℃)时,硫化锌/多孔硅复合体系的发光不同,随着生长温度的升高,复合体系的发光谱中,硫化锌的发光增强而多孔硅的发光减弱;衬底多孔硅的制备电流密度不同(3mA/cm2,9mA/cm2,11mA/cm2)时,硫化锌/多孔硅复合体系的发光也有着不同的特点。在适当的多孔硅制备电流密度条件下,把硫化锌的发光与多孔硅的发光叠加,得到了可见光区较宽的光致发光谱带(450nm^700nm),呈现较强的白光发射,这一结果为白光二极管的实现开辟了一条新的捷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光学器件 白光 光致发光 脉冲激光沉积 硫化锌 多孔硅
下载PDF
在多孔硅衬底上制备的ZnS薄膜及其光学性能 被引量:2
4
作者 王彩凤 李清山 +2 位作者 胡波 伊厚会 梁德春 《红外》 CAS 2010年第1期17-21,共5页
用脉冲激光沉积(PLD)方法在多孔硅(PS)衬底上沉积了ZnS薄膜。用X射线衍射仪(XRD)、扫描电子显微镜(SEM)、荧光分光光度计分别研究了ZnS薄膜的晶体结构、表面形貌及光学性能。结果表明,ZnS薄膜呈立方相晶体结构,沿β-ZnS(111)晶向择优取... 用脉冲激光沉积(PLD)方法在多孔硅(PS)衬底上沉积了ZnS薄膜。用X射线衍射仪(XRD)、扫描电子显微镜(SEM)、荧光分光光度计分别研究了ZnS薄膜的晶体结构、表面形貌及光学性能。结果表明,ZnS薄膜呈立方相晶体结构,沿β-ZnS(111)晶向择优取向生长;经过300℃真空退火30min后,ZnS薄膜的XRD衍射峰强度增大,表面变得粗糙,在可见光区的平均透射率达到80%以上,适合作太阳能电池过渡层、红外增透膜、红外窗口和头罩等。在退火后的ZnS/PS复合膜体系的光致发光谱(PL)中,除了高能端ZnS的蓝光发射和低能端PS的红光发射外,在光谱中间550nm附近出现了一个新的绿光发射,这归因于ZnS薄膜退火过程中形成的缺陷能级而产生的缺陷中心发光。根据三基色叠加的原理将ZnS的蓝、绿光与PS的红光叠加在一起后,ZnS/PS复合膜体系呈现出了较强的白光发射,这为固态白光发射器件的实现开辟了一条新的捷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光学性能 白光 光致发光 ZNS薄膜 多孔硅
下载PDF
石墨烯/多孔纳米硅负极的电化学性能 被引量:3
5
作者 李纯莉 杨广 +1 位作者 张平 江志裕 《电化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6期572-576,共5页
采用酸浸蚀Al-Si合金的方法制备了多孔纳米Si,并用其制作以石墨烯为导电材料的石墨烯/多孔纳米Si负极.SEM和TEM的分析表明两者混合均匀.作为锂离子电池的负极,该电极在1 mol·L^(-1)Li PF6/EC(碳酸乙烯酯):DMC(碳酸二甲酯)=1:1(by v... 采用酸浸蚀Al-Si合金的方法制备了多孔纳米Si,并用其制作以石墨烯为导电材料的石墨烯/多孔纳米Si负极.SEM和TEM的分析表明两者混合均匀.作为锂离子电池的负极,该电极在1 mol·L^(-1)Li PF6/EC(碳酸乙烯酯):DMC(碳酸二甲酯)=1:1(by volume)+1.5%(by mass)VC(碳酸亚乙烯酯)溶液中、0.5 A·g^(-1)电流密度下,第120周循环的放电比容量为1842.6 m Ah·g^(-1),库仑效率为98.6%.石墨烯的加入不仅提高了电极的导电性,而且减缓了充放电过程中电极多孔纳米结构的衰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锂离子电池 多孔硅 石墨烯
下载PDF
有Si覆盖的部分氧化多孔硅的光致发光 被引量:1
6
作者 顾沂 吴兴龙 +1 位作者 唐宁 鲍希茂 《Journal of Semiconductors》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0年第2期132-136,共5页
在488nm 的Ar+ 激光激发下,Si覆盖的部分氧化多孔硅(POPS)的光致发光谱(PL)在1.78eV 处展示了一个稳定的PL峰,它的强度达到刚制备多孔硅的发光强度.使用X 射线衍射、Ram an 散射、傅里叶变换红外... 在488nm 的Ar+ 激光激发下,Si覆盖的部分氧化多孔硅(POPS)的光致发光谱(PL)在1.78eV 处展示了一个稳定的PL峰,它的强度达到刚制备多孔硅的发光强度.使用X 射线衍射、Ram an 散射、傅里叶变换红外吸收和电子自旋共振等对其发光机理进行了系统的研究.结果表明,这个增强的PL峰不是起源于量子限制硅晶粒中的带带复合,也不是起源于样品表面局域态或硅晶粒与氧化物之间的界面态的辐射复合.通过与Ge覆盖的部分氧化多孔硅的相关结果比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多孔硅 光致发光
下载PDF
多孔硅发光与量子尺寸效应的实验研究 被引量:2
7
作者 王惟彪 金长春 +2 位作者 王永珍 周永东 金亿鑫 《发光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5年第1期33-37,共5页
