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1,261篇文章
< 1 2 250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煤孔隙的成因类型及其研究 被引量:168
1
作者 张慧 《煤炭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1期40-44,共5页
以煤岩显微组分和煤的变质与变形特征为基础 ,以较大量的扫描电镜观察结果为依据 ,将煤孔隙的成因类型划分为四大类 (原生孔、外生孔、变质孔、矿物质孔 )十小类 .研究结果表明 ,煤孔隙的成因类型多 ,形态复杂 ,大小不等 ,各类孔隙都是... 以煤岩显微组分和煤的变质与变形特征为基础 ,以较大量的扫描电镜观察结果为依据 ,将煤孔隙的成因类型划分为四大类 (原生孔、外生孔、变质孔、矿物质孔 )十小类 .研究结果表明 ,煤孔隙的成因类型多 ,形态复杂 ,大小不等 ,各类孔隙都是在微区发育或微区连通 ,它们借助于裂隙而参与煤层气的渗流系统 .孔隙的成因类型及其发育特征是煤储层生气储气和渗透性能的直接反映 ,颇具理论与实用研究意义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煤储层 孔隙 成因 渗透率 显微组分 煤层气
下载PDF
粘土矿物绿泥石对碎屑储集岩孔隙的保护 被引量:114
2
作者 朱平 黄思静 +1 位作者 李德敏 刘援朝 《成都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2期153-156,共4页
绿泥石是碎屑储集岩中较常见的粘土矿物之一。经长期研究发现,绿泥石粘土矿物在储层中的分布和赋存状态对储层孔渗性有重要的控制和影响作用。该文介绍了粘土矿物绿泥石的微观特征以及它在碎屑岩中的各种赋存状态。通过对绿泥石矿物的... 绿泥石是碎屑储集岩中较常见的粘土矿物之一。经长期研究发现,绿泥石粘土矿物在储层中的分布和赋存状态对储层孔渗性有重要的控制和影响作用。该文介绍了粘土矿物绿泥石的微观特征以及它在碎屑岩中的各种赋存状态。通过对绿泥石矿物的组成、含量、物理化学性质、成岩变化特征以及在储层孔隙中的分布特征的研究,探讨了绿泥石在储集岩的孔隙保护和演化中所起的作用,为储层的孔渗预测和储层评价提供理论和实际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绿泥石 储集岩 孔隙 油气
下载PDF
煤的比表面积 孔体积及其对煤吸附能力的影响 被引量:90
3
作者 钟玲文 张慧 +1 位作者 员争荣 雷崇利 《煤田地质与勘探》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3期26-28,共3页
在液氮温度下 ,通过测试煤样在气体饱和蒸气压力范围内对N2 的吸附过程及吸附量 ,用BET和BJH理论模型计算出煤的孔体积和孔表面积。同时 ,对煤样进行等温吸附CH4试验。根据试验结果 ,探讨了煤的孔体积、孔比表面积及与孔类型的关系 ,及... 在液氮温度下 ,通过测试煤样在气体饱和蒸气压力范围内对N2 的吸附过程及吸附量 ,用BET和BJH理论模型计算出煤的孔体积和孔表面积。同时 ,对煤样进行等温吸附CH4试验。根据试验结果 ,探讨了煤的孔体积、孔比表面积及与孔类型的关系 ,及其对煤吸附能力的影响 ,即煤对CH4的吸附能力与总孔体积、总孔比表面积、微孔比表面积呈正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孔隙 比表面积 体积 吸附能力
下载PDF
多孔羟基磷灰石生物陶瓷的进展 被引量:54
4
作者 郑岳华 侯小妹 杨兆雄 《硅酸盐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5年第3期20-24,共5页
多孔羟基磷灰石生物陶瓷是一种性能优异的人体硬组织修复材料,在植入界面后它具生物降解性,置入体内能逐步参与代谢以至最终与人体骨结合成一体。本文在综合大量国内外文献的基础上,阐述了多孔羟基磷灰石生物陶瓷的性质、研究和发展。
关键词 羟基磷灰石 特性 制备 生物陶瓷
下载PDF
煤吸附气体的固气作用机理(Ⅰ)——煤孔隙结构与固气作用 被引量:88
5
作者 桑树勋 朱炎铭 +2 位作者 张时音 张井 唐家祥 《天然气工业》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1期13-15,共3页
文中重点讨论了煤孔隙的固气作用分类方案,用压汞法和液氮吸附法联合测试了沁水盆地南部煤样 品煤孔隙并分析了固气作用煤孔隙发育特征,探讨了固气作用煤孔隙类型的成因与分布规律。认为:煤中存在渗 流孔隙、凝聚—吸附孔隙、吸附... 文中重点讨论了煤孔隙的固气作用分类方案,用压汞法和液氮吸附法联合测试了沁水盆地南部煤样 品煤孔隙并分析了固气作用煤孔隙发育特征,探讨了固气作用煤孔隙类型的成因与分布规律。认为:煤中存在渗 流孔隙、凝聚—吸附孔隙、吸附孔隙和吸收孔隙四种固气作用孔隙类型;沁水盆地南部C—P煤储层凝聚—吸附孔 隙较其他地区同煤级煤显著发育,凝聚—吸附孔隙和吸收孔隙对煤比表面积有重要贡献;煤的岩石学结构决定渗 流孔隙发育,吸附孔隙、吸收孔隙与煤的有机大分子结构有关,凝聚—吸附孔隙可能是煤的有机大分子结构和岩石 学结构演化共同作用的结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孔隙结构 固气作用 分子结构 分子大小 吸附气
