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29篇文章
< 1 2 1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储层孔隙结构研究进展 被引量:93
1
作者 陈欢庆 曹晨 +1 位作者 梁淑贤 李佳鸿 《天然气地球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2期227-237,共11页
从目前储层孔隙结构研究现状入手,结合自身实践,将其研究内容划分为储层孔隙结构成因分析、储层孔隙结构定量表征和分类评价、基于孔隙结构研究的储层评价、储层孔隙结构对流体活动的影响、储层孔隙结构对开发的影响、油气田开发对储层... 从目前储层孔隙结构研究现状入手,结合自身实践,将其研究内容划分为储层孔隙结构成因分析、储层孔隙结构定量表征和分类评价、基于孔隙结构研究的储层评价、储层孔隙结构对流体活动的影响、储层孔隙结构对开发的影响、油气田开发对储层孔隙结构的影响和储层孔隙结构研究技术和方法的改进等7个方面。同时详细介绍了铸体薄片观察和压汞等物性数据统计分析、成岩作用、测井分析、分形维数模型、各种数学方法、(数值)模拟、三维成像等新技术、地质(或地球物理)模型、聚类分析等多种储层孔隙结构研究方法,并分析了每种方法的优缺点。在此基础上探讨了储层孔隙结构研究中存在的问题,最终指出了该项研究的发展趋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孔隙结构 压汞曲线 三维成像 定量表征 分类评价 方法
原文传递
球管孔隙模型的核磁共振(NMR)弛豫特征及应用 被引量:50
2
作者 刘堂晏 肖立志 +1 位作者 傅容珊 王忠东 《地球物理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4期663-671,共9页
将岩石孔隙归结为由毛细管和球形孔组成的孔隙系统 ,提出孔隙球管孔隙模型 .岩石孔隙按大小分组后 ,每一组孔隙的氢核弛豫时间可以用球管孔隙模型计算 .将此弛豫时间作为反演T2 分布的时间控制点 ,反演岩芯的核磁共振弛豫信号 .研究表明... 将岩石孔隙归结为由毛细管和球形孔组成的孔隙系统 ,提出孔隙球管孔隙模型 .岩石孔隙按大小分组后 ,每一组孔隙的氢核弛豫时间可以用球管孔隙模型计算 .将此弛豫时间作为反演T2 分布的时间控制点 ,反演岩芯的核磁共振弛豫信号 .研究表明 ,T2 分布与特定的孔隙结构相联系 .使用不同结构的球管孔隙模型 ,可以使反演T2 分布最大限度地拟合弛豫信号 ,此时的球管模型以最近似的方式模拟了岩芯的孔隙结构 .使用球管模型对实验室核磁共振资料进行了处理 ,对比压汞分析得到毛管力分布数据 ,结果证明球管孔隙模型描述了岩石孔隙的弛豫特征 ,而且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核磁共振 孔隙结构 压汞分析 球管模型 弛豫 岩石物理
下载PDF
韩城地区构造煤类型与孔隙特征 被引量:47
3
作者 薛光武 刘鸿福 +1 位作者 要惠芳 李伟 《煤炭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1期1845-1851,共7页
利用扫描电镜、压汞法、低温氮吸附和等温吸附试验对韩城地区煤岩样品的综合分析,探讨了韩城地区构造煤孔隙特征。研究表明:同一煤级,碎裂煤层理、裂隙发育,在富水文地质单元等条件影响下多被矿物质充填,孔隙连通性变差;碎粒煤、糜棱煤... 利用扫描电镜、压汞法、低温氮吸附和等温吸附试验对韩城地区煤岩样品的综合分析,探讨了韩城地区构造煤孔隙特征。研究表明:同一煤级,碎裂煤层理、裂隙发育,在富水文地质单元等条件影响下多被矿物质充填,孔隙连通性变差;碎粒煤、糜棱煤显微构造、外生裂隙发育,气孔大量出现促使渗流孔隙显著恢复,隔水性能强造成矿物质变少,孔隙连通性变好,渗流能力提升;不同煤体结构的煤孔隙均以吸附孔(微孔)占据主导地位,孔径介于1~100 nm的孔占71.436%~88.152%,其中微孔含量很大,占74.56%~94.70%;同一煤级,随构造变形程度加大,中孔比例增大,开放型孔逐步转化为细瓶颈型孔,碎裂煤微孔比表面积0.002 7 m2/g,糜棱煤增至7.479 0 m2/g,微孔对煤孔隙结构参数影响逐渐占据主导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构造煤 孔隙特征 压汞法 吸附回线
下载PDF
重复脉冲强冲击波对肥煤孔隙结构影响的实验研究 被引量:43
4
作者 李恒乐 秦勇 +2 位作者 张永民 师庆民 周晓亭 《煤炭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4期915-921,共7页
