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0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Metals in sediment/pore water in Chaohu Lake:Distribution,trends and flux 被引量:11
1
作者 Shengfang Wen Baoqing Shan Hong Zhang 《Journal of Environmental Sciences》 SCIE EI CAS CSCD 2012年第12期2041-2050,共10页
Nine metals, Cd, Cu, Ni, Pb, As, Cr, Zn, Fe, and Mn in sediment and pore water from 57 sampling sites in Chaohu Lake (Anhui Province, China) were analyzed for spatial distribution, temporal trends and diffuse flux i... Nine metals, Cd, Cu, Ni, Pb, As, Cr, Zn, Fe, and Mn in sediment and pore water from 57 sampling sites in Chaohu Lake (Anhui Province, China) were analyzed for spatial distribution, temporal trends and diffuse flux in 2010. Metals in the surface sediment were generally the highest in the western lake center and Nanfei-Dianbu River estuary, with another higher area of As, Fe, and Mn occurring in the Qiyang River estuary. Metal contamination assessment using the New York sediment screening criteria showed that the sediment was severely contaminated in 44% of the area with Mn, 20% with Zn, 16% with Fe, 14% with As, and 6% with Cr and Ni. An increasing trend of toxic metals (Cd, Cu, Ni, Pb, As, Cr, Zn) and Mn with depth was shown in the western lake. Compared with metal content data from the sediment survey conducted in 1980s, the metal content of surface sediment in 2010 was 2.0 times that in the 1980s for Cr, Cu, Zn, and As in the western lake, and less than 1.5 times higher for most of the metals in the eastern lake. Among the metals, only Mn and As had a widespread positive diffuse flux from the pore water to overlying water across the whole lake. The estimated flux in the whole lake was on average 3.36 mg/(m2.day) for Mn and 0.08 mg/(m2.day) for As, which indicated a daily increase of 0.93 μg/L for Mn and 0.02 μg/L for As in surface water. The increasing concentration of metals in the sediment and the flux of metals from pore water to overlying water by diffusion and other physical processes should not be ignored for drinking-water source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toxic metal spatial distribution contamination assessment temporal trends pore water diffuse flux