下载PDF
页岩孔隙结构扫描电镜分析方法研究 被引量:91
6
作者 焦淑静 韩辉 +3 位作者 翁庆萍 杨峰 姜大强 崔立山 《电子显微学报》 CAS CSCD 2012年第5期432-436,共5页
页岩气是储集在富含有机质的页岩(泥岩)中的天然气,已经成为重要的非常规天然气资源。页岩气以吸附或游离状态存在于微小孔隙中,这些微孔隙、微裂隙既是页岩气重要的储存空间也是流通通道。页岩中的孔隙有微米级别,也有纳米级别,微米级... 页岩气是储集在富含有机质的页岩(泥岩)中的天然气,已经成为重要的非常规天然气资源。页岩气以吸附或游离状态存在于微小孔隙中,这些微孔隙、微裂隙既是页岩气重要的储存空间也是流通通道。页岩中的孔隙有微米级别,也有纳米级别,微米级孔隙采用新鲜断面的方法,可以用扫描电镜直接观察到,但由于新鲜断面表面粗糙,很难观察到纳米级孔隙及分布状况。用氩离子抛光的方法对样品表面进行处理,可以使样品表面变的光滑平整,使用背散射电子成像方式,有利于观察纳米级孔隙及孔隙形状、大小及分布规律等。本文还对平行层理及垂直层理两种取样方法进行了对比,两种方法相结合观察更全面,效果更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页岩气 孔隙 扫描电镜(SEM) 背散射电子 氩离子抛光 平行层理 垂直层理
下载PDF
储层岩石学特征对成岩作用及孔隙发育的影响——以鄂尔多斯盆地陇东地区三叠系延长组为例 被引量:81
7
作者 钟大康 周立建 +3 位作者 孙海涛 姚泾利 马石玉 祝海华 《石油与天然气地质》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6期890-899,共10页
利用岩石普通薄片、铸体薄片、阴极发光薄片及孔渗数据,分析了鄂尔多斯盆地陇东地区三叠系延长组储层岩石学特征对成岩作用和孔隙发育的影响。结果表明,岩屑类型及含量、云母类矿物含量及碎屑颗粒粒度对成岩作用影响最大。大量泥岩、千... 利用岩石普通薄片、铸体薄片、阴极发光薄片及孔渗数据,分析了鄂尔多斯盆地陇东地区三叠系延长组储层岩石学特征对成岩作用和孔隙发育的影响。结果表明,岩屑类型及含量、云母类矿物含量及碎屑颗粒粒度对成岩作用影响最大。大量泥岩、千枚岩等塑性岩屑的存在降低了岩石的抗压强度,在埋藏过程中易被挤压变形,形成假杂基充填堵塞孔隙;碳酸盐岩、中酸性火山岩等易溶岩屑的存在则可增强岩石的可溶性,利于溶蚀孔隙的形成。云母类矿物在孔隙水的参与下水化析出钾离子造成碱性环境,降低了石英的稳定性,促进了石英的压溶与缝合线的形成;另一方面云母蚀变后析出的硅铝铁成分在石英与长石颗粒周围形成绿泥石膜胶结,在粒间孔隙中形成高岭石与含铁类矿物胶结,降低了孔隙度和渗透率。颗粒粒度主要控制砂岩的抗压性和胶结强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孔隙 储层岩石学特征 成岩作用 延长组 陇东地区 鄂尔多斯盆地
下载PDF
压汞测孔评价混凝土材料孔隙分形特征的研究 被引量:57
8
作者 唐明 王甲春 李连君 《沈阳建筑工程学院学报》 2001年第4期272-275,共4页
用混沌分形理论结合压汞测孔技术 ,直接测试评价了混凝土材料孔隙的显微结构特征 ,计算出了对应的分形维数 ,并对普通混凝土与掺超细粉煤灰的混凝土孔隙的分形特征进行了比较 .研究表明 ,硬化后混凝土材料孔隙的显微结构的几何特征采用... 用混沌分形理论结合压汞测孔技术 ,直接测试评价了混凝土材料孔隙的显微结构特征 ,计算出了对应的分形维数 ,并对普通混凝土与掺超细粉煤灰的混凝土孔隙的分形特征进行了比较 .研究表明 ,硬化后混凝土材料孔隙的显微结构的几何特征采用分形理论分析评价是十分有效的 ,掺超细粉煤灰的混凝土不仅具有粗孔细化的效果 ,而且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混凝土 孔隙 压汞测孔 分形
下载PDF
多孔陶瓷材料应用及制备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50
9
作者 韩永生 李建保 魏强民 《材料导报》 EI CAS CSCD 2002年第3期26-29,共4页
回顾了多孔陶瓷材料传统的应用领域和制备方法,总结和归纳了多孔陶瓷材料新的应用领域和新的制备方法,指出了当前多孔陶瓷材料的研究热点和今后所要解决的问题。
关键词 微孔膜 多孔陶瓷 泡沫陶瓷 气孔 制备 应用 传感器 生物材料
下载PDF
不同煤阶煤孔隙分布特征及其对煤层气开发的影响 被引量:68
10