利用自行搭建的重复脉冲强冲击波煤体致裂实验平台,以肥煤为研究对象,在2种实验条件下分别对2块煤样进行了重复冲击实验,采集每块煤样在不同冲击次数下的样品,通过扫描电镜、压汞、核磁共振、氦孔隙度和空气渗透率等实验,对煤的孔隙结... 利用自行搭建的重复脉冲强冲击波煤体致裂实验平台,以肥煤为研究对象,在2种实验条件下分别对2块煤样进行了重复冲击实验,采集每块煤样在不同冲击次数下的样品,通过扫描电镜、压汞、核磁共振、氦孔隙度和空气渗透率等实验,对煤的孔隙结构和渗透性变化特征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随冲击次数的增加,整体上煤的孔容、比表面积、孔隙度、孔径分布范围均有增大趋势;大孔和中孔孔容增加显著,孔隙度增幅高达74%,孔径分布范围由最初的分散孤立逐渐变得连续;开放孔增多,孔隙连通性增强,渗透性增加,孔隙结构得以改善。分析认为重复脉冲强冲击波可以有效地改善煤的孔隙结构,提高煤储层的渗透性,有利于煤层气的产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冲击波 孔隙结构 压汞 核磁共振 渗透性 煤层气
下载PDF
焦煤孔隙结构形态的实验研究 被引量:35
5
作者 孟巧荣 赵阳升 +2 位作者 胡耀青 冯增朝 于艳梅 《煤炭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3期487-490,共4页
利用微焦点显微CT技术和压汞法分别对东曲2号焦煤的孔隙结构进行测试,综合分析两种方法所测结果,从孔隙连通性和尺度两个方面,全面研究了2号焦煤的孔隙结构和形态特征。研究表明:2号焦煤的孔隙率为17.2%,连通的开放孔隙占27.04%,封闭孔... 利用微焦点显微CT技术和压汞法分别对东曲2号焦煤的孔隙结构进行测试,综合分析两种方法所测结果,从孔隙连通性和尺度两个方面,全面研究了2号焦煤的孔隙结构和形态特征。研究表明:2号焦煤的孔隙率为17.2%,连通的开放孔隙占27.04%,封闭孔隙占72.96%;孔径大于0.64μm的孔占67.74%,孔径介于0.64μm和7.50 nm的孔占32.26%,但比表面积占总比表面积的93.4%,煤中微孔径的孔数量很大;大量微孔径孔和封闭孔的存在导致煤体渗透性、连通性很差。东曲2号煤的封闭孔多呈圆形、葫芦形和不规则形,孔隙壁厚,连通团呈镂空的雪片状,相互连通的吼道小且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焦煤 孔隙结构 孔隙形态 微焦点CT 压汞法
下载PDF
黔西比德-三塘盆地主采煤层孔隙特征 被引量:31
6
作者 周龙刚 吴财芳 《煤炭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1期1878-1884,共7页
利用研究区主采煤层煤样做了相关系列实验,结合实验数据分析了煤层中孔隙特征及孔隙表征参数的变化规律,探讨了孔隙特征的地质控制因素。结果表明:比德-三塘盆地主采煤层的孔隙类型主要可以分为四大类;孔隙率在4.06%~10.12%,以微孔和... 利用研究区主采煤层煤样做了相关系列实验,结合实验数据分析了煤层中孔隙特征及孔隙表征参数的变化规律,探讨了孔隙特征的地质控制因素。结果表明:比德-三塘盆地主采煤层的孔隙类型主要可以分为四大类;孔隙率在4.06%~10.12%,以微孔和小孔为主,两者占总孔容的80%以上,孔隙退汞效率较高,孔隙形态以开放孔为主,含一定数量的半封闭孔。孔比表面积在18~21 m2/g,微孔所占比例最高。排驱压力主要受孔隙弯曲度影响。体积中值直径多为10 nm左右,面积中值直径平均值为4.58 nm。以Ro,max=2.0%为分界点,孔隙率和孔容随煤变质程度呈现"U"型变化。煤岩显微组分镜质组含量普遍超过70%,控制了微孔和小孔的含量,而矿物质含量的增加总体上对孔隙发育产生不利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比德-三塘盆地 主采煤层 孔隙特征 压汞
下载PDF
川中蓬莱地区须二段和须四段储层孔隙结构特征及影响因素 被引量:26
7
作者 赖锦 王贵文 +4 位作者 王书南 柴毓 吴恒 张永辰 赵显令 《中国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3期927-938,共12页
通过岩心观察并充分利用普通薄片、铸体薄片、扫描电镜分析、压汞测试和核磁共振实验等资料,对蓬莱地区须家河组须二段和四段储层岩石学、物性和孔隙结构特征等进行了研究。认为储层岩性主要为长石岩屑砂岩及岩屑砂岩,储集空间主要是粒... 通过岩心观察并充分利用普通薄片、铸体薄片、扫描电镜分析、压汞测试和核磁共振实验等资料,对蓬莱地区须家河组须二段和四段储层岩石学、物性和孔隙结构特征等进行了研究。认为储层岩性主要为长石岩屑砂岩及岩屑砂岩,储集空间主要是粒内、粒间溶孔,属于低孔低渗非均质性较强储层。孔隙结构具细小孔隙、微细喉道、细歪度和孔喉分选、连通性差的特征。利用压汞参数辅以核磁参数等将储层孔隙结构划分为四类,并对不同类型孔隙结构的特征进行归纳总结。最后从构造、沉积和成岩作用三方面入手详细探讨了不同孔隙结构类型的成因机理及控制因素。认为构造和沉积作用是影响储层孔隙结构的先决条件,而成岩作用类型、强度及其演化是决定储层孔隙结构特征的关键因素。以上研究成果对研究区须二和须四段储层的分类评价及下一步的天然气勘探具有指导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孔隙结构 须二段和须四段 蓬莱地区 压汞 成岩作用 分类评价