利用电化学阳极腐蚀的方法制备了多孔硅膜,实验发现多孔硅膜为多层结构,表面层为纳米结构,其余为微米结构,多孔硅的物理及化学结构的研究表明多孔硅是一种表面上含硅、氧、氢、氟元素组成的化合物包覆着的纳米晶硅粒和微米硅丝.多... 利用电化学阳极腐蚀的方法制备了多孔硅膜,实验发现多孔硅膜为多层结构,表面层为纳米结构,其余为微米结构,多孔硅的物理及化学结构的研究表明多孔硅是一种表面上含硅、氧、氢、氟元素组成的化合物包覆着的纳米晶硅粒和微米硅丝.多孔硅的发光主要来自表面纳米结构层,亚微米结构层并未见发光,从实验上证实了多孔硅的发光与量子尺寸效应紧密关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多孔硅 发光 量子尺寸效应 实验
下载PDF
多孔Si/纳米ZnS复合材料发光的研究 被引量:1
8
作者 王彩凤 李洁 《光电子.激光》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6期1129-1133,共5页
利用脉冲激光沉积(PLD)分别在Si片和多孔Si衬底上沉积了ZnS薄膜,考察衬底对ZnS薄膜结构和发光性能的影响。X射线衍射(XRD)和扫描电镜(SEM)测量表明,两种衬底上制备的ZnS薄膜均沿立方相结构β-ZnS(111)晶向择优取向生长。多孔Si衬底上生... 利用脉冲激光沉积(PLD)分别在Si片和多孔Si衬底上沉积了ZnS薄膜,考察衬底对ZnS薄膜结构和发光性能的影响。X射线衍射(XRD)和扫描电镜(SEM)测量表明,两种衬底上制备的ZnS薄膜均沿立方相结构β-ZnS(111)晶向择优取向生长。多孔Si衬底上生长的ZnS薄膜表面有很多凹坑,而Si衬底上生长的ZnS薄膜表面相对比较平整。光致发光(PL)谱显示,ZnS薄膜沉积后,多孔Si的发光峰强度减小且峰位发生蓝移。根据ZnS薄膜具有较高透射率的特点,把透射出ZnS的多孔Si的橙红光和ZnS的发光叠加,多孔Si/ZnS纳米薄膜复合体系在可见光区有很强的PL现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多孔si ZNS薄膜 光致发光(PL) 透射 白光发射
原文传递
Luminescent Properties of Porous Si Passivated by Diamond Film and DLC Film
9
作者 Linjun WANG, Yiben XIA, Weili ZHANG, Minglong ZHANG and Weimin SHISchool of Materials Science & Engineering, Shanghai Univ., Shanghai 201800, China 《Journal of Materials Science & Technology》 SCIE EI CAS CSCD 2004年第2期145-148,共4页
Surface passivation methods for porous Si (PS) surfaces, i.e., depositing diamond film or diamond-like carbon (DLC) film on PS surfaces, were attempted. Two emission bands, weak blue band and strong red band existed i... Surface passivation methods for porous Si (PS) surfaces, i.e., depositing diamond film or diamond-like carbon (DLC) film on PS surfaces, were attempted. Two emission bands, weak blue band and strong red band existed in the PL spectrum of diamond film coated on PS, were discovered by the photoluminescence measurements. The luminescent mechanism and stability were discussed. The results indicated that diamond film may stabilize the PL wavelength and intensity of PS, and therefore could become a promising passivation film of porous Si. The PL properties of PS coated by DLC films, including hydrogenated diamond like carbon (DLC:H) film and nitrogen doped DLC film (DLC:N) were also studied in this paper. The DLC films may stabilize the PL of PS, but the photoluminescent intensity was obviously weaker than that of diamond film coated P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porous si PASsiVATION Diamond film Diamond-like carbon film
下载PDF
White light photoluminescence from ZnS films on porous Si substrates