作者 刘爱华 傅雪海 +2 位作者 梁文庆 路露 罗培培 《煤炭科学技术》 CAS 北大核心 2013年第4期104-108,共5页
为了查明高、低煤阶煤储层孔隙分布差异性对煤层气富集与渗透运移的影响,根据高、低煤阶煤岩样品的压汞、平衡水等温吸附试验结果,分析了高、低煤阶煤孔隙发育特征,对比了高、低煤阶煤孔隙体积分形差异。结果表明:高煤阶煤孔隙度低、渗... 为了查明高、低煤阶煤储层孔隙分布差异性对煤层气富集与渗透运移的影响,根据高、低煤阶煤岩样品的压汞、平衡水等温吸附试验结果,分析了高、低煤阶煤孔隙发育特征,对比了高、低煤阶煤孔隙体积分形差异。结果表明:高煤阶煤孔隙度低、渗流孔含量小、"墨水瓶"型的半封闭孔发育导致孔隙连通性降低、渗流能力差;微孔含量高、水分含量低、吸附能力强,有利于煤层气富集。低煤阶煤孔隙度大,大、中、过渡孔比孔容均较大,孔隙连通性好,渗流能力强;比表面积小、水分含量高,致使吸附能力低下。高煤阶储层煤层气开发应提高渗透性而低煤阶煤层气开发则应首选优势富气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煤层气 孔隙 分形 高煤阶煤 低煤阶煤 富集 运移
下载PDF
Ischemia/reperfusion injury and cardioprotective mechanisms:Role of mitochondria and reactive oxygen species 被引量:64
11
作者 Maria-Giulia Perrelli Pasquale Pagliaro Claudia Penna 《World Journal of Cardiology》 CAS 2011年第6期186-200,共15页
Reperfusion therapy must be applied as soon as possible to attenuate the ischemic insult of acute myocardial infarction(AMI).However reperfusion is responsible for additional myocardial damage,which likely involves op... Reperfusion therapy must be applied as soon as possible to attenuate the ischemic insult of acute myocardial infarction(AMI).However reperfusion is responsible for additional myocardial damage,which likely involves opening of the mitochondrial permeability transition pore(mPTP).In reperfusion injury,mitochondrial damage is a determining factor in causing loss of cardiomyocyte function and viability.Major mechanisms of mitochondrial dysfunction include the long lasting opening of mPTPs and the oxidative stress resulting from formation of reactive oxygen species(ROS).Several signaling cardioprotective pathways are activated by stimuli such as preconditioning and postconditioning,obtained with brief intermittent ischemia or with pharmacological agents.These pathways converge on a common target,the mitochondria,to preserve their function after ischemia/reperfusion.The present review discusses the role of mitochondria in cardioprotection,especially the involvement of adenosine triphosphate-dependent potassium channels,ROS signaling,and the mPTP.Ischemic postconditioning has emerged as a new way to target the mitochondria,and to drastically reduce lethal reperfusion injury.Several clinical studies using ischemic postconditioning during