下载PDF
Review on application of nanoparticles for EOR purposes: A critical review of the opportunities and challenges 被引量:16
8
作者 Yousef Kazemzadeh Sanaz Shojaei +1 位作者 Masoud Riazi Mohammad Sharifi 《Chinese Journal of Chemical Engineering》 SCIE EI CAS CSCD 2019年第2期237-246,共10页
Nanoparticles have already gained attentions for their countless potential applications in enhanced oil recovery.Nano-sized particles would help to recover trapped oil by several mechanisms including interfacial tensi... Nanoparticles have already gained attentions for their countless potential applications in enhanced oil recovery.Nano-sized particles would help to recover trapped oil by several mechanisms including interfacial tension reduction, impulsive emulsion formation and wettability alteration of porous media. The presence of dispersed nanoparticles in injected fluids would enhance the recovery process through their movement towards oil–water interface. This would cause the interfacial tension to be reduced. In this research, the effects of different types of nanoparticles and different nanoparticle concentrations on EOR processes were investigated. Different flooding experiments were investigated to reveal enhancing oil recovery mechanisms.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nanoparticles have the ability to reduce the IFT as well as contact angle, making the solid surface to more water wet. As nanoparticle concentration increases more trapped oil was produced mainly due to wettability alteration to water wet and IFT reduction. However, pore blockage was also observed due to adsorption of nanoparticles, a phenomenon which caused the injection pressure to increase. Nonetheless, such higher injection pressure could displace some trapped oil in the small pore channels out of the model. The investigated results gave a clear indication that the EOR potential of nanoparticle fluid is significant. 展开更多
关键词 Enhance oil recovery NANOFLUID injection Nanoparticle Interfacial tension WETTABILITY ALTERATION pore BLOCKAGE
下载PDF
低渗透砂岩孔隙结构对岩电参数的影响及应用 被引量:17
9
作者 闫建平 温丹妮 +3 位作者 李尊芝 耿斌 梁强 何旭 《天然气地球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2期2227-2233,共7页