原文传递
青海聚乎更矿区煤系页岩脆/韧性变形对孔隙结构的影响 被引量:4
2
作者 王安民 曹代勇 +2 位作者 魏迎春 聂敬 秦荣芳 《煤炭科学技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3期193-200,共8页
煤系页岩的脆/韧性变形对孔隙结构的影响是复杂构造区煤系页岩储层评价的关键因素之一。以青海聚乎更矿区广泛发育的脆/韧性变形页岩为研究对象,挑选出矿物成分相差不大的韧性变形和脆性变形的煤系页岩样品,以扫描电镜、低温液氮实验以... 煤系页岩的脆/韧性变形对孔隙结构的影响是复杂构造区煤系页岩储层评价的关键因素之一。以青海聚乎更矿区广泛发育的脆/韧性变形页岩为研究对象,挑选出矿物成分相差不大的韧性变形和脆性变形的煤系页岩样品,以扫描电镜、低温液氮实验以及核磁共振为手段,归纳总结了脆/韧性变形的宏观和微观特征,并探讨了其对煤系页岩孔隙结构影响的差异性。结果表明:脆性变形主要使得煤系页岩出现大量的张性或剪性裂隙,并切割了原生孔隙,但并未改变矿物颗粒的排列方式;而韧性变形使得煤系页岩出现大量的揉皱、扭折带、以及不规则翻立等现象,改变了矿物颗粒紧密的排布方式,不仅使得孔容和比表面积增大,也使得原生的孔隙出现受压缩而变形的现象。同时,脆性变形和韧性变形对页岩孔隙类型的影响并未表现出差异性,但韧性变形使得样品的总孔容、比表面积、孔隙度以及有效孔隙度均明显高于脆性变形样品:韧性变形样品总孔容11.970×10^(-3)~13.820×10^(-3) mL/g、比表面积5.779~8.287 m^(2)/g、孔隙度4.39%~7.34%、有效孔隙度1.34%~2.52%;脆性变形样品总孔容5.546×10^(-3)~7.720×10^(-3) mL/g、比表面积4.343~4.545 m^(2)/g、孔隙度1.24%~2.76%、有效孔隙度0.43%~0.72%,且韧性变形引起的孔容和比表面积增大主要出现在小于100 nm的孔段范围内。此外,随着孔径的增大,韧性变形样品中非连通孔所占比例逐渐降低,而韧性变形样品中非连通孔所占比例变化并不明显,可以推断出韧性变形使得小孔径孔隙的连通性降低,但会使得大孔径孔隙的连通性增加,而脆性变形则是无差别影响不同孔径范围内的孔隙连通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煤系页岩 脆性变形 韧性变形 页岩储层 孔隙结构 储层评价
下载PDF
多级循环加载下强酸作用混凝土力学响应及微观结构差异分析
3
作者 晋书元 张新安 《混凝土》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86-92,共7页
自然与强酸作用混凝土在多级循环加载作用下的强度劣化及声发射特征对混凝土结构稳定性评估至关重要,通过开展自然与强酸作用混凝土多级循环加载试验,探究自然与强酸作用混凝土在单轴线性加载和分级循环加卸载作用的混凝土强度劣化特性... 自然与强酸作用混凝土在多级循环加载作用下的强度劣化及声发射特征对混凝土结构稳定性评估至关重要,通过开展自然与强酸作用混凝土多级循环加载试验,探究自然与强酸作用混凝土在单轴线性加载和分级循环加卸载作用的混凝土强度劣化特性以及各分级声发射集中趋势特征。结果表明:强酸作用混凝土在单轴多级循环加载下的强度下降明显,表现为强酸作用和多级循环加载应力路径两者都对混凝土强度有劣化作用,其中多级循环加载应力路径对强度的降低作用比强酸作用明显;在单轴多级循环加载下,混凝土的声发射事件主要出现在加载阶段,且极大值出现在每个循环的中部或峰值附近,而卸载阶段只有较少的声发射事件;除最后一次分级加载至破坏阶段,强酸作用混凝土各分级加载阶段的声发射信号没有自然状态混凝土剧烈,表现为强酸作用混凝土各分级加载阶段声发射振铃计数和能量的均值和最大值均小于自然状态混凝土,在最后一次分级加载至破坏阶段,强酸作用混凝土各分级加载阶段的声发射信号比自然状态混凝土剧烈,表现为强酸作用混凝土振铃计数和能量的均值及最大值略高于自然状态混凝土;试验混凝土内部孔隙和裂隙较为发育,孔隙以簇状和圆形为主,有块状孔隙密集区,裂隙呈条状和不规则状,混凝土内部层状结构明显,层状结构和孔隙裂隙交替分布在混凝土内部;研究成果可为扰动作用下混凝土结构稳定性评估提供科学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强酸作用 声发射 混凝土 孔隙 裂隙 稳定性评估
下载PDF
探索图像分析中适用于评估皮肤毛孔的指标
4
作者 黄冰婷 马琳 +3 位作者 孙丽丽 简苑晴 张晓洁 李静 《日用化学品科学》 CAS 2024年第5期30-34,共5页