angioplasty now support its protective effects,and an interesting alternative is pharmacological postconditioning.In fact ischemic postconditioning and the mPTP desensitizer,cyclosporine A,have been shown to induce comparable protection in AMI patient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ADENOSINE triphosphate-dependent potas-sium channels CARDIOPROTECTION ISCHEMIA-REPERFUSION injury Mitochondrial permeability transition pore Reac-tive oxygen species
下载PDF
Advanced characterization of pores and fractures in coals by nuclear magnetic resonance and X-ray computed tomography 被引量:64
12
作者 YAO YanBin, LIU DaMeng, CAI YiDong & LI JunQian School of Energy Resources, China University of Geosciences, Beijing 100083, China 《Science China Earth Sciences》 SCIE EI CAS 2010年第6期854-862,共9页
This paper demonstrates capabilities of low-field nuclear magnetic resonance (NMR) and microfocus X-ray computed tomography (μCT) in advanced, nondestructive, and quantitative characterization of pore types, producib... This paper demonstrates capabilities of low-field nuclear magnetic resonance (NMR) and microfocus X-ray computed tomography (μCT) in advanced, nondestructive, and quantitative characterization of pore types, producible porosity, pore structure, and spatial disposition of pore-fractures in coals. Results show that the NMR transverse relaxation time (T2) at 0.5–2.5, 20–50, and 】100 ms correspond to pores of 【0.1 μm, 】0.1 μm, and fractures, respectively. A much higher T2 spectrum peak reflects a much better development of pores (or fractures) corresponding to the T2, and vice versa. Three basic components in coals, i.e., the pores (or fractures), coal matrix, and minerals have their distinctive range of CT numbers. Among these, the CT number of pores is commonly less than 600 HU. The producible porosity, which is a determination of permeability, can be calculated by T2 cutoff value (T2C) of coal NMR. The coal pore structure can be efficiently estimated by the newly proposed "T2C based model". Finally, μCT scan was proven capable of modeling and spatial visualization of pores and fracture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oalbed METHANE pore fracture nuclear magnetic resonance (NMR) X-ray COMPUTED tomography (X-CT)