东营凹陷南坡沙河街组沙三段(Es_3)储层以低渗透率为显著特征,孔隙结构复杂使得岩电参数难以统一确定,给储层饱和度评价带来一定的困难。根据岩心物性、铸体薄片、压汞等分析资料,对Es_3低渗透砂岩储层孔隙结构进行分析,将其细分为3个大... 东营凹陷南坡沙河街组沙三段(Es_3)储层以低渗透率为显著特征,孔隙结构复杂使得岩电参数难以统一确定,给储层饱和度评价带来一定的困难。根据岩心物性、铸体薄片、压汞等分析资料,对Es_3低渗透砂岩储层孔隙结构进行分析,将其细分为3个大类5个小类,进而结合岩电实验数据,提取出Es_3储层不同孔隙结构类型的岩电参数a、m值。综合建立了在井筒剖面利用测井响应特征识别储层不同孔隙结构类型、分孔隙结构类型确定岩电参数的方法,以此为基础再进行饱和度计算,有效地提高了低渗透砂岩储层饱和度测井解释的精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低渗透砂岩 孔隙结构 岩电参数 饱和度 压汞曲线
原文传递
再生混凝土性能影响因素分析及耐久性研究 被引量:17
10
作者 彭勇军 《建筑结构》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9期74-78,62,共6页
针对不同因素对再生混凝土性能的影响问题,设计正交试验测试不同水胶比、再生粗细骨料掺和比例、粉煤灰掺和比例的再生混凝土的工作性能和力学性能。确定再生混凝土的最优配比,测试该再生混凝土的耐久性,并将其与工作性能、力学性能相近... 针对不同因素对再生混凝土性能的影响问题,设计正交试验测试不同水胶比、再生粗细骨料掺和比例、粉煤灰掺和比例的再生混凝土的工作性能和力学性能。确定再生混凝土的最优配比,测试该再生混凝土的耐久性,并将其与工作性能、力学性能相近的C40普通混凝土进行对比,通过SEM观测其内部结构,通过压汞法分析其孔隙结构。结果表明:再生混凝土强度影响大小顺序为再生粗骨料掺和比例>水胶比>再生细骨料掺和比例>粉煤灰掺和比例;再生混凝土坍落度影响大小顺序为再生粗骨料掺和比例>粉煤灰掺和比例>水胶比>再生细骨料掺和比例;由于再生粗骨料存在微裂缝,再生混凝土耐久性稍弱于普通混凝土;加大混凝土保护层厚度,增加矿物掺合料掺和比例可以改善再生混凝土耐久性;观察SEM图像可以看到,再生骨料-水泥石界面粘结性质较好,但再生骨料表面有一些微裂缝,分析压汞法结果发现,再生混凝土中100~1000nm范围内的孔隙数量较多,不利于再生混凝土的耐久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再生混凝土 正交试验 耐久性 孔结构 压汞法
下载PDF
东营凹陷南坡低渗透储层孔隙结构及有效性分析 被引量:13
11
作者 闫建平 张帆 +4 位作者 胡钦红 王军 耿斌 唐洪明 董政 《中国矿业大学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2期345-356,共12页
为了明确胜利油田低渗透砂岩孔隙结构特征及有效储层需满足的条件,选取东营凹陷南斜坡沙河街组三段(E_(s3))低渗透砂岩为研究对象,在分孔隙结构类型的基础上,利用压汞、氮气吸附与AutoScan等资料研究了不同孔隙结构类型的特征及储层有效... 为了明确胜利油田低渗透砂岩孔隙结构特征及有效储层需满足的条件,选取东营凹陷南斜坡沙河街组三段(E_(s3))低渗透砂岩为研究对象,在分孔隙结构类型的基础上,利用压汞、氮气吸附与AutoScan等资料研究了不同孔隙结构类型的特征及储层有效性,认为低渗透砂岩储层有效性受孔径分布及最小孔径下限的约束.研究结果表明:低渗透砂岩孔径介于100~10 000nm的大孔较发育,中孔表现为狭缝状的毛细孔,孔径主要集中在3~7nm,且平均孔径大,孔隙体积、比表面积较小;储层的有效性与孔隙分布的均匀性与集中程度关系密切,进而确定出Es3有效储层的大孔孔径下限约为160nm,且大于该孔径的孔隙占比为90%以上,对应的孔隙度与渗透率下限约为8.0%和0.10mD,这为今后低渗透砂岩储层流体识别及有效储量估算与开发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低渗透砂岩 孔隙结构 压汞 氮气吸附 自动扫描 有效储层
原文传递
基于热力学模型的煤孔隙结构分形表征 被引量:11
12
作者 王秀娟 要惠芳 +2 位作者 李伟 张晓辉 阎纪伟 《煤田地质与勘探》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6期20-23,共4页
煤的孔隙结构复杂,难以用传统的欧氏几何理论描述其复杂性,而分形理论可定量表征孔隙结构的复杂程度。通过对渭北煤田韩城矿区10个煤样进行的压汞实验,采用热力学分形模型,获得了煤的渗流孔的分形维数,定量表征了煤的孔隙特征,并探讨了... 煤的孔隙结构复杂,难以用传统的欧氏几何理论描述其复杂性,而分形理论可定量表征孔隙结构的复杂程度。通过对渭北煤田韩城矿区10个煤样进行的压汞实验,采用热力学分形模型,获得了煤的渗流孔的分形维数,定量表征了煤的孔隙特征,并探讨了分形维数与渗透率的关系。研究表明:对于同等变质程度的煤来说,煤中吸附孔越多,孔隙分形维数越大;煤孔隙分形维数与渗透性呈负相关关系。由此可见,煤的渗流孔分形维数可作为煤储层渗透性评价的定量指标之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孔隙结构 压汞 分形维数 热力学模型