10
作者 王彩凤 李清山 +1 位作者 胡波 李卫兵 《Journal of Semiconductors》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3期29-32,共4页
ZnS films were deposited on porous Si (PS) substrates using a pulsed laser deposition (PLD) technique. White light emission is observed in photoluminescence (PL) spectra, and the white light is the combination o... ZnS films were deposited on porous Si (PS) substrates using a pulsed laser deposition (PLD) technique. White light emission is observed in photoluminescence (PL) spectra, and the white light is the combination of blue and green emission from ZnS and red emission from PS. The white PL spectra are broad, intense in a visible band ranging from 450 to 700 nrn. The effects of the excitation wavelength, growth temperature of ZnS films, PS porosity and annealing temperature on the PL spectra of ZnS/PS were also investigated. 展开更多
关键词 white light emission PHOTOLUMINESCENCE ZnS films porous si
原文传递
Time-Resolved Photoluminescence Spectra of Porous Si
11
作者 FEI Hao-sheng HAN Li +1 位作者 CHE Yan-long NIE Rui-juan and LI Tie-jin(Deparrment of Physics and Deparrment of Chemistry ,Jilin University , Changchun , 1 30023 ) 《Chemical Research in Chinese Universities》 SCIE CAS CSCD 1995年第1期58-63,共6页
he photoluminescence spectra of porous Si have been studied. Its timere-solved luminescence spectra show a red shift of luminescencc peak with increasingdelay time after exciting and a nonexponential decay. Several sp... he photoluminescence spectra of porous Si have been studied. Its timere-solved luminescence spectra show a red shift of luminescencc peak with increasingdelay time after exciting and a nonexponential decay. Several spectral bands withdifferent Gaussian center appear by means of the decomposition of a spetrum. Theresuits of our experiments show quantum confined characters in porous Si, and wespeculate that the short wavelength band at 465 nm is the direct band froni P_(15) toP_(25) 展开更多
关键词 porous si Time-resolved spectra Nanocrystal PHOTOLUMINESCENCE
下载PDF
Blue photoluminescence from nanocrystalline porous silicon structure fabricated by high-current pulsed electron beam irradiation
12
作者 Peng L Xiao-Tong Wang +3 位作者 Sheng-Zhi Yang Yan Li Xiu-Li Hou Qing-Feng Guan 《Chinese Science Bulletin》 SCIE EI CAS 2014年第34期4758-4762,共5页