通过主观评估和图像分析对面部毛孔进行评估,并对其结果进行对比分析,探讨适用于作为评价毛孔的评估指标。184名符合条件的健康志愿者参与并完成试验,由VISIA®采集志愿者面部图像,使用VISIA®和Image-Pro®Plus(简称IPP)... 通过主观评估和图像分析对面部毛孔进行评估,并对其结果进行对比分析,探讨适用于作为评价毛孔的评估指标。184名符合条件的健康志愿者参与并完成试验,由VISIA®采集志愿者面部图像,使用VISIA®和Image-Pro®Plus(简称IPP)分析面颊毛孔图像和研究者进行主观评估,对试验结果进行统计分析。从两相关系数分析和线性回归分析结果可知,VISIA®与Image-Pro®Plus的毛孔大小、密度参数具有相关性。毛孔特征计数(VISIA)与毛孔个数(IPP)呈正相关(P<0.001)。毛孔分值(VISIA)与毛孔面积占比(IPP)、毛孔面积平均值(IPP)、毛孔直径平均值(IPP)均呈正相关(P<0.001),其中毛孔分值(VISIA)与毛孔直径平均值(IPP)的相关性较低(线性回归分析R2为0.2702)。由统计分析得知,主观评估结果与VISIA®和Image-Pro®Plus所分析的毛孔大小、密度参数具有一定的相关性。主观评估结果-毛孔大小评分与毛孔分值(VISIA)呈正相关(P<0.001),主观评估结果-毛孔大小评分与毛孔面积占比(IPP)、毛孔面积平均值(IPP)均呈正相关(P<0.001);主观评估结果-毛孔密度评分与毛孔特征计数(VISIA)呈正相关(P<0.001),主观评估结果-毛孔密度评分与毛孔个数(IPP)呈正相关(P<0.001)。VISIA®指标中毛孔特征计数和毛孔分值与Image-Pro®Plus指标中毛孔个数、毛孔面积占比和毛孔面积平均值适合用作评价毛孔特征的评估指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毛孔评估 图像分析 皮肤无创检测
下载PDF
中低成熟阶段页岩有机质孔预测模型探讨 被引量:3
5
作者 郭秋麟 武娜 +2 位作者 任洪佳 陈宁生 谌卓恒 《岩性油气藏》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6期1-7,共7页
为了研究中低成熟阶段页岩有机质孔与页岩油的关系,对页岩有机质孔成因机理进行了分析,建立了页岩有机质孔隙度定量预测的转化率和产烃率2种理论模型,这2种模型都能够较好地预测页岩有机质孔隙度的上限值。根据扫描电镜观察的面孔率,建... 为了研究中低成熟阶段页岩有机质孔与页岩油的关系,对页岩有机质孔成因机理进行了分析,建立了页岩有机质孔隙度定量预测的转化率和产烃率2种理论模型,这2种模型都能够较好地预测页岩有机质孔隙度的上限值。根据扫描电镜观察的面孔率,建立了中低成熟阶段页岩有机质孔隙度预测模型,该模型可以计算页岩有机质孔隙度的近似值。统计分析表明:中国湖相页岩有机质面孔率与Ro之间呈指数关系,在中低成熟阶段,面孔率增长较慢;北美海相页岩有机质面孔率与Ro之间呈对数关系,在中低成熟阶段,面孔率增长较快。最后探讨了中低成熟阶段与高成熟—过成熟阶段页岩有机质孔的区别,指出中国中低成熟阶段湖相页岩有机质孔不如北美海相页岩有机质孔发育。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有机质孔 面孔率 页岩孔隙度 干酪根 页岩油 资源评价
下载PDF
学生数学符号意识PORE评价框架的构建 被引量:16
6
作者 朱立明 马云鹏 《数学教育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期84-88,共5页
“符号意识”作为《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提出的10个核心素养之一,是学生必须具备的一种数学素养.评价学生符号意识的发展水平,是教育工作者在义务教育阶段数学课程与教学中不能回避的任务.基于对符号意识内涵的分析... “符号意识”作为《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提出的10个核心素养之一,是学生必须具备的一种数学素养.评价学生符号意识的发展水平,是教育工作者在义务教育阶段数学课程与教学中不能回避的任务.基于对符号意识内涵的分析和国内外的相关研究成果的借鉴,构建了一个关于数学符号意识4个维度(数学符号的感知,数学符号的运算,数学符号的推理,数学符号的表达),每个维度包括由低到高3或4个水平的PORE评价框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义务教育阶段 符号意识 核心素养 发展水平 pore评价框架
下载PDF
泥质岩盖层微观封闭能力的综合评价方法及其应用 被引量:6
7
作者 付广 张建英 赵荣 《海相油气地质》 1997年第1期36-41,共6页
在深入研究盖层微观封闭机理及影响封闭能力的主要因素基础上,选取盖层/储层排替压力差、异常孔隙流体压力和异常含气浓度作为泥质岩盖层微观封闭能力的三个主要评价参数。通过对其划分等级,赋予权值,利用加权法求取泥质岩盖层微观封闭... 在深入研究盖层微观封闭机理及影响封闭能力的主要因素基础上,选取盖层/储层排替压力差、异常孔隙流体压力和异常含气浓度作为泥质岩盖层微观封闭能力的三个主要评价参数。通过对其划分等级,赋予权值,利用加权法求取泥质岩盖层微观封闭能力的综合评价权值大小,建立了一套泥质岩盖层微观封闭能力的综合评价方法,并对琼东南盆地各构造单元梅山组泥岩盖层微观封闭能力进行综合评价。结果表明,梅山组泥质岩盖层在各构造单元均具有较强的微观封闭能力,对于封闭陵三段中的天然气是十分有利的。本方法用于泥质岩盖层微观封闭能力的综合评价是可行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泥岩 盖层 毛细管压力 封闭能力 油气藏