下载PDF
松辽盆地北部登娄库组砂岩次生孔隙形成时期与油气成藏 被引量:9
13
作者 王成 赵海玲 +6 位作者 邵红梅 洪淑新 张静 潘会芳 杨连华 王平 乔建华 《岩石矿物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3期253-258,共6页
利用与油气包裹体同期形成的盐水溶液包裹体均一化温度,结合本地区埋藏史和热史,确定登娄库组三、四段砂岩天然气成藏期为96~81.5Ma,并可细分为3期(分别为93~91Ma、88.8~82.8Ma和82.3~81.5Ma),前两期持续时间长,第3期... 利用与油气包裹体同期形成的盐水溶液包裹体均一化温度,结合本地区埋藏史和热史,确定登娄库组三、四段砂岩天然气成藏期为96~81.5Ma,并可细分为3期(分别为93~91Ma、88.8~82.8Ma和82.3~81.5Ma),前两期持续时间长,第3期时间相对较短。根据次生孔隙发育带分布宏观上受T4断层控制、微观上呈发育→较发育→不发育旋回性分布的特点判断,裂缝是酸性流体的运移通道,早期T4断层的形成时期是次生孔隙大量形成的时期:其中青山口组青-段沉积时期储盖匹配性最好,形成的次生孔隙与油气注入时期匹配,易形成气层;姚家组沉积时期储盖匹配关系好,但气源可能不足,该期形成的次生孔隙可能会形成低产气层或气水同层;登娄库组沉积时期储盖匹配性差,形成的次生孔隙难以保存,最终会形成干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松辽盆地 次生孔隙 运移通道 油气注入 成藏期 匹配关系
下载PDF
Deformed coal types and pore characteristics in Hancheng coalmines in Eastern Weibei coalfields 被引量:9
14
作者 xue Guangwu Liu Hongfu Li Wei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Mining Science and Technology》 SCIE EI 2012年第5期681-686,共6页
Based on SEM observance,the methods of low-temperature nitrogen and isothermal adsorption were used to test and analyze the coal samples of Hancheng,and pore structure characteristics of tectonic coals were discussed.... Based on SEM observance,the methods of low-temperature nitrogen and isothermal adsorption were used to test and analyze the coal samples of Hancheng,and pore structure characteristics of tectonic coals were discussed.The results indicate that in the same coal rank,stratification and crack are well developed in cataclastic coal,which is mostly filled by mineral substance in the geohydrologic element abundance,results in pore connectivity variation.Granulated and mylonitic coal being of these characteristics,as develop microstructures and exogenous fractures as well as large quantity of pores resulted from gas generation and strong impermeability,stimulate the recovery of seepage coal,improve coal connectivity and enhance reservoir permeability.Absorption pore(micro-pore) is dominant in coal pore for different coal body structure,the percentage of which pore aperture is from 1 to 100 nm is 71.44% to 88.15%,including large of micro-pore with the 74.56%-94.70%;with the deformation becoming more