N-type Si(111) wafers have been processed by high-current pulsed electron beam(HCPEB) treatment with an increasing number of irradiation(1, 10 and 20pulses). The results of this work show that a highly porous nanostru... N-type Si(111) wafers have been processed by high-current pulsed electron beam(HCPEB) treatment with an increasing number of irradiation(1, 10 and 20pulses). The results of this work show that a highly porous nanostructure was formed after irradiation. Moreover, the high-density Si nanocrystals(Si-ncs) about 3 nm were distributed on the surface of Si wafers and exhibited3.02 e V Photoluminescence(PL) emission in blue band.The PL intensity increases with the increase in the Si-ncs' density in accordance with the quantum confinement model, which can be ascribed to the different pulse time of HCPEB treatment. The possible formation mechanisms of micropores and Si-ncs are discussed.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纳米多孔硅 电流脉冲 纳米结构 光致发光 电子束辐照 si(111) HCPEB 制作
原文传递
C_(60)偶联多孔硅系统的蓝光发射 被引量:1
13
作者 廖梦星 吴兴龙 邓树胜 《南京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1期47-54,共8页
用C60 作为表面钝化剂 ,与多孔硅进行偶联 .发现当C60 偶联多孔硅系统在空气中存储一年后 ,能够发射 4 6 0nm左右的强烈蓝光 .经过系统的测量和分析 ,认为蓝光起源的发光中心与SiO2 体材料中的“自捕获激子”模型类似 .它是由一个氧空... 用C60 作为表面钝化剂 ,与多孔硅进行偶联 .发现当C60 偶联多孔硅系统在空气中存储一年后 ,能够发射 4 6 0nm左右的强烈蓝光 .经过系统的测量和分析 ,认为蓝光起源的发光中心与SiO2 体材料中的“自捕获激子”模型类似 .它是由一个氧空位和一个间隙氧组成的 ,间隙氧同时和相邻的晶格氧形成过氧连接 .光激发载流子来自于Si纳米晶粒的核心 ,辐射复合过程则在多孔硅表面的发光中心进行 .进一步的电子束辐照和臭氧辐照实验证明了这个发光中心的存在 .从FTIR谱的分析 ,推测是样品表面Si=O双键的缓慢变化促使了蓝光中心的自发产生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多孔硅 C60 蓝光发射 辐照
下载PDF
多孔硅分形的初步研究 被引量:1
14
作者 翁渝民 宗祥福 +1 位作者 杨新菊 陈虞峰 《复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5年第1期94-98,共5页
用扫描隧道显微表征了多孔硅的表面结构.发现它的Hausdorff维数D的值为1.88,与逾渗模型的值相等.
关键词 分形 逾渗 多孔硅 表面结构
原文传递
多晶SiC/多孔硅结构材料的APCVD生长及表征 被引量:1
15
作者 贾护军 杨银堂 李跃进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2期298-300,330,共4页
采用SiH4-C3H8-H2气体反应体系,通过常压化学气相淀积(APCVD)工艺在电化学腐蚀的多孔硅衬底上进行了多晶3C-SiC薄膜的生长,研究了多孔硅孔隙率对薄膜生长质量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当多孔硅孔隙率较低时,得到的是含有SiC(111)晶粒的多晶... 采用SiH4-C3H8-H2气体反应体系,通过常压化学气相淀积(APCVD)工艺在电化学腐蚀的多孔硅衬底上进行了多晶3C-SiC薄膜的生长,研究了多孔硅孔隙率对薄膜生长质量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当多孔硅孔隙率较低时,得到的是含有SiC(111)晶粒的多晶硅薄膜,随着孔隙率的增加,生长薄膜由富碳多孔SiC向多晶SiC薄膜过渡,表面平整度增加,并具有<111>晶向择优生长的特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多晶碳化硅薄膜 多孔硅 常压化学气相淀积 生长 表征
下载PDF
脉冲电阳极腐蚀纳米多孔硅的蓝光发射
16
作者 张亚增 彭德应 《四川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1996年第5期70-72,共3页