下载PDF
龙马溪组页岩数字岩芯超声响应数值模拟及散射特征分析 被引量:5
8
作者 王志伟 符力耘 +1 位作者 张艳 魏伟 《地球物理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3期1069-1082,共14页
超高频(几百兆赫兹)超声数值模拟微米至纳米尺度的龙马溪组页岩数字岩芯及其强非均质性严重挑战数值模拟算法的精度和数值稳定性.本文利用图像阈值分割算法将龙马溪组页岩数字岩芯主要成分分解为石英类、黏土类、黄铁矿及孔隙四种类型,... 超高频(几百兆赫兹)超声数值模拟微米至纳米尺度的龙马溪组页岩数字岩芯及其强非均质性严重挑战数值模拟算法的精度和数值稳定性.本文利用图像阈值分割算法将龙马溪组页岩数字岩芯主要成分分解为石英类、黏土类、黄铁矿及孔隙四种类型,假定液相(油)均匀分布在整个介质模型中,根据岩芯的孔隙度、渗透率和各类矿物的岩石物理参数,建立了精细的非均质双相介质模型.采用基于Biot双相介质方程的不分裂卷积完全匹配层与高精度旋转交错网格有限差分方法精确模拟超声波在页岩岩芯中传播的散射衰减.通过精确控制匹配层吸收边界数来模拟边界反射量及其对尾波的干涉强度,并与超声实验尾波散射Q值进行比较,估算超声实验中的边界反射量及其对尾波的干涉强度.对不同超声子波主频的数值模拟试验,结合L/a-ka散射态式图分析表明:本文采用的龙马溪组页岩数字岩芯的非均质强度与600 MHz波长尺度相当,产生的散射衰减达到最大.开展页岩岩芯超声波散射数值模拟研究,据此评估页岩岩芯的非均质性,为页岩储层声学非均质预测提供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龙马溪组页岩数字岩芯 非均质双相介质建模 孔弹双相介质超声数值模拟 尾波散射分析与非均质评估
下载PDF
水力破裂作用及在板中北储气库评价中的应用 被引量:2
9
作者 李廷微 姜振学 +3 位作者 付晓飞 孟令东 芦慧 王孝彦 《科学技术与工程》 北大核心 2017年第28期58-67,共10页
在调研大量国内外文献的基础上,对狭义和广义的水力破裂作用进行区分,详细阐述水力破裂的作用过程,划分水力破裂作用的类型,并且推导出发生不同类型水力破裂作用所需的差应力和孔隙流体压力条件,进而得到水力破裂作用的判别准则,分析水... 在调研大量国内外文献的基础上,对狭义和广义的水力破裂作用进行区分,详细阐述水力破裂的作用过程,划分水力破裂作用的类型,并且推导出发生不同类型水力破裂作用所需的差应力和孔隙流体压力条件,进而得到水力破裂作用的判别准则,分析水力破裂作用的影响因素,系统论述断层水力破裂作用风险性的定量评价方法,指出各种评价方法的优缺点以及适用条件,归纳出各种水力破裂作用定量评价方法的实质。综合考虑各种评价方法的适用条件,运用断层封闭性分析技术(FAST)对板中北储气库的控圈断层进行水力破裂风险性定量评价,确定出板中北储气库的风险部位为板桥断层的控圈高部位,该处发生水力破裂作用所需的孔隙流体压力增加量为2.99 MPa,为板中北储气库进行安全注采提供科学依据。希望本文系统的论述能够对流体运移、油气保存、油气田安全开采以及储气库安全运行等方面的研究起到一定的指导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力破裂作用 孔隙流体压力 板中北储气库 风险性评价
下载PDF
基于模糊证据权模型的冀中坳陷孔隙型地热资源潜力评价
10
作者 李瑞炜 谢迎春 +3 位作者 卢辉雄 孙国强 冯博 程旭 《矿产勘查》 2022年第10期1541-1551,共11页
冀中坳陷孔隙型地热资源储量丰富,开发潜力巨大。本文以冀中坳陷孔隙型地热资源为研究对象,根据地热资源成藏机理研究,确定布格重力异常、磁异常、地温梯度、盖层厚度和基底埋深等5个评价指标,通过构建模糊证据权模型开展地热资源潜力... 冀中坳陷孔隙型地热资源储量丰富,开发潜力巨大。本文以冀中坳陷孔隙型地热资源为研究对象,根据地热资源成藏机理研究,确定布格重力异常、磁异常、地温梯度、盖层厚度和基底埋深等5个评价指标,通过构建模糊证据权模型开展地热资源潜力评价。预测结果显示地热资源分布的后验概率为2.82×10^(-5)~3.21×10^(-2),按自然间断点法将全区划分极高潜力区、高潜力区、中潜力区、低潜力区与极低潜力区共5级分区,并发现深泽、新城和陌南为3处尚未完全开发的高潜力区。预测结果与地热资源实际分布特征基本一致,说明模糊证据权模型在地热资源潜力评价方面具有良好适用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冀中坳陷 孔隙型地热资源 模糊证据权模型 GIS评价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