intense in the same coal rank,mesopore enlarge further,open-end pores become thin-neck-bottle-shaped pores step by step,specific surface area of micro-pore for cataclastic coal is 0.0027 m 2 /g,while mylonitic coal increases to 7.479 m 2 /g,micro-pore gradually play a dominant role in effecting pore structural parameter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Deformed coal pore structure Hg-injection Isotherm adsorption
下载PDF
结合孔隙结构分析热蒸汽对煤体瓦斯解吸的影响 被引量:8
15
作者 王杰 赵东 +1 位作者 蔡婷婷 李磊 《矿业研究与开发》 CAS 北大核心 2021年第5期113-117,共5页
为了探究热蒸汽对煤体瓦斯解吸能力的影响,以阳泉新元煤矿贫煤为研究对象,采用压汞法分析了热蒸汽处理前后煤体的孔隙结构演化,结合吸附—解吸试验,用解吸率和解吸时间临界值表征热蒸汽和水分对煤体瓦斯解吸的影响。结果表明:(1)热蒸汽... 为了探究热蒸汽对煤体瓦斯解吸能力的影响,以阳泉新元煤矿贫煤为研究对象,采用压汞法分析了热蒸汽处理前后煤体的孔隙结构演化,结合吸附—解吸试验,用解吸率和解吸时间临界值表征热蒸汽和水分对煤体瓦斯解吸的影响。结果表明:(1)热蒸汽处理后煤体的总孔容、滞后环面积、孔隙率、渗透率及平均孔径均有增大,煤体小孔向大孔发育,闭合孔隙向开放孔隙转变,孔隙结构的连通性明显提升;(2)煤体瓦斯解吸率随着平衡压力增大而增大;热蒸汽的使用有效促进煤体残余吸附瓦斯的解吸,消除了煤体中水分抑制瓦斯解吸的影响,瓦斯解吸率明显增大;(3)热蒸汽作用下煤体瓦斯解吸时间效应临界值明显降低,解吸达到平衡所需的时间缩短,解吸效率显著提升。该研究为煤层注热强化煤层气开采提供了一定的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热蒸汽 孔隙结构 压汞 注水 瓦斯解吸
原文传递
煤孔隙结构构造变形的压汞法和小角X射线散射表征 被引量:7
16
作者 郑庆荣 刘鸿福 +2 位作者 李伟 要惠芳 阎纪伟 《中国矿业》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期149-154,共6页
依托渭北煤田韩城矿区煤样,采用压汞法和小角X射线散射技术(SAXS),结合孔隙分形表征,从分形特征的角度探讨了构造变形对煤孔隙结构的影响程度。结果表明,煤的孔隙分形维数定量表征了构造煤孔隙结构的差异性变化及其非均质性。强构造变... 依托渭北煤田韩城矿区煤样,采用压汞法和小角X射线散射技术(SAXS),结合孔隙分形表征,从分形特征的角度探讨了构造变形对煤孔隙结构的影响程度。结果表明,煤的孔隙分形维数定量表征了构造煤孔隙结构的差异性变化及其非均质性。强构造变形煤具有较高的渗流孔分形维数(DHg),孔隙结构及表面非均质性较高,而渗透率较低,说明强烈构造变形所导致的复杂孔隙结构是构造煤储层低渗透的原因之一。吸附孔孔隙表面分形维数(DSAXS)随着构造变形的增强而增大,表明变形作用造成煤孔隙表面结构在微观上变得复杂。研究认为,分形维数可以指示煤中孔隙结构的构造变形程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构造煤 孔隙结构 压汞法 小角X射线散射 孔表面分形维数
下载PDF
基于氮气吸附法和压汞法的玄武岩孔隙结构特征及其对储层渗透性的影响 被引量:2
17
作者 赵海军 魏爱华 +2 位作者 张家祥 彭昊 祁生文 《第四纪研究》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2期560-572,共13页
微观孔隙结构特征是评价储层潜力的关键参数之一,玄武岩作为一种非常规储层,研究该类储集层岩石学特征、岩石孔隙特征及差异性,对油气、地热资源开发及二氧化碳地质封存等都具有重要意义。基于华北地区三地(河北省张北县、山东省昌乐县... 微观孔隙结构特征是评价储层潜力的关键参数之一,玄武岩作为一种非常规储层,研究该类储集层岩石学特征、岩石孔隙特征及差异性,对油气、地热资源开发及二氧化碳地质封存等都具有重要意义。基于华北地区三地(河北省张北县、山东省昌乐县及山西省左权县)玄武岩野外考察和岩芯样品,采用大面积视域拼接矿物扫描、低温氮气吸附实验和高压压汞实验,定量评价玄武岩样品孔隙大小与分布,同时对比不同玄武岩样品的孔隙分布特征,探讨不同测试方法的孔隙孔径联合表征方法、孔隙孔喉大小分布对渗透率贡献与测试孔径的影响,以及孔隙类型及连通性对孔径测试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不同玄武岩样品均发育微纳尺度孔隙结构,低温氮气吸附法和高压压汞实验法得到的平均孔隙体积分别为0.0037 cm^(3)/g和0.0073 ml/g,其中,汉诺坝玄武岩样品和临朐群玄武岩样品介孔(2~50 nm)相对比较发育,孔隙体积占比分别为52.71%和48.77%,而左权玄武岩样品次微米级孔隙(100~1000 nm)比较发育,孔隙体积占比达54.54%。