用直流叠加方波脉冲电流阳极腐蚀法制得了多孔硅(PS),样品经XeCl准分子激光器的308nm激光的激发,获得了中心波长为462nm、半高宽为126nm的蓝色光致发光(PL)谱.PS断面的透射电镜(TEM)分析发现有n... 用直流叠加方波脉冲电流阳极腐蚀法制得了多孔硅(PS),样品经XeCl准分子激光器的308nm激光的激发,获得了中心波长为462nm、半高宽为126nm的蓝色光致发光(PL)谱.PS断面的透射电镜(TEM)分析发现有nm量级的Si原子团组成的一维量子线(柱)阵列和三维量子海棉结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脉冲电阳极腐蚀 多孔硅 光致发光 半导体
下载PDF
提高多孔硅传感特性的一种新方法(英文)
17
作者 李宏建 崔昊杨 +3 位作者 黄伯云 易丹青 何英旋 彭景翠 《光散射学报》 2004年第1期84-89,共6页
研究了多孔硅(PS)吸附有机溶剂分子后对多孔硅荧光谱的淬灭效应。结果表明:淬灭多孔硅发光的有机溶剂分子是极性分子,有机溶剂分子的极性不同对多孔硅发光的淬灭程度也不同,且有些有机溶剂分子吸附氧化多孔硅比吸附多孔硅引起的发光淬... 研究了多孔硅(PS)吸附有机溶剂分子后对多孔硅荧光谱的淬灭效应。结果表明:淬灭多孔硅发光的有机溶剂分子是极性分子,有机溶剂分子的极性不同对多孔硅发光的淬灭程度也不同,且有些有机溶剂分子吸附氧化多孔硅比吸附多孔硅引起的发光淬灭具有更好的可逆性和选择性;用含有胺基的正丁胺(CH3CH2CH2CH2-NH2)作碳源,用射频辉光放电等离子系统在多孔硅表面沉积c n膜对多孔硅进行钝化处理后发现:其电致发光强度明显增强,发光峰位兰移,且在大气中存放60天后,其电致发光谱强度基本不衰减,峰位不再移动。经钝化处理的器件较未经处理的器件具有小的串联电阻Rs和低的驱动电压。这为提高多孔硅的传感特性提供了一种新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多孔硅 串联电阻 传感特性 荧光谱 淬灭效应 吸附性 射频辉光放电等离子系统 c-n膜
下载PDF
多孔铂化硅红外探测器技术
18
作者 邓光华 熊平 《半导体光电》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6期423-425,共3页
 采用多孔PtSi结构是提高PtSi探测器量子效率的有效技术途径。介绍了一种高量子效率的PtSi红外探测器,即多孔PtSi红外探测器。叙述了这种探测器的制作方法及器件测试结果,并对测试结果进行了讨论。
关键词 铂化硅 多孔硅 量子效率 探测器
下载PDF
多孔硅的电致发光研究
19
作者 田金承 杨志伟 《青岛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2015年第2期22-24,29,共4页
用电化学氧化方法在镀有Al电极的Si片上制备了多孔硅样品,在其上再镀一层ITO透明薄膜作为电极,得到了多孔硅电致发光器件。研究了该器件的结构形貌、光学和电学特性。通过扫描电镜可以观察到多孔硅的"树枝状"结构。器件的I-V... 用电化学氧化方法在镀有Al电极的Si片上制备了多孔硅样品,在其上再镀一层ITO透明薄膜作为电极,得到了多孔硅电致发光器件。研究了该器件的结构形貌、光学和电学特性。通过扫描电镜可以观察到多孔硅的"树枝状"结构。器件的I-V特性曲线表明,当加正向偏压时,电流随着电压的增加快速增大,表现为正向导通。当加反向偏压时,电流很小,几乎为零,表现为反向截止,显示出单向导电性特点。器件的电致发光谱和光致发光谱相比,中心峰位和谱峰范围都基本一致,但有蓝移,这主要是因为二者的发光机制不同造成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多孔硅 电致发光 I-V特性曲线
下载PDF
锂离子电池用多孔硅/石墨/碳复合负极材料的研究 被引量:16
20
作者 郑颖 杨军 +2 位作者 陶亮 努丽燕娜 王久林 《无机化学学报》 SCIE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11期1882-1886,共5页
在两步高能球磨和酸蚀条件下制得了多孔硅/石墨复合材料,并对其进行碳包覆制成多孔硅/石墨/碳复合材料。通过TEM,SEM等测试手段研究了多孔硅材料的结构。作为锂离子电池负极材料,电化学测试结果表明多孔硅/石墨/碳复合材料相比纳米硅/石... 在两步高能球磨和酸蚀条件下制得了多孔硅/石墨复合材料,并对其进行碳包覆制成多孔硅/石墨/碳复合材料。通过TEM,SEM等测试手段研究了多孔硅材料的结构。作为锂离子电池负极材料,电化学测试结果表明多孔硅/石墨/碳复合材料相比纳米硅/石墨/碳复合材料有更好的循环稳定性。同时,改变复合体配比、热解碳前驱物、粘结剂种类和用量也会对材料的电化学性能产生较大的影响。其中使用质量分数为10%的LA132粘结剂的电极200次循环以后充电容量保持在649.9mAh·g-1,几乎没有衰减。良好的电化学性能主要归因于主活性体-多孔硅颗粒中的纳米孔隙很好地抑制了嵌锂过程中自身的体积膨胀,而且亚微米石墨颗粒和碳的复合也减轻了电极材料的体积效应并改善了其导电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多孔硅 负极材料 锂离子电池 高能球磨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