原文传递
黔北地区下寒武统黑色页岩储层特征及其影响因素 被引量:65
13
作者 李娟 于炳松 +2 位作者 张金川 李玉喜 武景淑 《石油与天然气地质》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3期364-374,共11页
为了评价黔北地区下寒武统牛蹄塘组黑色页岩的储气性能,对黔北下寒武统牛蹄塘组的20余个露头剖面进行了系统采样和岩石物性、扫描电镜、压汞分析、比表面和孔径等分析测试。初步研究结果表明:黔北地区下寒武统页岩中石英含量平均为56.3%... 为了评价黔北地区下寒武统牛蹄塘组黑色页岩的储气性能,对黔北下寒武统牛蹄塘组的20余个露头剖面进行了系统采样和岩石物性、扫描电镜、压汞分析、比表面和孔径等分析测试。初步研究结果表明:黔北地区下寒武统页岩中石英含量平均为56.3%,粘土矿物平均含量为30.5%,有效孔隙度平均为8.24%,渗透率平均为0.127×10-3μm2,具有低渗致密的储层特征;孔径分布集中在4 nm左右,本区页岩孔隙以中孔为主。孔隙体积与石英、粘土矿物和有机碳含量等的相关性分析表明,石英含量与微孔和中孔体积成负相关,而与宏孔成弱的正相关关系;粘土物质则正相反,与微孔和中孔体积成正相关,而与宏孔成弱的负相关关系;有机碳含量和中孔体积、宏孔体积成一定的正相关性;镜质体反射率与宏孔体积成弱的正相关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孔隙 储层特征 黑色页岩 牛蹄塘组 寒武系 黔北地区
下载PDF
海相页岩储层微观孔隙非均质性及其量化表征 被引量:65
14
作者 赵迪斐 郭英海 +3 位作者 朱炎铭 Geoff WANG 崇璇 胡鑫蒙 《中国矿业大学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2期296-307,共12页
为加深储层微观非均质性影响页岩气赋存运移的认识,以渝东南地区五峰—龙马溪组页岩储层为例,采用场发射电子显微镜、压汞、液氮吸附等手段,在微观非均质性特征提炼总结的基础上,针对微观尺度下孔隙的非均质性特征展开进一步实验与理论... 为加深储层微观非均质性影响页岩气赋存运移的认识,以渝东南地区五峰—龙马溪组页岩储层为例,采用场发射电子显微镜、压汞、液氮吸附等手段,在微观非均质性特征提炼总结的基础上,针对微观尺度下孔隙的非均质性特征展开进一步实验与理论研究.通过图像信息处理、结构参数遴选及分形分维建模等手段,总结了储层孔隙在成因类型、孔隙结构、孔隙网络及尺度差异上的非均质性特征,利用面孔率、变异系数、孔隙曲折度、分形分维值等评价参数,构建了页岩孔隙非均质性表征评价模型,进而实现了页岩储层孔隙非均质性特征的单样品定量评价与综合定量评价,认为页岩储层孔隙在孔隙发育特征及网络组合特征等方面存在的显著非均质性,控制着气体储集能力、渗流方向.研究结果表明:该储层孔隙非均质性强,发育有微米渗流网络、基质吸附-渗流孔隙网络、夹层或砂质纹层孔隙网络等不同孔隙网络,并控制着储层品质的优劣;渗流通道在定向性上存在的非均质性及吸附孔隙空间发育的微观不均一,成为影响该储层储集、释放性能的关键因素.综合评价分析认为,赋孔集中在有机质纳米孔(有机孔隙贡献度50%以上)、脆性矿物质量分数高于40%、孔隙曲折度小于40、具有微米渗流网络与基质吸附-渗流孔隙网络两种孔隙网络的组合类型(孔隙-微裂隙配置关系好)的储层有较好的储层物性和勘探开发潜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页岩储层 非均质性 孔隙 微观尺度 定量评价
原文传递
混凝土孔隙分形特征的研究 被引量:49
15
作者 唐明 《混凝土》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0年第8期3-5,共3页
用分形理论对混凝土孔隙的特征进行了分析评价 ,尤其是对混凝土断面的扫描电镜照片 ,用分形几何的方法测试分析 ,得到了断面孔隙形貌的分形维数 ,可以直接用于描述混凝土孔隙的复杂程度。此外 ,采用压汞测孔方法测试了基准混凝土的孔分... 用分形理论对混凝土孔隙的特征进行了分析评价 ,尤其是对混凝土断面的扫描电镜照片 ,用分形几何的方法测试分析 ,得到了断面孔隙形貌的分形维数 ,可以直接用于描述混凝土孔隙的复杂程度。此外 ,采用压汞测孔方法测试了基准混凝土的孔分布曲线和掺加超细粉煤灰的混凝土的孔分布曲线 ,并用分形理论分析了其特征 ,得到了相应的分形维数 ,评价了混凝土孔体积的分形特征 ,这些方法对描述水泥基多孔复合材料的孔隙特征十分有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混凝土 孔隙 混沌分形
下载PDF
煤孔隙理论及在瓦斯突出和抽放评价中的应用 被引量:50
16
作者 吴俊 金奎励 +1 位作者 童有德 钱荣德 《煤炭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1年第3期86-95,共10页