通过高分辨率扫描电镜分析发现,样品微观储集空间类型中发育一定量的粒间孔和晶内孔,孔隙间连通性差,但是粒缘缝及构造微裂缝相对比较发育,局部连通性较好。受不同成岩背景和构造环境影响,玄武岩微观孔隙结构存在一定差异性,不同样品测试计算的孔隙率为0.38%~4.82%,变化范围较大,但总体孔容较低,孔隙发育度较差。在样品孔隙结构中,对流体流动起到关键作用的孔喉分布范围最小为4~7 nm,最大为358~552 nm,对应的渗透率贡献值分别达49.46%和61.91%。可见孔吼尺寸小、孔隙连通性差是导致玄武岩微观渗透性较差的重要原因。本文微观测试尺度上的玄武岩储集空间为致密型,与现场出露岩体宏观储集空间的结构特征有明显不同,反映了天然裂缝系统对储层改造和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玄武岩 孔隙结构 孔隙体积 压汞法 氮气吸附法 渗透性
原文传递
Multi-Scale Pore Structure Heterogeneity in Tuff Reservoirs Investigated with Multi-Experimental Method and Fractal Dimensions in Chang 7 Formation,Southern Ordos Basin
18
作者 Hao Lu Qing Li +4 位作者 Dali Yue Dongdong Xia Shenghe Wu Lang Wen Yu He 《Journal of Earth Science》 SCIE CAS CSCD 2024年第2期666-686,共21页
The tight tuff reservoir is an unusual type of unconventional reservoir with strong heterogeneity.However,there is a lack of research on the microscopic pore structure that causes the heterogeneity of tuff reservoirs.... The tight tuff reservoir is an unusual type of unconventional reservoir with strong heterogeneity.However,there is a lack of research on the microscopic pore structure that causes the heterogeneity of tuff reservoirs.Using the Chang 7 Formation in Ordos Basin,China as a case study,carbon-dioxide gas adsorption,nitrogen gas adsorption and high-pressure mercury injection are integrated to investigate the multi-scale pore structure characteristics of tuff reservoirs.Meanwhile,the fractal dimension is introduced to characterize the complexity of pore structure in tuff reservoirs.By this multi-experimental method,the quantitative characterizations of the full-range pore size distribution of four tuff types were obtained and compared in the size ranges of micropores,mesopores and macropores.Fractal dimension curves derived from full-range pores are divided into six segments as D1,D2,D3,D4,D5 and D6 corresponding to fractal characteristics of micropores,smaller mesopores,larger mesopores,smaller macropores,medium macropores and larger macropores,respectively.The macropore volume,average macropore radius and fractal dimension D5 significantly control petrophysical properties.The larger macropore volume,average macropore radius and D5 correspond to favorable pore structure and good reservoir quality,which provides new indexes for the tuff reservoir evaluation.This study enriches the understanding of the heterogeneity of pore structures and contributes to unconventional oil and gas exploration and development. 展开更多
关键词 tuff reservoir pore structure carbon-dioxide gas adsorption nitrogen gas adsorption high-pressure mercury injection fractal dimension petroleum geology
原文传递
考虑孔隙和微裂缝的煤层气储层压汞曲线分析模型 被引量:6
19
作者 蓝宝锋 蒋立伟 +3 位作者 钱铮 梅珏 郭琴 任景伦 《矿物岩石》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期111-119,共9页
基于沁水盆地东北部和顺煤层气区块高煤级烟煤储层的物性、压汞及扫描电镜资料,对该煤层气储层的孔隙结构特征进行分析。该煤储层RO值分布在1.8~2.5,为贫煤,其镜质组含量主要分布在62%~80%,平均约为70.02%;惰质组含量主要分布在10%~25%... 基于沁水盆地东北部和顺煤层气区块高煤级烟煤储层的物性、压汞及扫描电镜资料,对该煤层气储层的孔隙结构特征进行分析。该煤储层RO值分布在1.8~2.5,为贫煤,其镜质组含量主要分布在62%~80%,平均约为70.02%;惰质组含量主要分布在10%~25%,平均约为18.48%;V/I(镜质组/惰质组)值主要分布在2~30之间。所研究煤储层中的有效空间系统以孔隙和微裂缝为主,建立了同时考虑孔隙和微裂缝的高煤级煤岩阶段入汞及退汞过程曲线模型。入汞曲线模型与煤岩渗透率具有较好的匹配关系,在分析煤岩孔隙系统连通性方面比退汞曲线模型更为可靠。微裂缝相对发育的煤岩渗透率较高,排采初期往往具有较高产能,但其产能递减相对较快,最终会有相当一部分天然气滞留于地层中而无法被开采,因此最终采收率相对较低。微裂缝欠发育的煤样渗透率较低,开发初期产能较低,但其生产周期却相对较长,最终采收率相对较高。因此,对于国内部分地区微裂缝发育情况相对较差的煤储层而言,初产能力可能相对偏低。但从长远来看,由于其最终采收率更高,生产周期较长,最终累积产气量也会更大。该认识可以为煤层气排采开发方案的合理制定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孔隙 微裂缝 高煤级煤岩 压汞 最终采收率
原文传递
注热蒸汽后的煤体微观孔裂隙演化规律 被引量:6
20
作者 李永 林柏泉 +2 位作者 杨凯 朱传杰 孔佳 《煤炭科学技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2期102-108,共7页
我国煤层瓦斯赋存具有强吸附、低渗透、微孔隙的特点,注热蒸汽开采作为一种新的增加瓦斯抽采率的方法,存在的热蒸汽作用于煤体后的瓦斯解吸、孔隙结构改变等一些基础问题仍未探讨。为了揭示热蒸汽对煤体孔裂隙结构的影响作用,使用高温... 我国煤层瓦斯赋存具有强吸附、低渗透、微孔隙的特点,注热蒸汽开采作为一种新的增加瓦斯抽采率的方法,存在的热蒸汽作用于煤体后的瓦斯解吸、孔隙结构改变等一些基础问题仍未探讨。为了揭示热蒸汽对煤体孔裂隙结构的影响作用,使用高温热蒸汽对煤样进行处理,并借助扫描电镜、压汞法和核磁共振测试手段探讨了热处理前后煤样的孔裂隙演化规律。试验结果表明:热蒸汽作用后的煤体孔隙结构演化归结为4种基本模式,分别为孔隙扩张模式、孔隙连通模式、孔隙破裂模式和裂隙贯通模式。热蒸汽处理后,2种煤样进退汞差值均变大,总孔容、渗透率、孔隙率和平均孔径得到了显著提升;表明蒸汽作用后煤开放孔变多,闭合孔和半闭合孔减少,T2谱中的波峰P1、P2和弛豫时间、整体峰谱面积均有显著提高,表明蒸汽作用后煤孔隙结构受热效应、水蒸气疏孔的影响,孔隙由中小孔向中大孔转变,孔裂隙连通性增加。原有的孔隙得到了进一步发育,孔隙结构的改变能促进煤体的扩孔增渗,最终有利于瓦斯在煤体内的解吸与渗流。对于注热增渗等技术的的进一步发展具有较好的基础作用,研究内容为下一步蒸汽作用后瓦斯解吸研究有很好的指导作用,为注热蒸汽提高煤层渗透率,进而提高煤层气抽采率提供了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煤体 热蒸汽 孔裂隙 扫描电镜 压汞 核磁共振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1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