作者用意大利 Carlo-Erba 2000型压汞仪对煤(突出煤和非突出煤)的微孔隙体积、孔道分布、孔隙结构和孔隙突破压力以及煤层气体运移和抽放评价等方面的问题进行了研究。作者将煤的微孔隙(37.5~75000(?)孔隙半径)按孔道分布特征分成三大... 作者用意大利 Carlo-Erba 2000型压汞仪对煤(突出煤和非突出煤)的微孔隙体积、孔道分布、孔隙结构和孔隙突破压力以及煤层气体运移和抽放评价等方面的问题进行了研究。作者将煤的微孔隙(37.5~75000(?)孔隙半径)按孔道分布特征分成三大类和9小类,并提出了“瓦斯包”的概念和分类。同时还提出“突出煤具有多阶段突出性”和“煤中微孔隙-微裂隙和煤层甲烷扩散效应是煤层气体运移的主要方式”的观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孔隙 瓦斯 突出 抽放 评价
下载PDF
页岩气储层孔隙发育特征及主控因素分析:以上扬子地区龙马溪组为例 被引量:61
17
作者 黄磊 申维 《地学前缘》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期374-385,共12页
运用扫描电镜、氩离子抛光场发射电子扫描显微成像与核磁共振测试技术,对渝东南地区Y1井龙马溪组页岩的微米级孔隙、纳米级孔隙和微裂缝发育特征3个层面分别进行定量表征。结合总有机碳含量、有机质显微组分及成熟度、黏土矿物及全岩X... 运用扫描电镜、氩离子抛光场发射电子扫描显微成像与核磁共振测试技术,对渝东南地区Y1井龙马溪组页岩的微米级孔隙、纳米级孔隙和微裂缝发育特征3个层面分别进行定量表征。结合总有机碳含量、有机质显微组分及成熟度、黏土矿物及全岩X射线衍射分析等测试数据,对孔隙发育特征主控因素进行分析。对页岩微米级孔隙发育有促进作用的因素有石英含量和伊利石含量,具有抑制作用的因素有碳酸盐含量和埋藏深度;对有机质纳米级孔隙发育有促进作用的因素有有机质成熟度和伊蒙混层含量,具有抑制作用的因素为方解石含量;对微裂缝发育有促进作用的因素有石英含量、有机质成熟度和总有机碳含量,具有抑制作用的因素是碳酸盐含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页岩气 储层 孔隙 龙马溪组 主控因素
下载PDF
多孔陶瓷的制备、性能及应用 被引量:39
18
作者 段曦东 《陶瓷研究》 1999年第3期12-17,共6页
多孔陶瓷性能 特殊,应用广泛,并 为节能等相关 行业带来进步。本 文对多孔陶瓷 的种类、制 备、结构与性能表 征、应用、国内发 展等作了一个
关键词 陶瓷 气孔 制备 性能 多孔陶瓷
下载PDF
碘值、亚甲基蓝及焦糖脱色力与活性炭孔隙结构的关系 被引量:48
19
作者 高尚愚 周建斌 +3 位作者 左宋林 胡成文 刘启明 安部郁夫 《南京林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1998年第4期23-27,共5页
分析测定了原料及活化方法不同的几种活性炭的常规性质和孔隙性质,研究了活性炭的碘吸附值、亚甲基蓝脱色力及焦糖脱色力与活性炭孔隙结构之间的关系,得知活性炭对这3种物质的吸附能力,取决于其孔隙结构中半径0.55nm附近、0... 分析测定了原料及活化方法不同的几种活性炭的常规性质和孔隙性质,研究了活性炭的碘吸附值、亚甲基蓝脱色力及焦糖脱色力与活性炭孔隙结构之间的关系,得知活性炭对这3种物质的吸附能力,取决于其孔隙结构中半径0.55nm附近、0.8nm附近及1.4nm以上孔隙的发达程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活性炭 孔隙 碘吸附值 亚甲基蓝 焦糖脱色力
下载PDF
Postconditioning of sevoflurane and propofol is associated with mitochondrial permeability transition pore 被引量:48
20
作者 Wei HE Feng-jiang ZHANG +3 位作者 Shao-ping WANG Gang CHEN Cong-cong CHEN Min YAN 《Journal of Zhejiang University-Science B(Biomedicine & Biotechnology)》 SCIE CAS CSCD 2008年第2期100-108,共9页
Background: Sevoflurane and propofol are effective cardioprotective anaesthetic agents, though the cardioprotection of propofol has not been shown in humans. Their roles and underlying mechanisms in anesthetic postcon... Background: Sevoflurane and propofol are effective cardioprotective anaesthetic agents, though the cardioprotection of propofol has not been shown in humans. Their roles and underlying mechanisms in anesthetic postconditioning are unclear. Mitochondrial permeability transition pore (MPTP) opening is a major cause of ischemia-reperfusion injury. Here we investigated sevoflurane- and propofol-induced postconditioning and their relationship with MPTP. Methods: Isolated perfused rat hearts were exposed to 40 min of ischemia followed by 1 h of reperfusion. During the first 15 min of reperfusion, hearts were treated with either control buffer (CTRL group) or buffer containing 20 μmol/L atractyloside (ATR group), 3% (v/v) sevoflurane (SPC group), 50 μmol/L propofol (PPC group), or the combination of atractyloside with respective anesthetics (SPC+ATR and PPC+ATR groups). Infarct size was determined by dividing the total necrotic area of the left ventricle by the total left ventricular slice area (percent necrotic area). Results: Hearts treated with sevoflurane or propofol showed significantly better recovery of coronary flow, end-diastolic pressures, left ventricular developed pressure and derivatives compared with controls. Sevoflurane resulted in more protective alteration of hemodynamics at most time point of reperfusion than propofol. These improvements were paralleled with the reduction of lactate dehydrogenase release and the decrease of infarct size (SPC vs CTRL: (17.48±2.70)% vs (48.47±6.03)%, P<0.05; PPC vs CTRL: (35.60±2.10)% vs (48.47±6.03)%, P<0.05). SPC group had less infarct size than PPC group (SPC vs PPC: (17.48±2.70)% vs (35.60±2.10)%, P<0.05). Atractyloside coadministration attenuated or completely blocked the cardioprotective effect of postconditioning of sevoflurane and propofol. Conclusion: Postconditioning of sevoflurane and propofol has cardio-protective effect against ischemia-reperfusion injury of heart, which is associated with inhibition of MPTP opening. Compared to propofol, sevofluran 展开更多
关键词 SEVOFLURANE PROPOFOL POSTCONDITIONING Reperfusion injury Mitochondrial permeability transition pore (MPTP)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250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